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秋節的習俗精品多篇

中秋節的習俗精品多篇

中秋節有什麼傳統風俗 篇一

1、祭月

祭月,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祭月作爲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逐漸演化爲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爲現代人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態。

2、玩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3、飲桂花酒

在中秋佳節,民間自古有飲桂花酒的習俗。中秋之夜,仰望着明月,聞着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爲節日的享受。

4、燃燈

古人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在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爲興盛,特別是廣東地區,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出果品、鳥獸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5、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着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6、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熱鬧非凡。

7、觀潮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8、燒斗香

杭州的中秋節還有燒斗香的習俗。中秋燒斗香寄寓着人們祈求豐收的美好願望。中秋節這一天,當月兔東昇時,家家戶戶都將斗香放置在庭院、天井或自己的店門口,香氣氤氳,整個院落瀰漫在一片芬芳之中。

9、放天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品,許多地方在中秋節時施放。孔明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爲祈福之用。

10、迎寒

《周禮·春官·籥章》:“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南朝·樑·江淹《四時賦》:“若夫秋風一至,白露團團;明月生波,螢火迎寒。”

11、吃芋頭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中秋節習俗 篇二

近些年來,每當中秋節到來時,我總是借探親之機帶點瀋陽產的名牌月餅給父母,可是對年邁的父母來說,想完整地吃完一塊月餅乃非易事。

因爲家裏窮孩子又多,吃月餅顯然是一件非常讓人奢望的事,不過再窮過中秋節時家裏也要買上幾塊月餅,以保證節日當晚每人能夠分得半塊或一丫。說起過中秋節,老家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儀式呢!這個儀式叫供月亮。在月亮即將出來的時,家家戶戶將月餅和瓜果桃梨裝擺放在屋外窗臺上,意思是讓月亮先享用。在東西擺放停當後,母親常常會衝着月亮口中唸唸有詞,大概的意思是感謝月亮給我們帶來了好年景,保佑一家人平安和團圓。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中秋節當晚供過月亮後,一家人便圍坐在一起,每人分得一份月餅,外加一個蘋果或幾粒棗(有時候還可以得到一片西瓜)。我對屬於自己的一份月餅吃的總是非常仔細——反覆咀嚼、品味,絕不會幾口吞下。現在想起那時候過中秋節的場景,那氣氛真是溫馨快樂啊,感覺那時候的月餅是那麼的甜、那麼的香、那麼的令人回味!

那時候,月餅的品種十分單一,無非就是棗泥餡、豆沙餡、紅糖、白糖餡。特別是紅糖白糖餡的月餅,裏面有的有冰糖、青絲(紅絲)、花生仁甚至核桃仁。如果發現了花生仁和核桃仁,我常常會把它保存下來,一時半會兒捨不得吃掉。現在經濟發達了,日子富裕了,月餅的品種和花樣也越來越多,什麼玫瑰餡、椰蓉餡、桂花餡,甚至還有各種肉餡的等等,花樣真是層出不窮,難以計數。可是不管什麼餡,什麼風味的月餅,我幾乎都不怎麼感興趣了,兒時那月餅的味道是現在的任何月餅都無法取代的。儘管那時候生活清貧,物質匱乏,但人們的精神是那樣富足和樂觀。如今,我已過而立之年,在憧憬美好明天的同時,我常常會回想起過去的時光。

有位名人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其實我認爲,忘記了過去倒算不上是什麼背叛,起碼是缺少了一種前行的力量吧!每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往昔艱苦的經歷會令我重新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每當貪圖安逸和享受的時候,往昔艱苦的經歷會催我警醒,讓我前行的腳步不會輕易停滯下來!

中秋節習俗 篇三

我的老家是張家港,還是江南的魚米之鄉,大年三十之前我們有打年糕、做包子的習俗。年七年級早上吃元宵,象徵團團圓圓。還有奶奶告訴我年七年級一天不能掃地,不然會失財哦!

我在爸爸汽車上的廣播裏聽到福建年七年級要吃剩菜,象徵剩財。英國還流行新年“打水井”的習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打水,認爲第一個打水的人爲幸福之人,打來的水爲吉祥之水。

中秋節習俗 篇四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八月節、追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各地習俗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我國城鄉羣衆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中國地緣廣大,人口衆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福建省:浦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寧中秋夜俗以掛燈爲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中秋,兒女多於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爲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卜吉兇。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訊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紅叫[天公]。拜月的紅則做成豬羊的形狀,數目必是九豬十六羊。

廣東省: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爲「剝鬼皮」。

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穀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潞安中秋節宴節請女婿。永寧中秋夕恭祀太陰星主。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樓縣中秋祀城隍。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請邊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例同端午、除夕。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攜禮物爲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樣子就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自十一夜起懸掛通草燈,以鼓樂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四川省: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爲「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打餈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中秋節習俗 篇五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爲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閒秦再思《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更加清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業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

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着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衆起來反抗,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裏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着紙,紙上寫着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爲“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我國的燈謎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廋詞”和“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爲兩個方向。一類以描寫特徵爲主的事物謎;另一類以文字形義爲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爲“謎語”。隋唐時期隨着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併成爲主流。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涌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蓬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羣衆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

中秋節習俗 篇六

我國傳統的節日很多: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在衆多節日中,我最惦記的是中秋節。

在中國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徵。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我國人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即祭拜月神。有些地方還有活動,還形成了燒斗香、放天燈、走月亮等特殊風俗。人們把酒問天,藉此寄託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團圓。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農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這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信息。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慢慢在民間傳開了。

月餅是中秋節必食之物,外表與口味也算是色雙美。款式層出不窮,有花邊的、有水果月餅、冰皮月餅……抹茶月餅以新綠茶味主餡料,口感清淡微香。五顏六色的月餅,吃起來感覺也不一樣。

中秋節不但月亮皎潔,花兒也舒展着身姿,尤其是桂花。人們在這一天除了賞月還賞桂花。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有句詩說的好:“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上無花敢斗香。”不正是讚美了桂花嗎?

我喜歡中秋。花好月圓,共度良宵,浪漫溫馨中秋節,只留祝福在心中。

中秋節的美食 篇七

1、麻糖

中秋時節是豐收的季節,人們自然而然也會有吃麻糖的習慣,糖漿凝固後加上芝麻,潤肺滋陰,一口下去,香甜美味,甜而不膩。

2、桂花鴨

桂花鴨外焦裏嫩、肉質肥而不膩,香、酥、嫩俱全,是下酒佳品。一盤美味誘人的桂花鴨,伴上一杯桂花酒,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3、桂花酒

桂花酒色澤淺黃誘人,伴有桂花的清淡馨香,醇厚綿柔,餘香長久,酒質優,味佳美,香甜可口,是老少皆宜的美味飲品。

4、蓴菜

蓴菜是中秋家宴必不可少的美味菜餚,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價值豐富,開胃鮮美。

5、芋頭

芋頭營養價值豐富,含有大量的元素能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無論是何種烹飪方式,都香甜誘人,惹人喜愛。

6、月餅

月餅作爲中秋節的象徵美味,內餡豐富營養,通常人家喜食核桃仁、杏仁、蓮蓉、紅小豆、棗泥等餡料,對人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口感豐富,老少皆宜。

中秋節習俗 篇八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其實,在所有的傳統節日裏我最喜歡的還是中秋節。

中秋節是個團圓的節日,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裏全國放假三天,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可以團圓了,小朋友可以吃到各種口味的月餅了,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裏賞月可開心了。

中秋節的由來 篇九

中秋節的來歷一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的來歷二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也稱爲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來歷三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秋節。由於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節,民間俗稱八月節,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早在漢代,我國就已經有中秋節了。不過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這一天,王公貴族出外打獵,將所獲獵物奈把宗廟。唐化,各種書籍中均不見中秋故事的記載,。到了宋代,關於中秋節的記載就多起來了。那時的中秋節“責家結錦臺鉗,民間爭佔酒樓”,就是貧窮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強迎歡”。從此,中秋節便成爲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

中秋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除漢族外,絮佔、回、蘇、壯、布依、朝鮮等族也過此節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禮制有關,中秋節在每年陰曆八月十五舉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中秋節的習俗 篇十

去年農曆八月十五,想起來就覺得開心。

那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在陽臺上,吃着月餅,賞着月亮。我把頭一擡,看見月亮閃閃發光,像一個圓圓的玉盤,照耀着大地,陪伴着人們過着中秋佳節,把它最美的一面展示給人們看,讓人們紛紛讚揚它,我一時起興,學者古人的樣子,搖頭晃腦地吟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全家捧腹大笑,媽媽過來說:“別耍寶了,現在我宣佈一件事情,今年的月餅,其中有一個我放了一份特別的佐料,就是:一張紙條。誰吃到了,誰就幸運。”媽媽讓我先選,我選了第二個,爸爸選了第五個。我們切開月餅一看,我的裏面除了蛋黃,什麼都沒有,看看爸爸的,他的裏面竟然有一張紙條,打開一看,上面寫着:請你說出中秋節的來歷。我在旁邊沾沾自喜,心裏想:幸虧我沒有是那個“幸運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