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古漢語詞彙(通用多篇)

古漢語詞彙(通用多篇)

古漢語講稿 篇一

緒論、文字

•先秦·莊周《莊子·天下》:“沐甚雨,櫛急風 。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出自三國志·魏·李康《運命論》:“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衆必非之。前鑑不遠,覆車繼軌。”

古代漢語定義與分期

•文獻語言學

1、“五四”以後——現代漢語

2、鴉片戰爭——“五四”爲早期現代漢語 •

3、隋唐五代——鴉片戰爭爲近代漢語 •

4、周秦兩漢爲古代漢語

5、殷商時代的甲骨文爲上古漢語

• 古代書面語言有兩個系統:一是以先秦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後代用這種書面語寫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說的“文言”。

•二是六朝以後在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的古白話。例如:

•(1)用白話寫的文學作品。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散文個詩歌一直以文言寫作爲主。唐宋以後,首先是一些民間文學作品採用白話,如敦煌曲子詞、敦煌變文、宋元話本、金元時的諸宮調等。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說戲劇等,也採用白話,如元雜劇、《水滸》、《金瓶梅》等。

•(2)爲特定目的而作的口語實錄。包括禪宗語錄、理學家語錄、外交談判記錄、司法文書、直講體、會話書等。

•(3)散見於文言作品中的白話資料。如詩、詞、曲中反映口語的語句或詞語,筆記、史傳中反映口語的片斷或詞語等等。

(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見教材p65)

第一節 漢字的結構與“六書”理論

•穎:從禾頃聲 •行:獨體象形 •路:從足各聲

2 •《詩經大雅》“實穎實慄。”“穀穗”的意思。

•文字學的字形分析就是根據造字法來進行的。(簡化字、繁體字、古文字)

•從造字的角度來分析文字的做法,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韓非子《五蠹》“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si,背私謂之公。(厶、公)”

•從理論上闡述漢字基本結構探求漢字本義的首推東漢人許慎。《說文解字》9353個漢字。見教材p548

•下面分別介紹“六書”理論

(一)象形

•“象形”字的結構特點就是依葫蘆畫瓢,即許慎的“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參看教材p74 •但有些象形字意思比較抽象,如“大”“屰”“高”等

(二)指事

•“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是說一眼看去就可以識認大體,,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意義所在。參看p74

(三)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例如:“取”“及”“即”“既”“伐”。

•合成會意字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叫“意符”,會意字的意符是由它的“形象”來會意,而不是通過“意符”獨立成字時的文字意義來會意的。

•例如:“隻”“取”“武”。

•戰國秦漢後,有用新造的會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意義來會合成意的,如“劣”“更生(蘇)”“歪”

(四)形聲

•聲符和形符

•“從某,某聲”

(五)假借

•許慎所謂的“假借”指“本無其字”的假借,如“莫”

(六)轉註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轉註”是指文字孳生的一種方式,也就是,某一個字由於意義的變化導致形體的變化,由此衍生出新的文字來。“建類一首”指兩個字(母字和子字)的部首相同,“同意相受”指兩個字的意義有引申關係。

• 考(從老省,丂聲)老,耆(老):從老省,旨聲,耄耋。

3 •“轉註”不是對單個漢字形體結構的說明,而是字與字之間的形義關係。

第二節 形聲字

•分析象形、指事、會意字都離不開古文字,分析形聲字基本上可以撇開古文字,只要根據沒有簡化的楷書就可以了。例如“塊”,野人與之塊(左傳晉公子重耳出亡)

(一)形聲字的結構分析

•左形右聲:鬆、賜、結、理、越 •右形左聲:雛、甌、救、壯、期 •上形下聲:茅、簡、耄、空、罟 •下形上聲:基、裳、恐、姿、盤 •外形內聲:園、街、衷 •內形外聲:辯、聞、讎

分析形聲字要注意的問題

1、分析結構層次 •鴻

•尃:從寸甫聲(尃fu1,布也,佈施) •溥:從水尃聲(pu3) •薄:從艸薄聲

2、形符和聲符的位置反常 •祖、福、祈、禱;視、祁

3、形符和聲符不能按照自然結構分析 •雖;

•條、倏、脩、修(攸)

•勝、滕、騰:從力、水、馬,朕聲。 •穎、潁:從禾、水,頃聲。 •佞:從女,仁聲。 •疆:從土,彊聲。 •聲符偏於一隅:

•旗、施、旌;從、徒、徙 •形符在聲符之間: •辯、辨、辮

4 •贏、嬴

•有的聲符在形符中間: •裹、衷、裏

4、省形和省聲

•有少數形聲字的形符或聲符已經省簡,必須補全才能起到表意或表聲的作用。如“晨”,從晶省形符,叫做“省形”:從晶省,辰聲。

•毫,從毛,高省聲。再如: •星:從晶省,生聲。

•耆(老):從老省,旨聲。

•累、雷:從糸、雨,畾(lei)省聲。 •徽:從糸,微省聲。 •豪:從豕,高省聲。

•融:從鬲,chong省聲。 •雪:從雨,彗省聲。 •

5、訛變

•形體發生訛變,如:

•賊,從戈,則聲;寺:從寸,之聲;康:從米,庚聲;年:從禾,千聲;急:從心,及聲;布:從巾,父聲;尚:從八,向聲。

•隆:從生,降聲;罕:從網,幹聲;在:從土,才聲;臺:從口,以聲(臺,yi,我、何;臺,土築的高壇)

•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本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歺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爲義也。

•聲符在某一時期所造大的形聲字中基本上都是聲義簡表的。《說文》:喬,高而曲也。從喬得聲的字,都有“高”或“曲”的意思。例如:

•僑:《說文》:高也。從人,喬聲。

•驕:《說文》:馬高六尺爲驕,從馬,喬聲。 •橋:《說文》:水粱也。從木,喬聲。

•嶠:《說文》:山銳而高也。從山,喬聲。 •撟(jiao):《集韻》:舉也。

•羽喬(qiao1):《集韻》:高飛也。

•語言是通過語音來表達信息意義的。作爲書面語符號的形聲字,其聲符既有表音功能,也就通

5 過語音爲媒介而據偶表達意義的功能。從本質上說,聲符的表意給你只跟它的語音有關,而跟形體沒有必然的聯繫。如以“農”爲聲符的字多有濃厚的涵義,露水多叫“濃”,草木茂盛叫“穠”,衣飾盛多叫“襛”,酒醇厚叫“醲”,多毛犬叫“犭農”。

•“農”的本義是耨田除草,可見,“醲”、“襛”等字所含之義(濃厚)只跟聲符的語音(nong2)有關,跟聲符的形體無關。

第四節 漢字的發展與演變

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現在可以見到的最早的記事符號,其時代大約在六千年以前。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是商代的文字,包括鑄在青銅器上的商代金文和刻在用於占卜吉凶的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

•商代文字已經具備了“六書”的各種形式,同現代漢字有着一脈相承的關係。

•在商代文字中,金文比較莊重正規,有許多筆畫是由塊面構成的,顯示了濃厚的圖畫性和原始性。甲骨文是日常使用的文字,比金文顯得草率,原先的塊面筆畫往往改成線條筆畫,由圖畫性向線條性發展。

•春秋時代,各國文字分化顯著;至戰國時期,兩大系統:比較保持傳統的西方周秦文字和變異較大的東方六國文字。

•《說文》所收的小篆以外的各類古文字基本上都屬於戰國文字,其中所謂“籀文”出自《史籀篇》屬於大篆文字,即西方周秦系統的文字;而所謂“古文”則是東方六國系統的文字。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爲結束“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命李斯將“史籀大篆”略加省改,作爲規範文字,即所謂“小篆”。

•戰國時代,文牘繁多,爲求方便,往往將篆文筆畫變圓轉爲方折,且加簡省成爲早期的隸書。 •秦隸——漢隸

•古今文字的分水嶺:圖畫性——符號性

•東漢時代,隸書隸書成爲正規文字,日常草率的隸書發展出章草和行書。

•至魏晉時期,書法家將行草筆法融入隸書,創造了“真書”,也叫“楷書”。

二 隸變對漢字結構的影響

•漢字由篆書到隸書的變化叫“隸變”。隸變不僅關係到書寫風格,而且也關係到漢字的結構。 •隸變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影響大致有三個方面: •

(一)部首形體的變化

•從篆書到隸書,許多部首或偏旁的形體都簡化了,如水——氵,邑——阝 。

•傳統的字典辭書(康熙字典、辭源)在收字方面,一般都按照篆書部首為依據,如脯(fu3,乾肉),脩(乾肉)都歸入月部;都、鄙、歸入邑部,陶、階歸阜部。

•人:在左為亻——偉、傾 •仌:為冫——冷、寒、馮

•刀:在右為刂——割判到(切) •心:在左為忄——快情 •

在下為 ——忝慕 •手:在左為扌——持扶 •攴:在右為攵 ——敗牧

•歺 (nie4):在左為——殊死 •火:在下為灬——然烈 •爪:在上為爫——採受爭 •犬:在左為犭——獄獲 •玉:在左為王——琢理 •網:在上為罒——置羅 •

或為罓——罕罔 •艸:在上為——荼藍

•肉:一般為月——腹脩胡臂育 •邑:在右為阝 ——鄭邳 •阜:在左為阝 ——降除 •舟:或為月——前

(二)簡省或訛變

•又訛作丆 ——右有友 •才訛作

存在 •鼎省作貝——貞員 •布——從巾父聲 •書——從聿者聲 •賊——從戈則聲

•晉——從日臸(zhi4) •釜——從金父聲

•別——從刀從冎(gua3,剔人肉置其骨也)•春——從艸從日屯聲

7 •表——從衣從毛 •並——從兩立 •更——從攴丙聲 •夜——從月亦省聲

(三)混同

•有些原先並不相同的偏旁,隸變以後就混同了。如,“服”“膾”“朔”,都從月,但世界上分別從“舟”、“肉”、“月”。再如:

•春——從艸從日屯聲

•舂——從(gong1)從午(杵)從臼,象兩手持杵搗臼。 •秦——從(gong1)從午(杵)從禾,象兩手持杵搗禾。 •泰——從(gong1)從水大聲,為“汰”的初文 •奉——從(gong1)從手豐聲,是捧的初文。

三 常用部首的表義功能

•許慎的《說文》540部——《辭源》《康熙字典》214部

•漢字的形體很多,總數超過五萬個,但常用部首隻有150個左右。 •快:快速、鋒利、愉快。

•閩:從蟲(hui3)本義爲蛇,虹、蜺(霓)、蝃蝀 •下面介紹一些常見部首:

•【人】本義多與人有關,倫,本指人的輩分,亂倫;作,本義指(由跪坐而)站起來。《論語先進》“舍瑟而作”;仞,相當於一人高的長度

•【子】與子女有關,如:孟,兄弟排行老大稱孟,老二稱仲,老三稱叔,最小的稱季,孟、季都從子。孤,幼而無父叫孤。

•【女】與婦女有關如:好,本義指女子長得美好,嫗,婦人的通稱。 •【疒】(ne4)與疾病有關,如痕,傷痕。

•【頁】(xie2)與人頭有關,如頗,偏頭;顧,回頭;頓,低頭至地的禮節;顏,額面;題,額頭。

•【耳】聰,聽力好;聵。

•【目】與目有關,督,察看;眷,回頭看;相,本義指觀察。(詩經公劉:相其陰陽。) •【口】命,命令;和,指應和聲。

•【骨】體,人的肢體(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8 •【肉】腴,腹下的肥肉;脩,乾肉;脫,本指消瘦;胡,下頷或脖子下的肉。 •【髟】與毛髮有關。髡,剔髪之刑。

•【攴】多與手的動作有關,攻,敲擊;放,放逐;敗,毀壞。

•【殳】(shu1)與擊打有關。段,鍛的初文,錘擊的意思;毆,拳擊。

•【彳】與行走有關。循,順著路走;徐,慢慢走;復,一往一來為復;很,不順從,很如羊。(史記項羽本紀)

•【辵】(辵4)與行走有關。遵,沿著走;述,本義指照著樣子走,引申為照著說;造,往,到;從,跟著走;徒,步行。

•【走】趨,快走;超,跳過;越,超越;趣,疾走。 •【行】與道路有關。行,本指道路;術,邑中的道路。 •【欠】與張口出氣有關。歐,古同嘔,嘔吐;歎,感歎。

•【刀】與刀或切割有關。副,破成兩半;判,分開;列,分解;制,裁。

•【弓】與弓有關。張,張開弓弦;弛,弓弦鬆弛;發,射箭;彎,彎弓上箭;引;彊。 •【斤】與斧頭有關。新;斫。

•【yan3】與旗幟有關。旋,揮旗旋轉;旗;旄,旗上的飾物。 •【韋】與熟皮有關。韌,柔韌;韤(襪),古用熟皮製成。 •【匚】與盛物的方器有關。匡,古筐字;

•【酉】與酒或酒罎有關。醒;酸,酸酒;酲;醉;酣。 •【玉】理;琢,鑿玉。

•【衣】表,皮袍的外表;裡,夾衣的內層;製,裁製衣物。

•【糸】與絲麻繩索有關。緒,絲頭;經;緯;續,接紗頭;約,纏束;紅、紫;絳、綠。 •【巾】與布有關。幅,布帛的寬度;幣,作禮品的帛;常;旗幟;幗,婦女的頭巾。 •【網】罩,漁網的一種。羅,用網捕鳥;罹,被網住(罹難);署,張網部署。 •【彡】與修飾有關。修,修飾;形,雕繪形象。

•【示】與鬼神祭祀有關。社,土地神;祝,禱告求福;禍,神的懲罰;祖,已死的祖先神;禁,禁忌,怕衝撞鬼神而不敢做的事情。

•【邑】與城鎮有關。鄙,邊邑;郭,城郭;鄭。

•【宀】與宮室有關。宗,始祖廟;定,安居,安定;實,屋中有貫,表示充實不空。

9 •【穴】穿,打通,穿透;突;

•【廣】(yan3)與宮室有關。廢,放置、存放;府,藏文書的地方;庫,藏兵車的軍用庫。 •【門】多與門戶有關。闢,開門;閉,關門;間,門縫;關,門閂。

•【囗】(wei2)與圍牆、包圍有關。圈,養牲畜的欄圈;固,四圍不通;國,都城;圃,菜圃。

•【月】朔,每月之始;朗,月光明亮;期,周月;

•【阜】與山陵或臺階有關。陽,山南;阿,大山;除,殿階;階,臺階;陟,升高。

•【石】研,研磨;確,堅石;礎,柱基石;

•【土】基,房基;型,土製的澆築的模型;填,填土。

•【田】畔,田界;畿,都城附近的土地;略,佔領土地並加以經營。 •【火】然,燃;烈,火勢盛大。

•【仌】,古冰字。凌,冰塊;冶,銷熔(冰塊)

•凝,水結成冰。

•【隹】雕,猛禽;雄;雅,古“鴉”字。 •【蟲】(hui3)與蛇有關。昆。

•【貝】貫,貝串;賀,以禮物慶賀;質,用於抵押的財務;賦,斂收錢糧;貪,貪財物;賤,貨物不值錢。 第五節 古書中的用字

一、假借字

•假借字是書寫者只考慮語音因素而不考慮形體因素造成的。 •字少詞多。

•文字的表詞範圍必然要擴大,本義和引申義,還要記錄與本義無關的詞。

(一)本有其字的假借字

•從歷史發展來看,本無其字的假借字有兩種後果。一種後果是,某些詞既然本無其字,於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歸它使用。(借而不還)。如“也”,一直充當語氣詞。

•有的假借字自從它被借用以後,它又改頭換面以新的面貌來表示本義,例如:

例字

假借義

本義

表本義的後起字 莫

否定性無定代詞

黃昏

暮 然

代詞、形容詞尾

燃燒

燃 其

代詞、語氣詞

簸箕

箕 乎

疑問代詞

呼叫

10 這類假借字後來成為表示假借義的專字,其本義反而不被瞭解。

•莫春者,春服既成。(論語先進)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孟子公孫醜上)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後,本義仍然用它表示,即兼表本義和假借義。如“耳”兼表假借義——語氣詞和本義——“耳朵”。再如:

•例字

假借義

本義

•之

代詞、連詞

動詞“往” •夫

指示代詞

男子(匹夫) •烏

疑問代詞

鳥名 •汝

第二人稱代詞

水名

•則

連詞

效法、法則(以身作則)

•還有為了區別用法,不為本義造新字,而是為假借義另造新字(通常在假借字的字形上增加跟假借義有關的形符變成形聲字)。如與——歟,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再如: 例字

本義

假借義

為假借義造字 闢

刑法

避開

避 戚

斧鉞類武器

憂愁

慽 採

採摘

文采、色彩

(二)本無其字的假借字

•定義:在古漢語中,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甲字去代替乙字,這甲字就是乙字的通假字,而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義。蚤——早。

•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項羽本紀)

•本無其字的假借不能造成新字,只是在句子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的用字現象,又名“通假”。

•通假現象在古代書面語中大量存在,(見教材p1070) •逝(往也)——誓(約束也)

•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書牧誓)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 逝將去汝,適彼樂土。(詩經碩鼠)

•策——冊 《說文》:策,馬箠也,“箠”,所以擊馬也。 •大事書之於策。(左傳序)

11 •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都是借字標音。

•假借是據音錄詞,“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相對於詞義而言的,通假是依音用字,“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相對於通假字而言的; “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表示本義的字; “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指“本來應該用的字”。

•本無其字的假借是由於字少詞多。而本有其字的假借原因比較複雜: •寫別字。(社會性) •經濟性。

•用字不規範。 •仿古積習。

二 古今字

•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如:暮(日落、黃昏)這個詞本來寫作“莫”,後來寫作“暮”,在表示這一意義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關係。

(一)古今字的形體

•古今字在形體上大多有某種聯繫。最常見的是古字上添加形符形成今字,如:其-箕,採-採,員-圓,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有些是古字改變形符成為今字: •說-悅,赴-訃,斂-殮,振-賑 •

(二)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文字除了表示本義外,勢必要表示引申義和假借義。文字表詞功能擴大以後,爲了區分不同的用法,其中表示某些義項的文字常常被加以改造,以區別其他義項。就該義項來說,原先的用字為古字,改造後的用字為今字,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有的是古字假借為其他用途,又為它的本字造今字。如,“隊”本義是從高處墜落,後來借為隊列義,於是用“墜”字來表示本義。再如:

•正(是也,從止,一以止)-徵,段-鍛,匡-筐,或-域,韋-圍,須-鬚。 •

2、有的是古字用於表示引申義,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州-洲,再如: •責-債,益-溢,景-影,丞-拯,原-源

3、有的是古字用於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引申義造今字。如取-娶。再如: •解-懈,家-嫁,士-仕,五-伍,赴-訃,告-誥,支-肢,道-導。

4、有的是古字用於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假借義造今字。如闢(bi4,法也)-避,與-歟,戚-慽,塗-途。

(三)古今字和假借字的關係

•古今字與假借字有交叉的現象,但二者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古今字立足於時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則立足於文獻中文字所表示的意義跟它的本義是否有關。

•如:莫-暮,闢-避

三 異體字

•異體字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異體字指讀音相同,意義(包括本義和各個義項)相同,而形體不同的文字。廣義異體字除此之外,還包括假借字、古今字、繁簡字等。這裡指狹義異體字。

(一)異體字的形體類別 •見教材

(二)異體字的辨識 •見教材

四 繁簡字

漢字形體的簡化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大量出現了。 (參見教材)

古漢語詞彙 篇二

詞彙

詞語是語言中人們最直接感知的、表達各種意義的基本單位。

詞語的總彙形成詞彙,或者反過來說,詞彙是詞語的總彙。理論上說,一種語言就只有一個詞彙。一個人所掌握的詞語,可以稱爲某個人的詞彙,一個行業所使用的特殊詞語彙總,也可以稱爲是某行業的詞彙,這類詞彙其實是詞彙中具有某些特點、只爲某部分人使用的部分,是一種體現詞彙局部的“詞彙”。但是,有人把一個詞或幾個詞也叫詞彙,那不是嚴格定義的詞彙。

通常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層面來討論語言,其中,語音和語法的基本成分都很有限,比如漢語的語音,就21個聲母(加準聲母yw,共23個),基本韻母38個,聲調4個,它們共同配合,可以組成一千多個音節。語法方面,從句子構成來看,句子成分有六種,主、謂、賓、定、狀、補,分別構成數量有限的句式;從語法和詞彙的關係來看,可以分出實詞和虛詞共十來個類,比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代詞、數量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嘆詞,等等,這些詞分別充當不同的句子成分,構成句子。

但是,詞彙成分的數量不是用幾十幾百幾千就可以列舉完畢的,詞彙單位的數量,需要以萬計數。並且,一種語言的詞彙到底包括多少個詞彙成員,幾乎不可能有完整的統計。 詞彙內部有以下特點:1,詞彙內部個體數量繁多,2,詞彙個體(詞彙成分)的形式和意義關係複雜,局部成類現象普遍,3,詞彙成分往往有有獨立或部分的變化,4,詞彙成分的使用面或流行程度不同,5,詞彙成分的使用壽命不同,6,詞彙成分的形式和意義產生和消亡頻繁。

這樣,在詞彙中,有的成員相對穩定,有的成員則變化較多,一些曾經使用的詞語或詞語的意義,後來人不瞭解,成爲閱讀理解的障礙,這是古代漢語詞彙學習的重點。

因此,詞彙變化包括以下方面:1,新詞產生,2,舊詞消亡,3,有些詞產生了新的意義成爲多義詞,4,有些多義詞失去了部分意義。從宏觀上看,一些詞長期普遍的使用,成爲詞彙中的基本部分,被稱爲基本詞彙,詞彙中這些高度穩定的成分,成爲語言傳承的最重要因素。

詞彙變化的動力,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有了新的事物,產生新的表達需求;一是人們認識的變化,對原有的事物有了新的認識或僅僅出於表達方式的創新,產生表達上的變化。

壹,古代漢語詞彙的構成古代漢語的詞彙形式

一,單音詞

二,複音詞,包括:連綿詞,疊音詞,合成詞三類,其中,合成詞中又有並列式、偏正式、動賓式、主謂式、動補式、附加式等幾種。

漢語詞彙複音化,是指漢語原來詞彙以單音形式爲主,轉變爲大量採用複音詞。漢語詞彙複音化,一些原來的單音形式由複音形式代替,這個過程大致有三種方式: 1單音詞降級爲構詞語素加附綴,2同義的單音詞降級爲語素連用成詞,3新造同義複音詞。

貳,古代漢語的詞義

一,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字記錄漢語,它是漢語詞彙的書面記錄符號,我們通過古代文獻中的文字記錄來了解古代的詞彙。比較現代詞彙的書面形式,從字面上看,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從古到今基本沒有變化。一些詞從古代延用到現代。 第二,古今意義沒有關係。一些字記錄了不同的詞,有些詞古今意義之間可能有關係,但失去了中間環節,看不出意義的關聯。(158-159)

第三,古今意義有聯繫但不同。(159-160)

第四,感情色彩不同。(161)

第五,所指實際內容不同。(161-162)

二,詞義變化的主要類型(162-163)

詞義擴大

詞義縮小

還有一種情況也跟詞義的縮小有關,那就是偏義合成詞。(157頁)

詞義轉移

三,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詞的本義指一個詞本來的意義。本義應該指詞的原始意義,但因爲語言早於文字,而文字記錄會的缺漏,所以,現在文字記錄的詞義,可能是詞的原始意義,也可能不是最早的意義。通常把有文字可考或有文獻證明的詞的最早意義稱爲本義。

確定詞的本義要注意幾個方面,首先,要了解一個詞所具有的不同意義,然後,可以從文字入手,瞭解它造字時的意義;其次,通過文獻查考,尋找早期的用例;最重要的是,排列各個義項,梳理它們之間的關係。

詞義的引申。(164)

詞義引申的方式:鏈條式、輻射式,這兩種方式在具體的詞義變化中,可以交替出現。

叄,古代漢語同義詞辨析

作業:

1,從結構上看,漢語詞彙中有單音詞、複音詞、連綿詞、疊音詞、合成詞等名目,理清它們之間的關係。

2,舉例說明詞義引申的方式。(要求選用課文之外的材料來作說明)

古漢語語法、詞性 篇三

語法

詞性

詞分虛詞、實詞兩類。

實詞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 虛詞有: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

名詞

一、名詞的意義: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

二、名詞的分類

(一)

表示人:老師、學生、作家、工人、魯迅

(二)

具體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三)

抽象概念:方法、科學、法律、事業

(四)

處所:北京、青島、黃河、長江、三味書屋

(五)方位:東、西、南、北、上、下、前、後、左、右、裏、外、內、中、間、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後、東邊、西面、裏頭。

(六)

時間: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動詞

一、動詞的定義:

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動作行爲、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叫動詞。

二、動詞的分類:

1.

動作行爲:穿、跳、走、紀念、朗誦。 2.

存在變化:有、增加、縮小、擴大、發生. 3.

心理活動:想、懊悔、喜歡、擔心。

4.

可能意願:應該、應當、能夠、願意、必須、敢、肯、會、能、要、可以。 5.

趨向:上、下、來、去、上去、下去、進來、進去、起來、上來。 6.

判斷:是、就是、正是

7.

使令:使、讓、派、請、叫、要求、命令、推舉、允許、鼓動、鼓勵。

形容詞

一、形容詞的定義:

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或狀態的詞叫形容詞。

二、形容詞的分類:

1.

形狀:大、小、高、圓、長、短、高大、肥胖 2.

性質:好、壞、鎮定、勇敢、樂觀、偉大、優秀 3.

狀態:愉快、慌張、急躁、迅速、朦朧、桔紅

數詞

一、數詞的意義;表示數目的詞叫數詞。

二、數詞的分類

1.

基數(確數)

一、二、千、萬、億

2.

序數:第一、三掇、三年級、六樓、初

五、老三. 3.

分數:三分之一、九成 4.

倍數:三倍、十倍、翻一番

5.

概數:十幾個、十餘人、三十多歲、兩三個、成千上萬、很多人

量詞

一、量詞的意義:表示人、事物或行爲的單位的詞。

二、量詞的分類

l_名量(表示人或事物單位的詞) (l)個體:個、位、尺、只、臺、條

(2)集體:批、幫、羣、套、雙、副、對、類

(3)不定量:些、點

(4)度量衡:丈、尺、裏、畝 2.動量(表示動作行爲的單位)

次、回、下、趟、遍、陣、場、遭、焉

動量詞也可以借用跟動作有關的事物的名詞。如:畫一筆、切一刀、工作一星期、學習一下 午、踢一腳、送一車

說明:在現代漢語中,數詞本身只表示抽象的數的概念,在計算事物或動作的數量時,數詞 的後面必須加上量詞,數詞跟璺詞連用就是數量詞,

代詞

一、代詞的意義: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短語和句子的詞叫做代詞。

二、代詞的分類

1.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稱) 大家、人家、你、我、他們、我們、自己 2.疑問代詞(用來捉出問題) 誰、什麼、怎樣、哪、哪裏

3.指示代詞(用來區別人或事物)

這、那、這裏、那裏、這麼、那麼、每、各

副詞

一、副詞的意義: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邊表示程度、範圍、時間、語氣、然否等的詞叫副詞 1.他終於來了。

(程度) 2.我們都參加了保險。(範圍) 3.老漢心裏格外高興.(程度) 4.我們一定能學好漢語.(然否肯定) 5.他沒有完成作業。(然否否定) 6.這本書大約四百頁。(然否不定) 7.我就不相信鬼話。(語氣) 8.他又唱又跳。(關聯)

二、副詞的分類

1.時間(動作行爲的時問、頻率)

已經、正在、將要、快要要、馬上、頓時、不久、忽然、一時、終於、常常、往往、再

三、向來、始終、永遠、猛地、一旦、暫時、漸漸、趕緊、恰巧、仍舊、曾、才、在、將、就、先、再 2.範圍

都、全、總、只、僅、全部、總共、統統、只好、僅僅 3.程度

很、最、太、更、還、非常、十分、格外、稍 4.然否

(1)肯定:必、必定、一定、準 (2)否定:不、沒有、甭、未必 (3)不定:也許、或許、大概、大約

5.語氣:可、偏偏、索性、簡直、原來、反正、居然、難道、究竟、是 6.關聯:又、也、再、還、才

三、副詞“白、怪、老、衝”與形容詞的區別。

“白、怪、老、掙”同名詞組合是形容詞,同動詞和形容詞組合是副詞。 怪事 怪好看

形容詞白布 淨水

老人

副詞

白跑一趟 身上淨是土 老說不完

連詞

一、連詞的意義:能夠把兩個詞或比詞大的單位連接起來的詞叫連詞。

二、連詞的分類

1.

並列;和、跟、同、及、與、並、並且、而

2.

遞進:並、並且、而且、況且、不但„而且„、不僅„並且„

3.

選擇:或、或者、或是、不是„就是„、要麼„要麼„、是„不是„ 4.

轉折:但、但是、可是、然而、而、不過、雖然„但是„

5.

假設:如果、假設、假若、倘若、要是、只要、即使、倘使、要不是 6.

條件:只有、除非、無論、不論 7.

因果:因爲、所以、因此、以致

助詞

一、助詞的意義:附着在詞、短語或者句子上,表示一些附加意義的詞叫助詞·

二、助詞的分類 1.結構助詞

(l)的、地、得、所

我們的祖國欣欣向榮。一個老女人慢慢地倒下了。我要認真地學漢語。臉燙得像刀割一樣。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 (2)“的”字短語:“的”附着在詞或短語後面,合起來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一個名詞,這種短語叫作“的”字短語。

(3)“所”字短語:所和後面的動詞和起來組成的短語叫做“所”字短語,其作用和“的”字短語相同。

①我們要愛人民之所愛。②我們要想人民之所想。 2.動態助詞

着 了 過

(l)“着”表示動作,變化正在進行,如:他在笑,他在看着。

(2)“了”表示動作、變化已經完成。如:這本書,他看了。

他已經走了。 (3)“過”表示動作、變化已經過去如:我去過。

他昨天到我家來過. 3.語氣助詞

附着在句子術尾,表示說話語氣的詞叫語氣詞。主要有:“的、了、呢、嗎、吧、啊”等幾個。

語氣助詞能表示陳述、疑問、祈使和感嘆的語氣· (1)你這樣做是不行的。(陳述)(2)我原先不喜歡學漢語,現在喜歡了。(陳述) (3)你喜歡文學嗎?(疑問)咱們唱哪支歌啊?(疑問) (4)你再給我講個故寫知巴!(祈使) (5)我不能講了,就要開會了。(祈使)(6)時間過的真快啊!(感嘆) (7)今天的少年兒童多幸福啊l(感嘆)

嘆詞

嘆詞的意義:表示強烈感情或招呼、應答聲音的詞叫嘆詞。有:啊、哎、唉、呸、嗯、喂、哈哈

嘆詞是一種特殊的虛詞,它永遠不跟別的詞發生關係,總是單獨用在句子的前面,後面或中間。如:1.喂!你在哪裏?2.咱們工人有力量.3.你也有今天,哼!

擬聲詞

模擬水物、動作聲音的次叫擬聲詞。擬聲詞在句子中的位置很靈活,可以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或句末。

如:1.砰,叛徒應聲倒下了。2.他身上冒着呼呼的火苗。3.敵人嚇的心裏直撲騰。

古漢語常用詞 篇四

古漢語常用詞 、逐:(1 )本義:追趕、追捕、競逐。如“夸父與日逐走。”(2 )引申義:A、追擊 B、趕跑、驅逐 C、放逐(古詩文中常見的逐客、逐臣:被放逐的官)。

2 、幹:(1 )本義:一種防身的作戰武器,即盾牌。如“操干鏚以舞”(2 )引申義:“干戈”連用泛指作戰武器、代稱兵事、戰爭。A、衝撞、觸犯、冒犯B、追求、求取(“干謁”二字連用,即指謀求祿位而謁見當權者)C、干預。

3 、極:(1 )本義:房屋的正樑。(2 )引申義:A、北極星B、最高的地位C、最高準則、標準D、極點、邊際、盡頭,如本篇:“四極廢” E、達到極點、窮盡(動詞) F、最高的、最遠的、達到極點的(形容詞) H、非常、最(副詞)。 4 、濟:(1 )常用義:渡過水流。(2 )引申義:A、過河的地方B、幫助、給濟、拯救之類,如本課:“殺黑龍以濟冀州” C、受益,得到好處 D、成功、成就事業。(3 )濟濟(請三聲):形容衆多、美好的樣子。

5 、天:(1 )本義:人的頭頂,如:“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2 )引申義:A、天帝、上天 B、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C、頭等大事 D、頭頂上刺鑿塗黑的黥刑 E、把頭髮剃掉。 、道:(1 )(本義):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義:A、爲達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採取的途徑、方法 B、規律、道理 C、思想學說、政治主張 D、理想、志向 E、美好的道德 F、符合倫理道德要求的所謂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 H、引導、疏導(後寫作“導”)G、遵循 J、稱道、述說。

7、過:(2 )本義:走過、經過(2 )引申義:A超過、勝過 B、過分、太甚C、犯錯誤(動詞)如本課“微二人,寡人幾過D、責備、批評E、過訪、拜訪F、過失、錯誤。

8、責:(1 )本義:債款、債務(zhai四聲)A、收取債款、討債(動),如本課“往責於東邑”B、索取、要求、責令(ze) C、責問、責備、審問、責罰 D、責任、職責。

9、誅:(1 )本義:以言語批評、譴責人(2 )引申義:A、要求、索取B、聲討、討伐C、治罪、懲處D、殺戮、消滅,如本課“不誅之則爲亂”。

10 、相:(1 )常用義:仔細看、審察,如“九方皋相馬”“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2 )引申義:A、相貌;觀測命運B、扶助、輔佐;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官吏;

1、作某國或某人的相

2、使作相(名詞);贊禮者,主持禮節儀式的人。(以上各義均讀xiang 四聲)(3 )用作副詞讀xiang(一聲):互相;。表示動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屬偏指一方用法。“雜然相許”

11 、飯:(1 )本義:動詞,吃(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2 )引申義:A、給人飯吃或喂牲口B、-穀類熟食(名詞)

注意:

1、“飯”用於吃義只限於吃飯;吃其他食物如肉、魚、水果叫“食”不叫“飯”。

2、“飯”用於名詞,起初只指穀類熟食,泛指飯食是後起義。

3、“飯”本來是動詞,上古也 一般用作動詞,名詞“飯”是由動詞“飯”派生出來的。不能倒因爲果,把名詞“飯”看作本用,把動詞“飯”看作活用。 12 、食:(1 )動詞,讀shi (二聲),吃。(2 )動詞,讀si(四聲),給……吃。本課“止子路宿,殺雞爲黍而食也”引申義爲:養活,餵養。餵養此義後寫作“飼”。(3 )名詞,讀shi (二聲),泛指吃的東西。(4 )名詞,舊讀si(四聲),特指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

13 、啓:會意字,從戶從又。(1 )本義:開門。詞義擴張後,泛之一般的張開,開啓(2 )引申義:A、開導、啓發。如本課:“不憤不啓”B、興起C、發生、萌生、萌發D、開拓、開僻E、陳述、稟告F、開始。

14 、發:(1 )本義:把箭發出去。(2 )引申義:A、發出、產生;興起B、出發;使出發、派遣C、打開、開掘;開導、啓發;揭示、闡發(用於“開導、啓發”義的如本課“不憤不啓,不悱不發”D、顯露、表現出;暴露、敗露、揭露F、表達、抒發、傳佈。

15 、國:(1 )古義:A 、周代,天子統治的是“天下”,諸侯的封地叫“國”如本課“有國有家。”;西漢,諸侯王的封地也叫“國”。B 、“國”在上古的另一個常用義是諸侯國的國都。(2 )今義:國家。 16 、家:(1 )古代常用義:A 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與“國”相對。B 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2 )今義:家庭。引申義:私家的,個人的,與“公”相對 17 、至:(1 )本義:到。如本課“至則行矣”(2 )引申義:A、抽象義,到某時B、達到最高的職位C、極、非常(副)D、最完美的(形)

“至”與“到”在“抵達”這個意義上是同義詞。但“至”往往不帶賓語,而“到”往往帶賓語。 18 、遇:(1 )本義: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課“遇諸塗”。(2 )引申義:A、接觸B、知遇、遇合。“遇”可與“接”合成同義複詞,這只是二者在“接待”意義上相合。這兩個詞也都有接觸的意思,但“遇”帶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接”有主動的意味。

19、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樹上。(1 )本義:升登,上。(2 )引申義:A、上車、乘車、駕車B、驅馬駕車C、乘船、駕船。如本課“雖有舟輿,無所乘之”。C、藉助、利用、趁機會。(3 )另一個常用義:兵車,讀sheng(四聲)B、兵車單位—出使C、畋獵等用車也以“乘”爲單位。 2 0、先、後

“先” 甲骨文形體從止從人,止就是腳,本義是前進,走在前面。如成語“身先士卒”、“爭先恐後”。常用的引早義有:A、先做某事。B、帶頭,做出表率。C、動作 行爲發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狀語。D、表示時間,在……之前。E、形容詞,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於人時常表示已故的。F、名詞,祖先、先輩。

“後” 甲骨文左邊是彳,右邊上面是古“玄”字,表示系,右下象足形,“足有所繫,故後不得前。”本義是走在後面,落在後面。引申爲位置、時間、次序等在後的。主 要用法有:

1、動詞。A、位置或次序排在後面。B、延後,推後。

2、表示動作行爲發生在他人他事之後。常作狀語。如成語“先斬後奏”。

3、形容詞,位置、時間或次序在後的。

4、表時間,在……之後。

5、名詞,後代。注意:“後”、“後”是兩個不同的字,“後”表示君主或帝王之妻。除個別書以“後”代“後” 外,上述意義都不寫作“後。”漢字簡化以後“後”簡化爲“後”,二者才混用了。

21、與:

“與”從舁牙[篆文“牙”訛作“與”],本義是賜與、施予,經常和“取”組成反義連用。常用的引申義:A、附和、新附。B、讚許、稱道,讀yu(四聲)。C、參預,讀yu(四聲)。D、在其中,讀yu(四聲)。E、介詞,跟,同。F、連詞,和。

22、解

解:是個會意字,從刀從牛從角,本義是分解動物的骨肉肢體。常用引申義有:A、把糾結的東西解開,解脫。特指解脫對犯人的囚禁,解除罪 罰;還特指解除軍事包圍,解除戰爭。B、打開,開放。C、破碎,離散。D、鬆弛,懈怠。讀xie(四聲),後來寫“懈”。E、對事情的分析,解釋。F、理 解,知曉。

23、讀

讀:閱讀,誦讀。本義是解釋、闡發文字語句的意義,常用的引申義有:A、閱讀,誦讀。B、文章裏一句話的中間在誦讀時需要稍稍停頓的地方,即“句讀”的“讀”,讀dou(四聲)

24、去

“去”在古漢語中最常用的意義是離開,常用引申義有:A、距離(空間或時間)。B、除去,廢除。C、死亡。

25、徒

“徒” 本義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義有:A、步兵。“師徒”連用,泛指軍隊。B、同一學派、同一政治主張的人,或同一集團、同一類的人,徒黨。C、特指門徒, 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勞役的人,僕隸。F、空,白白地,徒然而無效果。在這個意義上,“徒”和“特”是同義詞。G、僅僅,只不過。在這個意 義上“徒”和“特”、“但”、“直”是同義詞。

26、保

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揹着或領着孩子的形狀,表示“保”的本義是護送幼兒。泛指保護,保全。常用的引申義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兒的婦女。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褓”。G、護衛用的城堡。

27、造

“造”本義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義有:A、造訪,拜訪。B、達到某一境界,如“造詣”。

28、旅

旅:古代指軍隊的編制,五百人爲旅。常用的引申義有:A、軍隊。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異鄉。E、野生的。

29、達、理

“達” 的基本意義是到達,通達。常見的引申義有:A、通達事理。B、胸襟寬闊,豁達。C、特指仕途通達,政治上得志,與“窮”相對。D、通行的,共同的。“達” 和“通”的意義相近,了有差別:“通”重在強調通往、通向的意思,側重於過程;“達”重在強調到達,達到的意思,側重於結果。

“理”是形聲字,從 玉里聲,本義是治玉,即把玉從石中加工出來。常見的引申義有:A、對國家、事物的治理,管理,與“治”同義。B、治理獄訟的法官。C、紋理。D、條理,情 理,道理,規律。E、治理得很好,有條理秩序,天下太平,與“亂”相對。“理”和“治”是同義詞,作動詞,表治理;作形容詞,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們的 本義不同,“理”爲治玉,“治”爲治水。“治”的使用範圍較廣,凡可以修理完善的東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範圍相對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於對紛亂 凌雜的事物的治理。 30、坐

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種兩膝接觸於鋪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壓在腳跟上的姿勢,和現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見意見有:A、坐的位置,後來寫作“座”。B、因……犯罪,觸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詞,表示原因。

31、特

“特”從牛寺聲,本義指雄性的牛馬。常、引申義有:A、突出、特別。B、單獨,單單。C、副詞,僅僅,只不過。

32、適

“適”是形聲字,本義是到……去。在這個意義上,“適”和和“之”、“如”是同義詞,使用上也沒什麼明顯的分別。“適”和“往意義接近, 用法不同:“適、之、如”都可以帶賓語,而“往”在上古漢語中不帶賓語。“適”與“嫡、敵、謫”上古時讀音相同相近,所以常常互相通假。古書中“適”和 “適”是不同的兩個字,“適”讀kuo(四聲),主要用作人名。現在以“適”爲“適”的簡化字。

33、信

“信”是會意字,從人從言,本義是言語真實,不虛僞。引申義有:A、忠誠,誠實。B、真實,確鑿可信。C、副詞,表示果真,的確。D、守信用。E、相信,信任,信奉。F、信約,盟約。G、信物,符信。H、外交使臣,傳送書信的人。J、信件,書信。K、假借爲屈的“伸”。

34、舉

“舉”本義是兩手把東西舉起來。引申義:A、捧着、提起。B、特指鳥擡起翅膀起飛,飛動。C、舉出,提出。D、特指把優秀人才提拔出來,推舉。E、把壞人壞事揭發出來,檢舉,舉報。F、做,舉動,發動。如“在此一舉”。H、拔取,佔領。J、包舉,窮盡。K、形容詞,整個。

35、謝

“謝”是個形聲字,從言高射聲,本義是向人認錯道歉。引申義:A、用言辭委婉地推辭拒絕。B、告辭。C、告訴。D、以言辭相問候。E、對別人的贈予或幫助表示感謝。F、衰退,消亡。

36、實

“實”的本義是財物糧食充足,富有。引申義:A、財貨,物資,實利。B、充實,充滿。C、實,穀物。D、實際內容,實際情況,E、忠實。F、副詞,實在,確實。

37、直

“直” 的基本意義是不彎曲,跟“曲”或“枉”相對,引申義:A、首先品質的正直,忠直。B、徑直,直接。C、副詞,簡直。D、當着,迎對。這個意義後來寫作 “值”。E、價值,工值。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值”。F、“直”與“特”古間相近,所以做副詞也有“僅僅,只不過”之類的意思。H、特意,故意。

38、利

“利”本義是刀劍銳利,刀口快。引申義有:A、迅速,敏捷。B、順利,方便。C、利益,好處。D、特指財利。E、特指功名利祿。F、重要的,精良的,要害的。H、富有,豐饒。

39、受

“受”是形聲字,上古漢語裏“受”包含“給予”和“接納”兩方面的動作,從施事方面而言,“受”具有“給予”義;從受事方面而言,“受”具有“接納”義。“受”從“接納又綽爲“遭受”。“授”是“受”的後起分化字,也就是說,在表示“給予”的意義上,“受、授”是古今字。 40、誠

“誠” 的本義是指心意真摯,誠懇的思想感情,引申義有:A、真實可信。B、副詞,實在,的確。注意:“誠、實、信”三個詞在誠實,真實的意義是同義詞,區別在 於:“誠、信”用得較多而“實”用得較少,在詞義色彩上,“誠、實”較爲接近,都側重於內心的真實,強調錶裏如一;而“信”側重於言語的真實,強調言行一 致。在用作副詞上,表示果直、的確的意義上,三者沒有顯著區別。

41、斃

“斃”《說文》作“ ”,表示向前倒下。引申指死,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斃”。先秦古書中表示撲倒義的“ ”在流傳過程中往往被改成“斃”,所以現在見到的先秦古書中的“斃”通常仍應解釋爲仆倒,不能理解爲死亡。

怎樣抓住詞的本義 一

學習抓住詞的本義,對掌握古漢語詞彙很有幫助。

首先,抓住詞的本義,有助於掌握多義詞。古漢語一詞多義的現象是很普遍的。一個詞的義項,少則二三個,多至十幾個(其實有些只是根據現代漢語的翻譯分析的),一般的也有五六個。例如“監”在古漢語中常見的有六個義項:

①照影。人無水監,當於民監。(《尚書•酒誥》)

②借鑑。成湯監於夏桀。(《荀子•解蔽》)——成湯借鑑夏桀〔覆亡的教訓〕。

③監視。監視四方。(《詩經•大雅•皇矣》)——四方:指天下。

④監督。乃以吳叔爲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史記•陳涉世家》)——就讓吳廣暫時代理爲王,監督衆將向西攻打滎陽。

⑤官名。宦官,監。〔衛鞅〕因景監求見孝公。(《史記•橐木記》)——〔商鞅〕通過名字叫景的太監求見孝公。又爲官署名,如中書監。

⑥鏡子。明監所以照形也。(賈誼《新書•胎教》)——明亮鏡子是用來照(人的)形象的。

“副”在古漢語中有七個義項:

①音pī,破開,剖分。爲天子削瓜者副之。(《史記•曲禮上》)——爲天子削瓜的人破開瓜。

②次,貳,位居第二。康居副王抱闐將數千騎,寇赤谷城東。(《漢書•陳湯傳》)——康居副王抱闐率領數千騎兵,侵擾赤谷城東面的地區。

③輔助。爲萬民副。(《素問•疏五過論》)——作爲萬民的輔助。

④符合。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黃瓊傳》)

⑤書籍文獻的副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史記•太史公自序》)——把它藏在名山,副本存在京師。

⑥首飾。編髮作假髻叫“副”。副笄六珈。(《詩經•鄘風•君子偕老》)笄:插在髮髻上的簪。珈:笄上的玉飾。

⑦器物多數配套叫“副”。南郊太廟祭器,令所造兩副供用。(《唐會要•祭器儀》)

乍一見,感到“監”、“副”的義項多而複雜,難以掌握。但如果仔細考察一下,就會發現,這些義項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各個義項之間,或基本意義相同,或有 一定的引申關係,而且許多義項與詞的本義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例如“監”,它的本義爲“照影”,相當於今天的對鏡子看自己的面影。上古的時候沒有銅鏡一類 的東西,人們只能用器皿盛上水當鏡子,所以字從“皿”。後來“監”的使用範圍擴大了,則出現了“借鑑”、“監視”、“監督”等意義,這些意義的基本點是一 樣的,都與“看”的動作有關,它們之間的差別是由使用的對象不同造成的。“副”是形聲詞,從“刀”,意義與刀有關。上列七個義項中,只有剖分與刀有關,所 以“副”的本義是剖分、破開。剖分的結果是分爲兩半,由此引申有“第二”、“副本”、首飾(假就是頭髮的“副本”)等義。剖分出的兩半必然相契無間,由此 引申出“符合”(“符合”是偏正式複合詞,符就是一分爲二的信物,如虎符。符合的意思就是象符節一樣吻合)、輔助、配套等意義。分析這些意義,原本都與 “剖分”有關。可見,如果抓住了詞的本義,就可以駕馭其他各個意義。

抓住詞的本義還有助於辨析同形詞——通假字。因爲通假字的主要特點是借字與被借字之間只是讀音相同,意義上毫無關係。如果兩個字之間在意義上有聯繫,就不能認爲是通假字。例如:

兩峯連山,略無闕處。(《巫山•巫峽》)——江兩峯山連山,完全沒有空缺的地方。

有人認爲“闕:通‘缺’,空缺”。爲什麼認爲“闕”通“缺”呢?是因爲在現代漢語中,只有“缺”有空缺的意義,而“闕”沒有這個意義。但如果分析一下 “闕”的本義,就會發現,“闕”通“缺”的說法是值得考慮的。闕,從“門”,“闕”聲,本指宮前兩邊的樓臺,中間是個缺口,有道路可以通行,引申凡東西有 缺口或人物有缺點等,都可以稱爲“闕”。而“缺”從“缶”,與器皿有關,本義指器皿殘破,引申有衰敗、缺少等義,在古代漢語中,“缺”極少用於空隙的意 義,因此,“闕”用的是本字,不是假借爲“缺”。這種情況在古代漢語中是很多的,由於不瞭解詞的本義與引申義,常常用現代漢語的習慣去認識通假字,結果就 會出現誤解。如果掌握了本義,就能比較順利地把握引申義,辨別通假字也就比較容易了。

辨析詞的本義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字的造字結構。字是詞的書面表達形式,是詞的物質外殼之一。漢字是表意系統的文字,詞的意義多可以從字形結構上表現出來。 儘管今天通行的楷書已經不象形了,文字形體表現出的詞義的直觀性基本上喪失了,但凝固在文字上的意義沒有喪失,在許多情況下,通過分析漢字結構就能抓住詞 的本義,上文分析的“副”就是如此。又如,已知“揚”有下列意義:

①舉起。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屈原《九章•哀郢》)——楫:船槳。容與:猶豫。

②飛揚。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大風歌》)

③宣揚。顯至德,揚大功。(柳宗元《貞符》)——顯示至德,宣揚大功。

④顯示。揚兵河上。(《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在黃河上顯示軍隊。

⑤發揚。光揚洪烈。(《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光大發揚偉大的功業。

⑥振作。兵氣恐不揚。(杜甫《新婚別》)——兵氣:士氣。

⑦錢,古代的一種兵器。干戈戚揚。(《詩經•大雅•公劉》)——幹:盾牌。戚:兵器,形狀象斧。

⑧容貌出衆。爾貌不揚。(裴度《自題寫真贊》)——你的容貌不出衆。

分析“揚”字的結構,從“扌”(手)、“昜”聲。再看上述的意義,與手有關的只有“舉起”這個意義,由此就可以確定,“揚”的本義是舉起,其他多是引申 義。雲起叫飛揚,功名起叫宣揚,兵起叫顯示,功業起叫發揚,士氣起叫振作,容貌出衆才值得宣揚,所以又由宣揚引申爲出衆等意義。兵器的意義因與本義沒有聯 系,所以只能看作是假借。

又如,已知“休”有下列意義:

①休息。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史記•秦始皇本紀》)——風雨突然來到,在樹下休息。

②休整。故且養兵休卒,蓄銳待敵。(岳飛《五嶽祠盟記》)

③停止。令下而人皆疾習射,日夜不休。(《韓非子•內儲說上》)——詔令一下人都馬上練習射箭,日夜不停。

④副詞,表示禁止或勸阻。勸君休嘆恨。(杜甫《戲贈友》)——恨:遺憾。

⑤美好。德之休明。(《左傳•宣公三年》)——德行美好光明。

分析“休”的字形,從“人”從“木”,是個會意詞。人倚樹休息叫休,所以義項①是本義。休息用於軍隊,則有休整的意義。由休息的意義引申出停止的意義,又虛化爲副詞。休息於身心是好事,所以凡事物美好也叫休。

要想通過分析漢字結構辨析詞的本義,首先要了解漢字造字結構的類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註。實際上,六書中 與漢字結構有關的只是前四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和轉註講的是字與字之間形音義的關係,與一個字本身結構的關係不大。因此,應該主要掌握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

象形字是按事物形體特徵畫出來的字,這在篆書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日”象太陽,“月”象一鉤新 月,“首”象人頭,“目”象眼睛,“止”象一隻腳等等。一看字形象什麼,就知道它的意義是什麼。在楷書中,雖然看不出它們原來象什麼事物,但凝固在形體上 的意義卻沒改變,一看日、月、首、目等就知道它們的意義。

指事字多是在一個象形字上加一個符號表示字義,符號所在就是意義所在。例如在甲骨文中,“木”字象樹形,“刀”字象刀形,在刀上加一指事符號就是“刃”,把指事符號加在“木”的不同位置上,就構成了“本”(樹根)、“末”(樹梢)等字。

會意字是用兩個以上的文字構成的。把兩個文字的形義合在一起就造出一個新字,兩個文字的意義連綴起來就是這個新字的意義。例如“竹”與“句”(勾)合起 來構成“笱”,意義是竹鉤。“水”與“光”合起來構成“洸”,意義是水光。“刀”與“耳”合起來構成“刵”,意義是割耳朵。“刀”和“鼻”合起來構成 “劓”,意義是割鼻子(刀可以理解爲用作動詞)。

形聲字也是用兩個以上的文字組成的,與會意字不同的是,其中一半隻表 示意義所屬的範疇,另一半隻表示字的讀音,這兩部分形體之間在意義上沒有聯繫。例如“腐”,形符是“肉”,聲符是“府”,意義是肉爛。“赴”,從“走” (跑),“卜”聲,意義是奔向某地。“圃”,從“口(wéi)”,“甫”聲,意義是菜園。“錦”,從“帛”,“金”聲,意義指五彩的絲織品。“駙”,從 “馬”,“付”聲,意義是駕副車的馬。

掌握漢字部首的形音義是正確分析詞的本義的重要基礎。部首多是會意字、形聲字的構件,不瞭解字的構件的形、音、義,就不能分析由它們構成的字。

掌握部首的形、音、義,首先要把部首與文字區別開來。漢字部首多由象形字充當,但是它們與象形字有許多不同。象形字是作爲文字使用,活躍在語言之中,部 首是作爲文字構件使用,存在於合體字之中;象形字的意義是通過語言環境體現出來的,部首的意義是通過造字環境體現出來的。雖然它們的形體多數相同,但意義 卻不完全一樣。有的部首字意義與文字完全不同,例如“臣”,作爲文字,它的意義指臣下,而作爲部首,它的意義是豎目,從“臣”的字多與俯或仰的意義有關。 例如“朢”是擡頭望月,“臨”是低頭痛哭,“臥”是低頭打盹。有的部首字與文字本義雖然相同,但引申義卻不完全相同。例如“日”,本義指太陽,作爲部首又 有博大的意義,所以“普”、“曠”從“日”。“石”,本義指石頭,作爲部首又有堅硬等意義,所以“確”、“硬”從“石”。“矢”,本義指箭,作爲部首又有 直、短等意義,所以“矯”、“短”、“矮”從“矢”。但作爲文字的日、石、矢,都沒有這些意義。如果把部首字與象形字等同起來,就無法瞭解“普”、“曠” 爲什麼從“日”,“確”、“硬”爲什麼從“石”,“矯”、“短”、“矮”爲什麼從“矢”。

掌握漢字部首還要了解部首形體的變化。由於漢字形體的演變,漢字部首的形體也有許多變化,最值得注意的是部首形體的分化合並。

所謂分化,是指原來一個部首隻有一種形體,後來出現了幾種形體。例如“心”,在篆字中是同一種形體,但在楷書中的寫法卻不一樣,在字左邊的寫作“忄” (俗稱豎心旁),在字下部寫作心、⺗,(如志、恭)。網,在篆字中都是一個形體,在楷書中卻寫作網、罒、四、⺳等形,這些形體雖然不同,但表示的意義是一 樣的。合併與分化正相反,兩個部首本來形體不同,後來卻用同一個形體,例如“肉”和“月”本來寫法不同,後來楷書“肉”在左邊的也寫作“月”,這就與月部 一樣了,胐和腑雖然都從月,但一個與月亮有關,一個與肉有關。再如“阝”,今天稱作“耳朵”,細分爲左耳朵、右耳朵。左耳朵本來寫作“阜”,本義爲階梯, 因此從左耳朵的字多與階梯、高大障礙等意義有關。右耳朵本來寫作“邑”,本義爲城邑,因此從右耳朵的字多與城邑、地名和姓氏有關。左耳朵與右耳朵意義迥 別,但形體卻一樣,只是位置不同而已。又如“土”部,意義爲土,但今天在土部中的有些字與土義無關,只是因爲楷書寫法與“土”相同或相近而歸入土部,如 袁、幸等。

部首形體的分合情況雖然比較複雜,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上列的“土”在字中的位置不同,意義就不同。 “土”作偏旁,單獨寫在字的左邊和下邊的,多數與土的意義有關(例如城、地、塵等),寫在字的上邊的多數與土的意義無關。部首“田”也是如此,單獨寫在字 的左邊和下邊的多數和田地的意義有關(如畝、畔、畬等),與別的筆劃相連或寫在字上邊的,多數和田的意義無關(如甲、畢、畀等)。瞭解了這些規律,結合字 的意義,就可以分析多數合體字的形義。

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類字中,指事字最少,會意字和形聲字最多,佔百分之九十以上。象形、指事字都是獨體,楷書字形上多數已看不出意義所在,不能再拆開分析。而會意字、形聲字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文字構成的合體字,因此,作爲文字分析對象主要是會意字和形聲字。

會意字和形聲字的表面結構相同,都是合體字。但實際結構關係不同,構成字義的方法和結果也不同。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會意字的構件之間在意義上有聯 系,形聲字的構件之間在意義上沒有聯繫;會意字構件之間的意義連綴起來,就是這個字的具體意義,而形聲字的形符只是表示這個字意義的範疇。因此,在分析字 形時要注意區別會意字和形聲字,這在分析過程中就可以做到。具體方法是:

①首先看字的構件的讀音是否與整個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如果是,就假定是形聲字。

②分析構件之間的關係,看其意義是否有聯繫,如果沒有聯繫,這個字一般就是形聲字,如果有聯繫,構件的意義連綴起來,正好就是這個字的意義,這個字就是 會意字。如果既有一半構件的讀音與整個字相同,構件之間又有意義上的聯繫,這個字就是會意兼形聲字。例如“伐”有以下意義:

①砍斫。蔽芾甘棠,勿砍勿伐。(《詩經•召南•甘棠》)——蔽芾:樹木茂盛貌。甘棠:樹名,今稱棠梨樹。

②敲擊。伐鼓淵淵。(《詩經•小雅•采芑》)——淵淵:擊鼓聲。

③刺殺。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尚書•牧誓》)——愆:超過。四伐:刺殺四次。“五伐”以下均同。

④征討。興兵而伐。(《商君書•農戰》)——發兵征伐。

⑤功勞。且旌君伐。(《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表彰您的功勞。旌:表彰。

⑥誇耀。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願不誇耀自己的優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伐“音fá,與“人”、“戈”的讀音相差極遠,因此,可以先排除形聲字。進一步分析“人”與“戈”之間的關係。“戈”是武器,“戈人”的意思就是用戈 擊殺人,這與刺殺的意義正合,所以“伐”是會意字,它的本義是刺殺。戰場上殺敵有功,引申有功勞的意義,由功勞的意義又引申出誇功、誇耀的意義。由刺殺這 種動作又引申出敲擊、砍斫(樹木)、征討等意義。

又如“景”有下列意義:

①日光。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騰文。(江淹《別賦》)——耀:閃耀。露:露水。文:文彩,今寫作“紋”。“耀”和“騰”都是使動用法。

②大。景山與京。(《詩經•鄘風•定之方中》)——京:土丘。

③影。(陳涉)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賈誼《過秦論》)——(陳涉)砍斷樹幹作兵器,舉起竹竿作旗幟,天下的人象雲彩一樣地聚集起來,象響聲一樣迅速地追隨着他,揹着乾糧,象影子一樣跟隨他,六國的豪傑就一起行動,消滅了秦國的嬴族。

④景色。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並:合併在一起。

“景”音jǐng,與“日”的讀音不同,而與“京”的讀音同(今天讀來只是聲調不同)而“日”與“京”在意義上又沒有聯繫,所以“景”是形聲字,從“日”、“京”聲。

又如“伍”常見有四個義項:

①軍隊的編制單位,五人爲伍。爲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左傳•桓公五年》)——擺開了名爲魚麗的陣勢,前如偏,後有伍,五承偏,彌補偏的空隙。

②戶籍以五家爲伍。五戶爲伍,以首爲長。(《逸周書•大聚》)

③行列。(戟之執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孟子•公孫丑下》)——您的戰士一天之中多次離開他的隊伍,那麼〔您〕趕不趕他走?

④同夥的人。生乃與〔樊〕噲等爲伍!(《史記•淮陰侯列傳》)——你竟與樊噲等人在一起。

“伍”與“五”同音,可以首先考慮是形聲字,從“人”,“五”聲。進一步分析“人”與“五”的關係,“五人爲伍”與第一個意義吻合,由此可確定“伍”是會意兼形聲字,作爲軍隊編制單位的“伍”是它的本義,其他都是引申義。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一般情況下,分析了會意字的形義之後,馬上就可以確定詞的本義。但形聲字則不同,要確定形聲字的本義,必須根據形聲字的形符 所表示的意義範疇、通過進一步分析詞的各種意義的引申關係來確定。例如“景”字的形符是“日”,在四個義項中,日光是各種意義產生的本源,是詞義引申的起 點,所以日光是“景”的本義,其他都是引申義。陽光普照,博大無比,引申有“大”的意義。有光就有影,有光纔能有景,所以引申出“影子”、“風景”等意 義。

分析詞義引申關係確定詞義時,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就是有的詞義引申關係並不明顯,這就需要結合詞義產生的先後——詞義的時代特點來考察。例如“賂”有下列意義:

① 財物。貨賂將甚厚(《荀子•富國》)——財物將特別豐富。

②贈送財物。其北則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沒利朝也。(《張騫傳》)——那北面是大月氏、康居等國,軍隊強大,可以用贈送財物施之以利的辦法使他們來朝拜。遺:贈。

③奉送。爭着割地賂秦。(《史記•陳涉世家》)——爭着割地奉送給秦國。

“賂”是形聲字,從“貝”、“各”聲。從“貝”與財物有關,但義項①、②、③均與財物有關,哪個是本義呢?從義項本身難以確定,但從詞義產生先後看,財 物的意義出現較早是本義,用作動詞則有贈送財物的意義,泛指贈送物品都叫“賂”。賄賂是特指爲達到某種不正當目的而而贈送財物,也是引申義,只是詞義褒貶 色彩變了。

漢字的形義關係是複雜的,在運用分析字形的方法,掌握詞的本義時,尤其要注意兩種情況:

1、甲骨文中一些合體字的意義是通過字形象出來的。例如“寵”,龍在房子裏,象徵尊寵。“恭”,甲骨文的形體是雙手捧龍,象徵恭敬。唐蘭先生把這種結構 叫作“象意字”。這些象意字在楷書形體上已經看不出意義所在了,字的構件之間的意義也很難連綴起來,在這時,最好通過有關工具書(如《甲骨文編》、《金文 編》、《古文字類編》等),結合古文字字形來分析,否則就容易誤解。例如“美”有下列意義:

①味美。香美脆味。(《韓非子•揚權》)

②美麗。娶妻而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③好、善。好蔽美而稱惡。(屈原《離騷》)——蔽:遮掩。稱:宣揚。

④讚美。今有美堯、舜、禹、湯、武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爲新聖笑矣。(《五蠹》)——如果有人在當今的時代讚美堯、舜、禹、湯、武治世方法的,一定會被新的聖人恥笑。

“美”,甲骨文的形體象人戴個羊角,這個形象表示了先民關於“美”的概念。據此,“美”的本義是美麗,引申爲好、善、讚美、味美等意義,這是自然的。如果按照“羊大爲美”來會意,“味美”就可以是本義,但爲何從味美引申出美麗的意義,就很難理解了。

2、假借字的意義與形體毫無關聯,分析這類詞的本義時,只能依據詞義引申的關係,而字形分析的方法對假借字形義是不適用的。

古漢語翻譯 篇五

不龜手之藥

宋國有個人善於炮製防止凍裂的不龜(jun)手之藥,他的家族靠着這個祖傳祕方,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爲業,始終勤勤懇懇,披星戴月,但由於收入菲薄,生活總是很貧困。

有位遠道而來的客人,聽說有不龜手之藥的祕方,願以百金求購。這可是個大數目!不龜手之藥的主人動心了。但想到祖傳的祕方要賣出去,也是件大事,於是集合全家族的成員共商轉讓之事。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議論,最後總算統一了思想:祖祖輩輩以漂洗絲絮爲生,收入太少,今天一旦出售藥方,可以獲取大筆金錢,何樂而不爲?於是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把藥方賣出去。

客人得到祕方以後,立即奔赴吳國,對吳王說,今後將士在寒冬打仗,再也不用爲凍手犯難了。不久,越國大軍壓境,吳國告急,吳王委任此人統帥大軍。此時正值嚴冬,吳越兩軍又是進行水戰。由於吳軍將士塗抹了不龜手之藥,戰鬥力特別旺盛,因而大勝越軍。班師回朝後,吳王大喜過望,頒詔犒賞三軍,同時將獻藥之人視爲有特殊貢獻的統帥,割地封賞嘉獎他。

同樣是這個不龜手之藥,宋國人世世代代用來漂洗絲絮,結果始終貧困交加;而吳國用來作戰,則可以戰勝敵國。由此可見,同樣一個事物,由於使用方法和對象不同,其結果和收效也會大不一樣。 胠篋

要防備翻箱倒櫃扒竊的盜賊,就一定要收緊口袋,把箱櫃門窗上鎖牢固,這是世俗所謂的明智之舉。 然而大盜來了,櫃子用背的、箱子用提的、口袋用擔的,快步離去,還唯恐你鎖的不牢固。 既然如此,所謂智者,他們的作法不就是為大盜積聚財物嗎? 試論,世俗所謂智者,有不為大盜積聚財物的嗎?

所謂聖人,有不為大盜守護財物的嗎?何以知道如此呢?

以前齊國鄰裏相望,雞鳴狗叫之聲相聞,漁網遍佈,農耕之地,方圓二千餘裏, 統括四境,所用來建立宗廟社稷,治理地方等的方法,何嘗不是效法聖人呢?

可是,田成子弒君竊國。所竊取的只是這個國家嗎?連同治理國家的聖知之法也一併竊取了。 所以,田成子雖有盜賊的名聲,而其處境卻跟堯舜一樣安穩,小國不敢指責,大國不敢徵討, 十二代享有齊國,這不就是竊取齊國,連同聖知之法一併竊取,用來守護他那盜賊之身嗎? 再試論,世俗所謂最明智之人,有不為大盜積聚財物的嗎? 所謂最聖明之人,有不為大盜守護財物的嗎?何以知道如此呢?

從前龍逢被殺,比干被剖心,蒼弘被挖腹,伍子胥被殺,屍體棄江任其腐爛,

如此四位賢人,也免不了殺身之禍。因此,蹠之同夥問蹠,“盜賊也有其奉行之規矩嗎? ”蹠回答說:“怎會沒有規矩呢?能覬覦屋內所藏之財物便是聖,搶先進入便是勇,

掩護撤退便是義,判斷成事與否便是智,合理分贓便是仁,不具備這五條,而能成為大盜的,天下沒有這樣人。

”由此看來,善良之人得不著聖人之道,就無所作為,盜賊得不著聖人之道,就不能橫行無阻, 天下之善人少而惡人多,因此,聖人利於天下少,害天下者多。

所以說:脣亡齒寒;魯國酒味淡薄,邯鄲便受圍;聖人出世而大盜隨之而起。 打破聖人禮法,放掉盜賊,而天下就能獲得太平。

河流乾涸了,溪谷隨之空虛;山丘鏟平了,深淵隨之被填實; 聖人死去了,大盜就不再興起,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聖人不死絕,大盜就不會止息。所以倚重聖人以治理天下,就是使蹠一類大盜獲得重利。 人們製造出量鬥與秤用來計量,於是就產生了偷斤減兩,用來騙人的現象。 造出印鑑本來是作為取信於人的憑證,卻也產生偽造文書的現象; 造出仁義規範本是用以矯正人的過失,卻也造就虛情假意的現象。 何以知道是這樣呢?

那些偷竊腰環等不值錢物件的小賊,捉住了要被誅殺,

而盜竊國家的大盜卻成了諸侯,這樣諸侯之家就有仁義,這不就是把仁義聖知一起“盜竊”了嗎? 所以那些追隨於大盜之後,把自己擡舉為諸侯,偷斤減兩、偽造文書以謀利的人, 即使用高官顯爵之賞賜也不能勸止他們,縱然有砍頭重刑之威懾也不能禁止他們。 如此重利使蹠一類大盜屢禁不止,這就是聖人的過錯啊。 所以說:“魚兒不可以離水,治國之道不能明示於人。 ”那些聖人就是治國之道,是不能明示給天下人的。 因此,徹底摒棄一切聰明才智,大盜就可休止;

放棄財寶,小盜也不再興起;焚燒符信、打碎印章,而民無知無欲、返樸歸真;

打破量鬥、毀壞秤鉈,而民沒有爭心;把天下聖人之法全部拋棄,而百姓始可以參與議論。 攪亂六律分別,銷毀竽瑟等樂器,把師曠一類樂師之耳塞住,而天下人始能含藏其本性之聰慧; 抹掉彩色花紋,散亂五色,把離朱一類明目人的眼睛黏起來,而天下人始能含藏其本性之明; 毀棄曲尺繩墨與圓規矩尺,折斷工倕一類巧匠之手指,而天下人始能含藏其本性之巧。

所以說,“最大的巧如同笨拙。”除去曾參、史魚之類忠孝德行,封住楊朱、墨翟之類善辯之口,

捨棄仁義,而天下人的德行才能達到與大道同一的境界。人們能含藏其明,天下就不會有炫耀誇張之舉; 人們能含藏其聰,天下就不會遭連累而受害;人們能含藏其智慧,天下就不會迷惑; 人們能含藏其德行,天下就不會有邪惡。

像曾參、史魚、楊朱、墨翟、師曠、工倕、離朱這類人,都是建樹其所得於外,並以之迷亂天下人心, 他們所創立之法是無用的。

難道你不知道品德最高尚的時代嗎?

古時候的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

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等。在那個時代,民用結繩方法記事,以其所食為甘美,

以其所衣為漂亮,以其習俗為快樂,以其居處為安適,相鄰之國互相望得到,民眾直到老死也不互相交往。 那樣的時代,就是治理得最好的了。當今之世,竟然要讓民眾伸長脖子、踮起腳跟企盼。 聽說“某地方有賢人”,就帶足食糧,奔往賢人之處,搞得在家裏拋棄了親人,

在外面丟掉了所主管之政事,他們的足跡踏遍諸侯國土,車子的轍印交錯於千里之外。 這都是君主崇尚智慧的過錯。

君主誠心崇尚智慧而拋棄大道,天下就要大亂了。 何以知道是這樣呢?

弓箭、鳥網、陷阱方面的智巧多了,空中的飛鳥就要被擾亂; 釣具、魚網、魚簍方面的智巧多了,水中的魚類就要被擾亂; 削木樁布成各類獵具的智巧多了,山澤中的野獸就要被擾亂; 運用智謀欺騙,使人不知不覺中深受毒害,

把堅白之辯糾結在一起,把同異之辯加以曲說詭辯, 這類智巧多了,善良風俗就要受其迷惑。

所以,天下常常發生大亂,罪過就在於崇尚智慧(奸巧)。

天下人都懂得去探求他所不知道的,卻不懂得去反思他所知道的;

都知道責難他認為惡的,卻不知反思他認為善的,所以天下就大亂了。

因此,這樣作就會上遮蔽日月之光明,下銷毀山川之生命,中破壞四季之正常運行。 蠕動爬行的小蟲,微小的飛蟲,都無不因此而喪失其本性。

崇尚奸巧之禍亂天下,如此之厲害呀!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就是這樣。 捨棄淳厚樸實之百姓而偏愛汲汲營營之才人, 拋棄恬淡無為的風尚而喜歡多言的說客, 多言的說客已經把天下搞得大亂了。 百川灌河

秋天裏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衆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爲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裏。河神順着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於是河神方纔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着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爲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爲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惠子相樑

惠施做了樑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樑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

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着,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樑國來„嚇‟我吧?” 曹商使秦

宋國有個叫曹商的人,替宋國出使秦國。他去的時候,得了幾輛馬車。秦王喜歡他,加(賜)了他百輛馬車。回到宋國後,拜見莊子(炫耀)道:“住窮弄窄巷裏,因爲貧窮而要編織鞋子,枯瘦的脖子焦黃的耳朵,這都是我曹商所缺乏的;見一次擁有萬輛馬車的國君而跟着得到百輛馬車,這纔是我曹商所擅長的啊。”莊子說:“秦王得病請的醫生,治療癰癤痤瘡的得馬車一輛,舔嘗痔瘡的得馬車五輛,所治療的部位越低下,得到的馬車就越多,您豈止是治痔瘡啊,要不怎麼得到的車這麼多呢?您走(遠點)吧!” 關雎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島上。善良美麗的少女,小夥子理想的對象。

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採收。善良美麗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沒能如心願,日夜心頭在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採摘。善良美麗的少女,彈琴鼓瑟表寵愛。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善良美麗的少女,鐘聲換來她笑顏。 桃夭篇

桃樹長得多麼壯盛,花兒朵朵正鮮美。 這位女子出嫁後,定能使家庭和順。

桃樹長得多麼壯盛,果實累累結滿枝。 這位女子出嫁後,定能使家庭美滿。

桃樹長得多麼壯盛,綠葉茂盛展生機。 這位女子出嫁後,定能使家人幸福 山鬼

彷彿有人經過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蘿。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溫柔可愛啊形貌嬌好。駕着赤豹啊緊跟文狸,辛夷爲車啊桂花飾旗。披着石蘭啊結着杜衡,折枝鮮花啊聊寄相思。

竹林深處啊暗無天日,道路險峻啊獨自來遲。孤身一人啊佇立山巔,雲海茫茫啊浮游卷舒。山色幽暗啊白晝如夜,東風狂舞啊神靈降雨。我癡情等你啊忘卻歸去,紅顏凋謝啊怎能永葆花季?

我在山間採擷益壽的靈芝,岩石磊磊啊葛藤四處纏繞。抱怨公子啊悵然忘卻歸去,你思念我啊卻沒空到來。山中人兒就像杜若般芳潔,口飲石泉啊頭頂松柏。(心念公子啊暗自沉吟,)你想我啊是真是假。雷聲滾滾啊細雨濛濛,猿鳴啾啾啊夜色沉沉。風聲颯颯啊落木蕭蕭,思慕公子啊獨自悲傷

漁父

屈原被放逐之後,在江湖間遊蕩。他沿着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爲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說:“世上全都骯髒只有我乾淨,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着,而能隨着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髒齷齪,您爲什麼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爲什麼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爲什麼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爲超出一般與衆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爲?”

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淨衣服上的泥灰。哪裏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裏,哪裏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