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平頂山香山寺導遊詞

平頂山香山寺導遊詞

平頂山香山寺位於中嶽嵩山之南約百公里,位於寶豐縣鬧店鎮南。平頂山香山寺是現在已知的中國早期佛寺之一,在中國佛教史和觀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宗教根文化特徵非常突出。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平頂山香山寺導遊詞,歡迎參考!

 篇一:平頂山香山寺導遊詞

平頂山香山寺位於中嶽嵩山之南約百公里,平頂山市新城區北3公里,巴山山脈香山峯頂,全稱香山普門禪寺。歷史上因行政區劃歸屬之變遷,曾稱“汝州香山寺”、“寶丰香山寺”,是現在已知的中國早期佛寺之一,在中國佛教史和觀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宗教根文化特徵非常突出。

平頂山香山寺建於東漢末期,大約在漢靈帝光和年間,比白馬寺晚約百餘年,歷經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由於地處中原,受朝代更替、兵火戰亂的影響,屢毀屢建。上世紀五十年代,還有部分明清所建殿堂,“”時盡遭破壞,僧人被趕走,殿堂被拆毀,如今的香山寺建築羣除千年寶塔和十幾通古碑外,都是“”後依靠民間力量和政府支持逐步恢復起來的。 香山寺山門

歷史上的平頂山香山寺規模宏大。其主要部分依據香山山峯圓潤的天然地理形勢,一直保持着以塔爲中心、四面配以殿堂的曼荼羅式佈局形式。整體分佈上橫跨三座山峯,呈現出以香山爲中心,以東西龍山爲兩翼,前出山腳,包括西院和南院的格局。同時還有很多分佈在周圍地區的下院。歷代香山寺,一般都建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韋陀殿、關聖殿、彌勒殿、四面佛殿、觀音殿、大雄寶殿、伽藍殿、祖師殿、六祖殿、地藏殿、廣生殿、山神殿、包公殿、藏經殿、法堂、禪堂、客堂、鐘樓、方丈以及魁星樓,還包括佛塔、墓塔、經幢等建築。

據文獻記載考證,宋、金、元、明時期香山寺的規模不斷擴大,明代時達於鼎盛。宋紹聖四年(1097),朝廷頒旨明確了香山寺四至,總面積大50多平方公里。歷代朝廷賞賜的田地累計2萬多畝,山林1萬多畝。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金世宗次女唐國公主與駙馬都尉、上護軍廣平郡開國侯烏林答天賜,捐資重建香山寺,規模“有倍於初”。據金代古碑記載:“自宋元符以來,住持相因修葺,輪換美孚。”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根據玉峯妙鑑禪師奏請,皇帝頒旨,刻立了《香山寺地界公據》 ,進一步確定了四至範圍,香山寺改稱“香山十方大普門禪寺”。明天順二年(1458),英宗敕賜“香山大普門禪寺”匾額,山與寺日盛。此時,香山寺有下院16處,分佈在寶丰、魯山、郟縣、方城、密縣,是名符其實的豫西南地區的佛教中心。

清末以後香山寺漸趨衰落。改革開放以來,香山寺逐步得到恢復。1986年,香山寺觀音大士塔及宋代蔡京碑被公佈爲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平頂山香山寺

 篇二:平頂山香山寺導遊詞

平頂山香山寺景區位於張家港市金港鎮境內,交通便捷,全山佔地面積4.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爲136.6米。香山集天地之精氣,蘊山水之靈秀。自古以來,香山就是有名的風景旅遊勝地,歷來有“香山十八景”之說,有大禹王、姜尚;吳王夫差、西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元代張士誠、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清代皇帝乾隆等一批極具價值的人文資源,著名的有唐代詩人蘇東坡爲梅花堂題寫堂額。

“香山十八景”:包括藏軍洞、梅花堂、桃花澗、採香徑、聖過潭、聽鬆吟、釣魚臺、洗硯池、石虎門、觀音殿、荷花茶廳、圓寂塔、聖清池、毗陵井、門夜雨、天台石、歸公洞、烽火臺。

其中桃花澗、採香徑等現均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藏軍洞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梅花堂”是文化採香區的重要景點之一,“梅花堂”因與徐霞客、蘇東坡有文墨之緣,故成爲獨特的人文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此外還有香山寺、香山陵、東山村文化遺址、望江亭、老虎嘴、滴血巖、仙牛背等景點。

 篇三:平頂山香山寺導遊詞

香山之名來自佛教經典。據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羅衛國都城(佛經中稱父城),附近有名香山,釋迦牟尼在世時其弟子有入香山修道者,其後仍有很多佛教徒在香山修道。故《華嚴經》在排列閆浮提十大名山時,香山僅次於須彌山(即雪山,今喜馬拉雅山)名列第二,成爲佛教名山。自佛教傳入中國,香山之名也來到我國,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現有大大小小的香山30處。考其源流,我國香山之得名,源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其山盛產香木、香草,這一類香山佔總數的一半;二是其山形似天竺香山在山上建寺,如平頂山香山(古代先後稱爲父城香山、汝南香山、汝州香山);三是先建香山寺,然後山以寺名,如洛陽龍門鄉山、北京香山等;四是其山狀如香爐,因此以香山命名;五是原山名不吉,如四川遂寧縣有血腥山,由刺史白子昉改其名爲香山。在我國的這些香山中,香山名早於漢代的,僅有江蘇吳縣鄉山,因春秋時吳王遣美女在此種香採香,故名之;其他絕大多數在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後,仿天竺香山名之。

在中國這些衆多的香山中,據不完全統計,建香山寺的有9處。最早的是我市香山的香山寺,由天竺僧人支法度建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支法度,月支人,漢代月支人在天竺北天竺建立貴霜王朝,貴霜王朝崇奉佛教,於東漢熹平、光和年間(172——184),曾派遣大量僧人來華傳播佛教,支法度就是光和二年到達都城洛陽,不久即進入穎川郡傳教。支法度巡遊至父城西南八里火珠山時,看到此山頗似天竺香山,遂在當地佛教徒的幫助下於山上建寺,名香山菩薩寺。據元好問《東遊略記.樑縣香山寺記》載:說寺初建時,一胡僧自西域來,雲此地山川甚似彼方香山,今人遂謂樑縣香山真是大悲化現之所。元好問所記與支法度在香山建香山寺的記載相吻合,可資爲憑。次爲洛陽龍門香山寺,史載北魏熙平元年(516)建龍門十寺,但初建時的具體情況均已不載。

唐初,有中天竺僧人地婆柯羅,唐言日照於垂拱三年(687)圓寂於此,葬龍門山陽,起精廬其側,掃灑供養,後因樑王武三思所奏請,於天授元年(690)置伽蘭,命名爲香山寺,該寺於金元之際已廢。現在的洛陽龍門香山寺,並非唐宋舊址,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易地重建。唐代所建的另一座香山寺在浙江慈溪縣香山,是大曆八年(773)由僧人釋惟實所建。湖南寧鄉縣北有一座香山寺,建於宋代。北京西山的香山寺建於大定二十六年(1186),該寺是金世宗次女唐國公主在洛陽讀了《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遊覽汝州香山後,心所向慕,要求其父世宗皇帝在北京西山所建。山西絳州聞喜縣和湖南靖州兩座香山寺,先後建於明代。河北易縣香山寺和廣西慶遠香山寺,也均爲宋代以後所建。從上述9寺建寺時間看,平頂山香山寺建於東漢光和四年(181),建寺時間最早,其他8所香山寺先後建於唐、宋、金、明,歷史遠不及平頂山香山寺悠久。並且,在這9處香山寺供奉的佛菩薩中,以觀音爲本尊的只有平頂山香山寺和北京香山寺,而北京香山寺又是仿平頂山香山寺而建。更爲巧合的是,天竺香山位於釋迦牟尼出生地父城附近,而平頂山香山也位於父城(漢代置父城縣,治所在古父城)附近,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平頂山香山稱作“真香山”。

平頂山香山之所以成爲佛教聖地,不僅是其與天竺香山地理位置和山形相似,建寺年代最早,更重要的是妙善在此修道,得成正果爲大悲觀世音菩薩。唐初高僧道宣口述,由其弟子義常記錄的〉《香山大悲菩薩傳》、宋代祖琇的《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宋代正覺的《雲巖大悲》、宋代金盈之的《新編醉翁談錄》、元代管道昇的《觀世音菩薩傳略》、《古今圖書集成》、《增訂廣輿記》、明代覺璉的《妙善不招駙馬成佛無疑》、元代元好問的《東遊略記.樑縣香山寺記》、興源堂刊本《觀音濟度本願真經》、清代曼陀羅室主人的《觀音菩薩的故事》、清本《觀音菩薩頌》、臧勵和主編的《古今地名大辭典》、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楊煥成主編的《河南文物名勝史蹟》、潘民中的《平頂山歷史文化談片》、楊作龍的《中原文化景觀》,英豪的《觀音菩薩:中國第一佛》、羅偉國的《話說觀音》、英國人杜德橋的《觀音菩薩緣起考》、林梅村的《洛陽所出 盧文井欄題記—兼論東漢洛陽的僧團和佛寺》、溫金玉的《觀音文化與女性》、張總的《說不盡的觀世音》、拙作《香山寺歷史文化研究》、明天順《大明一統名勝志》、明成化《河南通志》、清乾隆《寶豐縣志》、清嘉靖《寶豐縣志》、清道光《寶豐縣志》、《平頂山市志》、1996年版《寶豐縣志》、宋《慈壽院主重海上人靈塔志》、宋《大悲觀音菩薩得到正果史話碑》、宋《香山大悲成道傳》碑、金《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明《重修香山寺禪林記》碑、明《敕賜香山禪寺創建白衣觀音九老閣記》碑、明《重修伽藍殿記》碑、清《香山大悲觀士音菩薩大普門禪寺重修記》、清《重修香山大普門禪寺碑記》、清《重修香山寺碑記》,以上40餘條歷史資料,包括佛經、佛教史、歷代著述、歷代方誌、歷代碑刻。

看過"平頂山香山寺導遊詞"的還看了:

1.洛陽概況導遊詞

2.河南旅遊景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