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清明節的隨筆(精品多篇)

清明節的隨筆(精品多篇)

清明的隨筆 篇一

每年的4月5日是我國的傳統日——清明節,每逢清明節我都會想起唐朝大詩人杜牧寫過一首題爲《清明》的絕句,原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是一個我國人民緬懷先人,烈士的傳統節日,每年的清明節都會下小雨,天氣大都陰沉沉的,今年也不例外,灰暗的天氣好像代表我們悲傷的心情,在清明節那天,人們要去踏青,掃墓,插柳等戶外活動。

在清明節這天,我們早早地起牀,吃完早餐在爺爺奶奶的帶領下,一家人有的扛着鋤頭,有的拿着掃把,有的拿着貢品,香燭浩浩蕩蕩地出發,滿山都是掃墓的人,他們把原本光禿禿的山裝飾得花花綠綠、五顏六色,非常好看。我們首先來到曾祖父的墳前,發現四周長滿野草,墳前有袋子、紙盒等垃圾,讓人看了很心痛。來到墳前時,之前平時十分堅強的奶奶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不停地往下掉。看見奶奶哭了,我和姐姐連忙上前勸阻,我們拉着奶奶說:“奶奶,不要哭了,人都已經走了,他在天堂裏看見您這樣會更加傷心的呀!”奶奶聽了我們的勸阻停止了哭泣,說:“乖,我不哭了,你們去幫爺爺他們幹活吧!”於是,我們有的拿起鋤頭除草,有的掃地,我和姐姐則把五顏六色的紙花貼在曾祖父的墳上,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曾祖父的墳墓變乾淨了!一眼望去像穿着一件五彩的外衣,很好看,爺爺把供品放到墳前,點香祭拜,放鞭炮,祭拜完了再往下一個一個地祭拜,我和姐姐邊吃東西跟在後面走,吃得很開心……

直到下午四點左右,我們才掃完墓,雖然辛苦了一天,但也是讓我最開心,最難忘的一個清明節。

清明的隨筆 篇二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他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十分關鍵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時間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時間,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所以,清明節也是關鍵的祭拜祖先的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時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的就是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它是在每年陽曆的4月5日,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打馬球、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的習俗。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既有祭掃祖墳生別死離的悲傷,又有踏青遊玩的歡樂,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關於清明隨筆 篇三

春天,是讓人,多情,溫柔,思念的季節;

煙雨霏霏的 三月,瀝瀝的春雨,生命被喚醒着,幽靜又喧囂,走在春天裏,欣賞春天的美麗畫卷,桃紅柳綠,百般紅紫鬥芳芬,一片一片金黃色的油菜花,夾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嬌媚的綻放,蝶舞,夢飛揚,

花兒豔豔,時光緩緩,思綿綿

烏啼鵲燥昏喬木,清明寒時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特別的日子想念特別的人,曾經的滄桑,曾經的過往,曾經那一抹無法抹去的傷,又在心湖裏蕩起,捲起陣陣的苦楚,蔓延,蔓延,忍凝眸。無語淚先流,問風問雨問蒼天,這美麗的季節誰願意甘心惆悵,憂傷,

姐姐,想起你心就好痛好痛,你懦弱的離開,讓我能足以恨你,爸媽又在念叨你,你在天堂好嗎,是否過着你想要的生活,你說,你累了,想休息,你說,以厭倦這個世界,要到另一個世界裏去解脫,去安睡,你是解脫了,可你知道愛你的親人是要如何憂傷的去面對沒有你的世界,每一次聚會,每一次看到你的女兒,每一次祭祀,每一年清明,每一次每一次都令我深深想起你,總想把對你所有的記憶都刪除掉不要去想你,丟掉你給予的傷痛,終究只是徒勞,你的影子還是盤聚在心裏,你的魂魄還在夢裏。想要撫平這份染紅的傷,心卻失落在遙遠的太平洋,曾經那些熟悉的畫面,快樂的過往,風掩散在千里之外,孤城絕唱,殘風曉月牆,徒留我深深的念!迷失在這纖纖煙雨中,久久的憂傷,在這清明時節!獨在人間徘徊,尋不到有您的天堂!

月圓缺,離聚散,幾回魂夢淚眼簾,彼岸花開開彼岸。 有些花,奢望它不謝,有些緣,奢望它不滅,可花開花必落,緣盡人必散,轉瞬即逝的流星。刻骨銘心的傷,明瞭,把它化做一縷輕煙,靜靜的的偏安在心靈之處!

清明的隨筆 篇四

說起來,或許自己真不算一個刻苦的好學生。高中的時候,有一次,欣喜的借到一本名爲《石評梅傳》的長篇傳記文學,夜裏,其他同學都已睡熟了,而我挑燈夜戰,夜未曾眠。

書中講述的是民國才女石評梅與高君宇之間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石評梅,原名爲石汝璧,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革命活動家,她的才華出衆,詩歌尤其冷豔感人,她也是生命最短暫的女作家,死時僅僅二十六歲,高君宇則是我黨著名的早期革命家,五四運動的骨幹和學生負責人。兩人在一次同鄉會中偶然相識,他們志同道合,常常在陶然亭中談思想,談抱負,那裏也遍佈了他們革命的足跡。他們鴻雁傳書“滿園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一枚象牙戒指傳遞着他們純潔堅定的友情。可是,石評梅對高的表白遲遲沒有予以迴應,老天也未遂人願,沒有眷顧這對革命志士和文學才女。對於高君宇,他促成了別人的美滿姻緣,自己的愛情卻永遠地成了遺憾。忘我工作的他,因爲革命事業過度操勞,積勞成疾,以二十九歲的年輕生命告別了這個世界。

高死後,石評梅悲痛欲絕,追悔莫及,她把高君宇埋葬在北京陶然亭畔,並立了石碑,之後,每個星期天和清明節,不管嚴寒酷暑,常常獨自去高君宇的墓地憑弔,痛哭流涕。併爲高君宇寫下了大量飽含血與淚的詩歌。在高君宇的墓碑上,她一字一淚地寫着: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留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再看你的時候。三年後,石評梅爲高君宇鬱鬱而終。之後,朋友們按照她“生未結合,死願同葬”的遺願,將她葬在了高君宇的墓旁。

高君宇和石評梅的故事如又一個“梁山伯與祝英臺”,爲世人演繹了一段絢麗燦爛的絕世之戀。讀之,令人蕩氣迴腸,無不動容。

在之後的好長一段日子裏,石評梅和高君宇的故事都在感動着我,既有對革命情侶的崇敬,又有對他們短暫生命的惋惜。在那些青蔥歲月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很想去陶然亭,看一看那兒的蘆花,看看石評梅親手栽種的松柏是否依然青翠挺拔。很想在他們的墓前獻上一束白菊花,親手撫摸一下“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這被高君宇當做座右銘的碑文,那幾年,成了揮之不去的心結。

一天夜裏,睡夢中,真的去了陶然亭,那該是北京的秋天吧,灰濛濛的斜陽下面,湖心島的荷花早已殘敗了,可是,葦灘的蘆花極盛,在瑟瑟的秋風中輕輕地搖曳着。冷冷清清的亭子裏,卻立着一位長髮披肩、神情憂傷的文弱女子。她告訴我說,她就是石評梅。隨後,我們在湖心橋上一起漫步,她對我說,長髮是爲君宇而留的,後悔未能在他生前答應。她又說,三年來,她每天都會來這裏,爲他吟誦詩歌……

忽地,秋風陣陣,詩人已走遠了,耳旁只回蕩着她若有若無的聲音:

……

狂風颳着一陣陣緊,

塵沙彌漫望不見人;

幾次要歸去,

又爲你的孤冢淚零!

留下這顆秋心,

永伴你的墳塋。

有一年,去關內的親戚家,火車到一半的時候,認識了幾位去東北旅遊剛返回的北京遊客,那是一個天氣晴好的上午,車廂裏井然有序又不失熱鬧,和煦的陽光透過車窗和人們的談笑聲暖暖的灑在車廂的每個角落。談話中,熱情的北京遊客爲我介紹了許多名勝古蹟和亭臺樓閣。我說,在北京停留時,若來得及的話,打算去陶然亭。可是,他們告訴我說,陶然亭與火車站相距很遠,去的話時間恐怕會來不及。所以,很可惜,那一次,未能如願。

這都是多年前的事兒了,歲月的泥沙沖淡了許多記憶,而那個夢境和那次旅行卻常常在我的腦海中時隱時現。而今,又到了清明時節,東風漸暖了,不知哪一絲風又一次撥動了我的心絃。想那陶然亭裏又該是春意盎然、桃紅柳綠了吧,這時,一定又有許多人來到高石墓前了!

清明的隨筆 篇五

又一年的清明如期而至,上墳的人們不約而同的走向自家祖輩的墳頭。在那裏跪在墳前燒上幾沓所謂陰間能花的紙幣,獻上幾盤逝者生前愛吃的食物,等到紙幣燒成灰燼,再倒上一圈子的典酒,末了,磕上幾個頭,墳就這樣上完了。在臨走之際,若遇上那個有心的子孫突然想起自己的先輩有吸菸的習慣,不免就會點上幾根放到墳前,讓逝者的先輩也過過煙癮,這時兒孫們纔會心安理得的離開。

墳呢!依舊孤苦伶仃,唯有墳前的紙灰或貢品,纔會讓人看到一點生機,可這點生機也要不了多久也會煙消雲散,一切歸於塵埃。正如有人說過,“人生來一絲不掛,死後也未能帶走一片雲彩。”

看似簡單、平凡的一生,卻也因爲人的個性不同而略有差異。但總而言之,無論誰生前是善還是惡,是貧還是富,都擺脫不了一死,死後也都只佔那麼一點地方。想想生前的人們間的爾虞我詐,到頭來還不是一樣的歸宿。

想一想!死人管不了活人的事,活人也顧不上死人的墳,唯有每年清明能在墳前磕幾個頭,那麼逝者也不枉活過此世。

上墳的人們陸續回到自己的家中,回到自己該有的生活裏,該怎樣就怎樣。誰也不會因爲今天是清明,而錯過明天的事情;誰也不會因爲今天是清明,而想到人這一生到底爲什麼活着,財富、權利、享受、還是名利。或許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及習慣吧!——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