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六個必須堅持”的思考

關於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六個必須堅持”的思考

關於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六個必須堅持”

的思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深刻總結,體現了其理論構建與實踐創新的立場觀點方法,也是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着豐富的“六個必須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六個必須堅持”的視域中研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一、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增進良好生態環境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良品格,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遵循。生態文明關乎生產生活各個方面,是人民羣衆普遍關心的問題。只有堅持人民至上,才能把握好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發展、實踐創新的價值導向和發展路徑。

(一)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

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是黨的初心使命,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指向。解決生態問題,是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的迴應,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人民性。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準確把握人民願望後的真誠迴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爲此,必須瞭解人民羣衆的期待並切實滿足其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但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人民羣衆期盼有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在紮實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人民對於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積極迴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創造性提出“兩山論”,着力推進經濟與生態的雙發展,爲人民羣衆創造富裕的生活條件與適宜的生態空間,實現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新嚮往。

保證人民羣衆普遍享受生態環境這份民生福祉。生態環境最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與受益的非競爭性,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路徑導致溫室效應劇增、酸雨頻繁、各類資源短缺等,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影響了民衆的生存安全,爲全球敲響了生態警鐘。面對生態問題導致的民心之痛、民生之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爲民生優先領域”。在新時代,黨帶領人民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爲民,向全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這類最公平的公共產品。由此,藍天保衛戰、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美麗鄉村建設等多領域的規劃逐步落實並取得重要成效,人民羣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所獲得的普惠福祉越來越多。

(二)依靠人民建設美麗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是人民奮鬥的實踐。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需要凝聚人民羣衆的共同力量來成就,必須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爲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黨的十八大前,一方面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環境污染等突出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縱深推進污染防治攻堅,中國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數逐年增加,廢氣中污染物排放量逐漸降低。

生態文明思想依靠人民的實踐來發展和檢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尊重人民羣衆首創精神的實踐創造,也是自覺向人民羣衆拜師、求教、問策基礎上的理論創造。生態文明思想得以形成、深化,根本上是人民深入實踐推動理論不斷髮展的結果。在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人民羣衆的偉大實踐中落地生根,美麗中國建設的成就證明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性,人民實踐取得的新經驗又使其不斷豐富發展。

二、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堅持中國生態文明道路

自信自立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史中堅強勇敢、自強不息精神的傳承,也是對中國共產黨百餘年來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發展壯大的寶貴精神的弘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於中國的國情,堅持自信自立的品格,是屬於中國人民自己的、能站穩腳跟的正確思想。

(一)從自身國情出發,中國的生態問題由中國人民自己解答

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正確的辦法。面對現階段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困境,必須根據基本國情,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的生態問題。

結合中國實際制定具有鮮明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方案。國情是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只有正確把握國情,制定的路線、政策、方針才能在中國大地上順利落實。在新時代,我國基於自身資源約束趨緊、人民對於良好生態環境有越來越強的期盼的國情進行生態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要成績,但部分生態難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現階段,既要保證生態逐漸向好,又要注意我國實際,不能超越發展階段。其一,要重視廣大農村地區的生態保護。農村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區,經過長期運轉,農村地區形成了其獨特的生態循環規律,具有較強的環境容納能力,但一旦生態循環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其生態修復也最困難。必須守住農村地區,不能因其具有較強的容納能力而忽視其保護與修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讓良好的生態成爲鄉村振興的支撐點”。其二,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找準當前的發展現狀與目標,既不能以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又不能只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而抑制自然資源的開發。

以獨立自主的精神解決中國的生態問題。堅持中國的事情中國人民自己辦,始終依靠自身力量解答時代難題,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正確之道。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爲重要奮鬥目標融入了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這是中國人民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現代化而提出的最新的生態問題解決方案。沒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強大和振興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照搬外國模式來實現。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現“自信自立”精神品格的重要基點。解決中國的生態問題,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必須堅持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壓,將希望寄託於中國人民自身,將主動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二)突破西方話語打壓,形成獨立自主的生態文明理論

在資本的支撐下,西方國家擁有着較強的話語權。但對於西方的生態觀念,中國不僅沒有照搬照抄,反而在實踐中形成了獨有的生態治理模式,由於中西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存在差異,部分西方政客認爲中國對西方的話語權造成了威脅。在國際輿論中,西方經常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出質疑。中國必須要突破西方的話語打壓,形成獨立自主的生態文明思想,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站穩腳跟。

不畏懼外部勢力的打壓與污衊。攫取生態環境資源以獲得經濟效益是西方國家的發展路徑,中國強調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跳出了西方的發展邏輯,但也打破了西方所謂的“權威”。19xx年,xx發表了《xx》,報告中提及中國的大量人口必然消耗大量糧食,進而會造成土地、污染等方面的問題,並且將危及鄰國,這樣的中國“生態威脅論”層出不窮。同時,西方無視甚至惡意詆譭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的成績,醜化中國的生態形象。面對帶着有色政治眼光的質疑與打壓,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不信邪的態度,堅定走生態文明中國道路的信心,矢志不渝吸收借鑑一切優秀文明成果,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生態文明思想,凝聚磅薄力量取得生態文明建設新的成功,以美麗中國的成就回應一切質疑、攻擊與污衊。

推進中國式生態現代化理論發展,強化生態話語的中國特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紮根中國大地,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借鑑西方先進經驗,講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道理,既符合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一般規律,又具有中國生態的特殊性。立足發展實際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強調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爲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兩山論”堅持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社會發展,進行深刻綠色革命,這是在生態層面對實現現代化的科學路徑的拓展,超越了西方“淺綠色”的生態治理模式。這一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人爲本的偉大創造,強化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話語,傳播了中國生態文明的好聲音,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拓展了話語空間並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三、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堅守生態文明建設真理闖新路

在“守正”中“創新”是中國共產黨人面對時代難題的一貫態度,二者相輔相成,體現了“變”與“不變”的辯證法。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守正創新,要堅持黨對生態文明事業的領導,恪守馬克思主義正道,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握時代脈搏,創造新理論、走出新道路。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

生態文明建設的“守正”,根本上是要堅守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之正。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作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部分,也必須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哲理,紮根中國大地展開生動豐富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馬克思、恩格斯對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有着深刻的思考,其生態思想具有深刻的洞見性,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基礎上的科學發展。針對資本主義將生態自然資源作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耗材的現實,他們提出“兩個和解”的命題,即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兩個和解”的命題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生態文明、解決人與自然矛盾有深刻的啓示意義。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論,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將人與自然看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整體,對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解”的命題做出了新時代的回答。“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着十分寬厚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理論來源或基礎,而不僅僅是侷限於哲學甚或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層面。”堅持守正創新,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挖掘精髓,並結合中國實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的生態文明思想。

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澱了豐富的生態智慧,爲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文化基因與理論借鑑。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要善於將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生態的論述頗豐,“天人合一”強調了“天地和氣”,是中國古人所追求天人關係的最高境界;“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的觀點指出萬物均來源於“天地”,強調了自然是人類社會的孕育者;“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則強調生態資源的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對於人類長期生存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進行傳承與創新,用具有時代特色的話語表達方式,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等觀點,在更深層次上闡釋了人與自然二者的關係及相處之道,強調人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方向。

(二)緊跟時代步伐,破立並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同志要跟上時代步伐,不能身子進了新時代,思想還停留在過去,看問題、作決策、推工作還是老觀念、老套路、老辦法。”

創新是實現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一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一刻也離不開緊跟“時代步伐”的破舊立新。

破除西式生態治理舊模式,發展中國式生態文明建設新道路。“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曾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但以資本爲中心,放任資本追逐無限增殖也必然導致對自然生態資源的擴張式掠奪,進而產生生態惡化等一系列問題。我國對資本進行合理管控,將資本作爲重要生產要素投入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生態資源的惡性開發。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對資本主義先發展後治理不歸路的批判,跳出了發展經濟必然破壞生態環境的怪圈。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決不能盲目追隨西方而框定自己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創新發展中國的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路徑。

破除只顧經濟增長的老思維,建立綠色發展新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綠色健康發展,以生態環境資源換取經濟發展速度的思想必須破除。面對盲目追求GDP增長而造成生態問題頻出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定要徹底轉變觀念,再也不能以國內生產總值論英雄,要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生態環境投入不是無謂投入、無效投入,而是關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抓生態治理與抓經濟建設並非“虛”“實”對立的兩方面,要破除抓經濟爲實而抓生態爲虛的觀念,實現以生態投入帶來綠色經濟產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去除環境代價、沒有水分的綠色高質量發展逐漸實現。

四、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直面並解決生態問題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和動力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問題爲導向,着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破解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深層次難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髮現問題,化解矛盾,推進事業發展。

(一)以大歷史觀認識生態問題,牢牢把握解決問題的主動

以大歷史觀看待生態問題,就是要從歷史和文明發展的角度思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生態資源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我們留給子孫後代的重要物質財富。在新時代正視、解決生態問題,是對過去發展造成的生態破壞的彌補、修復,也是對中華民族的未來負責任的行爲。

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承擔解決生態問題的責任。儘管我國對生態問題高度重視,但是在大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生態環境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問題,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如何將人與自然的對立衝突轉化爲和諧共生,成爲擺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重大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歷史擔當和責任感挑起生態治理的重擔,明確“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裏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秉持生態環境污染不完全是某一代人的責任,但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共產黨人均應擔當的責任,是黨必須要打的大仗、硬仗、苦仗的觀點,以高度的使命感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幹好當下的生態治理任務,同時又兼顧謀劃長遠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

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要着眼於民族未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將生態興衰與文明興衰相結合,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對於長期發展的重要性,深刻地體現了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辯證法。生態資源充足是人類安身立命的決定性條件之一,當代人的發展絕不能犧牲後代人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因此,黨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爲全局工作的重要抓手,並將其作爲民族發展的千年大計來抓,這對於民族長遠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讓子孫後代享受到“綠色福利”。

(二)聚焦難題,解答何以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之問

堅持問題導向不僅要有把握問題的主動性,更要有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解答何以建設生態文明這一時代之問,需要聚焦難題,不斷提出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辦法。

着力解決發展方式粗放的難題,促進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人類生產和生活必須依賴生態資源,而生態資源具有稀缺性,無法滿足無底線的開發,這決定了必須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在環境與資源可承受的限度內規範人類的生產生活。其一,通過優化產業空間佈局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水平,助推產業集約化、綠色化發展。各地區各具生態優勢,必須善於因地制宜地發展能夠發揮生態環境優勢的產業,實現對生態資源的充分利用;同時,要注重生態產業鏈建設,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其二,注重能源結構的轉換升級。不可再生能源持續利用不是長久之計,依託科技創新開拓綠色低碳循環的能源方式是不斷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途徑。其三,推動消費模式綠色轉型。需求決定供給,市場上不健康的消費心理助長着浪費現象,實施環境付費和環境稅收等政策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

聚焦生態責任意識不足的難題,以制度與法治守好生態利用底線。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有關。加快改革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體制、強化制度建設成爲了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重中之重。其一,以《憲法》爲依據,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章建制。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寫入了黨章、憲法,與其相關的制度正逐漸完善。未來,也必須堅持以憲法爲依據完善生態法律法規,增強公民生態責任意識,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導向與保障。其二,增強法律的威懾力、執行力,壓實生態責任。要強化法律的執行力度,讓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爲受到相應的懲罰,將生態紅線變成帶電的高壓線。其三,培養敢於擔責的領導幹部。“一些重大生態環境事件背後,都有領導幹部不負責任不作爲的問題”②,這就要求增強領導幹部的責任擔當意識,落實領導幹部任期內的生態責任制,形成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帶頭的體系。

五、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事業

系統觀念就是要從全局、整體的角度看待問題,把握事物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方向,對事物進行總體、長遠謀劃。黨的十八大以來,系統觀念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得到廣泛運用並獲得巨大成就。

(一)全局謀劃,以生態文明爲着力點推進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我國“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中;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強調了生態文明在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置於國家總體發展佈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現代化建設全時域考量的結果。

統籌兼顧建設“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堅持系統觀念,要求在推進工作時既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保證長遠、整體目標方向正確;又注意矛盾的其他方面,保證單個行動的準確無誤。“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各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必須協調發展、同向而行;現代化建設的各項任務相互依存,生態文明建設還必須融入其他四個方面的建設之中,如在經濟建設中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在政治建設中注入生態思想以樹立清正廉潔的作風,在文化建設中塑造“美麗中國”的國家形象,在社會建設中滿足人民羣衆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

生態文明建設是現代化建設階段性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否全面實現小康,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地將生態質量作爲重要指標納入了考量小康目標是否實現的範圍。黨的二十大在擘畫二○三五年我國發展總體目標時,強調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峯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①,充分強調了美麗中國對於國家總體目標實現的至關重要性;在談及中國夢的實現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了“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②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的完善對於歷史任務的完成和階段目標的實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協同治理,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平衡性、系統性

我國既有生態建設地區均衡性不足的問題,也有生態治理中的碎片化現象。爲此,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系統和全局的思維出發,在協同治理、綜合治理上下功夫。

協調東西部生態資源以解決生態差異問題,提升生態平衡性。我國環境容量有限,並且獨特的地理環境加劇了地區間的不平衡。“胡煥庸線”是我國的人口分佈界線,也是生態環境界線。在“胡煥庸線”的兩側,其東南方和西北方各擁有我國xx%、xx%的土地,分別養育着我國xx%、x%的人口。我國東南部雖有較好的生態條件,但人口規模大導致其生態壓力巨大,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保護生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形成良好的生態秩序;而西北人口雖少,但是總體而言不宜居,以草原、高原爲主,其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在生態資源差異巨大的現狀下,我國實施“西氣東輸”等工程,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全國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自然系統經過漫長的演化,受自然規則的支配,系統之中的要素配比具有強烈的結構性。“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山水林田湖草沙通過“命脈”互相聯繫,人的生存條件也同大自然聯繫,構成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系統整體。如果在生態治理上缺乏系統性思維,很容易導致“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現象,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最終危及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在新時代,中國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進行了試點工作,充分總結經驗並繼續運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治理、保護我國的各大生態系統,統籌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形成了對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統一保護、統一修復。

六、必須堅持胸懷天下:以美麗中國建設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

中國共產黨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偉業,也對世界向好發展有着誠摯的情懷。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一方面要處理好自信自立與吸收借鑑人類生態治理優秀成果的關係;另一方面,要將生態建設的成功經驗推廣到世界舞臺,爲解決關係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吸收人類生態治理優秀文明成果,形成符合時代發展的新理論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在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要善於從不同的文明中尋求智慧,進而將其有機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形成符合時代發展的生態文明思想。

正確看待不同國家、民族的生態文明成果以促進文化交流融合。一方面,生態文明思想是根據國家和民族自身的現實基礎、文化沿革而形成的文明成果,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和意識形態屬性。另一方面,生態問題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普遍問題,各生態建設文明成果包含着普遍規律。當前,世界有東西之別,社會制度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分,但是不應帶着有色眼鏡看待一切文明成果,而是要拓寬世界視野,洞悉生態文明建設的普遍規律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的特殊表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在新時代尋求新的生態問題解決辦法,需要跳出“文明衝突論”,尊重文明的差異,以目標爲導向,從不同文明中汲取歷史智慧。

既借鑑國內外生態治理經驗,又汲取教訓。一方面,國際上有諸多關於生態治理的可行方案、有效政策。19xx年《人類環境宣言》規定了生態文明權、代際正義,開創了生態立法的先河,多國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關於生態的法律條款並取得實際成效;歐盟作爲xx體發佈了系列方案,生態治理區域一體化成爲其解決生態問題的方法與對策。另一方面,生態治理上失敗的教訓也同樣令人深思。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各地居民在破壞森林時未曾想到這些地方會變成不毛之地,毀掉生存生活的空間,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產生的生態危機的深度警示;上個世紀發生在西方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也對生態環境和公衆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在新時代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要看到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自身的環保策略;又要聆聽失敗的教訓帶來的歷史迴響,避免再犯類似錯誤。

(二)謀求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爲解決人類共同的環境問題做貢獻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尋求全球合作是獲得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

“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迴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爲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

開展多邊生態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具有所有權、使用權全球共建共享的特點,當然,其遭到破壞後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全球性的。全球生態問題是由人類共同行爲累積形成,必須由全世界形成合力才能解決。攜手全球各國人民走出生態困境,開展各國執政黨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交流對話以加強國際合作是其重要前提。同時,生態文明建設還需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爲核心指引,鼓勵各國人民共同行動,保護全人類唯一的家園,爲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努力。

樹立生態文明大國形象並切實發揮作用,推動構建新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大國之大,不僅在於領土和國家體量之大,更在於處理國際事務時所貢獻的力量之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國更應該有大的樣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隨着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的豐富和拓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一帶一路”等國際場合宣傳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提議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綠色基建、綠色投資、綠色金融等,中國的生態形象逐漸豐滿並獲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衆認同。在未來,中國還要繼續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主動承擔同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環境治理義務,發揮大國作用,帶頭承擔起全球生態保護的重任,加快構建新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

綜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富含“六個必須堅持”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思想體系,是中國共產黨人爲解答時代的生態之問給出的最新方案,具有深刻的時代價值。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沒有止境,生態文明思想也將不斷髮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創新,要繼續做到“六個必須堅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形成與時俱進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成果,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創造精神爲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世界創造條件。

標籤:生態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