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孝親敬老事蹟材料500推薦多篇

孝親敬老事蹟材料500推薦多篇

孝親敬老事蹟材料500篇1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爲先。這句話幾乎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可是,在如今利益爲先的21世紀,真正能牢記這句話的人卻堪稱鳳毛麟角,更別提能時時刻刻做到這一點的人了。

對此,我想應該有不少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哀嘆吧。要知道,孝,是一個家庭的最好的調和劑,是一個國家不可丟失的根源之本,甚至可以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腳步。

普普通通的一個“孝”字,寫起來何嘗瀟灑和容易,很多人,很多看似知識淵博的君子和學士,總是站在金碧輝煌的大廳或是學校講堂上侃侃而談,談自己對社會的貢獻,談自己身上別人遙不可及的“高貴”品質……每當在電視裏看到這種道貌岸然的僞君子的虛僞的笑容,我就總恨得牙癢癢。

有功夫把大把大把的時光耗費在爭名奪利上,卻沒有時間去陪陪自己年逾古稀的父母嗎?在外面吃喝玩樂,高談闊論,卻捨不得多花一點精力去陪父母說說心裏話,這,就是大家口中所說的孝順嗎?我想,這真是世界上最荒謬的一個笑話了。

所以,我很想奉勸在事業的王國學有建樹的中年人,請放下自己的身段,多多回頭去看看自己的父母吧,看看他們此刻到底過得好不好,看看他們有沒有露出舒心的微笑,看看他們是否還在爲你牽掛……不要覺得做這一切很勞累,很麻煩,因爲它本就是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孫應當承擔的責任。終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也會變得口齒不清,到那個時候,你就會明白自己父母的良苦用心。

其實,他們要的並不多,不是黃金萬兩,也不是高樓別墅,而是,你簡簡單單的一句問候,和久違的一頓溫馨的團圓飯罷了。

想到這兒,我停下了筆。轉頭看着正在沙發上聊着天的父母,一股酸澀的心情涌上心頭。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似乎也是一個不孝女了,口口聲聲喊着孝順,卻鮮少主動爲父母做過一點事,可對於媽媽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爸爸一如既往的支持,我卻豪不害羞地接受着,甚至沒有一聲謝謝。

這,纔是對他們最大的傷害吧!

所以,我默默在心底發誓:從今天開始,牢記孝順兩字,好好照顧爸爸媽媽,哪怕只是陪他們說說話……

孝親敬老事蹟材料500篇2

時光,時光慢些吧。不要再讓你變老了,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題記

自古以來,孝可撼天,可動地。從孝感蒼天的虞舜只三國時期哭竹生筍的孟宗,實乃大孝之道。猶記得那三國的孟宗之因母親的念想竟頂着寒風,冒着霜雪多月去尋,但都“宗無計可得。”便無顏去面對母親。“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兒地裂,盡出筍。”這動地的一幕只因那一份實誠的孝心,得是何等難能的可貴啊!

桓寬在《鹽鐵淪。孝養》裏面有寫:“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恰如爲病母嘗湯藥的西漢漢文帝劉恆,身爲帝王,卻不“擺架子”,奉養無擔母嘗病三年更爲病母“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非親嘗弗進。”她的所作所爲讓我看到的並非是極具威嚴的一國之君,只是一個味母親並親記掛於心,盡心盡力照顧病母的兒子!這又是何等的實在。

轉眼現今,空巢老人,叛逆孩童……此類事件層出不窮。他們將一生的愛給你們,卻只爲那一聲爸媽。可得到的卻只是那一沓厚實的錢,他們從不卻什麼錢,也不圖任何其他物質,只求你們能夠留下,陪陪他們,哪怕只是嘮嘮家常。你不知道,他們那半生存了好多話,卻只能藏進那滿頭白髮;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所以,讓我們放慢自己忙於學習工作而匆匆行進的腳步去陪一陪父母散散步吧。他們需要的就是這些,你們所忽略的也正是這些。正所謂“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

漢朝年僅九歲的黃香便知扇枕溫衾,後漢陸績懷橘遺親之時,也只是6歲。可隨着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化,物質越爲豐實,孩子們本該無暇的想象,天真的行爲也被這“無情的世界”玷污。我們總把“幼稚”當作“成熟”,向父母一次又一次的進行人身攻擊——“不用管我,我自己知道!”現在的我們還沒到那種可以被父母放手的程度。請相信,待到合適之時,他們會放手雙手任我門去博,我們總愛把所謂“大無畏精神”爆發於錯誤的地方。“百善孝爲先”,我們作爲子女,就理應理解並善待父母,不該對他們拳腳相向。中國有句俗語,大體意思就是說:不孝不敬父母者,則遭五雷轟頂之懲戒!”

從古時的文言文記孝到如題記所述——歌詞來表達孝,還有2014年春節時大萌子那“三行情書”,都是不同時代所體現的孝文化之美。在我眼裏孝會“笑”……

“一生要強的你們啊,我能爲你做些什麼?微不足道的關心收下吧!謝謝一路上有你們……——後記

孝親敬老事蹟材料500篇3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爲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蹟,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爲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係。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孃爲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裏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着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爲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繮繩,將繮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呆呆地立着,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着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爲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爲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孝親敬老事蹟材料500篇4

中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就是孝,中華文明五千多年,孝道貫穿其中,何爲“孝道”?“善事父母爲孝”,“子愛利親謂之孝”,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中國的孝道倡導的就是晚輩對長輩的孝順,像“烏鴉反哺,羊羔跪乳“一樣。

中國古代就有二十四孝,其中一篇“孝感動天”令我記憶十分深刻,這篇故事講的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舜的故事。舜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父親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爲諸侯。孝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無意間搜索,我看到了一起贍養糾紛的案例。兩位原告已是遲暮之年,走路都已經顫顫巍巍。原告於1953年結婚後生育了兩男兩女,即本案的四位被告,這四個人都是由兩位老人撫養成人,現都已成家立業,修建了樓房,衣食無憂,經濟都很寬裕。可他們卻在兩位老人年事已高,喪失勞動能力的時侯讓他們住在豬圈樓上,真是讓人心寒不已。孝,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難道鬧上法庭就是他們對孝最好的詮釋嗎?不妨思考這個家庭中子女與父母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子女與父母是要有多大的矛盾才能讓他們如此安置年邁的父母而忘了父母曾經的生養之恩。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這幾條:(1)父母的忽略(2)父母財產分配不均(3)與父母之間的隔閡。

雖然那案件最後已然完美解決,我卻並不認爲這是值得慶賀的事情。當贍養父母的問題鬧上法庭,當兒女與父母站在對立面時,我深刻的懷疑親情是否還在,即使贍養問題最終得到解決那又怎樣,父母的心已然淒涼。

何爲“孝道”?--所謂孝道,百善孝爲先,孝之以其道,只有心懷孝道之人,最終才能收穫善果。俗語說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而父母給我們的,又何止是滴水呢?父母恩情深似海,他們給我們的是整個大海,我們應該懂得回報,懂得孝道。今天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不但是民族的未來,更是祖國的花朵,我們也要以孝爲本,自覺接受我國的傳統美德教育,這樣明天會更美好!

孝親敬老事蹟材料500篇5

中國作爲一個泱泱大國,擁有多達十四億的人口。中華民族作爲一個古老的民族已有着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年,從未變過且流傳至今的那就數孝道了。

孝,乃中華民族傳統之美德。自古就有百善孝爲先的說法,而孝也自然而然的成爲了一個評價人們道德素養的尺度。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的概念,那麼就沒有資格使用“人”這個名詞來稱呼自己,甚至連動物都不如。羊羔尚且懂得跪乳之恩,烏鴉也知反哺之情。那麼作爲靈長類的我們又該當如何呢?

古時候《二十四孝》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詳,故事中的人物也都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然而,又過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到了這個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又有多少人能夠向他們那樣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呢?在這個現實主義的物質社會,很多人也都變的現實。一味追求自己的地位、賺取自己的薪水、尋求自己的戀人,那麼又有誰能夠真正想到過自己的父母呢?很多人以爲能給自己的父母足夠的零花錢,讓他們住豪宅就是盡孝了,且不知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於是“空巢老人”就應時而生。而那些空巢老人最需要的就是關愛,能夠兒孫繞膝,享受一家人美滿的快樂。然而,這些正是那些做子女的所不能給的。因爲他們要工作、要賺錢、要追求地位。然而我們反過來想一下,自己的父母都已年邁,這些做子女的又能盡孝幾年呢?且不知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懇請那些正忙於工作的子女們好好反思一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盡孝。哪怕是陪父母逛下街、看場電影、聊聊天~這些看起來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卻恰恰是父母最需要的。這平凡的一件事就能讓他們高興好幾天。如此看來,盡孝又何嘗不是一件簡單而有趣的事情呢?

所以瞭解自己的父母,認清父母的需要,讓父母快樂,讓自己問心無愧纔是你當前最應做的。現如今,我們不僅要知道“百善孝爲先”,更要做到“百忙孝爲先”。把手頭的工作放一放,多陪陪父母,這樣才能真正履行好一個做子女的職責,才能真正把“孝”這一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孝親敬老事蹟材料500篇6

“繼續請護工,女護工體力弱,難以勝任照顧重任,請男護工,母親大小便失禁,照顧起來也不方便。”李丹回憶說,其實有一件事一直讓他難以釋懷:住院期間,李丹請了一名護工晚上陪母親,第二天,李丹趕到醫院,發覺母親牀上溼漉漉一片,“母親就躺在尿液中,既不會說,又叫不出聲來……”幾年後再說起此事,李丹眼睛仍紅了……

李丹決定請假照顧母親,順便再找好護工。一週後,假期結束,護工依舊沒找到,看到母親痛苦的神情,李丹偷偷延長了一週。一週後,難題依舊,李丹陷入沉思。

“那時我想得最多的是媽媽陪我長大的事情,”李丹說,他出生在軍營,當時父親還是一名軍人,母親在學校工作,出生不久,母親就回家獨自承擔起養育他的責任。有一次生病,父親不在身邊,母親將他背在背上,在醫院跑上跑下,“一輩子我都忘不了那次母親汗水溼透衣背傳到我胸前的那股熱。”

“母親陪了我那麼多年,我爲什麼連母親最後的一程都不能陪呢?”李丹想到這兒,決定辭職,親自照顧母親。

父親李忠玉聽後,大驚,“我知道他們母子感情很深,我是個甩手掌櫃,兒子從小到大,都是他媽媽照顧,兒子也很爭氣,很優秀,他媽媽也言必稱讚兒子。但兒子的前程呢?”

李忠玉向記者說,當時李丹已通過託福和雅思考試,正申請美國一所大學獎學金出國深造,“如果耽誤兒子前途,他媽媽也絕不會同意。”

李丹很堅決:母親生命只剩下不長時間了,自己還年輕,事業總會有機會,“子欲養而親不待,是怎樣的一種追悔?”

2006年12月,李丹正式辭職。“我事後才知道他辭職,當時替他惋惜,但知道這種選擇的背後時,很感動。”曾與李丹在武漢建築設計院共事的姚麗稱,李丹到院裏後,曾參與漢口電力大廈外圍改造等多項工程,能力不錯,與同事相處很好,發展下去,肯定有很好的前途。

每2小時幫母親翻身

早上起牀,先到母親房裏看看,問問有什麼不舒服,打聲招呼“我要出門了”,雖然母親不見得聽得懂,但李丹天天如此。買完早餐回家後,先給母親喂水和牛奶,幫母親潤滑腸道,再花1個半小時,給母親喂流食,邊喂邊自說自話:“甜不甜?苦不苦?硬不硬?”然後是洗衣服、牀單等。

10時30分開始擇菜,準備做中飯,吃完飯後,給母親餵飯至下午1時左右,再捏捏手捏捏腳,下午4時給母親喂果汁或酸奶補充營養……

辭職後的兩年多,李丹每天都重複着這樣既定的程序,爲防母親臥牀太久有褥瘡,李丹設定了鬧鈴,每2小時響一次,他就幫母親翻一次身,照顧母親的這一千多個日夜,即使是除夕,李丹也從來沒有誤過給母親翻身的時間。

對李丹來說,這些並不算什麼,最難的還是每晚9時幫母親方便和洗澡,“這是唯一我一個人無法完成的工作,必須等爸爸或妻子來幫忙。”李丹介紹,母親大小便失禁,小便可用尿不溼,每天解大便對母親來說就成了最痛苦的事情。由於病情,母親大便乾結,很難自行排出,只能用開塞露幫忙。

每次,他和父親或妻子先將母親抱到衛生間的特製抽水馬桶上坐好,用一條軍用揹包帶將她的上身固定好,防止坐不住出現意外傷害。從排便到洗澡,差不多要花兩個半小時。

去年夏秋之交的一天,母親董豔清呻吟聲明顯超過往日。忙着家務的李丹衝進房間,發現母親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他知道,每逢換季,母親總會因排便不暢而特別難受。當時只有他和妻子在家,他連忙把母親抱到馬桶上,由妻子抱着母親上身,李丹則用開塞露給母親排便,用過幾次,仍然不見效,聽到母親難受的呻吟,李丹一下跪倒在地,用手幫母親把已乾結成粒的大便一粒一粒摳出來。

那天洗澡時,雖不能說話,但董豔清喉嚨裏發出一些聲音,“與平常呻吟明顯不同,表情上看,母親很開心。”這讓李丹也非常欣慰。

孝親敬老事蹟材料500篇7

11月8日晚上八點,我如約坐在電視機前,準備觀看央視一套和少兒頻道並機播出的“衆裏尋你——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這是一次和孝心的牽手,也是一次和感動的約會,隨着兩位主持人娓娓道來的話語,隨着一個個候選短片的播放,一個個孝心少年走到了我們的面前,更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在最終獲獎的十位孝心少年中,既有把自己的骨髓捐贈給母親的“陽光少年”邵帥,又有爲給媽媽治病攢錢送票而腳步匆匆的“奔跑女孩”路玉婷,既有放學之後和媽媽一起賣烤肉串而四科成績滿分的“燒烤女孩”高雨欣,又有爲給奶奶買藥、姐弟倆上山掰玉米、相互照顧的湖北姐弟林章羽、何秀巡,既有盡心照顧繼父和奶奶、孝心跨越血緣的福建女孩王琴繡,還有製作鐵板牀千里推着父親去上海看病的安徽女孩黃鳳,既有有每天一個人推着患尿毒症的媽媽去化療的蒙古族少年趙文龍,還有一個人撐起一個五口之家的重慶女孩吳林香,既有每天一個人照顧揹着五十多斤重柴禾、挑着八十斤重水桶扛起全家重擔的湖南女孩龍花,更有面對媽媽兩次白血病復發而依然堅強的浙江女孩徐沁燁……一個個的孝心少年在異常艱苦的家庭環境中,用自己稚嫩的雙肩扛起了全家的重擔,用自己的堅強詮釋了“孝”的含義。

在這十位“孝心少年”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來自湖北恩施的那兩位“小姐弟”林章羽(隨母親姓)和何秀巡,媽媽不幸患病去世,爸爸外出打工,奶奶常年生病,照顧奶奶的重任便落在了姐弟倆的身上,他們兩個一起上山把成熟的玉米一婁婁揹回家,心疼姐姐的弟弟何秀巡藉口讓姐姐看天上飛機的機會,把姐姐揹簍中的玉米拿出來放進自己的揹簍裏,而下山的路上,走在後面的姐姐又悄悄地把弟弟揹簍中的玉米拿出來,這樣的相互體貼怎能夠不令人動容?回到家裏來不及休息,姐弟二人爲了攢夠給奶奶買藥的錢,便揹着玉米和茶葉去鎮上賣,弟弟的肩膀被幾十斤重的揹簍勒的紅紅的,可也不肯放下來讓姐姐幫助背,姐弟二人爲了攢錢給奶奶買藥,賣完了東西的錢自己捨不得花一分……最後,姐姐到縣城讀高中,照顧奶奶的重任便落在了年幼的弟弟身上,在頒獎晚會上,弟弟說自己照顧奶奶和姐姐一樣好。這樣的孝心、這樣的姐弟情、這樣的堅強、這樣的體貼怎能夠不令人淚流滿面?

在此次頒獎典禮的最後,主持人向我們分析了“孝”字的含義,上邊一個“老”,下邊一個“子”,老人在緊緊地呵護着孩子,而孩子又在託舉着老人,老人和孩子相互依存,緊緊依靠,誰也離不開誰,這就是“孝”字的真正含義。烏鴉尚知反哺,羔羊尚知跪乳,更何況我們這些人類呢?

看完此次頒獎典禮之後,我陷入了沉思:這些獲獎的“最美孝心少年”,幾乎全部是單親或者離異家庭,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孩子們的孝心被喚醒、被激發、被展現,而在父母健在的正常家庭,孩子們被父母精心地呵護,“孝”的意識被深埋、被隱藏,而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在呵護孩子的同時,讓孩子觀看類似的節目,讓孩子的心中播下感恩的種子,讓孝心的花朵在將來倔強地綻放……

孝親敬老事蹟材料500篇8

18歲的她是重慶某信息工程學校的大學生。自從那天下午,她偶遇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婆婆,答應會常去探望她之後,這個家境窘困的女孩的週末便跟其他學生不同了:她週末時到學校附近的那家農家樂幹傳菜的活兒,打工一整天的報酬是30元。發了錢,她便買上蛋糕、牛奶等食物送到婆婆家去。做得最多的就是把學校發生的事和農家樂聽到的稀奇事,講給婆婆聽。很多時候,她從婆婆的表情裏知道,自己講的話對方根本聽不清楚,但是婆婆很照顧她情緒,不管她說什麼,均不時用“要得”迴應,且輔以孩子般的快樂笑容。只要聽到婆婆說“要得”,她就覺得很滿足。每次跟婆婆道別時,她都會叮囑:“你一定要注意身體。”老人的迴應仍是那句口頭禪:“要得。”

三個月後,婆婆去世了。那天她也去了靈堂,在冰棺旁守靈了大半天,很多不知情的人還以爲她是婆婆的親孫女。直到婆婆的兒孫們把一幅“人間真愛,關愛老人”的錦旗送到她的學校時,她用端盤子掙來的血汗錢替婆婆伴老解悶直至送終的事,才被人知道。

女孩就是黃曉雪

她21歲,是華中師大的大三學生。18個月前,大學好友思思患病去世,臨終前曾拜託她照顧自己的母親。面對思思的臨終託付,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坦白講,年少的她當時並未意識到承諾的分量,直到有一天,思思媽媽突然給她打來電話說,你放了假回家住幾天吧!那一聲“回家”,讓她心頭一震,突然覺出了自己肩膀上的責任與重擔:我該怎麼去完成這個託付呢?儘管她還未想清楚以後到底該怎麼做,但擔當起對另一個生命的承諾,幫思思媽媽儘快走出失去女兒的陰影刻不容緩。於是,她認了思思媽媽做乾媽,即使學業再緊張,也要擠出時間趕到乾媽家中,聽她傾訴、陪她聊天、伴她逛街……她是個懂事、細心的女孩,每逢乾媽情緒低落時,她就講在學校發生的高興事,比如自己拿獎學金了、過英語四級了、上黨校了;乾媽洗完澡,她搶着洗衣服;乾媽做飯時,她就陪在旁邊洗菜、聊天。乾媽終於走出了陰霾,欣慰地說,你是我活下去的希望!臉上露出了久違的微笑。

女孩就是曹恆蕾

他們是武漢科技大學的大三男生。國慶長假前夕,他們頗感爲難的是:回家團聚還是出外旅遊?幾位大小夥子一商量,很快想出了一個兩全之策:每人只花300元,結伴到各自的家鄉去旅遊。住同學家,這樣既能回家看望父母儘儘孝道,又能出外旅遊放鬆心情。這一新穎獨到的“盡孝遊”提議,很快便得到了大夥的廣泛響應,當即就有8位同學報名。他們不僅給同學父母捎去禮物表示心意,還白天逛景點,晚上像一家人般圍坐在一起促膝談心,彙報各自在學校的情況,暢談下步的學習計劃。這個國慶節,8位大學生過得特別充實而富有意義。

一個沒有孝心的人,就好比失去了心臟,只剩一具軀殼存於世間,已喪失了生命的意義。三個故事裏的主人公,在年輕人個人成功價值取向甚囂塵上的今天,不但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想到非血緣關係的人,把“盡孝”變成一種風尚,其身上體現出的傳統孝道美德讓人欽佩。他們的青春因踐行孝善而豐實厚潤,給人生留下了一抹閃亮的履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