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精品多篇】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精品多篇】

中元節有什麼注意事項 篇一

一、中元節不可與父母、長輩爭吵

二、中元節不可對父母不孝

三、中元節必須祭祀祖先

四、不可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嬉笑

五、不可嘲笑他人祭祀祖先的行爲

七、不可肆意議論鬼神之事

八、中元節期間不搬家,婚嫁等等。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 篇二

一、“鬼月”

漢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風俗,先秦時就有“迎秋於西郊”的記載。”鄭玄解爲,“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於西郊之兆也”。

所謂白帝即是秋神,主殺伐,爲死神。

漢族又有四時薦享祖先、秋嘗之祭的風俗,此俗一直傳至近代。

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爲神鬼之月的俗信。

盂蘭盆節花燈

在漢民族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

寒季是陰,暑季是陽。

南是陽,北是陰。

純陰之鬼與冬、寒、北之陰相對應。

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

水氣,於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

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

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的出現:七月鬼節,十一月寒衣節,次年三月清明節。

故俗語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間認爲,整個七月爲鬼月。

七年級鬼門開,十五鬼門關。

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

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爲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

七月時,鬼門初開羣鬼紛出,一時“羣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爲要緊之事。

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二、道教中元節

道教認爲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

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

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

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

我們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

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

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

《修行記》雲,“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爲民衆祈福。

是日殿上設“太上中元七氣赦罪洞靈清虛大帝平等應善天尊”的神位,廣陳供養。

卯刻,道衆聞鼓上殿,經師們加披五彩雲鶴班衣,位列前排左右。

高功頭戴五老冠,金蓮蓋頂,身披天仙法衣,手執朝簡,在鐘鼓齊鳴中拈香、宣表,稱“慶賀朝科”,便拉開了法會序幕。

法會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誦 《玄門功課經》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錫福寶懺》。

晚間唪誦《鐵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後化的祖師,並普渡十方孤魂。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 篇三

中元節時各地習俗:

河北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梗,稱爲“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爲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麪羊贈送女兒。

山西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麪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爲“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爲“麪人”,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_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採麻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爲“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爲掐嘴節,家家茶淡飯。

陝西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爲“掛鋤”。延緩農家,中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爲“田旛”。

江蘇

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麪粉和糖作成畚箕形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爲“度孤”。

四川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着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焚化。

浙江

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爲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唸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爲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置於一片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

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

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爲“燒紙衣節”。已嫁之女準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爲“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莆仙有“家祭”、“公媽熱”、“送紙”、“金粿”等習俗。

廣東

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七月十四日爲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爲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先及竈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爲“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廣西

廣西地區,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在廣西省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爲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扁平笸箕內,意爲野鬼不得搶奪。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 篇四

一、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爲盂蘭盆節。和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一樣,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二、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三、2017年中元節時間: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丁酉年(雞年)七月十五)

中元節的來歷 篇五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爲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衆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爲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爲民俗節日。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着重於爲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爲“三元”),認爲“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爲三官大帝的誕辰。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爲上元,七月十五日爲中元,十月十五日爲下元。”正月十五日稱爲“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爲“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爲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稱爲“下元”,則是爲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衆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爲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爲懼厲的心理,民衆於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成爲農曆7月15日的中元節,民間則稱農曆7月爲“鬼月”。

中元節的意義 篇六

中元節是一個異彩紛呈,有着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着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它反映了人們的鬼神觀念和宗教信仰,同時還有我國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教的說法,中元節的來源是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廣施十方僧人,替母親贖罪,最終將母親解脫出來。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種表現,它所宣揚的便是報答父母、生前爲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節的習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動在商周時期已經有文獻記載,《詩經》的40篇《頌》即是祭祀樂歌,它所反映的。是人們最原始的一種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動在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演變之中,和後來儒家所倡導的孝道文化融爲一體,密不可分。

孝可以簡單地理解爲善事父母,而從深層意義上來說,孝更是一種倫理規範,一種處理宗族關係的方式,一種秩序的建立。祭祖表達的是對先人的思念與緬懷,它是維持宗族關係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說,祭祖正是這種宗族關係的一種反映,一個寄託。

中元節是孝道文化的傳承,是人們情感的載體。作爲我國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釋道三家的極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經久不衰。重視中元節,提倡傳統孝道,對於我們的社會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 篇七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

一、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爲盂蘭盆節。和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一樣,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二、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三、2021年中元節時間:2021年08月22日星期日(辛丑年(牛年)七月十五)

中元節的來源和傳說

中元節又叫爲盂蘭盆節,傳說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目蓮爲佛教人物,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爲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爲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中元節有什麼注意事項

一、中元節不可與父母、長輩爭吵。

二、中元節不可對父母不孝。

三、中元節必須祭祀祖先。

四、不可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嬉笑。

五、不可嘲笑他人祭祀祖先的行爲。

七、不可肆意議論鬼神之事。

八、中元節期間不搬家,婚嫁等等。

中元節的來源和傳說 篇八

中元節又叫爲盂蘭盆節,傳說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目蓮爲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爲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爲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中元節是什麼意思 篇九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爲盂蘭盆節。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也有部分地區是七月十四。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中元節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爲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衆,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於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中元節帶什麼可以辟邪 篇十

1、黑曜石貔貅手鍊

黑曜石貔貅手鍊有鎮宅辟邪的作用,晚上將開光的貔貅手鍊安放在家中,可令家運好轉,好運加強,趕走邪氣,有鎮宅之功效,成爲家中的守護神,保閤家的平安。

2、桃木

桃木木質細膩,有美觀裝飾的作用。是用途最爲廣泛的伐邪制鬼材料。家中懸掛桃木飾品,起到鎮宅納福,保平安的功效。佩戴手串,更可驅除邪氣,護佑平安。

3、硃砂

古人認爲硃砂有“開運祈福,鎮靜安神”之用。

4、玉器

“玉碎擋災”的說法,一直流傳於民間,跟隨自己多年的玉器無故出現裂紋,或者斷裂,一定是犧牲自己爲主人擋了某些災禍。當然靈性的古玉纔有很好的辟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