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科學家事蹟(通用多篇)

科學家事蹟(通用多篇)

2022科技人物事蹟素材 篇一

人物介紹

陳xx,1967年12月出生,xx象山人,xx大學獸醫學博士,xx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畜禽所副所長,在畜禽技術產學研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並將試驗及實踐成果轉化推廣,提升了象山縣乃至xx市畜牧業發展水平,爲養殖戶解決多個技術難題,榮獲全國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全國十佳獸醫等14項國家級獎勵及榮譽。

突破創新產學研結合

推進畜牧產業高質量發展

陳xx堅信,只有技術創新才能推動農業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在畜牧產業發展方面,她積極創新探索養殖模式和養殖技術,在畜禽發酵牀養殖技術、反季節繁殖技術、水禽岸養模式、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海水養鵝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在畜禽疫病防治技術方面,先後在豬附紅細胞體、弓形體病、雛鵝早期的痛風研究等多個研究上取得進展並推廣。

針對白鵝產蛋的季節性問題,通過與浙江大學、xx大學及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的專家長期合作交流,她採用人工換羽、光照調控、營養調控等多種方式,研究象山白鵝的反季節繁殖技術,取得了多個研究成果。目前,象山乃至國內多個浙東白鵝養殖場已應用反季節繁殖技術,解決了白鵝的季節性繁殖問題。

水禽飼養產生的糞便、污水對水體大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陳xx積極創新,通過與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專家探討,總結探索出了水禽岸養模式,將原本飼養在河道、池塘、水庫裏的白鵝、鴨子等水禽“喬遷”到陸地,利用小水池、噴淋等方法爲水禽提供飲水及梳理羽毛等用水,並通過建立糞污處理系統,避免了養殖糞污對水源水質造成污染,不僅達到了改善水環境的目的,而且還有效降低了飼料消耗,減少水禽發病、死亡情況,獲得穩產高產的生產性能。目前,象山縣乃至國內多地浙東白鵝、蛋鴨等水禽已實行水禽岸養模式。

畜牧業發展空間不斷縮小,拓寬養殖空間迫在眉睫。陳xx通過與專家實地走訪,在國內率先試驗“海水養鵝”模式。2013年10月,開展了浙東白鵝海水養殖試驗,經過近2年的飼養對比試驗,肉鵝、種鵝都獲得成功。白鵝成活率、生長速度和耗料量不僅與淡水養殖基本一致,而且可有效降低疫病發生率,減少養殖成本,實現了生態和效益雙贏。陳xx還創新海塘“養鵝—海魚—梭子蟹”生態養殖模式,每畝效益達4萬元以上,爲象山白鵝產業進一步打開了發展空間。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畜禽種子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是畜牧產業發展的基石。陳xx聯合上海市農科院白鵝育種團隊,以國內外新優品種“引、選、繁”工作爲基礎,開展加強浙東白鵝品種資源的發掘與利用,並充分利用現代家禽育種技術和分子育種技術,培育出高產優質高效專門化品系和配套系,同時,研發充分發揮新品種遺傳潛力的規模化高效養殖技術和生態養殖模式,建設示範企業和示範基地,建立浙東白鵝育繁推一體化體系。

聯合各方資源

譜寫共同富裕新篇章

2012年,陳xx主導成立了奔康、共富扶貧小組,以畜牧業技術精準扶貧的形式,幫助更多困難戶通過產業實現自主脫貧。經過四年時間的努力,幫助120餘戶殘障及困難戶從年收入幾千元甚至無收入達到了每戶年收入20萬元。2016年,她先後成立至誠、至善等24個白鵝扶貧基地,幫助42戶低收入農戶養鵝致富。

陳xx還將扶貧產業延伸至縣外,利用延邊龍井特殊的氣候條件開展“種鵝反季節繁殖”,牽線促成了延邊鵝如君禽業有限公司,成功建成存欄3萬羽的白鵝種鵝養殖基地,爲周邊約600餘戶農戶帶來共享產業扶貧的紅利。在仙居、嵊州等地發展象山白鵝扶貧產業,建成4個存欄萬羽的白鵝扶貧基地,帶動周邊約200戶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

她還推進白鵝扶貧項目在四川省涼山州落地,從象山發出4批次共8000羽鵝苗到西昌縣和鹽源縣兩地,對屏山縣和普格縣40餘名農技人員在象山鵝場進行現場的理論和實際操作培訓,爲雷波縣肉鵝場建設項目起草可行性報告,並設計圖紙。

爲持續推進白鵝養殖技術幫扶,陳xx堅持定期連線幫扶基地農戶,持續對海南、四川涼山州、山東煙臺、吉林延邊等13個省及省內仙居、蘭溪、嵊州、衢州的白鵝扶貧項目進行技術服務的跟蹤。

2021年夏天台風“煙花”來襲,陳xx從黑龍江哈爾濱全國禽病防治會議現場奔赴大連煙臺,護送幫扶基地延邊鵝如君3。5萬顆鵝蛋到xx象山孵化基地,中途經山東青島扶貧鵝場、江蘇東海扶貧鵝場,她還進行了科學養鵝和暴雨後鵝場的消毒滅源工作技術指導,到達目的地後,又投入到災後恢復生產幫扶中。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陳xx在畜牧獸醫工作崗位上默默堅守三十餘年,從桃李年華到知命之年,匯聚了她奮鬥在畜禽養殖場一線的無數個日日夜夜,她用實際行動踐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科學家事蹟 篇二

隨着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進步,電池已經深入到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如計算器、鬧鐘、電蚊拍、手電筒、Mp3、手機等,都需要電池才能工作。其用量越來越大,生產量也就越來越大——目前,全國生產電池的企業有1400多家,每年生產電池約140億節;但據瞭解我國電池的回收率還不足2%。因此,加強廢舊電池的回收、管理以及開發廢舊電池已成爲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之一。

據說電池的歷史非常的悠久,世上最古老的電池起源於大約200年前,而這個被叫做“巴格達電池”的電池,現在還保存在伊拉克首都的博物館內。

1791年,意大利物理學家法)本站○(尼發現了以全金屬片接觸青蛙肌肉事會有肌肉收縮的現象,他誤以爲那是青蛙肌肉所產生的動物電流所致;1800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發明了伏特電池。他通過不同的全金屬片之間所產生的電位差作爲電流。伏特電池可以說是當代電池的起源,其後由大衛與法拉第等科學家的努力,建立了電池學與電池的基礎。

2022科技人物事蹟素材 篇三

人物介紹

王xx,xx大學機器人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榮獲2021年xx市“最美科技追夢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蔓延,防疫形勢異常嚴峻。在防疫工作中,“消毒”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然而人工消毒效率較低,作業人員存在感染風險,“機器換人”也許是最好的解法。

關鍵時刻,xx大學機器人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王xx決定,率領團隊自主肩負起社會職責,放棄春節休假,專門組成研發團隊,緊急啓動智能防疫消毒機器人研發專項。

“研發初期正值春節,許多企業處在停工狀態,機器人產品落地需要採購、加工各種零部件,然而供應鏈不完善成爲當時的難題。”王xx回想起當時焦灼的心情,感嘆道:“後來通過商會、朋友等多渠道尋求幫助,終於在短時間內解決了問題。”

憑藉多年機器人研製積累的經驗和雄厚的技術儲備,王xx團隊攻克多項技術難關,加速研製出基於5G技術的智能防疫消毒機器人。

這款機器人由履帶底盤、藥箱、彌霧機構成,採用最新的5G控制技術和高精度激光導航,配以高清晰度攝像頭和紅外避障傳感器,體積小,移動速度快,爬坡越障能力強,每小時可以噴灑霧化的消毒液20000平方米。可以廣泛用於醫院、車站、廣場、超市商場、大專院校、社區等人員密集、流動性大的場所,代替人工進行防疫消毒工作,讓病毒無機可乘、無處可逃。

產品研製成功後,王xx團隊便第一時間將其投入到防疫戰場,積極應對疫情、危中尋機、化危爲機。防疫消毒機器人的消毒效率達到人工的10倍以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產業轉型升級結出累累碩果。

用實實在在的科技成果助力抗擊疫情,守護人民健康,這是王xx作爲科學家的崇高精神,更值得褒獎的是,他還將防疫消毒機器人捐贈給餘姚技師學院、餘姚中學、餘姚實驗學校等學校,助力廣大學生和教職員工復學復工,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對此,王xx簡單回答:“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而國外很多地區仍處在疫情籠罩中。2020年開始,這款機器人出口到了國外,爲人類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繼續發揮巨大價值。

防疫消毒機器人從研發到面世僅僅花了一個多月時間,這背後源於王xx在開發消防滅火機器人時的技術積累。“消防滅火機器人和防疫消毒機器人的關鍵技術相似,而前者技術開發得相當成熟,並經受了市場的檢驗,因此防疫消毒機器人的研發也進展得比較順利。”王xx告訴記者。

長期以來,王xx專注於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研究,他率領團隊開發的消防滅火機器人、自主移動機器人、防疫消毒機器人、人工智能設計機器人等產品均已成熟,開始產業化,累計實現產值超過5000萬元,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王xx一直懷揣着一個夢想,看到每年火災造成的人身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他希望通過技術的力量,把火災“扼殺”在萌芽階段,盡最大努力實現“天下無災”的夢想。

爲了實現這個夢想,他一直以來不斷改造、升級消防滅火機器人。針對目前消防工作存在的痛點,他自主研發了一系列機器人,包括消防滅火、排煙機器人等,它們能夠替代人工進入易燃易爆、有毒缺氧的環境,應用場景包括消防隊、油庫油田、大型倉庫等。現在,消防機器人已經具備了自動巡邏、自主識別火焰、主動滅火等功能,在國內已經大範圍使用。

科學研究永無止境。日前,王xx潛心攻克新一代消防滅火機器人技術——在大場景下第一時間識別微小火焰並撲滅。與目前市場上被動型機器人不同,這種技術採用主動模式,自主採集氣體,能及時發現火情並將其消滅,將風險控制在最小。

“機器人是一種綜合性技術,交叉了多學科知識,xx大學機器人研究院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學術交流環境,在這裏各學科專家團隊能夠互相交流融合,研發工作也多了些思路。”王xx說。

去年5月,王xx榮獲2021年xx市“最美科技追夢人”。對於“追夢”,他這樣理解:“‘追’意味着行動,通過不懈努力,持之以恆,最終收穫科研碩果;‘夢’是‘機器人餘姚造’的產業之夢,代表着宏大目標。”王xx說,“希望機器人技術、產品能夠在餘姚大地落地生根,真正實現產業化。”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用高科技服務於人民的健康,服務於人民的安全,服務於人民的幸福生活。”談到未來,王xx表示將帶領團隊攻關更多的核心技術,開發更多的智能產品,讓科技之花在xx大地開得更加豔麗。

科學家事蹟 篇四

荷蘭有位名叫楊瑞恩的眼鏡匠,每天都忙着磨鏡片。

有一天,調皮的孩子們把磨好的鏡片帶到二樓去玩。有個孩子把兩片鏡片疊起來看東西,驚奇地大叫着:

“多奇怪呀,那麼遠的鐘樓怎麼跑到眼前來了?”

孩子們輪流看着,一個個都驚奇地叫起來。

楊瑞恩聽到孩子們的叫嚷,跑到樓上來,拿過重疊的鏡片一看,頓時驚呆了:明明是在遠處的鐘樓,怎麼會一下子跑過來了呢?

孩子們的意外發現,引起了楊瑞恩的研究興趣。經過不斷的鑽研和改進,他終於發明瞭望遠鏡。

牛頓從事科學研究時非常專心,時常忘卻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給牛頓做飯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雞蛋放在桌子上說:“先生!我出去買東西,請您自己煮個雞蛋吃吧,水已經在燒了!”

正在聚精會神地計算的牛頓,頭也不擡地“嗯”了一聲。老保姆回來以後問牛頓煮了雞蛋沒有,牛頓頭也沒擡地說:“煮了!”老太太掀開鍋蓋一看,驚呆了:鍋里居然煮了一塊懷錶,雞蛋卻還在原地放着。原來牛頓忙於計算,胡亂把懷錶扔到了鍋裏。

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於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爲什麼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學習非常專心。不管周圍怎麼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瑪妮雅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遊戲。瑪妮雅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一下。她們悄悄地在瑪妮雅身後搭起幾張凳子,只要瑪妮雅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妮雅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從此姐姐和同學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瑪妮雅一樣專心讀書,認真學習。瑪妮雅長大以後,成爲一個偉大的的科學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纔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意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爲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裏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爲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爲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科學家事蹟 篇五

“驚奇就是科學的種子”這是愛迪生說過的一句話。所以,我特別喜歡探索和研究,尤其是發明一些小東西。

今天我要發明太陽能電風扇,它的顏色是紫色的,形狀是橢圓形的。它的配件是:溫度測量器、風扇、太陽能測試器、無線天線等。你別看它的配件很多,但它只有巴掌大,很方便攜帶。它的作用是:用太陽能測試器測出太陽能,供電;然後用溫度測量器,按一下按鈕,就會測出溫度。有時候,天上有云不容易測,所以就安裝上無線天線,它可以穿過雲層測量。如果溫度高於22度,就調出低於22度的溫度,讓小風扇來幫忙吹出涼風。

如果溫度低於22度,就調出高於22度的溫度。當然,它不是讓你猜幾度,而是有一個小屏幕,屏幕上會顯示這個數。太陽能電風扇還有一條繩子,可以掛在脖子上。太陽能電風扇最大的優點是:不浪費電池,保護環境!

太陽能電風扇的優點太多了,也很容易做,你喜歡嗎?

科學家事蹟 篇六

史蒂芬科學家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遊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

科學家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忙,連閱讀也要別人替他把每頁紙攤平在桌上,讓他驅動著輪椅逐頁去看。

科學家霍金一生貢獻於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被譽為當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時間簡史》及《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蹟,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科學家事蹟 篇七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一百週年。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臺,全場立即肅然無聲。她叫瑪麗·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在這裏宣佈一項驚人的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這場報告,她想讓丈夫來作,但皮埃爾·居里堅持讓她來講。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女子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講臺。瑪麗·居里穿着一襲黑色長裙,白淨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中。

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了天然放射性。儘管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里夫人卻對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灘上撿到一個貝殼,別人也許僅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衝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兩年後,她發現了釙,接着發現了鐳。爲了提煉純淨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裏支起了一口大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化驗室只是一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着鍋裏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一天,疲勞之極的瑪麗揉着痠痛的後腰,隔着滿桌的試管、量杯問皮埃爾:“你說這鐳會是什麼樣子?”皮埃爾說:“我只是希望它有美麗的顏色。”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裏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

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瑪麗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種可貴的東西,她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著的追求。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在發現鐳之後的不斷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變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着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逐漸變得眼花耳鳴,渾身乏力。皮埃爾不幸早逝,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負擔。但她什麼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裏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的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條科學定律,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的美名,從她發現鐳那一刻起就流傳於世,迄今已經百年。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榮譽。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她將獎金捐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當玩具。她一如既往,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離開心愛的實驗室。直到她死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科學家事蹟 篇八

《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是我寒假期間讀的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書中寫了達爾文、牛頓、愛迪生等一些科學家的故事,讀完之後,覺得他們真是很偉大,很厲害。電報、電話、電燈,這些東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看來是多麼的普通和司空見慣,誰也不會因此而驚奇。可是你知道這些東西對於當時的人們是多麼的至關重要和欣喜若狂嗎?人類因此而記住了它們的發明者——愛迪生。真不愧是“發明大王”,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長大了的愛迪生,學會了無線電收發報技術。愛迪生爲了晚間休息好,白天能鑽研發明創造,就設計了一個電報機自動按時拍發訊號。這就是電報機的雛形。沒過多久,他又對電報機進行了改進,經過多次試驗,一架新式的發報機試製成功了。愛迪生望着自己發明的機器,欣慰地笑了。雖然愛迪生只讀過三個月的書,但他很熱愛科學,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每一次實驗,愛迪生都是沒日沒夜的工作,雖然很多次都失敗了,但是他都不曾打退堂鼓。經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他才獲得了成功。愛迪生在科學技術中最重大的貢獻是發明了留聲機和白熾電燈。愛迪生一生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努力工作,在75歲的時候,還每天準時到實驗室簽到上班,他在幾十年間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愛迪生爲了搞實驗,往往連續幾天不出實驗室,不睡覺。實在累得不行了,就用書當枕頭在實驗桌上打個盹。有一天,他的朋友開他玩笑說:“怪不得愛迪生懂得那麼多得發明,原來他連睡覺都在吸收書裏的營養。”晚間在書房讀3至5小時書,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動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已經成倍的延長了。因此,愛迪生在79歲生日的那天,他驕傲地對人們說,我已經是135歲的人了。如果不勤奮,愛迪生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成功呢?,我不禁想起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通過愛迪生的故事,我知道了偉大的科學家們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報,發明了造福人類的東西。我們現在有非常好的學習環境,有非常好的老師教我們學習知識,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學好本領,長大爲國家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