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華五千年的戰爭故事

中華五千年的戰爭故事

出征 篇一

此一戰役,明軍死傷十餘萬,文武官員亦死傷數十人。英宗被俘消息傳來(史書上稱英宗被俘爲“北狩”),京城大亂。廷臣爲應急,聯合奏請皇太后立郕王爲皇帝。皇太后同意衆議,但郕王卻推辭不就。文武大臣再三請求,郕王無奈應允,於九月初六登基,是爲景帝,以第二年爲景泰元年,奉英宗爲太上皇。瓦剌俘虜明英宗,便大舉入侵中原。並以送太上皇爲名,令明朝各邊關開啓城門,乘機攻佔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勢不可擋,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遷都城。兵部侍郎于謙極力反對遷都,要求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武裝力量至京勤王。隨後,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于謙主持調通州倉庫的糧食入京,京師兵精糧足,人心稍安。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挾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衛戰開始。

明景帝讓于謙全權負責守戰之事。于謙分遣諸將率兵22萬,於京城九門之外列陣,並親自與石亨在德勝門設陣,以阻敵人前鋒。十三日,于謙派騎兵引誘也先,也先率數萬衆至德勝門時,明朝伏兵衝出,神機營火器齊發,將也先兵馬擊潰。也先又轉攻西直門,城上守軍發箭炮反擊,也先又敗。京師之圍解除。

正統十四年秋,明軍於土木堡(今河北懷來土木鎮)大敗於瓦剌,英宗被俘,導致嚴重的軍事危機,這已是廣爲人知的事實。但不同時代、不同作者對這次戰役的記載頗多歧異與疑點,尚需條梳史料以澄清事實;明軍參戰人數、瓦剌軍行進路線、明軍回軍策略以及明邊鎮在土木之戰中的()作用等諸多問題仍需探討;以此爲例,並可初步認識明代中期京營、邊鎮的規模和有關明代前中期史實記載的可信程度。

土木堡之變遺址 篇二

土木堡在歷史上是一個十分響亮的地方,但土木堡之變遺址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鎮,名爲土木鎮,該鎮位於今天的河北省懷來縣內,從北京開車走高速只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幾百年過去了,今天的這裏依稀還能看出當年明軍與瓦剌鬥爭的遺蹟。那數處幾米高的土牆就是當年明軍用以抵擋瓦剌軍隊的屏障,這些城牆斷斷續續的在田裏以及當地百姓居住的房子之間延伸着,有的城牆至今還可以作爲當地村民民居的牆壁,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城牆的堅固,歷經滄桑而不倒,依然屹立在中華大地上。

當地還有一個“顯忠祠”,這是當初的明朝百姓爲了紀念在此次戰鬥中死亡的將士而建立的,在幾百年的歷史長流中,經過幾次破壞,又經過數次修復,如今的顯忠祠只剩下幾根支柱,幾間大殿還有一些石碑。從中間的一間大殿透着門往裏看去,可以看到一個牌子,上面是對顯忠祠的簡介。旁邊還有一個牌子,上面記錄着遇難將士的名字以及其相對應的官銜。這就是明朝土木堡之變遺址的相關信息了。

土木堡之變力挽狂瀾的人 篇三

土木堡之變定策力挽狂瀾的人,是明朝歷史上功不可沒的兩個人,他們是孫氏和于謙。一四四九年八月,北京城傳來皇帝被俘的消息,隨即陷入一片混亂。大街上跑回來的大多是殘兵敗將,一些官員也準備收拾行李逃之夭夭,城內剩下的只有老弱病殘。但是歷史上的孫太后和于謙兩人先後根據不同的情況,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製定策略力挽狂瀾,讓明王朝安然的渡過了建國後的第一次大危機。

皇帝被俘後,舉國無首,全城一片混亂。此時唯一有權利的皇太后站了出來,穩定局面,另立儲君,在關鍵的時刻突顯出了她的氣度和能力。在孫皇后的主持下,明朝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整頓措施,團結全國人民共同對抗敵軍。也讓後世牢牢記住了這位皇室背後偉大的女人,孫皇后因此成爲了土木堡之變定策力挽狂瀾的最大功臣之一,

于謙在此次土木堡之變中同樣是功不可沒的。他先是輔助孫皇后主持大局,並在制定策略過程中爲孫皇后出謀劃策,忠心耿耿,也充分將他的軍事、政治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朝政穩定後,主動提出率兵出征的請求,終取得勝利歸來,力挽狂瀾定策救回了在土木堡之變中瀕臨崩潰的明朝,成爲了歷史上扭轉大局的功臣之一。以上就是在土木堡之變定策力挽狂瀾挽救明王朝的兩位歷史重要人物。

土木堡之變結局 篇四

明英宗在王振的建議下準備親征瓦剌,但在途中看到瓦剌軍的強大戰鬥力以及破壞力之後,便心生畏懼,決定撤退。大軍本可以按照既定計劃成功的撤退,但是王振爲了在家鄉父老鄉親之間炫耀自己,決定走自己的家鄉的路。但在半途中又害怕大軍會破壞自己家的麥子,又原路返回,並最終被瓦剌軍追上,在土木堡這個地方大敗,全軍覆沒,明英宗也被捉了去,王振也被一些愛國將領錘死。在這個大的失敗當中,明朝衆多能臣武將都葬死於此。後來遠在北京的舊臣另立新君,並在于謙的帶領下,在各路勤王大軍的幫助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土木堡之變結局如何呢?瓦剌發現明英宗毫無利用價值,就把他送了回去。過了幾年,在一些對權力充滿渴望的大臣的幫助下,他重登皇位。此時的明朝,由於土木堡之變死了衆多的武將,所以朝中文官取得了空前的地位。之前的統治者還可以利用文官集團與武官集團相互的制約,來使自己的地位更加鞏固。但現在朝中是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導致此時的明英宗只能收斂起之前對於文官集團的不滿。文官集團控制了朝政,導致明王朝軍事力量及統治開始走下坡路,這便是土木堡之變結局。

背景 篇五

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王振不準。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有河,被瓦剌軍佔據,將士飢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隔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痹明軍。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明軍只得倉促應戰,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樑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戰死,明英宗盤而坐,不久被俘,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用大鐵錘所殺,樊忠不久亦戰死。此役明軍死亡過半,大量輜重盡爲也先掠奪,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

標籤:五千年 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