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一歷史複習知識點(精品多篇)

高一歷史複習知識點(精品多篇)

高一歷史知識點歸納 篇一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

1、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1)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條件:

①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黑奴貿易、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

②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爲自由勞動力。

③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

④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商品生產已無法滿市場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

首先開始的領域:棉紡織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

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3、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1)經濟上: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英國成爲“世界工廠”和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2)政治上: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使社會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由此促進工人運動的興起。

(3)生產方式上: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衝擊了當地的舊思想舊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繫,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東方從屬於西方,促使了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1)形成過程:

世界市場進程時間推動因素主要途徑

初具雛形新航路開闢後新航路的開闢殖民擴張和掠奪

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炮艦開路行不平等貿易

最終形成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標誌: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爲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的“門戶開放”。

(3)逐漸成熟標誌: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的確立。

高一歷史複習知識點 篇二

一、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

(一)鐵製農具的使用

1、概況:(1)西周晚期開始使用鐵器。(2)春秋時期,鐵農具開始出現。(3)戰國時期,使用範圍擴大。

2、結果:鐵器時代的到來,標誌着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二)牛耕

1、時間:春秋戰國時期。

2、意義:農業技術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三)水利事業的發展

1、中原:桔槔。

2、水利工程:春秋楚相孫叔敖芍陂、戰國秦蜀守李冰都江堰和鄭國渠。

二、手工業的發展

類別

概況

冶鑄業

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早於歐洲兩千年以上

青銅鑄造工藝

蓮鶴方壺(春秋時期),金銀錯技術和雕鑄技術

漆工藝

夾苧技術(戰國)

紡織業

戰國麻布纖維相當細密

煮鹽業

山西池鹽、山東海鹽、四川井鹽

釀酒業

春秋戰國以曲造酒

手工業工藝專著

《考工記》記述齊過官營手工業各個工種的設計規範和製造工藝,在當時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三、商業和城市

(一)形成了繁榮的中原市場。

(二)商業中心:臨淄、邯鄲、郢等。

四、由公田到私田

(一)原因:鐵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的進步。

(二)出現:隨着荒地的大量開墾,私田大量出現。

(三)影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出現。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篇三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誌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爲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佈是正式確立的標誌。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爲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侷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誌着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篇四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新中國建立後確立起了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協商制度(1949年9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綱領》首先提出,1954年憲法中正式確認)

2.1954年人大召開前,政協代行人大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1954年人大召開後,政協作爲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發揮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的職能,1956年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標誌政協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3.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律保證

4.1947年,建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1965年,建立了最後一個民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5、給我們最深刻的教訓是: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6.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

7.1979年開始全國人大加緊全面立法,1982年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形成以憲法爲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8.1999年,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是我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9、第一次提出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是在,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

10、“一國兩制”首先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的,第一次成功實踐是在香港。“一國兩制”實施的前提是一箇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

11、香港、澳門問題的成功解決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12、“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13、國共兩黨關係經過了:合作—破裂—再合作—再破裂—再合作

高一歷史知識點 篇五

1、百團大戰

背景:抗戰相持階段日本政策的變化及影響。

目的:振奮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機。

情況:1940則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對日大規模作戰。

評價: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敵人的戰役。打擊了日本,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堅定了人民抗戰信心。

2、中國共產黨爲鞏固根據地和爭取抗戰勝利所採取的政策和措施

(1)“三三制”政權。1941年,抗日根據地政權機構在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三三制”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團結了各抗日階級、階層,爭取了中間力量,孤立了頑固勢力,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土地政策。減租減息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處理土地問題的基本政策。這項政策要求地主減租減息,但又保存了地主對土地和財產的所有權;要求農民交租交息,但須保障農民的承佃權。它把發展統一戰線和解決農民問題很好地結合起來。

(3)精兵簡政。爲了克服根據地的物資困難,減輕人民負擔,根據地實行了精兵簡政政策。“精兵”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地方武裝,提高主力部隊的戰鬥力;“簡政”的主要目的是節約財政開支,提高工作效能。

(4)大生產運動。爲了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中共中央號召生產運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改善了軍民生活,密切了幹羣聯繫,積累了發展生產和管理經濟的經驗

(5)整風運動。爲了從思想上徹底清算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提高新黨員的思想水平和理論素養,中國共產黨開展了一次普遍的馬克思主義的教育運動,即整風運動。其主要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通過整風,使黨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爲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3、中共七大

(1)背景:1945年5月,國民黨爲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召開六大。爲使抗戰勝利變爲人民的勝利,爲爭取光明中國之前途,中國共產黨在1945年4月~6月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2)內容:

①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報告指出中國人民面前有兩個前途:由於國民黨繼續法西斯獨裁統治,堅持反人民立場,在日本被打敗後,中國仍可能發生內戰。這是黑暗的前途。我們要努力實現光明的前途。報告還指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是中國人民當前的基本要求。

②大會提出了黨的任務:放手發動羣衆,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

③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爲黨的指導思想。

(3)意義:黨的七大是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是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它爲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做了重要準備。

4、抗戰勝利的意義

(1)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

(2)抗戰勝利,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經驗和範例,也促進了民族覺醒和喚起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使黨和人民得到巨大發展。這一切都爲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軍隊,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美英的壓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篇六

背景:內憂外患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名爲:師夷長技以自強

前期:自強爲旗號。後期:求富爲旗號

前期創辦的工廠:曾國藩——安慶內軍機械所,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滿洲貴族崇厚——天津機器製造局

後期創辦的工廠:李鴻章——輪船招商局(上海),李鴻章——開平煤礦(天津),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張之洞——湖北織布局

創辦新式學校和選派留學生是有遠見的措施。

失敗的標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西方列強並不希望中國富強,他們不會讓中國掌握真正的先進技術

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對洋務運動百般阻撓和破壞。

整個洋務運動,在中央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

洋務派企圖靠單純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而徹底改變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導致洋務派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