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精品多篇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精品多篇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超全整理 篇一

一、“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爲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爲“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爲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爲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爲、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爲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爲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2020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篇二

一、時間:17、18世紀

二、背景:①封建專制制度成爲西歐國家資產階級力量發展的嚴重障礙。②自然科學的發展。

三、性質: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

四、內容:一用、二批、三消滅、三追求。

五、主要人物:

(一)英國(發源地、早期代表)

霍布斯(代表資產階級上層利益)

觀點:(1)社會契約創造君權國家;(2)人民授予君權;(3)人民絕對服從民選君權;(4)支持專制王權,可以干涉私有財產;(5)宗教有助於維護社會秩序。

評論:提出最基本的啓蒙思想,又帶有明顯封建落後意識。

2、洛克

修正霍布斯觀點:

(1)國家政權不應干涉私有財產

(2)主張君主立憲制,權力分屬議會、君主。

(二)法國

地位:啓蒙運動中心

原因:資本主義發展到較高程度,封建專制制度嚴重。

代表:

1、伏爾泰:(1)評價天主教會,但主張信仰上帝。(2)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

2、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1)提出三權分立原則;(2)權力制約與平衡。

3、盧梭:(1)“社會契約”論;(2)“人民主權”說。

4、狄德羅百科全書派。

六、影響:

(一)對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影響;

(二)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三)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三

一、新思潮的萌發

1、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編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海國圖志》,成爲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與《海國圖志》: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啓迪了人們的思想。

二、維新思想

1、康有爲、梁啓超、嚴復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1)康有爲: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僞經考》,藉助孔子宣傳變法,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其思想特點是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中國儒家思想相結合。

(2)梁啓超:發表《變法通議》,主張興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反對因循守舊。

(3)嚴復:翻譯《天演論》,根據進化論宣傳變法。

2、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推動了變法運動的進行,促進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1)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宣傳“民主科學”(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學;發表《文學革命論》。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實行“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方針,使北大成爲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3)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導本站。

(4)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把反封建與本站結合起來。

(5)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言論:陳獨秀—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

2、新文化運動影響:思想解放,民衆覺醒,文化轉型,馬克思主義傳播。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五四前: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2)五四後: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宣傳;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

2、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思想解放,工人運動,中共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超全整理 篇四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

1、智者學派產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峯。雅典成爲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學者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人”本身。

2、智者學派的思想主張:

(1)以人和人類社會爲探索的主題,研究人類,反思人類自己。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和倫理規範等。

(2)強調人的價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張:

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樹立了人的尊嚴和。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學派的主要思想,體現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

二、美德即知識

1、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

(1)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願作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出於無知。

(4)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

2、影響: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爲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1、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社會,著有《理想國》一書,他根據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個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主張有正義感和理性的“賢人”統治國家。

2、柏拉圖的這種想法儘管有很多錯誤,但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爲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很多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爲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他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級的。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五

1、理學興起的背景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面臨危機;

②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三教合一)的主張,儒學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發展;

③到宋代,逐漸確立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爲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學體系,即理學。

2、主要內容:

程朱理學(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主宰萬物;

②“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觸萬事萬物才能明“理”)

④當人的私慾與天理髮生衝突時,就要“存天理,滅人慾”

王陽明的心學:明朝——王守仁(王陽明)

①王陽明把理學發展爲“心學”

②王守仁“致良知”學說認爲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慾、回覆良知就能成爲聖賢,進一步發展了“仁”的思想,強調自我修養和奮發立志。

3、宋明理學的評價

①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2020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篇六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內容: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爲而無不爲,積極無爲)。

3、特點:兼採衆家、積極無爲。

4、作用:成爲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

二、儒學成爲正統思想

1、背景:①儒學在秦朝遭到嚴重打擊,漢初逐漸復甦。②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③社會形勢的發展需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於是漢武帝“舉賢良對策”。

2、董仲舒新儒學。

來源。以《公羊春秋》爲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

主張。①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宣揚“君權神授”,發揮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爲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爲“三綱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統一來維護政治的統一。

影響。董仲舒對儒學思想的發展,有利於漢代的統治者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學成爲正統思想。漢武帝: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起用儒者參政。③興辦太學,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4、影響:①新儒學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鞏固了國家統一,同時也限制君權的過度膨脹。②教育逐漸爲儒學所壟斷,儒家經典成爲國家規定的教科書;③太學興盛,打破了貴族官僚世代爲官的規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學在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地位。⑤從此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臺上逐漸成爲主角,儒家思想逐漸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續兩千年之久。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七

宋明理學

【知識梳理】

一、三教合一

1、儒學:在漢武帝的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展。

2、佛教: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

3、道教:在民間廣爲流傳,受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又稱“三教合一”。

5、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學

1、背景:隋唐時期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北宋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2、內容:

(1) 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後有物。

②把天理與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2) 朱嘉的思想

①強調理之源在於天理,→就是作爲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人性與天理一致。

②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3、特徵: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以“理”爲核心。

4、本質:爲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統治秩序提供理論依據。

5、地位:

(1) 把儒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成爲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 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註》成爲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3) 朱熹學術影響到日本、朝鮮,形成“朱子學”學派;還傳及歐洲。

三、陸王心學

1、南宋時期陸九淵的思想

(1)“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認爲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中後期王陽明的思想

(l) 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3) 強調內心反省,用道德修養,去掉人慾,恢復良知的本性。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八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一、自然哲學。泰勒斯(公元前7世紀)。萬物皆由水生成又復歸於水。創立了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被譽爲西方“哲學之父”,體現了古希臘人開始具有自主意識,標誌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覺醒。

二、認識社會。智者學派(公元前5世紀)

1、背景。(1)希臘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展;(2)公民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思想活躍;(3)此前已經開始具有的自主意識和精神的覺醒。

2、代表:普羅塔哥拉。“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認爲正義、善德、真理等價值標準跟人的需要和興趣有關,是由人制定的。認爲知識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和演說能力的基礎。

3、評價。積極: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基本內涵;以培養兼顧公私利益的好公民爲自己的任務;強調人作爲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消極:過分強調個人主觀的感受,忽視人們認識的共性,認爲沒有是非之別,給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

4、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認識社會,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

三、認識人自身。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同時代)。人應去改造自己的靈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爲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強調知識的作用,知識即美德,提倡“知德合一”。影響(1)開創了哲學的新方向,使哲學成爲一門研究“人”的學問。(2)崇尚知識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對後世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亞里士多德。真理高於一切,提出‘‘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自然界是客觀的、真實的存在,人們的認識來自對客觀世界的感覺,沒有感覺就沒有認知。創立了邏輯學,經過嚴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後才得出結論。實事求是的科學思維方法體現了人類不斷追求真理、瞭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九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礎解讀】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爲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爲“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爲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