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三人教版地理必修二複習提綱(多篇)

高三人教版地理必修二複習提綱(多篇)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複習提綱 篇一

學習目標

1、說出人口遷移、國際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的含義。

2、據相關資料,分析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國際人口遷移的不同特點及原因。

3、對比分析、說明我國1949至改革開發前與改革開發後,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原因。

4、根據案例,分析歸納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影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人口遷移的概念、主要類型

2、人口遷移的意義

3、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學內容安排

知識結構:

教學思路:

學時建議:2學時

教學資源建議

1、本節教材中的表格數據、圖像及文字資料;以及中圖版教材、地圖冊、影像資料

2、《人文地理學》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國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相關網站:

5、生活經驗

1、調查自己家族中每個人的出生地、遷移經歷及原因。

2、調查本區(縣)近幾年人口遷移狀況。

教法與學法策略

1、人口的遷移

(1)讀圖分析法:引導學生閱讀圖、相關圖片,根據圖說明人口的遷移狀況,閱讀教材,瞭解人口遷移的概念;說出人口遷移的類型即國際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及其含義。

(2)社會調查法:聯繫學生生活體驗,組織學生調查自己家族中每個人的出生地、遷移經歷及原因,得出人口遷移的概念。

2、人口遷移的因素:

(1)講授法: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和圖像,對比分析講授國內及國際人口遷移的原因和意義。

(2)讀圖分析探究法:閱讀相關歷史資料及圖像,分析、說明我國、美國各主要歷史時期中,國內人口的遷移規模、特點、原因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影響,歸納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學評價建議:

1、調查、收集並整理本市或本區(縣)有關人口遷移的資料,探究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原因,並寫出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2、根據視頻資料討論:“民工潮”討論:民工流動的方向、原因。

章: 篇二

2.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1、城市等級劃分及依據:[記憶]

城市等級一般分爲:集鎮、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國的劃分:特大城市(100萬以上)、大城市(50~100萬)、中等城市(20~50萬)、小城市(20萬以下)、以下爲縣城、建制鎮等

依據:城市人口規模

2、城市等級與服務範圍的關係[理解]

城市等級低,服務種類少,服務範圍比較小;城市等級高,服務種類多,服務範圍比較大。

3、上海城市等級和服務範圍變化的影響因素[理解記憶]

上海位於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發達的鐵路網,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勞動力、農產品以及巨大的市場

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

4、城市等級體系:[記憶]

城市的服務種類、服務範圍是與城市的等級相對應的,在同一個區域中,城市的空間分佈也與城市的等級密切相關,這些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構成了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系統。

5、城市等級與城市數目、相互距離的關係[理解]

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相距較近。(德國南部爲例)

6、中心地理論[理解]

理想狀態下城市的服務範圍呈正六邊形,同一等級城市的服務範圍相互排斥,不同等級的城市的服務範圍的相互重疊、層層嵌套。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義[理解]

土地的城市化(鄉村用地變爲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鄉村人口變爲城市人口)

2、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記憶]

推力: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

拉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標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記憶]

4、城市化的意義:[記憶]

1城市市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

城市的發展

2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

發達國家:起步早(第一次產業革命後);水平高(平均70%);出現逆城市化現象;處於後期階段

發展中國家:起步晚(二戰後),發展快;水平低(平均33%);發展不合理(出現畸形發展);處於初期和中期階段

7、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記憶]

生物圈:生物多樣性減少;岩石圈:城市土地質量下降;水圈: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變化;大氣圈:城市熱島。同時使城市環境質量下降: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8、如何建設“生態城市”:[記憶]

1在城市建設中,要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環境污染 ○

2使城市景觀儘可能與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天人合一”)

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篇三

3.1農業的區位選擇

1、農業的概念:[記憶]

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

2、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記憶]

1農業生產的位置 ○2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聯繫 ○

3、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記憶]

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機械、科技

決定農業活動的類型和規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場因素。

4、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記憶]

5、對農業活動主導區位因素的判斷[理解]

水稻主要分佈在季風區、“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氣候因素)

千煙洲立體農業(地形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

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

6、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理解記憶]

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髮展變化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種促進農業發展(袁隆平雜交水稻、橡膠樹種植範圍的擴大);改善局部自然條件發展農業(大棚農業生產反季節蔬菜) 交通運輸的發展和冷藏技術的進步使世界農業出現專業化和地域化

7、農業地域的含義:[記憶]

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8、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自然區位條件:氣候溫和,光熱充足,降水適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條件:市場廣闊(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產地);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生產方式、技術先進;政策支持。

9、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主要特徵:[記憶]

生產結構: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小麥—牧羊)

經營方式:家庭大農場

科技應用:劃區輪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制

農業專業化、地域化水平較高

發展措施:東水西調

3.2以種植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季風水田農業分佈及作物[記憶]

分佈:亞洲的季風區(東亞、東南亞、南亞都有分佈)

作物:水稻爲主(水稻的習性:好暖喜溼)

2、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氣候以季風爲主,高溫多雨適合水稻生長 ○2地勢平坦,適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

4稻米是當地人們喜愛的主要食糧 ○5水稻生產的歷史悠久勞動力豐富 ○(7000年曆史)

傳統經驗豐富。3、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記憶] 1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 ○2單產高,商品率低(精耕細作,人多地少,消費量大) ○

3機械化和科學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季風氣候區,水旱災害頻繁) ○

4、措施:適度規模經營、提高機械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商品率。 4、商品穀物農業分佈及作物[記憶]

分佈: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 作物:小麥、玉米

5、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降水豐富、地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 ○2交通運輸便利 ○

3市場廣闊 ○4地廣人稀 ○5機械化程度高 ○6農業科技先進 ○

6、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特點[記憶]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專業化程度高

3.3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及生產對象[記憶]

分佈: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生產對象:牛、羊

2、大牧場放牧業區位條件[記憶] 1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2地廣人稀,地價低 ○3距離海港近,交通便利 ○

3、大牧場放牧業特點[記憶]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發展措施[記憶] 1圍欄放牧、劃區輪牧、種植飼料、開闢水源 ○2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羣病害研究 ○

5、乳畜業的分佈及農產品[記憶]

分佈:北美洲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澳大利亞、新西蘭 農產品:牛奶及乳製品

6、乳畜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氣候溫涼、潮溼,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

品需求量大

7、乳畜業的主要特點[記憶]

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多分佈在大城市周圍

章 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影響 篇四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見課本P80圖)

海線),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費用,便於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且貨物運輸安全)。

三、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

a. 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爲決定性因素。以南昆鐵路爲例

(1、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發展,促進西南地區經濟發展,2。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和穩定,3。地形地勢條件複雜,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作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

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複雜的地段。2、儘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係。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佈,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爲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爲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爲依託。

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篇五

§1 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

1、人地關係演變:

崇拜自然(原始時期)→改造自然(農業時期)→征服自然(工業時期)→人地和諧(即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協調)(現在)

2、人類不斷通過生產活動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人類不斷通過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和能量;人類對待環境的態度和行爲,會得到環境不同的響應(環境的反饋作用)。

3、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會造成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等問題;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會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生態破壞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銳減、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噪聲污染等)

4、環境問題主要分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從其分佈來看,①城市以環境污染爲主,鄉村以生態破壞爲主;②發達國家以環境污染爲主,發展中國家,由於承受人口和發展的雙重壓力,而且發達國家將許多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均較嚴重。

5、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略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即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

6、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其中生態可持續是基礎,經濟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是目的。

7、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2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①人口基數大,每年淨增人口多,人口素質相對較低;②資源利用效率低,人均佔有量少,經濟發展需求量大;③各種環境問題不斷加劇。

2、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途徑是發展循環經濟,其基本原則是:資源輸入減量化、資源再利用、廢棄物再生資源化。

3、實現循環經濟的關鍵:工業實行清潔生產,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日常生活中注意適度消費。

高三人教版地理必修二複習提綱 篇六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1.1人口的數量變化

1[記憶]

2、幾個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億人口日”(1999/10/12);;中國13億人口(2005/1/6)。

過去100多年,伴隨着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範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禦能力也不斷提高,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5(理解記憶)

7(記憶)

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原始型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轉變。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環境、文化觀念

10、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爲代表)爲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爲傳統型,中國爲現代型,世界爲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記憶]

1.2人口的空間變化

1、人口遷移: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範圍內發生改變。[記憶]

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時間的改變(通常爲一年)

2、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5、人口遷移的意義[理解]

調節人口空間分佈和人才餘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

6、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理解記憶]

對人口遷出地:好的影響有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經濟發展;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7、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記憶]

1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2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容量的關係[理解]

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是就是環境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約因素[記憶]

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區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貨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能容納的人口數)

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記憶]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緊迫性表現:[記憶]

日益嚴峻的人口過快增長問題、人口城市化問題、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記憶]

1國際社會倡導儘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規模內○2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

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2.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理解]

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同一種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

2、功能區之間並無明確的界線,某一種功能區以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爲主,可能兼有其他類型的用地。[記憶]

3、功能區比較[理解記憶]

注1:高級住宅區分佈城市外緣,多與高坡、文化區相鄰;低級住宅區多分佈城市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注2:中心商務區特徵(建築物高大密集、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很大、是城市經濟活動最頻繁的地方。

4、城市地域結構模式:[記憶]

同心圓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理解記憶]

6、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理解]

OA——商業區(距市中心近,交通便利、有大量的

消費人口)

AB——居民區(介於商業區和工業區之間,便於購

物和上下班)

BC——工業區(遠離市中心,土租低而工業佔地面

積大,可降低成本)

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記憶]

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

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

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

8、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理解]

早期:功能區分異不明顯,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工業聚集

一定規模後:由於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篇七

4.1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一、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利潤。

二、社會效益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地區工業的大發展,到21世紀初我國

對西部地區的大開發。

國防的需要: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在內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業基地,主要是重工業

和軍事工業。

個人偏好的影響:大批華僑和海外華人在家鄉投資辦廠。

工業慣性的影響:可能由於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政府的影響,出於對當地經濟的考慮

等,常常可以看到,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裏,這稱爲工業慣性

三。環境效益

讀課本P61《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應如何選擇?

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治理 四。一個工廠的區位選擇整體分析思路: 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 環境效益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繫——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1.工業聯繫

(1)投入——產出的聯繫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同一

(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繫,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繫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繫有的爲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爲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業

2、工業集聚

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繫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工業集聚現象。

工業的集聚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3、工業地域

(1)工業地域的概念

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們稱之爲工業地域。 (2)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爲兩類: ①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繫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 ②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3)工業地域的性質

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分爲兩類: ①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

(如食品工業),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爲主,工業聯繫簡單、規模小、工廠少。 ②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

(如鋼鐵工業區),工業聯繫複雜、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往往能夠形成專業化很強的工業城市。我國和世界許多的“鋼城”“石油城”“汽車城”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繫

近些年來,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複雜的工業(如飛機、汽車製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開始出現分散的趨勢。跨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區位條件,降低成本,以最終獲得的綜合經濟效益。

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

1、主要分佈: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爲主; ⑵以大型企業爲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分佈高度集中。 3、歷史:

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後開始衰落,之後許多國家對此進行了長期的改造。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讀課本圖) 1.發展的區位特點

(1)豐富的煤炭資源(2)離鐵礦較近(3)充沛的水源 (4)便捷的交通(5)廣闊的市場

魯爾區以煤炭工業爲基礎,以鋼鐵工業爲主導,少數重工業部門高度集中。 1. 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鋼鐵過剩

(4)新技術革命的衝擊 (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A、調整工業結構 B、調整工業佈局 C、發展第三產業 D、優化環境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佈

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爲主的工業地域。 主要分佈:在意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硅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意大利新興工業區(讀課本圖) 1.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 ①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②20世紀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③發達的信貸體系

國內條件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發展特點

3(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爲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 、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係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美國“硅谷”(讀課本圖)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產品:研發費用高; (3)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2)氣候宜人。這裏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溼潤。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

(5)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複習提綱 篇八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理解記憶]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週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爲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絡化、國際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三、[理解記憶]

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條件和地質條件)

2、社會因素(人口和城市)

3、經濟因素(主導因素和決定性因素)

4、技術因素(作保障)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爲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爲例

1、合理佈局交通網,

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

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

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

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複雜的地段。

2、儘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係。

c.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

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佈,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爲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爲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爲依託。

四、重要的交通運輸網[記憶]

1、鐵路網(文科要求)

五橫:

京包-包蘭隴海-蘭新線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濱洲-濱南昆

七縱

京滬京九京哈京廣焦枝-枝柳寶成-成昆蘭青-青藏

2、修建鐵路的意義作用:

政治戰略意義--

(1)有利於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

(2)有利於鞏固國防安全。

經濟意義--

(1)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爲經濟優勢;

(2)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沿線經濟發展。

(3)完善交通鐵路網

四、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狀況:

(1)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網

(2)以自行車代步出行

(3)禁止大貨車進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車實行單雙日行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