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司馬遷史記中的故事【多篇】

司馬遷史記中的故事【多篇】

司馬遷與《史記》 篇一

司馬遷與《史記》簡介

一、司馬遷

1、遊歷天下 20歲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活。他的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蹟:到過姑蘇,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到過大梁,訪問夷門,並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崆峒。壯遊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2、臨危父命

3、仗義執言

4、忍辱負重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報任安書》

二、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

1、體例:《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也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體例。何謂紀傳體呢?紀,指本紀,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在《史記》中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爲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司馬遷創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打 破了以年月爲起迄如《春秋》的編年史、以地域劃分如《國語》的國別史的侷限,創立了貫穿古今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通史先例,成爲正史的典範。

“表”,所以列記事件,使之綱舉而目張,以簡御繁,一目瞭然,便於觀覽、檢索。“書”,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志”,成爲通例。“書”的修撰,爲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司馬遷把當時 我國四周少數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爲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 史料來源。

2、史家之絕唱,無韻詩離騷——《史記》文學成就

《史記》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歷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史記》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一)善於選擇、安排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

1、精心選取歷史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大事。以《項羽本紀》爲例,對這樣一個驟起驟滅帶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主要抓住他生平中三件大事來寫: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圍。鉅鹿之戰寫他在起義軍處於劣勢的危急時刻,破釜沉舟,渡河救趙,擊破了乘勝前來的秦軍主力,表現他叱吒風雲、勇冠三軍的英雄氣概。鴻門宴寫他在急欲“擊破沛公軍”時,輕信劉邦和解的言詞改變初衷,以至坐失良機,爲自己留下後患,表現了他的坦率重義和少於謀略。垓下之圍寫他被劉邦重重圍困時,慷慨別姬,衝殺突圍,不肯東渡,白刎烏江,既表現了英雄氣概,也反映了他自矜功伐、至死不悟的錯誤思想。以這三個重大事件組成項羽傳,就生動地表現了這一英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也深刻地顯示出他一生成敗的內在因素。

司馬遷與《史記》共3頁第1頁

2、注意選擇富有表現力的細節暗示人物未來。《史記》於人物寫大事,有時也寫生活小事,因爲這有助於使人物形象更豐滿,個性更鮮明。有些小事還往往使人見微知著,預示着人物日後的發展。如《陳涉世家》開頭寫陳涉傭耕壟上時與夥伴們的一場對話,既表現了他有大志,也表現出他很自負,輕蔑別人,以至後來起義爲王時竟把舊時夥伴也殺了。這些小事的描寫,刻劃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也預示出性格發展的方向。《李斯列傳》寫李斯見廁鼠倉鼠所食不同而發的感嘆等,這些小事的描寫,都有同樣意義,他們日後的作爲都是早年這種表現的進一步發展。

3、運用“互見法”。這就是把某一歷史人物的一些事蹟,在本傳中省略,而寫入其他人物傳記中去。運用這種方法,有時是爲了避免重複,或爲了避免遭禍,但更重要的還是爲了突出人物某一性格特徵。如《項羽本紀》,主要是要突出項羽喑曙叱吒、氣蓋一世的英雄形象,因此便把他許多個人的缺點和政治上軍事上的錯誤,放在《淮陰侯列傳》中去寫,這就不至於損害他的英雄性格。《魏公子列傳》主要寫一個能夠禮賢下士的貴公子形象,因此就集中寫信陵君如何“自迎夷門侯生”等故事,而把他因爲畏秦而不肯收留亡命的虞卿和魏齊的故事,放到《範睢蔡澤列傳》中去寫,這也是爲了不至於損害信陵君的形象。這是司馬遷寫人物傳記普遍採用的方法。

(二)善於運用多種方法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徵

1、細緻入微的描述。司馬遷寫人物傳記,盡力避免一般地梗慨地敘述,對要寫的主要事件往往進行具體細緻的描寫,以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魏公子列傳》寫信陵君迎侯生的一段,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作者先寫侯生毫不謙讓地“直上載公子上坐”而“公子執轡愈恭”,以及侯生“故久立與其客語”而“公子顏色愈和”。接着又寫“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酒酣,公子起,爲壽侯生前”,以至“市人”、“從騎”、“賓客”對公子行爲都感到驚異。作者通過這些具體描寫,就把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性格突出地表現了出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緊張鬥爭場面的描寫。司馬遷善於通過緊張場面的描寫,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在這方面最突出的是《項羽本紀》中“鴻門宴”的描寫。在驚心動魄的鴻門宴上,劉、項雙方明爭暗鬥,劍拔弩張。宴會開始後,有范增舉塊、項莊舞劍、樊噲闖帳等情節,氣氛十分緊張。鴻門宴從曹無傷告密開始,到劉邦不辭而別爲止,矛盾迭起,險象環生。作者就是通過對那些矛盾鬥爭的描寫,揭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劉邦機敏精細狡詐,項羽坦率輕敵無謀。其他如范增、張良、樊噲、項伯,等人的性格,也都在這場鬥爭中有所表現。

(三)在運用語言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1、善於運用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史記》裏的人物語言,無論獨白、對話都充分個性化。以劉邦和項羽見巡遊的秦始皇時所說的話爲例,項羽見秦始皇時說:“彼可取而代也!”(《項羽本紀》)劉邦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高祖本紀》)話的意思一樣,都想登上帝王的寶座,但語氣不同,表現出了不同的性格特點。

2、《史記》的敘述語言,簡潔、精煉,極富表現力。它往往用極少的語言表現極豐富的內容,並生動地展示出人物的情態、心理。

三、其他相關內容

1、前四史:《史記》、《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三國志》(陳壽)

2、史學雙壁——《史記》與《資治通鑑》(司馬光)

3、史界兩司馬——司馬遷、司馬光 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班馬——班固、司馬遷

4、《史記》十大名篇

梁啓超指定的《史記》的“十大名篇”是:

司馬遷與《史記》共3頁第2頁 “大江東去 楚王流芳”——《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 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 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 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 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 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5、《史記》中的成語與名言警句

(1)成語: 春秋筆法 左支右絀 焚書坑儒 指鹿爲馬 拔山扛鼎 先發制人

破釜沉舟 沐猴而冠 霸王別姬 四面楚歌 一敗塗地 約法三章 運籌帷幄 高屋建瓴 臥薪嚐膽 鳥盡弓藏 一狐之腋 招搖過市 韋編三絕 鴻鵠之志積毀銷骨 毛遂自薦 脫穎而出 歃血爲盟 因人成事 一言九鼎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怒髮衝冠 刎頸之交 膠柱鼓瑟 紙上談兵 無顏見江東父老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2)名言警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6、後人評司馬遷與《史記》

柳宗元:樸素凝鍊、簡潔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費苦心,減一字不能

南宋·鄭樵:史家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易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書。明末清初·金聖嘆:六才子書之一

明末清初·錢謙益:司馬氏以命世之才、曠代之識、高視千載,創立《史記》 清·章學誠:夫史遷絕學,《春秋》之後一人而已

梁啓超: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 太史公誠史界之造物主也 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祠楹聯:剛正不阿,留將正氣衝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使照塵寰

司馬遷與《史記》共3頁第3頁

司馬遷與史記 篇二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西漢著名史學家。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的官職)。司馬遷10歲開始誦讀“古文”典籍,20歲那年開始漫遊生活,遊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歸來後,初任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此外,還多次侍從漢武帝巡狩,封禪,遊歷了更多的地方。這些實踐活動,豐富了司馬遷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擴大了司馬遷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觸到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這對他後來著作《史記》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公元前110年,司馬談臨終前把自己著作歷史的理想和願望留給司馬遷。三年後,司馬遷遷任太史令,開始在“金匱石室”(即國家藏書處)閱讀、整理歷史材料。這樣,經過了四五年的準備,公元前104年正式寫作《史記》。這年司馬遷42歲。

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的時候,災難降臨在他的頭上。公元前99年,李陵抗擊匈奴,兵敗投降,朝廷震驚。司馬遷認爲李陵投降出於一時無奈,必將尋找機會報答漢朝。正好漢武帝問他對此事的看法,他就把想法說了。漢武帝大怒。司馬遷被下獄並受宮刑。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和侮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還沒有寫完,於是本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信念,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秋失明,厥有《國語》”等先賢那裏受到啓

發,決心“隱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願。經過大概十年的辛勤寫作,司馬遷終於在忍辱發憤的境遇中完成了《史記》這部歷史宏著。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130篇,525400字。“本紀”敘述帝王的政績;“表”是各歷史時期的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紀。它的記事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全面敘述了我國上古至漢九年級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發展。

《史記》以帝王將相爲中心,並沒有擺脫英雄史觀。但司馬遷尊重歷史事實,富有求實精神,有些方面突破了封建正統思想,如肯定陳勝、吳廣反秦起義的正義性;對劉邦,固然沒有抹殺他統一楚漢紛爭、建立國家的偉大作用,但也沒有對他虛僞、狡詐、無賴品質的揭露;在《酷吏列傳》中還揭露了統治者屠殺人民的罪行。《史記》對愛國英雄的描寫則是極盡讚頌的口吻,如藺相如、魏公子無忌(信陵君)、李廣等,都寫得栩栩如生。

《史記》在我國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在寫作手法、文章風格等方面,後世的作家都從中得到了有益的啓發。許多戲劇也取材於《史記》。魯迅先生曾高度讚揚史記《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與《史記》 篇三

司馬遷與《史記》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有責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學家,都會以他們的心血凝聚起來的思想,留給後人許多有益的啓示。對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馬遷。司馬遷寫的《太史公書》——後人稱作《史記》,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時的一部輝煌的中國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對史學和歷史的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覆作了覈對。司馬遷早在二十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蹟,瞭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開擴了眼界,擴大了胸襟。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司馬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實、記錄現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忌諱”的問題。可是他在給人物作傳記時,並不爲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醜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他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於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無聊行爲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正因爲揭露現實的透徹,司馬遷被處以宮刑。腐刑是個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司馬遷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蒐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願,因此爲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苟且偷生,希圖出現一線轉機。司馬遷用歷史人物在不幸的境遇中著書的故事作爲自己的精神支柱,努力著述,把其餘的一切均拋諸腦後。“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他連精神都有點恍恍忽忽了。內心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和無限的悲憤,“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霑衣也。”

只要堅持不懈,總會見到了陽光的。在司馬遷53歲時,完成了《史記》的著述。他在給朋友的信上這樣說道:“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始終,稽其成敗興壞之記,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爲《十表》、《十二本記》、《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爲《太史公書》。自此以後,司馬遷的事蹟已無從可考,只是在他的一篇《感士不遇賦》裏,訴說道:“諒才韙而世戾,將逮死而長勒”。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飽經憂患,感慨而又深沉的老人,堅持理想、百折不撓的複雜而又痛苦的心情。所以魯迅先生生前給予《史記》高度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