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廈門南普陀寺導遊詞介紹

廈門南普陀寺導遊詞介紹

廈門南普陀寺導遊詞1

在大雄寶殿的左右分別是十八羅漢,相傳當年羅漢傳入中國時只有十六羅漢,後加入了《法住記》作者慶友法師與此書的翻譯者玄藏。

各位來賓,這是大悲殿,供奉着觀世音菩薩,因爲觀世音菩薩又稱爲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以稱爲大悲殿,觀音原名觀世音、觀自在,慈悲之意就是給人與快樂,拔除悲痛。殿內供奉四尊觀世音菩薩,安排四方,正中是一尊雙臂觀音,端坐在蓮花座上,雙目垂簾,神態安詳。其餘三尊爲四十八臂觀音,手上各雕一隻小眼,持多種神器,姿態各一。遊人香客必到此參觀朝拜。大殿原爲木結構,八角三重飛檐,全以斗拱架疊建成,殿內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鐵釘。由於香火太盛這兒多次燒,所以等會兒要燒香的朋友請不要把香火帶到殿內,在殿外燒就可以了。

前方便是藏經閣,爲中軸主體的最高層,這閣建築頗有特色,有中西合璧的韻味,上爲歇山式屋頂,下爲西洋式架構,重檐雙層閣樓,上層藏經,下層法堂,二樓有寬敞的天台。這裏面藏着明末用信徒和沙彌刺血寫成的血經書,還有著名藝術家何朝東的作品白瓷觀音、緬甸白玉臥佛等等。

各位來賓隨我再往山上走,這兒有一個大佛字,是閩南寺院中最大的一個,高4米多,寬3米多,是清光緒三十一年振慧所書。

現在請各位與我一同往回走,南普陀是全國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這是閩南佛學院,創辦於1925年,由當時南普陀的主持會泉大師爲首任院長,他將佛學院作爲改革中國僧侶的教育實驗園地,使之成爲中外著名的佛教高等學府,1937年抗日軍興,學院停辦,,1985年又正式復辦,由趙樸初會長重寫了院額,現設有男女兩部,男部在南普陀,女院在金榜公園內的紫竹林寺內,學院的每任校長都是由南普陀現任主持當任,所以現在的校長就是聖輝師。

廈門南普陀寺導遊詞2

各位來賓,現在請隨我一同入寺參觀,這是天王殿,1981年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寫的天王殿匾額。走進這天王殿,彌勒佛慈眉笑眼,耳垂雙肩,袒胸露臍,笑容可掬,似乎對每一位遊客都表示恭候光臨。彌勒佛出生於印度,後來出家拜佛爲師,佛預言他將繼承釋迦牟尼爲未來佛,在五十七億六萬年之後在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以其代釋迦佛說教之意。我們現在看到的已不是印度的彌勒佛,現在中國大多寺廟裏供奉的是笑口常開胖彌勒像,他爲五代時的契此和尚,今寧波奉化人,他常常拿一布袋,雲遊四方,無憂無慮,常勸人信佛,且總是眉開顏笑,和善待人,因而人們也稱其爲“布袋和尚”,後來他在嶽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唸唸有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不自識”,人們才醒悟他是彌勒佛的化身。

彌勒佛身後的是韋馱,他手持金剛杵是佛教中的護法神,據說,如果寺廟中韋馱着地的金剛杵表明這個寺廟是子孫廟,對外來的雲遊僧人不開放,最多可吃兩餐,不得留宿,如果韋馱將金剛杵橫放在手臂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十方叢林,雲遊僧人可以免費食宿,如果韋馱一手將金剛杵高舉過額,表示寺廟對雲遊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南普陀寺原先爲子孫廟,所以韋馱的金剛杵是着地,後改爲十方叢林,但這尊韋馱卻沒有更改外形,其實雲遊僧人到此是可以免費食宿的。

天王殿內兩旁的便是四大天王,分別代表風、調、雨、順,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意爲調,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意爲風,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拿圓珠,一手拿蛇或龍,意爲順,北方多聞天王手持一傘,意爲雨。

廈門南普陀寺導遊詞3

現在我們走出天王殿,寺廟呈中軸線遞次向上,向左右對稱展開,現在看,左右兩邊分別是鍾、鼓樓!寺廟中一般都是晨鐘暮鼓!而鐘鼓樓第一層分別又供奉着地藏王菩薩和伽藍菩薩,正前方是大雄寶殿,這是寺院的主體中心,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兩層躥角式的建築,綠瓦石柱,雕樑畫棟,屋上鋪琉璃瓦,殿頂繪有九鯉化龍、麒麟奔走、龍鳳呈樣等磁畫,色彩鮮麗,金碧輝煌。南普陀寺始於唐朝,在大雄寶殿前的石柱上有一對聯爲證,“經始溯唐朝與開元並古,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大雄寶殿中供奉着豎三世佛,分別是過去佛、現在佛與未來佛,中間的就是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據說真有其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加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十九歲那年於四門出遊,感悟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狀況,於是決心出家,以擺脫生老病死的困苦,最終經過艱難的修行,在菩提樹下覺悟,就成爲現在的釋迦牟尼。站在釋迦牟尼兩旁的是他兩個弟子阿難與迦葉,前面還有一尊千手觀音。在殿的後面供奉着西方三聖,中間爲阿彌陀佛,左爲觀音菩薩,右爲大勢至菩薩。

在大雄寶殿的左右分別是十八羅漢,相傳當年羅漢傳入中國時只有十六羅漢,後加入了《法住記》作者慶友法師與此書的翻譯者玄藏。

各位來賓,這是大悲殿,供奉着觀世音菩薩,因爲觀世音菩薩又稱爲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以稱爲大悲殿,觀音原名觀世音、觀自在,慈悲之意就是給人與快樂,拔除悲痛。殿內供奉四尊觀世音菩薩,安排四方,正中是一尊雙臂觀音,端坐在蓮花座上,雙目垂簾,神態安詳。其餘三尊爲四十八臂觀音,手上各雕一隻小眼,持多種神器,姿態各一。遊人香客必到此參觀朝拜。大殿原爲木結構,八角三重飛檐,全以斗拱架疊建成,殿內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鐵釘。由於香火太盛這兒多次燒,所以等會兒要燒香的朋友請不要把香火帶到殿內,在殿外燒就可以了。

前方便是藏經閣,爲中軸主體的最高層,這閣建築頗有特色,有中西合璧的韻味,上爲歇山式屋頂,下爲西洋式架構,重檐雙層閣樓,上層藏經,下層法堂,二樓有寬敞的天台。這裏面藏着明末用信徒和沙彌刺血寫成的血經書,還有著名藝術家何朝東的作品白瓷觀音、緬甸白玉臥佛等等。

各位來賓隨我再往山上走,這兒有一個大佛字,是閩南寺院中最大的一個,高4米多,寬3米多,是清光緒三十一年振慧所書。

廈門南普陀寺導遊詞4

各位團友,五老峯乃南普陀寺後面的五座山峯,依次爲鍾峯(一峯)、二峯、中峯(三峯)、四峯、鼓峯(五峯),凌空而立,遠遠望去,宛如五位老髯面天盤座,叢樹若須,雲霧似袖,故名“五老凌霄”。是新評廈門二十名景之一。

南普陀寺,位於五老峯下,原名泗洲院,始建於唐,由入廈始祖南陳族人所建。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清清楚楚,那就是寺廟在唐朝就有了,距今己有1200多年。五代時,稱泗洲院,宋初叫無盡巖,後改名普照寺、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毀;明洪武時重建,明末又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統一臺灣的施琅將軍重建。因與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同祀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遙對南太武山,寺院呈中軸線遞次向上,主體建築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向左右對稱展開,依次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廡廊,迴護着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雄偉壯觀。正對寺門,有七座漢白玉如來佛塔和兩座十一層高的萬壽塔,是1993年、1994年由信士捐建的。塔前爲蓮花池,夏日荷花盛開時,藍天、白塔、綠葉、花海,展示這裏是分外清淨高潔的佛門淨地。塔間是放生池,專門爲施主放生所設。爲什麼廟前都要有一個放生池呢?放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種風俗習慣,後來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相融合,進而衍變成一種較普遍的佛事活動。提倡放生,反對殺生,示意整個世界成爲一個沒有戰爭、沒有苦難的和平樂園!

廈門南普陀寺導遊詞5

各位團友,現在請隨我入寺參觀。這是天王殿,於1925年重建的,1981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了“天王殿”匾額。天王殿裏,除四大天王外,中間還有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他的身後是護法韋馱。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天王,中國稱四大金鋼,有堅固、銳利、無堅不摧之意:東方持國天王,身白,手持無弦琵琶,意爲“弦彈破苦”;南方增長天王,身青,手持無鞘劍,意爲劈開愛鎖情枷,斬盡妖魔;西方廣目天王,身紅,右手繞無鱗龍,左手念珠,叫吞龍吐珠,意即如意吉祥;北方多聞天王,身綠,右手持無骨傘,左手握銀鼠,意爲苦海慈航。這些法器,均有含義:劍,鋒也,諧喻“風”;琵琶,暗指“調”;傘,隱喻“雨”;龍,有通的含義,暗指“順”。“風調雨順”乃萬事如意,國泰民安!而盤坐殿正中的叫彌勒佛。相傳彌勒佛出生於印度一個婆羅門家庭,後來出家拜佛爲師,佛預言他將繼承釋迦弁尼爲未來佛。我們看到的這位彌勒佛已經不是印度的彌勒佛,相傳他是我國五代後梁時,明州(今寧波)奉化人,名契此。他常常荷一布袋,雲遊四方,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勸人信佛,且總是眉開顏笑,和善待人,因而人們稱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在嶽林寺磐石上坐化時念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人們這才醒悟他是彌勒佛的化身。人們也常用“開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難容之事。”來形容他。

彌勒佛身後的韋馱,按佛教寺院的規矩,韋馱面朝大雄寶殿的釋迦弁尼,身着甲冑,手持降魔金剛杵,其意是保護佛祖,驅除邪魔。韋馱英勇善戰,威鎮八方,飾以童子面相,表明其有赤子之心。傳說如果韋馱手持着地金剛杵,表示寺廟是子孫廟,對外來雲遊僧不開放,至多隻能在寺中吃兩餐,不得留宿;假如金剛杵是橫放在韋馱的手臂上,表示寺廟是十方叢林,遊僧可免費食宿;若韋馱左手卡腰,右手握金剛杵過額就說明這寺廟對遊僧要適當收費。南普陀寺原爲世襲制子孫廟,韋馱的金剛杵是着地的,改爲十方叢林制後,金剛杵沒有改爲橫放在手臂上,仍保持原樣。按十方叢林的寺規,雲遊僧人是可以免費食宿的。江蘇常州天寧寺的韋馱是坐着的,全國獨一無二。據說乾隆出巡江南,行至常州天寧寺,參拜佛祖時,發現韋馱在側,順時說了一名:韋馱,你跑得快,到天津買“狗不理”來吃,說完就徑直往寺後方丈室飲茶去了。待乾隆從方丈室出來時,韋馱手託冒着熱氣的“狗不理”,跪在呈上,滿頭是汗。乾隆見狀說:累成這樣,賜你坐下。從此,天寧寺的韋馱是坐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