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爲什麼張伯禮說病毒變了防控策略就得變【通用多篇】

爲什麼張伯禮說病毒變了防控策略就得變【通用多篇】

新冠病毒變成什麼樣了? 篇一

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神經細胞功能異常的生物學表型是什麼?感染又是通過什麼機制導致神經病變?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瞭解到,該所研究團隊在新冠病毒感染促進神經病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揭示了其分子機制,爲新冠感染加重神經退行性病變的臨牀干預,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潛在靶標,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細胞發現》上。

新冠病毒的作用機制促進β澱粉樣蛋白產生,加劇神經病變。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神經退變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後遺症

新冠病毒早期主要侵染呼吸道上皮細胞,複製產生大量子代病毒粒子,導致肺等器官發生一系列病理損傷和炎症反應,包括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等。由於疫苗大規模接種,目前新冠危重病例與死亡人數都大大減少,但越來越多的研究也發現,新冠病毒能夠感染人體其他重要器官組織,特別是在感染中後期,系統炎症與局部感染聯合誘發多器官免疫紊亂。隨着新冠疫情進入後新冠時期,新冠感染相關後遺症如肺和腎的纖維化、神經症狀等,是人們極爲關注的健康問題。

神經退變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後遺症之一。由於遺傳背景、年齡、毒株差異、免疫狀態、取樣時間點等變量因素,新冠病毒能否侵染中樞神經、新冠感染與神經症狀相關性程度等問題存在爭論。但目前來自動物感染模型、類腦器官、臨牀腦組織樣本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結果,都提示新冠病毒可跨過血腦屏障,感染神經細胞,並導致神經病變。

最近的新冠患者腦組織單細胞測序分析發現,儘管腦組織樣本檢測不到新冠病原,但仍出現神經炎症、神經細胞功能異常等病理特徵。回答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神經細胞功能異常相關的科學問題,將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冠狀病毒感染與宿主互作,以及感染致病機理,助力精準干預。

干預新冠感染加重神經退行性病變,有潛在靶標

針對這些問題,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曾健雄研究員、姚永剛研究員、張登峯研究員和國家昆明高等級生物安全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心李明華高級工程師等發揮合作團隊優勢,集中進行了探索。

他們首先對新冠病毒感染30天后轉基因小鼠的海馬體進行轉錄組學分析,發現上調基因多與神經炎症以及衰老通路相關,而下調基因多富集在神經細胞功能通路,與澱粉樣前體蛋白加工通路相關的基因的表達水平則無顯著變化,這提示新冠感染導致的β澱粉樣蛋白異常積累可能不受轉錄水平的調控。

團隊開展的一系列免疫共沉澱實驗結果顯示,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2亞基能夠與γ-分泌酶複合物結合,而刺突蛋白的S1亞基和新冠病毒膜蛋白不具有與γ-分泌酶複合物相結合的能力。利用多種細胞模型開展的功能性實驗進一步發現,S2亞基可通過調節γ-分泌酶活性,進而促進β澱粉樣蛋白產生。

隨後,他們利用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藉助腺病毒相關病毒遞送系統,將S2亞基過表達在小鼠的海馬體,發現S2亞基過表達可顯著加速阿爾茨海默病病理生物學標誌如β澱粉樣蛋白老年斑的形成,誘發神經炎症反應,從而導致神經細胞功能異常與神經退行性病變。

此項研究從分子機制、神經細胞、動物模型等層面,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相關神經病變的分子機制。

張伯禮病毒變了防控策略就得變是爲什麼? 篇二

11月17日上午,在2022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醫生雲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談及關於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實施的原因,是跟新冠病毒特點變了有關,即病毒潛伏期縮短,重症也在減少。

“目前全球疫情還處於大流行狀態,近期國家‘二十條’發佈後,引起了很大反響,備受關注。這二十條的優化調整,總的趨勢是防控更加科學【本站】了、更加精準了,但絕不是躺平跟放開,而是要逐步過渡到與病毒特點相適應的狀態,病毒變了,策略就得改變,現在病毒潛伏期很短了,重症也很少了,更多是輕症以及無症狀,這種情況下,隔離期限需要縮短。”張伯禮表示,隨着病毒變化、疫情的轉變,後續策略還會不斷進行調整,調整的宗旨仍然是人民至上,但要講究更加科學以及精準。

在這次大會上,張伯禮還講述了中醫在抗疫中起到的作用。

他回顧了2020年武漢新冠疫情剛起時,大年九年級,他在去武漢路上,給團隊發了指示,希望他們終止休假並編寫一個關於疫情大數據證候調查的APP軟件,到了武漢後,他採購了一百臺手機,並把這個軟件裝在裏面,讓醫生帶進病區,用了不到一個星期時期,有4個省21家醫院做出了一千個確診病例的生物學特徵,而以往這個工作需要耗費半年時間,通過這個工作,認識到了病毒的具體特徵,確定是溼毒疫,即伸出舌頭都是黏膩的,區別於普通的風熱,需要特殊治療方法。

“同樣是溼毒,但各個省的發病特點又有所區別,如嶺南地區是以發熱爲主,中南地區是畏寒肢冷、腹痛腹瀉,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當時我們總結出這個病毒的特點是以溼毒內蘊爲核心病機,兼夾發病爲臨牀特點,並符合溼邪致病的一般特點,具體是起病隱匿、變化多端、黏膩膠着、纏綿難愈。經過這三年的觀察,這些特點也得到了驗證。在中醫三千多年記載的五百多種疫病中,並未有記載過相關溼毒疫的知識,這次我們總結出來的溼毒疫特點,對中醫理論有了新的貢獻。”

張伯禮表示,這幾年,他們也通過互聯網向全世界分享了中醫抗疫經驗,今年世界衛生組織在關於中醫藥抗擊新冠疫情專家評估會上也肯定了中醫的貢獻,並得出了一些中醫抗疫的結論,其中,在輕型和普通型病例上,尤其有效,能有效降低輕型、普通型病例轉爲重症的風險;可縮短病毒清除時間、臨牀症狀緩解時間和住院時間;儘早使用中醫可改善輕型和普通型新冠疫情患者的臨牀預後。

各地常態化檢測 篇三

“既不能層層加碼,也不能隨意減碼”

▪ 二十條優化調整措施,對常態化核酸檢測和發生本土疫情後的區域核酸檢測做出明確規定,“既不能層層加碼,也不能隨意減碼”。

▪ 沒有發生疫情的地區主要是要嚴格落實風險崗位、重點人員的核酸檢測要求,做到應檢盡檢,確保高質量、符合頻次要求的核酸檢測,不得隨意不檢、漏檢。也不能擅自擴大核酸檢測範圍。

▪ 如果當地疫情僅有零星的感染者,傳播鏈條清晰,在沒有社區傳播風險時,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

▪ 疫情存在擴散風險時,疫情所在區可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3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後,間隔3天再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

▪ 感染者活動頻繁、停留時間長的其他區,可基於流調研判,劃定一定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原則上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3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

▪ 跨區域流動人員憑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乘坐飛機、高鐵、列車、跨省長途客運汽車、跨省客運船舶等交通工具,抵達目的地後要按屬地要求進行“落地檢”。

▪ 入住賓館酒店和進入旅遊景區人員需查驗健康碼和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 3歲以下嬰幼兒等特殊人羣可免於查驗覈酸檢測陰性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