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鄧小嵐事蹟【精品多篇】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鄧小嵐事蹟【精品多篇】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鄧小嵐事蹟 篇一

3歲前,鄧小嵐都被寄養在馬蘭村附近的老鄉家裏。長大後,她追尋父親的足跡回到馬蘭村時,已是1997年了。受母親的影響,鄧小嵐自小熱愛音樂,2018年她在接受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說:“小時候我媽媽就愛唱。高二那年他們給我找了老師學小提琴,到了清華我接着學,加入了清華的樂隊。”

1970年從清華大學化工系畢業後,鄧小嵐分配到山東泰安製藥廠工作,她先是教廠裏的女工拉琴,後來又教她們的孩子。1995年她回到北京,4年後從北京市公安局退休。

2004年,在《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任職的鄧小嵐再次來到馬蘭村。“當時我和日報的老人在一起,想讓村裏的孩子給我們唱個歌兒。結果發現孩子們竟然不會唱歌,連少先隊隊歌也不會。有一兩個孩子會唱國歌,但也唱得聽不出來是國歌。”

就是這次偶然的經歷,使她萌生了爲馬蘭村孩子教授音樂的想法。在她看來,唱歌是很快樂的一件事,如果一個人會唱歌,在生活中無論他高興、難過還是受到挫折的時候,音樂會是他的一個最好的朋友。

爲孩子們打開音樂的世界

18年來,鄧小嵐把馬蘭村當成了自己的另一個家,從手風琴、豎笛到小提琴、大提琴、吉他,從“小燕子,穿花衣”到《歡樂頌》《雪絨花》,鄧小嵐爲馬蘭村的孩子打開了一個音樂的世界。

2011年保阜高速開通前,鄧小嵐需要一早從北京坐火車到河北定州,再換乘兩次汽車才能到馬蘭村,抵達時常常已是傍晚。

在馬蘭村採訪的時候,記者在鄧小嵐的房間內能看到最多的就是樂器和樂譜,而日用器具和擺設上的裝飾都有音樂元素,連屋外的欄杆都是五線譜的樣式。

馬蘭村村委會主任李士偉介紹,馬蘭村作爲行政村曾一度名爲岔河村,鄧小嵐的到來使馬蘭村的名字被越來越多人知曉,村名也跟着變回了馬蘭村。在鄧小嵐的影響下,馬蘭國小有了音樂老師、音樂教室、舞蹈教室,由馬蘭村孩子們組成的“馬蘭小樂隊”遠近馳名,多次赴北京演出。2011年,講述馬蘭村故事的紀錄片《馬蘭的歌聲》攬獲多個獎項,被譽爲中國版的《音樂之聲》。

剛開始支教不久,鄧小嵐就用自己和向親友籌來的錢爲馬蘭教學點翻修了校舍。在她的倡議下,村裏爲每家每戶改建了屋內的沖水式廁所。村口建起了和鄧拓和老鄉在一起的雕像——“軍民團結抗戰”,介紹《晉察冀日報》史的展覽室也應運而生。

鄧小嵐在2013年發起了馬蘭兒童音樂節,至2019年一共舉辦了四屆。在第四屆馬蘭兒童音樂節上,已有多支專業的表演團體亮相,不同膚色的藝術家共同唱響“馬蘭的歌聲”,爲小山村帶來了“國際範兒”。

孜孜不倦18年,她這樣解釋初衷

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父母的志向和經歷深深影響着鄧小嵐。她曾向記者談起自己入黨的經歷。入讀清華大學前後,鄧小嵐兩次遞交過入黨申請書。她坦言,雖然父母都是老黨員,但沒有給她提過什麼要求,“我覺得他們都是中國共產黨隊伍裏的戰士,我也要做這支隊伍的一個戰士。”

特殊的歷史時期曾給她的家庭造成很大沖擊,但鄧小嵐說,她對黨的信任和感情從未改變,這也是父親和母親自始至終對她和弟弟妹妹的叮嚀和教育。

十幾年如一日的奉獻,鄧小嵐不求回報,卻真真切切地改變了大山裏孩子們的成長軌跡。2021年9月,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籌備期間,就是在馬蘭國小,馬蘭村所在城南莊鎮的孩子用一天時間征服了北京冬奧組委,獲得了登上冬奧會開幕式舞臺的機會。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裏,孩子們組成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練習合唱、學希臘語,終於在2022年2月4日的晚上驚豔了全世界。

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用希臘語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演唱《奧林匹克聖歌》。新華社記者 曹燦攝

關於自己孜孜不倦到馬蘭村支教的原因,鄧小嵐這樣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說:“父親和母親的青春都是在這片土地上度過的。在生活方面,那當然是他們一生中最困難最艱苦的一段日子,但在精神方面,那又是他們一生中最愉快最有意義的一段時光,因爲他們在那時候把生死置之度外,對黨對人民作出的貢獻最多。”

她還說:“我相信美妙的音樂總能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在音樂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能夠樂觀、積極地對待生活。”

鄧小嵐走了,但她執着的付出已經改變了很多東西。她改變了孩子們的人生,改變了馬蘭村,改變了阜平,留下了冬奧會開幕式最動聽的天籟之音,也留給人們無盡的懷念和不捨。

鄧小嵐事蹟觀後感 篇二

“在荊棘叢生的山野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花朵,那是孩子的笑臉,在浩渺無垠的天際當中有一顆最閃亮的星星那是孩子的眼眸。有這樣一位老人用她的餘熱爲所有的孩子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是寫給鄧小嵐老人的頒獎詞。

在前些日子舉辦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她曾帶着河北阜平縣馬蘭村的44個孩子組成“馬蘭花合唱團”,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會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抗日戰爭年代,鄧小嵐的父親鄧拓率領《晉察冀日報》的人員,輾轉於阜平縣馬蘭村地區,堅持邊戰鬥邊出報,這裏也是鄧拓主編的史上首部《毛澤東選集》的誕生地。1943年,日寇對太行山區進行了“大掃蕩”,在馬蘭村製造了“馬蘭慘案”,日軍衝進馬蘭村時,19名鄉親爲掩護《晉察冀日報》工作人員和印刷機而慘遭殺害。母親丁一嵐在突圍後生下鄧小嵐。鄧小嵐出生後被寄養在馬蘭村附近一戶村民家中,直到1946年,纔回到親生父母身邊。鄧小嵐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統工作。

鄧小嵐熱愛着馬蘭村這片土地,視她爲“第二故鄉”。退休前的鄧小嵐發現,馬蘭村的孩子們很少體會過音樂的樂趣。於是,2004年起,鄧小嵐開始在阜平縣馬蘭村義務支教,爲村裏的孩子義務教授音樂課程。她開始奔波於北京和馬蘭村之間她要用音樂幫助孩子們實現夢想,改變命運這件事一做就是18年。

剛開始到馬蘭國小教音樂課時,簡陋的學校只有4間危房。爲了給孩子們建一個“音樂教室”,她不僅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還動員北京的弟弟、妹妹一塊兒捐錢。她親自設計,在村裏蓋了7間校舍。後來鄧小嵐又將親友家閒置的樂器要了過來,並尋求相關部門支持幫助,陸續置辦了架子鼓、電子琴、鋼琴等樂器。但那時的村裏哪兒有人會這些樂器呢?鄧小嵐下了決心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她堅持每個月來兩次馬蘭村,風雨無阻,寒暑假更加頻繁。

18年來,鄧小嵐從北京往返馬蘭村的行程超過了20萬公里。一年年過去了,漸漸地,沉睡的小山村飄來了優美的音符。國小校旁邊的荒土坡變成一座“音樂城堡”。不少孩子們有了一技之長體會到了音樂的美好、浪漫。屬於他們的未來漸漸清晰,美好。這些年的變化鄧小嵐很滿意。她說,真切地看到,音樂讓山裏的孩子們更樂觀、更自信了。

鄧小嵐老人的行爲讓我看到了紅色背景下的鄉村教育呈現出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內涵極具歷史傳承感。在中國,有無數像鄧小嵐老師一樣的“蠟燭”甘願放棄平穩的生活,將自己獻給大山裏面的教育事業。她們值得被學習、被讚揚。我們相信,在國家政策的領導下,會有更多的青年教師走進鄉村,鄉村教育制度也會得到完善,鄉村裏的孩子能得到和城市裏的孩子一樣的教育環境和知識,中國未來的教育事業一定會蓬勃發展。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鄧小嵐頒獎詞 篇三

鄧小嵐:幽谷蘭香遠

“沒有歌聲的童年,是很寂寞的。”2004年,鄧小嵐來到河北馬蘭村義務支教,教授音樂,募集樂器,組建合唱團。十幾年間,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站上更大的舞臺,而鄧老師溫暖的目光始終未曾改變。如今,鄧老師又“回到”了馬蘭,守望着她牽掛一生的地方。

頒獎辭

你把自己留給一座小小山村,

你把山村的孩子們送上最絢麗的舞臺,

你在這裏出生,也在這裏離開。

山花爛漫,楊柳依依,

爲什麼孩子的歌聲如此動人?

因爲你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鄧小嵐事蹟及頒獎詞 篇四

3月4日晚,《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河南大學傑出校友鄧拓之女、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創辦人鄧小嵐當選《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鄧小嵐的頒獎辭是:“你把自己留給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們送上最絢麗的舞臺。你在這裏出生,也在這裏離開。山花爛漫,楊柳依依,爲什麼孩子的歌聲如此動人,因爲你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電視屏幕前,看着鄧小嵐在馬蘭村的支教短片,聽着鄧小嵐和合唱團的感人故事,不少河大師生早已熱烈盈眶。他們不僅爲鄧小嵐持守18載帶山裏娃走向世界的精神所感動,也感懷於鄧小嵐與河南大學的不解之緣。

鄧拓,原名鄧子健,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我國著名新聞家、歷史學家、詩人、雜文作家,歷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前身)社社長兼總編輯、新華社晉察冀分社社長等職。1934—1937年就讀於河南大學。

一生追求真理和光明的人

1934年秋,22歲的鄧拓來到河南大學法學院經濟系學習。

就讀於河南大學三年期間,鄧拓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學術研究上取得顯著成績。他用文言文寫作的歷史研究著作《中國救荒史》一書脫稿,成爲研究中國救荒問題的“扛鼎之作”。《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曲折過程》等若干篇引人注目的學術論文,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錯誤思潮進行了有力批判與回擊。這既爲宣傳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爲鄧拓今後從事歷史學研究奠定了深厚根基。

在學術領域努力鑽研的同時,鄧拓還經常深入學校,參加青年學生的讀書會、座談會,爲大家講解時事,分析全國救亡運動的形勢。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後,北平學生在黨的領導下舉行了震撼全國的示威遊行,之後北平學生聯合會成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以下簡稱“民先”),各地學生紛紛建立“民先”組織,支持北平學生。1936年暑假後,河南大學學生中開始建立“民先”組織。鄧拓很快在開封青年學生中樹立了威信,被推舉爲“民先”開封支隊總支隊長,帶領進步學生開展各種愛國抗日活動,將河南大學的抗日救亡運動推向新的高潮。

1937年6月,鄧拓剛剛在7號樓參加完畢業考試,就在大樓北門被藍衣社特務祕密抓走。經多方營救,不到一個月,鄧拓被保釋出獄。此後,鄧拓投筆從戎,毅然奔赴晉察冀抗戰根據地,開啓了新的革命戰鬥。

2012年9月24日,河南大學百年校慶之際,鄧小嵐、鄧小虹和鄧壯等鄧拓的兒女們來校,參加鄧拓紀念碑揭幕儀式。

“去矣勿彷徨,人生幾戰場。廿年浮滄海,正氣寄玄黃。徵侶應無恙,新猷尚可長。大千梟獍絕,一士死何妨。”鄧小嵐摩挲着紀念碑上的《獄中詩》,向在場師生深情講述父親鄧拓的革命鬥爭歲月。師生們深受教育與感染,決心賡續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沿着校友鄧拓的光輝足跡,勇毅前行。

“永遠做黨的好女兒”

鄧小嵐,1943年寒冬出生於河北省阜平縣馬蘭村旁的山林之中。

馬蘭村,位於阜平縣深山區,不僅有像花一樣的名字,還有榮光的紅色歷史。它曾是人民日報的前身之一《晉察冀日報》的舊址所在地,也是第一部《毛澤東選集》誕生地。

1937年9月,鄧拓進入五臺山抗日根據地,先後任晉察冀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新華社晉察冀分社社長等職。他率領新聞隊伍,轉戰太行山,堅定不移地在新聞戰線上奮鬥、抗爭。

1939年春,報社第一次到馬蘭村。鄉親們用木槓、繩子,擡的擡,拽的拽,將沉重的機器運到村裏。

爲了躲避敵人的圍追堵截,鄧拓一邊打游擊一邊辦報紙,堅持每天出報,猶如一顆顆射向日本侵略者的“子彈”,創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的奇蹟。

1943年底,日寇對晉察冀邊區進行瘋狂掃蕩,逼問鄉親們報社人員和印刷機的下落,19名鄉親爲掩護報社同志慘遭殺害,史稱“馬蘭慘案”。也是那年,阜平遭遇特大洪災,報社全體人員節省出口糧和衣物,支援受災羣衆。

作爲一名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鄧拓緊握戰鬥的筆,熱情洋溢地宣傳馬克思主義。1944年5月,鄧拓具體負責編輯出版了有五個分冊的《毛澤東選集》,這是我國出版界問世最早的一部《毛澤東選集》。

戰爭年代,鄧拓和妻子丁一嵐書信傳情,被稱爲是“新聞戰線上的一對比翼鳥”。

1943年的寒冬,在日寇掃蕩的陰影下,鄧小嵐出生在馬蘭村旁的山林之中。因爲工作需要,鄧拓夫婦曾把女兒寄養在當地村民家中。直至1946年,鄧小嵐纔回到親生父母身邊。

成長過程中,鄧小嵐多次請父親講他以前出版《晉察冀日報》的艱險過程,但父親總是一笑了之。他說:“那些工作只是我的分內之事,比起辦報過程中犧牲的同志,那點事情實在不值得一提。”

臨終,在給丁一嵐和女兒的遺書中,鄧拓滿懷深情地說:“盼望你們永遠做黨的好女兒,做主席的好學生,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紅旗,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奮鬥到底!”

“我願意回到這個村子,我覺得我的生命就像村民們生命的延續,我一定要爲老區的村民做貢獻,去幫助他們發展。”鄧小嵐每次去探尋父親鄧拓的足跡,內心觸動一次比一次深,“馬蘭村就是我的家。我一直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用音樂給孩子們帶來快樂和希望,另一個是希望鄉親們能過上好日子。”

兩代人接力,同一份堅守。

自2004年起,鄧小嵐便開始在阜平縣馬蘭村義務支教,爲村裏的孩子義務教授音樂課程。她把每年一半的時間放在馬蘭村,18年來從未間斷。2022年2月4日、2月20日,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閉幕式上,馬蘭花合唱團的44個“紅臉蛋”兩度登上國際舞臺,唱響《奧林匹克頌》。排練過程中,作爲合唱團的音樂指導老師,鄧小嵐始終陪伴着孩子們。然而,就在北京冬奧會閉幕一個月後的3月21日,鄧小嵐因突發腦血栓經醫治無效離世,享年79歲。驚聞噩耗,河大師生不勝悲慟。河南大學委派黨委宣傳部第一時間發去唁電,表達沉痛悼念之情。

滄桑鉅變,山河錦繡。當年鄧拓等無數革命英烈期盼併爲之奮鬥的革命理想,正在這裏變爲現實——

“如果有一天,你來到美麗的馬蘭,別忘記唱一首動人的歌謠,讓孩子們知道,愛在人間;如果有一天,你來到美麗的馬蘭,別忘記帶一束鮮豔的花環,這裏埋葬着抗敵的英雄……”冬去春來,花兒盛開。如果你此時來到太行山深處,在狹長的山谷裏,聽到這首優美動聽的民謠,眼前看到的便是如畫的馬蘭村,這裏的馬蘭花開得生機蓬勃,這裏的孩子們無時不刻不在想念親愛的鄧奶奶。

“我父親是河南大學畢業的,對母校有深厚的情感。父親在校讀書時,河南大學有羅章龍、范文瀾等衆多名師,學術氛圍開放活躍,父親得以快速成長。希望河南大學今後更多延攬名師、興教育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實現更好的發展。”2022年2月,筆者採訪鄧小嵐時,鄧老師和藹可親,散發着向上、樸實、執着的氣質,言語之間充滿着對河南大學的無限感激和美好祝福。

鄧拓,鄧小嵐,還有河南大學建校110年來涌現的無數仁人志士……他們在革命奮鬥與事業發展中鑄就的偉大精神將永存於河大師生心中,將成爲廣大師生幹事創業的重要法寶,成爲推動學校“雙一流”建設再攀高峯的磅礴力量。

鄧小嵐的精神品質 篇五

2022年4月8日北京冬奧會 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一個被追授“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個人”稱號的名字映入我的眼簾。帶着好奇,我打開了關於她的報導。

“我只想盡我所能把這些孩子教好,讓他們快樂,讓這些留守兒童健康的成長。在物質上我的能力可能有限,但是至少在精神上我不會讓他們覺得比別人差,讓他們自信地生活。” 當我聽到鄧小嵐老師說的這句話時,我十分感慨鄧小嵐老師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先進事蹟,

她節衣縮食,把不多的退休金和精力全都花在山區國小教學上了。她給孩子們上課,教他們唱歌、畫畫,細到給孩子們剪指甲,理髮。還深入瞭解山村情況,爲改善鄉親們的生活出主意想辦法……鄧老師真正做到了關愛學生,甚至是關心愛護身邊的人。

僅僅這些還不夠,鄧老師還用歌聲幫助孩子走出大山,從2017年到2022年,每年她們在北京和馬蘭之前往返十來次,一個來回就是600公里,但他們迎難而上,最終站到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舞臺上,孩子們的聲音如同天籟,從聲音發出的那一刻,他們打動了全世界。

鄧老師用歌聲陪伴孩子們的童年,而童年能夠點亮一生,如同馬蘭花紮根在美麗的山村,生生不息。馬蘭花生生不息,教師的隊伍也日益壯大,一顆水滴落入水中可以泛起漣漪,無數顆水滴凝聚力量,一定能激起千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