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一

1、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瞭解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主要史實

鴉片戰爭:1840—1842年,英國爲奪取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匈)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瞭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並認識其影響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影響: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商埠;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影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賠償白銀4.5億兩;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最爲嚴重);改總理衙門爲外務部。影響:清政府完全成爲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

瞭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黃海海戰、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

三元里抗英鬥爭,鴉片戰爭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鬥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禦外侮的愛國精神。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愛國將領:鄧世昌。

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人民一直沒有停止過反抗殖民統治和爭取寶島迴歸祖國的鬥爭。

3、侵華日軍的罪行

瞭解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炮轟中國東北軍駐地,攻佔瀋陽。不到半年,侵佔整個東北。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成爲全國抗日戰爭的開端。

瞭解南京大屠殺和七三一部隊的罪行

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後,六週之內,殺害中國同胞30萬人以上。

七三一部隊的罪行:日本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部隊,稱爲“七三一部隊”。他們慘無人道地用中國活人作試驗。因受試驗而慘遭殺害的中國人達三千以上。

4、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瞭解淞滬會戰、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戰役、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戰役和百團大戰的抗戰史實

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戰役:取得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參戰部隊:八路軍一一五師。

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戰役:取得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重大勝利,指揮者:李宗仁。

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指揮者是彭德懷。

瞭解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的意義

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成爲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作用

建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國軍民奮起抗戰。

作用: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戰取得最後勝利的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瞭解抗日戰爭勝利並認識其意義

抗戰的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意義:(從國內來說)是中國人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國際來看)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的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 篇二

中國古代史

先秦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併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複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秦漢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係。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併、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

格局、基本特點。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

(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爲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爲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爲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隋唐

——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啓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緻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爲,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啓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製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繫,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係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係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啓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大學聯考之重點和熱點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封建國家的分裂走向統一;中央集權的加強;多民族政權的對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應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榮。

1、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積極消極影響。

2、正確看待兩宋和遼、西夏、金之間的和與戰。透過現象看本質。

3、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正確評價。

4、宋、遼、夏,宋金對峙圖,契丹,党項,“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歷史地位(大統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對西藏和臺灣的管轄。

7、三大發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學成就,理學,宋詞、元雜劇。

說明:此階段學習的重點一是中央集權的加強;一是民族關係;一是從宋太祖到王安石變法的內在聯繫;一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明清

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措施、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2、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3、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製度。

4、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闢做比較。

5、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

7、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門問題,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統一臺灣。

10、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1、科技和文化領域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說,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鉅著。教育。(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爲弱勢文化。)

12、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係。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曆史上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臺灣的管轄。

說明:此階段應注意:統一,資芽,沒落,鞏固。

總之,一部中國古代史,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長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統一與分裂,治世與亂朝,融合與隔閡,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閉……,耐人尋味。

中國近代現代史

知識線索概述

自1840年到2000年的中國是充滿着急劇變化的一百六十年。這一百六十年可分爲兩個歷史時期:

1840年~1949年的半殖半封社會階段,是一個世紀的屈辱,抗爭和探索;1949年以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半個世紀的曲折探索。

1840至1949年又可分爲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1840-1919年是:

(1)資本主義列強此消彼長變換各種手段勾結中國的反動勢力變中國爲半殖半封社會,並扶植反動勢力不斷深化這一統治秩序的歷史。

(2)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爲求得民族獨立,國家民主和經濟富強同國內外的反動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並且在鬥爭中提出了不少的救國探索方案。包括地主階級的師夷論,洋務論;農民階級的平均主義方案;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改良維新方案,革命派的革命共和方案等。包括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各個派別的鬥爭和探索儘管由於階級和時代的侷限皆歸於失敗,但都作出了相應的歷史貢獻,而且爲後人的探索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3)在中國半殖半封的夾縫中,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艱難曲折地產生和發展着,爲中國革命史的深刻轉折提供着經濟,階級和思想條件。

1919-1921年由於內外多種因素的作用,中國革命迎來新的曙光,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

中國共產黨歷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曲折鬥爭,終於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這就是“我們唱着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這其中中共經歷和外部敵人與內部左右傾的鬥爭,不僅完成了革命任務,而且把馬列主義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馬列毛的正確理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採取革命的武裝鬥爭方法,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向社會主義前途邁進---這就是毛澤東思想。武裝鬥爭,統一戰線和黨的領導是我黨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中心問題是土地革命。上述思想在國民大革命中開始萌生,土地革命時期形成,在抗日戰爭時期完全成熟,解放戰爭時期達到高度嫺熟的程度。實踐證明其確實是我黨革命鬥爭的結晶。

如果說建國前是革命史,是政治史,是求獨立史,那末建國後就是建設史,是經濟史,是求富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由開局不錯,到誤入歧路又到撥亂反正,成績輝煌的歷史。

總的內容就是建國前曲折探索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澤東思想)贏得獨立;建國後曲折探索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建設道路(鄧小平理論)走向富強。

建國後的歷史四個階段

(考試說明將其合成三個階段,即56-76年合爲一個階段)。

(1)1949-1956總的來說我國是處於一個過渡的社會階段-即新民主主義社會。有前後聯繫相承的兩個轉變:1949-1952是由半殖半封的社會形態轉爲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上由半殖半封的殘破經濟轉爲多種所有制並存發展得到恢復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上推翻大地主大買辦的獨裁政權轉爲中共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政協代行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角色。53-56是由新民主主義社會改造爲社會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時期。經濟上經過三大改造由多種經濟並存到公有經濟佔據統治地位,工業化開始起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政治上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憲法的頒佈標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1956-1966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是在曲折中探索前進的十年。總的來說成績爲主。但左的錯誤逐漸佔據上風-最終演變成十年文化革命。

(3)1966-1976年的文化革命內亂時期,注意同極左鬥爭的內容。

(4)1978年全面撥亂反正,實現了全方位的偉大歷史轉折,在20多年的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偉大成就。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

(1861至1901)

1、歸納分析洋務運動的各類內容(軍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務運動的目的,失敗原因。

2、記憶洋務派開辦的軍民企業名稱,行業,地理位置。民資企業的名稱,行業,地理位置。

3、辨證的分析“扶清滅洋”的兩面性,反映的歷史背景和農民的階級性。(該口號說明了農民的哪三個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國的關係;帝國主義入侵和其先進文明的關係;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關係。)

4、如何理解中華民族資本“先天不足”和“後天畸形”?(民族資本企業的特點:資金,技術,分佈,行業;與帝封的關係。)

5、歸納早期無產階級的特點和成因。(早於資產階級產生;分佈集中,組織性強;與農民階級天然聯盟;革命性強。)

6、清政府那些舉措順應了19世紀中期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發展趨勢?結果如何

7、《馬關條約》的內容、特點和危害。甲午戰爭對中,朝,日,遠東局勢的影響。

8、歸納維新派爲戊戌變法所做的思想準備,政治準備,組織準備。百日維新的內容和意義。

9、維新變法的歷史背景。維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和成因。維新派與光緒帝的關係。戊戌變法的三重意義。(思想意義;政治意義;愛國意義。)

10、義和團運動中農民階級革命性和落後性的體現。義和團運動的功績。

11、比較開明派,洋務派,早期維新派,維新派,革命派在對待西學,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羣衆等問題上的態度。

12、比較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起義原因,綱領,組織性,與宗教關係,軍事活動方式,對待西方的態度,鬥爭矛頭和鬥爭結果。鬥爭作用:都沉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都迫使列強改變侵華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結。)

13、1840-1900年列強侵華特點的變化?(侵華手段在武力後盾下由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侵華格局由以英爲首合作侵華到激烈爭奪形成侵華同盟;侵華方式策略由武力馴服清政府到打拉結合,勾結扶植清政府,以華制華。每一個變化都做到能用史實說明。)

14、1900年前後中國社會在列強侵華,反動統治,抗爭探索,經濟發展四方面的顯著特徵和史實。

答:(1)侵華:帝國主義完全確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戰後列強侵華進入資輸和瓜分階段;②列強爭奪激烈形成侵華同盟;③八國聯軍侵華,簽定辛丑條約共同以清政府爲代理人確立秩序;

(2)反動統治:清政府日益反動孤立:①對外投降出賣國家主權,淪爲洋人走狗;②鎮壓戊戌變法,出賣義和團,反動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結果適得其反;

(3)抗爭探索:中華民族覺醒;①義和團運動粉碎敵計;②維新派改良愛國、進步、思想啓蒙;③資產階級革命逐漸成爲主流。

(4)發展:民資初發;①甲午戰後列強投資;②清政府放寬限制;③維新變法的推動。

15、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繼承發展關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化

(辛亥革命和北洋軍閥統治)(1901--1918)

這一部分的歷史十分重要,必須學好、吃透、弄熟。

教材明顯分爲前後兩塊:一是1895至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內容;一是1912-1918北洋軍閥反動統治,革命派繼續鬥爭,中國革命由舊向新轉變的六年。

學習這一部分抓住兩個中心問題:其一是辛亥革命從興起、高潮到失敗的過程;其二是抓住辛亥革命失敗後,北洋軍閥取代清政府成爲帝國主義新的代理人,革命派繼續爲維護民主共和的果實鬥爭,但屢戰屢敗。中國社會黑暗之極,但就是在一戰前後的中國,由於內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國革命開始發生偉大的轉折。

在這18年中,把握以下四條基本線索:

(1)帝國主義扶植清政府和北洋軍閥,加深殖民秩序:①採取間接侵華方式,以華制華,尤其是分而治之更加陰險;②在華爭奪激烈,特別是日俄和日美,其中日本一度獨霸中國,但一戰後被打破;③帝國主義繼續破壞中國革命事業(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等);④控制中央和分割邊疆相結合。

(2)北洋軍閥替代清政府統治,對內獨裁破壞民主,對外出賣國家主權:①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預備立憲花招破產,出賣利權,垮臺實爲必然;②袁世凱篡奪清朝大權和革命果實,復辟帝制,接受21條,衆叛親離死去。

(3)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

①以孫中山爲首的革命黨人經過長期準備,武昌起義推翻清廷,建立民國,但由於帝封聯手,資階軟弱渙散,官僚、立憲投機,果實很快被篡;

②此後革命派又爲維護革命果實堅持鬥爭,皆以失敗告終。

③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推翻帝制,普及共和觀念,解放思想,發展資本主義,啓民族覺醒之蒙都功莫大焉,但由於其軟弱性,不敢明確反帝,徹底反封,始終未能提出科學綱領,建立革命武裝,組成堅強政黨,發動羣衆建立統一戰線,其失敗也是必然;

④一戰期間,中國具備了向新民主義革命轉變的諸多條件(經濟、階級,思想等)。

(4)經濟上出現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它和實業救國,民主共和,新文化運動一起推動了中國歷史的前進。

重要知識點:

1、同盟會和此前革命派政黨的區別(全國性,理論性,先進性。)分析其弱點(渙散,複雜)。同盟會後來的演變。

2、辨證的分析三民主義內容的意義和侷限。(它主張民族主義,但又缺乏明確的反帝態內容;它主張民權,但又不敢發動羣衆;它主張民生,但又不敢自下而上的摧毀封建土地制度。)

3、收回利權和保路運動的原因,作用。

4、深刻理解實業救國思潮的形成原因,代表人物,分析積極作用。其結局說明了什麼?

5、歸納革命派爲革命高潮到來所做的準備工作。(宣傳思想-譯書,辦報,著書,論戰;建立革命團體;創建革命綱領;發動武裝起義。)注意與維新派區別。

6、革命派爲維護共和果實進行的歷次鬥爭的原因,結果。

7、湖北軍政府和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和成分。南京臨時政府的弱點。(四方面:內部混入舊官僚和立憲派;對帝國主義抱幻想;未採取徹底反封措施;缺乏羣衆和地方基礎支持。)

8、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從帝、封、官憲,自身分析。)

9、一戰前後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政治,由袁獨裁到軍閥割據;由日獨霸到同支配;由舊民主革命到新民主革命;經濟:由春天到冬天;思想: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批封逐漸轉向社會主義思潮。)

10、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幾個階段及影響。

11、五四運動前中國政治鬥爭的焦點,體現,鬥爭的實質,和結局(兩個不穩定),啓示。

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1949--1956)

1、建國後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兩大任務,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結果。

2、過渡總路線的提出背景,內容,特點,執行結果。

3、一五計劃的實施條件,內容特點,實際實施的情況,取得的具體成就。

4、過渡時期的含義和實質是什麼?“過渡性”在政治,經濟,思想,外交上的體現。過渡中我黨的幾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創舉。過渡中存在的問題。

5、我國經濟在1948-1956年的社會經濟在狀況,所有制,經濟體制上的變化及原因。

6、建國後到1956年我黨對官僚資本、民族資本、小農經濟採取的不同政策、原因和影響。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曲折征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理清1956-1999年重大事件的發展線索和聯繫。

(包括:社會主義制度確立→蘇共東歐暴露問題→十大關係開始探索→八大內容正確→處理內部矛盾,中共開始整風→少數攻擊領導→掀起反右鬥爭→形勢估計嚴重→鬥爭嚴重擴大→八大二次路線→修改主矛結論,多快好省路線→全面左傾“躍進”→人民公社展開→全民大鍊鋼鐵→左傾錯誤氾濫。

經濟嚴重失調→廬山會議糾左→彭黃張周“聯盟”,打成反黨集團→階鬥引入黨內,從此後患無窮,糾左轉爲反右,民主集中破壞→人禍天災蘇逼,造成嚴重困難→召開七千大會,確定八字方針→指導思想仍左。

階鬥理論發展→海瑞只是炮引,開始兩個通知→紅衛兵席捲全國,造反派全國奪權→老將帥二月抗爭,劉少奇含冤去世→林彪陰謀篡權,摔死溫都爾汗→總理着手調整,江青批林批孔→主席總理病重,小平全面整頓,實爲系統糾左,國民經濟回升→批鄧右傾反案,全國重又混亂→總理與世長辭,引發四五運動→粉碎四人小幫,全國人民歡心→兩個凡是阻撓,工作徘徊不前→真理標準討論,衝破思想禁區→實事求是路線,戰勝教條主義→召開三中全會。

偉大歷史轉折→轉移工作中心,實施改革開放,平反冤假錯案,全會功績永存→家庭聯產承包,農業空前豐收→經濟體制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全面對外開放,多種經濟共舉→建設成就輝煌,綜合國力提高→中共十三大會,確立一心兩點,初級階段國情,三步實現戰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前進航向→中共十四大會,市場經濟理論。→征程頗多艱險,高舉小平理論。)

2、熟練掌握建設社會主義的40多年中正確的探索,探索中的失誤。對“左”的抵制。新時期成功的探索。啓示。

3、中共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背景(國內外),內容,方針的落實情況和原因。

4、比較七千人大會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兩次糾正錯誤的背景,內容和最大的不同點。(全局性和根本性。)

5、1958-1960和1966-1976我黨兩次嚴重左傾在兩個問題上的體現。

6、注意1949-1999年五十年以來國民經濟建設的起伏波動的原因。(好的年份是:1952,1957,1965,1973,1975,1992,1996等。差的年份如58-61,66-68,74,76,77-79,98-99等。)(主要是和政治的關係。98,99原因較多。)談談啓示。

7、必須記憶建國以來四個時期經濟,科技成就的具體細節。

8、建國以來外交工作的曲折歷程。(四段:分爲好開端-困難時期-突破---大提高。用史實說明,並注意和清政府,中華民國的外交地位比較。)

9、鄧小平理論形成的過程,來源,其豐富內容。思考它和毛澤東思想的一致性。是“揚棄”。

10、聯繫三農問題,注意建國以來在農村工作上的得與失。

資本主義時代

資本主義時代,或者叫做手工工場時代。包括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又稱爲原始積累時代。

1、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標誌、途徑和影響(瓦解封建制度、推動新航路的開闢和早期殖民、促使階級分化、推動新興資產階級展開反封建的鬥爭:文藝復興,促使自然科學的突破)。

2、開闢新航路的原因,三大航海家和三條航線,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新航路開闢後對西、葡,英、法、荷、意大利、歐洲、東方、世界的不同影響。

3、文藝復興:自然科學的突破,和日心說有關的科學家的貢獻。藝術和文學的著名人物及貢獻。

說明:是資本主義興起的時代。資本主義工商業在歐洲興起,新航路的開闢和早期殖民活動促使歐洲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起來,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鬥爭採取了宗教異端形式取決於當時資封的力量對比。

4、理解圈地運動對英國曆史的深遠影響。

5、熟練掌握革命前英國的經濟,階級,政治,宗教狀況,對比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對英國資本主義的不同影響。

6、如何重新正確理解和辨證評價英國革命的保守性(是必然)。並從經濟、階級、思想、舊勢力等方面分析原因。

7、掌握君主立憲制、兩黨制在英國的形成。

8、從經濟,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革命領導的革命性,人民羣衆的參與性,思想發動、國際環境等方面理解法國大革命比之於英國革命徹底的原因。並正確評價之。

9、熟練掌握法國大革命中三個派別的活動貢獻和垮臺原因。正確評價雅各賓派及其恐怖政策的兩面性。

10、結合史實正確評價拿破崙的內外活動。(內外活動均具有階段性和兩面性)

11、啓蒙思想家提出了那些政治學說,這些政治學說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12、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以推翻封建統治,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爲任務,早期資產階級聯合人民大衆,表現了相當的革命性,經過較爲曲折反覆的鬥爭以暴力形式推翻封建統治,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和規範。對後來影響極大。

13、理解《人權宣言》,《獨立宣言》,《1787年美國憲法》的意義和侷限。

結論:17-18世紀晚期是資本主義到來的時代,首當其衝的就是三大資產階級革命在英法美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當然,資制尚不成熟,封建君主的封建改革儘管主觀目是加強封建統治但也反映了這一歷史發展趨勢;從經濟上看,商業資產階級控制着手工工場生產,重商主義和赤裸裸的殖民掠奪促進了原始積累;思想上看啓蒙運動進一步解放了思想,並且給資產階級破舊立新以精神動力和理論素養。東方落後並開始從屬於西方。

一戰後到二戰前的東西方世界(1917-1939年)

此階段的歷史相當重要,歷來是大學聯考命題的重點。

此階段又可以分爲三個歷史時期:

(1)1917-1923:兩塊內容:一塊是以十月革命爲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塊:俄國,歐美,東方)一塊是帝國主義戰後瓜分世界的分贓體系:凡爾塞-華盛頓體系的確立。

(2)1923-1929年:一塊是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一塊是帝國主義“相對穩定局面”的形成和隱含的尖銳矛盾。

(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機沉重打擊下帝國主義陣營分化成民主陣營和法西斯陣營;二是蘇聯的建設和斯大林體制;三是法西斯的瘋狂擴張和大戰的醞釀。

總的來說是三條基本線索:一是帝國主義由一戰後的動盪調整到形成暫時穩定局面,再到大危機後走向新的動盪爆發新的世界大戰,核心是帝國主義彼此間深刻而又複雜的矛盾;二是俄國經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後經過曲折鞏固政權,恢復經濟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三是東方的革命運動進入新時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結合起來。理解這一階段的關鍵在於明確此階段是在一戰和十月革命影響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發生在俄國的歷史原因(經濟、政治、階級、政黨、大戰、演習)十月革命的經過(兩個過渡: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由和平設想過渡到暴力奪權。集中體現在四月提綱中。)熟練掌握二月革命後俄國的複雜形勢。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2、如何理解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

3、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蘇聯的建立、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斯大林體制的政治經濟特點和評價)。

4、、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含義,內容(宰割戰敗國;重分殖民地;協調大國利益和矛盾;策劃反俄;建立國聯)。如何評價該體系(反動性爲主;但注意其三個積極意義?)通過分析該體系隱含的複雜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四國條約,五國公約的內容和作用。理清英,法,美,日之間的關係。

6、大危機的原因,特點和影響。

7、大危機下美德不同選擇的歷史原因。(經濟,政治,思想,歷史傳統,外交,個人因素。)

8、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實質、特點,正確評價羅斯福新政。(經濟意義,政治意義,理論意義。)

9、日本法西斯和德國法西斯上臺的不同點。

10、三十年代後期世界形勢的特點。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動和影響。

11、慕尼黑陰謀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2、理解綏靖政策的歷史背景,表現,影響。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過程。同盟建立後採取的重大軍事行動。大戰後期召開的會議的內容。

二戰後的歷史三個階段

第一是戰後初期兩極格局的形成(1944--1954);

第二階段是60-80年代冷戰和世界的深刻變化(多極劃趨勢出現);

第三階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鉅變後世界政治,經濟的新走勢。

二戰後的歷史四條線索:其一是資本主義陣營的穩定,高速發展,不平衡到趨於多元;其二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壯大,改革,解體到劇變,曙光(曲折發展。);其三是民族解放大勝利,殖民體系大崩潰,第三世界興起;其四是國際關係領域兩極格局到美蘇爭霸,兩大陣營瓦解,再到冷戰結束後多極化的明朗。

1、雅爾塔體系形成的背景,體系的內容(處置法西斯;建立聯合國;劃分美蘇的勢力範圍)體系中的矛盾。體系的評價(積極爲主--三個有利於;消極之處明顯。國際格局鉅變)。

2、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注意其國家。

3、深刻理解戰後美國採取冷戰政策的原因,表現,和影響。重點分析馬歇爾計劃的原因,特點,(兩個結合)作用。

4、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形成(互相對峙的兩大集團歷史上共出現過三次:同盟國和協約國;軸心國和盟國;北約和華約。注意其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5、戰後資本主義黃金時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國家宏觀管理;安定環境;剝削落後地區。)1973年危機的原因,特點,啓示。

6、歐共體建立的原因,發展的趨勢,產生的影響(對歐洲,美國,世界)。

7、美國霸主地位動搖的原因,表現(經濟,政治)。

8、蘇共二十大的內容和影響(對蘇,東歐,中國,資國,世界)。

9、東歐改革失敗的原因。對比東歐和西歐的經濟,政治,外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10、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雙方的態勢,成因。在爭霸的不同階段兩強和中國的關係變化。從兩強爭霸中得出的啓示。

11、亞洲新加坡、韓國等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潛在的隱患。

12、60-70年代世界經濟多極化的表現和成因,影響。

60-70年代世界政治多元化的表現和成因,影響。

60-70年代世界國際關係的四個突出特點和成因。

13、理解蘇東劇變的實質和原因。正確認識之。

14、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是總體政治和經濟形勢的特徵和表現。本次國際格局變動的特點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15、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現代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

16、注意近代物理學的突破,其他著名科學家的貢獻。牛頓,居里夫婦,愛因斯坦,拉瓦錫,門捷列夫等。

17、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原因、特點、影響。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三

1、雅典民主政治

瞭解梭倫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是按財產多寡來劃分社會等級,進一步打擊氏族貴族制度殘餘,爲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克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紀末,克斯提尼實行改革,用10個地域部落取代原來的4個血緣部落。意義:打破了血緣關係,大大削弱了氏族貴族的勢力。確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瞭解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峯,被稱爲“黃金時代”。主要內容: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期間的日常事務;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雅典民主政治的主體是公民。

瞭解《 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 十二銅表法》: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誌。

公民法和萬民法:羅馬法從形式上可以分爲成文法和習慣法;從整體結構上看,包括公民法、萬民法等。公民法基本上屬羅馬及其公民的法律。萬民法爲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在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公民法逐漸演變爲萬民法。3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之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開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與萬民法之間的區別也失去了實際意義。

認識羅馬法在維護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

作用: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爲了維繫和穩定了帝國的統治。②爲羅馬統治者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③維護奴隸制度,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鞏固了帝國的社會基礎;④順應經濟發展和變化,對公民的平等權利予以理論上的承認,保護私有財產;建立大量自治市,把羅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國每一個角落。進一步穩固了帝國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四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衆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爲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爲表裏。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爲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

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_,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佈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_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幹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爲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峯

一、古代中國的政

二、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爲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峯。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爲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鑑。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氾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誌是《十二銅表法》的頒佈。

公民法:適用範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係的羅馬法律,被稱爲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誌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繫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侷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三、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誌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爲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佈是正式確立的標誌。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爲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侷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_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誌着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四、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與虎門銷煙:英國爲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鴉片。林則徐領導禁菸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爲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燬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爲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

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爲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爲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誌着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爲“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時間、性質:

1912年春,是中國曆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誌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_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臺——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誌: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_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_政變。

_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2022高中歷史知識點歸納總結 篇五

一、原因(根源) 因素 關鍵 條件

1、之所以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爲世界近代史開端的最主要原因: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2、英國自耕農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運動

3、英國新貴族與資產階級結盟的根本原因:雙方有共同的經濟利益

4、英國首先開始工業革命的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發展水平高

5.18世紀70年代,英國城鄉人口比例爲1:2,19世紀初上升爲2:3的最主要原因

6.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喪失世界工業壟斷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資本輸出多而工業投資少

7、促成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根本原因:資產階級、新貴族害怕人民羣衆的革命運動,於是同陰謀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妥協

8、從英屬13個殖民地的抗英鬥爭,到18世紀末轉變爲聯合一致的美國獨立戰爭,出現這轉變的主要因素:統一的美利堅民族形成

9、美利堅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經濟發展與交流

10、美國獨立戰爭的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阻礙其發展的英國殖民統治間矛盾激化

11、薩拉託加大捷被稱爲美國獨立戰爭轉折點的主要原因:美國國際地位提高並增強信心

12、法、荷支持美國獨立戰爭的直接原因:打擊英國海上霸權

13、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美國人民爲正義事業而戰

14、美國西進運動過程中促進西部振興的根本因素:資本和勞動力資源

15、美國南方種植園主階級和北方資產階級進行內戰的根本原因:經濟利益衝突

16、美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兩種階級制度的尖銳矛盾

17、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爆發的共同原因: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

18、英國議會軍和美國北方軍隊在各自內戰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領導者政策有所失誤

19、19世紀晚期,美國壟斷組織形成的直接原因: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

20、壟斷組織出現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21、發源於西歐的啓蒙運動能迅速波及歐洲大多數國家的主要原因:它適應了發展中的資本主義的需要

22、法國大革命成爲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羣衆積極參加和推動

2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達到高潮的直接原因: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裝起義,雅各賓派的革命措施

24、雅各賓派專政時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導致失敗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25、雅各賓派專政失敗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現失誤

26、法國“霧月政變”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亂中的法國需要獨裁者穩定秩序

27、拿破崙對外戰爭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戰爭具有侵略性和非正義性

28、法蘭西第一帝國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國的擴張引起歐洲人民的廣泛反抗

29、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復辟的波旁王朝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30、19世紀30、40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失敗的歷史根源:社會經濟還沒有發展到剷除資本主義制度的程度

31、決定聖西門成爲空想社會主義者而恩格斯成爲科學社會主義者的根本原因:無產階級的成熟程度

32、法國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業資產階級要求分享統治權

33、法國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貴族的統治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34、法國“六月起義”的直接原因:資產階級執行委員會強徵工人入伍

35、決定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

36、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資本主義制度在法國最終確立的主要原因:工業革命深入進行

37、英國干涉法國大革命與法國干涉德意志統一的共同原因:爭奪歐洲霸權

38、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政治統治腐敗

39、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資產階級軍隊偷襲蒙馬特爾高地

40.19世紀晚期,形成法帝國主義特徵的主要原因:大量資本投在信貸領域

41克里木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俄國擴張與英法的利益發生衝突

42、克里木戰爭俄國失敗的根源:俄國社會制度的落後與腐朽

43.1861年俄國改革的根本原因:農奴制已成爲俄國發展資本主義的障礙

44、1861年俄國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戰爭失敗,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朽性

45、19世紀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統一的原因:分裂現狀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矛盾

46、德意志在19世紀中期要求統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47、19世紀末的德國有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其直接原因在於:容克階級掌握了政權

48、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都是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改革,其共同原因在於:資產階級尚未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

49、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但中國戊戌變法卻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於:生產關係的變化程度

50、19世紀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統治危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51、日本經濟壟斷組織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其歷史原因在於: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不徹底

52、俄、日帝國主義都帶有封建性,其歷史原因之一在於:領導改革的核心原屬封建階級

53.18、19世紀俄國沙皇主動進行兩次改革的最根本原因:無力阻擋資本主義世界潮流

54、俄國糾合法德兩國,迫使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的主要原因:沙俄企圖獨佔東北,作爲自己的勢力範圍

55、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相似原因:舊的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發展

56、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尚具有不成熟性,導致這一特點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尚處於手工業生產階段

57、史學界認爲:“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對歐洲大陸來說,是一個大動盪的時代,同時也是歷史性變革的時代。”這一歷史性變革的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的迅速擴展

58、與17、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相比,引起1848年歐洲革命的新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出現

59、19世紀60、70年代,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改革的浪潮,其相同原因;根本原因: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進一步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工業革命廣泛開展

60、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能夠逐步形成世界體系的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發展了生產力

61、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生產力高速發展的根本原因: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62、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動了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原因:科技與工業生產的結合程度不同

63、19世紀70年代以後,導致動力工業發生革命的主要原因:電的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

64、19世紀晚期,推動石油開採業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產生的直接原因:內燃機的發明

65、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不平衡性加強的決定因素:各國科技和壟斷組織發展水平不同

66、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世界已被帝國主義瓜分完畢,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壟斷資本主義的本性

67、17-18世紀中西科技文化出現差距的根本原因:封建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

二、目的 目標 意圖 用意

1、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權利

2、1660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接受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目的:維護資產階級革命成果

3、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之前國王分別召開新議會和三級會議的共同目的:解決財政困難

4、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的主要目的:維護自己在歐洲的霸主地位

5、1787年,美國召開制憲會議的目的: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

6、美國提出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意圖:進佔中國市場

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的根本目的: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專政

8、雅各賓派實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鎮壓反對派

9、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終目的):使俄國成爲西歐式的大國,增強俄國實力,鞏固貴族地主商人的國家

10、彼得一世鼓勵發展手工工場的目的:增強俄國實力

11、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根本目的:確保貴族地主利益

12、推行“鐵血政策”來統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13、普魯士於1866年發動普奧戰爭的直接目的:把奧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1869年日本政府實行“奉還版籍”的主要目的:實現全國政治統一

三、作用 影響 結局 結果 後果

1、《權利法案》的最主要作用: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了國王專政

2、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最重大的影響: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生產力

3、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國際局勢產生的最大影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國際局勢產生的最大影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5、19世紀中期,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是:資本主義在歐美國家取得全面勝利

6、在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7、法國1794年熱月政變、1799年霧月政變、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相同結果:維護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秩

四、特徵 特點 表現 標誌

1、第一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特徵:大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工場

2、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主要特點:無產階級已作爲獨立的政治力量進行鬥爭,開始鬥爭矛頭指向資本主義制度

3、19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的顯著特徵:生產和資本集中,產生壟斷

4、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特徵: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

5、日本壟斷組織產生的最大特點:在政府保護下產生

6、亞歷山大二世改革與彼得一世改革時俄國社會狀況的相同特點:工業發展落後於西歐國家

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達到高潮的標誌:英吉利共和國的成立

8、英國資產階級最終奪取政權的標誌:1688年宮廷政變

9、北美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進入高潮的標誌:波士頓傾茶事件

10、北美獨立戰爭前,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的主要標誌:初步形成了統一市場,英語逐漸成爲通用語言

11、南方奴隸主挑起美國南北戰爭的標誌:南方軍隊炮轟薩姆特要塞

12、19世紀末美國壟斷的標誌:大量的托拉斯

13、美國侵華新階段的標誌:“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

14、18世紀晚期,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高潮的標誌:雅各賓派(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權

15、標誌近代世界體系開始真正形成的兩大歷史事件:新航路開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的標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

17、衡量一個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的主要標誌:機器製造業已實現了機械化

18、無產階級作爲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的標誌:19世紀30、40年代裏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19、科學共產主義誕生的標誌:《共產黨宣言》發表

20、標誌法國資產階級最後戰勝封建勢力的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

21.1917年,俄國七月流血事件標誌着: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結束,政權完全落到資產階級手裏

五、實質 本質 性質

1、英國圈地運動的實質:促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分離的資本原始積累

2、1640年英國議會提出了限制王權的要求,這種要求的實質:資產階級要求掌握國家政權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內戰,大塊拍賣土地的政策,其實質在於:把封建土地所有制變成資本主義所有制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兩次內戰之間的議會同軍隊鬥爭的實質: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同農民的矛盾

5、1649年建立的英吉利共和國的性質: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專政

6、英國“光榮革命”的實質:資產階級向封建貴族奪權

7、英國《權利法案》的實質:爲限制王權提供了憲法保障

8、啓蒙運動中的“自由”和“平等”要求的實質:反映發展商品經濟和對自由勞動力的要求

9、《人權宣言》的實質:維護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利益

10、拿破崙的失敗和維也納體系建立的實質:法國的資本主義還不具備戰勝歐洲封建勢力的力量

11、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性質:金融資產階級和大工業家的帝國

12、彼得一世改革的實質:農奴主階級實行富國強兵的改革

13、日本明治維新中廢藩置縣政策的實質:清除封建割據狀態

14、美國內戰前南方種植園經濟的實質:使用奴隸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經濟

15、19世紀晚期出現的壟斷組織的實質: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局部調整

六、依據 條件 前提 背景

1、拿破崙能在1799年奪權的歷史條件:資產階級希望他穩定政局

2.19世紀晚期,德國經濟長足發展的根本前提:統一市場開闢

3、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基本條件:隨着工業革命的深入,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弊端日益暴露

4、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前提條件:武裝倒幕取得最後的勝利

高中歷史重要結論總彙(世界近現代史下)

一、原因(根源) 因素 關鍵 條件

1.19世紀末的德國有着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其直接原因在於:容克階級掌握政權

2、意大利被俾斯麥拉入三國同盟的原因:與法國爭奪突尼斯的矛盾

3、一戰前夕,巴爾幹半島局勢空前緊張的最主要原因:歐洲列強擴張勢力介入當地

4、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

5、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根本原因:參戰國革命運動高漲

6.20世紀初,英國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與俄法結盟,造成這一行爲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上升爲主要矛盾。

7、一戰後召開巴黎和會,歷時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歐洲列強間爭奪激烈。

8、日本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專注亞洲事務及其權益。

9、一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力量對比發生變化。

10、一戰後引起美日之間在東亞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國金元勢力的膨脹。

11、在華盛頓會議期間,中日會外談判,日本被迫讓步的主要原因:中國堅持鬥爭。

12、美國提出建立國聯,又沒有參加國聯的主要原因:巴黎和會的結果對美國不利。

13、薩拉熱窩事件之所以能成爲一戰導火線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主要大國均完成戰爭準備。

14、俄國二月革命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

15、決定蘇俄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到新經濟政策上來的根本原因:蘇俄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16、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破產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17、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18、20世紀30年代美國能夠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國有三權分立的民主傳統

19、羅斯富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於:高速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20、20世紀30年代,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走上法西斯主義極權統治道路的根本原因:國內嚴重的社會危機和階級矛盾

21、希特勒納粹黨在德國勢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打着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招牌騙取支持

22、一戰後,引起日美在亞太地區深刻矛盾的根源:對中國的激烈爭奪

23、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根本原因:日本企圖以侵略中國轉嫁資本主義世紀經濟危機造成的社會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

24、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的根本原因:實施奪取東南亞的方針,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

25、導致德國在職941年的蘇德戰場上戰略計劃落空的主要原因: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

26、希特勒發動不列顛之戰的直接原因:丘吉爾拒絕與德國和談

27、導致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國人民與法西斯國家的矛盾。

28、蘇聯沒有成爲《波茨坦公告》簽署國的原因:尚未宣佈對日宣戰。

29、二戰後美國對日本政策由削弱轉爲積極扶植的直接原因:中國革命的勝利。

30、德意日法西斯專政建立的基本相同因素:壟斷資產階級要求建立恐怖統治。

31、二戰後,美蘇關係從結盟走向對抗,其根源在於: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矛盾和衝突。

32、二戰後初期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廢除了生產關係中落後的封建因素。

33、二戰後造成德國分裂的根本原因:蘇、美、英、法對德及柏林分裂的根本原因:蘇、美、英、法對德及柏林分區佔領

34、二戰後,資本主義進入高速局長時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運用

35、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聯繫較戰前更加密切,其根本原因在於: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國際分工協作日益加強

36、歐共體成立的原因:歐洲實力消弱;蘇聯的嚴重威脅;美國對西歐控制的加強

37、聯合國成立初期被美國操縱的原因:美國經濟實力強大

38、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其直接的主要原因在於: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9、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美蘇形成實力均拋

40、國際格局變化的根本因素:生產力的發展變化

41、促使1972年尼克松訪華的主要原因:美國政府認爲同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42、蘇聯失去東歐的根本原因:蘇聯不具備對東歐的經濟吸引力

43、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本身經濟力量的衰弱

44、兩極格局瓦解的決定性因素:蘇聯解體

45、蘇聯解體最主要的原因: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長期得不到糾正

46、影響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

47、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源:世界經濟力量結構多極化

48、當前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強”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美日中等國實力增強

49、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直接原因:兩極政治格局的解體

50、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族衝突、地區衝突激烈的主要原因:冷戰結束,力量對比失衡

二、特徵 特點 表現 標誌

1、1918——1920年的德國與1792-1794年的法國相比,國家局勢的相同特徵:新生的社會制度遭到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

2、俄國二月革命後政治形勢的最大特點:兩種性質的政權並存的局面

3、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突出特點: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

4、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是世界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其基本特徵在於:大危機、大動盪、大較量

5、法西斯主義道路的主要特徵和表現:通過戰爭和軍事工業擺脫經濟危機

6、二戰前戰爭策源地形成的過程中,德國不同於日本的特點:民族復仇主義思潮氾濫

7、羅斯福新政中最能表現新政特點的措施:《國家復興法》

8、羅斯福新政的特點:確保資本主義私營企業自由制度,但爲順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局部調整原有生產關係中的弊端

9、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顯著特點:由局部戰爭走向全面戰爭

10、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形勢變化的最大特點:形成兩極國際格局

11、進入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雅爾塔體系演變的特點:逐漸形成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

12、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新舊格局變化的特點:由兩極對立的格局轉到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

13、歐洲統一過程的顯著特徵:由經濟聯合逐漸到政治統一

14、歐洲統一過程反映了當今世界發展的特點: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集團化的趨勢

15、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明顯的特點:科學與技術的密切結合,相互滲透,轉化爲生產力的速度明顯加快

16、日本確立天皇制的法西斯軍事專政的標誌:1936年二二六事變

17、德奧合併標誌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徹底崩潰

18、英國放棄綏靖政策的標誌:丘吉爾就任首相(1940.5.10)

19、德意日三國法西斯軸心集團形成的標誌:意大利加入《產國際協定》

20、1942年1月,26國共同宣言標誌着: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21、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標誌着:美蘇冷戰全面展開

22、標誌着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形成的標誌:英法、英俄協約的簽訂

23、以美蘇爲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形成的標誌:華約組織的建立

24、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最顯著特徵:遏制共產主義,但不訴諸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