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山西磧口古鎮風景導遊詞

山西磧口古鎮風景導遊詞

山西磧口古鎮導遊詞怎麼寫呢、歷史上的磧口,依傍着黃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聲名推向下游,遊向四方。在黃河浪濤中,久久漂流着磧口的名字———這一坐落於山西臨縣邊緣的古渡口。接下來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山西磧口古鎮導遊詞,方便大家閱讀與鑑賞!

山西磧口古鎮導遊詞1

人生所貴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親。親愛的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代表河北旅行社歡迎您的到來,能夠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與大家相遇,是我莫大的榮幸,我姓楊,您叫我小楊就好了。那麼,坐在我身邊的,就是本次旅途中最爲勞苦功高的一位,我們的司機康師傅。您別看他臉上長着青春痘,他可是有着十年駕齡的老司機了,本次旅途有它保駕護航,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裏了。在這次旅途中,我會竭誠爲大家服務,如果大家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請一定要找我,俗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外出旅遊靠導遊,希望我們能一起擁有一段美好的旅行,爲大家留下一段珍貴的回憶

在山西呂梁山中的黃河邊上,坐落着一座古鎮,這座古鎮的名字叫磧口。

歷史上的磧口,依傍着黃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聲名推向下游,遊向四方。在黃河浪濤中,久久漂流着磧口的名字———這一坐落於山西臨縣邊緣的古渡口。

說它是古渡口,因它與古鎮同樣出名。這古鎮與黃河對岸的陝西吳堡縣相對望,千年長相守,成爲一雙互補的伴侶,成爲一對互相依託的搭檔,成爲兩個互相呼應的知音。黃河的浪濤把兩地捆縛在一起,聯繫在一起,而它們互相溝通的橋樑便是渡船。兩岸人來人往,都靠着渡船的擺渡。船,這種古老的運載工具,如今又加上了發動機。所以,船在黃河中行駛,便響起了雄壯的充滿節奏感的馬達聲。隨着馬達聲的由遠而近,便會有一羣一夥的人從陝西過來,來趕磧口的集市。

磧口古鎮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西接陝、甘、寧、蒙,東連太原、京、津,爲東西經濟文化的重要樞紐,成爲名躁一時的“九曲黃河第一鎮”、“水旱碼頭小都會”。令人稱奇、讚歎的是當時的磧口鎮已有非常合理的城建規劃佈局,它依照功能劃分爲三大區,即以碼頭、大型糧油貨棧爲主的西市街,以銀行等服務性行業爲主的高檔商業區中市街,以駱駝騾馬運輸店爲主的東市街。由於街面上地段的功能分區明確,各類店鋪相對集中,進貨方便,經營時可以在人力、物力上互相支援。同時也會有比較、有競爭,優勝劣汰,有利於提高業務水平。對客商來說,這樣的商業佈局也便於在很短的時間裏和多家商號洽談業務,比較貨物的品質和價錢,不必東奔西跑被滿街的招牌幌子搞得昏頭漲腦而找不到散佈在各處的貨棧、商號和店鋪。二百多年前磧口商人的智慧實在是讓今人佩服甚至有幾分慚愧

山西磧口古鎮導遊詞2

讓我們遊覽就從西市街的古碼頭開始吧。在磧口鎮興盛時期,每年僅從內蒙古河套的磴口出發來磧口的船便有四千艘,再加上五原、包頭、托克托、府谷的木船和皮筏子,每天都有幾十艘船和筏子從上游下來,這裏總停泊着上百艘,並列五、六排,綿延好幾裏。我們現在看到的碼頭,在那時候,每天有幾百個苦力忙忙碌碌,把水上運來的各種貨物卸到駁船,泊到岸上,再跳過踏板,爾後把貨物扛到鎮上的貨棧裏去,杭育杭育的號子聲響成一片,在山和水之間迴盪,當地管這些人叫“腦 包子的”(腦,方言,意爲將包子扛在肩上與腦袋一樣平)。從上游下來的貨物主要是糧食、麻油、鹽、鹼、藥材和皮毛,叫做“六大行業”。通過陸路運到晉中、河北、山東、河南、京津,回程時,又把東路來的貨物,布匹、綢緞、茶葉和“洋板貨”(即洋貨)運過黃河到陝、甘、寧、蒙。

西市街鎮上的人又叫它“后街”,多的是糧油貨棧,西市街的大貨棧都是大四合院,上下兩層,有的是前後兩進,臨街還有店面。我們現在看到的榮光店和四十眼窯院,後部都層層爬上山坡去了。在大貨棧之間有小山巷,共十三條,現在大家看到的這是百川巷,垂直排列的小巷既爲各商號大院提供了交通方便,又有利於泄洪,可以想象當初磧口商人的智慧。由於都是做大買賣的,所以當時磧口街上的“害災”(方言,指公益性事業所需的花費)一般都在後街起(收),比如唱戲或修橋、修廟等等。在西市街,我重點向大家介紹榮光店、天聚永、四十眼窯院、十義鏢局、廣生源等。

山西磧口古鎮導遊詞3

榮光店是當時著名的大型糧油貨棧,榮光店的創始人王佩珩的父親,道光年間人,初到磧口買地的時候,位於黃河邊上的房基是一片亂山石坡,原主要價五百兩銀子,王父嫌貴沒買,幾天之後,他又要買時,要價漲到八百兩,他仍然猶猶豫豫沒有買,恰巧他在包頭做買賣的的長子佩珩回來,看了這塊基地,立即買下來,這時已經出價一千二百兩,後來榮光店因爲靠近黃河碼頭且經營有道,生意十分興隆,到咸豐年間時,王家資產有白銀30萬兩,水地上千畝。榮光店的望河樓是當時貨棧老闆品茶休閒與監工的地方,夥計們在他的監視下是絲毫不敢偷懶的。

天聚永是當時磧口最大的油店,是民國年間平遙人開設的。院子寬敞,儲存油簍的小窯洞並排有20多孔,一層屋頂上的小孔是“氣眼”,是當時貯存糧食所需。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大門上、窗臺上、明柱上那些黑乎乎硬邦邦的東西,這就是當年搬運工人搬運完油簍後,總要順手在門上、柱上擦一擦的結果,現在已成爲見證磧口繁榮的“油化石”。油是當時磧口的大宗買賣,每天要卸幾萬斤。有民謠爲證:“磧口街上盡是油,一天不馱滿街流”,又說:“磧口三天不髮油,汾陽店面上就點不着燈”。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我們本次的磧口古鎮之旅馬上就要結束了,楊導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感謝一路上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心中縱有萬般不捨,分別卻是必然的,但我相信這次的分離是爲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許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導遊,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遊客,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也請您千萬不要忘了,在河北有一個導遊小楊,隨時等待着您的到來,最後預祝大家歸途愉快,一路平安!

山西磧口古鎮導遊詞4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裏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裏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爲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衆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佈,甚爲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山西磧口古鎮導遊詞5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爲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爲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爲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啓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爲“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着“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羣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