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抗日戰爭小知識【新版多篇】

中國抗日戰爭小知識【新版多篇】

抗日戰爭分爲三個階段 篇一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鬥爭的完全勝利。洗血了中華民族的恥辱,成爲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爲中國的獨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礎。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鬥爭支援了其他國家人民的鬥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抗日戰爭資料:戰爭的前奏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 篇二

1894年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銀子其中的80%利用來發展軍事,從此日本開始加強對中國的侵略。1900年,因爲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爲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把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攻佔,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併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爲侵略中國的跳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佔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28年,日本以保護僑民爲名,試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炮轟南城,與中國北伐軍發生交戰,造成濟南慘案,殺害了中國外交部山東交涉員蔡公時等十六人。最後,在蔣介石表面懲辦參戰主要軍官之後,日軍退出濟南。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變前夕, 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 號召“攘外必先安內”,“故不先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禦侮;不先削平粵逆,完成國家之統一,乃不能攘外”。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莊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衊此爲中國國民革命軍所爲,當夜向瀋陽北大營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標誌着“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駐防瀋陽的中國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張學良聲稱奉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嚴禁部下對日軍作戰(晚年雖承認是他自己的決定,但究其根本原因,仍是迫於蔣介石及其“中央軍”的壓力(請求來源,編者自創研究???)),但團長王鐵漢等仍率部進行了抵抗,還有黃顯聲領導的瀋陽警察成爲東北爲數不多的給予日軍打擊的武裝力量。 但他們皆戰不勝日軍,翌晨全城即告陷落,警察們在繳械之後大多被屠殺。東北主要軍事負責人張學良引咎降職,後赴歐洲躲避輿論譴責。

大敵當前,蔣介石不思抵禦外侮,卻仍然鼓吹“攘外必先安內”,大打內戰,壓制國人的抗日熱情,瘋狂推行“不抵抗政策”。中共趁機加緊發展,在湘贛等地建立起多個“蘇區”,並不斷擴大。 1931年11月7日, 中國共產黨在蘇聯國慶日在中央蘇區創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設在江西瑞金)。此後,蔣介石不斷髮動對蘇區的反革命“圍剿”,妄圖消滅紅軍,建立反動獨裁政權。

事變兩個月內,日軍佔領中國東北三省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龍江遭到馬占山部等的強烈抵抗之外,並未遭受重大損失。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民衆自發組織了大量東北抗日義勇軍抵抗日本軍閥侵略,這些抵抗得到了關內民衆同情和聲援。部分中國學者視九一八事變爲抗日戰爭的開始。1932年2月,日本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其傀儡政府名義上的領導人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這政權其實是關東軍擁有,他們以日満親善大使作佔領東北的藉口,以繼續進行侵略。

國民政府面臨“北有日軍、南有共軍,交相呼應,同時進逼”的危局。各地軍人亦各自爲政,不聽中央調遣,山東韓復榘與劉珍年、陝西楊虎城與馬青苑、四川劉湘與劉文輝,各起衝突,蔣費盡心機,“居中調停”,實爲藉機擴大地盤。

猜你感興趣:

淞滬會戰 篇三

1937年8月13日,叫囂的日軍開始進攻上海。日軍先後投入30萬兵力,動用了300多架飛機、幾十艘軍艦。中國將70多萬兵力調往淞滬戰場。隨着日軍不斷增援,中國逐漸處於劣勢。11月12日,上海淪陷。中國共斃傷日軍4萬多人,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

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開始,中國中央軍精銳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第三十六師等部,在京滬警備總司令張治中指揮下,主動進攻,企圖一舉掃蕩駐上海之日本海軍陸戰隊,但因指揮不當,竟未能奏功。8月22日深夜至8月23日晨,日本援軍第三師團、第十一師團等,在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官、陸軍大將鬆井石根的指揮下,在長江口南岸川沙口、獅子林直至吳淞口、張華浜等地強行登陸成功。日本援軍在日海、空軍的強大支持下,向寶山城、月浦、羅店、瀏河鎮一線發動猛烈進攻,企圖包抄中國上海守軍的後路,重施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故技。

關於抗日戰爭的歷史資料 篇四

抗日戰爭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爲基礎,有社會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下令“絕對不抵抗”,東北軍一槍未發,即讓出瀋陽城。日軍得寸進尺,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日本強佔東北後,中國人民就開始了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但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前,未能形成全國性的民族戰爭。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爲名,突然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奮起抵抗。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8月13日,日軍又進攻上海,同樣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至此,中國結束了對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讓的不正常狀況,開始了有組織的全面抗戰。

中國共產黨面對民族危亡的嚴重形勢,率先捐棄前嫌,主張國共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共同挽救中華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並就此同國民黨進行了多次談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作爲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根本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和督促下,1937年9月,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宣告成立。

第一階段: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當時,日本侵略者把國民黨作爲主要作戰對象,所以由國民黨軍擔負的正面戰場是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戰場。在全國抗戰初期,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先後進行了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並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阻滯了日軍的推進,粉碎了日軍的狂妄企圖。但是,由於國民黨在政治上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在軍事上則採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所以,儘管國民黨軍隊的許多官兵對日軍的進攻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戰場的戰局仍非常不利,先後丟失了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國民政府亦遷都重慶。而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條依靠人民羣衆的全面抗戰的路線。1937年8月下旬,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主力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0月間,南方各省的紅軍游擊隊也改編爲新四軍,開赴華中前線。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後,開闢敵後戰場,主要從戰略上配合國民黨軍作戰。

第二階段: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隨着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佔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爲主的中國軍隊手中。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問題,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原則,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採取以政治誘降爲主的方針。日本侵略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僞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的鬥爭,堅決地進行反“掃蕩”、反“蠶食”鬥爭,敵後戰場逐漸成爲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投降。1940年3月,他 在南京成立了僞國民政府,組織僞軍,協同日本侵略軍進攻抗日根據地。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面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第三階段: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僞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向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瞭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繫。當時,由於國民黨軍隊主力分散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大後方地區,日軍佔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解放區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德軍正式向盟軍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爭宣告結束。1945年8月,美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作戰勝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

1945年9月9日,中國陸軍司令何應欽在南京陸軍司令部禮堂接受日本侵略軍參謀長小林淺三遞交的投降書

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對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僞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僞軍146萬餘人。

關於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臺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8月15日爲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來簽署中國人民政府政務院通告,規定9月3日爲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抗日戰爭給人們的啓示2000字 篇五

決定中華民族命運的抗日戰爭勝利已經60年了,新中國的誕生也已經有50多年。現在,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個智慧而充滿希望的民族,從來都把今天看作歷史的延續,以期深刻地瞭解現在和正確地走向未來。中國人民將一代又一代地重溫抗日戰爭那段光榮歷史,因爲它賦予我們的啓示實在太多,對於我們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實在重要。

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弘揚愛國主義、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強大動力。我們的前輩在60年前表現出來的抗日民族精神,首先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自我犧牲精神。沒有經歷過60年前那段救亡圖存的歷史的後人們,今天能夠趕上並置身於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新時期,既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責任。這種責任,就是努力爲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像前輩那樣以歷史的主動精神去掌握和創造祖國的未來。60年前的抗日民族精神,還體現爲萬衆一心、團結奮鬥的自覺意識。一個缺少民族凝聚力的國家,是不可能強大起來的,也最容易給外部敵對勢力以可乘之機。日本帝國主義敢於發動侵華戰爭,除了我們落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中國四分五裂,猶如一盤散沙。然而,國難當頭,喚起了中華民族空前的大覺醒、大團結。我們的前輩靠凝聚起來的民族力量,把日本侵略者驅逐出了中國。今天,我們依然要靠這種力量去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來自哪裏?來自共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來自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來自祖國統一的完成和鞏固,來自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個人的前途命運同整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是無法分開的。抗日戰爭是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所有中國人共同進行的。我們有着共同的過去,也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未來。從中華兒女團結奮鬥的過去,我們沒有理由不期待、不推動、不共建一箇中華兒女共同的輝煌未來。

和平發展始終是硬道理。經歷新中國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和改革,中華民族落後捱打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不落後捱打,不等於已經強大復興。一日不強大起來,就總會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威脅,並且在一些事關民族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受制於人,這也是事實。實現民族強盛、人民共同富裕和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到本世紀中葉才能幹出一個眉目來,即擺脫不發達狀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把發展作爲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無疑是我們堅定不移的選擇。同時,作爲後發展國家,我們也面臨着走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的問題。抗日戰爭的勝利說明,日本帝國主義和其他欺凌、侵略過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靠犧牲其他民族和國家的生存利益來發展自己的道路,絕對行不通。歷史這位偉大的老師在60年前就告訴我們,惟有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纔是人類前進的主流。以和平促發展,以發展護和平,這就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國策。

必須始終保持憂患意識與自信氣概。60年前,救亡圖存的憂患意識喚醒並空前激發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前仆後繼的犧牲精神。今天,我們的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的發展勢不可擋,民族復興的美景旖旎在望,但我們同樣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覺意識,保持和發揚奮發有爲的精神。宋代的楊萬里寫過一首詩:“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出一山攔。”這首詩提醒人們,在順利時不要盲目樂觀,不要把什麼事情都看得很容易。事實也是如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還有許多風險挑戰,還有許多暗礁險灘,國內外敵對勢力必然會利用各種事端阻攔我們和平發展的步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有憂患意識,一定要有自信氣概。憂患意識可以使我們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前進中的問題;自信氣概可以使我們始終保持戰勝一切挑戰、決不被困難所壓倒的昂揚鬥志。鄧小平同志說:“中國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來,就一定有能力永遠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意志、自信和氣勢,奔騰而下,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

代表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核心。人民羣衆趨赴復興偉業,總是要有能夠提出正確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併爲實現它而矢志不渝地奮鬥的先進政黨作爲自己前進的主心骨和旗幟。60年前,中國共產黨成爲引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主心骨和旗幟,抗戰勝利以來的60年曆史更加證明,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是凝聚民族精神、國家意志和人民力量的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統一的,愛國主義與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統一的。正是在這個根本意義上,我們說,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歷史使命何其神聖,承擔的責任何其重大,由此將要經受的考驗也會何其艱鉅。我們要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爲的黨中央周圍,殫精竭慮,努力奮鬥,才能不負人民的重託,才能完成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中條山戰役 篇六

1941年5月,國民黨第一戰區在中條山作戰。

1941年5月7日至月底,日軍華北方面軍集中了10萬餘人的,包括從華中中國派遣軍和關東軍中抽調和飛行團,進攻晉南中條山地區中國第1戰區的近18萬,結果日軍以1比20的極小傷亡代價打敗了中條山地區的國民黨軍,蔣介石稱此役爲“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自太原會戰後以來,日軍一方面重點對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大舉“掃蕩”,一方面也多次攻擊中條山國民黨,但始終沒有大的進展。進入1941年後,日軍鑑於百團大戰後八路軍消耗很大尚未恢復,遂決定先打擊中條山的國民黨軍。然而,中條山國民黨龐大竟然不堪一擊。從5月7日日軍發起攻擊開始,中國“一經中間(被日軍)突破,各部皆陷於包圍零亂之中竟至不可收拾”。

抗日三大著名戰役:臺兒莊戰役 篇七

臺兒莊戰役,又稱臺兒莊大捷、魯南會戰或血戰臺兒莊。臺兒莊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爲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鬥、臨沂附近戰鬥、臺兒莊戰鬥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

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

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戰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白崇禧、孫連仲、湯恩伯、張自忠、田鎮南、關麟徵、池峯城、王銘章等抗日將領指揮。戰役期間,中國抗戰最高統帥蔣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視察、督導、調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蔣介石在臺兒莊戰鬥最激烈的時刻親赴臺兒莊南站觀戰,並親自勉勵池峯城,前線將士因而士氣大振,大大增強了前線將士的戰鬥力。

中國抗日戰爭心得體會 篇八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我們就不可能取得那場偉大戰爭的全面勝利。在__年前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在國內矛盾尖銳、國家積貧積弱的艱苦條件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__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__年以來反抗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勝利。這是中華民族偉大曆一次雪洗百年恥辱、開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勝利。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全民族打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歷史性勝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爭牽制了日軍的大部分主力,使其既無力北上攻打蘇聯,也難以抽調更多力量南下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決戰。抗日戰爭的勝利對爭取世界和平產生了巨大影響。也正因爲如此,國力羸弱的中國在當時纔有資格有條件作爲戰勝國與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一道作爲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在世界政治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又開始贏得世界的尊重。而這一切的改變皆因有了中國共產黨。

鐵的事實證明,無論是在抗戰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都是全國人民的領導核心和中流砥柱。今天,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正帶領全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紀念抗戰,我們要感謝黨,擁護黨,堅定不移跟着黨。

中國抗日戰爭心得體會 篇九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陸游說得好:“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在我大中華受侵略之時,國共兩黨統一協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受屈辱的國人都站起來,抵抗敵人,衝鋒陷陣,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努力學習知識,以便在將來追夢的路上,爲自己的國家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文天祥說得好:“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與其畏懼平淡地度過一生,不如轟轟烈烈地爲祖國獻上自己的一切。我們現在雖處於和平年代,但這種精神仍不可缺,我們現在應該爲自己的目標、理想努力拼搏、奮鬥,即使獻出生命也不足惜!

不畏強暴,血戰到底。劉禎說得好:“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不畏艱險是我們贏得抗日戰爭的重要因素,如果遇到點困難就退縮,那麼長征將不會完成,那麼起義將不會成功,那麼抗日戰爭將不會勝利!我們在追夢的路上,難免會有一重重的困難,但只要我們踩穩腳步,無所畏懼,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成功!

百折不撓,堅韌不拔。鄭燮說得好:“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抗戰時期我們的軍隊配置和戰鬥條件很差,可是先烈們卻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越挫越勇,越艱苦的條件,越可以鍛鍊人的品質,培養人的吃苦耐勞精神。我們在利用現代科技的同時,也要自己動動手做一些事,培養自己的吃苦精神、耐勞能力,這樣纔可以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去追逐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