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新版多篇)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新版多篇)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 篇一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2課,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讓學生對人生的大話題有所感悟。我設計的這節課是以新課程理念爲指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整個課堂。我採用“激情導入──朗讀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的自主、合作教學模式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下面是本節課的教學實錄。

一、課前交流

師:大家好!今天很高興能和你們共同合作一節課,希望在接下來的四十分鐘裏,能讓老師看到同學們最專注的眼神,聽到同學們最獨道的見解,感受到同學們最真誠的微笑!好,上課!

(反思:借班上課,課前交流很有必要,既能拉近師生距離,又能讓學生對老師的教學風格有一定感知。我是個乾淨利落的人,所以課前交流簡短有力,又充滿期待。讓學生精神爲之一振,進而想要在課堂上好好展示自己。)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二、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家中的經濟陷入困境;升入國中以來,你覺得自己比較努力,但成績總和別人有差距;你很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總是遭到同學的誤解……究竟該怎麼辦呢?今天我爲大家推薦一篇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讀後你一定會深受啓發。

(生靜聽,共鳴。)

(師板書課題、作者。)

師:請同學們讀出課題及作者。

生:《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反思:導語既要起到導入新課的作用,又要彰顯語文教師的素質,還要能抓住學生的心。我就從學生生活的家庭、學校來找他們容易遇到的困難,儘量深入學生內心,觸及其靈魂,引起共鳴。)

三、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

生:大聲讀課文。

師:剛纔同學們讀書很認真,尤其是讀書聲音特別洪亮,讓我很受感染。讀完課文,你能說出文中寫了一件什麼事嗎?

(生思考,紛紛舉手。)

師:你的手舉這麼高,請你回答。

一生:寫“我”一次和好朋友一起去爬懸崖,我被困在懸崖上下不來,小朋友們都走了,只剩下我,我很害怕。後來爸爸幫我一步一步走下懸崖。

師:你說得真好。又完整,語言組織得又有條理。那同學們能複述故事嗎?

生:能。

師:剛纔那位同學說得已非常好了。那同學們知道複述故事應該注意什麼嗎?

生:說不上來。

師:(提醒)知道記敘的六要素嗎?

生:不知道。

師:(提示)複述事情時,除了說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還要關注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看同學們很迷茫)大家是不是不熟悉,那我們記到書上好嗎?

生:好!

(生趕緊批註)

師: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複述故事就是抓住記敘的六要素。

(生邊寫邊讀邊記。)

(反思:課本只是例子,要通過例子教給學習語文的方法纔是根本。當學生不知道複述方法時,我及時告訴他們抓住記敘要素;學生不知道記敘要素時,我就趕緊讓他們記下來。記下來之後,應該讓學生用這種方法複述一次,這一點在課堂上沒有落實,有點遺憾。)

四、研讀賞析

師:文章寫了我的一次冒險和脫險的經歷。特別是冒險部分寫得很精彩,值得我們品析玩味。請同學們找出寫冒險經歷的內容。

生:16~22段。

(生很快就找到了。)

師:請大家自由讀16到22段,看看文中是如何刻畫“我”的?

(生大聲讀,思考。)

師:我發現這位同學很會讀書,邊讀邊劃,這種方法太好了。文中是如何刻畫“我”的?

一生:通過動作描寫刻畫的。

師:你能讀出用動作描寫的句子嗎?並找出動詞。

一生:讀“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岩石,而且踩到了它。”用到的動詞是“伸、探、踩”。

師:你讀得很好,動詞找得也很準確。那老師把“探”換成“踩”可以嗎?

生:不能換。

一生:“探”那塊岩石,可以看出當時我非常害怕。

一生:前面有“小心翼翼地”,用“探”與它照應,很準確。

師:你們說得真好。那讀得時候,哪些詞語需要重讀?自己讀讀試試。

(生大聲讀。)

一生:“伸、探、踩”要重讀。

師:你讀讀試試?

該生:很認真得讀。

師:重音讀得很明顯。除了這三個動詞外,還有哪些詞語需要重讀?

生:“小心翼翼”

師:再讀讀試試。

(生認真讀。)

師:文中還用到哪種刻畫人物的方法刻畫“我”?

生:語言描寫。

師:誰來讀讀?

一生:“我不下去!”我哭着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師:你讀得太好了。不僅把“我”當時害怕的樣子讀出來了,甚至都要哭出來了,多麼投入!都讀讀試試。

(生很用心地讀。)

師:文中還有對“我”的語言描寫,我們再找找。

生:很快就找到了。認真讀“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說。”

師:“看見了。”雖然我已沒有剛纔害怕,但並沒有完全克服恐懼的心理,還要讀出稍微的恐懼。再讀一讀。

生:又讀一遍。

師:文中還有什麼描寫?

生:心理描寫。“我能辦得到的。”我想。

師:邊引導邊板書。讓我們分角色再讀這一部分。

生:同桌三人分角色讀。

師:哪一組願意起來展示?

師:大家積極性這麼高,你們三個都舉手了,就你們來讀。

(一小組很認真地讀。)

師:她們讀得怎麼樣?誰能評價一下?

一生:她們讀得很有感情。

一生:她們讀得很投入。

一生:她們讀得有多字、掉字的問題。

師:你們評價得很實在。

師:還有哪一組願意讀?

(生紛紛舉手。)

師:就你們這一組吧。

(另一組更投入地讀。)

(反思:學生品讀得已非常精彩,應該在高潮中趕緊過渡到下一環節,我卻讓學生又分角色讀了三遍。讀是必要的,但讀三遍確實比較多。浪費了很多時間,讓下面的環節顯得很倉促。)

師:從脫險經歷中你受到什麼啓發?用文中的話怎麼說?

生: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師:我們齊讀一遍。

(引導學生理解。)

(生理解,背會。)

五、體驗反思

師: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

(生思考。)

師:你的手舉得真快!那就請你先說。

一生:以前我不喜歡上語文課,上課不想聽講,老師老讓我站在外邊。我不知該怎麼辦?

師:看來你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老師幫你想個辦法,合適的時候你可以和你的語文老師溝通一下,相信老師會理解你的。

一生:星期天作業特別多,我不知道怎麼才能寫完。後來我就把作業分成一小部分 ,一小部分,慢慢完成。

師:你的做法非常好。回去我一定要把你的好方法教給我的學生,並告訴他們是你的專利。

(生大笑。)

師:剛纔兩位同學都是談學校的事情,大家可以走出學校,談談在其他方面遇到的困難。

一生: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一起玩,看到滿樹的大棗,真是想吃。可是棗樹太高,怎麼也吃不到。後來我們想出了一個辦法:找來一根長棍子 ,一個人使勁打,其他人都在下面撿。

師:看來什麼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

(反思:體驗反思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再認識,再提高。學生說得不夠深入,因時間比較緊,我也沒有再耐心細緻的加以引導,草草結束。有點虎頭蛇尾,很不完美。)

師:一個人在人生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艱難險阻都會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教後反思】

要在四十分鐘內備好一節幾年都沒再教過的課文,對我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抽課之後,很快讓自己鎮定下來,開始理思路。這一單元都是關於人生的話題,讓學生從事件中受到啓發,這是必須的。記敘文寫人記事一定要清楚、明白,生動、吸引人,學點寫人的技巧,也是必要的。走出文本,聯繫生活,自己能獲得感悟,正是本課的延伸,也要完成。於是,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位於以下三點:

整體感知,讀出故事,嘗試複述。

研讀賞析,獲得感悟,學點寫人技巧。

體驗反思,學爲己用。

教學重難點是目標2。

上完這節課,總體感覺比較順利。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了,大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特別高,有些學生生怕老師看不見他,就着急地站起來,把手伸得很高很高。還有一個學生髮言說,以前不喜歡語文課,沒想到今天的語文課這麼有意思。

我認爲這節課較爲成功的地方有三點:

1、整節課能始終面帶微笑:

微笑足以征服人心。我的微笑是發自內心的,是可以傳染給學生的,是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且再把他們的微笑傳遞給我的。這樣,師生就通過微笑互相信賴,而信賴往往會創造出最美好的境界。這種境界我在這節課上感受到了。

2、評價語言適時、得體,恰到好處:

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後,我說,同學們讀書很認真,尤其是讀書聲音特別洪亮,讓我很受感染。研讀賞析時,一生邊讀邊批劃,我就趕緊告訴學生,我發現這位同學很會讀書,邊讀邊劃,這種方法太好了。剛說完,我就看見方纔手裏沒拿筆的學生趕快拿起了筆。我想鼓勵一位沒有舉手的學生起來發言,我說,雖然這位同學還沒舉手,但我從她的眼神中讀出她早已成竹在胸,她的發言一定會很精彩!就是這樣一次次的鼓勵、賞識,讓孩子們樂於在課堂上表現自己,精神上的鼓勵超越一切物質方面的刺激。

3、研讀賞析紮實、有效: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我要精心打造,讓它成爲亮點。我讓學生找出對人物的幾種描寫方法後,動作描寫就讓學生用換一換的方法品動詞,如:把“探”換成“踩”,行嗎?語言描寫就讓學生揣摩說話時的語氣,不斷深入指導朗讀。學生由不會讀到會讀到讀得精彩,掀起了課堂的一個小高潮。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感受合作的快樂。

我感覺這節課不成功的地方有兩點:

1、課堂調控能力、教學機智都需繼續加強:

脫險部分的研讀賞析是重點,且比較紮實、有效,可以說是打造了一個亮點。該往下推進時,我想讓學生再分角色讀課文,先讓就近的三個人分角色朗讀,再叫起一組起來分角色讀,簡單評價之後又叫了一組起來讀。在本已到位的環節上我又浪費了很多時間,做了近乎於無效的勞動。影響了本節課的正常推進。

2、體驗反思環節推進太快,且沒能扣住本節課的重點延伸:

學生在談自己遇到的困難及如何克服時,都是三言兩語,淺嘗輒止,教師卻沒能及時引導。課後想想,學什麼拓展什麼,我應該引導學生用寫人記事的寫作技巧,通過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景物描寫等刻畫人物,敘述所遇到的困難,最後用一句話點出獲得的啓示。當時是趕時間,只考慮課堂氣氛應該活躍些,卻沒在意自己已偏離語文教學的軌道,向思想品德課靠近了。

幸虧有了這次“名師選拔”現場作課,是它讓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更加嚴謹認真,不斷錘鍊提升。在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方面多下功夫,彰顯實力,展示魅力,爭取離名師近點,再近點。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 篇二

複述課文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板書課題)。大家想想,這個題目是文中誰說的一句話?

生:(齊)父親。

師:對!那是父親對誰說的呢?

生:(齊)對兒子說的。

師:同學們看書看的真仔細!老師要再考考大家,知道的舉手發言,好不好?

生:好!

師:父親在什麼時候對兒子說的這句話?

生:父親在兒子困在半山腰的時候說的。

生:兒子在有困難的時候。

生:兒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時候說的。

師:同學們說的都不錯。我請一個同學將剛纔的內容來個小結,如何?

生:當兒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時候,父親對兒子說:走一步,再走一步!

師:他說的很好!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故事就這樣說出來,好象有很多東西沒有交代清楚?

生:(小聲議)

師:下面,我們來給這個事件配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讓它更具體,好不好?

生:57年前的7月,費城,天氣很悶熱,我與小朋友們想爬到山上涼快,可是,由於我的身體比較瘦弱,膽子也比較小,當我爬到半山腰的時候,他們卻已經到了山頂,並且準備回家了。後來他們把我留在了那裏。當我一個人在恐懼與哭泣的時候,父親來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後,在父親的指導下,我終於脫險。

師:他說的很好!同學們,剛纔老師教你們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體運用!如果,老師一開始說,要大家複述課文,很多同學可能不會這樣熟練地說出。現在,這麼長的一篇文章,老師利用文中父親教兒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後完成。多麼容易啊!在複述故事的時候,我們就要這樣,先抓主要的人物與事件,再配上時間地點等具體的東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們感謝作者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好的化整爲零的好方法!

重點解讀

師:同學們,走一步,再走一步這樣一個故事情節在文中什麼地方,請你們找出來。

生:從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師:你能說說理由嗎?

生:這裏是寫我在父親的指導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終脫險的全過程。

師:很好。還有沒有不同意見。

(學生聽我說很好,以爲這就是標準答案了,於是不再舉手了。)

師:我說很好,並沒有說他說的就是標準答案啊!同學們,在我的課堂上,沒有什麼標準答案的!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就行!

生:從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我想。

師:你爲什麼將後面的那段沒有要呢?

生:因爲我覺得最後一段是寫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後的事,不能要。

師:有道理!老師問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內容。

生:從聽我說吧。我想。

師:你爲什麼沒有要前面的呢?

生:我覺得前面的那段是父親來與我的談話,還沒有涉及到走一步,再走一步

師:很好!大家都說的很有道理,就要這樣!請繼續!

生:從聽我說吧。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師:請說理由。

生:我覺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到脫險纔對!

師:剛纔同學們給了四個答案。請大家認真朗讀這些內容,同桌的同學們相互討論一下,究竟誰的答案是正確的答案。

生:(討論異常激烈。)

生:如果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段落,那就應該是從聽我說吧。我想。這裏是父親指導我走,以及我如何走的。如果說是脫險的話,那就應該是從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師:同學們就要這樣讀書,就要這樣去分析,很好!下面我們看這幾段中,哪裏是走一步的內容?哪裏是再走一步的內容?

生:從聽我說吧。我頓時有了信心。是父親指導我走一步,我也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後面的是再走一步的內容。

師:哪一部分用的筆墨多呢?爲什麼?

生:走一步用的筆墨多,因爲萬事開頭難!

師:很好!當我邁出了第一步後,我開始有信心,我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下面請同學們進行朗讀,認真地讀出那種心態與語氣。

生讀。

師: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什麼時間的故事?

生:發生在57年前的故事。

師:事隔57年了,我還記得,那麼這件事一定在當時給了我極深的印象,在後來也對我的生活有了深遠的影響,請同學們齊讀最後一段。

生讀。

師:這最後一段也就是這個事件給我們的啓示,哪句話體現出來了?

生: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是要着眼於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師:就是這句。那麼我們題目的含義如何去理解呢?

生:也是這句。

師: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關鍵是化整爲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地走下去。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默讀,能用最簡潔的語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領會“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緊扣人物心理狀態的解析,通過探究式學習程序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方法】

探究式學習程序:探究性質疑──藉助資料信息合作釋疑──得出相關結論獲得知識

(評述:理解本文人物心理狀態,既是解讀文章蘊含的人生哲理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又是設計本文探究式學習程序的內容線索,可謂“一石二鳥”。)

【教學過程】

師: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一隻飢餓的鱷魚和一羣小魚放在水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板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了進攻,它失敗了,但它毫不氣餒;接着,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烈的進攻,它又失敗了,並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進攻無望後,它不再進攻了。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檔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着那些小魚在它們眼皮底下悠閒地游來游去,放棄了最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同學們,這個故事給了你什麼啓發呢?

生:它告訴我到了最後一刻也不能放棄努力,否則會喪失生存的機會。

生: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了機會只會降臨到那些時刻準備挑戰困難的人身上。

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成功往往存在於最後的拼搏努力之中。

師:上面幾位同學的說法有不同,但都理解了當失敗和挫折接踵而至時,不要輕易放棄不懈努力,否則難以求生存或取得事業的成功這個道理。鱷魚放棄最後的努力,便失去了生存的機會,這是一個失敗的事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這是一個成功的事例。

(評述:“鱷魚的故事”的導語,新穎而生動。這個失敗的事例,能自然而然地導引出正面的結論,教訓,與課文蘊含的人生哲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導語貼切、形象,有助於學生把握課文的主旨。)

師:先請大家快速默看課文,以每分鐘500字的速度在4分鐘內看完,同時,依據記敘的要素用最簡潔的語言表述故事的梗概。方法是同桌的同學,互相進述,相互糾正補充。

(生認真默讀課文,相互進述,糾正、補充,教師巡視指導)

師:講述故事我們分兩步走:第一步根據記敘要素,先說說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和起因;第二步講述脫險的經歷。誰先來說明第一步幾個問題?

生:時間,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地點,費城;人物,我和五個孩子、父親;

師:說得很扼要。誰來說“我”脫險的經歷?

生:“我”是一個體弱、膽怯的孩子,猶豫片刻後,自尊心使“我”決定去冒險爬一次懸崖。往上爬,“我”落在了最後,顫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終於到了石架上,“我”再也不敢往前移動了。小男孩都走了,天也黑下來,恐懼使“我”陷入險境之中。父親來了,他先安慰我,然後指導“我”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在父親的鼓勵下,“我”小習翼翼地伸出左腳。“第一步”的成功使我頓時有了信心,接着的第二步使“我”信心大增,使我變得勇敢自信起來:“我能辦到的。”最終,我脫險了。

師:講得非常好。過程很簡潔,突出了在父親的鼓勵、指導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終於脫險。誰能再把這個故事分成三個階段,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來。我說第一個階段:冒險。請同學們完整地概括。

生:冒險──陷險──脫險。

師:好極了。從表達方式上來說,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記敘和議論,。大家瀏覽一下課文,哪些段是議論?

生:最後一段。

師:議論什麼?

生:闡明人生的哲理。

師:你們從中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

生:變大困難爲小困難。

生:着眼於眼前最初的一步。

生:堅持走好每一步。

師:把上面同學的發言概括一下,就是本文的主旨。

(評析:整體感知課文,是閱讀教學是重要環節。不注重整體感知,閱讀理解容易產生片面性。在快速默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複述故事的梗概,意在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綜合概括的能力。)

師:通過默看課文,複述故事,我們已整體瞭解了課文的內容。接下來我們要一起探究這篇課文。

我們語文探究性學習的第一個步驟是什麼?

生:自主閱讀,提出問題。

師:這篇課文涉及哪些人物?

生(齊):“我”、“傑利”、“我”父親以及另外四個小男孩。

師:爲了使大家有一個共同探究的話題,我們要找出一個能幫肋我們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值得探索的中心問題。在冒險、陷險、脫險的過程中,不同的人物各有不同的表現,他們不同的表現,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狀態。我們就把文章中人物不同表現所具有的心理狀態,作爲我們共同研討的中心問題。爲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深入地提出問題,我們把人物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由第1~4小組研究。第二部分是父親、傑利、四個小夥伴由5~8小組研究。要求找出能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人物心理狀態,並用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例如“我”明知自己體弱、膽怯仍要去爬懸崖,這說明“我”當時是一什麼心理狀態?每個同學都把自己發現的問題寫在一張紙條上,一個問題一張紙條,參加小組討論。請各小組長主持學習和討論,分人物篩選出有探索研究的問題。將提問紙條,按課文內容的先後順序貼在各組的題板上。小組長都聽明白了嗎?有問題的請舉手。沒有,請按老師的要求完成探究學習的第一步。

(生認真閱讀,寫出問題,相互交流,展開討論,篩選問題。把取得共識的問題貼在題板上。)

師:請第1~4小組將所有針對“我”提出的問題的題板交上來。(用實物投影儀展示)

經過全班篩選,確認“我”的行動和心理狀態值得探究的問題:

1、爲什麼“我”明明知道自己體弱、膽怯,還是要去爬山呢?

2、文章是怎樣表現“我”孤獨無助,極度恐懼的?

3、文章是怎樣描寫“我”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小懸崖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的?

4、從小懸崖下來後“我”爲什麼會產生“巨大的成就感”?

師:請5~8小組將“傑利”、“其餘的小夥伴”、“父親”的題板交上來,我們大家來疏理,選擇值得研討的問題。

(用投影儀展示,引導、分析、比較、確定問題)

1、其餘四個小夥伴丟下“我”,並嘲笑“我”,表現了他們什麼心態,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2、傑利丟下“我”走時的心理是怎樣的?

3、父親爲什麼不直接抱“我”下來,他不怕“我”失足摔死嗎?(設想一下“父親”的內心想的是什麼?)

4、文章是怎樣描寫父親充滿智慧的引導的?

(評述:探索式學習的第一步是質疑提問。值得肯定的是:⑴

圍繞一箇中心問題,找有助於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相關問題;⑵

全員參與、全員思考。每人都要寫紙條提問,在個人探索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通過分析比較篩選出最佳問題,質疑落到了實處;⑶

起了引導學生深入細緻閱讀課文作用,與前面的速讀課文整體感知,相輔相承。集中探索某些問題,這是聚斂式的思維訓練;有的文章還可以進行發散性、求異性思維訓練。)

師:我們要探究的問題一共有8個。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呢?我們探究性學習的第二個步驟是什麼?

生:藉助資料、信息,合作釋疑。

師:老師編選了一些相關資料,印發給同學們,人手一份。老師還在資料室借了一些教學輔導資料,放在每個大組,每個同學自己買的教學輔導書也請放在桌上,大家可以交換閱讀。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課內筆記本,把你對這些問題的理解,逐題寫在“筆記本”上必須寫得簡明扼要。寫完後,小組進行討論,相互糾偏,完善答案。

(評述:探究性式學習,是讓學生自己尋求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學生自行尋求答案,必須“鋪路搭橋”,相關的教學輔導資料就是“路”和“橋”。學生在“教參”中並不能直接找到問題的答案,必須分析、理解、概括,這是有效的思維訓練,要求每個學生逐題寫,這是全員性的訓練,可以把探索再次落到實處。)

師:現在,每個同學都有了初步的結論,小組討論後,對問題的認識有進一步的提高。下面我們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第三步:明確相關的結論。

我們先來評價一下“四個小夥伴”的行爲。

生:他們把“我”丟下不管,還無情地嘲笑。我覺得他們的做法不對。

生:那幾個小男孩是爲了鍛鍊“我”才把“我”丟下的。他們的嘲笑其實是激將法。

生:我覺得你說得不對,如果是鍛鍊朋友,他們登上了崖頂就會等待。他們不但沒有等待還嘲笑說:“你想待在那裏,就待着好了。”這種嘲笑絲毫沒有同情心,談不上是激將法。

師:四個小夥伴的行爲是不對的。但是大家應該想到他們都是幼稚的孩童,他們的思想行爲往往不能預計後果,主觀上並沒有惡意。作者這樣寫,有生活的真實性。大家說在寫作的表現上還有什麼作用?

生:襯托“我”的軟弱和恐懼。

師: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傑利離開時的心理。

生:我覺得傑利走時的心理是矛盾的:相信好朋友能跟着走上來,所以“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又擔心朋友會出事。所以文章說:“傑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不放心與上文的“最好的朋友”相呼應)他走了之後還是牽掛着“我”,總不見“我”回家就把“我”父親帶來了,這說明傑利是個重友情的孩子。

師:“我”是文中的主人公,我們來研究一下他的行動和心理。我一直有病,也記得母親的訓誡,爲什麼卻要去冒險爬懸崖?

生:是好朋友傑利的呼喚“別做膽小鬼”,刺激了“我”,自尊心和小孩子的好勝心佔了上風,於是冒險去爬懸崖。

師:文章是如何描寫“我”爬崖的艱難?

生: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咚咚直跳”。

師: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我”陷境時恐懼的心理?

生:搭在石架上,心驚肉跳;看夥伴爬懸崖,幾乎暈倒。

師:從“心驚肉跳”到“幾乎暈倒”表現出“我”恐懼加深。還從哪些方面表現“我”的恐懼?

生:以夥伴們的“哈哈大笑”襯托“我”的軟弱和恐懼。

師:說得好。還有什麼地方運用了“襯托”的寫法?

生:讀課文:“時間一分一秒……不能動彈。”

師:這是──

生:以環境描寫襯托“我”孤獨無助,極度恐懼。

生:這些描寫渲染了氣氛,可以與下文有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形成對比。

師:還有嗎?

生:襯托父親教導的方法充滿智慧。

師:說得好極了。現在我們來研究“父親”。

父親眼看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他爲什麼不自己上去救護孩子呢?父親想的是什麼呢?

生:因爲父親想讓“我”自己下來,經受一次磨鍊,增長勇氣和經驗。

生:其實父親不是不擔心“我”的安危,他知道,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想讓“我”在自己下來的過程中學會面對困難,增長勇氣和經驗戰勝困難,只有這樣“我”以後才能面對人生中的種種風雨。

生:父親的做法讓我想起了鷹媽媽教小鷹學飛。鷹媽媽將小鷹從高處推下去,當小鷹重重摔在地上時,鷹媽媽也很心疼,但鷹媽媽爲了小鷹將來能翱翔於天空,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將它推下去,直至小鷹能飛起來爲止。

師:這個事例很能幫助我們理解父親做法的高明。那麼,父親是怎樣鼓勵指導“我”在極度恐慌之下獨自走下懸崖呢?

生:他到來之後就安慰“我”說:“孩子下來吧,晚飯做好了。”話語充滿溫馨之情,同時暗示:你一定能下來!

師:大家說說父親是怎樣指導“我”走下懸崖的?

生:他告訴“我”“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他指導“我”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使“我”有了信心,然後再指導“我”走下一步。父親教給“我”這個方法,讓“我”勇敢地走下了懸崖。

師:還有關於“我”的兩個問題,請大家回答。

第一個問題:“我”在父親的鼓勵指導下,探石下懸崖的心理變化過程(引用課文概述)。

生:走出第一步,有了信心,再走一步,信心大增,最後有巨大的成就感。

師:第二個問題:“我”爲什麼會產生“巨大的成就感”?

生:我克服了膽怯,獨自走下了懸崖,所以很有成就感。

生:“我”在那座小山上做到了“我”以前無法做到的事,所以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師:回到課文的標題,最後請大家總結一下這個故事的哲理意義。

生: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說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爲一小步,一小步,然後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師:作者從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爲一筆精神財富。這給我們一個啓示,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接下來請同學們從書本走向現實,重新面對我們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生:由國小升入國中我的成績很不理想,排在班上40多名。家裏人對我的期望很高,要我在班上進入優秀的行列。之前,我覺得很難、很難,一點信心也沒有,但今天我知道了我可以分步走,一步一步的前進,只要我努力,我想這不難辦到。

生:我從農村來,方言很重,平時一說話大夥就笑我,我很自卑越來越不敢開口。今後我想我會克服自卑心理,多聽廣播,多與同學交流,多向老師請教,一步一步練好普通話,請大家幫助我。

(掌聲)

師:是啊,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將要

面對越來越多的困難,不要膽怯,不要害怕,成功並不是遙不可及,老師爲你們鋪好了臺階,希望你們一步一個臺階,一直走下去,直到成功的頂端。

(師邊說邊板書)

(評述:這個階段是學生憑藉教學輔導資料,帶着共同探討的問題,獨立尋找答案的展示活動。它既可以檢測學生對問題理解的程度,又可以在交流中修正補充。限於篇幅,經過篩選的答案,可以說是高水平的,這是藉助教學輔導材料的結果。這與教師把教學資料的結論講給學生聽,教學效果有質的不同,這個展示活動中教師緊扣了教材,把問題落實到了課文之中,使文章主旨變得有血有肉。不但知道寫了什麼,還進一步理解了爲什麼要這樣寫;再者,突出了重點(“我”的行爲和心理描寫,父親的鼓勵和指導)重點中又重其所重(心裏變化過程),使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哲理意義;末尾,教師幾筆簡筆畫,是匠心的設計,把文章的哲理,形象地嵌入學生的腦海。)

【總評】

這是一篇探索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設計。變教師滿堂的講解分析,爲學生帶着問題,藉助文學資料,獨立尋求答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重視文章的整個感知,完成了掌握故事的情節、過程、文章的主旨、文章的基本結構的任務。根據科學探究的基本原理,教師設計了探究式的教程:提問──析問──答問。提問:有一個導入主旨的中心問題,以人物的行爲和心態爲導學線索,有效地進行了聚斂性的思維訓練;析問:善於鋪路搭橋,訓練了學生藉助資料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能力;答問:並不是以解答預定的7個問題爲目標而是藉助問題迴歸課文,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是怎樣寫的,爲什麼這樣寫,真正領悟文章的哲理意義。在教法上,教師能緊扣文章主旨,突出教學重點,導學上方向明確,層層鋪墊,等程序清晰。

聚斂思維與發散思維是相輔相成的。本節課教師過於拘泥於前者,忽視了後者。如果能結合課後練習二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學生有更大的收效。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 篇四

一、創境導入

請兩位同學按照老師手中卡片上的詞做出動作,讓其他同學仔細觀察:

“高興”“悲傷”“久別重逢”。

生高興的表現:第一位同學微笑,第二位同學大笑。

生悲傷的表現:第一位眉頭緊鎖,悶悶地不說話,第二位同學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說,我該怎麼辦?

生久別重逢的表現: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誇張的表情,嘴裏直喊:“是你!”

師:爲什麼這兩位同學會有不同的表現?

生1:他們是不一樣的人。

生2:我覺得陳晨和於洋是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於洋是內向性格的人,而陳晨則是外向性格的人。

教師總結:非常準確。因爲是性格不同的兩個人,所以在對待相同的事物會做出不同的舉動。作家萊辛曾說過:“主要的東西是讓人動起來,通過人物的行動來顯示。”在文學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動,有利於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片段欣賞

師問:下面大家認真地想一想,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運用了動作描寫,體現人物性格?

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

師:看一下黑板的這個描寫片段,注意我加點的動詞,你喜歡哪個詞語?說說理由。

我終於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儘量往裏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邊緣移動,嚇得幾乎暈倒。

生3:我喜歡“靠”這個詞,這個詞表現了當時我的那種膽戰心驚的心理,體現了我那種膽小的性格。

生4:我喜歡“移動”這個詞,我覺得這個詞用得非常準確,因爲害怕,所以纔不敢大膽地往前走,用這個詞同樣表現了我的膽小的性格特徵。

生5:我喜歡“心驚肉跳”這個詞,用這個詞形象地表現了“我”緊張、害怕的心理。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那麼除此之外,課文中還有哪些動作描寫片段?找出動詞,分析用得好在哪裏?

生 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動詞有“伸”“探”“踩”,我喜歡動詞“探”,這個詞能表現出我當時那種小心的心理,準確地表現了我當時害怕的心理,體現了我膽小的性格。

生7:我落在最後,全身顫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們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裏鼕鼕直跳。動詞有“顫抖“冒”“爬”“跳”我喜歡“顫抖”這個動詞,因爲害怕才心裏顫抖,用了這個詞表現了我當時那種怯懦性格。

生8: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這裏的動詞有“移動”“爬”“踩”“投入”,我喜歡的動詞是“移動”“投入”。從這兩個動詞中,可以看出我從害怕、膽小,已經慢慢地向信心大增轉變。

師總結:莫頓亨特通過他的動作描寫,把一個從“膽小”的“我”,慢慢轉變成“信心大增”的“我”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不僅在課本之中,在平時的名著閱讀當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通過動作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描寫,下面就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9:我收集的是《水滸傳》中,魯達的動作描寫:

魯達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鉢兒大小的拳頭,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通過一系列的動詞“入一步”“踏住”“打”“撲”,敘述了魯達拳打鎮關西的動作,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具有正義感、愛打抱不平、嫉惡如仇的性格特徵。

生10:我收集的是《老人與海》中,對老人的動作描寫:

老人拽掉舵把,用它去打、去砍、去劈,雙手攥住,一次一次地掄起劈下。這時它們已經竄到船頭那裏去咬那條死魚,一條接一條地竄來。這裏的動詞有“拽”“打”“砍”“劈”“攥”,通過這些動詞表現出了老人勇敢、頑強的性格特點。

生11:我收集的是《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動作描寫:

在那山坡前,戰經八九個回合,八戒漸漸不濟起來,釘耙難舉,氣力不如。──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來與他鬥着,讓老豬出恭來。”他就顧不得沙僧,一溜那蒿草蓽蘿荊棘葛藤裏,不分好歹,一頓鑽進:哪管刮破頭皮,挫傷嘴臉,一骨碌睡倒,再也不敢出來。但留半邊耳朵,聽着梆聲。這裏的動詞有“一溜”“一頓鑽進”“一骨碌睡倒”,它們生動形象地把豬八戒那自私可笑的性格表現得惟妙惟肖。

師:通過以上精彩的片段欣賞,嫉惡如仇的魯達、自私的豬八戒、機智勇敢的老人──-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個性鮮明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通過什麼傳達?

生12:人物的動作。

師:當代心理學家們認爲,人的內心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只有動作纔是真實可靠的。傳神的動作描寫,往往能凸現人物的個性,揭示人物複雜而深邃的內心世界。

三、寫作訓練

師:通過→←精彩的片段欣賞以及我的講述,我想大家已經有了躍躍欲試的心理,那麼還等什麼呢?拿起你的筆和紙開始寫一寫吧。字數一百字左右。

生開始了寫作。

通過剛纔的欣賞和品讀,學生們似乎已找到了寫作的靈感,迫不及待地開始了習作。看着他們靜靜地寫着,聽着紙上傳來“沙沙”的聲響,想象着筆尖流淌着歡快的文字,我的心感到了一絲欣慰,我感到這節課已達到了一些效果。

師:下面把你寫的片段在四人小組內展示,然後全班交流。

生13:我所寫的是一位學生初見老師,表現他緊張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初見老師,他顯得侷促不安,一隻手把衣角折來折去,另一隻手使勁兒擦着褲邊,眼睛一直往地下瞅,不敢擡頭看着老師。

我在這裏運用得動詞有“折來折去”“使勁擦”“瞅”表現了他緊張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師:在聽完這位同學的動作描寫,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生14:我覺得馬俊的動詞運用得非常準確,“折來折去”“使勁擦”“瞅”這些動詞可以準確地表現他此時那種緊張不安的心理和膽小的性格。

生15:我寫的是交警叔叔勇救小孩的動作,表現他對小朋友的關心。

走在區政府的大道上,能看見一個個挺立在馬路中央警牌下指揮的交通警察,他們用自己的手勢在指揮交通,爲這個社會做奉獻。不一會兒一個幼兒園的老師帶領着一羣調皮的小朋友過馬路,交警叔叔立馬跑上前去,拉着小朋友的手過了馬路。

這裏用得動詞有“跑”“拉”“指揮”表現了交警叔叔對小朋友的關心。

生16:我認爲周瑤所用的這三個動詞並不能很準確地表現對小朋友的關心。

師總結:通過剛纔的讀評,說明了同學們在寫動作片段時,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下面再以小組爲單位,把剛纔的作文再做修改。

生15:我把剛纔的動作描寫,做了修改:

看到馬路中央的小朋友,交警叔叔一個箭步衝上去,抱起男孩,身體向後一挪,倒在地上。用“箭步衝上去”“抱”“挪”“倒”這幾個動作充分表現了交警叔叔行動敏捷,見義勇爲的性格特點。

生17:我寫的是一個學生不會做題的着急心理。

我回頭看看同學,他們都在眼睜睜地盯着我,我急得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粉筆有折斷了。這裏我以前是“我急得抓耳撓腮”改爲“心急如焚”,這一段動作描寫表現了我不會做題的那種着急心理。

生18:我覺得於文欣同學改正之後的動作描寫更能體現我着急的性格。

師:同學們,這裏需要大家注意一個問題:動作描寫有時也和心理活動結合在一起,這樣更有利於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於文欣同學的描寫片段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四、學習收穫我來談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學習心得呢?

生19:我重溫了很多精彩的動作描寫片段。例如:寫豬八戒的,寫魯達的,寫老人的。

生20:我學到了藉助動作描寫可以表現人物性格。

生21:我還學到了在文學作品中,抓住了人物的行動,有利於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生22:我學會了文章寫作抓住了關鍵詞語,會使其增色不少。

生23:我還學到了在描寫人物的動作時,可以和人物的心理活動結合在一起,這樣更有利與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師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對動作描寫能表現人物性格已經有了深刻地瞭解,希望大家在以後的`作文當中,能運用這一寫法。

【教學反思】

1、在本節課中,注重將教材、名著閱讀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有範例。薩特說:“閱讀是一種引導的創造。”在閱讀中可以感受語言、領悟內容、體驗情感、積累素材。我們的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讀本。學生聯繫課文進行寫作,就在應用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應用把課文內化爲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做到了讀者和作者間的“心靈對話”。通過反覆品讀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動作描寫片段,使學生領悟“爬”、“蹲”、“移動”、“探”等動詞,準確地表現了“我”緊張的心理和膽小的性格,並且讓學生走出課堂,擴大視野,通過對名著的精彩動作片段的欣賞,更好地感悟:準確地運用動作描寫有利於表現人物的性格。例如:魯達的愛打抱不平、嫉惡如仇的性格特徵,就是通過他“踏”、“撲”的典型動作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2、修改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作文質量的有效措施。文章一般來說是越改越好,賈島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本節課注重將修改與寫作結合起來,要求學生分組交流、討論,邊讀邊改,通過語言的交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讓學生在反覆地修改中,領悟:準確地運用動作描寫能更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周瑤和於文欣同學經過修改後的動作描寫,更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引導學生學會修改作文,可以提高語感水平,增強寫作的自控意識,鞏固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一個組織者、參與者的角色,爲學生搭建起一個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敞開心扉,寫出心聲。

3、當然,這節課也還是存在不足的。例如,在欣賞完人物動作描寫之後,應該引導學生去反思、探索動作描寫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教師也應該做好適當地點撥和指導。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 篇五

(板書:我聽見了傑利和我父親的聲音)

師: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先考一考大家,黑板上的這個句子,缺少了什麼?

生:(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標點!

師:這裏加何標點最爲恰當?爲什麼?

(生疑惑,但衆說紛紜)

生1:句號。因爲這是一個完整的陳述句。

師:似乎很有道理,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2:歎號。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感嘆句。

(底下學生誰也不服,引起爭辯)

師:不要着急,我們到文章中找到這個句子。

(生髮現文中答案是歎號)(部分學生仍然不肯接受)

師:讓我們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去考慮,探究一下用歎號的原因。

(生認真地研讀課文,希望從中找到答案,片刻開始舉手發言)

生3:老師,我發現這是小亨利在爬懸崖過程中,進退兩難之際的心理活動。

師:看出了句子出現時人物的處境,哪個同學能深入談談當時亨利的心理狀態?

生4:“我”當時已在啜泣,又恐懼又疲乏。

生5:還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師:可能當時有人在,情況還會不大一樣,同學們能不能結合當時的環境談談。

生6:那時開始暮色四合,周圍變得蒼茫、昏暗,又非常寂靜。

師:說得多好呀,在這個時候“我聽到傑利和父親的聲音的感受會是什麼樣的?

生7:得救了!肯定十分欣喜,激動。

師(滿懷激情):這種景象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個落水者,他在絕望之中看見了遠處漸漸駛近的一條般,肯定會衝口而出:船!此時該不該用歎號?

生(恍然大悟):該!

師:通過對一個小小的感嘆號的分析,我們捕捉到了那麼多的信息,今天老師就是要教給大家這種於細微處見精神的讀書方法。接下來,我們還是從感嘆號入手,看看這些感嘆號背後都隱藏着什麼深意?

生8:我找到一處感嘆號“嗨,我們現在就去吧!”這裏用歎號是因爲,同伴們在號召傑利一起去爬懸崖,是一個祈使句。

師:說得挺有道理,還能想得更深嗎?

生9:對小夥伴們來說,爬懸崖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下了很大的決心。

師:你的意見是這處標點不僅僅是一種呼喚,也反映了說話者當時的心理活動是嗎?

(生點頭)

其它同學能不能設想一下聽話者當時的心態?

生10:我想聽到這句話的人肯定驚心動魄。

師:爲什麼?

生10:課文第四節寫着,“我”小時候是一個體弱多病的人,母親也時時告誡“我”不要去冒險。聽到小夥伴們的挑釁當然心驚肉跳。

師(帶頭鼓掌):非常精彩,看來同學們的潛力是無限的,這樣吧,我們小組合作起來,去找另外用感嘆號的地方,按剛纔的方法去刨根究底,到時交流。

(生自覺分組,熱烈討論)

師:我看大部分小組都已準備妥當,現在能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大家了嗎?

生11:老師,我代我們小組的同學說說那句“來呀!”的理解。這是好朋友傑利對我的鼓勵,也是一種激將法。讓“我”不要做膽小鬼。

師:言下之意?

生11:你不來就是膽小鬼。

(其它同學會意一笑)

生12:我說那句“我來了!”面對他們的挑釁,“我”下了決心,似乎宣稱“我不是膽小鬼,雖然體弱多病,但還是很要強的。

師:這個性格也促使我後來戰勝因難,爬下了懸崖,對嗎?還剩最後一處了,哪一小組的同學來?

生13:我們都覺得這個“再見!”跟平時的招呼沒什麼區別,因此沒什麼好說的。

師:是這樣的嗎?提示一下,你們看這裏主要從誰的角度出發,用上歎號的?

(生似有所悟,沉思片刻之後,幾個學生舉手發言)

生14:如果從聽者的角度出發,好象被人拋棄了,所以同伴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聽在心裏卻如雷貫耳。

師:我們把這兩個字置換一下,可以怎麼說?

生15:你一個人呆着吧!

生16:我們不管你了,你這膽小鬼!

(生鬨堂大笑)

生17:我補充一下小亨特當時不僅被拋棄了,還受到了嘲笑,諷刺。

師:當時我再也無法往上爬,在最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小夥伴們卻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再見”就離我而去了,以致我又驚又怕地被困在崖上,直到父親傑利出現爲止,這段時間我是完全陷入困境了。

那我後來又是怎樣走出困境的呢?

(板書:陷入困境、走出困境)

生18:在父親的指引下。

師:能再說得具體點嗎?

生18:父親對我說“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着我電筒的光照着的地方。……”

師:剛纔這位同學把父親的一長段話念給大家聽了,能不能概括一點說?

生19:父親指點我最科學、最可行的方法!

師:概括得很精當,不知同學們有沒有注意過父親剛看到我時說的那句話:“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這句話給你什麼感覺?

生20:似乎與當時的場景不符。一般人看到兒子身處險境肯定會大呼小叫的,不可能這麼平靜,但這位父親那麼平靜而且還說些無關緊要的話,真是不可思議。

(一語既出,衆人譁然)

師:說得很有道理嘛,難道你們還有其它意見?

生21:我認爲剛纔那位同學的理解不正確,當時父親如果大呼小叫的話,對我一點好處都沒有,反而會增添“我”的恐懼。說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話,也是爲了分散“我”的注意力,有助於消除恐懼。

生22:而且從文章看,這位父親非常懂得教育孩子,他耐心地安慰我,鼓勵我,讓我憑自已的力量戰勝困難。

師(順着此生的話鋒):結果我不但順利地從懸崖上下來了,而且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同學們,什麼時候你會說“我很有成就感?”

生23:自已通過努力,戰勝看似無法戰勝的困難之後。

師:如果父親當時不是讓“我”自已一步一步走下來的話,“我”會有這麼大的收穫嗎?

生:不會。

師:通過對父親看似十分平常的語言、動作的分析,我們發現這位父親確實十分難得。如果不去細細品味的話就很有可能突略這點。這裏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信息,除了先前分析過的標點之外,其實作者的很多語言都值得我們好好賞析。你們還能試着舉出幾例嗎?

(生埋頭看書,思考)

生24:老師我發現這裏的“啜泣”,用得很好,好像已經不單單是傷心了。

師:那還可作何理解?

生24:他走下懸崖之後的喜極而泣。

生25:他被小夥伴們拋棄了,看到父親好像要傾訴自已的委屈。

師:歷險的餘悸,被拋棄的委屈,脫險後的欣悅,當然還有對父親的感激。開的頭不錯嘛。繼續。

生26:這裏的心理活動很真實。剛開始“我下不來”是完全沒有信心的,接着“似乎能辦到”再到“頓時有了信心”,最後是信心大增。

師:什麼東西促使他的心理活動有層次的變化呢?

生26:“我”的處境變化,我的心理也在逐漸地發生着變化。

師:還有另外的地方嗎?

(生默不作聲)

師(提示):你們看這個“似乎”反映了人物當時怎樣的心態?

生27:不敢確定,躍躍欲試,小心翼翼。

師:“我”經歷了這件事後,得到的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什麼?讓我們從課文中找到相應語句。

生(齊讀最後一段)

師:最後一段告訴我們什麼?

生28:我們碰到任何事情,都要着眼於最初,走一步,再走一步。遇到困難, 不要畏難怯步,而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來,而後,會有戰勝困難的快樂。

師:一個小小的感嘆號,一個“似乎”,一個“啜泣”已經夠我們咀嚼、品味許久了,其實生活中許許多多小事如果你細細去想的話,也能悟出深刻的道理。我們應該學會從生活小事中領悟道理的本領。這篇文章作者仔細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他從爬懸崖這樣一件小事,告訴我們要勇於面對困難,踏踏實實克服困難的道理,採用的是什麼寫作手法?

生29:以小見大。

師:不錯,這種以小見大,以事寓理,對作者來說,這本身就是一種“於細微之處見精神“的寫作手法。

課文我們今天就學到這裏,同學們不妨回憶一下,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誰還說過類似的話?

生(齊背):樑丘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嬰聞之:爲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爲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師:作者在57年前學到的這個經驗令他終身難忘,對我們同學來說肯定也是受益非淺。但同學們能否再進一步思考一下,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除了要有信心,有腳踏實地的精神之外,還需要些什麼?

今天就把這個問題作爲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完成,寫在課堂練筆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