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秋節習俗(精品多篇)

中秋節習俗(精品多篇)

中秋節習俗 篇一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其實,在所有的傳統節日裏我最喜歡的還是中秋節。

中秋節是個團圓的節日,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裏全國放假三天,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可以團圓了,小朋友可以吃到各種口味的月餅了,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裏賞月可開心了。

中秋節習俗 篇二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各民族都非常重視,在中秋節的那一天有一個習俗,吃月餅和尋找傳說中的嫦娥,月餅代表着團圓,但是每當我們吃月餅時,有沒有想到過遠在異鄉的遊子呢?他們在中秋節獨自一個人在外,獨自一人坐在窗邊,手裏拿着月餅,靜靜的擡着頭看着圓圓的月亮,心裏該是多麼寂寞,多麼想和自己的親人在一起過中秋節啊,中秋節之夜。

過中秋節了,就不提這事了,我來說一說我們家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吧。

在過中秋節前好幾天,媽媽就就把那好吃的月餅給我和弟弟買好了,而且還是好多好多的,讓我和弟弟一氣兒吃個夠,這下可把我和弟弟高興死了。待到中秋節真的來臨時,月餅全都不見了,知道它們都跑到哪裏去了嗎?猜猜啊。告訴你們吧,不許告訴別人哦,都跑到我和弟弟的肚子裏去了,呵呵,我們兩姐弟很能吃吧。媽媽發現月餅都被我們吃完了,苦着個臉,納悶我們怎麼這麼能吃啊,就又忙去買來。

到了晚上,我們一家四口坐在桌子旁,媽媽靠在爸爸的肩膀上,我靠在媽媽的肩膀上,弟弟小就躺在了我的懷裏了,我們每個人嘴裏都吃着好吃的月餅,一邊賞月,我們都正看得入神。突然聽見弟弟喊了起來[媽,嫦娥怎麼還不出來,你們不是說只要我一直看着月亮,嫦娥就會下來給我禮物嗎?她怎麼到現在還不來,她是不是不喜歡我,不想給我禮物了。]弟弟嘟着他的小嘴,等着媽媽的回答。媽媽衝弟弟笑了笑,說[兒子你聽媽媽說,媽媽是爲了讓你安靜的看會兒月亮,不讓你打擾我們,才騙你說嫦娥會給你禮物的,因爲你一點也不老實,只有禮物才能讓你安靜一會兒啊。]弟弟聽沒有禮物,頓時哇哇的大哭了起來。媽媽說你哭的話媽媽就不給你買禮物了,如果你不哭的話,媽媽就給你買很多很多的禮物好不好啊。弟弟一聽又有禮物,立即停止了哭,安安靜靜的坐在那兒,吃着月餅,擡着他的小腦袋看起了月亮。院子裏又恢復了安靜。媽媽挨近我,靠在我的耳邊說[我們一家人在一起這麼快樂的過中秋節,你說遠在異鄉的遊子們,會怎麼樣]我陷入了沉思。是啊,在我們一家家的在一起團圓時,那些遊子們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呢?會不會坐在窗邊吃着月餅看着月亮,兩眼望着圓圓的月亮,可是兩眼已充滿了淚。他們的心裏該是多麼的寂寞啊,他們的心裏是多麼的盼望能早日和親人團圓啊。

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我希望所有的人能在這一天夢想成真,早日和親人團圓。

中秋節習俗 篇三

我的老家是張家港,還是江南的魚米之鄉,大年三十之前我們有打年糕、做包子的習俗。年七年級早上吃元宵,象徵團團圓圓。還有奶奶告訴我年七年級一天不能掃地,不然會失財哦!

我在爸爸汽車上的廣播裏聽到福建年七年級要吃剩菜,象徵剩財。英國還流行新年“打水井”的習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打水,認爲第一個打水的人爲幸福之人,打來的水爲吉祥之水。

中秋節習俗 篇四

過去的東莞,一進入農曆八月,人們就早早開始爲中秋張羅了。每年農曆八月七年級至十三、十四,做母親的會到女兒家裏去“送中秋”,就是提前去拜節,必備禮品有:月餅、雞或鴨、豬肉、魚丸、香蕉、柿子、禾椂(柚子)、花生、菱角、芋頭芋仔、燈籠和寶塔(盛東西用的陶製品)等。

“送中秋”時,往往是外婆提着大包小包地來到女兒家爲女兒一家送上中秋祝福。但近年,隨着人們生活日漸富裕,並不再追捧大魚大肉式的中秋禮,也不再熱衷於過節的繁瑣過程,更多的人喜歡從簡而過。

所以送中秋的禮品也隨之從簡。不過月餅、燈籠、芋頭、禾椂(柚子)、花生、柿子等是不可少的。不過也有些只要有月餅和燈籠再多加個“紅包”就算送了中秋。現在送中秋的熱鬧氣氛已逐漸降溫,比從前顯得平靜柔和得多了。

燈籠也是中秋節的主要角色之一,東莞還有中秋兒童提燈的風俗。傳統燈的材料有紅柚皮雕的柚燈,素馨茉莉花結的花燈。明亮的燈火帶著陣陣的花果清香,使人愛不釋手。但如今,燈籠的製作也正發生變化,上市的燈籠大多屏棄蠟燭而用小電池代之,不但更加明亮還可奏出悅耳動聽的音樂。

現在的燈籠多采用透明塑料膠製成,款式和品種可謂令人眼花撩亂、讚歎不止,日式的、中式的都有,如飛機、鯉魚、卡通人物、八角花燈、走馬燈、大小各異的紅綢燈籠等。但對於中國古式的燈籠卻難以再找得到,寶塔則更難得一見。

東莞中秋也有祭神的習俗,貢品多爲月餅、炒田螺、香芋、菱角等。中秋節當晚,祭神活動開始後,全家老小就把所有貢品搬到院子裏擺上,並在四周掛上燈籠,由長輩開始祭神,乞求全家人的幸福。焚香、點燭、燒元寶、燒炮竹祀神,接着祀觀音、祖先、竈神、井神、門官土地、五方五土(地主爺),今亦照例而行。

在八月十五當晚,月上中天最圓的時刻,東莞也有傳統的祭神、賞月活動。此前,要做好一系列準備工作:首先,掛燈籠。一般多掛在家門口、趟櫳、神臺、天井,有天台的人家則豎一竹竿高高掛上;入夜時分即點亮各處所掛之燈籠,霎時,屋裏、街上一片光輝。

然後,對着月亮出來的方向,擺齊賞月的一切果品;再後是動手煲金銀鴨粥或雞粥,接近賞月時辰,集齊家中小孩,炒一碟田螺及淥(燙)一些烏欖。一切準備就緒只待賞月開始。開始賞月時,立即焚香、點燭、燒元寶及燒炮竹、放煙花,同時對着月姑(亮)開禾椂(柚子)拜月姑。祭完神後,大家就開始一起賞月、嘗月餅了。

另外,莞城中秋之夜有也拜寶塔之風俗,稱爲拜八仙。寶塔是一般陶器罐,圓形,罐外壁用多種顏色畫上八仙畫像,或時果,並要寫“百子千孫”、“長命富貴”、“富貴吉祥”等吉祥詞語,這種陶罐稱爲寶塔。

還要配上一件用麻骨串成縱五寸、橫一尺六寸長方形的牌,用畫上五彩八仙畫像的紙裱於上,稱爲八仙牌。寶塔內須裝花生(熟)、芋頭(熟)、香蕉、柿子、月餅等,塔口上置一禾椂,寶塔旁擺着燈籠、果品、三牲,焚香、點燭、燒元寶、放鞭炮讓小孩拜之。此形式是謂讓八仙保佑孩子們好身體好運程,快高長大,和睦吉祥、聰明伶俐之意。

拜畢,始嘗月餅、果品、品茶、啜田螺、吃烏欖。舊俗,月餅當由家嫂按人數切開,而且一定要切得分量相當,每人吃一塊自己的月餅後,纔可以吃別的食物。據老東莞講,對着月姑吃田螺和烏欖,日後眼睛會更明亮。

最後的節目就是食金銀鴨粥或雞粥,直鬧至深夜而興不減。東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爲其撮合。小孩一般拜完月姑吃少許月餅、果品就上牀入夢鄉。還有一說,祀神和拜月用禾椂(柚子)和芋頭芋仔是寓意爲“和睦”、“富足”和“母子相連”閤家團聚。田螺別名“攀桂”,月中有桂,蟾宮折桂,是考中巍科的典故,“蟾宮”,月也,故中秋之夜必吃炒田螺。

中秋節習俗 篇五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八月節、追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各地習俗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我國城鄉羣衆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中國地緣廣大,人口衆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福建省:浦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寧中秋夜俗以掛燈爲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中秋,兒女多於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爲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卜吉兇。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訊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紅叫[天公]。拜月的紅則做成豬羊的形狀,數目必是九豬十六羊。

廣東省: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爲「剝鬼皮」。

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穀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潞安中秋節宴節請女婿。永寧中秋夕恭祀太陰星主。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樓縣中秋祀城隍。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請邊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例同端午、除夕。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攜禮物爲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樣子就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自十一夜起懸掛通草燈,以鼓樂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四川省: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爲「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打餈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中秋節習俗 篇六

今天是中秋節。吃過晚飯後,我和家人一起到頂樓去賞月。

夜幕降臨,一輪圓月正冉冉升起,那銀色的月光映着幾絲羽毛般的輕雲。我和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吃着月餅,一邊聊着家常,感覺美妙極了。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李白寫的<<月下獨酌>>,隨口大聲吟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話音剛落,掌聲四起。

爺爺告訴我,中秋節是在唐代定的節日。中秋之夜,一起聊天敘舊,不亦樂乎。

十五的圓月,像一隻月餅,鑲嵌在墨藍墨藍的天空上。

中秋節習俗 篇七

近些年來,每當中秋節到來時,我總是借探親之機帶點瀋陽產的名牌月餅給父母,可是對年邁的父母來說,想完整地吃完一塊月餅乃非易事。

因爲家裏窮孩子又多,吃月餅顯然是一件非常讓人奢望的事,不過再窮過中秋節時家裏也要買上幾塊月餅,以保證節日當晚每人能夠分得半塊或一丫。說起過中秋節,老家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儀式呢!這個儀式叫供月亮。在月亮即將出來的時,家家戶戶將月餅和瓜果桃梨裝擺放在屋外窗臺上,意思是讓月亮先享用。在東西擺放停當後,母親常常會衝着月亮口中唸唸有詞,大概的意思是感謝月亮給我們帶來了好年景,保佑一家人平安和團圓。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中秋節當晚供過月亮後,一家人便圍坐在一起,每人分得一份月餅,外加一個蘋果或幾粒棗(有時候還可以得到一片西瓜)。我對屬於自己的一份月餅吃的總是非常仔細——反覆咀嚼、品味,絕不會幾口吞下。現在想起那時候過中秋節的場景,那氣氛真是溫馨快樂啊,感覺那時候的月餅是那麼的甜、那麼的香、那麼的令人回味!

那時候,月餅的品種十分單一,無非就是棗泥餡、豆沙餡、紅糖、白糖餡。特別是紅糖白糖餡的月餅,裏面有的有冰糖、青絲(紅絲)、花生仁甚至核桃仁。如果發現了花生仁和核桃仁,我常常會把它保存下來,一時半會兒捨不得吃掉。現在經濟發達了,日子富裕了,月餅的品種和花樣也越來越多,什麼玫瑰餡、椰蓉餡、桂花餡,甚至還有各種肉餡的等等,花樣真是層出不窮,難以計數。可是不管什麼餡,什麼風味的月餅,我幾乎都不怎麼感興趣了,兒時那月餅的味道是現在的任何月餅都無法取代的。儘管那時候生活清貧,物質匱乏,但人們的精神是那樣富足和樂觀。如今,我已過而立之年,在憧憬美好明天的同時,我常常會回想起過去的時光。

有位名人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其實我認爲,忘記了過去倒算不上是什麼背叛,起碼是缺少了一種前行的力量吧!每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往昔艱苦的經歷會令我重新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每當貪圖安逸和享受的時候,往昔艱苦的經歷會催我警醒,讓我前行的腳步不會輕易停滯下來!

中秋吃螃蟹的寓意是什麼 篇八

1、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爲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衆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

2、說到《紅樓夢》,無論已成經典的舊版電視劇,還是近期熱映的新版本,宴席總是少不了的橋段之一。書中史湘雲在“藕香榭”大擺螃蟹宴的場景十分有趣,從持蟹賞花,以“菊”和“蟹”爲題賽詩行酒令,到抹一臉的螃蟹黃子,從“毫端蘊秀臨霜寫,口吃噙香對月吟”,到“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裏春秋空黑黃”,儘管着墨不多,但也能看出食蟹對於當時的大戶人家也是件樂事,中秋團圓熱鬧的氣氛由此而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事實上,食蟹的場景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中多了層團圓的深遠含義。

4、大閘蟹:此蟹產於江蘇蘇州地區陽澄湖,是聞名國內外的中國名產。陽澄湖湖水大閘蟹,個大體肥,一般三隻重500克,大者只重250克以上,最大者可達500克,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十肢矯健,蟹肉豐滿,營養豐富。自古以來,陽澄湖大閘蟹即令無數食客爲之傾倒。

5、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爲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衆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

6、因爲菊黃蟹肥秋正濃~秋風送爽中邁入農曆九月,肥美的大閘蟹早已“橫行”深圳。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就是指農曆九月雌蟹最佳,到了農曆十月雄蟹當道。此時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時,甘香流油的蟹黃、白嫩鮮甜的蟹肉,讓消費者饞得直流口水,食指大動。不是因爲中秋節而吃螃蟹,而是因爲這個時候的螃蟹最好吃。

7、“蟹”與“謝”同音,而所謂“中秋月圓人圓”,中秋佳節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恰好是一個充滿着濃情厚誼的節日。遊子歸來、走親訪友、好友小聚、表達心意……這一個“謝”字再合適不過了,而“謝”要怎麼說出口送出手?作爲諧音字的“蟹”就再也合適不過了。

中秋節習俗 篇九

我國傳統的節日很多: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在衆多節日中,我最惦記的是中秋節。

在中國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徵。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我國人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即祭拜月神。有些地方還有活動,還形成了燒斗香、放天燈、走月亮等特殊風俗。人們把酒問天,藉此寄託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團圓。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農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這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信息。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慢慢在民間傳開了。

月餅是中秋節必食之物,外表與口味也算是色雙美。款式層出不窮,有花邊的、有水果月餅、冰皮月餅……抹茶月餅以新綠茶味主餡料,口感清淡微香。五顏六色的月餅,吃起來感覺也不一樣。

中秋節不但月亮皎潔,花兒也舒展着身姿,尤其是桂花。人們在這一天除了賞月還賞桂花。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有句詩說的好:“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上無花敢斗香。”不正是讚美了桂花嗎?

我喜歡中秋。花好月圓,共度良宵,浪漫溫馨中秋節,只留祝福在心中。

中秋節習俗 篇十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爲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閒秦再思《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更加清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業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

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着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衆起來反抗,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裏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着紙,紙上寫着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爲“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我國的燈謎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廋詞”和“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爲兩個方向。一類以描寫特徵爲主的事物謎;另一類以文字形義爲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爲“謎語”。隋唐時期隨着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併成爲主流。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涌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蓬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羣衆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