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八年級歷史知識點有哪些(精品多篇)

八年級歷史知識點有哪些(精品多篇)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篇一

★第1課 鴉片戰爭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爲了打開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中國廉價的工業原料。

2、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爲了扭轉中英貿易逆差。

3、虎門銷煙:

時間: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菸。

經過: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二百多萬斤鴉片,在廣東虎門海灘當衆銷燬。 意義:這是中國人民禁菸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鬥爭的林則徐,成爲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爲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4、(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時間: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 2100萬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爲通商口岸;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6、鴉片戰爭影響:

①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7、啓示:落後就會捱打!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提高綜合國力。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1、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1856-1860年

2、第二次鴉片戰爭目的:爲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

3、主兇:英法聯軍,幫兇:美俄。

4、列強侵華罪行: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搶劫併火燒圓明園。

★第三課 收復x疆

1、左宗棠收復x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爲欽差大臣,督辦x疆軍務。1876年,左宗棠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x疆。19世紀80年代初,中俄簽約,中國從俄國手裏收回伊犁。爲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x疆設立行省。

第五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時間:1900年

2、目的:爲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權益

3、經過: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在西摩爾率領下發動侵華戰爭。8月中旬,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列強第二次洗劫、焚燒北京)

4、結果:1901年,清政府被與列強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①《辛丑條約》主要內容:A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賠款最多的一次),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B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說明清政府已成爲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C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D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爲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②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爲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答:開始淪爲: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

完全淪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簽訂

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政府成爲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第六課 洋務運動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

2、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屬於:地主階級洋務派)

4、目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5、主張(口號):師夷長技(前期:以自強爲口號,後期:以求富爲口號)。

6、洋務派的主要活動:

①前期創辦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後期創辦民用工業(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③籌建三支海軍(南洋、北洋、福建);

④興辦新式學堂(第一所新式學堂是京師同文館)。

7、性質:一場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8、破產標誌:甲午中日戰爭中,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9、失敗原因:沒有觸動封建制度的根基。

10、評價: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爲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爲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第七課 戊戌變法(性質: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1、背景:民族危機的加重(表現爲:《馬關條約》簽訂);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2、時間:十九世紀末的1898年(舊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等

4、主張: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進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以挽救民族危亡。

5、過程:公車上書(揭開維新變法序幕)、成立強學會(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標誌)、頒佈《定國是詔》(變法開始)、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6、失敗原因:一是脫離羣衆,僅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二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7、意義: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啓蒙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傳播,具有愛國和進步作用。

八年級歷史必備知識點歸納 篇二

世界歷史第一冊

一、填空

1、古代埃及建立在尼羅河流域,埃及人創造的是象形文字。建築傑作是金字塔。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漢謨拉比法典是歷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它的性質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古代西亞兩河流域人創造的楔形文字。

2、歐洲文明的發源地是古代希臘。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古希臘最重要的民主成果。公元前6世紀羅馬共和國建立。公元前2世紀,羅馬共和國成爲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建立了羅馬帝國。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地跨亞、歐、非三洲。地中海成爲它的內湖。395年羅馬帝國分爲東西兩部分。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廢除,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的奴隸制也隨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而崩潰。

3、646年,大和參照唐朝的封建改革內政,實行中央集權史稱大化改新。它標誌着日本封建社會的開端。

4、古代印度人發明了0到9的記數符號,後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稱阿拉伯數字。

5、佛教產生的時間是公元前6世紀,地點印度,創始人釋迦牟尼,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位時得到發展。____產生的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創始人耶穌,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是教會,後來基督____以君士坦丁堡爲中心的東政教,以羅馬爲中心的天主教。

6、7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他號召人們信仰真主安拉,地點麥加(或者阿拉伯半島),62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

7、古希臘的文學作品是《伊索寓言》、《荷馬史詩》,阿拉伯的文學名著是《天方夜譚》。

8、843年,查理曼的3個孫子在凡爾登締結條約,三分帝國。此條約奠定了法蘭西、意大利和德意志基礎,它們加上英吉利王國,成爲西歐的主要封建國家。

9、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是但丁,他的作品是《神曲》,達·芬奇的作品有《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

10、1492年,哥倫布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巴哈馬羣島,開闢了通往美洲的航路,1519年—1522年作環球航行的是麥哲倫。

11、文藝復興的實質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衝破了封建教會的束縛,煥發了人們的創新精神,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哈姆雷特》。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首先產生於意大利。

12、1689年,英國議會爲限制國王的權力,通過了《權利法案》具有憲法性質,標誌着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確立。

13、1776年,北美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標誌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成獨立的美利堅合衆國。1787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美國政治體制,並選舉北美獨立戰爭的領袖-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爲美國第一任總統。

14、1804年,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並頒佈了《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範,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多次發動戰爭,打敗反法同盟,維護革命成果,擴大革命影響。

14、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間:18世紀60年代,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最早在英國發生,首先在棉紡織業展開。工業革命中英國人瓦特改進蒸汽機;美國人富爾敦製成第一艄汽船;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火車。蒸汽機的發明,將人類帶入蒸汽時代。

15、法國革命前夕的三位啓蒙思想家是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他們判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會,宣傳天賦人權和自由平等。

16、1816年,南美的獨立走向高潮時,玻利瓦爾在委內瑞拉建立根據地並建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被譽爲“南美的解放者”。拉美第一個獨立的國家是海地。18世紀中期,英國成爲世界頭號殖民帝國

17、19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工人運動有法國里昂工人兩次起義和英國的憲章運動,標誌着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標誌着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三個部分組成了馬克思主義。

18、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嘗試是巴黎公社,1871年5月21日梯也爾政府從巴黎西南攻入城內,震驚世界的五月流血周開始,到5月27日結束。

19、美國內戰的焦點是黑人奴隸制的存廢問題;根本原因是南北兩種不同經濟制度的矛盾;1860年11月林肯當選爲美國總統,成爲內戰爆發的直接原因,他代表北方工業資產階級利益,主張限制奴隸制。1862年,林肯政府先後頒佈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兩個文件,其作用是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和黑人奴隸的革命熱情,從而扭轉了戰爭局勢。

20、1861年,沙皇俄國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21、日本封建統治結構是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掌握實權的是將軍。1853年美國以武力打開日本大門。1868年,倒幕派在伏見、鳥羽戰役中大敗幕府軍隊。

22、德意志普魯士首相是俾斯麥,他鼓吹“鐵血政策”,發動了三次王朝戰爭,依次爲丹麥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最終於1871年統一;意大利撒丁王國首相加富爾實行富國強兵政策,最終於1870年統一;紅衫軍領袖是加里波第。

23、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間:19世紀70年代,電能的廣泛應用將人類帶入電氣時代。美國人愛迪生髮明瞭電燈泡;德國的卡爾·本茨設計內燃機;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美國人摩爾斯發明有線電報;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意大利人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報。

24、第二次工業革命表現在:新能源的利用;新機器和新產品的創新;電訊業的興起。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大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導致了壟斷組織的產生,壟斷組織適應和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各國壟斷資產階級逐漸控制了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生活,對外擴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5、三國同盟指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核心國是德國;三國協約指英國、法國、俄國。一戰前的兩大軍事集團指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起止時間是1914年到1918年;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交戰雙方是同盟國的德國、奧匈帝國和協約國的英國、法國、俄國;主要戰場是歐洲戰場;主要戰役是發生在西線的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26、一戰的性質是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掠奪戰爭,雙方都是非正義的。

27、英國科學家牛頓提出了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從而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是物理學上的重大革命。

28、托爾斯泰的作品是《戰爭與和平》;世界近代最偉大的音樂家是貝多芬,他的代表作有《田園》、《命運》、《致愛麗絲》,德國的巴赫被稱爲“音樂之父”。

29、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時間是1640年到1688年,標誌是新議會的召開,美國獨立戰爭的起止時間是1775年到1783年,標誌是來剋星頓槍聲。法國大革命的時間是1789年,標誌是攻佔巴士底獄。日本明治維新開始於1868年,標誌是伏見、鳥羽戰役。

學好八年級歷史的方法 篇三

01、學會聽課

聽課也有不少學問。學會聽課,對國中的學習進步至關重要。

課堂學習是學習的最主要環節,四十五分鐘課堂學習效益的高低,某種程度上決定着學習成績的好壞。

首先,要集中注意聽。心理學研究表明:注意能夠幫助我們從周圍環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選擇對當前活動最有意義的信息;同時,使心理活動維持在所選擇的對象上,還能使心理活動根據當前活動的需要作適當的分配和調整。所以,注意對於學習尤爲重要。集中注意、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馬往往一無所獲。

其次,要帶着問題、開動腦子聽。有些同學聽課不善於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看似目不轉睛,但一堂課下來心中卻不留痕跡。俗話說:疑是一切學習的開始。帶着問題聽課,就能使聽課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和重點,增強聽課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帶着問題聽課,還能促使自己積極動腦,緊跟老師的教學節奏,及時理解和消化教學內容。

再次,要積極舉手發言,認真做好筆記。教與學應是雙向交流、互相促進的。學生在課堂中,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積極舉手發言就是一種參與,它既能較好的促使自己專心聽課、動腦思維,還能鍛鍊語言表達能力。

“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都是說邊學習邊動筆的好處。筆記不僅是學習新知識的方法,也是複習舊知識的依據,同時我們還可以從筆記中發現新的問題。

02、有計劃學習

時間是個常量,需要合理安排;學習是艱苦的勞動,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玩與學的關係,主與次的關係,發展興趣和打好基礎的關係。

首先是處理好玩和學的關係。學習是國中學生的主要任務,主要的時間和精力自然應該花在學習上。但是,學習又不是國中學生生活的全部,國中學生精力充沛、興趣廣泛,適當和有益的活動(包括“玩”)也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把孩子的閒暇時間安排得嚴嚴實實,不讓孩子有娛樂和活動的時間;有些家長卻對孩子的課餘活動放任自流,這都不利於學生的學習進步和全面發展。要指導學生學會勞逸結合,學習時專心致志、靜得下心來;活動時生龍活虎、放得開來。學習和玩不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其次是處理好主和次的關係。國中階段學習知識的密度大大增加、學習知識的廣度也大大增加,這就需要學生能夠處理好各種知識內容之間的主次關係。學科之間有差異,基礎學科、工具學科是國中學習的重中之重,直接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一定要學得紮實。學科內容本身也有主次,概念、原理及其形成是主,知識的靈活運用是主,自己學習的薄弱環節是主,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再次是處理好發展興趣和打好基礎的關係。興趣是學習動力產生的直接原因,孩子對哪一門功課感興趣,這門學科也就往往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但是,國中學生思想和心理還不夠成熟,興趣也往往不夠穩定,有些孩子對興趣的理解也比較片面。表現在學習方面主要有以下情況:一會兒喜歡這,一會兒喜歡那,見異思遷,結果什麼也沒學好;光憑興趣學習,自己認爲不感興趣的就敬而遠之,結果就成了“跛腳”。

猜你喜歡:

八年級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 篇四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第1課 鴉片戰爭

1940——1942英國發動鴉片戰爭 1942簽訂中英《南京條約》 條約規定:1.割香港島給英國2.賠償2100萬元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爲通商口岸4.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同英國商定 影響:鴉片戰爭後,我們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1856——1860列強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並與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俄國是侵佔我國領土最多的國家:1858《璦琿條約》,是割佔領土最多的條約 1860《北京條約》 1864《勘分西北界約記》 19世紀80年代(1881)《改訂條約》 影響: 太平天國(1851——1864)農民階級運動 領導人爲洪秀全

第3課 收復新疆

1865年 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6年 左宗棠開始進入新疆。

1878年 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國懷抱

1884年 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日本發動甲午戰爭 1895年簽訂中日《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1.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 3.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4.增闢通商口岸等 影響: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190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1 清政府被迫與11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1.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稅收做擔保;2.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3.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4.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爲使館界,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影響:1.《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2.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3.清政府完全成爲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4.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課 洋務運動

19世紀60~90年代,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爲代表,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洋務派

前期以“自強”爲口號,後期以“求富”爲口號 曾成立竟是同文館,第一所新式學堂。

養洋務運動評價:1.這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2.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3.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4.洋務運動爲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爲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第7課 戊戌變法

1895 康有爲、梁啓超“公車上書”光緒帝

公車上書失敗後,他們創辦了《萬國公報》,又在北京組織了強學會,後把《萬國公報》改名爲《中外紀聞》。

1898.6~9百日維新

光緒帝按照維新派意圖,頒佈以下便法令:1.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2.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3.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戲仿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4.訓練新式軍隊等,此次變法被成爲“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維新派。

第8課 辛亥革命

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後又建立統一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成立在日本,中國同盟會又成立機關刊物《民報》以三民主義爲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1911.10.10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 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

1912.1.1,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了。袁世凱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1915年起,進步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建立《新青年》。

內容:1.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2.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3.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4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爲擴大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在北京創辦了《每週評論》。

性質:1.新文化運動是我過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2.它啓發着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3.但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方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後來。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919.5.4,北京大學等校三千多人發動五四運動 後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支持學生鬥爭。

意義:無私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1921.7中共一大在上海祕密召開,這標誌着中國共產黨成立了。

內容:1.確定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施共產主義;2.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3.大會選舉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陳獨秀爲中央局書記。

意義: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着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她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第11課 北伐戰爭

1924.5,國民黨在黃埔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1926,開始北伐,目的要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後在北伐勝利進軍時,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了。

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這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 後來,南京政府統治了全國。

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8.1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1927.9 秋收起義,工農革命軍損失嚴重,毛澤東決定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於是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第——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後工農革命軍改編爲“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第13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10開始長征。

1935.1召開遵義會議,內容:1.集中權利解決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2.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會後確定軍事上有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3.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爲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意義: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

1935.10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吳起鎮與陝北的紅軍勝利會師。

1936.10,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前幾軍會師,這宣告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徵勝利結束。

意義: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人民轉危爲安。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14課 難忘九一八

日軍侵佔東北三省,蔣介石下令不抵抗。但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

1936.12.12,張學良、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這就是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十年內戰(1927~1937)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15課 “寧爲戰死鬼,不做亡國奴”

1937.7.7全國性抗日戰爭從此爆發,盧溝橋事變,稱“七七事變”。

在危急時刻,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正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抗戰,工農紅軍改變爲“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

1937.12南京大屠殺

第16課 血肉築長城

1937.9平型關大捷。意義:這時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 。

1938臺兒莊戰役。意義:取得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

1940.8百團大戰。意義: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1945.7中共七大 大會主要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

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羣衆,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意義:大會爲爭取抗日戰爭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1945.8.15日本天皇被迫宣佈無條件投降。 意義: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偉大勝利,臺灣也回到祖國的懷抱。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17課 內戰烽火

1946.6——1949.3內戰 蔣介石給毛澤東打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商談國內和平問題的目的:1.進一步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2.爲了欺騙人民。

毛澤東1945.8到達重慶目的:1.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2.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重慶談判結果:達成和平見國的“雙十協定”。

1946.6蔣介石隊中原解放區進行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1947.3國民黨大舉進攻陝甘寧解放區,彭德懷、賀龍率領西北人民解放軍進行多次戰役,粉碎了敵人的進攻。

1947,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挺進大別山,其他各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也轉入進攻。

第18課 戰略大轉移

1948.9~1949.1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舉世聞名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1948.9~11遼瀋戰役 東北解放軍 意義:解放軍攻克瀋陽,解放東北全境。 1848.11~1949.1淮海戰役 中原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 意義: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1949平津戰役 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 意義: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義: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工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1949.4中國人民解放軍分三路渡江作戰。 1949.4.23 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了。

第六單元 經濟和社會生活

第19課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張謇主張“實業救國”,放棄高管回鄉創辦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1.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出現了些民族工業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往往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2.辛亥革命的成果,衝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3.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隊中國經濟的掠奪,中華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的機會,進入了“黃金時代”;4.一戰後,帝國主義經濟實力捲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民族工業再度受挫;5.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的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沒能得到很好的回覆。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特徵:1.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夾縫中求生存,發展;2.比較落後;3.集中在輕工業部門;3.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

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19世紀初輪船,火車傳入中國

19世紀70年代後,中國開始假設有線電報 西方發明的照相和電影也傳入我國。

1872年在上海創辦《申報》。

1897在上海創辦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辛亥革命後,1.頒佈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2.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3.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

第21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

1905——1909,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意義:這時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 侯得榜製造純鹼 魏源,生活在鴉片戰爭時期,編《海國圖志》一書,接受了南洋、歐美各國的歷史地理,目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

嚴復,戊戌變法時期啓蒙思想家,著《天演論》,書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進步觀點,激勵人們自強。

第22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戊戌變法時創京師大學堂。它的創辦表明近代中國教育改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迫於形勢,擬定了《奏定學堂章程》,並於1095年廢除了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

魯迅,文學巨匠,《狂人日記》,《孔乙己》

美術大事徐悲鴻《愚公移山》

人民音樂家聶耳《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黃河大合唱》

郭沫若創作了《屈原》歷史劇

解放區文藝工作者創作小說: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八年級歷史知識點 篇五

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

一。二次革命

1、背景:袁世凱爲了建立獨裁統治,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凱武力鎮壓國民黨。

2、經過: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

3、結果:二次革命被袁世凱鎮壓下去,孫中山、黃興等被迫流亡日本。

二。袁世凱復闢帝制

1、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準備

(1)對內政策

①強迫國會選舉他爲正式大總統

②下令解散國民黨

③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佈《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製爲總統制。

④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可無限期連任,可指定繼承人。

(2)對外政策

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

②進一步擴大日本在“南滿”和蒙古的權益;

③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

④用日本人爲顧問等

2、袁世凱稱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建立了中華帝國,袁世凱下令以1916年爲“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1916年1月1日舉行登基大典。

三。護國戰爭

1、準備: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梁啓超、蔡鍔離京,前往南方籌劃討伐袁世凱事宜。

2、爆發: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雲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

3、經過:北洋軍隊人心渙散,節節敗退,不少省份宣佈獨立,脫離袁世凱政府。

4、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

四。軍閥割據

八年級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 篇六

鴉片戰爭

一、知識結構:

1、時間:1840.6—1842.8

2、侵略者:英國

3、根本原因:爲了開闢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4、導火線: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

5、結果:簽訂《南京條約》

6、影響:見“重點內容提要2”

二、重點內容提要:

1、簡述《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⑴時間:1842年

⑵簽訂國:英國侵略者和中國

⑶內容: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元。③開放廣州、廈門、寧波、福州、上海五處爲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2、鴉片戰爭的影響: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知識結構:

1、時間:1856.10—1860.10

2、侵略者:英法爲主兇,美俄兩國爲幫兇

3、原因:爲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4、主要罪行: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⑵俄國侵佔我國大片領土。

5、結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

二、重點提要:

1、火燒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爭先恐後掠奪珍寶,搶不走的東西,他們就砸碎,爲掩人耳目,他們又放火焚燒。

2、俄國侵佔我國大片領土:在第二戰爭前後,俄國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詳見第8頁表格。

左宗棠收復新疆

1、背景:

⑴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爲汗。英俄兩國支持阿古柏僞政權,妄圖分裂新疆。

⑵左宗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爲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2、經過:

⑴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分三路進入新疆。

⑵他採取“先北後南,緩進爭戰”策略。

⑶先收復烏魯木齊附近地區,然後進攻吐魯番,挺進南疆。

3、結果:

⑴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

⑵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中俄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但是損失了中國西部的一塊土地和大量賠款。

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4、歷史意義:

鞏固了祖國的西北塞防,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和主權。

甲午中日戰爭

一、知識結構:

1、時間:1894—1895

2、侵略者:日本

3、原因:日本帝國主義爲吞併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戰爭。

4、重大戰役:黃海大戰 愛國將領:鄧世昌

5、結果:簽訂《馬關條約》

6、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二、內容提要:

《馬關條約》簽訂:

⑴時間:1895年。

⑵代表: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⑶內容: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③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③增闢通商口岸等。

⑷影響:①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②刺激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三、結合《馬關條約》內容說明《馬關條約》簽訂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a、《馬關條約》割佔中國大量領土,嚴重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

b、2億兩白銀的賠款,加重了祖國人民的經濟負擔,加劇了中國的貧窮和落後。

c、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

d、增闢通商口岸,便利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

總結:

《馬關條約》後,日本輕易從中國撈到這麼多好處,則直接刺激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朝,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知識結構:

1、時間:1900年—1901年

2、侵略者:八國聯軍

3、直接目的: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4、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5、影響: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重點內容提要:

《辛丑條約》

1、時間:1901年

2、雙方:清政府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3、主要內容:

①賠款白銀4.5兩。②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③拆毀大沽炮臺派兵駐紮要地。④劃定使館界。

4、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爲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洋務運動

1、背景: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清政府的統治是內外交困。

2、時間:19世紀60—90 年代

3、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富國強兵,維護清朝的 統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5、口號:前期“自強” 後期“求富”

6、洋務運動主要活動:

⑴前期“自強”爲口號,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軍事工業。主要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

⑵後期“求富”爲口號,創辦民用工業。主要企業: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⑶籌劃海防,籌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⑷創辦新式學堂,培養了一批近代外交、軍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學校。)

7、洋務運動的破產:標誌是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8、洋務運動的評價: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是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在客觀上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爲中國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9、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洋務派沒有認識到,不觸動封建制度,單純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國富強起來的,隨着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洋務運動也宣告破產。因此,洋務運動沒能挽救清朝的統治危機,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戊戌變法

1、序幕:

公車上書(1895年春,康有爲、梁啓超領導的“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 維新派政治團體:強學會。機關報《萬國公報》改名爲《中外紀聞》)

2、代表: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

3、時間:1898年6月到9月

4、光緒帝按維新派意圖發佈了一系列變法令

主要內容:

a政治: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官吏,打擊封建官僚,任用維新人士,有利於資產階級參與政權。

b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c文化:興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有利於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傳播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傳播。

d軍事:訓練新式軍隊等等。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七

第一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2、時間地點:1949年7月,北平

3、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背景: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

4、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主要內容:

①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

②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爲副主席。

③會議決定改北平爲北京,作爲新中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爲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爲國旗;採用公元紀年。

④會議還決定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以表示對革命先烈的崇敬的緬懷。

5、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的影響: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爲新中國成立做了充分準備。

6、開國大典(標誌着新中國的誕生):

7、時間地點: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時,天安門廣場

8、歷史意義:

①(國內意義):開闢了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爲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成爲國家的主人。

②(國際意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鬥爭。

9、如何理解“中華人民站起來了”?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從此擺脫了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獲得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人民從此政治上當家做主,經濟上成爲生產資料的主人,國際勢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西藏和平解放

2、背景: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人民解放軍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後,一方面向西藏進軍,一方面力爭和平解放西藏。

3、時間:1951年

4、西藏和平解放的歷史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民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第二課抗美援朝

1、時間: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抗美援朝的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3、抗美援朝的原因: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具體事件:①美國侵略朝鮮,轟炸中國邊境城市,侵犯了中國主權,嚴重威脅着中國安全;②美國派太平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公然干涉中國內政。③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朝脣齒相依,脣亡齒寒。)

4、導火線: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

5、參加部隊:中華人民志願軍

6、指揮者:彭德懷

7、著名戰役:上甘嶺戰役

8、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停戰協定上簽字

9、性質: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10、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①這是一場正義之戰;②得到全國人民大力支持;③中朝軍民的英勇奮戰;④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

11、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P11):①粉碎美國侵略野心;②鞏固了中朝邊境;③提高了我國國家威望。

12、爲什麼說他們是“最可愛的人”?(P11):

答: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被譽爲“最可愛的人”。

第三課土地改革

1、時間:1950年----1952年

2、法律依據(開始的標誌):《中華人民土地改革法》

3、原因(P13):①舊的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根本);②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4、主要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意義(P15):①廢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②解放了生產力,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③爲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和人民政權的鞏固奠定了基礎,也爲工業化的順利進行開闢了道路。

第四課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第一個五年計劃:

2、時間:1953年----1957年

3、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原因(P18):我國工業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4、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5、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進行重工業建設,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發展重點及是重工業主要分佈的地區是東北地區)

6、目的:爲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7、成就:在蘇聯的協助下,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指標超額完成。

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建成投產,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製造機牀的工廠——瀋陽第一機牀廠建成投產。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毛澤東詩詞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中的“一橋”(長江第一橋)是指:武漢長江大橋)

8、意義和影響: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爲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

9、一五計劃的任務(主義內容):①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

10、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1、時間地點:1954年9月,北京

12、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的內容: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②大會選舉了毛澤東爲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爲副主席,劉少奇爲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爲國務院總理。

13、憲法的性質: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14、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佈:1954年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①內容:憲法確定了社會主義原則、人民民主專政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各民族平等原則等。

②意義:憲法爲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礎。

③性質: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④問:爲什麼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答:因爲在憲法中確定了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人民民主專政原則等內容,真正反映了人民大衆的利益,所以說它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第五課 三大改造

1、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2、原因(P23):土地改革後,農業分散經營的狀況影響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3、農業、手工業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產合作社

4、目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爲社會主義公有制

5、階段:①農業互助組。②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③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6、公私合營:

7、時間:1954年----1956年

8、對象:資本主義工商業

9、特點(政策):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10、三大改造:

11、三大改造的內容: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2、農業、手工業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營;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它被稱爲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13、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時間——1956年底。

②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4、評價:三大改造總體是成功的,但局部出現要求過急、工作過粗等缺點。

15、中國近現代史上,社會性質發生過哪三次變化?簡要說明每次變化的主要原因。?

答:①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外國侵略,清政府腐敗無能,中國戰敗)

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國人民進行100多年艱苦鬥爭,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③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爲社會主義公有制,在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

第七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1、真理大討論(背景):

1、1978年,思想理論界開展的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是(針對“左”傾思想和“兩個凡是” 的束縛展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討論序幕: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於光明日報。

3、思想運動開展的主要原因是當是中央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錯誤

4、爲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基礎的是: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5、大討論實質:一場重新確立實事求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思想解放運動。

2、“兩個凡是”的方針:“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

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4、主要內容:①思想方面:這次會議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路線;②政治方面:果斷放棄“以階級鬥爭爲綱”的政治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方面: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傳統,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務。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爲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5、時間:1978年

6、意義(P36):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也是共和國曆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從根本上衝破了左傾錯誤的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又一次解決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成爲開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時期的偉大起點。

7、撥亂反正:1979—1982

爲劉少奇恢復名譽,是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正確評價毛澤東,標誌着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任務的勝利完成。

問:新中國成立後,中共的“左傾”錯誤和“左”的錯誤有哪些表現?這些“左傾”錯誤又是怎樣得到全面糾正的?

答:①1958~1960年大躍進。農業浮誇風和工業全民大辦鋼鐵是其主要內容

②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高潮,挫傷廣大羣衆生產積極性,極大地防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③“文化大_”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打亂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正常進程,拉大了同世界發展水平的差距。(都是通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得以全面糾正的。)

第八課 經濟體制改革

農村改革背景:人民公社體制已經不適應農村的生產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改革的目的:改革先從農村開始,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形式:把集體土地長期承包給農民耕種,農民自主經營。(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3、意義:①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③爲鄉鎮企業提供了大量剩餘勞動力。

二、城市經濟體制:

1、背景:改革在農村取得成功,爲繼續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

2、主要內容:①主要是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爲公有制經濟爲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②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濟責任制。③實行以按勞分配爲主,多種分配方式共存的制度。

3、建國以來我們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集體,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對農村生產關係進行過哪幾次重大調整或變革?這些重大調整或變革各有何作用?

答:分別有: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4、歷史意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第九課 對外開放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

1、目的: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

2、時間:1978年12月

3、經濟特區的建立: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建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

4、特區建立意義:爲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5、對外開放的意義: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爲重要的作用。

二、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

1、建立沿海經濟特區:1985年起,建立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上海浦東新區、閩三角開放區。

2、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特點)的對外開放格局。

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P44):1995年7月11日

第十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P46):

1、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中共“十三大”(1987):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確立在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並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P52

3、南方談話(1992):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闡述了他的觀點。是鄧小平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因爲解決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如下: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4、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發展生產力。

4、中共“十四大”(1992):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以江澤民爲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5、中共“十五大”(1997):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這個概念。確立鄧小平理論爲黨的指導思想,並正式寫入黨章。

6、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爲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三個代表”與鄧小平理論關係是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7、鄧小平的評價: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8、中共“十七”大(2007年):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9、中共“十八”大(2012年):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爲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爲難,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10、中共“十九”大:不忘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第十一課爲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中國夢:

首次提出“中國夢”:2012年11月,習近平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夢想。”

2、再次提出“中國夢”:2013年,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爲國家主席。在會上,他深刻地闡述了中國夢的宏偉藍圖。

3、“中國夢”的內涵: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4、怎樣實現“中國夢”?(實現中國夢的途徑):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5、“中國夢”的本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爲人民造福。

6、“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①第一個一百年目標(1921--2021):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誠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②第二個一百年目標(1949--2049):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1、內容: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②全面深化改造。③全面依法治國。④全面從嚴治黨。

2、“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意義:“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三、新發展理念:

1、時間:2015年10月

2、五項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

3、新發展理念的意義(作用):新發展理念針對的是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國當前最爲緊迫的現實問題,關係我國發展全局和未來前景。

四、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1、表現:①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②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③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

2、措施: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3、影響: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使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

4、什麼是“一帶一路”?

答:“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第十二課民族大團結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有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國家。

特點(分佈格局):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在自治區域內,由當地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地位: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實施: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了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5個民族自治區。

意義:(1)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2)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3)爲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共同繁榮發展:

措施:①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進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廢除了剝削和壓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邁進了社會主義社會。②國家採取許多優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員,還通過技術、資金、物資等多種方式,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③各民族也根據本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發揮自身優勢,發展經濟,取得了很大成就。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爲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④國家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西部大開發: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爲少數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極大地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繫,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第十三課香港和澳門的迴歸

“一國兩制”的構想:

提出: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目的:實現祖國統一

內涵(什麼是“一國兩制”?):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地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香港和澳門迴歸祖國:

(1)中英兩國政府在1984年12月正式簽署聯合聲明,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2)1987年4月,中葡兩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中國政府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3)1997年7月1日,中英兩國政府舉行交接儀式,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葡兩國政府舉行交接儀式,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意義:香港、澳門迴歸祖國,標誌着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爲什麼香港能夠順利迴歸?

答:①中國的綜合國力的提供,國際影響提升。②“一國兩制”方針的有效運用。③中央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④中華民族的共同心願。

第十四課海峽兩岸的交往

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對臺政策:(1)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把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爲神聖的使命,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2)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3)改革開放以後,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兩岸交往的史實:(1)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中央人民政府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2)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的變化。(3)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4)1992年,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5)1995年1月,江澤民提出了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6)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係的新發展。(7)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雙方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了意見。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

意義:海峽兩岸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日益密切的交往:

原因:①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②經過海峽兩岸同胞港澳的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③兩岸人員往來已經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以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

表現:2008年11月,兩岸達成空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

阻礙兩岸統一的因素:①“臺獨”勢力。②以美國爲首的國際反華勢力。

第十五課鋼鐵長城

一、陸、海、空軍的建設

1、陸軍: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

2、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迅速的表現:①由單一兵種到諸軍兵種的轉變。②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3、海軍:(1)部隊建設:①第一支海軍部隊: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②三大艦隊: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

(2)裝備建設:1971年,我國自行研製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後又陸續裝備了我國自己製造的核潛艇。

(3)兵種建設:①20世紀90年代以後,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範圍也逐步擴大。②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

4、空軍:(1)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空軍剛剛誕生,就面臨抗美援朝戰爭的考驗。(2)人民空軍建立早期,飛機主要從國外購買,後來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改革開放以來,自行研製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爲保衛祖國領空的鋼鐵衛士。

二、導彈部隊的發展:

1、組建: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更名爲火箭軍。

2、任務: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

3、組成: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

三、新時代強軍之路:

1、政治保障: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爲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2、強軍改革:調整組建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五大軍種。成立了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構建軍隊聯合作戰體系。

3、指揮體系: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

第十六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P81):

1、建國初期實行的外交政策:新中國建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國初期的外交形勢: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支持;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視。

3、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①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我國正式建交。②1950年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③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2)推廣(首次確認):1954年,周恩來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爲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係的基本原則。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4)影響: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爲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

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1、萬隆會議的召開:(1)召開: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

(2)地位: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3)方針: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4)影響: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2、“萬隆精神”: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精神。

3、“萬隆會議”的意義:中國代表團還積極地開展會外交往,與很多國家的代表團舉行會晤,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第十七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史實、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2、背景:聯合國成立於1945年,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中國是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當時由國民政府代表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作爲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應享有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3、70年代我國的外交成就:①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起合法權利。②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③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二、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的原因:①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雙方敵對的狀態長達20多年。

②隨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改善中美關係成爲兩國共同的要求,中美關係出現了轉機。

建交過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②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並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美國承認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影響: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全方位外交:

外交政策:改革開放以後,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係。

外交策略:(1)中國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注重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力爭中美、中日關係穩定發展,逐步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積極發展與歐盟國家的關係。(2)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爲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4)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在環境、糧食、預防犯罪、禁毒、難民、婦女等全球性問題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外交成果: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佈局。中國已與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建交,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工作。多次舉辦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爲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外交佈局: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

第十八課科技文化成就

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

1、“兩彈一星”

(1)成就①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②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我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導彈。③氫彈: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④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爲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2)影響: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2、航天成就(1)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發射成功,開啓了我國的飛天之旅。(2)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併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3)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

3、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1)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獲得我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同時他也是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獲得者,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

(2)影響:爲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性飢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

4、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三、文化事業的發展

5、改革開放前

(1)方針: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2)成果: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等領域取得累累碩果。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6、改革開放後: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成果豐富。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第十九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日常生活的變化

1、概況: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2、表現

二、交通、通信的不斷髮展

3、交通運輸的發展:(1)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2)公路運輸獲得較快發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3)中國已成爲世界民航大國。(4)城市道路建設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5)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4、電信事業的發展

(1)電信事業:①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②改革開放後,電信產業快速發展,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2)互聯網:起步晚,但發展迅速,中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

5、影響: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着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