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陸游《書憤》賞析(新版多篇)

陸游《書憤》賞析(新版多篇)

《書憤》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一

朝代:宋代

作者:陸游

原文: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哪裏知道世事艱難,

北望被金人侵佔的中原氣概有如高山。

讚賞劉錡等曾乘着高大的戰艦在雪夜裏大破金兵於瓜州渡口,

吳璘等也曾騎着披甲的戰馬在秋風中大敗金兵於大散關。

我白白地自認爲是邊防上的長城,

對鏡照看衰老的頭髮早已花白。

《出師表》這篇文章真是舉世聞名,

千載以來誰能與諸葛亮相比!

註釋

①書憤:抒發義憤。書:寫。

②早歲:早年,年輕時。

③氣如山:指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有如山嶽。

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企圖從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軍擊退。第二年,宋將吳璘從西北前線出擊,收復了大散關。樓船,高大的戰船。瓜州,在今江蘇邗江南大運河入長江處,爲江防要地。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軍事重地。[1]

⑤塞上長城: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塞上長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殺大將檀道濟,檀在死前怒斥“乃壞汝萬里長城”的典故。這裏作者用作自比,現比喻收邊禦敵的將領。

⑥出師一表:指諸葛亮在蜀漢建興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師表》。

⑦衰(shuāi)鬢:蒼老的鬢髮。

⑧空自許:白白地自許

⑨堪:能夠。

⑩伯仲間:意爲可以相提並論。伯仲,原是兄弟長幼的次序,引申爲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1、樓船:戰艦。

12、名世:名傳後世

鑑賞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着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爲千古傳誦的名聯。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裏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爲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鬱憤?

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爲詩,詩便盡是憤。

書憤 篇二

①書憤:抒發義憤。 書:寫。

②早歲:早年,年輕時。

③氣如山:指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有如山嶽。

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企圖從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軍擊退。第二年,宋將吳璘從西北前線出擊,收復了大散關。樓船,高大的戰船。瓜州,在今江蘇邗江南大運河入長江處,爲江防要地。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軍事重地。[1]

⑤塞上長城: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塞上長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殺大將檀道濟,檀在死前怒斥“乃壞汝萬里長城”的典故。這裏作者用作自比,現比喻收邊禦敵的將領。

⑥出師一表:指諸葛亮在蜀漢建興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師表》。

⑦衰(shuāi)鬢:蒼老的鬢髮。

⑧空自許:白白地自許

⑨堪:能夠。

⑩伯仲間:意爲可以相提並論。伯仲,原是兄弟長幼的次序,引申爲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1、樓船:戰艦。

12、名世:名傳後世

《書憤》原文及譯文 篇三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賞析】

這首陸游的晚年之作,抒發了作者內心慷慨激憤、報國之志難酬的抑鬱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愴。

年輕時不知道世事艱難,滿懷兵定中原之幹雲豪氣。雪夜駕戰船巡視瓜州渡,秋風馭鐵馬繮大散關。胸中自有萬里長城,自認可以保疆衛國,恨不能仿效諸葛臥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惜白髮照鏡,國未復、民流離,壯志難酬!

詩中“氣如山”之“氣”可解釋成“志氣”“壯氣”“豪氣”。

首句“早歲那知世事艱”一句,暗寫詩人晚年已知世事艱難並流露出憤激不平之意,感嘆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艱難。第二句“中原北望氣如山”,“氣”字可解釋成“志氣”“壯氣”“豪氣”等,全句可解釋爲“北望中原產生決心恢復失地的英雄豪氣如山”。

頷聯用了“列錦”手法(即意象直接組合),把分別表示軍隊、時令,地名的名詞並列疊加在一起,構成了雄健激越的藝術畫面:乘樓船,冒夜雪,奮戰在瓜洲渡;騎鐵馬,頂秋風,激戰於大散關。這兩句詩,洋溢着戰鬥的豪情,展示出報效祖國的雄心。句中的“氣”字解釋爲“志氣”“壯氣”“豪氣”,才更能與頷聯昂揚之氣、雄渾之境相“匹配”:首聯爲概述早年的豪情壯志,頷聯是詩人恢復之志的具體化。

律詩,在章法上頗講究起承轉合。本詩第二句中的“氣”字唯有解釋爲“志氣”“壯氣”“豪氣”等,才能構成突“轉”,使得詩歌前兩聯與後兩聯形成強度對比,吻合起承轉合的章法。首聯寫早年胸懷收復中原的如山氣概,是起;頷聯回顧鐵馬秋風的戰鬥經歷,是承;頸聯抒寫壯志難伸的悲憤,是轉;尾聯於感嘆無人可與諸葛亮比肩中流露出悲愴之情,卻又不失豪壯之氣,是合。

特殊是“塞上長城”典故的使用,詩人是以檀道濟自況。這種比況,當有首、頷兩聯“英雄豪氣”的奠基與輝映才能夠使懷有滿腔愛國熱忱的詩人形象更加鮮明,更加豐滿。

陸游生於北宋末年,少年受愛國思想的薰陶。雖爲官屢遭貶黜,卻有不失恢復之志的性情操守。這種“氣”表現在詩中,便具有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巨大精神力量,這是陸游詩歌的內核,體現了他的詩歌風格。《書憤》第二句“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字,當是具有陽剛與健美的英雄豪氣,它集中反映了詩人早年的書生意氣和志士願望。正是早年這種意氣的濃烈和願望的宏大,才使得詩人在鬢髮斑白的晚年因“塞上長城空白許”而倍感人生失意的無奈和壯志難酬的苦痛,於是胸腔中涌動出無法抑制的悲傷、怨憤之情。這種因心理與現實的巨大落差而產生的失落與悲憤,凸現了詩歌的題目——“書憤”。

尾聯,詩人引用諸葛亮的典故,感嘆自己不能像諸葛亮一樣實現“北伐”願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愴之情,也體現了詩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腔愛國情懷。

《書憤》原文 篇四

宋代: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及註釋 篇五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裏飛奔着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爲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註釋

⑴書憤:書寫自己的憤恨之情。書,寫。

⑵早歲:早年,年輕時。那:即“哪”。世事艱:指抗金大業屢遭破壞。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氣,氣概。

⑷“樓船”句:此時作者三十七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親率水兵乘樓船往來於建康、鎮江之間。但不久兵敗符離,收復故土的願望化爲泡影。樓船,指采石之戰中宋軍使用的車船,又名明輪船、車輪柯。車船內部安裝有以踩踏驅動的機械連接船外的明輪,依靠一組人的腳力踩踏前行。車船在宋代盛極一時。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爲樓船。瓜洲:在今江蘇邢江南長江邊,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⑸“鐵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謀劃恢復中原之事。陸游人其軍幕,並任幹辦公事兼檢法官赴南鄭(今陝西漢中)。其間,他曾親臨大散關前線,研究抗敵策略。但不久王炎調回京城。收復故土的願望又一次落空。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當時宋金的西部邊界。

⑹“塞上”句:意爲作者徒然地自許爲是“塞上長城”。塞上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壞汝萬里長城!”

⑺衰鬢:年老而疏白的頭髮。斑:指黑髮中夾雜了白髮。

⑻出師一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寫了一篇《出師表》,表達了自己“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堅強決心。名世:名傳後世。

⑼堪:能夠。伯仲:原指兄弟間的次第。這裏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杜甫《詠懷古蹟》詩之五稱讚諸葛亮說:“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書憤》詩詞鑑賞 篇六

古詩原文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翻譯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裏飛奔着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爲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註釋解釋

書憤:書寫自己的憤恨之情。書,寫。

早歲:早年,年輕時。那:即“哪”。世事艱:指抗金大業屢遭破壞。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氣,氣概。

樓船,指采石之戰中宋軍使用的車船,又名明輪船、車輪柯。車船內部安裝有以踩踏驅動的機械連接船外的明輪,依靠一組人的腳力踩踏前行。車船在宋代盛極一時。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爲樓船。瓜洲:在今江蘇邢江南長江邊,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當時宋金的西部邊界。

塞上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壞汝萬里長城!”

衰鬢:年老而疏白的頭髮。斑:指黑髮中夾雜了白髮。

出師一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寫了一篇《出師表》,表達了自己“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堅強決心。名世:名傳後世。

堪:能夠。伯仲:原指兄弟間的次第。這裏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詩文賞析

《書憤五首·其一》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爲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時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金戈鐵馬的記憶裏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大有氣魄。詩人未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爲“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幾多鬱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遊蹤所至——作者三十七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後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後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鬥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如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爲乾淨、典型。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爲國的詩人是日夜爲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願。“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鬥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這一結局,非詩人不盡志所致,非詩人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爲鬱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並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裏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鬱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爲詩,詩便盡是憤。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爲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着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爲千古傳誦的名聯。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裏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爲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鬱憤?

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爲詩,詩便盡是憤。

賞析陸游《書憤》 篇七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爲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時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金戈鐵馬的記憶裏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大有氣魄。詩人未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爲“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幾多鬱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遊蹤所至——作者三十七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後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後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鬥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如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爲乾淨、典型。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爲國的詩人是日夜爲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願。“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鬥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這一結局,非詩人不盡志所致,非詩人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爲鬱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並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裏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鬱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爲詩,詩便盡是憤。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爲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創作背景 篇八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賞析陸游《書憤》 篇九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通過追述早年報國壯志、抗金斗爭的豪邁生活,描寫了晚年罷官閒居山陰的心情;抒發了自己年華老大,夙願落空,壯志難酬的悲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誤國,表現了詩人高度的愛國主義情精神。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曾任夔州通判、四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權知嚴州,禮部郎中等職。他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以完成九州統一大業爲平生奮鬥的目標,堅持抗金主張,反對和議,但仕途坎坷,屢遭投降派打擊,壯志南酬,被迫隱居田園。他以詩歌爲手段,反映南宋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 掃胡塵” “ 靖國艱”是他詩歌創作的主要內容,慷慨悲壯,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書憤》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者62歲,罷官閒居山陰已經五年多了。它充分表達了詩人以恢復中原爲己任的意志和決心,抒發了自己年歲老大,壯志難酬的悲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首聯,追敘自己早年的宏圖大志和氣壯如山的愛國熱情。既有對世時艱難的慨嘆,又有對自己當年抗金復國的壯心豪氣的袒露。作者青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宏願。孝宗即位後,陸游曾向他陳述了有關定都、備戰和革新政治的建議,使得朝廷主戰氣氛甚濃。隆興二年(1164)春,陸游積極支持愛國將領張浚北伐,符離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勢力日熾,張浚被罷免,陸游也受牽連而免了官職。乾道八年,陸游抵達南鄭,在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任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八個多月的從軍生涯是他一生中身臨前線最寶貴的時光,他身穿戎裝,鬥志昂揚地馳騁在西北國防前線。他考察了南鄭一帶的山川形勢和民情風俗,形成了他的“卻用關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戰略思想,積極向王炎陳“進取之策”,但南宋朝廷無法容忍他策劃北伐的活動。最後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陸游殷切收復中原的主張成爲泡影,他的內心非常失望和苦悶但愛國熱情並沒有消減,如“丈夫不虛生世間,本意滅虜救河山”(《樓上醉書》)

頷聯,寫作者在鎮江前線時,雪夜遙望瓜洲渡口宋軍高大戰艦;在南鄭前線上,乘秋風,跨鐵馬,奔馳在大散關道上。這是陸游親歷的兩次難以忘懷的抵抗金兵戰鬥。“瓜洲渡”在江蘇省揚州市南面的瓜洲鎮,此事指宋孝宗隆興二年,陸游任鎮江通判,勸說支持張浚用兵,準備北伐事。“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是當時宋金的邊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做王炎幕僚,曾籌劃恢復中原大計,領軍隊強渡渭水,策馬直驅大散關前線與金人作戰。作者採用列景手法,兩句用六個名詞簡潔卻巧妙地寫出了戰鬥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殺敵的心情。宋朝的軍隊曾經在東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關打敗過金兵,一處是在冬天, 一處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戰,一次是馬隊交鋒。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戰生活,流露出抗金復國的豪情壯志。

頸聯,敘自己的豪氣尚在,但壯志難酬。隱用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自比“萬里長城”的典故。是說自己曾以捍衛國界的名將檀道濟期望自己,可惜志願落空,如今衰老,一事無成,無限感嘆哀傷。深切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想爲國立功卻又報國無門憂憤。本詩語言精練,概括力強,前三聯寫出了作者青、壯、老三個時期的。不同感情與生活情況,青年時期的愛國豪情,壯年時期的意氣風發,老年時期的壯志南酬,作者雖然壯志猶存,但抗金復國的願望還是落空了,究其原因是南宋朝廷內部的妥協投降路線所造成,國無良相,庸人誤國,令人義憤填膺。

尾聯,慨嘆世無名相,國事不堪設想。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曹魏,臨行寫了《出師表》給後主劉禪,千百年來,誰能夠和他的忠義智勇相比呢?作者借緬懷三國時的諸葛亮,希望現在也能出現一位如他那樣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把侵略者趕出家園。我們知道,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方面表示北定中原的決心,一方面規勸後主親賢臣,遠小人,對政治提出了建議,這樣的結尾自然是含義深刻,發人深省,這兩句也是慨嘆現實小人當權,沒有象諸葛亮那樣的忠義智勇的名相。

全詩除了巧用典故,還巧作對比,一處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二處是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三處是用三國諸葛亮慷慨北伐同當今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鑑今,褒貶分明。此外本詩起結有力,對仗工整。如“樓船”對“鐵馬”,寫出抗敵水陸兩戰;“夜雪”對“秋風”,點出兩個時令一秋一冬;“瓜洲渡”對“大散關”,地名相對,表示抗敵方位一南一北。名詞相對,內容豐厚, 形象鮮明,很好地發揮了律詩的對仗藝術。劉克莊說:“古人好對偶被放翁用盡。”(《後村詩話》前集卷二)沈德潛:“放翁七言律,對仗工整,使事熨帖,當時無與比埒。”(《說詩語》)

題目爲《書憤》,寫出憤激之情的意思。全篇不露一個“憤”字,卻又在敘述中使人感到一種雄偉的浩然之氣,充滿了自己恢復中原的決心和壯志難酬的憤恨,感情也變得慷慨憤激。全詩塑造了自己鮮明的愛國形象,也表達了理想不得實現後所帶來的深切悲哀。梁啓超對陸游高度評價:“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