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傳統喪事禮儀精品多篇

中國傳統喪事禮儀精品多篇

喪事禮儀知識(上 篇一

喪事禮儀常識——殯葬的一般程序

喪家操辦喪事會涉及到一些比較程式化的具體事項,也就是說,要辦好喪事並非容易。不少家庭由於事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一旦事情發生了,往往會手忙腳亂,無所適從,結果使傷心事留下了遺憾。

(一)召開親屬會議

辦理喪事頭緒繁多,爲了避免手忙腳亂,建議在殯儀活動展開之前召開親屬會議,親屬會議的主要議題有:

1、確定喪儀的規模,擬定參加喪儀活動的親友及有關單位的人員名單,統計參加儀式和喪宴的大致人數,準備奠酬和謝禮等;

2、聯繫逝者生前單位,確定是否需要成立治喪委員會,確定訃告內容、致悼詞人、致答謝詞人和追悼會主持人等;

3、確定追悼會的具體時間和地點;

4、治喪的經費及分攤等;

5、對遺言中須立刻確定或處理的事項的安排;

6、人員的分工負責。

(二)整理遺體

人死亡後,對其遺體的清理一般是由殯儀館的化妝人員進行,可是有些親屬希望在親人死亡後,能親手爲其作最後一次的清理,那麼,可以按以下方法進行操作:

如在醫院病房內死亡,親屬可爲其脫去衣服,用溫水毛巾將遺體擦淨,如死者的口、眼沒有閉合,可輕輕按摩,使其合攏,再換上新衣褲即可。然後陪送其至醫院太平間安息。

如在家中死亡,由子女或親屬將遺體移至硬板牀上,換下髒衣服,也用溫水毛巾將遺體擦淨,換穿新衣褲後,將其口、眼合閉,然後將其手、足放直,以防遺體變形。按照有些風俗,還需由直系親屬替其剪淨手、腳的指甲,梳理頭髮。這些事情可酌情處理。

(三)壽衣的選擇

1、壽衣知識壽衣就是給逝者穿的衣服。

人類進入封建社會後,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葬禮開始日趨奢華和繁縟起來。因死者的衣着代表着生前的地位、財富和等級,所以給死者穿何種衣服,穿多少衣服乃至衣服的名稱在當時都是非常講究的。壽者,顧名思義,永生也,先人死後,孝子忌諱言死,而將死人所着衣服冠以“壽衣”之稱。一般來說,壽衣皆取單數,得吉利之意。

同時其量詞亦有不同,上衣不稱“件”而曰“領”(古時候壽衣皆有領),有三領、五領、七領之別;褲不稱“條”而曰“腰”,有三腰、五腰之別。“五領三腰”就是穿五件上衣着三條褲子。舊時,一般平民百姓穿三領,官宦富貴之家穿五領、七領,帝、後駕崩着九領,謂“九五之尊”。清朝慈禧太后小殮時,身着金絲繡禮服,外罩繡花串珠衫,僅這兩件服飾上就鑲有大小珍珠5920顆、寶石1135塊;周身還有九練串珠,頭戴珠冠,珠冠上鑲嵌一顆大如鵝卵的寶珠(當時價值1000萬兩白銀);再以翡翠雕琢爲枕,腳蹬兩朵碧玉大蓮花。其極顯皇家之奢侈浮華,將壽衣的喪葬習俗演繹到登峯造極的地步。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推行殯葬改革,提倡喪事簡辦、遺體火化,擯棄了封建社會壽衣習俗的糟粕,促進了社會文明?“”“中,壽衣行業被看作封建殘餘予以取締,使壽衣的形式開始單調劃一。當時幾乎是千篇一律的中山裝、人民裝和列寧裝。

現在,壽衣品種和花色已呈多樣化,人們在剔除封建糟粕的同時,對民間的風俗習慣加以研究和改良,以滿足喪家各種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

壽衣在款式上也有性別、年齡的區別,其中性別差異明顯而年齡差異些微。按照民間習俗,我國向來把老年人的喪事當作喜事來辦,因而有”紅白喜事“之說,因此老人的壽衣也往往採用鮮豔、花俏的顏色。壽衣的面料均採用棉、麻、綢、緞、毛,因化纖面料在焚化過程中會燃成液體,不僅影響骨灰的質量,而且會造成環境污染,故一般壽衣不採用化纖面料製作。

2、壽衣的種類應該說壽衣從廣義上理解,品種是不計其數的,逝者家屬完全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各種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以下介紹的只是傳統的和現今比較流行的壽衣的種類:

【衾】

裹屍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綢、緞面料織成,繡以花卉、蟲魚、壽星等吉祥圖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層。

【壽衣】

壽衣包括衣、褲、裙。衣有長衫、短襖、馬褂、旗袍等,並有內衣、中衣、外衣之分,褲和裙皆有長、短及各類中西不同款式。

【壽帽】

壽帽又稱壽冠。男的一般用禮帽、便帽,也有戴傳統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別是我國南方的老年婦女,常戴蚌殼式絨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適合中青年女性。

【壽鞋、壽襪】

壽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壽襪一般爲棉布襪。壽枕壽枕以紙、布做成。按傳統習俗,頭枕飾有云彩,腳枕爲兩朵蓮花,諺曰:”腳踩蓮花上西天“。

【壽被】

壽被是一種蓋在逝者身上的狹長小被,處於最外層,以布、緞作爲面料,上繡星、月、龍、鳳等圖案。過去大殮時要用兩條壽被,一條墊於屍身之下,一條蓋於屍身之上,與棺蓋隔離。現在遺體皆火化,在開追悼會時,只用一條壽被蓋於逝者身上即可。

選擇壽衣的關鍵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說衣、褲、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圖案要協調,要呼應。在款式上尤其要將中式和西式區別開來,切不可上穿西裝下着布鞋,中不中西不西,顯得不倫不類;色彩的選擇更要注意整體的調子,將零碎的色彩統一在大調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積的對比色,不然會顯得雜亂、刺眼;圖案同樣有古典的、現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風格上要協調、統一。此外,面料的選擇還牽涉到”殯“禮的檔次,一般緞織料的壽衣較爲貴重,家屬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壽衣。

(四)選擇殯儀館

殯儀館是專門爲逝者處理後事、爲親屬提供喪事服務的場所。中國的殯儀館始於19世紀20年代,它是我國近代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產物。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大力推行火葬,各地陸續建起一批火葬場,這些爲推行火葬服務建立的火葬場後來逐步過渡到具有接屍、悼念、火化、骨灰寄存等功能的殯儀館。

現代意義的殯儀館以具備爲喪事活動提供全面服務的功能,而成爲今天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電話辦理接屍登記

家屬在領到《居民死亡殯葬證》後應儘快通知殯儀館接運遺體。遺體運至殯儀館後,根據有關規定,應在十五日內火化。接屍登記既可以到殯儀館的業務櫃檯去辦理,也可以電話委託。

電話委託接屍,親屬應將逝者姓名、年齡、死亡原因、死亡地點、代辦人姓名、關係、地址、電話等詳細情況與殯儀館業務人員說清楚。殯儀館業務人員將上述情況與警署開具的殯葬死亡證明覈對相一致後,會盡快接屍。

去殯儀館進行接屍登記時,應出示《居民死亡殯葬證》,並將接屍地點、死者姓名、聯繫電話、聯繫人準確告知殯儀館或代理機構。

喪事禮儀知識-火葬 篇二

(一)送葬

開完追悼會,遺體將由親屬護送去火葬場。過去送葬時,喪家要哭着追出很遠的路程意在挽留他。現在城市裏已看不見這種送葬場面,但仍有親屬護送靈柩到火葬場,送最後一程。

由於火化場和殯儀館是分開的,路程又較遠,比如在上海龍華殯儀館和寶興殯儀館開完追悼會後是將遺體送往益善殯儀館進行火化,因此,喪家可以按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跟車或委託送葬。

1、家屬跟車 家屬跟車是指喪家隨靈車一同前往火化場,送逝者最後一程。如果家屬人少,可以隨靈車前往;如果家屬人多就需要另外租車前往,租的車一般跟在靈車的後面。

2、委託送葬 如果喪家不去火化場送葬,追悼會後就由殯儀館代爲送葬,靈車直接開往火化場。

(二)告別式

告別式是喪家和親朋好友向死者作最後道別的一種儀式。這種告別儀式往往有多種形式,一般由逝者生前所立遺囑或喪家自己決定。

1、直接告別 有些逝者生前立下死後喪事簡辦,不開追悼會,也不受花籃、花圈的遺囑,只需極少數直系親屬或生前摯友道別就可以了。至此,家屬和摯友到殯儀館的告別廳瞻仰遺容,向逝者行禮告別。殯儀館及火葬場內現都設有告別廳,專爲這部分喪家提供服務,可舉行簡短的儀式。

2、送葬告別 開完追悼會後,由家屬隨靈車到火葬場,在遺體火葬之前,舉行簡短的告別儀式,講一些讓死者安息的話,再看親人最後一眼,鞠躬行禮送走親人。

(三)火化

告別儀式結束後,遺體將被火化。爲了文明、衛生火化,遺體都裝入一次性的包裝盒(袋)中。包裝盒(袋)隨遺體一同火化。用於火化遺體的爐子按科技含量高低,分爲普通爐和綠色火化爐。

1、普通火化爐火化 由輸送帶將遺體送進爐體,火化後人工將骨灰勾出,喪家可以戴上一次性的衛生手套,用特製的筷子爲親人納骨。上海地區一般的遺體火化費爲180元一具。

2、綠色火化爐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新一代高科技的火化爐已經研製投產。

上海寶龍火化機械研究所研製開發的新型綠色環保火化爐(上海益善殯儀館裝有二臺綠色火化爐),已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新型綠色環保火化爐採用二次燃燒,利用燃燒技術配以其他輔助措施來達到消煙、除臭、除噪聲的目的,從根本上解決了火化系統對環境的污染,同時還具有臺車告別、進爐、冷卻、收納靈骨全自動的功能。新型綠色環保火化爐通過上海市科委的新產品鑑定。該火化系統集人文科學、現代燃燒技術、自動控制系統、計算機管理於一體。

選用綠色火化爐火化遺體時,喪家入告別室與遺體告別,然後目送遺體進爐膛,同時還可以通過爐膛內的攝像頭在電腦屏幕上觀爐火化。綠色環保火化爐滿足了喪家的特殊需求,很受喪家的歡迎。

(四)拾骨

遺體火化後,將骨灰盛入灰袋中,整個過程叫拾骨。拾骨多由殯儀館工作人員來完成,家屬若有自己揀灰的要求,殯儀館可以提供方便,在專門的納骨室內完成。納骨的過程是骨灰出爐後,家屬戴上口罩和一次性衛生手套,用特製的筷子夾起骨灰放進袋子裏。上海益善殯儀館開設了這項業務,很受喪家的歡迎。

(五)領灰

領灰是指遺體火化後,家屬到指定地點領取骨灰。正常情況下,火化三天之後領取骨灰。家中有特殊情況想早些領取骨灰的 ,也可以要求當天領灰或隔天領灰,但須在業務洽談時預約,便於殯儀館提前安排。

(六)短期寄存

極大多數喪家不把骨灰盒直接帶回家中,而是放在殯儀館骨灰寄存室內,待買好墓地後再從寄存室取出落葬。骨灰寄存不超過三年,就是短期寄存。

殯儀館內有短期骨灰寄存室。喪家在洽談喪事時要事先定好格位,待遺體火化後,殯儀館會直接將骨灰盒放入事先選定的格位。另外還有專門的骨灰寄存場所,如上海市顓橋寢園,是一家主營骨灰寄存的陵園,有各種期限的寄存方式。現在許多公墓內都有骨灰寄存室。如果喪家已在公墓選好墓地,也可在該公墓的寄存室內存放骨灰,到落葬時再取出,十分方便。喪家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自由選擇。

喪事禮儀知識(下 篇三

喪事禮儀常識——墓穴的喪葬知識

1、辦理墓穴落葬的程序有哪些?

申請人領到《墓穴證》後預約骨灰安葬日期,並領取《落葬單》;落葬當日憑《落葬單》到墓地現場,在公墓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進行骨灰落葬。

2、購墓後,公墓可否臨時寄存骨灰盒?

客戶如果有這個需求的,應該事先電話聯繫欲購墓的公墓處有無臨時骨灰寄存業務,如果有的話,公墓會爲客戶提供免費的骨灰盒臨時寄存服務。但客戶須提供《墓穴證》等有效證明,落葬時,客戶憑公墓開出的《骨灰寄存卡》領取骨灰盒。

3、購墓後,可否委託公墓辦理骨灰託運業務?

公墓有臨時骨灰寄存業務的,一般可以辦理骨灰託運業務。需要辦理此項業務的,客戶在公墓購墓後,憑《骨灰寄存證》到公墓將收取一定的託運費用。落葬時,客戶憑辦理骨灰託運的發票,前往公墓骨灰寄存處領取骨灰。

4、常見的墓穴葬式有哪些?

常見的墓穴葬式有:

普通葬式(即傳統墓)。地面用石板鋪就,墓穴在中間,墓穴後樹墓碑,中式墓的兩邊用石板圍起,西式墓則兩邊不圍。

草坪葬式。不樹墓碑,不圍墓地,直接將套有骨灰盒的石箱埋入地下,蓋上石碑,上刻碑文,整個墓地是綠草一片。植樹葬式。不樹墓碑,沒有碑文,直接將骨灰盒埋於地下,蓋上土,然後植樹。

藝術葬式。根據逝者生平或形象由專業設計師設計的墓型,是藝術化與個性化的高度結合,文化品位高。

5、如何選擇墓穴的式樣?

墓穴有單穴、雙穴等。單穴只能放一個逝者骨灰盒;雙穴一般爲夫妻合葬。單、雙墓穴佔地多在1平米以內。

喪事禮儀常識——常用碑文的寫作

(一)墓碑

墓碑通常有擡頭、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1、擡頭

擡頭主要寫死者的生前職務、職業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寫。

2、正文

正文主要寫明立碑者對死者的稱謂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__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寫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時間可寫可不寫。

(二)墓誌銘

墓誌銘常常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

標題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種名組成。如《柳子厚墓誌銘》。

2、正文

一般而墓誌銘正文內容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是要簡單介紹死者的主要生平經歷;二是要評價死者主要的成就業績及其社會價值;三是要寫出立碑的意義,同時對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

落款註明立碑的單位名稱、撰文者姓名,同時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誌銘立碑單位名稱或撰文者個人姓名已寫在標題下,所以落款只註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功德碑

古代歌頌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絕跡,但今天爲了表彰一些先進的個人,比如捐資建校等也會立碑以紀念,這可以稱作當代功德碑。這類功德碑通常也有標題、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

標題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稱謂和文種名稱構成。如《某某先生捐資建校紀念碑》。

2、正文

正文敘述在何時、何地、爲何原因、何人作了什麼好人好事,同時正文也要闡明立碑單位或個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稱或姓名,並署明立碑日期。

喪事禮儀常識——喪葬中出殯前摔碗是什麼意思?

摔碗其實是摔“孝盆”,只是用碗來替代吧了,大概有三層意思:

一是將孝家的喪氣摔出去;

二是將衆人燒給亡者的紙錢通過大地送入“地府”;

三是摔碎孝盆預示孝家從此不再使用,更不再發喪,而亡者一定來生轉世順利。

喪事禮儀常識——佩戴黑紗是爲什麼?

表示哀掉的色彩,各國有所不同。中國、日本是白色,非洲是紅色,歐美是黑色,黑色顯得嚴肅。古代穿哀服與今人大不相同,其目的在於僞裝自己,以避免死神出來。古代歐洲許多原始民族中,只要有人去世,死者的親屬立刻把自己僞裝起來,或在身上塗黑色泥巴,穿上乾草衣服;或用黑布將全身包起來。他們的用意不外是想把死神下跑或不讓死神認出來。

在古代歐洲,當一個貴族死了,他的僕役都要爲他穿黑色喪服致哀。英國僕役在購不起喪服的情況下,提倡用一塊黑紗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這種節儉易行的佩黑紗喪禮爲民衆所採用並傳遍全世界。

喪事禮儀常識——在哪些日子祭拜先人?

(一)、與先人相關的日子

1、先人每年的生日(重要祭祀日)

2、先人每年的忌日(重要祭祀日)

3、先人去世後的第七天(頭七,相對重要)

4、先人去世後的第十四天(二七)

5、先人去世後的第二十一天(三七,相對重要)

6、先人去世後的第二十八天(四七)

7、先人去世後的第一個月

8、先人去世後的第三十五天(五七)

9、先人去世後的第四十二天(六七)

10、先人去世後的第四十九天(七七,相對重要)

11、先人去世後的第一百天(百日祭)

(二)、傳統祭拜日子

1、農曆年三十,除夕(除夕祭祖,重要祭祀日)

2、農曆年八年級(開年祭祖)

3、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祭祖)

4、公曆4月5日,清明節(清明掃墓、最重要祭祀日)

5、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祭祖)

6、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祖先)

7、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祭祖、掃墓,重要祭祀日)

8、農曆十月七年級,祭祖節(上墳、祭祖)

9、農曆十月七年級,寒衣節(祭奠先人)

10、公曆12月22日或23日,冬至(祭祖,重要祭祀日)

11、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祭祖)

喪事禮儀常識有哪些 篇四

(一)墓碑

墓碑通常有擡頭、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1、擡頭

擡頭主要寫死者的生前職務、職業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寫。

2、正文

正文主要寫明立碑者對死者的稱謂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寫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時間可寫可不寫。

(二)墓誌銘

墓誌銘常常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

標題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種名組成。如《柳子厚墓誌銘》。

2、正文

一般而墓誌銘正文內容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是要簡單介紹死者的主要生平經歷;二是要評價死者主要的成就業績及其社會價值;三是要寫出立碑的意義,同時對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

落款註明立碑的單位名稱、撰文者姓名,同時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誌銘立碑單位名稱或撰文者個人姓名已寫在標題下,所以落款只註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功德碑

古代歌頌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絕跡,但今天爲了表彰一些先進的個人,比如捐資建校等也會立碑以紀念,這可以稱作當代功德碑。這類功德碑通常也有標題、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

標題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稱謂和文種名稱構成。如《某某先生捐資建校紀念碑》。

2、正文

正文敘述在何時、何地、爲何原因、何人作了什麼好人好事,同時正文也要闡明立碑單位或個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稱或姓名,並署明立碑日期。

傳統文化喪事知識 篇五

“先考”還是“顯考” 成語有“如喪考妣”,就是說如同死了父母一樣令人傷痛。從這裏來看“考、妣”指父母,似乎沒有亡故這重意思。那麼“考、妣”何以與父母相關?據《考工記》解釋:“考,成也;妣,媲也。”具體說就是父親完成了自己的功業,把兒女養育成人,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可以安心了。母親相夫教子,以德儀影響和教育子女,對家庭亦有很大的貢獻,其德儀與父親的功業是可以媲美的。用這兩個字指稱父母體現着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經濟特點。這一模式同時規定了父、母在家庭中的責任與義務。在考、妣之前加一“先”字,意爲父母已亡,“先”是“亡”的諱稱,“先”又是敬詞,與考妣合用就是對已故父母的敬稱。

中國古代有諡法制度,古人在人死之後常用一個字來評定人的一生,也就是蓋棺論定,其起源至少應在三代的夏以前。桀、紂因其暴虐而被諡桀、紂;子貢問孔文子何以謂文,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這就是衛國的孔圉被諡以“文”的原因。諡法的精神是公正,其善惡評定不讓帝王,不避將相。但一般的老百姓是無資格受諡的。父母對於子女都是有功的,都是應該肯定的。於是大家都用“考妣”稱已故父母,“考妣”也就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通諡。“考妣”由原來的指稱父母,轉而指稱已故父母,其詞使用範圍的轉移始於何時已無從考據了。

有時在鄉間的墓碑上,可以看到很多“顯考”、“顯妣”的刻文。“顯”取其德行昭著,聲名遠播之意。古人講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普通父母與國家談不上立功,一般也沒有什麼著述,立言就更談不上。於是大家從“德”上做文章。“顯考”、“ 顯妣”就是說已故父、母德行顯著,令名遠播。這溢美的頌詞,我總疑心其始現在功利唯上的現代。 “考、妣”作爲通諡,從家庭的角度肯定了父母的一生,更重要得是,這一通諡還責成已爲父母,或將爲父母的子女,如何來儘自己的責任,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將“先考”、“先妣”改爲“顯考”、“顯妣”,模糊了“考妣”的文化內涵,喪失了其禮教精神,一字之差,相去甚遠。孔子當年曾嘆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有些東西我看還是不改的好。

孺人

孺人,古時稱大夫的妻子,明清時爲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也用對婦人的尊稱 迎接了孺人唐氏一同到任。——《喻世明言》。 孺人也指婦人,小娘叫對你說,明日老太太同孺人們下園來看花。——《檮杌閒評——明珠緣》

孺人,婦女封號。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定,用以封贈通直郎以上至承議郎之妻。元命婦中無此封號。明用以封贈七品、清用以封贈九至七品官之妻。武職八旗八品以下、綠旗營七品以下妻無封。後改綠旗營正七品妻亦封孺人。如封贈官之母或祖母,則稱太孺人。乾隆五十年(1785),規定八品官以下不得贈封祖母。

對一品至五品的官員稱誥,六品至九品稱勅。一般都用“錫之誥命”“錫之勅命”誥和勅用不同的璽印。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要是因爲子孫的功績而封夫人的,要前面加太字。在古代,“夫人”有時也是對婦女的一種敬稱。無論官職大小通稱妻爲”孺人“的情形不多。

五服之制

1、古代王畿外圍,以五百里爲一區劃,由近及遠分爲甸服﹑侯服﹑綏服(一曰賓服)﹑要服﹑荒服,合稱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書。益稷》:“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孔:“五服,侯﹑甸﹑綏﹑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爲方五千裏。”又周稱侯﹑甸﹑男﹑

採﹑衛爲五服。見《書。康誥》。

2、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親疏爲差等的五種喪服。

4、謂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本來的五服指的是五種孝服:斬衰(摧);齊衰(資崔);大功,亦稱“大紅”; 小功,亦稱“上紅”; 緦(思)麻。

後來,五服也指代五輩人,比如在山東膠東半島一帶,有“五服之內爲親”的說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話,往上推五代,從高祖開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緣關係在這五代之內的都是親戚,即同出一個高祖的人都是親戚,從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爲五服。五服之後則沒有了親緣關係,也可以通婚。一般情況下,家裏有婚喪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內的人蔘加。

血緣關係中五服的計算方法:由於古代一夫一妻,有時有妾,因此,同父又同母的是一服,即所謂“同胞”、“一奶同胞”;同父不同母的是二服,例如《紅樓夢》中賈寶玉與賈環。同祖父的是三服,例如《紅樓夢》中賈寶玉與賈璉,同曾祖父的是四服,例如《紅樓夢》中榮國府賈政與寧國府的賈敬;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現代實行一夫一妻制,除非父親離婚、喪偶後再婚再生育,一二服之間的區別通常消失,因此計算起來會令人困惑,錯以爲五服就是五代,實際上五服只四代。從祖父開始向上,不再分別妻妾的子女。

另外,對於長輩及晚輩的稱呼實際上也是有相應的說法的。

由自己開始,上一輩爲父親,父之父爲祖,祖之父爲曾祖,曾祖之父爲高祖,高祖之父爲天祖,天祖之父爲烈祖,烈祖之父爲太祖,太祖之父爲遠祖,遠祖之父爲鼻祖。由自己往下,爲子,子之子爲孫,孫之子爲曾孫,曾孫之子爲玄孫,玄孫之子爲來孫,來孫之子爲晜(kun)孫,晜孫之子爲雲孫,雲孫之子爲仍孫,仍孫之子爲耳孫。

喪葬

老人逝世,俗說“歸家”、“過身”、“過背”、“老掉”。入殮,俗說“入棺”、“收殮”。安葬,俗說“過山”、“出葬”。辦喪事,俗說“做白喜事”或做“喪事”。入殮、出殯、安葬(俗稱“落事”)都要請堪輿(俗稱“地理風水先生”)擇“吉日、吉時”和安葬的“風水寶地”。

入殮:事前孝子孝孫(男丁)穿孝服由吹鼓樂師導引到平時吃水的井裏或塘裏用水桶取少量水,丟幾個銅錢或鎳幣到井裏或塘裏,俗稱“買水”。將買回的水爲死者洗澡,俗稱“抹三下”。在縣城,買水之前,由吹鼓樂師導引殯葬人員擡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稱“遊材”。入殮後到出殯前靈堂要點長明燈,棺材頭部還要加一盞油燈,俗稱“點腦頭火”。富人死後,棺材要停入在廳堂數月至數年,俗稱“存枋”。窮人死後,只要日子相合,擇日即葬。

出殯:滿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稱“燒香”,先兒孫後親朋按輩分大小依次燒香磕頭。祭奠後,兒孫及兒媳孫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飯,俗稱“食材(財)飯”。食材飯時,要請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飯,酒斟二巡,飯盛二次量少。隨意食菜,每碗吃一點。主持人要說些吉利話。出殯時,孝子孝孫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繩,持孝杖棍。送葬隊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負責丟引路紙。接着是持旌旗的、抱靈牌的、樂隊、祭軸、花圈、送葬的親朋、靈柩、子孫。行至村外交通道口處(城市、集鎮走出街口)“謝孝”,由孝子孝婦等跪向送葬的親朋叩首。謝孝後,孝子才孫扶柩至墳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丟在墳地上,即參加築墳。墳築好後,有喝彩、撒糧米習俗。

出殯的當天晚上請道士唸經一至七天,超度亡靈,俗說“做歸山燈”。第二天,孝女、孝婦等穿孝服,首次上墳,俗說“攔山神”、“扌羅兩朝”。

辦喪事:對內親要派專人報喪。親朋好友要先送禮,再參加弔祭、送葬、吃飯。喪飯兩

餐(正餐),一葷一素,入殮時食素,俗說“歸棺飯”、“齋飯”;出殯時食葷,俗說“出葬飯”。 舊時安葬後,有的孝子還會晝夜在靈堂或墳前守護一段時間,俗說“守孝”。

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制度。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首次確立了五服制度,根據血緣親疏遠近的不同規定了五種不同的喪服,服制分爲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其服喪期限的長短、喪服質地的粗細及其製作均有不同。按規定,血緣關係越親、服制越重;血緣關係越疏、服制越輕。在喪葬上,中國人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戴孝,稱爲「上孝」。孝服的顏色是白、黑、藍和綠。兒子、媳婦、女兒的關係最親密,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

守靈

是一種民間的習俗,守在靈牀,靈柩或靈位旁。守靈也稱爲守夜。古人認爲人死後三天內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靈堂內,等他的靈魂歸來。每夜都有親友伴守,直到遺體大殮入棺爲止。 演變到現在,守靈便是親人們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發緬懷之情。它是活着的人對去世的親人的一種紀念。

古時候因爲活着的人認爲,他的親人雖然死了,但是靈魂還留在人間,沒有去陰間(陰間,就是我們中國的天堂,人死了以後都會去那裏。靈魂也很留戀他那些活着的親人哪,它也不願意一個人孤零零地去陰間那麼遠的地方,所以它會在去陰間之前,回到原來的家裏看一看。活着的人害怕靈魂在回家的路上迷路,所以會點一盞燈,放在去世的人的屍體旁邊(接下來解釋古代的人會把去世的親人的屍體放在家裏的客廳裏,而不是殯儀館的停屍房;還有古代人點油燈,而不是電燈的問題)。活着的人害怕燈熄滅了,而使去世的親人找不到家,於是他們就徹夜坐在停放屍體的房間,保證那盞指路燈是一直燃燒的。

故曰“守靈”

人死後,遺體要在家中稍事停留,謂“停靈”。入夜,則由家屬守護在旁,以盡孝道。《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兒媳兩個也不守靈。”沈從文《邊城》二十:“剩下幾個人還得照規矩在棺木前守靈過夜。”

守靈基本上以三天爲限,有在住宅內的靈棚、靈堂內守靈的,也有在殯儀館內租禮廳守夜的。在郊縣現在還有”擱三朝“之舉。《禮記·問喪》中有”三日而後殮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計,衣服之具亦已成矣。親戚之遠者亦可以至矣。是故聖人爲之決斷,以三日爲之禮制也“。所以守靈三夜,並不完全出於迷信,而是三天的時間,準備工作都全了,遠方的親戚、朋友也能趕到,足以盡人情。

另解:古時候,達官貴人死後會有不少的陪葬物,其中會有活物,比如,陪葬的人、公雞等。在他們陪葬前會請一些法師禁錮他們的靈魂,使他們永久地守護主人。以人殉葬的制度是終止於清代康熙年間的,當然後代的人都越來越懂得尊敬生命了。

做七

從死者卒日算起,喪家每隔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燒紙祭奠,共有7次,俗謂“做七”也叫“燒七”。一般是“三七”。

頭七,習慣上認爲“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爲,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爲人。亦有說認爲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着這趟“天梯”到天上。

“五七”比較重要,親朋也要送來些紙、燭。此中還有一個“回煞”(又名“回殃”)儀式。舊俗以爲人死後其魂魄猶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陰魂要回家一次,具體時間由道士推算。屆時,喪家把香燭酒食擺好,在地上鋪一層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檢驗死者回來的足跡。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貼紙錢一張,立在門口臺階上或插於死者落氣之屋的房檐下,據說陰魂見此就會進屋。用土罐裝一煮熟了的雞蛋置於房屋角,以此賄賂殃神(俗稱雞腳神),讓死者鬼魂在家裏多待一會兒。這時,一家老少躲得遠遠的,待規定的時間過去之後,先將一串爆竹丟進屋內,爆完纔可以進家。滿百日和週年時,還要燒紙祭奠。在人死後的半年或一年時,再給死者做一次道場。

“燒七”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爲一個祭日,稱爲“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週年。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死者從去世之後,在49天內,每隔七天閻王要審問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稱“過七災”。在燒七時,喪家要在大門口掛白紙燈籠,表示家有重孝。頭七在家設靈牌,焚香明燭,供獻酒餚祭奠,下餘六七都到墳地化紙錢。一般以一、三、五等單七祭札較隆重,親友皆至,孝子要哭靈;二、四、六等雙七,親友不來。孝子只燒紙、不哭靈,稱爲“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這兩個“七”日,親友都要到墳上燒紙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場。“末七”又稱“盡七”,喪家大都要誦經禮懺,親友也要送冥幣、香、紙、大蜡、金銀鬥等祭奠。“燒七”若與夏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謂之“衝七”或“犯七”,認爲亡魂“逢七有災,衝七有難”。在關中的耀縣和陝南的丹鳳縣,除認爲“衝七”是忌期外,還以“燒七”與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俗雲:“逢七逢八,銅錘鐵釵;燒七燒九,閻王請吃酒”。認爲燒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閻王要拷打亡魂,遇到這種情況,要提前或推遲一天祭奠。關中一些農村。遇到“衝七”時,孝子要給死者墳頂插紙傘,意在協助亡魂躲避災難。陝北的延長縣,在“衝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紙旗,由子女、兒媳從家門口沿途插到墳前,將亡靈請回家中祭奠,以避過災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據說亡魂如果來不及回家,可藏於白旗下躲難。

出煞:各地農村還有一種極端迷信鬼神的“出煞”陋習。“出煞”又稱“回煞”,據說人死後陰魂還留在家裏,“出煞”就是閻王在七七四十九天內的某個時辰,要差鬼卒勾取魂魄去陰曹地府;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死者的亡魂要在某一時辰回家辭竈。“出煞”的日期和時辰,由陰陽先生根據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時間算定。此俗建國後已摒棄。

守七:民間有“守七”的習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屬每隔7日要設祭1次,直到49天,第七個七日,俗稱 “斷七”

“斷七”爲止。其中以“頭七”和“六七”(或“五七”)最爲隆重。“頭七”晚上祭祀死者,至親好友廝守通宵,午夜吃“頭七餛飩”,派人到他人地裏“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罵,據說罵得越兇,財發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會察覺近旁人家“燒頭七”的隱祕而噤若寒蟬。此俗民間尚存。在死者第五個或第六個七日忌日,其家屬請僧侶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請親友前來參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兒,於“六七”的前一天晚,置辦三牲、果品前來祭祀,人稱“燒六七羹飯”。這祭桌一直設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斷七”以後,喪禮才告結束。

祖宗十八代

解釋:祖宗十八代,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

上序依次爲: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下序依次爲:子,孫,曾孫,玄孫,來孫,晜(kūn)孫,仍孫,雲孫,耳孫。

稱謂從小至大:耳、雲、仍、晜、來、玄、曾、孫、子、(自己)、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六親

六親歷代說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幾種:

1、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2、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 3、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

4、指父子、兄弟、夫婦。

5、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

六親應該還指 天地君親師友,自古弒父者。兄弟相殘者甚多。六親不認的話也不是特別的無情。但是無情起來,天地君王親戚老師摯友全都不認呢那就是真正可以形容一個人絕情

輪迴

輪迴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迴,意思是衆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

道教教旨,人死後爲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計延續,所以死後成鬼後,仍然可以繼續修真,成爲鬼仙。也可以選擇投胎。

佛教講究輪迴之說,人死後,會進入來生即輪迴。依平生所作善惡,會有六個可能的去處。造惡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行善去三善道:天、人、阿修羅。

輪迴是佛教的基本理論,認爲人永遠處於生死循環狀態,循環的線路有六條,在哪條道上循環取決於活着時所做的善事和惡事。 例如,做了惡事,死後下地獄受刑,刑滿後投胎變動物,動物死後的循環,再取決於它活着時作的”業“。所謂輪迴,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地機械循環。輪迴的範圍共有六大種類,佛教稱爲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惡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和合的僧團、出佛陀的身血,稱爲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爲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阿修羅三道,十惡五逆分爲下中上三品,感生地獄、餓鬼、畜生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

因果報應

佛教《三世因果經》主要講: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樣爲自己造一個好命;三是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幹壞事的因果循環報應規律。

古代陰陽學和佛教都有的名詞。中國古代陰陽學認爲因果報應[1] 可以中斷。唐代以後陰陽學從中國消失現存的《大唐陰陽書》有記載:因果報應是可以中斷的,因果報應中斷分爲2種,一種是人爲意識中斷,一種是通過結印中斷。古代常說的“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就是出自《大唐陰陽書》裏面關於人爲意識中斷因果報應的描述。而對於結印陣中斷因果報應是在特殊情況纔可以中斷,中斷需要相應的代價,一般是有陰陽師操作在紫冰銀結印符正反面雕刻賚渫陣和澞塬陣,之後在按照生日在結印冊上結印:農曆3到5月出生需添加“木靈御幣,故實除蝗,扶桑傘幡”3個結印。農曆6到8月出生需添加“竹雀,五音分金,贔屓”3個結印。農曆9到11月出生需添加“青竹丹楓,集古兵要,五音分金”3個

結印。農曆12月出生需添加“菊葵,木靈御幣,百目靜”3個結印。這樣操作古代人認爲可以中斷因果報應。

《涅盤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我們明白了業有三報的道理,不僅知道幹壞事作惡之人,終有報應,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積德,不幹壞事的而終得福報的結果。

因緣

緣分到的時候,“因”、“緣”能和合,能生“果”。大因緣生大果,小因緣生小果。

“因”與身心聯繫,有兩層意思,一層指與某個果聯繫的部分“渴愛”,另一層指與某個果聯繫的部分“知識”;“緣”與身外之物聯繫,指與某個果聯繫的部分身外之物。心物感應觸動產生“因”。佛教很注重意會神通,喜歡用“意象”或者“畫面”進行直接思維,佛教佛像的兩個眼睛總是大而有神,佛像眉心的紅點是佛教徒的第三隻眼,用來時刻提醒佛教徒思維時應該習慣在半空中生成“海市蜃樓”一樣的景象。大概有以下思維活動,心內之“因”與外物之“緣”在“海市蜃樓”裏進行比對,十分相似的,必定有結果,七八分相似的,有七八分把握有結果,找不到能和合的因緣,沒有結果。

其次,佛教認爲“因緣”都是“空”,有三層意思:

1、雖然“因”與“身”聯繫,“緣”與“身外之物”聯繫,但人不可能認識真正的“身”和“身外之物”,所以一切認識、一切知識究竟是空,此是一空。

2、思維過程中“因”、“緣”都只是精神現象,此是二空。

3、思維時,因緣在虛空中會合,許多形象在虛空中出現、組合、消失……,此是三空。 所以因緣既能生果,又究竟是空,佛教從自身利益出發喜歡說囫圇語。

“畫一個房子,你住在那裏面,化一顆種子 ,種在你的花園”這兩句話深得佛教”因緣“二字的精髓,畫面感很強,意思表達得很清楚,值得仔細揣摩、玩味。比如:房子說明了這個”緣“範圍大小,人是這個”緣“內最活躍最重要因素,種子代指”因“等等。

佛教講“因緣”,儒道講“情景”。

因緣“是佛教的專利,儒道文化在說明相同問題時不用這兩個字,而是沿用《易經》上已有的”情景“二字。不過”儒釋道“經典全部加起來其實也沒有多少,歷史知名文化人物一般都精通”儒釋道“經典。

情:情與先天秉性有關,與後天學力有關,與僞相反。《易·繫辭上》:“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民之情僞,盡知之矣。”《後漢書·耿國傳》:“夷狄情僞難知,不可許。”宋·陳亮《丙午秋答朱元晦祕書書》:“天下之情僞,豈一人之智慮所能盡防哉!”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儒家釋家,情僞日增,門徑各別,可勿與辯也。”

喪事禮儀常識有哪些 篇六

1、辦理墓穴落葬的程序有哪些?

申請人領到《墓穴證》後預約骨灰安葬日期,並領取《落葬單》;落葬當日憑《落葬單》到墓地現場,在公墓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進行骨灰落葬。

2、購墓後,公墓可否臨時寄存骨灰盒?

客戶如果有這個需求的,應該事先電話聯繫欲購墓的公墓處有無臨時骨灰寄存業務,如果有的話,公墓會爲客戶提供免費的骨灰盒臨時寄存服務。但客戶須提供《墓穴證》等有效證明,落葬時,客戶憑公墓開出的`《骨灰寄存卡》領取骨灰盒。

3、購墓後,可否委託公墓辦理骨灰託運業務?

公墓有臨時骨灰寄存業務的,一般可以辦理骨灰託運業務。需要辦理此項業務的,客戶在公墓購墓後,憑《骨灰寄存證》到公墓將收取一定的託運費用。落葬時,客戶憑辦理骨灰託運的發票,前往公墓骨灰寄存處領取骨灰。

4、常見的墓穴葬式有哪些?

常見的墓穴葬式有:

普通葬式(即傳統墓)。地面用石板鋪就,墓穴在中間,墓穴後樹墓碑,中式墓的兩邊用石板圍起,西式墓則兩邊不圍。

草坪葬式。不樹墓碑,不圍墓地,直接將套有骨灰盒的石箱埋入地下,蓋上石碑,上刻碑文,整個墓地是綠草一片。植樹葬式。不樹墓碑,沒有碑文,直接將骨灰盒埋於地下,蓋上土,然後植樹。

藝術葬式。根據逝者生平或形象由專業設計師設計的墓型,是藝術化與個性化的高度結合,文化品位高。

5、如何選擇墓穴的式樣?

墓穴有單穴、雙穴等。單穴只能放一個逝者骨灰盒;雙穴一般爲夫妻合葬。單、雙墓穴佔地多在1平米以內。

喪事禮儀常識有哪些 篇七

喪家操辦喪事會涉及到一些比較程式化的具體事項,也就是說,要辦好喪事並非容易。不少家庭由於事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一旦事情發生了,往往會手忙腳亂,無所適從,結果使傷心事留下了遺憾。

(一)召開親屬會議

辦理喪事頭緒繁多,爲了避免手忙腳亂,建議在殯儀活動展開之前召開親屬會議,親屬會議的主要議題有:

1、確定喪儀的規模,擬定參加喪儀活動的親友及有關單位的人員名單,統計參加儀式和喪宴的大致人數,準備奠酬和謝禮等;

2、聯繫逝者生前單位,確定是否需要成立治喪委員會,確定訃告內容、致悼詞人、致答謝詞人和追悼會主持人等;

3、確定追悼會的具體時間和地點;

4、治喪的經費及分攤等;

5、對遺言中須立刻確定或處理的事項的安排;

6、人員的分工負責。

(二)整理遺體

人死亡後,對其遺體的清理一般是由殯儀館的化妝人員進行,可是有些親屬希望在親人死亡後,能親手爲其作最後一次的清理,那麼,可以按以下方法進行操作:

如在醫院病房內死亡,親屬可爲其脫去衣服,用溫水毛巾將遺體擦淨,如死者的口、眼沒有閉合,可輕輕按摩,使其合攏,再換上新衣褲即可。然後陪送其至醫院太平間安息。

如在家中死亡,由子女或親屬將遺體移至硬板牀上,換下髒衣服,也用溫水毛巾將遺體擦淨,換穿新衣褲後,將其口、眼合閉,然後將其手、足放直,以防遺體變形。按照有些風俗,還需由直系親屬替其剪淨手、腳的指甲,梳理頭髮。這些事情可酌情處理。

(三)壽衣的選擇

1、壽衣知識 壽衣就是給逝者穿的衣服。

人類進入封建社會後,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葬禮開始日趨奢華和繁縟起來。因死者的衣着代表着生前的地位、財富和等級,所以給死者穿何種衣服,穿多少衣服乃至衣服的名稱在當時都是非常講究的。壽者,顧名思義,永生也,先人死後,孝子忌諱言死,而將死人所着衣服冠以”壽衣“之稱。一般來說,壽衣皆取單數,得吉利之意。

同時其量詞亦有不同,上衣不稱”件“而曰”領“(古時候壽衣皆有領),有三領、五領、七領之別;褲不稱”條“而曰”腰“,有三腰、五腰之別。”五領三腰“就是穿五件上衣着三條褲子。舊時,一般平民百姓穿三領,官宦富貴之家穿五領、七領,帝、後駕崩着九領,謂”九五之尊“。清朝慈禧太后小殮時,身着金絲繡禮服,外罩繡花串珠衫,僅這兩件服飾上就鑲有大小珍珠5920顆、寶石1135塊;周身還有九練串珠,頭戴珠冠,珠冠上鑲嵌一顆大如鵝卵的寶珠(當時價值1000萬兩白銀);再以翡翠雕琢爲枕,腳蹬兩朵碧玉大蓮花。其極顯皇家之奢侈浮華,將壽衣的喪葬習俗演繹到登峯造極的地步。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推行殯葬改革,提倡喪事簡辦、遺體火化,擯棄了封建社會壽衣習俗的糟粕,促進了社會文明?文革”中,壽衣行業被看作封建殘餘予以取締,使壽衣的形式開始單調劃一。當時幾乎是千篇一律的中山裝、人民裝和列寧裝。

現在,壽衣品種和花色已呈多樣化,人們在剔除封建糟粕的同時,對民間的風俗習慣加以研究和改良,以滿足喪家各種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

壽衣在款式上也有性別、年齡的區別,其中性別差異明顯而年齡差異些微。按照民間習俗,我國向來把老年人的喪事當作喜事來辦,因而有“紅白喜事”之說,因此老人的壽衣也往往採用鮮豔、花俏的顏色。壽衣的面料均採用棉、麻、綢、緞、毛,因化纖面料在焚化過程中會燃成液體,不僅影響骨灰的質量,而且會造成環境污染,故一般壽衣不採用化纖面料製作。

2、壽衣的種類 應該說壽衣從廣義上理解,品種是不計其數的,逝者家屬完全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各種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以下介紹的只是傳統的和現今比較流行的壽衣的種類:

【衾】

裹屍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綢、緞面料織成,繡以花卉、蟲魚、壽星等吉祥圖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層。

【壽衣】

壽衣包括衣、褲、裙。衣有長衫、短襖、馬褂、旗袍等,並有內衣、中衣、外衣之分,褲和裙皆有長、短及各類中西不同款式。

【壽帽】

壽帽又稱壽冠。男的一般用禮帽、便帽,也有戴傳統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別是我國南方的老年婦女,常戴蚌殼式絨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適合中青年女性。

【壽鞋、壽襪】

壽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壽襪一般爲棉布襪。 壽枕 壽枕以紙、布做成。按傳統習俗,頭枕飾有云彩,腳枕爲兩朵蓮花,諺曰:“腳踩蓮花上西天”。

【壽被】

壽被是一種蓋在逝者身上的狹長小被,處於最外層,以布、緞作爲面料,上繡星、月、龍、鳳等圖案。過去大殮時要用兩條壽被,一條墊於屍身之下,一條蓋於屍身之上,與棺蓋隔離。現在遺體皆火化,在開追悼會時,只用一條壽被蓋於逝者身上即可。

選擇壽衣的關鍵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說衣、褲、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圖案要協調,要呼應。在款式上尤其要將中式和西式區別開來,切不可上穿西裝下着布鞋,中不中西不西,顯得不倫不類;色彩的選擇更要注意整體的調子,將零碎的色彩統一在大調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積的對比色,不然會顯得雜亂、刺眼;圖案同樣有古典的、現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風格上要協調、統一。此外,面料的選擇還牽涉到“殯”禮的檔次,一般緞織料的壽衣較爲貴重,家屬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壽衣。

(四)選擇殯儀館

殯儀館是專門爲逝者處理後事、爲親屬提供喪事服務的場所。中國的殯儀館始於19世紀20年代,它是我國近代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產物。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大力推行火葬,各地陸續建起一批火葬場,這些爲推行火葬服務建立的火葬場後來逐步過渡到具有接屍、悼念、火化、骨灰寄存等功能的殯儀館。

現代意義的殯儀館以具備爲喪事活動提供全面服務的功能,而成爲今天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電話辦理接屍登記

家屬在領到《居民死亡殯葬證》後應儘快通知殯儀館接運遺體。遺體運至殯儀館後,根據有關規定,應在十五日內火化。接屍登記既可以到殯儀館的業務櫃檯去辦理,也可以電話委託。

電話委託接屍,親屬應將逝者姓名、年齡、死亡原因、死亡地點、代辦人姓名、關係、地址、電話等詳細情況與殯儀館業務人員說清楚。殯儀館業務人員將上述情況與警署開具的殯葬死亡證明覈對相一致後,會盡快接屍。

去殯儀館進行接屍登記時,應出示《居民死亡殯葬證》,並將接屍地點、死者姓名、聯繫電話、聯繫人準確告知殯儀館或代理機構。

喪事禮儀與禁忌 篇八

(一)死亡禁忌

死亡是自然規律,然而人們卻極力迴避,原因是死亡畢竟是兇禍災難,對人們來說接觸甚或聽說死亡之事都是不吉利的。《禮記·曲禮》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這裏既有等級觀念,又有對死字的避忌,只有平民百姓例外。後世庶民百姓也諱言死,把死稱爲卒、沒、下世、謝世、逝世、老了、走了等。

人死的時候有諸多禁忌。白族忌諱老人死時跟前無親人,他們認爲老人死在親人懷裏,是報答養育之恩的最後機會,俗稱“接氣”。漢族也忌諱人死時身旁無親人,認爲這樣死去,靈魂不得安寧。河南一帶,忌死在原來的房間裏,認爲“隔樑斷氣”不吉利,出殯時,要買一隻活公雞隨棺木一齊擡出,方可破兇。滿族忌諱在西炕和北炕上死人,因爲北炕爲大,西炕爲貴,在此死人不吉利。人將去世時,都要移到南炕上。河南一帶有“斷氣不抽氈,來世難轉人”的說法。人將斷氣時,要馬上把毛氈抽掉,不然死者會轉生爲馬、牛、羊等帶毛的獸類。死亡的時間和年齡,民間也有禁忌,中原一帶最忌死在正月七年級至正月十七日內,俗稱死於大年下。民間認爲36歲是人的本壽,據說一個人只要活到36歲以下早夭。人活到55歲死亡就是正常的,俗語有“五十五,自己要入土”。過了60歲死亡就是高壽了,“年紀六十六,閻王要吃肉。”東北一帶老人66歲生日時,後輩給他包66個餃子(餃子個要小),如果一次吃完,就能平平安安地跨過這個坎兒。否則,就過不去。河南一帶,老人過66歲生日,女兒要送一塊肉,據說是爲還閻王的債,實際上也是解老人的饞。

俗語曰:“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73和84也是老年人的關口,據說孔子死時73歲,孟子去世時84歲。在河南,逢老人到了這個關口,要給老人買活鯉魚吃。據說,吃了活鯉魚猛一躥,就能躥過這個關口。也有的地方在當年春日的早晨,由女兒親自煮兩個雞蛋,悄悄到麥場上,滾上幾滾,然後帶回家中,讓老人躲在門口吃掉。以此表示老人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骨碌打蛋地過了關口。如果死時81歲,也不吉利,因爲九九八十一,是財數算盡之意,預示後代窮敗。可在人絕氣時將算盤拆散,隔窗撒出,以此破之。

(二)成殮禁忌

人死後,要爲死者穿壽衣,東北、京津地區忌諱讓死者光身而去,必須在死者斷氣前穿好殮衣。壽衣講究單數,一般是五、七、九件不等,忌雙數,怕兇禍再次降臨。壽衣忌用緞子,因爲“緞子”和“斷子”諧音,多用綢子,因爲“綢子”和“稠子”音同,要福佑後代多子多孫。壽衣也不能用皮毛製作,怕來世轉爲獸類。棺材,漢族多以松柏材料,禁用柳木。松柏象徵長壽,柳樹不結籽,以爲會絕後。棺材做好後忌移動,據說隨便移動對本人不利。入殮前,親人到齊後要給死者蒙上蓋臉紙。入殮時蓋臉紙不能用手揭,只能用扇子扇掉。入殮後,忌雨打棺木,俗諺有“雨打棺材蓋,子孫沒有被褥蓋”。如果是在下葬之後下起了雨,則爲吉兆,豫北有“雨打墓,輩輩富”的說法。另外,入殮前後忌貓、狗接近屍體,認爲會詐屍。實際上是提親屬精心守護靈柩,盡孝心。

(三)哀悼禁忌

親人亡故是悲傷之事,哭是哀悼心情的表現,但是哀悼也有章法,悲傷也應節制。《禮記》雲:“婦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寢門見人不哭。”安徽、河南等地,爲亡人穿衣時孝子不得哭,怕淚灑屍體,引起走屍、殭屍。錫伯族人給死者穿壽衣時,禁親屬號啕大哭,認爲不吉利。安徽一帶有人死三日之後禁哭之說,據說人死三天,亡靈要上望鄉臺,到望鄉臺後知道自己已爲鬼魂,此時家人一哭,會使死者更加悲痛。滿族人死後,小輩可以放聲大哭,但出殯回來,就不能再哭,否則,意味着又要死人。俗語有“辰時不哭,哭有重喪”之說。

家中死人,孝子報喪,報喪時不能進屋,要在室外行跪禮。中原地區,孝子報喪,無論長幼輩,見面均磕頭,俗語有“孝子頭,滿街流”。北方民間舉喪期,非喪事不談,面垢禁洗。女忌脂粉,男忌剃頭。弔喪時,親友往往送禮。喪家收禮時要回禮,一般的習俗是送禮忌雙,回禮忌單。

(四)葬埋禁忌

古代有三日而殮,三月面葬之說。三日而殮的原因是等候死者復生,如果三日不生還,說明死者已亡。三月而葬在實際上不可行,所以後世安葬死者多在三日、七日,忌雙日子。臺灣、南方地區有忌七日下葬的,因爲七日被稱爲鬼日,鬼魂要到人世上來討食,爲避鬼煞,忌七日下葬。舊時,民間有忌“重喪”的習俗,重喪是指死者出生年月日,與死者死時的時辰有干支重字,俗稱日不清。遇此情況都要採取措施破之。河南孟縣,遇有重喪,便另做一個小棺材,內裝麪人,放在大棺尾部底座上同埋地下。河南林縣是殺一隻公雞破災。

墓地的選擇自古以來都十分講究。俗信以爲墓地好壞直接關係後代的貧富吉凶。晉代的《葬經》就已有葬地選擇與後世興衰的預言之說,《葬經》說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是最好的墓地。具體說,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跨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此爲最貴之地。簡單地說,墓地靠山臨水、枕山面水、東有流水、西有長道爲風水寶地。後世又出現風水先生專相墓地,無非是利用人們爲後代子孫祈求福祿的心理,騙取錢財。舊時,民間有十不葬歌謠:一不葬粗頑塊石,二不葬急水灘頭,三不葬溝源絕境,四不葬孤獨山頭,五不葬神前廟後,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岡撩亂,八不葬風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龍虎尖頭。總的來說,墓地應選自然環境壯美之地,忌環境崎嶇古怪、歪斜險峻。

入殮後,放棺室內忌紅色,河南地區點主時不用紅筆。彝族卻是孝子以指血點主,是爲感謝父母養育之恩。舊時,民間死人要點一盞草燈,直到出殯爲止,其間燈不能熄來,否則亡人在陰間路上要跌倒。原因是此燈爲亡人在陰間照明用的。出殯時這盞燈又叫腳頭燈、長命燈。《白蛇傳》裏寫許仙受法海挑撥,端午節讓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現出原形,許仙驚嚇而亡。一往情深的白娘子酒醒後救許仙還陽,冒險赴崑崙山盜取靈芝草。臨行前在許仙腳後點一盞長命燈,命小青時刻守候。只要燈不滅,許仙就有救。當白娘子在崑崙山與鶴童大動干戈時,那盞燈忽明忽暗,急得小青提心吊膽。多虧南極仙翁成全了白娘子,在長命燈熄滅之前取回了靈芝草,救了許仙。東北滿族、赫哲族有屍體從窗戶擡出的習俗,認爲門是活人出入的,忌死人通行。德昂族在出殯時,棺木小頭朝前,意思是送亡靈一直朝前走,不讓其迴轉過來。否則,不吉利。舊時的開封,城內居民墓地多在城東或東南,出殯時走曹門、宋門、北門、忌出南門、西門。下葬之後,漢族有繞墓三週的習俗,鬼魂如果出來跟隨活人回家,繞墓三週可使鬼不追。在回家途中忌回頭觀看,怕不吉利。

(五)喪眷禁忌

民間常常把喪事視爲凶事,而喪眷也帶有不祥之義,因此有諸多禁忌。各個民族在葬期內禁生產活動比較普遍。佤族人埋葬死人的當天,全寨人都要停止下地勞動生產,喪家數日內都忌生產。怒族、苗族、傣族也有此俗。其原因,一是喪事爲凶事,喪期參加勞動會危害莊稼,使糧食歉收。二是出於對亡靈的敬畏,爲了祭奠亡靈,所以要停止生產。社交活動在殯葬期間要儘量減少,以免給他人帶來晦氣。漢族、苗族、藏族、蒙古族等都忌諱在守孝期間參加社交活動。服孝期間不走親戚,不訪友,不集會,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給他人帶來不幸。俗語有“身穿熱孝,不登鄰宅。”《帝京歲時紀勝》載:“服制之家不登賀,不立門簿。雖有親賓來拜謁者,亦不答拜。初五日後始往叩謝,名曰‘過破五’。如果喪眷不能自覺遵守禁忌,外人要進行干預,並強制其執行。守孝期間,服飾也有禁忌。漢族忌穿紅裝、彩服。山東地區,忌穿紅、綠、黃等鮮豔色彩的服裝,只能穿白、灰、藍、黑等素色服裝。孕婦忌系孝帶,以免損傷胎兒。藏俗凡人死後,男子百日不穿美服,不梳沐,婦女要去掉耳環、念珠,以示哀悼。喪期在飲食方面一般都吃素,忌食肉類。《禮記》曰:“行吊之日,不飲酒食肉焉。”苗族父母去世,三年內忌食狗肉。布依族以牛肉招待弔喪賓客,而子女媳孫只能吃素。在臺灣,服喪期間忌做甜年糕,忌食糉子。苗族,父母或同村人去世,一個月內忌食辣椒,不守禁忌者爲死者仇人。

(六)祭掃禁忌

祭掃墳禁,忌孕婦參加,不然死者亡靈會撲着胎兒使孕難產。一般婦女也忌上墳祭掃,俗信女人上墳,意味家中無男子,無後代子孫。上墳燒紙時,忌用棍棒挑動,怕冥鈔挑碎,祖靈不好使用。如果冥鈔燒到一半,另一半未燃,也不能重燒,據說是留給活人用的,只能留下,不能再燒,否則子孫要絕。上墳祭掃的時間各地不一。河南有第二天上墳的,叫“復二”。黑龍江一帶,是葬後三天內,家人每天晚上要到墓地去送燈。據說是不讓死者害怕。民間上墳祭掃,初喪時以七數爲期,逢七必祭,通常以七七爲終局。此俗古已有之,在《北史魏書》、《北齊書》中均有記載。佛教認爲,凡夫死後,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昇天,一般並不能立即轉生。未轉生的亡靈不是鬼,而是叫做“中有身”或“中陰身”,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中陰身的時間通常爲49天,在此期間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能請僧人爲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更好的去處。因此,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七之後。亡靈託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雖然有用,但那隻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亡靈託生的類別。如果一個人。生前做惡很多,註定來生要託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若孝屬、親友爲他大做佛事,使他在中陰身的階段聽到出家人誦經,知道佛經的道理,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爲人了。民間一般都重視五七的祭掃。五七時,兒女要做水餃,按死者年齡一歲一個,只許多,不許少。上祭時,須在墳前吃完,不能將剩的帶回家。六七的祭品由女兒製作。民間有“說一千,道一萬,六七不吃家常飯,單等女兒擺筵宴”的俗語。七七祭掃,河南、江蘇等地忌供麪條,認爲麪條象徵繩索,死者亡靈看到會膽戰心驚,六神不安。逢七祭掃,也有例外,河南、山東、浙江等地忌四七上墳,原因是“四”與“死”諧音。河南有祭七避子之說。如死者有一個兒子,則一七不祭;死者有兩個兒子,則二七不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