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經典美文端午節(集錦5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篇《經典美文端午節》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經典美文端午節》相關的範文。

經典美文端午節(集錦5篇)

篇1:端午節的美文

很小的時候,總是企盼端午節,因爲每年端午節家裏都會散發着濃郁的歡騰和糉葉飄香,那時候,媽媽還不會包糉子,總是請來隔壁的大娘過來給我們家包糉子,年復一年,大娘的年紀大了,也就不好意思請了,那時候我也大概十五六歲了,於是媽媽說再請大娘來一次專門教我們包糉子,爲了不使端午節失去那種歡騰,爲了不使弟弟妹妹們失去對端午節的企盼,我學的很努力,很快就能自己包上一鍋糉子了,於是,每年的端午節又延續了那份歡騰和企盼,看着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圍坐在圓桌前,弟弟妹妹吵嚷着挑選自己喜歡的各種餡的糉子,忽然覺得,那一刻,幸福的味道就是飄滿屋子的糉葉香。

一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女兒如今也二十多歲了,端午節那一天,忽然發來祝福的短信還有幾張漂亮的糉子照片,開心的告訴我,那是她自己包的糉子,她說,自己包糉子過端午節覺得好開心,而且能感覺到家的味道。我忽然記起那時候女兒還在讀高中,端午節我在包糉子,她也要學,於是,我就耐心的教會了她,隨着學習的日益緊張,每年也從不叫她動手,估計她也早都忘記了,現如今的商品社會,誰還會去學習包糉子呢。忽然看到那些照片,我很吃驚,原來她還記得,她滿懷驕傲和感激的心情說:很感謝媽媽教會她一些很實用的技能,而且技能是忘不了的,每到端午節,她總會自己包糉子,她說,自己包的糉子,總會聞到一股媽媽的味道和一股家的味道,端午節就會過得很開心。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現如今的獨生子女,在父母的而寵愛中長大,父母用自己的辛勤和勞動爲兒女創造豐厚的物質基礎,卻不懂得把技能教給孩子,教他們學會自食其力的爲自己創造財富。想起林則徐的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增其過。當我們僅僅爲孩子留下有限的物質和金錢,那麼當我們百年以後,孩子又靠什麼來生活呢!他們還能體會到家裏糉葉飄香的溫暖和快樂嗎。那窄窄的糉葉包進去的不僅僅是糯米,包起來的也不僅僅是糉子,它包含了家的溫暖和孩子的驕傲。

篇2:端午節的美文

端午節的美文精選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爲熱鬧了,由於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時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鄉下。那時的端午節使我難以忘懷。

與平時的過年過節一樣,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外婆總會讓我乖乖坐在牀邊,給我講一些過節的規矩,例如“不許亂說話““不許偷吃冷糉子”“不許與小夥伴打鬧”“不許玩水”……我總是批頻頻地點頭。外婆就讓我早早睡下,好讓明天能有個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牀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廚房,此時外婆已把廚房裏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竈臺上綁着幾捆桂葉和桂繩,白白嫩嫩的糯米靜靜地躺在盛滿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瑩的珍珠,竈臺上放着的幾個小碟,裏面盛着各種各樣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紅塘。

於是,我就坐在桌上一邊吃着早飯一邊看着外婆忙碌着。

鄉下的竈臺是兩邊的,一邊用來燒水,一邊用來煮菜煮飯,外婆就把早已洗乾淨的鴨蛋放入大鍋裏,用木瓢從另一個熱水鍋裏舀幾瓢水放入大鍋中,然後還細心地放入一小勺的鹽,接着就往竈裏添了幾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邊,開始給我編絡子了。

外婆的手由於長期勞動已經粗糙的像樹皮一般了,但卻不失靈巧,三下五除二一個用紅繩編成的絡子就編成了。

此時,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撈起一個最大的用紅紙沾水染成了紅色,再用乾布擦拭乾淨,裝進絡子裏,掛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裏裝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興,因爲這樣,我就可以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看龍舟賽了。

外婆總是把我送到大門口,囑咐着要我快些回來吃糉子。我總是一溜煙就消失了。

小夥伴們此時都差不多到齊了,由鄰家的大姐姐當頭,領着我們這一羣小毛孩到河邊看賽龍舟。由於河道較小,所以就揮辛教醯牧?郟?刻趿?鄱加?3個人,12個人划槳,1個人打鼓喊口號,“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個皮膚黝黑的小夥子動作整齊地划着,兩條龍舟你追我趕地向前駛去。

可是,小孩子會知道看什麼呢?我們只不過圖個熱鬧罷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會兒,便覺得無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則不然,他們總喜歡沿着岸邊追着龍舟跑,由於划槳的人力度較大,幾乎每個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濺着的痕跡。

鑼響了,大概是舟到終點了吧,剛好東西也吃完了,站起身,與夥伴們拉着手高高興興回家去。

太陽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廚房裏已經飄出了桂葉的清香了,我就連忙躥進廚房裏,去挑已出鍋的個大的糉子。一般我都會坐在門檻上把那個糉子吃得乾乾淨淨,偶爾會剩下幾顆糯米粒給雞吃,看着大公雞的貪吃樣,我也被逗樂了……

儘管如今過端午節,母親每年都會包糉子,編絡子給我,儘管母親的手藝一點也不比外婆遜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我真懷念兒時的端午節啊!

端午的糉子:

很多年沒有回老家過節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糉。老家的習俗很多,而我記着的不多。

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會把五色的絲線擰成細繩,很長很長。第二天早晨起來,我的胳膊上早已係上了。不用說,是奶奶第一個來到我的身邊。

貼符。每年,門框上都要貼符的。有的是用單色的黃紙折的,有的則是用五色紙編的。奶奶也曾經教我折過,到現在已經淡忘得一乾二淨了。

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這樣的習俗:地裏也埋百索子。那時,奶奶說,埋在地裏的百索子會變成花蛇,保一年豐收。雖然我很頑皮,卻從來沒有挖過那些“蛇”,害怕它們出來咬人。後來才知道,那是老人們瞎編的故事,用來哄小孩,怕破了“迷信”。

再別的習俗我真是記不起來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來個糉子卻不能忘記。

糉子包起來不太容易,必須把糉葉摺好,否則會“露餡”的。雖說難包,種類也不少:大米包的紅棗糉子,小米包的蜜棗糉子,還有江米包的什麼糉子。

煮糉子要用大鍋,時間也得很長。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還是不給我吃,太難熟了。剛剛出鍋的糉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飽了,才知道舌頭上起了泡。

馬上,這些噴香的糉子會被放進盛滿涼水的盆裏降溫,那時我早已吃飽了。

後來的許多天,一日三餐總會有糉子的。

街上賣的糉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來沒味。這叫什麼糉子,簡直就是水米糕。

香香的糉子勾起我的思緒,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端午節吃糉子: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爲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端午節的活動很豐富,從早晨天矇矇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糉葉。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糉給考生吃。

煮糉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糉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糉鍋裏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糉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關於端午節作文—歸來兮,屈子魂:

我一直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是有靈魂的,它們是神祕而沉默的隱居者,寂寂而生,寂寂而亡,也許我們與它們一輩子無緣相見。但我也相信,總會有那樣的電閃雷鳴,將那些久凍成冰的隱藏者劈開,融解,使它們心心相映,魂魄相通。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楚民們祭祀龍王爺的大日子。汨羅江上,正划着龍舟遊玩以度假日的楚民們,突然聽到屈原投江的噩耗,都爭先恐後地划着自己的龍舟向屈原投江的地方飛奔而來。男人們在江中尋找,女人們則將祭品投入水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10天后,人們才找到屈原的遺體,含淚將他葬在江邊,又將屈子住過的故宅改祠以祀。

篇3:端午節的美文

有關端午節的美文

端午的詩情遠不止這些,這個節日是爲一位偉大的詩人而設,全中國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懷念屈原,但龍舟競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漢江上游的安康觀看過盛大的龍舟節。“扒龍船”(福州話)是爲了尋找那位爲理想投江的詩人——結果成就了一項驚天動地、萬民同樂的競技;包糉子,據說是給溺水的詩人送食物的,結果成就了一方傳統美食。全中國的人們都在這天包糉子紀念詩人,但全中國的人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廣西的枕頭糉,浙江的火腿糉,廈門和泉州的肉糉堪稱糉中極致,最爲富麗堂皇——它是鹹肉糉:火腿、雞、松花、花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在福州,母親包的糉子非常結實,她總是把專用的草繩固定在一處,一頭用牙咬着繩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糉子勒得緊緊的——母親此時有一種驚人的爆發力——因爲母親的緣故,到了北方之後,常常感嘆他們包的糉子總鬆鬆垮垮的,好像總在敷衍,比母親的手藝差多了。福州糉子大體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鹹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鹼(這是福州糉子的特色),橙黃色深到發暗,糯米鹼面的香氣,加上竹葉的香氣,非常的迷人。吃時蘸糖,與別處的糉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閩都端午活動的重心是龍舟競渡。閩江流過城市中心,是極佳的競賽場所。競渡之前來自四鄉的龍舟分別在閩江各處整裝待發,龍潭角、鴨姆洲、倉霞洲各處都有健兒的身影。當然正式的比賽是在江面開闊處,萬壽橋下是中心,龍舟從上渡方向順流而下,到了中洲,正是衝刺的時節,此時鑼鼓喧天千舟齊發,氣勢極爲雄偉。當日我家住倉前山程浦頭,離江甚遠,也還是冒着夏日的.苦暑前往觀戰。這時候熱辣辣的太陽直接照射着,毫無遮攔,即使如此,也不能減去我們的熱情。清代一首榕城竹枝詞:“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董平章)寫的就是這個場面。

龍舟賽事緣起於悲苦的尋覓,而終於化成了民間的節日喜樂。漸至今日,不僅中國,遍及世界各處,成爲一項體育項目。這是中國人偉大的創造。正如我在關於清明的那篇文字說的,我們的祖先能夠化解人間的苦難,將悲愴轉化爲現世的享樂。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端午是一年節慶中詩意非常濃郁的節日:香香的端午,它的芬香來自五月的田野,更來自歷史的人文積澱,是自然界的芬香,也是詩歌的芬香、文化的芬香。

篇4:端午節的美文

關於端午節的美文

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的節日,我給大家帶來了關於端午節的美文,請往下看。

端午情懷

記得在家的時候,端午節是要自己去打糉葉的!那時候都得到別人的莊上去打,而那裏的人看我們是陌生人,就守在河旁,誰敢打非被罵死不可!我跟夥伴們膽小的很,但又不想打那些沒人看管的,因爲那些糉葉實在是太小了,於是我們只能順着河一直走,走到無人家的地方,找到那些都長到了河中央的糉葉!那時候我們都害怕會被淹死!也怕水裏有蛇,更怕有水鬼來拽我們的腳脖子,把我們拖下水……但是我們打不到好糉葉真的不想回去家裏。

回來的時候往往都是天已經黑了,看到媽媽那焦慮的臉色,心裏閃過一絲不安,還好打到糉葉了,於是和弟弟一起吃完晚飯,圍在媽媽的身邊跟媽媽學包糉子。

那時爸爸在外打工,家裏也就是我們三個人了。

媽媽包的糉子很小,小的怎麼形容呢?小巧玲瓏吧!是啊,記得小時候媽媽從來不給我們包糉子,因爲她真的不會。

不過每年的端午節媽媽總會在早上的米飯裏放幾片糉葉,於是米飯便有了一絲清香!後來我跟弟弟長大了,自己會打糉葉了,於是媽媽答應給我們包糉子,她還特地去找人學了幾次,但都還是學不好,只有那兩片葉子包着的小小糉子不會散,大一點多多少少都不像是一個完美的糉子!但我還是很喜歡。

因爲……

記得那還是媽媽第一次給我們包的糉子,端午節早上,我帶了幾個去了學校,那時候在上國小二年級。

同學們手裏幾乎都帶了吃的,雞蛋了,鴨蛋了,挺多花樣的,當然糉子是主題唷!我看到同學手中的那些大糉子,手放在書包裏想吃但又不好意思拿出來!就那樣坐在課桌前也不知道在想什麼!可能是拿不拿出來吧!後來我拿出來了,也忘了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場景了,只記得同學一開始是取笑,後來都變得歡喜了起來!紛紛用他們的大糉子跟我換,說我手裏的糉子好玩!我只記得拿了兩個換了兩個鹹鴨蛋!呵呵,我們家那時不養小鴨子,但是我很想吃鴨蛋,因爲鴨蛋是在頭上磕一個洞,然後用筷子捻着吃的,不像雞蛋,碌了殼就吃,還比鹹鴨蛋腥很多!

後來升國中了,要寄宿!端午節都是在學校裏過,一直也沒吃到糉子,捨不得買呀,也因爲那些賣的糉子都是用包過了的糉葉子包的,不感什麼興趣!

記得九年級那年端午,媽媽託妹妹給我帶了糉子,我那天開心的要死了,捨不得吃一個,覺得每一個都像是藝術品一樣,都有珍藏的價值!那時我對班上的語文班長特別有好感,就捨不得吃一個,很想全部都送給她吃嘍,可是當我早早的吃了早飯,跑到教室門口的.時候,天啊,人家家裏帶來什麼什麼飯!我都說不上來!根本就是見都沒見過,是用竹筍裝着米,包好放在鍋裏蒸熟的那一種!光是看着就覺得香,覺得好吃的不的了。

一想幹脆算了,太難看了,此時覺得我手裏的糉子一點也不想是藝術品了,就是普通的小糉子嘛!哎呀還是算了吧,反正我也好久沒吃過糉子了,我也很想吃,於是找了個地,一口氣全吃到了自己的肚子裏!

再後來就慘了,一直也沒有吃到什麼糉子,就連平時家裏的任何一樣小菜,也沒吃出來跟家裏相同的味道,即使材料是一樣的。

就更別說什麼中秋的糖餅,菜餅,年上的年糕包子什麼的了,就連平日的烙餅也是沒有的。

去年在上海總部的時候,端午節那天晚上發了糉子,不過很失望,是鹹糉子,豬肉包的!我一口也吃不下去……難過死了不得已第二天跑去買了兩個紅棗包的,還特地的問了人家幾遍是不是甜的!

再過四天,又是端午節了,想家了,也想媽媽了,想吃她親手包的小糉子,不過家裏現在正在蓋房子,我想爸爸媽媽他們一定沒時間包糉子了,也沒有我去打糉葉,弟弟也不在家裏,哎!不過我還是決定端午節的早上,早早的起牀,去買四個糉子,我代替我們一家人全部吃下去!我知道我吃下去的是幸福,一份對家的思念!我會把對家人的愛,永遠記在我的心裏,努力工作!

端午的情結

輕盈的時間,消失在指尖隙縫裏,空留剎那間的模糊的背影,蔓朔了我佇立的張望的季節。

些許的悵惘,些許的蜜意,交織在淡藍日漸依稀可辨的紫陌。

紛至沓來的是,荷韻的清涼,蠶豆的淡甜,糉子的飄香。

而你,踏着深深淺淺的夢行,飄香四溢行歌,裹着碧綠的心事,永恆不變的五月的涉水的相逢,於端午節邂逅而牽念。

滿嘴的香溢於脣齒相依,盈滿開來。

不知不覺,走進了不管是屈原的記憶,抑或是伍子胥悲壯的歷史,與此同時民間加以豐富而傳奇,些許期盼驅邪些許警示,無不共同燦爛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蘊含。

期待中沐浴了,去年剛成爲法定的國家休息日。

翹首,以湖北‘端午申遺’取得初步進展,雖然比韓國“江陵端午祭”整整晚了四年,但是,同樣說明了我們中國對待非遺的進一步的重視。

告別了一月的梅弄,二月的鐵梗海棠含苞待放了,於是大團大團的櫻花迫不及待爛漫了三月。

暮春的落紅,寂寞了四月,然而,一抹芳香,縈繞於煙波的江南,徜徉在你我的記憶深處,守望中滑入了夏的荷韻。

在經年的十指路口,彷徨地張望,不忍心的回首,驀然。

相識,相知,珍惜,內疚參差不齊。

忘不了飄香搖曳的約定,如是用永恆的遙遠跋涉生命的長河。

知道麼,我們不需要人生的跨季,就如你淺淺的來,淡淡的釋放五月的陽光,呼吸潮溼的乾燥空氣。

漣漪了層層疊疊折射憂鬱的藍色,只是去懷想六月飛雪的疼痛,在疼痛中學會用藍色,挽留,彌補缺陷的完美。

其實,五月是溫馨的,隨手掬得的陽光,如你的心情漾漫,穿過了歲月的枝搖葉蔓,倒映守望的繁華,情親的牽掛,解讀着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蘊涵。

於是,五月也是浪漫,即使暖和的風,風的背後也篆刻了溫柔的背影,拂拭着你容顏的滄桑。

別忘了,只是讓我們別忘了,曾經的美麗,曾經的那些牽手的相約,點點滴滴稀稀疏疏的日子。

依然,一分悸動,心跳的聲音需要我們去聆聽,知道麼?心瓣的律動,如詩的平仄,傾瀉在笨拙的指尖,與你收拾。

我們,也許知道,五月初五丈量不了了你我的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知道,用心走過的五月,一直記錄着你我的生命每一撇,每一捺,不管,你在我夢裏,還是在夢外,同樣值得我們回味。

或許如此,嘴角揚起的笑容,會閱讀滄桑的相濡以沫;果真如此,眼角晶瑩的淚珠,不僅僅是疼痛,更,抑或是幸福的抒寫,相約的美麗。

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

糉子香,香廚房。

葦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吃糉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每逢端午將至,市場上種類繁多的糉子,讓人有些目不暇接。

夏日的風,輕輕吹過,彷彿空氣裏也氤氳着糉子的香氣,吸入鼻端,心中便涌一絲絲甜蜜的味道。

一個個透着葦葉清香的糉子,像似一串串香甜的往事,不由自主地浮出記憶的湖面,在輕柔的柳枝點點撥動下,泛起一圈圈美麗的漣漪。

那些飄着糉子濃濃清香的的童年,宛若水裏彩色的石子,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記得,兒時好像沒有賣糉子的,人們都是在家裏自己包,葦葉是從菜場買回來的,回去放在水裏泡軟,就可以使用。

臨近端午節,母親就會早早的把白皙的糯米和綠青色的葦葉用水泡着,還特地準備了一大股白色的線繩,臨近端午節的前幾天,母親就會和外婆一起坐在家裏廚房的小凳上,手拿二片葦葉攪成漏斗狀,再用小勺子盛着泡好的糯米往攪好的葦葉中放進去,再在糯米的表面上放一顆紅棗,然後輕輕的蓋上葦葉,在用牙齒咬住線斗的一端開始綁三角形的糉子。

看着這些線頭上綁着的精巧玲瓏的糉子,個個大小一致,美觀大方,真的很漂亮呀!

這時母親總會笑吟吟對我說;“孩子啊,你們都要學會包糉子,將來我們不在了,你們自己會做就不會沒有吃的了”。

看到這些飽滿瓷實的糉子,像似飽含了家人的真情厚意,在我家的餐桌上散發着誘人的香氣,流動在一家人嘴邊的是香甜和歡樂,給小屋平添了許多溫馨的氣氛。

甜甜的糉香隨着晚風輕輕飄蕩,歡快的笑聲,早已飛出屋外,像長出翅膀似的飛上了樹梢。

像似在述說一個個溫馨、甜美的故事。

如今,外婆不在了,母親年紀也很大了,也沒有力氣再包糉子了。

每當端午節來臨時,面對超市冰櫃裏那琳琅滿目的糉子,我知道,早已沒了童年的那個味道。

現代人生活好了,已很少有自己包糉子的習慣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有些微妙了,在沒有了過去那些簡單歡樂的淳樸,糉子吃起來自然就沒了童年那麼香甜的味道。

更多相關閱讀:

經典美文語句片段摘抄

經典美文散文摘抄

精彩摘抄片段100字

勵志美文摘抄600字欣賞

高一美文摘抄賞析

高中美文摘抄800字左右

關於情感的美文摘抄加賞析

美文摘抄賞析200字

篇5:關於端午節的美文

沙棗開花到端陽

“五月裏來五端陽,

楊柳沙棗插門上(呀哎嗨呦),

雄黃的那個藥酒你就高升上呀,

高升上呀,

楊子柳葉青”

古浪民歌《刮地風》

一年一度過端午,常常會想起這首古老的山鄉小調,《刮地風》雖然那歌名實在已經土得掉渣,老掉牙了,但細細品味,仍然餘音繞樑,回味無窮。就像一種絢爛多彩的奇花異草,又像一盤清香敦厚的山珍野味,歌詞裏所描摹的風情是那樣的純樸自然,曲調裏所激盪的韻味又是那樣的婉轉悠揚……

在我而言,對這樣的民歌小調可謂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都是從小灌下的耳音,哼幾句也是“熟流熟淌”。它們曾是催我入眠的搖籃曲,又是養育我長大的小米湯,彷彿早已浸入了骨髓,浸透了靈魂。有一句老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的不單是山藥蛋、蕖蕖菜一類物質的基礎吧,當然的還包含着這些方言土語,民歌民謠,童話童趣,鄉風鄉俗,……屬於精神、“文化”層面的涵養。簡短解釋,若說是前者養活了我們的身體,後者則無疑滋潤了我們的性靈……

按照小時候的習慣,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過“端午”(古浪方言,多有訛讀爲“過單五”的),是娃娃們老早就盼望着的屬於整個夏天的節日,和“六一”節一樣重大的節日。如果說“六一”節是輕鬆、紅火而開心的歡樂節,那麼端午節就是豐盛、溫馨而解饞的美食節。

“美食節”是絕不以吃“糉子”爲標誌的,所謂“糉子”,不過是一種用棕樹葉子包着的飯疙瘩,涼州並不出產這種樹,那是好事者引進的“洋吃法”。也不知別人以爲若何,反正我是直到現在也想不通,在這美好的節日裏吃什麼破“糉子”。始終覺得這些帶着青草味的冷飯糰,實在遠不如我們鄉里的“油餅子卷糕”更香甜。

“油餅子卷糕”,那是我們過端午最經典的“好吃喝”,猶若過臘月二十三的竈坨坨,過清明的穰皮子,過八月十五的花饃饃月餅,過臘八的扁豆飯,有色有香,有滋有味。

常常懷念小時候母親親手烙的油餅子,黃蔥蔥的看着眼饞;那些油餅子有“葷油子”(豬香油、羊油碗坨子)的,也有清油(菜籽油、胡麻油)的,各具風味,即使不“卷糕”也足以讓人香得咂舌;還有用雪白的大米熬的“米糕”,卷在餅子裏,吃得奢侈;如果有一年用了專門的糯米做的糕(古浪話讀“luo米”),那就更是難得的珍饈。至於在米糕裏還要放上紅糖拌上棗兒,攪得朵朵的,吃在嘴裏甜香拔牙,那可真是美妙絕倫了……

“荷包吊穗子”和“花繩子”則是這一天特別的紀念品。

我小時記事早,印象很深的是在我兩歲多的那一年端午節,母親教姐姐搐了香草荷包(用碎綢布做成,略呈三角形,扣線繡的圖案,裏邊包着一種奇異的“香草”),用五彩絲線搓了花繩子,給我們小“姊妹”(古浪方言,兄弟姐妹裏只要有一個女的就可以統稱“姊妹”)幾個戴在脖子裏,拴在手腕上,綰在腳巴骨裏。

後來過了多少天,母親就說我們的“花繩子”該剪了。在一晚明亮的月亮下,讓年長的大哥抱着哄着,把我們的“花繩子”統統剪掉了,且撂到劉家院子的牆頭上去,說是要給喜鵲子銜(古浪方言,讀qie)着,飛到“天河”邊,給天上的牛郎織女搭彩橋去……

端午前後,大自然最精彩的安排,就是正好逢着沙棗花開的時節!五月初夏,遍野青青,沙棗花開,馨香郁鬱,沙窩邊上童話一般的世界到來了。

我們永豐灘上的人家,“春天”是完全屬於黃風的,基本沒啥鳥語花香的風光可以回憶。直到臨近端午,夏意漸深,“遍道四處”的沙棗花開了,這纔是一年裏值得留戀值得驕傲的最美好的一段時光。

說起沙棗樹,乃是我們這裏特有的一個樹種,圓疙瘩模樣,壯實的腰身,根扎得廣,樹杆子硬,耐風沙耐乾旱,即堅韌也剛強,“潑皮”得很,隨便丟到哪塔都可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很像鄉黨們的秉性。

近些年裏,我已有好幾個端午節都沒有回家去了,小時候留下的記憶反而更加清晰。想起從前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家老院子門前的幾棵沙棗樹都會開出一椏杈一椏杈又繁又密的花,香滿庭院。莊前屋後遠兒近兒的沙棗樹也都開滿了花,那一顆顆金黃色的小骨朵,靈巧而精緻,繁茂而豐盛,象一隻只的小喇叭,又如一個個小鈴鐺,掛在銀灰色的樹葉之間,一串串地擁擠在枝條上,不留下一點點的空隙……

每到這時候,整個世界都是屬於沙棗花的。在我們六墩子周緣,不論你走到哪圪,一個莊子連一個莊子的走,上上下下,遠遠近近,裏兒外兒,前兒後兒,隨處都是一股攢一股攢的沙棗林,到處都是滿樹滿枝的金燦燦的沙棗花。這時候,少年貧瘠的沙棗花也終有機會讓人見識着她的大氣和豪爽,沒有一個人敢說沒受過她的饋贈,沒有一個人敢說不是深深地沉浸在香甜的沙棗花的海洋裏,天天心醉,夜夜沉迷。

在我們上國小的時候,娃們散了學沒有急着要回家的。大家呼朋引伴,歡聲笑語,徜徉在路邊地頭的沙棗林棵之間,流連忘返。或則摘一串新鮮的沙棗花含在嘴裏品咂,享受那一種澀裏帶甜的香味;或則折幾支最繁最密的花枝,回家去插在“各股式樣”的瓶子裏罐子裏。丫頭們則是每人盤一個金燦燦的花環箍在頭頂上,做一番嬌態,顯出別一種清新香甜的美氣。全不怕樹上的尖刺扎着了手腳,鉤破了衣衫。

這樣的日子裏,家家戶戶的門楣上也就斷然不會缺少新折來的枝條,家家戶戶的書房裏廚房裏,滿屋子的空氣裏也都無不瀰漫着沙棗花那種獨特而甜膩的馨香。

咳!行文至此,作者都已經心醉了,彷彿手指上也已經沾上了沙棗花的香氣。這香,幽幽的、濃濃的、甜甜的、冶冶的,毫無遮掩地飄散着,奢靡着。這香,沁人肺腑,綿綿不絕,使人神魂顛倒。

沙棗花是我見到的開花結果的樹種裏最香的花。

沙棗花開的時節,端陽佳節裏,在我心裏是最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