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華上下五千年故事多篇經典(精品多篇)

中華上下五千年故事多篇經典(精品多篇)

中華上下五千年故事5 篇一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當楚國正在遭到秦國欺負的時候,北方的趙國倒在發奮圖強。趙國的國君武靈王,眼光遠,膽子大,想方設法要把國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趙武靈王對他的臣子樓緩說:“咱們東邊有齊國、中山(古國名),北邊有燕國、東胡,西邊有秦國、韓國和樓煩(古部落名)。我們要不發奮圖強,隨時會被人家滅了。要發奮圖強,就得好好來一番改革。我覺得咱們穿的服裝,長袍大褂,幹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數民族)短衣窄袖,腳上穿皮靴,靈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們看怎麼樣?”

樓緩聽了很贊成,說:“咱們仿照胡人的穿着,也能學習他們打仗的本領了,是不是?”

趙武靈王說:“對啊!咱們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馬拉車,但是不會騎馬打仗。我打算學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學胡人那樣騎馬射箭。”

這個議論一傳開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對。趙武靈王又跟另一個大臣肥義商量:“我想用胡服騎射來改革咱們國家的風俗,可是大家反對,怎麼辦。”

肥義說:“要辦大事不能猶豫,猶豫就辦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認爲這樣做對國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譏笑?”

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說:“我看譏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會贊成我。”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裝出來。大臣們見到他短衣窄袖的穿着,都嚇了一跳。趙武靈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講了,可是大臣們總覺得這件事太丟臉,不願這樣辦。趙武靈王有個叔叔公子成,是趙國一個很有影響的老臣,頭腦十分頑固。他聽到趙武靈王要改服裝,就乾脆裝病不上朝。

趙武靈王下了決心,非實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這個新辦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親自上門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覆地講穿胡服、學騎射的好處。公子成終於被說服了。趙武靈王立即賞給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們一見公子成也穿起胡服來了,沒有話說,只好跟着改了。

趙武靈王看到條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過了沒有多少日子,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起胡服來了。有的人開頭覺得有點不習慣,後來覺得穿了胡服,實在方便得多。

趙武靈王接着又號令大家學習騎馬射箭。不到一年,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自率領騎兵打敗臨近的中山,又收服了東胡和臨近幾個部落。到了實行胡服騎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樓煩都被收服了,還擴大了好多土地。趙武靈王就打算同秦國比個高低啦。

趙武靈王經常帶兵在外打仗,把國內的事交給兒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傳位給兒子,就是趙惠文王。武靈王自己改稱主父(意思是國君的父親)。

趙主父爲了要打敗秦國,把國內的事安排好以後,決心親自到秦國去考察一番地形,並且觀察一下秦昭襄王的爲人。

他打扮成趙國的一名使臣,帶着幾個手下人,上秦國去。

到了咸陽,趙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見秦昭襄王,還向他報告了趙武靈王傳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接見了那個假“使臣”後,覺得那個“使臣”的態度舉止,既大方,又威嚴,不像個普通人,心裏有點犯疑。過了幾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請他,發現那個“使臣”已經不告而別了。客館裏留着一個趙國來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來一問,才知道他接見的原來就是有名的趙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驚,立刻叫大將白起帶領精兵,連夜追趕。追兵到函谷關,趙主父已經出關三天了。

中華上下五千年故事5 篇二

燕昭王求賢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湣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一心想兼併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裏,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爲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着,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準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裏,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爲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啓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爲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湣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髮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爲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奔齊國。

齊湣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着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湣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佔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爲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爲昌國君。

中華上下五千年故事5 篇三

孫臏龐涓鬥智

魏惠王也學秦孝公的樣,要找一個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錢招徠天下豪傑。當時有個魏國人叫龐涓的來求見,向他講了些富國強兵的道理。魏惠王聽了挺高興,就拜龐涓爲大將。

龐涓真有點本領。他天天操練兵馬,先從附近幾個小國下手,一連打了幾個勝仗,後來連齊國也給他打敗了。打那時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龐涓。

龐涓自以爲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有一個同學齊國人孫臏(音bìn),本領比他強。據說孫臏是吳國大將孫武的後代,只有他知道祖傳的《孫子兵法》。

魏惠王也聽到孫臏的名聲,有一次跟龐涓說起孫臏。龐涓派人把孫臏請來,跟他一起在魏國共事。哪兒知道龐涓存心不良,背後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十分惱怒,把孫臏辦了罪,在孫臏的臉上刺了字,還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

幸好齊國有一個使臣到魏國訪問,偷偷地把孫臏救了出來,帶回齊國。

齊國大將田忌聽說孫臏是個將才,把他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也正在改革圖強。他跟孫臏談論兵法後,大爲賞識,只恨沒早點見面。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龐涓進攻趙國,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音hándān,今河北邯鄲西南)。第二年,趙國向齊威王求救。齊威王想拜孫臏爲大將,孫臏忙推辭說:“不行。我是個受過刑的殘廢人,當了大將,會給人笑活。大王還是請拜田大夫爲大將吧。”

齊威王就拜田忌爲大將,孫臏爲軍師,發兵去救趙國。孫臏坐在一輛有篷帳的車子裏,幫助田忌出主意。

孫臏對田忌說:“現在魏國把精銳的兵力都拿去攻趙國,國內大多是些老弱殘兵,十分空虛。咱們不如去攻魏國大梁。龐涓聽到了,一定要放棄邯鄲,往回跑。我們在半道上等着,迎頭痛擊他一頓,準能把他打敗。”

田忌就按照這個計策做去。龐涓的軍隊已經攻下邯鄲,忽然聽說齊國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剛退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齊國兵馬。兩下里一開仗,龐涓大敗。

齊國大軍得勝而歸,邯鄲之圍也解除了。

公元前341年,魏國又派兵攻打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救。那時候,齊威王已經死了。他的兒子齊宣王派田忌、孫臏帶兵救韓國。孫臏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韓,卻直接去攻魏國。

龐涓得到本國的告急文書,只好退兵趕回去,齊國的兵馬已經進魏國了。

魏國發動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領,抵抗齊軍。這時候,齊軍已經退了。龐涓察看一下齊軍扎過營的地方,發現齊軍的營盤佔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數了數做飯的爐竈,足夠十萬人吃飯用的。龐涓嚇得說不出話來。

第二天,龐涓帶領大軍趕到齊國軍隊第二回紮營的地方,數了數爐竈,只有能夠供五萬人用的了。

第三天,他們追到齊國軍隊第三回紮營的地方,仔細數了數爐竈,只剩了兩萬人用的了。龐涓這才放了心,笑着說:“我早知道齊軍都是膽小鬼。十萬大軍到了魏國,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軍沒日沒夜地按着齊國軍隊走過的路線追上去。

一直追到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正是天快黑的時候。馬陵道十分狹窄,路旁邊都是障礙物。龐涓恨不得一步趕上齊國的軍隊,就吩咐大軍摸黑往前趕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來報告說:“前面的路給木頭堵住啦!”

龐涓上前一看,果然見道旁的樹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沒砍,細細瞧去,那棵樹的一面還颳去了樹皮,露出一條樹瓤來,上面影影綽綽還寫着幾個大字,因爲天色昏暗,看不清楚。

龐涓叫兵士拿火來照。有幾個兵士點起火把來。趁着火光一瞧,那樹瓤上面寫的是:“寵涓死於此樹下。”

龐涓大吃一驚,連忙吩咐將士撤退,已經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飛蝗似的衝魏軍射來。一時間,馬陵道兩旁殺聲震天,到處是齊國的兵士。

原來這是孫臏設下的計策,他故意天天減少爐竈的數目,引誘龐涓追上來。他算準魏兵在這時辰到達馬陵,預先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他們只等樹下有火光,就一齊放箭。龐涓走投無路,只得拔劍自殺。

齊軍乘勝大破魏軍,把魏國的太子申也俘虜了。

打這以後,孫臏的名氣傳遍了各諸侯國。他寫的《孫臏兵法》一直流傳到現在。

中華上下五千年故事5 篇四

孟嘗君的門客

秦昭襄王爲了拆散齊楚聯盟,他使用兩種手段。對楚國他用的是硬手段,對齊國他用的是軟手段。他聽說齊國最有勢力的大臣是孟嘗君,就邀請孟嘗君上咸陽來,說是要拜他爲丞相。

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名叫田文。他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專門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門下來的,他都收留下來,供養他們。這種人叫做門客,也叫做食客。據說,孟嘗君門下一共養了三千個食客。其中有許多人其實沒有什麼本領,只是混口飯吃。

孟嘗君上咸陽去的時候,隨身帶了一大幫門客。秦昭襄王親自歡迎他。孟嘗君獻上一件純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見面禮。秦昭襄王知道這是很名貴的銀狐皮,很高興地把它藏在內庫裏。

秦昭襄王本來打算請孟嘗君當丞相,有人對他說:“田文是齊國的貴族,手下人又多。他當了丞相,一定先替齊國打算,秦國不就危險了嗎?”

秦昭襄王說:“那麼,還是把他送回去吧。”

他們說:“他在這兒已經住了不少日子,秦國的情況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兒能輕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嘗君軟禁起來。

孟嘗君十分着急,他打聽得秦王身邊有個寵愛的妃子,就託人向她求救。那個妃子叫人傳話說:“叫我跟大王說句話並不難,我只要一件銀狐皮袍。”

孟嘗君和手下的門客商量,說:“我就這麼一件,已經送給秦王了,哪裏還能要得回來呢?”

其中有個門客說:“我有辦法。”

當天夜裏,這個門客就摸黑進王宮,找到了內庫,把狐皮袍偷了出來。

孟嘗君把狐皮袍子送給秦昭襄王的寵妃。那個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勸說把孟嘗君釋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嘗君他們回去。

孟嘗君得到文書,急急忙忙地往函谷關跑去。他怕秦王反悔,還改名換姓,把文書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關上,正趕上半夜裏。依照秦國的規矩,每天早晨,關上要到雞叫的時候才許放人。大夥兒正在愁眉苦臉盼天亮的時候,忽然有個門客捏着鼻子學起公雞叫來。一聲跟着一聲,附近的公雞全都叫起來了。

守關的人聽到雞叫,開了城門,驗過過關文書,讓孟嘗君出了關。

秦昭襄王果然後悔,派人趕到函谷關,孟嘗君已經走遠了。

孟嘗君回到齊國,當了齊國的相國。他門下的食客就更多了。他把門客分爲幾等:頭等的門客出去有車馬,一般的門客吃的有魚肉,至於下等的門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飯了。有個名叫馮驩(一作馮煖)的老頭子,窮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嘗君門下來作食客。孟嘗君問管事的:“這個人有什麼本領?”

管事的回答說:“他說沒有什麼本領。”

孟嘗君笑着說:“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嘗君的意思,就把馮驩當作下等門客對待。過了幾天,馮驩靠着柱子敲敲他的劍哼起歌來:“長劍呀,咱們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呀!”

管事的報告孟嘗君,孟嘗君說:“給他魚吃,照一般門客的伙食辦吧!”

又過了五天,馮驩又敲打他的劍唱起來:“長劍呀,咱們回去吧,出門沒有車呀!”

孟嘗君聽到這個情況,又跟管事的說:“給他備車,照上等門客一樣對待。”

又過了五天,孟嘗君又問管事的,那位馮先生還有什麼意見。管事的回答說:“他又在唱歌了,說什麼沒有錢養家呢。”

孟嘗君問了一下,知道馮驩家裏有個老孃,就派人給他老孃送了些吃的穿的。這一來,馮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嘗君養了這麼多的門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祿是遠遠不夠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東滕縣東南)向老百姓放債收利息,來維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費。

有一天,孟嘗君派馮驩到薛城去收債。馮驩臨走的時候,向孟嘗君告別,問:“回來的時候,要買點什麼東西來?”

孟嘗君說:“你瞧着辦吧,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

馮驩到了薛城,把欠債的百姓都召集攏來,叫他們把債券拿出來覈對。老百姓正在發愁還不出這些債,馮驩卻當衆假傳孟嘗君的決定:還不出債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聽了將信將疑,馮驩乾脆點起一把火,把債券燒掉。

馮驩趕回臨淄,把收債的情況原原本本告訴孟嘗君。孟嘗君聽了十分生氣:“你把債券都燒了,我這裏三千人吃什麼!”

馮驩不慌不忙地說:“我臨走的時候您不是說過,這兒缺什麼就買什麼嗎?我覺得您這兒別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義,所以我把‘情義’買回來了。”

孟嘗君很不高興地說:“算了吧!”

後來,孟嘗君的聲望越來越大。秦昭襄王聽到齊國重用孟嘗君,很擔心,暗中打發人到齊國去散播謠言,說孟嘗君收買民心,眼看就要當上齊王了。齊湣王聽信這些話,認爲孟嘗君名聲太大,威脅他的地位,決定收回孟嘗君的相印。孟嘗君被革了職,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這時候,三千多門客大都散了,只有馮驩跟着他,替他駕車上薛城。當他的車馬離開薛城還差一百里的時候,只見薛城的百姓,扶老攜幼,都來迎接。

孟嘗君看到這番情景,十分感觸。對馮驩說:“你過去給我買的‘情義’,我今天才看到了。”

中華上下五千年故事5 篇五

張儀拆散聯盟

自從孫臏打敗魏軍,魏國失了勢,秦國卻越來越強大。秦孝公死後,他兒子秦惠文王掌了權,不斷擴張勢力,引起了其他六國的恐慌。怎樣對付秦國的進攻呢?有一些政客幫六國出主意,主張六國結成聯盟,聯合抗秦。這種政策叫做“合縱”。還有一些政客幫助秦國到各國遊說,要他們靠攏秦國,去攻擊別的國家。這種政策叫做“連橫”。其實這些政客並沒有固定的政治主張,不過憑他們能說會道的嘴皮子混飯吃。不管哪國諸侯,不管哪種主張,只要誰能給他做大官就行。

在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數張儀。張儀是魏國人,在魏國窮困潦倒,跑到楚國去遊說,楚王沒接見他。楚國的令尹把他留在家裏作門客。有一次,令尹家裏丟失了一塊名貴的璧。令尹家看張儀窮,懷疑璧是被張儀偷去的,把張儀抓起來打個半死。

張儀垂頭喪氣回到家裏,他妻子撫摸着張儀滿身傷痕,心疼地說:“你要是不讀書,不出去謀官做,哪會受這樣的委屈!”

張儀張開嘴,問妻子說:“我的舌頭還在嗎?”

妻子說:“舌頭當然還長着。”

張儀說:“只要舌頭在,就不愁沒有出路。”

後來,張儀到了秦國,憑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當上了秦國的相國。這時候,六國正在組織合縱。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組成一支聯軍,攻打秦國的函谷關。其實,五國之間內部也有矛盾,不肯齊心協力。經不起秦軍一反擊,五國聯軍就失敗了。

在六國之中,齊、楚兩國是大國。張儀認爲要實行“連橫”,非把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獻了個計策,就被派到楚國去了。

張儀到了楚國,先拿貴重的禮物送給楚懷王手下的寵臣靳尚(靳音jìn),求見楚懷王。

楚懷王聽到張儀的名聲很大,認真地接待他,並且向張儀請教。

張儀說:“秦王特地派我來跟貴國交好。要是大王下決心跟齊國斷交,秦王不但情願跟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於(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獻給貴國。這樣一來,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得了秦國的信任,豈不是兩全其美。”

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經張儀一遊說,就挺高興地說:“秦國要是真能這麼辦,我何必非要拉着齊國不撒手呢?”

楚國的大臣們聽說有這樣便宜事兒,都向楚懷王慶賀。只有陳軫提出反對意見。他對懷王說:“秦國爲什麼要把商於六百里地送給大王呢?還不是因爲大王跟齊國訂了盟約嗎?楚國有了齊國作自己的盟國,秦國纔不敢來欺負咱們。要是大王跟齊國絕交,秦國不來欺負楚國纔怪呢。秦國如果真的願意把商於的土地讓給咱們,大王不妨打發人先去接收。等商於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後,再跟齊國絕交也不算晚。”

楚懷王聽信張儀的話,拒絕陳軫的忠告,一面跟齊國絕交,一面派人跟着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商於。

齊宣王聽說楚國同齊國絕交,馬上打發使臣去見秦惠文王,約他一同進攻楚國。

楚國的使者到咸陽去接收商於,想不到張儀翻臉不認賬,說:“沒有這回事,大概是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兒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六裏,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國的土地。”

使者回來一回報,氣得楚懷王直翻白眼,發兵十萬人攻打秦國。秦惠文王也發兵十萬人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楚國一敗塗地。十萬人馬只剩了兩三萬,不但商於六百里地沒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給秦國奪了去。楚懷王只好忍氣吞聲地向秦國求和,楚國從此大傷元氣。

張儀用欺騙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先後到齊國、趙國、燕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六國“合縱”聯盟終於被張儀拆散了。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朋黨亂朝政 篇六

正當唐文宗處心積慮地要除掉宦官時,朝中的大臣們卻結成“朋黨”,明爭暗鬥地吵得不可開交。所謂“朋黨”,就是官僚們爲了爭權奪利而結成的派別。一派以牛僧孺、李宗閔爲首,他們大多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朝廷的;另一派以李德裕爲首,他們大多是父祖輩做官的公卿子弟。兩派在政治主張方面並沒有太多的區別,也不代表什麼階級或利益集團,只是兩幫政客爲了爭權而吵來吵去。他們的爭吵,使晚唐的政治局面變得更加糟糕。文宗曾向李訓感嘆道:“除掉藩鎮不一定難,去掉朋黨實難。”

朋黨之爭是從唐憲宗時開始的。公元808年,憲宗舉行考試,選拔直言敢諫的人才。牛僧孺、李宗閔在考卷中極力批評朝政,主考官韋貫之看了,大加讚賞,把他們推薦給憲宗。那時的宰相是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他本來就看不起科舉出身的官員,現在牛李二人又來批評他的過失,更加生氣。他對憲宗說,牛李二人被推薦,完全是因爲和考官有私人交情。唐憲宗相信了,把韋貫之等人都貶了官,牛李二人也沒有得到提拔。兩派由此結冤。

李吉甫去世後,他的兒子李德裕成了公卿派的首領。李德裕從小熟讀經書,寫得一手好文章,但卻不肯參加科舉考試,還聲言:“好騾馬不入行。”意思是說,像他這樣的傑出人才,是不屑參加科舉考試的。他和他父親一樣,看不起科舉出身的官員,認爲科舉考試未必能選出真有才學的人才,而公卿子弟熟悉朝廷的禮儀制度,有利於從政,應該讓他們擔任較重要的官職。他的這些看法,決定了他繼續與牛僧孺等人對立。

李吉甫做宰相時,李德裕按唐代的“門蔭”(因祖輩的功績,子弟被授予官爵)制度,被補官校書郎。穆宗即位後,他被召爲翰林院學士。

公元821年(穆宗長慶元年),又舉行了選拔進士的考試。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節度使段文昌等人,要求主考官錢徽照顧與他們有關係的人。但他們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於是他們向穆宗告發選舉不公。那年,牛黨的李宗閔,他的女婿也參加了考試,而且被錄取了。穆宗向翰林院學士詢問有關情況,李德裕等人便回答:“段文昌說的是事實。”穆宗很生氣,下令複試,並把錢徽貶爲江州刺史,李宗閔則被貶爲劍州(今四川劍閣、梓潼一帶)刺史。

當時,李德裕和牛僧孺都很有名氣,都有當宰相的可能。但當時的宰相李逢吉不喜歡李德裕,他任命李德裕爲浙西觀察使,推薦牛僧孺做了宰相。

唐文宗太和年間,李德裕被召還京城,擔任兵部尚書。四朝元老、宰相裴度認爲他很有才幹,極力舉薦他做宰相。可是擔任吏部侍郎的李宗閔因爲走了宦官的門路,搶先做了宰相。李宗閔又向文宗推薦牛僧孺,把當時擔任鄂州刺史的牛僧孺調回來任兵部尚書,後來又提升爲宰相。牛、李二人恨裴度舉薦李德裕,先讓裴度丟了相位,後來又把他調爲興元節度使。李德裕則被調到西川,任節度使。從此,牛李“權赫於天下”。

李德裕到了西川后,經過整頓,西川的情況有了明顯的好轉,吐蕃、南詔(治所在今雲南大理)不僅不再來騷擾,而且在公元831年,南詔主動放還了被他們擄去的四千人,吐蕃的維州(治所在今四川理縣)守將悉怛謀則在九月率部到成都投降。李德裕一面上報朝廷,一面迅速佔領了維州,使這個喪於吐蕃之手達四十年的城市,又歸還了唐朝。

悉怛謀投城時,正巧吐蕃也派使者去長安,表示願意停戰修好。文宗將這些事交給大臣們評議,大家都同意李德裕的做法,只有牛僧孺要求將維州還給吐蕃,悉怛謀等人也要交給吐蕃處制。文宗本無主見,便聽了牛僧孺的話。結果,維州再次失守,悉怛謀等人也慘遭殺害。

因爲政績顯著,李德裕於公元832年再次任兵部尚書。文宗很討厭黨爭干擾朝政,曾和李德裕談過這事,李德裕說:“朝中大臣,三分之一是朋黨。”不久,文宗就把屬於牛黨的官員楊虞卿、張元夫都貶到外地去做刺史了。當文宗再次議論朋黨時,李宗閔說:“我素來知道有這事,所以像楊虞卿他們,我是不把要職給他們做的。”李德裕聽了很不客氣地說:“給事中、中書舍人還不是美官,還有什麼官是美官!”不久,李宗閔便被調出京都,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去了。

太和八年,鄭注爲文宗引薦李訓。但李德裕認爲李訓是奸邪小人,堅決反對授予他官爵。這使文宗很不滿意,也使宦官王守澄心生怨恨。於是他們召回李宗閔輔政,把李德裕又貶爲鎮海節度使了。

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終於當上了宰相。公元843年,他幫助武宗平定了劉稹的叛亂。劉稹是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的侄兒,劉從諫病死後,他要求襲任節度使,朝廷沒有答應,便發生了反叛。李德裕在平叛後上奏武宗,說劉從諫在牛僧孺、李宗閔爲宰相時,曾來朝廷,牛李二人不僅不將他留下來,反而加給他宰相頭銜,讓他回去。這是放虎歸山,所以劉稹反叛,罪在牛李。武宗聽了大怒,將牛李二人全都貶到外地去了。

公元846年春,武宗病逝,宣宗即位。他聽政的第二天,就把李德裕貶出朝。第二年,他又找了個差錯將李德裕貶爲潮州司戶。公元849年九月,李德裕到潮州不久,又被貶爲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瓊山東南)司戶,後死於任上。牛僧孺雖升任太子少保,但公元848年就病死了。李宗閔在武宗時被貶到封州,宣宗時任命他爲郴州司馬,但他還沒來得及離開封州就死去了。

持續了四十年的“朋黨之爭”終於結束了,但大唐政權也進入了風雨飄搖的末期。它所面對的,是風起雲涌般的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