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關於勇事蹟材料多篇

關於勇事蹟材料多篇

關於勇事蹟材料篇1

愛迪生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因爲他有電燈、留聲機、電影和蓄電池等一千多種發明成果,所以人們稱他爲“發明大王”、“魔術師”。

愛迪生最大的功績是發明了電燈,然而在他的發明創造中,最引起當時社會震驚的,莫過於留聲機了。在1877年秋天,愛迪生髮明的留聲機轟動了整個紐約,各家報館的新聞記者,像潮水般地涌來報道這一特大新聞。這一發明一經傳出,激起當時社會急速而巨大的狂熱達數月之久,鐵路特開專車前去參觀,許多人開始不相信這個發明,疑心他是先在裏面藏了個什麼會說話的東西騙人的,有個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對着收音盤背誦《聖經》中的一串專門名詞,當這些名詞一字不漏的從機器中重複出來時,人們才相信這東西確實不是虛假的,並且齊聲稱奇,報紙把留聲機稱之爲19世紀的奇蹟。

然而,愛迪生這項著名的發明構思,卻是幸福的偶然性促成的。

一次,愛迪生一人在靜靜的實驗室裏研究改善在紙帶上打印符號的電報機。這時,電報機內的一種單調的聲音吸引了他。在試圖排除這種聲音時,愛迪生出乎意料地發現,這是紙帶在小軸的壓力下發出的聲音。在改變小軸的壓力時,聲調的高度也隨之變化。這就使他產生了一個念頭:藉助運動載體上深度不同的溝道來記錄和回收聲音。

無獨有偶,愛迪生在另一次試驗電話的時候,發現傳話筒裏的膜板,隨話聲而震動。他找了一根針,豎立在膜板上,用手輕輕按着上端,然後對膜板講話。實驗證明,聲音愈高,顫動愈快;聲音低,顫動就慢。這個發現,更奠定了他發明留聲機的決心。

幾天後,愛迪生就畫出了草圖,並立即和助手幹起來。留聲機的主要部件,是一個金屬圓筒,圓筒邊上刻有螺旋槽紋,把它按在一根長軸上,長軸一頭裝着曲柄,搖動曲柄,圓筒就會相應地轉動。此外,還有兩根金屬小管,管的一頭裝有一塊中心有鈍頭針尖的膜板。經過無數次的改造,世界上第一臺留聲機誕生了。愛迪生回憶說:“我大聲說完一句話,機器就回放我的聲音。我一生從未這樣驚奇過。”

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之初,就一改再改。十年過後,他又從架子上的塵埃中把留聲機取下來,要繼續改善它,他僅在留聲機上的發明專利權就超過了一百項。他是耳聾之人,能發明這樣一個發聲的機器已是令人驚異了。當我們看到這天的留聲機時,不要忘記這上頭滲透着愛迪生無數辛勤勞動的心血。實質上,在一個多世紀以來,留聲機所掀起的禮貌和發明巨浪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電唱機、磁帶錄音機、磁帶錄像機、激光聲像機……相繼問世,追溯其源頭,不都是來自愛迪生的偉大發明嗎?

關於勇事蹟材料篇2

楊光菊,女,44歲,共產黨黨員,白雲鄉紅雲村婦聯主任。她出生在武隆縣白雲鄉一個偏僻的小村,家庭出身非常貧困。

多年來,他始終懷着對黨、對人民無比熱愛的赤誠之心,熱心於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盡心竭力地爲人民羣衆做好事辦實事,通過自身捐款、社會籌款等多種途徑融資,爲貧困家庭和社會公益事業提供資金援助,爲黨分憂、爲困難羣體解難,在百姓心中樹立了崇高的形象。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2003年在水泥廠被評爲優秀工作者。1999年,2007年,2011年被白雲鄉評爲優秀黨員。

他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關注社會弱勢羣體,傾其所有奉獻自己的愛心,想方設法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十幾年如一日。他不光積極奉獻自己的愛心,還多方呼籲和社會各界人士加入到慈善事業中來,共同回報社會,爲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援助之手。

楊光菊不僅僅助學,關心公益事業,還長期的照顧身邊的老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敬老愛幼的公益事業中,身體力行,爲敬老公益事業捐款、捐物。此外,他還積極組織社會各界人士,通過多種渠道募集善款,救助貧困老人。

他無私奉獻、不圖名不圖利的大愛情懷、十幾年如一日堅持爲羣衆辦實事做好事的先進事蹟感染了很多人,她常說大愛無邊。讓我用自己的一絲微薄之力,爲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她不光是一個助人爲樂的模範,也是一個孝敬的人。不光對自己的母親還是對自己身邊的人,都能盡到自己的一份孝心。她是黨員的表率,社會的雷鋒,是婦女中的佼佼者。

關於勇事蹟材料篇3

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石光供電所張春海同志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着安全是基礎、效益爲核心、服務爲宗旨指導思想,按照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工作作風,堅持一手抓營銷管理、一手抓優質服務的工作思路,有力地促進了石光供電所各項工作開展,雙文明建設同步發展,在各個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現總結匯報如下:

一、實行電費儲蓄切實減輕農民用電負擔

農村用電三電三亂,過去一直是羣衆反映的熱點、焦點問題,也是多年來黨和政府一貫重視,密切關注的一項工作。多年來,傳統的電費收繳方式,使電力職工陷於繁瑣複雜的結算業務之中,既容易造成三電三亂和電費流失現象,又不利於電力職工爲羣衆服務。爲了從根本上遏制三電三亂現象回頭,2009年4月,根據公司關於改革電費收費方式的要求,本着便利於民的指導思想,張春海同志帶領供電所全體員工完成了電費郵政儲蓄工作。通過一年多的工作,全鎮15個行政村全部實行電費儲蓄,參加銀行代付電費客戶達9636戶,戶儲蓄率達到90%以上,代扣成功率達到94%,位居全公司供電所前列。實行電費儲蓄一方面能夠保證電費的及時、足額收繳,杜絕電費流失,另一方面能夠嚴格執行電價政策,杜絕亂收費、亂加價、亂攤派現象,從根本上減輕了農民的用電負擔。

二、加強崗位技能培訓全面提高人員整體素質

爲了全面提高供電所人員的整體素質,張春海同志經常對員工進行崗位知識和技能培訓,並在供電所內部定期舉行技術大比武、崗位知識競賽活動,進一步激發全體員工學習業務知識、鑽研業務的積極性。2009年在公司組織第二屆農村電工知識競賽活動中,石光所代表隊由於成績顯著,公司推薦李萬功等三位同志代表供電公司參加市組織的競賽活動,由於刻苦努力、出色發揮,最終榮獲市團體第一名,爲供電公司爭得了榮譽。

三、改變觀念深化農電體制改革體改結束後,由於打破了原有的屬地界限,大部分職工出村管理。

如何對沒有電工的行政村進行管理、如何搞好優質服務,以及怎樣讓員工儘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是擺在全所員工面前最現實的問題。對於上述這些問題,由於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鑑,只有從實際出發,立足現實,全所職工知難而上、不等不靠,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所內先後組織全體職工出謀獻策,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和辦法,比如:給沒有電工的村發放便民服務卡,寫明服務人的姓名、電話號碼,以及舉報電話等讓客戶一目瞭然。從而緩解了供用電矛盾,密切了電羣關係,真正使人民電業爲人民的服務宗旨得到充分體現,使問題一一得到解決。如今的石光供電所各項工作已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全所員工,上下一心、撲下身子幹工作、愛崗敬業講奉獻,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增強了全所員工的責任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關於勇事蹟材料篇4

在電燈問世以前,人們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燈或煤氣燈。這種燈因燃燒煤油或煤氣,因此,有濃烈的黑煙和刺鼻的臭味,並且要經常添加燃料,擦洗燈罩,因而很不方便。更嚴重的是,這種燈很容易引起火災,釀成大禍。多少年來,很多科學家想盡辦法,想發明一種既安全又方便的電燈。

19世紀初,英國一位化學家用20xx節電池和兩根炭棒,製成世界上第一盞弧光燈。但這種光線太強,只能安裝在街道或廣場上,普通家庭無法使用。無數科學家爲此絞盡腦汁,想製造一種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的`家用電燈。

這一天終於來到了。1879年10月21日,一位美國發明家通過長期的反覆試驗,終於點燃了世界上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從此,這位發明家的名字,就象他發明的電燈一樣,走入了千家萬戶。他,就是被後人讚譽爲“發明大王”的愛迪生。

1847年2月11日,愛迪生誕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米蘭鎮。他一生只在學校裏念過三個月的書,但他勤奮好學,勤于思考,其發明創造了電燈、留聲機、電影攝影機等1000多種成果,爲人類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愛迪生12歲時,便沉迷於科學實驗之中,經過自己孜孜不倦地自學和實驗,16歲那年,便發明了每小時拍發一個信號的自動電報機。後來,又接連發明瞭自動數票機,第一架實用打字機、二重與四重電報機,自動電話機和留聲機等。有了這些發明成果的愛迪生並不滿足,1878年9月,愛迪生決定向電力照明這個堡壘發起進攻。他翻閱了大量的有關電力照明的書籍,決心製造出價錢便宜,經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電燈。

他從白熱燈着手試驗。把一小截耐熱的東西裝在玻璃泡裏,當電流把它燒到白熱化的程度時,便由熱而發光。他首先想到炭,於是就把一小截炭絲裝進玻璃泡裏,剛一通電可馬上就斷裂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愛迪生拿起斷成兩段的炭絲,再看看玻璃泡,過了許久,才忽然想起,“噢,也許因爲這裏面有空氣,空氣中的氧又幫助炭絲燃燒,致使它馬上斷掉!”於是他用自己手製的抽氣機,儘可能地把玻璃泡裏的空氣抽掉。一通電,果然沒有馬上熄掉。但8分鐘後,燈還是滅了。

可不管怎麼說,愛迪生終於發現:真空狀態時白熱燈顯得非常重要,關鍵是炭絲,問題的癥結就在這裏。

那麼應選擇什麼樣的耐熱材料好呢?

愛迪生左思右想,熔點,耐熱性較強要算白金啦!於是,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們,用白金試了好幾次,可這種熔點較高的白金,雖然使電燈發光時間延長了好多,但不時要自動熄掉再自動發光,仍然很不理想。

愛迪生並不氣餒,繼續着自己的試驗工作。他先後試用了鋇、鈦、錮等各種稀有金屬,效果都不很理想。

過了一段時間,愛迪生對前邊的實驗工作做了一個總結,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種耐熱材料全部寫下來,總共有1600種之多。

接下來,他與助手們將這1600種耐熱材料分門別類地開始試驗,可試來試去,還是採用白金最爲合適。由於改進了抽氣方法,使玻璃泡內的真空程度更高,燈的壽命已延長到2個小時。但這種由白金爲材料做成的燈,價格太昂貴了,誰願意化這麼多錢去買只能用2個小時的電燈呢?

實驗工作陷入了低谷,愛迪生非常苦惱,一個寒冷的冬天,愛迪生在爐火旁閒坐,看着熾烈的炭火,口中不禁自言自語道:“炭炭……”

可用木炭做的炭條已經試過,該怎麼辦呢?愛迪生感到渾身燥熱,順手把脖子上的圍巾扯下,看到這用棉紗織成的圍脖,愛迪生腦海突然萌發了一個念頭:

對!棉紗的纖維比木材的好,能不能用這種材料?

他急忙從圍巾上扯下一根棉紗,在爐火上烤了好長時間,棉紗變成了焦焦的炭。他小心地把這根炭絲裝進玻璃泡裏,一試驗,效果果然很好。

愛迪生非常高興,緊接又製造很多棉紗做成的炭絲,連續進行了多次試驗。燈炮的壽命一下子延長13個小時,後來又達到45小時。

這個消息一傳開,轟動了整個世界。使英國倫敦的煤氣股票價格狂跌,煤氣行也出現一片混亂。人們預感到,點燃煤氣燈即將成爲歷史,未來將是電光的時代。

大家紛紛向愛迪生祝賀,可愛迪生卻無絲毫高興的樣子,搖頭說道:“不行,還得找其它材料!”

“怎麼,亮了45個小時還不行?”助手吃驚地問道。“不行!我希望它能亮1000個小時,是16000個小時!”愛迪生答道。

大家知道,亮1000多個小時固然很好,可去找什麼材料合適呢?

愛迪生這時心中已有數。他根據棉紗的性質,決定從植物纖維這方面去尋找新的材料。

於是,馬拉松式的試驗又開始了。凡是植物方面的材料,只要能找到,愛迪生都做了試驗,甚至連馬的鬃,人的頭髮和鬍子都拿來當燈絲試驗。最後,愛迪生選擇竹這種植物。他在試驗之前,先取出一片竹子,用顯微鏡一看,高興得跳了起來。於是,把炭化後的竹絲裝進玻璃泡,通上電後,這種竹絲燈泡竟連續不斷地亮了1200個小時!

這下,愛迪生終於鬆了口氣,助手們紛紛向他祝賀,可他又認真地說道:“世界各地有很多竹子,其結構不盡相同,我們應認真挑選一下!”

助手深爲愛迪生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所感動,紛紛自告奮勇到各地去考察。經過比較,在日本出產的一種竹子最爲合適,便大量從日本進口這種竹子。與此同時,愛迪生又開設電廠,架設電線。過了不久,美國人民便用上這種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的竹絲燈泡。

竹絲燈用了好多年。直到1906年,愛迪生又改用鎢絲來做,使燈泡的質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

當人們點亮電燈時,每每會想到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是他,給黑暗帶來無窮無盡的光明。1979年,美國花費了幾百萬美元,舉行長達一年之久的紀念活動,來紀念愛迪生髮明電燈一百週年。

關於勇事蹟材料篇5

她出生於1920-年的木縣,父母做大米生意,童年的生活無憂無慮。20歲以後,她認識了一個男人,結婚半年發現對方是個無賴後選擇離婚。她33歲時遇到一個廚師,重新迸發出愛情的火花,再次結婚後開始一段溫馨和溫暖的俗世生活。後來丈夫死了,她獨居。

年輕時,她就喜歡文學,愛好閱讀。五六十歲時,又愛上了舞蹈。閱讀滿足了她精神的需求,獨居也成了享受。舞蹈讓她有了健康的身體,年齡僅是數字。她愛美,一個人的生活,也要過得有聲有色。鏡子和口紅時刻放在身邊,即使不出門,早晨也要化個淡淡的妝。

92歲時,她跳舞扭傷了腰。兒子看她心情特別鬱悶,就讓她寫詩。因爲她年輕時就夢想着寫詩,兒子的建議給了她很大的鼓勵。當她看到自己的詩歌在報刊上發表時,格外高興,同時也給了她繼續寫詩的動力。她不停地寫,也不停地發。

20-年秋天,98歲的她出版了處女詩集《別灰心》,當年銷量就超過150萬冊,並進入日本20-年度暢銷書籍前十名。要知道日本的詩歌書籍印量很小,一般只印幾百本,她創造了日本詩歌書籍出版的“神話”。

她的詩歌以情愛、夢想和希望爲題材,像陽光一樣溫暖。她快樂地寫詩,連詩歌都充滿了激情。《產經新聞》“朝之詩”專欄編輯在《不灰心》序言中說:“只要看到柴田婆婆的詩,我就彷彿感受到一絲清爽的風吹拂臉龐。”她的詩歌達到一個高度,生活和生命的高度。

20-年初,她出版了第二本詩集《百歲》,已經售出了幾十萬冊。當記者問她,你沒有意識到自己一百歲了嗎?她開玩笑說:“寫詩時沒有在意自己的年齡。看到寫好的書,才知道自己已經100歲了。”

她就是這樣樂觀。一個人寂寞地生活二十多年,耳聞目睹了人間的許多悲喜劇,並眼睜睜看着自己接近死亡,100歲的她依舊充滿希望,對自己說:喂/說什麼不幸/有什麼好嘆氣的呢/陽光和微風從不曾偏心/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做夢/我也有過/傷心的事情/但活着真開心/你也別灰心。

她就是柴內豐,一位日本的平常老婆婆。因爲有寫詩的夢想,90歲之前,她默默無聞,90歲之後,一舉成名,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關於勇事蹟材料篇6

甘雪珍,中共黨員,地理教師,獲“校優秀班主任”、“校先進工作者”和南寧市學科比賽一等獎等。育人理念: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陪伴、守望、靜待花開。

事蹟介紹:甘老師,與其說她是一位出色的班主任,不如說她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鄰家小姐姐。在生活中的小甘老師活潑,親切,溫暖,能夠像一位知心姐姐般與學生聊天,談心,幫助學生化解心中疑惑與煩惱。有一次,有學生考試不是很理想,本想找甘老師說說,但卻望而卻步。但甘老師很快看出了學生的心思,主動找學生談話,幫學生化解了煩惱,調整好了情緒,使學生勇敢面對下一次的考試。在高中三年的時光裏,有甘老師的陪伴真的很幸福和快樂。

關於勇事蹟材料篇7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羅塘鄉衛生院黨支部書記、院長羅塘牢記“不忘從醫初心、守護羣衆健康”使命,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第一時間趕赴疫情現場,組織相關人員開展消毒、監測體溫、宣傳等疫情防控工作。

6月22日,羅塘在參加縣委、縣政府召開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會議後,晚上七點,他趕至醫院連夜召開院班子成員會議,傳達上級疫情防控工作精神,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院班子成員和全體黨員要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疫情就是戰場,國家需要大家的時候到了,大家一定要衝到疫情最前線,才能保障疫情防控得到控制,羣衆健康才能守護,並要求全體人員取消春節休假,1月26日全體正常上班,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7月3日,根據武漢返單人員名單,入戶消毒、測量體溫,查看有無發熱、咳嗽等臨牀表現,排查疫情,在沒有防護服的情況下,與返單人員面對面接觸,並要求在家隔離、不出門、不串門,勸導大家要相信政府、相信科學,對疫情信息不信謠、不傳謠、隔離好自己也是對自己負責、對鄰居負責,只有隔離病毒,才能防控疫情。羅塘每戶都發放體溫計、口罩、消毒物品,要求每人每天測量兩次體溫,上報至村衛生室鄉村醫生,如有發熱及咳嗽症狀及時與醫院進行聯繫。

疫情就是戰場,防控疫情就是保護人民羣衆健康,羅塘每天到臨牀一線科室和村衛生室督導檢查工作,要求一線人員在防控疫情時也要做好自身防護。羅塘母親因低血壓、貧血導致身體出現狀況,家人和他電話後,他正在村衛生室入戶排查,他拔打120後,讓家人陪同住院治療,在忙完醫院工作後,夜裏9點纔去醫院陪伴母親,在見到母親後,母親對他說:“我沒事,你在醫院負責好疫情防控工作就行,不用管我。”他聽到母親對他說這些話的時候,心裏感到很自責,白天去上班,只有晚上在醫院陪伴母親,在做好疫情工作的同時,也承擔着做兒子的責任。工作只有得到家人的支持才能一心放在工作上,才能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羅塘事事衝前面,第一時間入戶排查,同事們問他:“疫情傳染性那麼強,你怎麼不害怕?”他說:“在我從醫30餘年裏,守護羣衆健康始終是我從醫的目標和宗旨,做爲一名共產黨員,我有義務有職責衝到最前線,做爲基層醫務人員,我們全面、細化排查疫情,爲羣衆健康負責,也是對我們醫務人員自己負責。”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羅塘做到了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義務和責任,堅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有擔當,敢作爲,勇往直前,身先士卒,在防控疫情工作做出表率,是一名新時代黨員的楷模。

關於勇事蹟材料篇8

滕啓剛的手機裏存着一張全家人的照片,李淑華每天看了又看。兒子滕海寧在2014年仁川亞運會男子800米決賽中奪得亞軍,身披國旗跑向看臺,一家三口喜泣相擁。

6月4日一早,滕海寧看到來電顯示,心裏咯噔一下。母親話沒說完,他覺得天塌了。打車去南京機場的路上,哭成淚人的滕海寧把微信裏父親的語音聽了一遍又一遍。“我能感受到他特別累。”滕海寧記得,一次早晨8點給父親打電話,沒接;12點再打,還沒接;直到晚上7點父親才接聽電話。“他第一句話就說:‘哎呀,爸爸今天開了一天庭。’聽那聲音,我知道他已疲憊到極致。”

這種極致疲憊,滕海寧感同身受。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他參加800米和1500米比賽,預決賽7天5槍。“看到我最後一百米衝刺的玩命狀態,父親哭了。”回憶往事,滕海寧不禁落淚,“今年5月份,父親來南京出差。我說您還有兩年就退休了,咱不要這麼累了吧。他說不行啊,工作哪能離得開!”

在滕海寧看來,父親過去是“虎爸”,自己14歲離家去田徑隊,父親說“男兒當自強”,現在終於領悟,800米最後的無氧衝刺和退休前釘在崗位上的堅守,豈不是心靈相通?!後來聽母親說,“慈父”每年過年因爲想兒子會偷偷抹淚。這幾年,父親唯獨對一件事着急。“他一直催我早日加入黨組織,我去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現在就要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滕海寧堅定地說。

“後來父親到行政庭工作,我和他通話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開庭’。”滕海寧說,“法院的叔叔阿姨也總勸他,‘老滕啊,該歇歇啦’,而父親每次都是同樣的回答,‘幹活累不死人!’”

滕海寧還記得,父親生前常說“堅持和責任”。這兩個詞已成爲滕海寧的人生信條,“堅持就是勝利,它讓我不斷向更高目標衝擊;責任就是擔當,男子中長跑項目是中國田徑弱項,可我爲國爭光的信念從未動搖”。而對這兩個詞,千山法院審管辦負責人黃茜也深有感觸,她會向每個人推薦滕啓剛撰寫的心得體會《這就是我的忠誠》,因爲自己“每讀一次就被打動一次”。

滕啓剛在文中寫道,在刑庭從書記員幹起,整理卷宗的習慣保持幾十年不改;連續三個春節在千山法庭值班,萬家燈火夜,頂煙燒鍋爐;爲慶祝入黨,媳婦特意包了韭菜餡餃子,那是1995年11月的一天,那時候日子還沒那麼好,吃餃子是很幸福和奢侈的事兒;2000年當“戴帽業務副庭長”,偏要費力把不討好的工作幹好,讓不信服的同事信服……5749字的長文裏,沒有轟轟烈烈大作爲,都是片片小事理。但每位讀過的人,都會從這些細微的小事中讀懂滕啓剛的忠誠。

滕啓剛病逝後,鞍山中院的黃繪如參與整理滕啓剛生前留下的文字資料。“從滕叔電腦裏拷貝,有案件分析,有學習體會,有工作總結,總共47萬字。” 一段段文字讓黃繪如無數次落淚,“他是用真情實意去寫。”

這種真情實意,千山法院的趙恆起不止一次講起。那年夏天,還是執業律師的趙恆起代理一件財產糾紛案,倒了兩趟公交車纔來到千山法庭。在等待立案過程中,他第一次見到了被村民團團圍住的滕啓剛。用趙恆起的話說,眨眼間,兩三個案件調解成功,矛盾煙消雲散,那些打官司的村民不見劍拔弩張,而是和諧相處,甚至有人發出爽朗的笑聲,最後一拍大腿:“還得是咱們滕法官!”從不理解到驚訝再到感動,那一刻,趙恆起被滕啓剛與村民打交道的方式深深震撼,進而迸發出堅定的職業信念,“我要成爲滕叔那樣的法官”。

千山法院的年輕人都管滕啓剛叫“滕叔”。他和年輕人打成一片,爬山比賽,男子第一是“滕叔”,女子第一是他的學生。千山法院院長金峯說:“老滕對年輕人的培養和愛護是發自內心的,他像盯自己孩子一樣盯着這些年輕人。”

對此,同事傅興的體會頗深。一次立案,傅興沒弄明白,滕庭長髮了脾氣,“你看我還有兩年就退休了,這麼簡單的案子你咋還不行,怎麼能讓我放心?” 傅興深諳“滕叔”的良苦用心,跟着滕庭長,用心用情辦案。滕啓剛病逝後,傅興把師傅的話刻在心裏,“一個案子對我們來說是工作,對當事人來說就是人生”。

標籤:事蹟材料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