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實用版山西景點導遊詞多篇

實用版山西景點導遊詞多篇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貌從總體來看是一個被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整個輪廓略呈由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其中山地、丘陵佔80%,高原、盆地、臺地等平川河谷佔20%。你去過山西嗎?下面是像小編整理的山西導遊詞,歡迎閱讀。

實用版山西景點導遊詞範文1

各位遊客朋友,今天我們要去參觀遊覽的是關公故里的解州關帝廟。解州的“解”在這裏應讀作(hdi)。解州古稱解樑,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西南15千米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神聖殿堂。

各位遊客朋友,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時曾擴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20_年)毀於火災,經十餘年才修復。現在廟宇中的許多建築坐北朝南沿南北向中軸線分四大部分有序展開。中軸線南端是“結義園”,爲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而建,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並建有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築,往往使人在觸景生情中,沉浸於“桃園結義”的美好傳說之中;中軸線北端爲主廟,是一個單元甚多而又層層展開的巨大建築羣落,主要由琉璃龍壁、端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刀樓、印樓、春秋樓和衆多牌坊組成,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主廟的主體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非凡,雕樑畫棟而又莊嚴肅穆,身臨其境,不能不使人對關公肅然起敬;中軸線南端東側建有“萬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軸線南端西側建有“威震華夏”木牌坊一座,兩座氣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着關公及關公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顯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軸線北端東西兩側,爲基本對稱的主廟附屬建築,如追風伯祠、長壽宮、崇聖祠等,它們與主廟一樣無不籠罩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但卻又有着主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們對關公生平、身世的認知與理解,增強對關公的崇拜與敬仰。

各位遊客朋友,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冑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區,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後部的臺階上是戲臺,鋪上臺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捲棚歇山頂建築,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前行至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迴廊的廳式建築。周圍有石欄杆,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描繪了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穿過午門,經“山海鍾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築崇寧殿。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崇寧殿。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20_年),宋徽宗趙佶封關羽爲“崇寧真君”,故取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鬱鬱蔥蔥,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杆一雙,月臺寬敞,勾欄曲折,使人頓生敬佩之感。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施雙昂五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殿週迴廊設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各異,個個鬚眉畢張,活靈活現。下施欄杆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200方,蔚爲壯觀。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爲清乾隆帝手書。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咸豐皇帝所寫。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門口還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以示威嚴。殿內木雕神龕玲珠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端莊肅穆。龕外雕樑畫棟,儀仗倚列,木雕雲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崇寧殿莊嚴肅穆的氣氛。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關帝廟的扛鼎之作一~#秋樓。因春秋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丼之間,巍然屹立,大氣磅礴。春秋樓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存建築爲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修的。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築,高33米。上下兩層皆施迴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檐下木雕龍鳳、流雲、花丼、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頂彩色琉璃覆蓋,光澤奪目。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第一層上,有木質隔扇108面,圖案古樸,工藝奇特,傳說是象徵歷史上山西108個縣。世傳春秋樓有三絕:建築結構奇巧別緻,上層迴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形成“懸樑吊柱”的建築特色,給人以懸空之感謂之一絕;進人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着全部《春秋》,謂之二絕;據說樓當項,正好對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謂之三絕。關帝廟除古建築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鐘、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餘幅等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精品。關帝廟,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拜關帝的場所,遊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旺盛。

實用版山西景點導遊詞範文2

現在我們到了運城市西解州城外的關帝廟。關帝廟是奉祀三國時期武將關羽的寺廟,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我國乃至海外關帝廟中規模最大的宮殿式廟宇,也是國內現存最好、最完整的關廟建築羣之一。關帝廟南倚中條山,北瀕鹽池水,綠樹成蔭,景色秀麗,具湖光山色之勝,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讀《三國演義》,看《三國》戲和電視劇,都知曉關羽的盛名,可謂家喻戶曉。關羽(公元160卜—220_年),終年59歲,字雲長。傳說關羽本來不姓關,因殺了欺侮良家民女的縣尹被迫捕,逃至撞關,過關隘被關吏查詢時。他隨口指關爲姓,從此以關姓闖至河北涿縣。以後,與劉備、張飛結爲手足兄弟。建安五年(公元220_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賞識他英勇善戰,拜他爲偏將軍。關羽斬顏良、文丑,封漢壽亭侯。隨後,關羽再次投奔劉備,著名的赤壁大戰,劉備和孫權聯合擊敗曹操,關羽受命鎮守要塞荊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_年),關羽率軍攻樊城,水淹七軍,活捉曹操大將於禁,斬名將龐德,威震華夏。不料孫權乘機派兵從背後偷襲,關羽敗走麥城被殺。關羽戰功顯赫,名聲躍居歷代名將之上,後被迫封爲“壯繆侯”。民間百姓追慕關羽忠孝義勇,逐漸奉若神明。歷代統治者利用關羽對君主忠貞不二的品格,大肆宣染和教化,逐漸封王、封帝。明清時代,關羽有“武王”、“武聖人”之尊,與“文王”、“文聖人”孔子並肩而立。

我們面前這座氣勢宏偉的建築就是關帝廟,首先由我介紹一下廟宇的歷史和佈局。據文獻記載,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初(公元589年),宋代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20_年)擴建。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毀於地震,再建後又於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20_年)毀於大火,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又予重修,歷經數十年修繕,始恢復舊貌。現在的廟院南北長700餘米,東西寬200餘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各種房屋200餘間,規模巨大,建築精美,氣勢恢弘,爲中國武廟之最,頗具王宮氣派。整個廟宇的佈局分南北兩大部分,南爲結義園,北爲正廟。正廟又分前後兩院,前爲廟堂,後爲寢宮,形成了我國傳統的“前朝後寢”的格局。

各位女士、先生,我們現在站在關帝廟東側的大門,從這裏直入的是北部的正廟部分,進人之前讓我們參觀一下南側的結義園。當年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在桃園結義,現在結義園的景緻是依照當時的場景進行設計建造,由木牌坊、君子亭、三義閣、假山、蓮池等建築組成。每逢春暖花開之際,四周桃花含苞欲放,陣陣花香襲人,頗富桃園結義詣趣。

現在我們出結義園,進入主廟。大家腳下的這條路是主廟的中軸線,在這條主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着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祟寧殿,兩側配以木坊、石坊、鐘鼓樓、祟聖祠、胡公祠、追風伯祠、碑亭、鍾亭和東西長廊等。正廟坐北朝南,建築佈局沿襲着中國古代建築中軸式對稱的傳統風格。院落內建築排列有序,左右對稱,高聳的建築,參天的古坊,頗具皇宮格局。

端門,又稱山門,是進入主廟的第一道門,門楣正中,鐫刻着“關帝廟”三個大字。門前空地上,立有三根交叉的鐵柱,名爲“檔衆”。古代凡來朝謁關帝的官員,文官在此落轎,武官在此下馬。端門對面建琉璃影壁一座,上嵌蟠龍、人物、鞍馬等圖案,富麗華貴,莊重大方。

我們由端門而人,面前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雉門。文官和武官則要由文經門和武緯門出入。東西兩側分列崇聖祠、胡公詞。這樣可以見到一字排開爲三門兩祠。大家是由東邊的鐘樓下進入廟內的,西邊的鼓樓與鐘樓遙相對應,酷似兩尊守護主廟的武士。

跨進雉門,大家可以回頭留意建在高大臺基上的門庭,臺階向內收縮,兩側各砌八字形琉璃影壁一道,大家可以猜猜這在古代有什麼用場?“先生,你猜對了,這是一座可搭可拆的活動戲臺。”每逢廟會演戲時,便將大門關閉,架上木板,變後部爲前臺。大家可以遐想當年演“關公戲”的盛況,如今門庭隔扇上,仍鐫刻“全部春秋”及“演古”、“證今”等字樣。

過了雉門看見一座宏敞的廳式建築,便是午門,雖然稱“門”,實爲過道。四周環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板,兩端鑲嵌五彩琉璃的松鶴和小鹿。步人午門,石欄的匠額,楹聯引人注目。這幅長聯是民國時解縣縣長郭象蒙所書,上聯是“國賊數操,誰曰不然,顧權無以異也。張撻伐,建綱常,天地低昂鬼神泣”;下聯是“聖鄉說魯,復乎尚矣,惟解亦相侔焉。仰威靈,明把事,山川磅礴廟堂巍”。聯中罵操、貶權、頌羽一氣呵成,又盛讚關廟之盛況,可以說是聯中神品。門廳內東西兩側和中壁有彩繪關羽生平的畫像,爲河東民間藝人所繪,表露出百姓對關羽的敬仰之情。

沿着冬青簇擁的大道,穿過雕造華美的“山海鍾靈”木坊,便是御書樓。我們置身樓下仰望,可見建築造型精巧別緻,八角藻井疊架而上,直至頂層,這是座二層三檐歇山頂建築,又稱“八卦樓”。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爲紀念康熙皇帝御書“義炳乾坤”牌匾而改稱御書樓。樓下掛有一長方草書“絕綸逸羣”橫匾,是清朝解州知府言如泅所書。

我們面前的這座高聳的建築,是正廟的主體建築——祟寧殿。大家聽我敘述一下祟寧殿的建造過程。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20_年),徽宗利用關羽忠貞君主的特點,對其進行大肆渲染和教化,並追封關羽爲“祟寧真君”,建造此殿。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20_年)又予重修。大殿爲重搪歇山頂的建築結構,面闊7間,進深6間,是專爲關帝處理政事而設置。我們站在殿臺上,立刻會感受到基址高聳,月臺寬敞,頗具帝王宮殿氣派。在石欄環廊下,醒目地立有歷根石質大柱,柱上游龍昂首奮爪飛舞在繚繞的樣雲之中,雕刻技法和造型均屬上乘之作。大殿的門楣上方及前檐下,懸掛着十餘方題匾,“萬世人極”是清代咸豐皇帝的御書,“神勇”由乾隆皇帝欽定。殿內木雕神龕之中,供奉着頭戴冕旒冠,身着龍袍、腰繫玉帶的關羽帝王裝塑像,神情剛毅,端莊肅穆。大殿頂部的正脊上八仙峙立,兩隻雄健的蹈龍鴟吻矗立於歇山之上,使人感受到殿宇的宏麗壯觀,具有“甲於天下”的美稱。大殿月臺兩側有石雕華表和鐵旗杆,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屬明代所鑄,據說重達300斤(150公斤)。

女士們、先生們,遊覽完正廟,我們將參觀寢宮,習稱後院。這裏原有關夫人殿和其子關平、關興殿,惜現已塌毀,如今翠柏、勁竹滿園,已闢作花園。花徑之前,正面爲“氣肅千秋”木坊,兩翼是刀樓和印樓。穿過花園便是矗立在參天古柏之中的春秋樓。

請看,我們面前是廟內最高的建築物——春秋樓,整個建築面闊7間,進深6間,兩層三檐,九脊歇山頂,高約30餘米。它上下兩層均有迴廊,四周勾欄相連。值得一提的是二層上用木柱吊掛而懸空的四周迴廊,奇巧別緻的結構給人以空中樓閣之感,這種建築手法是我國建築史上難得的一例珍品佳作。下面我給大家講述一下春秋樓的歷史和命名。春秋樓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_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因樓內塑關羽讀《春秋》像,且二層暖閣板壁上嵌有木版鐫刻的全部《春秋》,故名“春秋樓”。《春秋》亦名《麟經》,因此春秋樓又稱“麟經閣”。現在,讓我們進樓內參觀,樓內分二層設供奉關羽的神龕,底層塑關羽帝王裝金身坐像,威武端莊。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四周安裝木製隔扇108個,疏密相間,圖案古樸,工藝精巧。沿木梯拾級而上,可見二樓正中的木製暖閣內,塑有關羽夜讀《春秋》的微服像。大家看,燭光閃閃映照着關羽的赤褐色臉龐,他側身而坐,左手扶案,右手捋髯,目注《春秋》,若有所思,傳說中關羽面部七痣清晰可見。塑像兩旁的對聯道出了關羽的大將風度,上聯“青燈觀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下聯“赤面表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參觀了樓內的陳設,漫步林蔭道旁,讓我們回首再望春秋樓的風貌,整座樓拔地而起,雄偉壯觀,氣勢磅礴。樓頂五彩琉璃,與陽光映照生輝奪目。正如樓上的楹聯一樣,充分顯示了春秋樓的雄偉氣魄。讓我們一起朗讀對聯結束我們的關帝廟旅遊,“北斗在當頭簾箔開時應掛斗,南山來對面春秋閱罷且看山”。

各位女士、先生,關帝廟內景緻參觀結束了,讓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頗具民俗氣息的解州古廟會。大約隋唐時期,鄉人仰慕關羽的功德,集資興建關帝廟,並在此舉行祭祀活動。隨着時間的流逝,朗中官員和百姓前來朝拜關帝,各地商販也趕來做生意,客棧、酒店應運而生,形成解州古廟會。到清乾隆年間,廟會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廟會每年舉行兩次,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關帝廟前商販雲集,藝人獻技,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盛況空前。關帝廟會成爲具有影響的祭祀大會,正引來衆多尋訪關帝祖的海內外遊客。

千百年來,關公形象已成爲代表着中華民族美德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上自皇帝,下到農家,關公由“萬世人傑”上升到“神中之神”,所有的人都希望從關公那裏得到自己的寄託。最後,希望各位女士、先生得到美好的寄託,謝謝大家的合作。

實用版山西景點導遊詞範文3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靜升村。包括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總面積34650平方米。東大院俗稱高家崖,建於清嘉慶初年,是一個不規則形城堡式串聯住宅羣。城堡因地佈局,順勢而建。鳥瞰東大院,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開一個堡門。東堡門位於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西堡門開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門開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間,北堡門開在小偏院的東北角。南堡門外是一條長50米、寬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長127米,寬11米,全部用青石鋪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磚砌花牆,牆內建有60多米長的風雨長廊。東大院主體建築是兩座三進四合院,院門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馬石、旗杆石、石獅、石臺階等。從佈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廳、廂房、繡樓、過廳、書院、廚房之別。院內因地而異,修有甬道、幽徑、低欄、高牆等。院中有院,門內有門,窯頂建窯,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後院是由一排13孔窯洞組成而又分隔爲四個小院的護堡院。整個東大院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

出東大院的西堡門,走過一條馬蹄形的溝澗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羣,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牆稍偏東的位置,正對着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爲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恆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爲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爲"紅門堡"。堡牆外高八米,內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磚砌築。堡牆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照壁。堡門左右及堡牆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牆。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院劃爲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爲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堡牆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內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爲6座外,其餘三甲均爲七座。各院的佈局大同小異,多數爲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爲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爲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爲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一條較長的通道,通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後院的門。

王家大院位於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築規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於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爲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築羣,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築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佈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裏既有北方建築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築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於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於一體,姿態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王家大院史話

靜升鎮靜升村,爲晉中地區最大的村莊,村內自古除“九漢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長街一條,現實際人口達萬。靈石歷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爲太原王氏後裔,其先祖這一支早年從太原移居靈石縣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今富家灘鎮屬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20_年-1320_年),宗祖王實又從溝營村遷至靜升村,至今歷680多年,傳27世。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後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築屋舍於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後,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築羣,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據現可考文字表明,擁翠巷(通稱王家巷)建於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鎖瑞巷建於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內之義安院建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崇寧堡(通稱西堡子)建於雍正三年(1720_年),拱極堡(通稱下南堡)建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恆貞堡(通稱紅門堡)建於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間。視履堡(通稱高家崖)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20_年)間。5座祠堂中僅存的孝義祠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於嘉慶九年(1820_年),耗銀3200兩的戲樓臺至今倖存。

康乾嘉期間,王家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廕襲三條途徑,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餘人,另有貢生、監生、生員125人。官職中有廣西柳州知府、湖南寶慶知府、刑部陝西司郎中、山東司郎中、戶部浙江司郎中、陝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貴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時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標誌康乾嘉期間,王家先後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節孝坊外,其餘爲功德坊、卹典坊、忠義坊等。

王氏家庭從道光後逐漸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爲本,有的不持續以商發展,有的滿足於一官半職,有的安樂於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爲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於是紅門堡內便有一家先將祖院出賣。出賣後,異姓新主人不滿於堡門樓上“合堡同宗”之匾,執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爲“合堡同德”暫存。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築豪華,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達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僅以964兩紋銀,又易主他姓。再後來,當年合族引以爲榮、奉旨爲王夢鵬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麪積爲428平方米的孝義祠,也只以20_吊銅錢賣出。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後,王氏家族中當時資財還比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飲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石家莊、保定及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後舉家南遷。自此,作爲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600多年的奮發與輝煌,終於銷聲匿跡,僅僅成爲一方土地上的歷史話題了。1950年土地改革後,王家大院已屬於貧下中農所有。貧下中農居住期間,許多主體建築,非但未遭破壞,且大部分還保持了原有風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爲山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靈石:在靈石縣舊城北門外呂祖廟內,有一石塊,滿身孔洞,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舊時附近鄉民視爲“神石”,前來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據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塊隕石。靈石縣名即因此物而得名。

實用版山西景點導遊詞範文4

雁門關鄉位於代縣西北部,距縣城15公里,與原平、山陰、朔州相毗鄰,208國道南北貫穿,大運高速公路就在界內,交通十分便利,全鄉現有2198戶,7505口人,總土地面積166.8平方公里,佔全縣的十分之一。

境內有馳名中外的國家級文物雁門關和明朝內長城,還有-和閻錫山談判窯洞和李闖王試刀石等衆多文物景點,旅遊優勢較爲明顯。

近五年來,全鄉堅持“基地興農、開發興農、科技興農、產業興農”的方針,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業發展的精神,始終把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作爲推進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首先狠抓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新打深井8眼,維修恢復機井15眼,埋設節水管13000米,新修灌溉渠道120_米,新增和改善水澆地2600畝,水保初治20_畝,改造中低產田1650畝,秋機耕1.13萬畝,南口、陳家莊、王莊三村1403口人,285頭大牲畜解決了飲水問題。其次在道路建設方面,涉及16村90公里的通村路,也已全部硬化,連續三年超額完成縣委、縣政府下達的任務。

在特色農業種植方面,重點推廣農業新技術,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一是以上田爲中心,發展玉米制種20_畝;二是以西五村爲中心,發展優種穀子3000畝;三是以白草口、柳林爲中心,發展紅芸豆1000畝。另外,推廣地膜覆蓋4500畝,優種推廣26000畝,推廣配方施肥新技術15000畝,全鄉玉米種植面積每年穩定在6000畝以上,產量佔到糧食總產量的35%以上。與此同時,還重點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面積達到2350畝。另外,豬、羊大畜的飼養量逐年上升,畜牧業的收入佔到總收入的30%,“林、草、畜”的產業鏈條基本形成。-

雁門關鄉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雁門關鄉轄:上田村、殿上村、陳家莊村、西段村、新莊村、野莊村、北王莊村、張家河村、西瓦窯頭村、黑石頭溝村、牛大溝村、城上村、前腰鋪村、南口村、太和嶺口村、試刀石村、白草口村、秦莊村、王莊村、小溝村、東水泉村、趙莊村、麻布袋溝村、羅莊村、後腰鋪村、阜家坪村、高二溝村、雁門關村、大峪溝村、柳林村、老杏溝村等。

實用版山西景點導遊詞範文5

山西省忻州市雁門關風景區,又名雁門塞、西隆關,位於代縣城北30華里的溝注山。當您乘車到山陰縣城之後,再向東南方向奔馳半小時左右,就會見到羣山起伏、溝壑縱橫的勾注山脈。在這些漢墓中,埋葬着無數個漢朝守衛雁門關將士之忠骨,行人路過此地,無不肅然起敬憑弔英魂。走出廣武城,沿着同大公路順溝前往,便進入一條狹谷,人稱雁門古險道,兩側峯巒疊蟑,怪石凌空險惡,翻過一道陡峭山樑,雁門關即躍人眼簾。

雁門關東臨隆嶺、雁門山,西靠隆山,兩山對峙,形如鬧門,每年大雁往飛其間,故稱雁門。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此置有雁門郡,唐朝置關,名曰西烴關,也名雁門關。;日址在雁門關西側的雁門山上。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陸亭將關城移在此處,重新築關。西門之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地利”。北門未建樓頂,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嵌鑲磚刻對聯一副:“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關城之北築有營房、東側建置靖邊寺,內有一對石獅、一豎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記述趙國名將李牧率兵屢勝匈奴的豐功偉績。東南:方向設有練兵校場。

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頭關爲內長城之“外三關”,這裏峯巒疊蟑、山崖陡峭,關牆雉諜密集,烽猴遙相呼應,東西兩面將老營口坷申池口、陽方口、東隆口、西烴口J匕樓口。隋揚帝楊廣曾經率兵在此與突厥作戰;唐將薛仁貴曾經在此追趕突厥兵馬捷報頻傳;北宋楊業也曾幾齣雁門大破遼兵,使其聞風喪膽,博得“楊無敵”稱號。英雄業績,不勝枚舉;生動故事,廣爲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