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城市社會報告多篇

城市社會報告多篇

【第1篇】調查報告:當代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徵?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爲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1999年“社會調查實踐課”中,我們選定了“全國26個大中城市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更多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爲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爲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爲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爲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爲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sp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爲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爲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爲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爲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爲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爲父母那樣的人。 ”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麼?”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爲也有11.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範和說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選“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11.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徵。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說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於獨生子女佔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佔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特徵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徵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於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這是我們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最後,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羣體,這一部分學生佔總體的4.7%。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徵,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羣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 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爲以利於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裏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爲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於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

【第2篇】關於城市垃圾處理問題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隨着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排放量迅速增加。每年新增垃圾100億t。對垃圾氾濫成災的現實,世界各國的視線已不再僅僅停留在如何控制和消毀垃圾這一老問題上,而是採取積極的態度和有力的措施,着手科學地處理、利用垃圾,將垃圾列爲維持經濟持續發展的第二資源,向垃圾要資源、要能源、要效益。

目前,我國曆年垃圾堆存量已達60億t,佔用耕地5億m2。全國爲660個,城市中有200個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之中。以城市人口2.6億爲例,如每人每年產生440 kg垃圾計算,年產生垃圾量爲1.14億t。

一.現階段我國垃圾處理問題的基本情況 :

我國曆來重視廢舊物資的回收,但過去的廢舊物資的回收主要是受落後經濟的制約,物資匱乏而不得不採取的行爲,並非出於保護環境和資源的目的。現在我們有必要把城市垃圾處理資源化與實行可持續發展及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努力在對垃圾資源化的認識上與世界上發達國家同步。2003年我國廢舊物資回收額達490餘億元,資源再生企業就業人數約140餘萬人,全國有18餘萬個回收網點,再生工廠約有5000餘家。北京市的廢舊物資回收量相當於垃圾產生量的8%;天津市的廢舊物資回收量相當於垃圾產生量13%,儘管如此,我國資源回收率仍低於世界上發達國家水平。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只有靠節約發展,才能使國家繁榮,富強,在人均自然資源偏低的情況下,進一步開展垃圾資源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合理處理垃圾問題的必要性 :

垃圾中可利用資源門類很多,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中的無機物可製作建材;生活垃圾中以廚餘垃圾爲主的有機物可經發酵制肥或製作營養土,用於改良土壤;可燃物可焚燒供熱、發電;廢舊塑料可製作工業塑料塊、再生塑料顆粒及木塑製品;其它玻璃類、廢紙、廢織物、廢橡膠、廢家電及骨類等均具有利用價值。對垃圾中資源有不少人有認識誤區,認爲經撿廢品的多次挑選已無可利用資源,事實是當前人們對垃圾資源化活動還不是完全的自覺行爲,在某種程度上其行爲受利益驅使。如目前主要回收金屬、塑料飲料瓶、書報、紙箱等高利潤物資,而對塑料薄膜、玻璃及織物等低利潤物資不感興趣,尤其是導致白色污染十分嚴重的塑料薄膜則很少有人願意自覺回收。同時,生活垃圾中的有機物去除電池等有害物經生物發酵可生產爲有機肥的基料或營養土用於改良土地,按生活垃圾中40%有機物計,營養土可用於土地改良、土地復墾將產生多麼巨大而誘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城市垃圾的處理方法:

解決垃圾問題的目標是將垃圾減容、減量、資源化、能源化及無害化處理。目前主要有填埋、堆肥及焚燒處理三種方法。

1. 填埋處理 :垃圾填埋歷史久遠,是普遍採用的處理方法。因爲該方法簡單、省投資,可以處理所有種類的垃圾,所以世界各國廣泛沿用這一方法。從無控制的填埋,發展到衛生填埋,包括濾瀝循環填埋、壓縮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

採用填埋處理法,首先要防止從廢物中擠壓出的液體濾瀝及雨水徑流對地下水的污染。一般規範要求回填地最低處的標高要高出地下水位3.3 m以上,並且回填地的下部應有不透水的岩石或粘土層。否則需另設粘土、瀝青、塑料薄膜等不透水層。其次,填埋場應設置排氣口,使厭氧微生物分解過程中釋放出的甲烷等氣體能及時逸出,避免發生爆炸。回填後的場地,一般在20年內不宜在其上修建房屋,避免由於回填場不均勻下沉造成的結構破壞,但可作綠地、農田、牧場等使用。

2.堆肥處理 :堆肥是我國、印度等國家處理垃圾、糞便、製取農肥的最古老技術,也是當今世界各國均有研究利用的一種方法。堆肥是使垃圾、糞便中的有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進行生物化學反應,最後形成一種類似腐殖質土壤的物質,用作肥料或改良土壤。

堆肥處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機成分的生物化學過程。在生物化學反應過程中,有機物、氧氣和細菌相互作用,析出二氧化碳、水和熱,同時生成腐殖質。根據堆肥原理,可分爲厭氧分解與好氧分解兩種。厭氧分解需在嚴格缺氧條件下進行,厭氧微生物分解生長較慢,故不多用。好氧分解過程可同時產生高溫,可以殺滅病蟲卵、細菌等,我國主要採用好氧分解法。堆肥技術的工藝比較簡單,適合於易腐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垃圾處理,可對垃圾中的部分組分進行資源利用,且處理相同質量垃圾的投資比單純的焚燒處理大大降低。堆肥技術在歐美國家起步較早,目前已經達到工業化應用的水平。

3. 焚燒處理: 焚燒是指垃圾中的可燃物在焚燒爐中與氧進行燃燒過程。實質是碳、氫、硫等元素與氧的化學反應。垃圾焚燒後,釋放出熱能,同時產生煙氣和固體殘渣。熱能要回收,煙氣要淨化,殘渣要消化,這是焚燒處理必不可少的工藝過程。

焚燒處理技術的特點是處理量大,減容性好,無害化徹底,焚燒過程產生的熱量用來發電可以實現垃圾的能源化,因此是世界各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垃圾處理技術。

焚燒是銷燬垃圾利用熱能的一種垃圾處理技術。但是,只有對那些不能回收有價物,只能回收熱能的垃圾,垃圾焚燒處理纔是科學、合理的。

我國採用的垃圾處理技術,沒有一種方法能夠獨立地實現垃圾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的總目標。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成分愈發複雜,有機物、人工合成材料增多。這種現狀要求垃圾處理技術,應由單一銷燬方法向多種方法、互助配合、共同處理的綜合處理轉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垃圾的變廢爲寶,爲社會提供可利用資源。

【第3篇】城市流浪動物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範文

曾經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良心都讓狗吃了,而狗變得越來越有良心了,而人卻失去了自我,變得像禽獸一樣,喪心病狂!我最靜在我家後院發響了幾隻流浪貓,一共六隻。如果按這個比例推算,生活在城市中的每個人在一生中都發現一支流浪貓的話,那枚全中國起碼有上幾億只流浪貓了!當然這個推算不太正確,但我只想說,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流浪動物實在太多了。作爲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幫助它們。——引言

一、流浪動物羣體的形成原因

據我調查,流浪動物的形成原因有以下方面:

1. 由於人類的不負責任,在飼養寵物的時候,如家中有了小孩兒不能養寵物,或是因爲感到自己不能適應飼養寵物的生活,或是因爲當初養寵物致使一時衝動,爲做好心理準備等。因此導致不馮寵物淪爲流浪動物。

2. 由於人們在養寵物前爲接觸過養寵物的知識。不知道要給家養的非經濟寵物做絕育手術,導致家養寵物在發情期在未能找到合適的伴侶下,與流浪動物發生交配行爲,導致家養動物與流浪動物所產生的後代又繼續過着流浪的生活。

3. 由於人們的迫害,如毒打家養寵物或拿家養寵物當作發泄心理不平衡的工具,到這家養寵物被迫離家出走。

4. 由於對養寵物的管理政策缺乏瞭解,在認養寵物之後不辦理領養寵物的許可證,或不在規定區域內認養規定種類的寵物。導致怕麻煩,在將要被查出時將寵物遺棄。

說明:1、家養非經濟寵物:以家庭爲單位所養的不是爲獲得經濟利益的寵物。

二、人類對流浪動物的看法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姓對於流浪動物的態度是包含同情與關心,並能夠積極的儘自己所能幫助它們。我醒我們的社會應該是好的,能夠幫助弱勢羣體的社會,但是時恰好相反。某日,在某城市的街頭,一對男子看見路上的一隻流浪貓,不知當時他們怎麼想的,就用極爲殘忍的手段,將有毒的食物爲給貓吃,最後將貓殘忍的殺害了。人沒對於生命的態度令我難以相信,人類怎麼會這樣對待我們的朋友,對待一個弱勢羣體,對待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調查對象:未成年人 成年人

調查人數:未成年人 100人 成年人100人

調查方法:抽樣調查

調查結果:(1)是否見過流浪動物

未成年人:85% 成年人75%

(2)是否救助過流浪動物

未成年人:61% 成年人32%

(3)是否有救助流浪動物的意識

未成年人:75% (大多由老師教導,爲付出實際行動。)

成年人:25% (大多數認爲沒必要它可自生自滅)

(4)不救流浪動物的原因:

未成年人:害怕 害怕被染病 父母不準 沒見過

成年人:害怕染病 沒見過 沒有必要 沒意識 漠視態度

總之,我的數據不能說明一切,但是從媒體上可看到,濫殺無辜流浪動物的行爲屢禁不止,有些報道讓人難以置信,毛孔悚然,人類對弱小生命的漠視與冷淡、冷酷無情已達到了一個難以相信的境界。我國還沒有立法來保護流浪的動物,唉!我不知該說聲麼好。一句話:大部分人對於濫意傷害弱小的流浪動物成支持態度,認爲它們的生存權利是可以任我們剝奪的,我們不用管它們。

三:分析流浪動物的心理

據調查家養寵物被拋棄後它們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創傷,一般分以下幾種情況:

(1)、在被主人拋棄後或因某種原因成爲流浪動物後,它們的內心深處仍然一直信任人類或主人,覺得他們只是一時衝動而捨棄了自己,對重新被人認養報以信心,仍讓相信人類使他們的好朋友,這一類即相信人類型

(2)、在被主人拋棄後或因某種原因成爲流浪動物後,它們由於受到打擊太大,已完全不相信人類或是主人,認爲人類就是我的敵人,不再讀人類報以任何信心,認爲只能靠自己,人類是不可信賴的,既不相信人類型

說明:在第一節中,所提到的流浪動物形成原因,一類原因和四類原因所產生的流浪動物爲相信人類型,而二類原因和三類原因所產生的流浪動物爲不相信人類型

四、如何保護流浪動物

如何保護好流浪動物,這是我寫這篇暑期社會實踐調報告的原因。保護流浪動物,不是說我們要把流浪動物帶到醫院後,給它們治病。當然這是很必要的!但魯迅先生說:“要救國,不能只治身體上的疾病,還要治心理上的疾病,要精神就亡。我們要教育我的後代與人民,要他們知道保護流浪動物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是我們必須作的。這樣才能堵住殘害流浪動物的源流,從根本上保護流浪動物的生存權利。我們還要制定保護流浪動物的法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流浪動物的權力。總之,要讓後代知道保護流浪動物是對的,要立法保護他們。

【第4篇】當代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優秀調查報告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徵?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爲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1999年“社會調查實踐課”中,我們選定了“全國26個大中城市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

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爲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爲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爲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爲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爲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sp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爲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 ,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爲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爲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爲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爲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爲父母那樣的人。 ”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麼?”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爲也有11.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範和說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選“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11.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徵。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說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於獨生子女佔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佔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特徵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徵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於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這是我們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最後,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羣體,這一部分學生佔總體的4.7%。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徵,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羣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 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爲以利於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裏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爲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於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 。

【第5篇】城市環境污染的社會調查報告

城市環境污染,是在城市的生產和生活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各種污染物,超過了自然環境的自淨能力,遺留在自然界,並導致自然環境各種因素的性質和功能發生變異,破壞生態平衡,給人類的身體、生產和生活帶來危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城市環境污染的社會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借鑑。

城市是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的中心,經濟活動和人口高度密集,面臨巨大的資源與環境壓力。2022年我國共有建制城市661個,城市市轄區土地面積僅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而人口則佔全國總人口的41.7%。

城市化率從1993年的28%提高到了2022年的41.7%,11年提高了13.7個百分點。城市對我國gdp的貢獻爲65.5%。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進入快速增長期。城市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並非廣爲人知的事實是:世界十大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城市當中有一半已落入了中國的版圖之內,更加觸目驚心的事實是:1/3的中國地區降過酸雨、七大中國河流中有一半污染嚴重、1/4的中國居民沒有清潔的飲水源、1/3的城市人不得不呼吸着污濁的空氣、經過環保處理的城市垃圾只佔不到20%的少數。環境污染也提高了生產成本,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到15%,而人民的健康代價更是無法估算。單隻在北京,70%至80%的癌症病因與環境有關,尤其是肺癌,已經成爲居民的第一大死因。城市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決定於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受上層建築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環境關題: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盡,其實就目前人類的使用情況來看,只有淡水纔是主要的水資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們使用。淡水是一種可以再生的資源,其再生性取決於地球的水循環。隨着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體被污染;爲抽取河水,許多國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壩,改變了水流情況,使水的循環、自淨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80年代後期全球淡水實際利用的數量大約爲每年3000億立方米,佔可利用總量的1/3。但是隨着人口的增長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們對水資源的消耗量也以幾何級數增長。另外,淡水資源的分佈與人口的分佈並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僅佔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的1.2%;而埃及1976年人均取水量爲1180立方米,已接近該國人均可利用總量1470立方米的極限。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於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1984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爲水污染下了明確的定義,即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爲水污染。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爲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爲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爲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2、水資源保護

抽取地下水是緩解淡水不足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過度抽取地下水會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導致地面沉降。在我國的蘇州、無錫、上海、北京等地,由於長期過量開採地下水,造成了明顯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損壞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發展工業,建設城市的同時,就要注意到水資源的保護。因爲一旦水資源受到污染,將嚴重的制約工業、農業的發展。要解決水污染問題的根本途徑還是在於要發動全球人民,增強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意識。同時大力研製循環用水技術、海水淡化技術、污水淨化技術等,並對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質嚴重的企業、生活區進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懲罰,以增強保護水資源意識。

二、大氣污染

1、概述

在幹潔的大氣中,痕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範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都有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不利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爲因素,尤其是人爲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着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域。所謂幹潔空氣是指在自然狀態下的大氣(由混合氣體、水氣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氣和雜質的空氣,其主要成分是氮氣,佔78.09%;氧氣,佔20.94%;氬,佔0.93%;其它各種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氣體(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氣污染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大氣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對局部地區和全球氣候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從長遠的觀點看,這種影響將是很嚴重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種複雜的成分,在燃燒後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爲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發溫室效應,致使地球氣溫上升。所謂的溫室效應是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破壞大氣層與地面間紅外線輻射正常關係,吸收地球釋放出來的紅外線輻射,就像溫室一樣,促使地球氣溫升高的氣體稱爲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是數量最多的溫室氣體,約佔大氣總容量的0.03%,許多其它痕量氣體也會產生溫室效應,其中有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還強。

2、大氣層的保護

許多環境問題是跨國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等大氣污染,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決。人們在70年代早期開始認識到氟氯烴可能對環境有害,並且開始尋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層破壞的證據已經日益清楚,採取共同行動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到了1987年,許多國家的代表彙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協定書》。這個協定書是對付世界環境公害的一個開創性的國際協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烴和其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的消費量,保護地球的外衣,也保護人類自己。經過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是一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按照規定,工業國的氟氯烴和其他受限制物質的排放量必須立即減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這類物品。發展中國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繼續有限度的增加這些物質的消費,然後就應當逐步減少,到2022年時必須完全停止使用這些有害物質。除了時間上的優惠以外,這一協定書還包含了兩個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條款:一個是建立一項臨時多邊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採取代替氟氯烴的技術;另一個是技術轉讓條款,要求籤字國把最好的技術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條件轉讓出去。

我國已加入了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並且制定了履行國際義務的國家行動方案,包括建立保護臭氧層組織管理機構,制定有關行業的管理規範,積極開展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究,爲企業的替代技術改造安排配套資金等等。根據我國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00年,所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總量至少要減少60%,到2022年則完全淘汰這些有害物質。

三、固體污染

1、概述

凡人類一切活動過程產生的,且對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廢棄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通稱爲固體廢物。各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俗稱廢渣;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則稱爲垃圾。固體廢物實際只是針對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有者對原料、商品或消費品,往往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對於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大多數固體廢物中仍含有其它生產行業中需要的成分,經過一定的技術環節,可以轉變爲有關部門行業中的生產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見,固體廢物的概念隨時、空的變遷而具有相對性。提倡資源的社會再循環,目的是充分利用資源,增加社會與經濟效益,減少廢物處置的數量,以利社會發展。

垃圾正成爲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問題,全世界每年要產生超過計劃10億噸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由於缺少處理系統而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成堆的垃圾臭氣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質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這種現象若得不到遏制,人類將被自己生產的垃圾埋葬掉。

2、解決辦法

要解決固體廢物的危害,惟有全體人民集體行動起來,充分利用資源,加強資源再利用,不隨便拋棄固體物質。政府應出臺一系列關於固體廢物處理的條例,以規範大衆的資源利用行爲,減少廢物排放。公民應該從小事做起,爲人類自身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無垃圾困擾的環境裏。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爲自然侵蝕,也稱爲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爲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爲17.4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土壤約50億噸,損失n、p、k元素約4000多萬噸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徑流在坡地上運動造成的。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衝能力,並儘可能擡高侵蝕基準面。在採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爲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爲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爲主。只有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續治理,才能奏效。總之,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猛發展,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也爲今後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對此,人們產生了盲目樂觀情緒,好象自己已經成爲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長期掠奪資源而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然而,這種掠奪式生產已經造成了生態和生活的破壞,大自然向人類亮起了紅燈。我們必須承認面臨的嚴重危機,但是也應相信我們可以通過共同的努力戰勝它,尋求新的發展道路。要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一個大的方向就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即保證現在的經濟發展,又保證後代享受資源的權利,讓我們世代都生活在沒有污染的天空下吧。

所以,我們要保護地球,節約資源,愛護環境,共建美好家園。

【第6篇】暑期關於城市流浪動物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書

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社會實踐,僅供參考!

曾經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良心都讓狗吃了,而狗變得越來越有良心了,而人卻失去了自我,變得像禽獸一樣,喪心病狂!我最靜在我家後院發響了幾隻流浪貓,一共六隻。如果按這個比例推算,生活在城市中的每個人在一生中都發現一支流浪貓的話,那枚全中國起碼有上幾億只流浪貓了!當然這個推算不太正確,但我只想說,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流浪動物實在太多了。作爲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幫助它們。——引言

一、流浪動物羣體的形成原因

據我調查,流浪動物的形成原因有以下方面:

1. 由於人類的不負責任,在飼養寵物的時候,如家中有了小孩兒不能養寵物,或是因爲感到自己不能適應飼養寵物的生活,或是因爲當初養寵物致使一時衝動,爲做好心理準備等。因此導致不馮寵物淪爲流浪動物。

2. 由於人們在養寵物前爲接觸過養寵物的知識。不知道要給家養的非經濟寵物做絕育手術,導致家養寵物在發情期在未能找到合適的伴侶下,與流浪動物發生交配行爲,導致家養動物與流浪動物所產生的後代又繼續過着流浪的生活。

3. 由於人們的迫害,如毒打家養寵物或拿家養寵物當作發泄心理不平衡的工具,到這家養寵物被迫離家出走。

4. 由於對養寵物的管理政策缺乏瞭解,在認養寵物之後不辦理領養寵物的許可證,或不在規定區域內認養規定種類的寵物。導致怕麻煩,在將要被查出時將寵物遺棄。

說明:1、家養非經濟寵物:以家庭爲單位所養的不是爲獲得經濟利益的寵物。

二、人類對流浪動物的看法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姓對於流浪動物的態度是包含同情與關心,並能夠積極的儘自己所能幫助它們。我醒我們的社會應該是好的,能夠幫助弱勢羣體的社會,但是時恰好相反。某日,在某城市的街頭,一對男子看見路上的一隻流浪貓,不知當時他們怎麼想的,就用極爲殘忍的手段,將有毒的食物爲給貓吃,最後將貓殘忍的殺害了。人沒對於生命的態度令我難以相信,人類怎麼會這樣對待我們的朋友,對待一個弱勢羣體,對待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調查對象:未成年人 成年人

調查人數:未成年人 100人 成年人100人

調查方法:抽樣調查

調查結果:(1)是否見過流浪動物

未成年人:85% 成年人75%

(2)是否救助過流浪動物

未成年人:61% 成年人32%

(3)是否有救助流浪動物的意識

未成年人:75% (大多由老師教導,爲付出實際行動。)

成年人:25% (大多數認爲沒必要它可自生自滅)

(4)不救流浪動物的原因:

未成年人:害怕 害怕被染病 父母不準 沒見過

成年人:害怕染病 沒見過 沒有必要 沒意識 漠視態度

總之,我的數據不能說明一切,但是從媒體上可看到,濫殺無辜流浪動物的行爲屢禁不止,有些報道讓人難以置信,毛孔悚然,人類對弱小生命的漠視與冷淡、冷酷無情已達到了一個難以相信的境界。我國還沒有立法來保護流浪的動物,唉!我不知該說聲麼好。一句話:大部分人對於濫意傷害弱小的流浪動物成支持態度,認爲它們的生存權利是可以任我們剝奪的,我們不用管它們。

三:分析流浪動物的心理

據調查家養寵物被拋棄後它們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創傷,一般分以下幾種情況:

(1)、在被主人拋棄後或因某種原因成爲流浪動物後,它們的內心深處仍然一直信任人類或主人,覺得他們只是一時衝動而捨棄了自己,對重新被人認養報以信心,仍讓相信人類使他們的好朋友,這一類即相信人類型

(2)、在被主人拋棄後或因某種原因成爲流浪動物後,它們由於受到打擊太大,已完全不相信人類或是主人,認爲人類就是我的敵人,不再讀人類報以任何信心,認爲只能靠自己,人類是不可信賴的,既不相信人類型

說明:在第一節中,所提到的流浪動物形成原因,一類原因和四類原因所產生的流浪動物爲相信人類型,而二類原因和三類原因所產生的流浪動物爲不相信人類型

四、如何保護流浪動物

如何保護好流浪動物,這是我寫這篇暑期社會實踐調報告的原因。保護流浪動物,不是說我們要把流浪動物帶到醫院後,給它們治病。當然這是很必要的!但魯迅先生說:“要救國,不能只治身體上的疾病,還要治心理上的疾病,要精神就亡。我們要教育我的後代與人民,要他們知道保護流浪動物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是我們必須作的。這樣才能堵住殘害流浪動物的源流,從根本上保護流浪動物的生存權利。我們還要制定保護流浪動物的法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流浪動物的權力。總之,要讓後代知道保護流浪動物是對的,要立法保護他們。

【第7篇】當代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的調查報告

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爲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爲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爲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爲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爲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 sp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爲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 ,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爲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爲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爲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爲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爲父母那樣的人。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

最後,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羣體,這一部分學生佔總體的4.7%。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徵,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羣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

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爲以利於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裏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爲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於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 。

【第8篇】社會實踐論文:關於城市弱勢羣體的生活現狀及心態調查報告

一、有關“弱勢羣體”的介紹

經濟體制改革使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伴隨着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併爲我國在21世紀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不竭的生機和動力。然而,改革和社會轉型也使我國的各種社會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成員處於分化、定位、整合的過程中。作爲改革開放、社會轉型期的代價,社會弱勢羣體日益浮出水面,並已成爲我國當前獨特而又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關注並認真解決社會弱勢羣體問題,事實上已經成了深化改革、維護社會安定、加快經濟發展的不容迴避的任務。

xx年3月,朱鉻基總理代表國務院向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社會學界常用的“弱勢羣體”這個詞。深刻揭示了新時期我國社會客觀存在的一個現實,即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存在着一個人數較多、生活困難、需要社會廣泛援助的,以農民工、城市下崗職工、“體制外”人員和過早“內退”的“體制內”人員爲主的“弱勢羣體”。。當前,隨着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弱勢羣體——失地農民。上述弱勢羣體主要生活居住在城市,由於其社會地位、利益訴求等方面的相似性,它們構成一支龐大的社會力量。城市弱勢羣體的存在,對於城市穩定乃至整個社會的穩定都構成了極大的影響。因此,解決城市弱勢羣體問題,既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大局,又具有相當的緊迫性。弱勢羣體(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又叫社會脆弱羣體、社會弱者羣體,是指由於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去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導致其陷入困境、處於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羣或階層;弱勢羣體的分類有若干種,不同的研究者往往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不同的類型劃分。

本文提出的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是指以城市爲主要居住地,由於社會轉軌這一社會性原因而導致其淪爲弱勢羣體的人羣或階層。我們認爲,這一階層主要由失業(下崗)人員、城市化進程中的失地農民以及主要以城市爲居住地、以在城市務工爲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工三大羣體構成。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由於知識貧乏、收入偏低、社會地位低下、子女受教育受到阻擾、更由於致弱的社會性等原因,其思想狀況異常複雜,且帶有明顯的消極和負面色彩。這使得弱勢羣體不斷加劇的場面,爲了更好的讓弱勢羣體能夠擺脫生活的困境,本文進行了調查,希望社會能夠更加關注弱勢羣體。

二、活動的意義

首先,希望能夠引起政府的關注,由政府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幫助弱勢羣體擺脫困境的需要。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無助、失落、認命等悲觀心理,這不僅削弱了他們擺脫困境的鬥志,而且使他們在生活上陷入更艱難的困境;在自身成爲社會弱者的原因歸結上存在着社會應負全責的片面認識,這又進一步使他們產生消極等的依賴心理甚至仇視社會主義改革的錯誤政治觀。受這些思想困境的影響,該羣體缺乏擺脫弱勢地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了幫助他們克服悲觀心理和消極心態,我們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向他們講述當今社會的弱勢羣體所處於的怎樣的形勢,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並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現實,自強不息,擺脫困境。

其次,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思想政治工作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城市是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穩定有序是整個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的“弱”主要是由於社會諸多原因導致的,因此他們對社會的負面感受較多,不滿情緒較濃,而且這一羣體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法制意識比較淡薄。另外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具有很強的集中性,信息傳播快,容易抱團。一旦他們的利益訴求被忽視或處置不當,他們往往會採取極端手段,引發羣體性事件,影響城市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他們的不滿情緒,提高他們的文化程度,增強他們的政治鑑別能力,引導他們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身利益,對於維護城市乃至整個社會的穩定意義重大。

再次,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思想政治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賴於激發社會各個階層的創造活力。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中的一部分。然而這一羣體由於社會資源佔有上的劣勢,導致其在心理素質、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等方面產生了某些問題,這些問題又制約了他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活力。

因此,只有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他們擺脫弱勢的信心與能力,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活力,使這一龐大羣體的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得到充分且合理的使用,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貢獻。

三、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現狀分析

分析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的現狀,瞭解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況,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從中發現問題,對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進而確保收到良好效果,意義重大。下面分別從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的生存現狀和思想政治狀況作簡要分析。

(一)工作狀況差,收入低

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的工作狀況普遍較差,收入水平較低。說他們工作狀況差,並不說他們就業率低,相反,根據我們的調查情況可知,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的就業率達到了x%,僅有x%處於無業狀態。這一數據僅僅表明該羣體絕大部分人員沒有處於“絕對失業”狀態。細解這一數據發現,x%的人員只是從事臨時性工作,x%從事個體工作,只有x%的人員認爲自己的工作比較穩定。由於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普遍存在勞動技能欠缺或落伍問題,要想在就業競爭激烈的城市裏找尋一份穩定的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只能從事一些技能要求低的工作。也正因爲技能要求低,能夠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很多,競爭同樣很激烈。根據市場規律,當勞動力供過於求時,勞動力價格就會下降,也就是說,僱主可以以較低的工資僱用勞動者。因此,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的收入普遍較低,x%月收入低於x元,x%在x元至x元之間,兩項合計,x%的受訪者月收入低於x元,這種收入水平在東莞這樣的物價水平較高的城市僅能維持基本生活。還有一點必須指出,這種低收入的工作很不穩定,原因同樣是由於技能要求低,競爭激烈,既然人人都能勝任,僱主當然可以隨時換人,所以,這類工作往往是低收入與不穩定同時存在。爲了進一步說明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的工作狀況。劉師傅是華盛製衣廠的工人(主要從事搬毛線、清點數目等某些不需要技能的活),他和工友們每天早上6:00左右開工,晚上7點鐘收工,去掉吃飯時間,勞動時間約十一、二個小時,每天工資約四十元,沒有休息日,如果趕上有加班的話,幹到晚上9點、l0點都很正常。在他們看來,能有這麼份工作,月收入上千元,已經很不錯了,根本不敢有加班還要索要加班費的想法。工資水平低。在用工企業的概念中,農民工與廉價勞動力是劃等號的。農民工工資水平很低,同工不同酬是普遍現象。據有關部門統計,“xx年我國農民工年均收入x元左右,而城鎮工人年均收入x元左右,相差近l倍。浙江一項調查顯示,x%農民工的月工資在x元以下,達不到最低工資標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許多企業長期以來把壓低農民工工資作爲降低企業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主要手段,這已是公開的祕密。即便是很低水平的工資,企業還是想方設法拖欠。這在毛織行業是普遍存在的,在其他行業也屢禁不止。儘管政府爲保護農民工利益做了大量工作,“清欠”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由於維護農民工權益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失地農民除了部分人員已辦理農轉非擁有城市戶口以外,與農民工相比,差別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不如農民工:沒有農地收入,就業要求更迫切:由於“被迫”轉入非農產業,打工經驗往往不如農民工豐富,技能也往往不如農民工。所以,他們的工作狀況並不比農民工好。失業(下崗)人員由於年齡較大,家庭負擔重,就業要求也很迫切,但從就業年齡上講處於劣勢,文化程度低,工作技能不適應新興產業,所以對工作崗位同樣不敢挑剔,儘管維權意識較強,但由於能夠從事的崗位競爭十分激烈,大多隻能忍氣吞聲。因此他們的工作狀況也與農民工差不多。

(二)生活水平低

受收入水平制約,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中的絕大多數人物質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艱難。衡量物質生活水平高低有許多方法,其中恩格爾係數法是國際上較爲常用的方法之一。恩格爾係數即食品消費支出佔生活費支出的比重。思格爾係數在x%以上的家庭,屬於貧困型;在x%一x%之間的屬於溫飽型;在x%一x%之間的屬於小康型;在x%--x%之間的屬於富裕型;在x%以下的屬於很富裕。依據這一劃分標準,就筆者調查結果來看,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x%處於貧困階段,x%處於溫飽階段,兩項累計,七成多城市弱者尚在爲解決溫飽問題而奔波。出現上述狀況,除“收入低”這一具有共性的根本原因之外,失業(下崗)人員、農民工、失地農民造成生活水平低的原因又略有不同。失業(下崗)人員。家庭負擔係數是影響人們消費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是結合家庭消費人口數量與家庭勞動人口數量來綜合測算。失業(下崗)人員中已婚者居多,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係數大。這給失業(下崗)人員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他們只好節衣縮食,降低自己的消費水平。失地農民。失地農民失地時得到的補償款幾乎都花在了購(建)房上,甚至有的還有貸款沒還清,與農地的穩定收入相比,收入的不穩定性因素增加,而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尚未得到較好的解決。此外,他們也同樣存在家庭供養問題,這些現實問題使他們不得不降低生活水平。農民工除了收入低、社會保障未能較好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外,農民工生活水平低還有觀念方面的原因。農民多年來的生活環境使他們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到城市打工,本就爲了多掙點錢,現在收入狀況不好,爲了能在回家時多帶回點錢,就只能從嘴裏省了。客觀地說,農民工在城市的收入水平的確比在農村從事同樣工作收入要高一些,但城市的物價水平同樣也高,在城市吃一頓和農村差不多質量的飯開支要大得多,因此,農民工爲了省錢,只好降低生活水平。

(三)社會保障水平低

社會保障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和社會互助等內容。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我們以養老保險爲例,簡要分析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的保險狀況。農民工養老保險狀況。xx年3月份,青島市專門出臺了《青島市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暫行規定》,但“截至xx年底,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僅佔x%。”。造成參保率低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是部分企業爲減少成本不願意繳納保險費;二是農民工社會保障意識相對薄弱;三是農民工收入水平低,“繳不起”保險費;四是現行養老保險制度設計缺陷,累計繳費xx年退休後可享受養老保險,由於種種因素,農民工對於能否在同一城市繳費達xx年心中沒底,因而參保積極性不高。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情況。我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由於個人繳費比例高、保障水平低、缺乏層次性等原因,參保率僅爲x%,而且有x%的人不能足額領到養老金,x5%的人不能準時領取到自己的養老金。失業(下崗)人員養老保險狀況。失業(下崗)人員投保意識較強,但現實情況使他們的投保能力大大降低,因而其參保情況並不樂觀。按照199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通知》規定,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期間,由再就業服務中心負責爲其繳納養老保險費用。但“並軌”以後,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費用必須個人自己繳納。失業(下崗)人員由於年齡較大、技能落伍、家庭負擔重等因素,只能降低標準求職。有的企業給投保但工資較低,有的企業工資較高但不給投保,許多人爲了解決當前燃眉之急只好選擇後者。從事個體經營等靈活就業的人員,按城鎮個體工商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政策規定執行,繳費比例一般爲x%。由於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從事個體經營收入也不高且更不穩定,嚴重製約着他們的繳費能力。綜上所述,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由於工作狀況差,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低,對當前生存狀況滿意度較低。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對當前生存狀況很滿意的僅佔x%,基本滿意x%,合計x%。其中,農民工羣體對當前生存狀況滿意度最高,兩項合計達x%(很滿意佔x%,基本滿意佔x%。),也不過剛剮過半而已,而且這種滿意度較高的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農民工把自己與純農民相比得出來的,並不能說明他們在城市真的生活得很好。

四、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思想狀況分析

根據我們的調查,可以把城市弱勢羣體的心理分出下面幾種:

1、對弱勢羣體的認同心理(城市弱者認同弱勢羣體,就會把自己看作是弱勢羣體的一員,與社會上非弱勢羣體區分開來,這樣就可能在其心理上拉開與社會的距離,從而逐漸遠離主流社會,與主流社會斷裂開來。)

2、歸因上的片面心理(對自身“弱勢”形成的原因分析偏差過大,很可能滋長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對社會和政府的不滿情緒。城市弱勢羣體能否正確看待自身“弱勢”的形成原因,直接決定了其思想情緒的積極與否。如果歸因正確,則思想上進,態度積極;反之則思想頹廢,態度消極。)

3、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普遍存在失落感(失業(下崗)人員把當前狀況與在崗時比較,懷念當時有穩定的收入和福利,原國有企業的下崗人員更是懷念當時“工作清閒、產品包銷、工資全發、福利全包”的美好時光,這種懷念使失業(下崗)人員產生強烈的失落感。)

4、無助感是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共同的心理感受(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處於逆境時會更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鼓勵,這種外部心理支持是幫助人們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失業(下崗)後人們更加渴求關愛,但政府所能給予的只是領取一定時間的失業保險金或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緊張的城市生活節奏使人們之間的關愛少卻許多,不僅關愛少,而且還可能有來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有來自社會的歧視,使失業(下崗)人員感到無助。農民失地前,其交往對象大多是農民,失地進城後,集中安置使他們的交往範圍並未發生多大改變。)

思想狀況主要是指人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最爲根本的武器。不能說文化水平高就必然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我們也不能否認能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人們的文化水平存在正相關關係。據《中國青年報》xx年12月6日報道: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指出,中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x億農村勞動力中,國小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佔x%,國中文化程度佔x%。高中文化程度僅佔x%,大專x%。這基本能表明農民工和失地農民的文化水平。對大多數失業(下崗)人員而言,文化程度低是其下崗、失業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見,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文化水平低制約着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加上現實生活中的挫折,極易使他們形成錯誤的世界觀。一種是迷信思想,認爲自己當前困境是命運使然,尤其是幾經拼搏幾經挫折之後,這種思想更易產生。筆者調查發現,這種思想在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年齡較大的社會弱者中更爲普遍:農民工感慨自己命不好,生爲農民一生爲農民,再努力也脫不了農皮;失地農民感慨自己生不逢時,農村政策剛剛好一點(免農業稅等),自己又失去土地,淪爲另類“下崗人員”;年齡較大的失業(下崗)人員感慨命運不濟,年輕時上山下鄉,剛剛要過幾天好日子又趕上下崗。城市社會性弱勢羣體的這種迷信命運思想使他們產生了較濃的悲觀情緒,大大削弱了他們擺脫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種是極端思想,尤其是在歸因問題上,許多社會弱者把自己淪爲弱勢羣體的原因完全歸咎於社會、政府或企業領導,因而對社會或政府產生強烈不滿:農村戶口使農民工無法享受城市待遇,他們把自己成爲弱者的原因完全歸咎於二元戶籍制度,失地農民把當前窘況完全歸因於政府徵地,失業(下崗)人員認爲政府或社會應對自己當前困境負全責。這種極端思想又極易導致對社會的仇視進而導致極端行爲,影響社會穩定。

五、活動的主要流程

1、向工業區的有關單位申請進行調查;

2、查看有關城市弱勢羣體的資料;

3、由小組成員進行商議制定一套調查問卷表;

4、對工業區的周圍情況進行了解;

5、深入瞭解農民工工作情況以及福利待遇;

6、給一份調查表給一些農民工進行填寫;

7、跟農民工進行對生活的看法以及工作崗位的情況等等的話題進行談論;

8、小組人員對實踐調查情況進行統計和整理;

9、總結所得出一些城市弱勢羣體的有關生活。

參考文獻

1、: 《政府工作報告》,載於《人民日報》,xx年3月17日,第一版

2、青島市:《青島市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暫行規定》,xx年3月

3、孟斯碩:《9月底城鎮登記失業率x%》,載於《新京報》xx年10月27日,第四版

4、張寶文:《中國青年報》,xx年12月6日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通知》,1998年

【第9篇】當代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調查報告

作 者:鄒 剛

學 校:蘭州大學

年 級:96級

院 系:哲學與社會學系

專 業:社會學

指導老師:黃少華(副教授)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更多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爲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爲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爲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爲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爲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sp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爲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 ,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爲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爲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那麼在學校裏,作爲“德智體美勞”教育中居首位的“德”又如何呢?調查結果:a)9.8%的老師只強調學習,從不教導學生的品德;b)20.8%的老師強調的道德品質教育雖已在校園內列爲正規的課程,但形式老套,所舉的榜樣人物、模範事蹟,空洞而缺乏說服力。c)46.4%的老師雖能深入淺出,於日常生活中舉現實例子對學生作頗有說服力的道德教育,但多半“光說不練”,給學生所作的示範性作用不強,d)僅有23.4%的老師才能做到不僅課堂強調品德教育,而且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由此可見,目前中學課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有落後於形勢的跡象,德育的空洞無實際內容,榜樣人物缺乏時代性,缺乏說服力,不能面對新時期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的要求已成爲中學生對德育評價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實際上,據“對學校各科開設的課程滿意度”之調查題目的結果看,中學政治課的平均滿意度爲2.60,已接近取值“③”--“態度一般”,即使平均值仍在“一般”與“較滿意”之間,但有近40%的學生評價很低,這表明了中學德育改革的勢在必行。

以上列述的道德協調狀況;人際溝通狀況;對學校家庭環境的滿意度;性生理教育四個方面的問題均是個人社會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境因素,所以尋找當代中學生對其家庭、學校環境的認識和感受態度,是有助於解釋他們的社會人格特徵的,這也正是我們羅列出以上的調查數據的原因。

三、偶像崇拜與人格傾向--從職業分層的角度看

偶像者,是指人們在生活中具有極高認可度的某種人的類型,人們樂於接受這一類型人的行爲模式、思維習慣,以至價值觀。而且逐漸發展成爲一種附着較強烈、情感的社會行動--崇拜,一個社會有什麼樣的偶像,能說明該社會中的主導價值觀及現實階層地位的分佈狀況;傳統的價值觀和外來的價值觀,本土文化和舶來文化、現實的社會環境和理想的人生目標等等外在社會因素是怎樣在個人的意識裏生根發芽,並接受與其他思想的碰撞?而偶像崇拜即是這種“內化”的一個現實例子,只不過它體現得感情較爲強烈罷了,什麼樣的社會即會有什麼樣的合理性社會人格,“20世紀60年代以約翰列農爲首的'甲殼蟲‘搖滾樂隊”成爲那代人的世界級偶像,美國前總統卡特也說:“他的精神'甲殼蟲樂隊的精神’--急躁活躍和認真誠懇,嘲諷和理想主義都加在了一起--成了整個一代人的精神。” 而十餘年前在我國曾十分流行的一首歌曲以“跟着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的歌詞成爲一些年輕人的人生信條,也跟當時我國社會的普遍心態有關,偶像崇拜與社會人格相互影響的關聯由此可見一斑。同時,偶像類型的劃分標準帶給我們一定的困難,因爲考慮到某種偶像大多與其職業有着固定的聯繫,因此我們試圖從職業分類的角度求解析。在問卷題目中列出的十餘種偶像類型--它們其中大多數是按職業類型而確立的,而且這樣做的結果也能讓我們通過目前社會上的十餘種主要職業在當代中學生心目中地位的分佈狀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就是本節標題下附加“從職業分層的角度看”副標題的目的。

富追求的理想目標,相比之下,選擇“著名政治家”爲崇拜偶像的只佔4.9%,選擇“優秀教師”作崇拜偶像的僅佔2.2%,由此我們可以想像雖然師範院校在大學聯考中也是報考的熱門,但在報考的考生中又有多少人是以當老師爲人生的理想呢?傳統的偶像在當代中學生心目中已日益顯得沒有魅力,其中選擇“生產勞模”的比例最低,爲0.9%,只有極少數的中學生期望未來作一個“優秀的工人”。

由以上的數種偶像崇拜的排列狀況看,在當今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結構中,有一些新的特點出現,樂於表現自我,注重自身的獨立性,敢於直言利益,注重職業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對強調奉獻而回報不高的職業類型興趣不大。或許我們可以說這是功利的一代,但事實上,這正是商品經濟所呼喚的社會人格。他們是歷史與文化的適應者,但更是未來的開拓者。

轉型社會中社會人格也發生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而在此過渡階段便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人格類型的嬗變。美國社會學思想家在其“尚武社會”與“工業社會”的劃分中,對“尚武社會”的社會成員的精神特徵歸納爲:“一致、服從、忠誠、墨守成規、無創新精神、依賴權威,以及關於現狀既是自然的又是惟一可能的信念。由具有這種思想組成的社會必然是保守的和敵視創新的,不靈活的及難以重新組織的……。”而他對於“工業社會”的描述則爲:“……個人更注重個人的利益;不強求價值信念的同一(這實際上意味着整個社會中的人們更具備”寬容“和”同情“的精神,但須注意,這裏”同情“指的是類同於馬克思·韋伯所提出的”解釋性的理解“,即”是指在獲得關於指導行動者的動機的知識的理解行爲“ ,頗類似於孔子的”忠恕之道“裏的”盡己之心和推己及人“ ,也就是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以他人的價值觀念看待事物);願意在價值多元化的組織中而不願在強制性的組織中生活;強調個人的努力,視自致的社會角色的價值高於先賦的社會角色的價值;尤其重視個人的獨立意識和求新求變精神,而不願受制於一般輿論的束縛;對待他人更顯尊重但不屈服迷信權威;不願受他人的役使而力求保持合作的夥伴關係。”

當然,以上兩種社會類型的劃分僅僅是兩種理想型的劃分,而就目前我國的階段看,處於這兩者的中間階段,也就明顯地帶有社會人格的過渡特徵,在社會的轉型期中,無疑也會帶有一些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消極影響,人的發展狀況也會具有一些新的變化,如人格分離、心理浮躁、焦慮和動盪不定、價值觀困窘、行爲易失範等等。但從歷史的取向上看,塑造經濟關係及意識上獨立自主的個人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市場要求個人具有與企業同樣的主體地位,淡化依賴性;而且更要求人的平等意識,這不僅指人的法律地位平等,更注重的是平等的競爭,當然這種競爭的平等“只能是機遇均等,而不能是完全的平等……” ;同時更鼓勵個人具有風險意識,“高風險投入纔能有高收益回報”的觀點已深入人心;人們互相之間的社會互動帶有信息社會的“廣而不深”的時代特徵,更重功利和時效;極爲重視契約型的人際關係;由於人的自主性及自尊心大爲增強,故尊重他人,持合作精神與人共事已成爲社會的共識;強調機遇,在獲取社會價值目標上有時甚至存在僥倖的心理,如期望靠彩票發大財而促成摸獎的火爆場面的現實寫照;凡此種種社會心態的演變及社會人格的變化,我們認爲均會深刻地影響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的形成。市場經濟已向新時代的人格作出了要求,那麼,當代中學生是否適應這種挑戰呢?

四、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結構現狀的分析

低贊同度等級層:屬於此層中的社會人格共有6項:分別是⑤“獨立思考”(4.4%);⑥“慷慨大方”(1.9%);⑧“有合作精神”(1.9%);⑨“尊老愛幼”(3.6%);10“勤儉節約”(1.4%),這些社會人格在當代中學生心目中屬於不被重視的類型,他們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認爲其爲“最重要的品質”。“勤儉節約”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但在當今社會環境下的青少年已不再信奉他們的父輩所秉承的經濟觀,更多的人體現出一種理財的新觀念,他們講求生活的質量,卻又不會輕視每一分錢,該花的決不吝惜,不該花的決不胡花,故只有1.9%的人贊同“慷慨大方”爲最重要品質。而“尊老愛幼”的比例之低,則恐怕要歸咎於現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中學生普遍有“小皇帝”心態。他們對這樣的傳統美德,缺乏較深的體會。在生活中養尊處優,不能吃苦,因此也不大讚同“工作勤奮”的踏實態度,由於上述家庭、學校的某些原因,現代中學生的獨立性也不夠強,同時現行的教育體制中鼓勵學生思辨精神的因素甚少,故中學生也普遍未認識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最後,中學生中“缺乏合作精神”的態度是最令我們擔憂的,隨着社會分工的日益專門化,以及人們的社會交往日漸變得“大量化、深度淺”的特徵,個人要想在未來的社會中獲得成功而又缺乏合作精神則無異於天方夜譚,當代中學生未能認識到這一點,而過分強調個人的能力,以個人爲中心,這是極爲有害的。

總 結

在對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現狀的調查研中,看到了光明的一面,也看到了不足之處。當代中學生正以一種具有時代特徵的身影走進我們的研究視野。理性化與功利化並存,日益渴求獨立卻缺乏理解,欲自立而又不能完全自立的他們無疑是我們國家、民族未來的希望,歷史選擇了他們並塑造他們,他們的社會人格將是21世紀中國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人格,社會在進化、人也同樣在進化,誠摯地希望其中那些不和諧的音符不會影響這一首瑰麗的交響曲。

點 評

本文運用類型學的方法,對當代城市中學生的人格狀況進行了定量的研究,體現了作者對社會學調查方法的較好把握。不過相對而言,作者對社會理論的把握尚有一定的差距。

蘭州大學:黃少華副教授

【第10篇】暑期社會實踐報告—城市生存體驗總結

光陰荏苒。轉眼間,我的近50天的暑期生活即將奏響片尾曲。與以往的暑假一樣,在假期行將結束之際,爲自己的暑期生活做一則總結,總結過去,設計未來。不同的是,這個假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鷺島——廈門度過的。放假前的時間裏,有諸多朋友也曾表示:難以理解隻身一人,南漂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而現在,此次城市體驗之旅即已結束,而我也有了絕大理由相信,這個暑期選擇“城市生存體驗”是完全正確的:

1:實習碩果。

在廈門生活的一個月時間裏,讓自己有了充分時間及精力,去深入當地做經濟、生活調查,包括:廈門當地經濟發展主趨向、就業新興行業、營銷管理類人才在當地的就業前景、物價水平、居住環境、房價、風土人情等諸多領域。

作爲自己的實習公司——“廈門平安公司投資理財處”。平安集團在過去短短的22年中,總資產由最初的5000萬猛增爲今年年初的9954億。在XX年世界500強中,中國平安以426.629億美元市值排名第八,三度蟬聯非國有企業第一名。我開始爲自己能在這樣的優秀公司中求得文祕專員的實習機會而深諳幸運。期間,認真學習瞭解該部門在投資理財方面的優勢,並詳細瞭解公司各職能處室,複雜縝密的職能分工,”部門設置“,“運營機制”,“晉升機制”,“激勵機制”,“企業文化”。同時爲著名“平安皇后”——葉雲燕經理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實習結束,除獲得實習工資外,憑藉良好表現,同時得到公司”實習證明“。

現在看來,整個實習過程,是對個人綜合能力的檢驗和提高。在實際應用中,卻發現了理論知識和實踐的確是兩者不可分離。理論知識可看做是入門的鋪墊和相關專業知識的準備。實踐操作,則是對理論知識的一種靈活應用,並且更重要。要注意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的結合。要以理論指導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提高理論可信度,深化認識。由此延伸到以後的就業,面對社會的選擇,所學專業與從事的工作很可能不一致。那時就應該調整心態,找準個人定位,及時充電,更快更好地適應新工作發展的需要。

此次廈門行的圓滿結束,進一步增強了自我今後順利就業的信心和勇氣。我們大學生有就業危機感是應該的,但不能過於自卑和擔憂,否則會妨礙自己的學習。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多吸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自己有了能力,到時候纔會是“車到山前必有路”。

2:相知朋友。

廈門此行,最有意義的,莫過於結識了衆多相知朋友。初到廈門,夜深人靜的時,想到自己無親無故,隻身一人飄零,而常常爲感到孤獨無助。好在相識了這羣同在一家公司實習的大學生朋友:小青,阿鵬,阿森,小玲‥‥以及我的上司:高級理財師——張春玲,他們大都來自福建本土。在困難的時候不斷的關照我,休閒的時候,一起遊玩,一起娛樂。臨行前,爲我送別。爲此,我既已感到:真的不虛廈門此行。我也再次向他們真心道一聲:謝謝!

3:心靈減刑。

大二的一段時間裏,墜入了曖昧不明的紛擾中,一些令我焦頭爛額的事情,一直折磨着我。而這時我是有些氣餒的,一些時候甚至感覺自己體力不支,就要垮了。爲了解脫,爲讓自己心靈減刑。忘卻一份錯誤的情緣,而爲了同樣的理由,我踏上了廈門遠足之旅。讓我有了充足的時間與自己獨處,努力在紛擾的城市生活中,讓心迴歸平靜,去想一些屬於人生哲理的事情。我想:只有這樣一次忘情淬火般的淪陷,方能將自我從那幾近衰竭的虛無縹緲中解救出來。

4:休閒娛樂。

廈門小住的這段時間,有了機會去充分歆享這份愜意。工作的日子自然忙碌的很,但每每到了週六、日時,生活也是無比閒適的。早上在“青年旅舍”裏,聽鳥叫、喝閩南的功夫茶,吃又香又甜的茶點,聽這裏的住客“話仙”。下午就自己騎車去海邊看夕陽,或者和朋友們去嘗一點地道小吃。再坐船渡海去鼓浪嶼閒逛,在那些各國的老別墅裏拍照片,聽練琴聲從一扇扇窗戶裏飄出,不知不覺就醉了。夕陽快落入海里時,找一家海鮮小食店,吃小漁船上剛上岸的小海鮮,苦螺、葉子魚、西公格 ‥‥

5:獨立生存。

鍛鍊自己獨立生存能力也是暑期計劃目標之一。此番“城市生存體驗”之行,雖獨自前往,身上僅攜帶悉數的400元,但'不順利的逆境'並未有發生,包括“絕地生存”之類的所有應急預案,都不曾派上用場。“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正是放假前昔,網上“實習求職”“租房”等一系列準備工作,才使得所發生的一切,皆在預料之中,可控範圍之內。只是,臨別前,春玲姐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像廈門這樣的城市,生存容易成功難,今後你定要不斷提升自己”。

總之,這一個月的外出實踐鍛鍊,是自我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重要一步,從中深刻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及今後的努力方向,爲今後踏入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11篇】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處城市養老情況調研報告

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處城市養老情況調研報告

面對蘇州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快的發展趨勢,如何更好地發揮養老機構在養老服務中的支撐作用,加強對養老機構建設的扶持力度,爲老年人提供以人爲本、更加完善的養老服務。現就我市有關養老服務的現狀、制約養老機構發展的瓶頸進行分析,嘗試提出解決辦法。

一、我市老年人口及養老機構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老年人口情況

到底,我市戶籍人口633.3萬人,其中60週歲以上老年人口126.8萬人,佔全市戶籍人口數的20.02%;80週歲以上高齡老人18.3萬人,佔全市戶籍人口的2.9%,佔老年人口的14.5%。

按照目前老年人口的增長趨勢,到2022年底,我市老年人口將達到150-155萬人,佔全市戶籍人口數23.7%左右,養老服務的需求將進一步加大。

(二)養老機構基本情況

到今年底我市養老機構達到178家,養老牀位數27355張,老年人擁有牀位數達到21.6‰。

從目前的現狀看,我市老年人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城市大於農村,中心城區大於外圍城區。集中表現在高齡失能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需求量較大,而我市養老機構總牀位中,護理牀位只有4900多張,僅佔牀位總數的18%,護理牀位擁有率只有3‰,距離蘇州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我市老齡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蘇發[20xx]46號)文件中“到2022年護理牀位達到老年人口數12‰”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二、養老機構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

十一五期間,我市養老服務事業,從底養老機構135家,養老牀位總數8330張,實現了大幅增長;機構增加了41家,增長30.4%;牀位數淨增加了19025張,增長228%,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距離上級的要求,以及養老機構建設中仍然存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民營力量積極性雖高,但實際投入建設的少。十一五期間,我市爲了加快發展養老服務事業,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我市養老服務事業的意見》、《關於加快發展我市養老服務事業的補充意見》(以下簡稱“兩個《意見》”)等政策,積極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民辦養老機構從的8家發展到48家,民辦養老牀位從不足1000張增加到7244張,分別佔機構總數和牀位總數的27%和26.5%。但這一發展趨勢與周邊養老事業發展較快的地區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上海市目前民辦養老機構數和牀位數佔比均達到80%以上,廈門、青島等市民辦養老機構佔比都達到了70%以上。

我市民營力量投入養老服務事業進度不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沒有明確的養老機構建設規劃。我市雖然有老齡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其中沒有明確養老機構建設的規劃;有的地區雖然有規劃,但規劃不透明,民營力量不瞭解規劃的具體內容。二是有的地區因現有公辦養老機構入住率不高,不太願意進一步發展民辦養老機構。三是政策扶持得不到落實,有的地區不能認真貫徹上述“兩個《意見》”,不兌現對民辦養老機構的建設、運營補貼。四是租用廠房、學校等閒置房屋改辦養老機構時,消防合格證無法辦理。

(二)土地資源緊缺,成爲制約養老機構建設的瓶頸。養老機構建設的用地問題,是制約養老機構發展的最重要因素。由於古城區土地資源十分緊張,地價不斷攀升、租金持續上漲,養老機構的建設成本大幅增加;加上因衛生、環保原因,古城區嚴格控制護理機構的發展,因此,使得古城區老年護理牀位“一牀難求”的現象更加顯現。

(三)民辦養老機構設施設備簡陋。以滄浪區爲例,民辦養老機構大多數爲個人出資興辦,其出資人大多數爲小投資者,還有部分下崗職工,其興辦的資金大多數爲自籌、借款,在資金投入、場地租用、設施購置、人員聘用等方面較爲謹慎。大部分民辦養老機構基本上沒有綠化空地、休閒空間及活動場所,這些都制約了民辦養老機構的進一步健康發展。

有實力的企業集團和個人之所以不願意投資養老行業,主要是因爲投入成本大,在享受相關優惠政策上,還常常會出現難以得到落實的問題,加之物價水平、工人工資的不斷上漲,造成養老機構贏利微薄,投資回收期較長。同時,政府給予的牀位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吸引不了大的民間資本進入這一領域。

(四)服務水平低下。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機構養老的供需矛盾,但由於開辦人的指導思想、運作理念、管理水平、資金等原因,致使這些養老機構在服務、管理上還不到位。機構養老首先應重點滿足有護理需求的老人,但民營力量考慮成本和風險,在建設養老機構時,總是考慮投入與回報的比例,儘量減少成本。

現有的民辦養老機構普聘用的護理人員大多數是外地勞動力和本市下崗職工。她們一般年紀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有的還缺乏必要的培訓,再加上護理人員待遇較低,她們的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 較差,對服務質量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

三、加強養老機構建設的幾點建議

從目前我市養老機構建設發展的情況來看,面對老年人口快速增長的現實,政府採取相應養老對策的預見性和前瞻性還不夠,缺少制度保障。養老機構建設作爲慈善公益事業和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項目還沒有真正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一)加快地方立法,明確政府職責。養老問題已經是制約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爲老齡化程度較高,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的蘇州,做好養老服務工作,同樣應該走在全國的前列。20xx年通過的《關於加快我市老齡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要求,“編制和落實《蘇州市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但在實際工作中養老機構的建設規劃並沒有落到實處。因此,建議加緊進行促進養老福利事業發展的地方立法,特別是要在立法中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要明確各類養老福利設施(包括養老機構、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等)的公益、慈善性質和相應的公建配套要求,新建小區開發商要無償提供養老設施配套用房。

二是要實現社會公共服務資源的統籌利用,政府部門可以根據老年人、學齡人羣等各年齡段人口的變化情況,調整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的用途。鼓勵利用閒置廠房從事養老服務。

三是要進一步明確市、區兩級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門、各街道(鎮)的職責,將發展養老服務事業的責任分解落實到街鎮。要把養老機構與政府實事項目新增養老牀位建設同步考慮,實行簽訂責任狀制度,一級對一級負責,改變目前養老機構建設和養老牀位建設,只是民政部門責任的現狀。針對郊區、農村養老機構需求和利用率不高的現狀,建議在財政、稅收等方面制定傾斜政策,鼓勵、吸引城區老人前往郊區養老機構養老。

四是要加強對養老機構監管的立法研究。要加強對養老機構的管理,就必須從法律法規上去做。在目前國家尚無具體法律法規的情況下,要加強對養老機構管理地方性立法的研究,蘇州的經濟發展走在全國的前列,地方性法規的立法研究也要先行一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養老機構的健康發展。

(二)確保建設用地,增加政府投入。養老機構建設雖然由民政部門主管,但民政部門並沒有任何場地資源。因此,發改委、規劃、土地、住建、消防等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強合作,共同做好養老機構建設。發改委等部門要對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作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做出規劃;規劃土地部門要出臺強制性規定,根據不同的養老需求,參照學校、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把機構養老納入建設規劃。

要調整政府公共財政支出結構,參照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建立養老福利事業公共財政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政府各相關部門要在土地供應、政策優惠等方面加大對養老機構建設的扶持力度。

(三)拓展服務內涵,提升服務質量。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要以構建適度普惠型養老福利爲目標,形成多層次的機構養老服務體系,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

一是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的示範引導作用。養老服務事業,將是未來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政府必須對養老服務事業起主導作用。公辦養老機構(福利院、敬老院)要轉變思想觀念,把過去只爲三無、五保老人服務,轉變到兼顧社會寄養老人,充分發揮現有養老機構資源作用,實現向有需求的老人開放,爲養老服務提供示範引路作用。

二是提升民辦養老機構管理服務水平。政府在出臺政策,鼓勵、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的基礎上,還要提高准入門檻,確保養老機構的公益性和慈善性。同時,要重點加強對民辦養老機構的管理、指導、監督和檢查,積極開展專業護理和管理人才的培訓;實施養老護理員免費培訓制度,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採取現代化手段管理養老機構,進一步實現養老機構的規範化管理。

三是積極發揮養老服務行業協會的作用。要儘快成立蘇州市養老服務待業協會,經常開展交流活動,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加強行業自律,不斷提升養老服務行業整體服務水平。

加強養老機構建設對於解決蘇州老齡化社會的養老難題具有重要意義,在建設養老機構過程中,既要注重數量的增長,又要在建設質量和標準方面符合“三區三城”建設的要求,使我市養老機構建設邁上一個新臺階。

【第12篇】暑期城市管理局社會實踐報告

城管,作爲當下民衆熱議的話題,往往帶着強勢,欺凌弱小的色彩。今年暑期,我就走進了我家鄉的城市管理局進行了我的暑期實踐。在很多人的觀念裏,城管的工作就等於抓小商小販。我雖然對城管沒有那種偏見,但對城管的工作卻不是很瞭解。在實踐開始時,我瞭解到市城管執法局的主要職責,包括:

(一) 貫徹執行黨和國家關於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規章,擬定城市管理方面的規劃和計劃,組織領導、指導、檢查、監督、實施全市城市管理執法工作。

(二) 行使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經政府批准強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標準、環境衛生標準的建築物或設施。

(三) 行使城市綠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

(四) 行使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行政處罰權。

(五) 行使城鄉規劃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部分行政處罰權。

(六) 行使環境保護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對社會生活噪聲污染和建築施工噪聲污染的行政處罰權,對大氣排放有毒有害煙塵和氣體的行政處罰權,對在公共場所焚燒雜物的行政處罰權。

(七) 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部分行政處罰權。

(八) 行使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對侵佔城市道路行爲的部分行政處罰權。

(九) 負責對街面流動售犬、違反攜犬外出和溜犬規定,以及因養犬而破壞市容環境衛生等行爲的查處工作;捕捉養犬重點管理區內的街面無主、遺棄的犬隻,送交犬隻留檢所處理。

(十) 參與城鄉規劃、園林綠化規劃、市政公共設施、城市交通規劃和失去消防設施規劃及相關城市管理內容的建設規劃的審議、論證。

(十一)統一辦理在市區範圍內設置臨時攤點和亭棚、設置車輛清洗點、設置和發佈戶外廣告(包括店招店牌和燈飾等設施)、在道路兩側設置公共廣告欄、建築垃圾和工程渣土清運、臨時佔用城市道路、環境衛生設施的遷移和拆除、城區飼養家禽家畜等許可事項

(十二)在城市道路範圍內,與公安部門共同規劃臨時停車點、停車泊位。

(十三)負責全市的環境衛生管理工作,負責城市建築垃圾的處置、覈准,對市區道路、河流、小區保潔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和考覈管理。監督檢查市容環衛責任區工作的落實。

(十四)編制城市照明管理具體規劃(包括景觀照明規劃),組織城市照明設施建設的設計、審批與實施,負責指導、監督城市照明設施的管理、維護與修繕等工作。

(十五)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這讓我很驚訝,城管居然有那麼多的職責,它包括了環衛所,和工商局,公安局等相互協作。那麼多的工作要做,那他們肯定很忙,這和我映像中政府部門悠閒的工作不一樣啊!懷着這樣的疑惑我開始了我的暑期實踐。

在實踐過程中,我被分到城中中隊。在城中中隊的日子裏,我逐漸清晰了城管基層的工作內容,也親眼見證着這樣一隻每天忙碌着的可愛隊伍。在烈日下,他們堅守着他們的崗位,在街上巡查;在清晨早查時,他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抱怨;在自己的權限範圍內,盡力給予大家方便。每天,除了例行的巡查外,在後勤部,我們熱心的民衆電話經常響起。有些問題需要我們和其他部門進行協調,有些需要城管去戶外解決的中隊裏就會迅速分配人手去解決。這些天裏有市民反映違規搭建的,噪音擾民的,非法經營的……很難想象,城管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值班。

在這次實踐過程中,團委還給我們安排了幾次小活動。在宣傳環保的垃圾分類回收活動中,我瞭解到垃圾分類回收的重大意義以及回收工作的任重而道遠;在參觀了西郊環衛所,我瞭解了政府竭力提供辛苦工作的的環衛工人舒適的休息環境;在遊長江的活動中,我領略了長江的壯闊,延岸造船廠的繁華。

令我映像最爲深刻的是體驗城管活動,雖然只有僅僅半天,卻讓我記憶深刻,我跟隨了一名城管體驗他的日常工作。我看到城管不厭其煩的勸道水果店主將水果放置在店內,不能超出店外非法經營,可是店主很敷衍,嘴上說着好,可是就是不行動,最後城管和我只能自己動手一箱一箱搬。我以爲這樣問題就解決了,可是令人失望的是,的給我們巡街返回,那個水果店主已經把水果又搬出來了。城管告訴我,對付這些非法經營的店主,他們每天都要進行無數次的勸導。在這之前,我在網上了解到百姓對城管的評價很低,認爲他們仗勢欺人,素質低下,動輒就會揮手打人,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我覺得作爲一名城管實在太不容易了!他們素質低下?不,我瞭解到僅僅基層的城管90%以上都有本科學歷。他們動輒揮手打人?不,他們面對民衆的激烈行爲,都不動手。在我實踐過程中,我們中隊進行過一次早查,在這次早查中,小販在我們城管要扣押貨物時,反抗撞壞了我們隊兩輛巡邏車,我們對違法的小販開出的罰款僅僅300元左右,並且全部返還了扣押的貨物。

通過這次的暑期實踐,不但鍛鍊了我的溝通能力,教會我寬容,大度,更讓我對城管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的工作雖然是那麼的艱辛,可是他們是多麼的可愛,他們的付出是多麼的偉大!正是有了他們,我們的城市纔是如此的美好!

【第13篇】城市環境污染的社會調查報告模板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下面有小編整理的城市環境污染的社會調查報告模板,歡迎閱讀!

我們周圍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就像是魚和水那樣,密不可分,誰也離不開誰。爲了我們能夠對我們身邊的環境進一步瞭解,能更加有針對性的對我們周邊受污染的環境進行有效的治理。我特意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對我們周邊的人進行了民意調查。本次調查是採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和問卷是發電子版到受訪者的郵箱並提醒她、他進行填寫的方式進行的。本次發出問卷是35份,收回33份,最後有效的問卷有32份。調查的範圍涉及了個高校的在校大學生,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調查。

通過調查發現我們現在的學生或者是市民對保護環境的意識還是不夠的。調查顯示真正知道世界環境日或者有意識去關注環境污染指數的受訪者只有50%。主動去關注污染方面的文章也就更少了,只有47.5%。然而在他們身邊環境的受污染程度是達到61%的。而這些污染的環境有45% 是來自工業三廢的影響的。而剩下的55%是由生活所排放的廢棄物造成的,主要是白色污染,由於伴隨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生活正向便利化、衛生化發展。爲了順應這種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飯盒、塑料袋等也開始頻繁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使用方便、價格低廉包裝材料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這些包裝材料在使用後往往被隨手丟棄,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我國城市特有的環境污染,在各種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製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製造,最終歸結於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消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其主要的表現形式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飯盒,一次性筷子等難降解的化學物質做成的包裝材料。這種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點是在達到一定使用壽命廢棄後,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由於其化學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引起某些性能損失及外觀變化而發生降解,對自然環境無害或少害。例如澱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澱粉在短時間內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澱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導致薄膜力學性能下降,同時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劑與土壤中的金屬鹽反應生成過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鏈斷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環境所消納,同時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在去年奧運年的時候國家就已經實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調查數據中顯示35%的人羣還沒有真正地去執行。不過我們知道這是需要一個過渡期的。對於政府社在環境保護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訪者的態度是政府的環保的監管力度還是有待提高和改進。

對於受訪者反應的種種問題。他們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首先我們要多瞭解有關知識 ,向身邊的人宣傳環保知識,協助政府做好工作。其次,我們的生活中的廢棄物要分類回收。儘量使用可循環再用的日用品。還有就是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要愛護植物,愛惜我們周圍的環境。不要吃野生動物也是爲保護環境獻力量的一種做法。在個人方面要注意,平時不去做污染環境的事情;多參加一些環境宣傳活動;時刻記住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對於政府部門方面,應採取有力,有效,有法可依的方法,改變羣衆觀念,開展少而精的宣傳活動,依靠羣衆,走羣衆路線,爲人民辦實事,辦好事,實際行動是最好的方法。

總的來說,環境污染有一半以上人類活動的結果,我們人類應該負起一定的責任。只有先保持環境,纔可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目前我國環境污染嚴重,形勢相當嚴峻,我們必須認識到保護好環境是發展工業的前提,保護好環境也就是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所以環保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不可能說等到環境被破壞的無法治理的時候纔來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要知道加強學生熱愛人類家園的觀念,保護大自然不受污染,是促進和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的奠基性工程。

大氣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等,都是讓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森林資源、礦藏資源等資源又爲人類的不斷髮展提供物質,創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類文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同時,也對自己的生存環境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污染環境的污染物,例如說:大量的生活廢棄品,塑料袋(也稱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飯盒,果皮紙屑。污染物對環境來說,毫無疑問,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動物的腐爛的屍體會影響環境衛生,而且還會滋生細菌。飯店、餐館認爲很衛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後隨便一扔,影響了市容,破壞了環境。。

現在像我們柳疃鎮、青鄉鄉,最近電網部門紛紛撤除噴水機器的使用。噴水機的使用對環境的污染更加惡化、污染了水資源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危害甚大。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說,我們北部渤海灣受到工業、印染廠的廢棄物排放大量魚蝦死亡,地區農民上海捕魚,魚的體內含有大量化學物質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危害。據資料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於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1984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爲水污染下了明確的定義,即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爲水污染。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爲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爲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爲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最近,我發現政府部門、昌邑環衛局開始大力整治環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鄉街也定點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原來垃圾圍繞街道,臭氣熏天的狀況。各個村莊開始整治村內環境的污染源,使街道、村莊煥然一新!而這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自覺保護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爲了我們更爲了我們的後代,樹立好榜樣,奠基好基礎,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麗、更加豐富多彩!

【第14篇】2022年9月當代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調查報告範文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徵?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爲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1999年“社會調查實踐課”中,我們選定了“全國26個大中城市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經過調查和分析彙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瞭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

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徵,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徵,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於應用的思考,而後者則更多偏重於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方法

對於社會人格的基本界定,我們是這樣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歷史階段下其一社會羣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爲羣體每個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羣體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既是社會性的,同時又伴隨價值判斷過程。”社會人格產生於社會行動,是指“行動的個人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行爲考慮到他人並在其行動過程中以他人爲目標”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徵 。

而研究中的理論假設則主要採用了類型學的方法,正如後文斯賓塞的“尚武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劃分一樣,我們將社會人格分爲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典型,而社會轉型中的中學生社會人格也具有過渡的特徵,即舊的社會形態中的某些社會人格與新的社會形態對某些社會人格的表現同時在當代中學生身上體現,而且正向後者轉化。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將全國所有城市分爲大、中、小三等,然後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了26個城市作研究對象,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2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並採用spss統計軟件作統計分析,並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家庭是影響和作用於個體思想觀念、心理特徵和行爲方式的主要社會環境之一,我國素有“三歲看老”的說法,即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個人一生的行爲規範、心理特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至個性氣質、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據鄭杭生先生所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 ,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的影響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因素對個人的觀念、心理和行爲習慣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②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對兒童的感情和愛的培養,家庭環境對個人而言,其作爲感情交流和體驗愛的主要場所無疑較之其他社會環境重要得多,豐富的感情交流對一個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感情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環境中的權威形象和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會化對個體的心理和觀念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塑造力。基於此,在我們的調查中,重點設計了有關方面的題目,經過初步的統計分析和基於理論的思考,我們認爲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頗值得我們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範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爲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爲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裏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爲父母那樣的人。 ”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麼?”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爲也有11.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範和說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選“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11.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徵。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說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於獨生子女佔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佔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特徵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徵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於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係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這是我們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最後,我們關注到選擇(d)項“誰的都不聽”的那一部分學生羣體,這一部分學生佔總體的4.7%。他們的回答顯明地表現了接近青春期和正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過他們的回答更趨極端罷了。叛逆性,這種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徵,本身就是該年齡段人羣的社會人格之一,中學生“他們在這一時期特別注意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個人在這一時期的社會交往活動缺乏主動和自信,將不能正確地理解各種社會角色的意義,而在活動出現角色混淆不清的現象。” 既然青少年特別注意觀察他人的行爲以利於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時家庭裏父母的教導與學校里老師的教導如果存在價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這種情況目前在我國的確存在:老師作爲傳統的道德訓導者與尤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價值觀實際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這種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時讓他們無所適從,兼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發展進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識、科學技術的更替又打破對以往權威和長輩的一味服從,於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他們就可能“誰的都不聽” 。

那麼在學校裏,作爲“德智體美勞”教育中居首位的“德”又如何呢?調查結果:a)9.8%的老師只強調學習,從不教導學生的品德;b)20.8%的老師強調的道德品質教育雖已在校園內列爲正規的課程,但形式老套,所舉的榜樣人物、模範事蹟,空洞而缺乏說服力。c)46.4%的老師雖能深入淺出,於日常生活中舉現實例子對學生作頗有說服力的道德教育,但多半“光說不練”,給學生所作的示範性作用不強,d)僅有23.4%的老師才能做到不僅課堂強調品德教育,而且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由此可見,目前中學課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有落後於形勢的跡象,德育的空洞無實際內容,榜樣人物缺乏時代性,缺乏說服力,不能面對新時期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的要求已成爲中學生對德育評價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實際上,據“對學校各科開設的課程滿意度”之調查題目的結果看,中學政治課的平均滿意度爲2.60,已接近取值“③”--“態度一般”,即使平均值仍在“一般”與“較滿意”之間,但有近40%的學生評價很低,這表明了中學德育改革的勢在必行。

2.學生在家庭內、學校內缺乏與家長、老師的情感交流,就調查問卷中“交流狀況”一題而言,“與同學談心或討論問題”是中學生人際交往中最爲頻繁、最爲主要的形式,用spss中的descriptive(描述性統計)功能得出中學生總體對“與同學交流與討論”一項的總體平均值爲1.87,在取值①“非常多”與②“較之多”間,靠近“較多”,這反映了中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象中,同輩羣體和首屆羣體間的交流更容易讓他們接受,正是在這種交流中個人開始作爲一個主動參與者,作爲一個社會的“準成員”逐步領會各種社會角色的含義和規範。其次,“與父母一起看電視”的總體平均值爲2.53,在取值②“較多”與取值③“一般”中間。但相比之下,語言的交流狀況則不是很令人樂觀,“與母親談心和討論問題的總體均值爲2.71已靠近”一般“水平,”與父親談心和討論問題“均值爲3.13,”與老師談心和討論問題“均值爲3.62,已在”一般“與”較少“之間,且大大低於與母親的交流狀況均值。由以上數據得知,青少年選擇的交流對象首先是同學或朋友,其次是母親,再次是父親,最後纔是老師,這同目前的學校教育現狀有關,據調查,僅有1.7%的學生承認經常有老師到家中家訪,有20.7%的學生承認偶爾有老師家訪,有77.4%的學生從未見過老師家訪。同樣,在對”學校諸方面的滿意度“調查中,學生最不滿意的列舉項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學生認爲”師生間缺乏交流與理解。“應試教育格局下師生間缺乏交流,親子間缺乏溝通已成痼疾,目前,素質教育已提到中國教育改革的議事日程上,我們相信在將來的學校教育中,越來越多的師生間會建立一種融洽、和諧的友誼關係,這是新時代社會的需要,也是未來人人格的需要。

3.對家庭、學校的各種狀況的滿意度:在問卷上,我們一共詢問了中學生對其家庭的七種基本情況的滿意度,得到的每項的平均值均在取值②”較滿意“與取值③”一般“之間,但達不到超過”較滿意“的水平,按滿意度從高到低地排列爲:”父母從不體罰自己(2.12,指均值,下同);“對父母的職業”(2.27);“對家庭的住房情況”(2.41);“對家裏給自己的零用錢”(2.48),“對家庭的收入”(2.53),“對家庭對自己的興趣的瞭解”(2.56),最低的是“聽取自己的意見”(2.74),由均值最低的兩項來看,目前中學生對家庭覺得較不滿意的方面主要還是親子間的交流與瞭解不夠,特別是對自己缺乏一種“以成人對待”,能夠給自己在家中以一定的決定權和發言權的民主態度,這對於處在青少年期的中學生而言,是一種缺乏認同與肯定的不利因素,故而當我們在“自我評價”一題中詢問“您覺得自己是否獨立”,回答值的平均值爲1.88,非常靠近值②“一般”水平,由此可見青少年學生面對以上家庭環境難以培養自我的獨立感與成就感。

同樣,我們就學校的各項情況也作了滿意度調查,在涉及到的12個學校方面選項的詢問結果中,學生反映最不滿意的就是“作業太多”,其次爲“課本內容單調、乏味”,再其次,中學生對“師生間缺乏理解與交流”也不滿意,這是三個主要的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填鴨式”教育的直接弊端,中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他們應該在學習中具有很高的主動性、創造性,這種“填鴨”教育一方面使師生關係容易趨於緊張,另一方面又可能剝奪一部分學生人格的自由發展,例如社交方面,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學校大都重升學而輕素質教育,據調查,僅有20.0%的學校開設過培養學生“個人氣質修養、社交技巧”的素質課,而學生自己反映“同他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從調查結果看,均值爲2.56,總體在“一般”水平附近,實在不高。著名的美國成功學的創始人之一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其中只有15%直接得助於他的專業知識,而85%得助於他的人際交往能力”,此言雖未免盡對,但未來的社會中,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必具條件之一,而其他的精神特徵,例如現代人必需的“合非精神”,在我們的中學生中也表現得讓人不滿意,這一點下文將具體描述。

4.家庭、學校中性教育方面的問題:據調查,在中學生中有69.8%的人接觸過學校開設的生理衛生課教育,而30.1%的人則根本未上過這方面的課,更不用說對性知識有科學全面的瞭解,對性生理知識有80.2%的人聲稱“瞭解一點”,而9.2%的人完全不瞭解,僅有10.6%的中學生聲稱有“全面的瞭解”。由這些數字可見,目前在廣大中學開設的性教育或生理衛生課中的性教育內容的講授確有“擺樣子、走過場”的現象存在,而在家庭中,“父母對性知識方面的回答態度”更令人堪憂,60.9%的父母從不過問孩子這方面的問題,更談不上教育,11.0%的父母不好意思回答,只引導孩子自己去看書,更有5.7%的父母禁止子女打聽此類問題,而2.6%的父母對子女的問題置之不理。那麼,在總體中,僅有17.6%的父母能夠做到以科學、開明的態度向孩子說明性方面的科學知識,而不是一味採取“諱疾忌醫”的態度。事實上,性知識作爲個人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個人的未來生活質量及心理成長都有着重要的影響,這方面的知識若不完善,則個人的人格也不能視爲完善的人格,在學校、家庭中科學地講解性方面的知識,決不是“狼來了”的危機的表現,反而一味地隱瞞或避而不談,鑄成錯誤,其後果往往是非常嚴重的,例如同性戀心理的完成,其中兒童期家庭性別教育的失誤(如給男孩以完全女孩式的教育)和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缺乏都是極重要的決定因素或促成因素。

青少年正處在性意識的有意識自我發展時期,而且對於此方面的瞭解一般不多,這正是我們需要加強教育工作,以培養他們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青春期的前期沒有科學的性知識的學習,則將給他們帶來以後生活的苦惱和人格的不良發展傾向,就目前調查的情況看,青少年學生性知識的獲得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非正式的“地下渠道”得來的。在“黃色傳播渠道”的調查中,就一般色情文化傳播的三個主要渠道而言,在當代中學生中,同學或同輩羣體之間的口頭傳播是瞭解性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有46.0%的中學生曾聽過自己的同學講過不健康的黃色故事或笑話。而較之以往不同的是,黃色書刊的影響已讓位給黃色錄像和光碟,有29.4%的同學曾讀過或見同學讀過黃色書籍,而有40.4%的同學曾看過或見同學看過黃色錄像或光碟,這向我們說明了一個情況,中學生目前的性知識不僅不夠科學,而且有被現代高科技的聲、光、影、動作俱備的色情錄像、光碟腐蝕心理的趨向。這對他們的不良影響較之以往單一的黃色雜誌書籍更爲甚,而當今的中學生家庭內,給孩子購買電腦的家庭比例已上升至17.2%(指城市內),在這些家庭中的父母們,我們認爲他們有必要掌握一些電腦知識,隨時瞭解自己的子女電腦的使用情況,避免孩子用電腦當作色情觀賞的工具,防微杜漸,不讓色情文化玷污他們的心靈。

以上列述的道德協調狀況;人際溝通狀況;對學校家庭環境的滿意度;性生理教育四個方面的問題均是個人社會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境因素,所以尋找當代中學生對其家庭、學校環境的認識和感受態度,是有助於解釋他們的社會人格特徵的,這也正是我們羅列出以上的調查數據的原因。

三、偶像崇拜與人格傾向--從職業分層的角度看

偶像者,是指人們在生活中具有極高認可度的某種人的類型,人們樂於接受這一類型人的行爲模式、思維習慣,以至價值觀。而且逐漸發展成爲一種附着較強烈、情感的社會行動--崇拜,一個社會有什麼樣的偶像,能說明該社會中的主導價值觀及現實階層地位的分佈狀況;傳統的價值觀和外來的價值觀,本土文化和舶來文化、現實的社會環境和理想的人生目標等等外在社會因素是怎樣在個人的意識裏生根發芽,並接受與其他思想的碰撞?而偶像崇拜即是這種“內化”的一個現實例子,只不過它體現得感情較爲強烈罷了,什麼樣的社會即會有什麼樣的合理性社會人格,“20世紀60年代以約翰列農爲首的’甲殼蟲‘搖滾樂隊”成爲那代人的世界級偶像,美國前總統卡特也說:“他的精神’甲殼蟲樂隊的精神’--急躁活躍和認真誠懇,嘲諷和理想主義都加在了一起--成了整個一代人的精神。” 而十餘年前在我國曾十分流行的一首歌曲以“跟着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的歌詞成爲一些年輕人的人生信條,也跟當時我國社會的普遍心態有關,偶像崇拜與社會人格相互影響的關聯由此可見一斑。同時,偶像類型的劃分標準帶給我們一定的困難,因爲考慮到某種偶像大多與其職業有着固定的聯繫,因此我們試圖從職業分類的角度求解析。在問卷題目中列出的十餘種偶像類型--它們其中大多數是按職業類型而確立的,而且這樣做的結果也能讓我們通過目前社會上的十餘種主要職業在當代中學生心目中地位的分佈狀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就是本節標題下附加“從職業分層的角度看”副標題的目的。

在我們的調查中,詢問了“你最崇拜哪種類型的人?”得到以下結果:在所列的13項偶像類型中,選擇“體育明星”作爲崇拜偶像的人數最多,佔總體的15.2%,其次爲歌星和電影明星佔總體的13.8%,由此可見“星”在中學生心中的份量,共有29%的學生崇拜明星,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很大一部分中學生渴望自主、渴望展示自我、期望自己成爲社會注目的中心。這一點是同上文的調查結果不謀而合的。同時有13.8%的人選擇了不崇拜任何人,在這裏,自主意識選擇了一種略帶反叛精神的形式出現,這樣的青少年已不滿足於崇拜他人,他們變得敢想敢幹,他們或許崇拜的就是他們自己!不管我們贊同與否,這種社會人格卻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時代所要求的,中國太需要一批自視頗高、敢想敢幹的年輕人了!位居第三的選擇是“軍人”,佔11.6%,當今的軍人身份受到中學生的青睞與其享有的較高社會地位和待遇有關,而且近年來我國面臨的不大太平的國際政治環境又使軍隊的實力有所上升,其在未來將報考高校或參軍的中學生中形象有所改善。接下來是“科學家”,佔10.7%,傳統的崇拜偶像已不大佔優勢,代之而起的是對“商界名人”的崇拜,佔8.9%,可見當今社會的年輕人已告別了往昔“恥言商”的舊日景況,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已具有對財富追求的理想目標,相比之下,選擇“著名政治家”爲崇拜偶像的只佔4.9%,選擇“優秀教師”作崇拜偶像的僅佔2.2%,由此我們可以想像雖然師範院校在大學聯考中也是報考的熱門,但在報考的考生中又有多少人是以當老師爲人生的理想呢?傳統的偶像在當代中學生心目中已日益顯得沒有魅力,其中選擇“生產勞模”的比例最低,爲0.9%,只有極少數的中學生期望未來作一個“優秀的工人”。

由以上的數種偶像崇拜的排列狀況看,在當今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結構中,有一些新的特點出現,樂於表現自我,注重自身的獨立性,敢於直言利益,注重職業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對強調奉獻而回報不高的職業類型興趣不大。或許我們可以說這是功利的一代,但事實上,這正是商品經濟所呼喚的社會人格。他們是歷史與文化的適應者,但更是未來的開拓者。

轉型社會中社會人格也發生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而在此過渡階段便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人格類型的嬗變。美國社會學思想家在其“尚武社會”與“工業社會”的劃分中,對“尚武社會”的社會成員的精神特徵歸納爲:“一致、服從、忠誠、墨守成規、無創新精神、依賴權威,以及關於現狀既是自然的又是惟一可能的信念。由具有這種思想組成的社會必然是保守的和敵視創新的,不靈活的及難以重新組織的……。”而他對於“工業社會”的描述則爲:“……個人更注重個人的利益;不強求價值信念的同一(這實際上意味着整個社會中的人們更具備”寬容“和”同情“的精神,但須注意,這裏”同情“指的是類同於馬克思·韋伯所提出的”解釋性的理解“,即”是指在獲得關於指導行動者的動機的知識的理解行爲“ ,頗類似於孔子的”忠恕之道“裏的”盡己之心和推己及人“ ,也就是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以他人的價值觀念看待事物);願意在價值多元化的組織中而不願在強制性的組織中生活;強調個人的努力,視自致的社會角色的價值高於先賦的社會角色的價值;尤其重視個人的獨立意識和求新求變精神,而不願受制於一般輿論的束縛;對待他人更顯尊重但不屈服迷信權威;不願受他人的役使而力求保持合作的夥伴關係。”

當然,以上兩種社會類型的劃分僅僅是兩種理想型的劃分,而就目前我國的階段看,處於這兩者的中間階段,也就明顯地帶有社會人格的過渡特徵,在社會的轉型期中,無疑也會帶有一些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消極影響,人的發展狀況也會具有一些新的變化,如人格分離、心理浮躁、焦慮和動盪不定、價值觀困窘、行爲易失範等等。但從歷史的取向上看,塑造經濟關係及意識上獨立自主的個人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市場要求個人具有與企業同樣的主體地位,淡化依賴性;而且更要求人的平等意識,這不僅指人的法律地位平等,更注重的是平等的競爭,當然這種競爭的平等“只能是機遇均等,而不能是完全的平等……” ;同時更鼓勵個人具有風險意識,“高風險投入纔能有高收益回報”的觀點已深入人心;人們互相之間的社會互動帶有信息社會的“廣而不深”的時代特徵,更重功利和時效;極爲重視契約型的人際關係;由於人的自主性及自尊心大爲增強,故尊重他人,持合作精神與人共事已成爲社會的共識;強調機遇,在獲取社會價值目標上有時甚至存在僥倖的心理,如期望靠彩票發大財而促成摸獎的火爆場面的現實寫照;凡此種種社會心態的演變及社會人格的變化,我們認爲均會深刻地影響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的形成。市場經濟已向新時代的人格作出了要求,那麼,當代中學生是否適應這種挑戰呢?

四、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結構現狀的分析

社會人格的結構,我們這裏是指各種社會人格特徵在該羣體意識中的等級分佈狀況,等級作爲結構的特徵之一,它有着高低之分,而評判高低的標準,在這裏我們採用“[垂直的等級]--以能量的獲得的優先排列順序” 即社會人格的結構中的高低等級的劃分爲準,主要是看主體對各種社會人格特徵的重視度或試圖改善的努力度--這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具體地說來,在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徵中,哪些是擁有高贊同度的,哪些是擁有中等贊同度的及哪些只擁有低等贊同度,這就是他們的社會人格結構特徵。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有關的題目爲“您認爲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回答的選項共包括當代人的普遍人格特徵爲14項,其中被選比例最低的爲第10項“勤儉節約”(比例爲1.4%),而被選比例最高的爲第1項“自尊”和第4項“善良、寬容精神”(均爲14.2%),於是我將1.4%~14.2%之間的距離三等分。得出1.4%~5.7%,5.7%~10%,10%~14.2%三個比例值的等級區間,每區間的長度均約爲(14.2%-14.2%/3)≈4.3%。這樣就得出了低贊同度、中等贊同度及高贊同度三個等級劃分的層,我認爲這種方法雖是一種嘗試,但仍然是較爲科學的,下面將分別討論三個等級層中的社會人格特徵。

低贊同度等級層:屬於此層中的社會人格共有6項:分別是⑤“獨立思考”(4.4%);⑥“慷慨大方”(1.9%);⑧“有合作精神”(1.9%);⑨“尊老愛幼”(3.6%);10“勤儉節約”(1.4%),這些社會人格在當代中學生心目中屬於不被重視的類型,他們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認爲其爲“最重要的品質”。“勤儉節約”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但在當今社會環境下的青少年已不再信奉他們的父輩所秉承的經濟觀,更多的人體現出一種理財的新觀念,他們講求生活的質量,卻又不會輕視每一分錢,該花的決不吝惜,不該花的決不胡花,故只有1.9%的人贊同“慷慨大方”爲最重要品質。而“尊老愛幼”的比例之低,則恐怕要歸咎於現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中學生普遍有“小皇帝”心態。他們對這樣的傳統美德,缺乏較深的體會。在生活中養尊處優,不能吃苦,因此也不大讚同“工作勤奮”的踏實態度,由於上述家庭、學校的某些原因,現代中學生的獨立性也不夠強,同時現行的教育體制中鼓勵學生思辨精神的因素甚少,故中學生也普遍未認識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最後,中學生中“缺乏合作精神”的態度是最令我們擔憂的,隨着社會分工的日益專門化,以及人們的社會交往日漸變得“大量化、深度淺”的特徵,個人要想在未來的社會中獲得成功而又缺乏合作精神則無異於天方夜譚,當代中學生未能認識到這一點,而過分強調個人的能力,以個人爲中心,這是極爲有害的。

中等贊同度等級層:在這一等級層中,共有四項。②“正義感”(8.2%);(11)競爭意識“(6.0%);(12) ”待人真誠“(9.2%);(14) ”意志堅強“(8.0%)。其中②、(12)兩項更接近傳統道德對國人的要求,當今的中學生雖對正義感有中等程度的支持,但結合”偶像崇拜“中的僅5.8%的人崇拜”見義勇爲“的英雄,可見大多數中學生只是渴望社會正義卻少有人敢於身爲社會正義的承擔者。他們因爲得自於父母和老師的理解較少,故期望”待人真誠“成爲普遍的社會環境。而展望未來,”具有競爭意識“和”堅強的意志“卻是現代人必具的心理條件,這兩點,恐怕當代中學生在此方面還有待提高。

高贊同度的等級層:在這一等級層中,共有4項。①”自尊“(14.2%);③”同情心與愛心“(11.0%);④”善良、寬容“(14.2%);⑦”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13.2%),由它們可以看出,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中,以愛國爲己任已受到高度贊同,強調自身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成爲共識,這同幾年來我們狠抓愛國主義教育不無關係,調查說明,當代中學生是愛國且有高度責任感的羣體,他們已初步認識到在社會生活中的自身的國民責任,這是令人欣慰的。中學生渴望寬鬆的人際關係,要求在”有同情心與愛心“的環境中生活,同時渴求理解性的”善良、寬容“的人格,這對目前我們的大多數家長和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養人、塑造人的”園丁工程“中,更加充分地認識人、研究人是新時代教改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維護青少年正當的”自尊“,消除畸形的”自尊“,給他們社會人格的健康發展提供正確的道路。

總 結

在對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現狀的調查研中,看到了光明的一面,也看到了不足之處。當代中學生正以一種具有時代特徵的身影走進我們的研究視野。理性化與功利化並存,日益渴求獨立卻缺乏理解,欲自立而又不能完全自立的他們無疑是我們國家、民族未來的希望,歷史選擇了他們並塑造他們,他們的社會人格將是21世紀中國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人格,社會在進化、人也同樣在進化,誠摯地希望其中那些不和諧的音符不會影響這一首瑰麗的交響曲。

【第15篇】2022年大學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範文:城市污染調查

一、問題的提出

現在城市污染越來越嚴重了,走在大街上,不時還會聞到一股股惡臭味,不時還可以看到街旁、小巷裏、市場裏有一堆堆堆積如山的生活垃圾。這些垃圾不但毀了市容,而且還污染了空氣。爲此我對“垃圾到底有什麼危害?”展開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上網瀏覽,再網上查一些關於人們生活一天所產生的垃圾的數據。

2.查找書籍、報刊,瞭解。

3. 實地調查訪問,去另鄰居訪問一天大概有多少垃圾,如果處理這些垃圾。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中國僅“城市垃圾”的年產量就近1.5億噸,這些城市垃圾絕大部分是露天堆放。每年年產1.5億噸的城市垃圾中,被丟棄的“可再生資源”價值高達250億元。北京市現日產垃圾13000噸,全年生產495萬噸,而且每年將以8%的速度遞增。

2.中國處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還有衛生填埋,這種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產生的問題,其缺點是建填埋場佔地面積大,使用時間短(一般十年左右),造價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資源浪費了;再是焚燒,使垃圾體積縮小50%~95%,但燒掉了可回收的資源,釋放出有毒氣體,如二噁英、電池中的汞蒸汽等,併產生有毒有害爐渣和灰塵。

3.北京市現處理一噸垃圾花103.49元,一年的處理費用就是5億多元。這還不包括建設垃圾處理場的費用,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廠就得花1~2億元,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燒廠就得花20多億元,這又是一筆很大的支出。當前大量未經分類就填埋或焚燒垃圾,既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又會產生二次污染。

4.垃圾嚴重污染水。體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敗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酸性和鹼性有機污染物,並會將垃圾中的重金屬溶解出來,形成有機物質,重金屬和病原微生物三爲一體的污染源,雨水淋入產生的滲濾液必然會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

5.60%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由小區居民的有機垃圾二次污染後所產生的,也就是說,小區有機垃圾的不斷增多是城市生活垃圾不斷增加的源頭。

四、結論

1.做好垃圾分類。

2.少製造不必要的垃圾。

標籤:多篇 報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