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鄭成功的英雄事蹟(精品多篇)

鄭成功的英雄事蹟(精品多篇)

鄭成功造福於臺灣人民 篇一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派何廷斌前往高山族聚居的山村瞭解情況,並向當地民衆說明義軍來此是爲了趕走荷夷,收復國土,拯救人民的。

原來,荷夷利用傳教士散佈謠言,說“國姓爺”打來,爲的是搶奪財物,見土番就殺,見番舍就燒。嚇得高山族同胞人心惶惶,把糧食都藏起來,把壯丁送往深山石洞裏躲避,不敢呆在村社裏。

何廷斌回來把詳情報告以後,鄭成功屈指一數,登陸已經十二天,該到高山族同胞那裏走走看看了。於是就攜帶煙、布,由何廷斌帶路,往新港、目加留灣、蕭壟和麻豆四大社去了。一路上,何廷斌向鄭成功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物產資源。高山族的酋長,召集全村同胞,載歌載舞,歡迎鄭成功到來。

酋長恭恭敬敬地獻上了四項禮品:黃金、白銀、稻草、泥土。

鄭成功收下泥土,高興地說:“我們都愛土地,這是祖先開拓的土地,聞到泥土的香味,我們的心就貼在一起了。”

酋長問:“四項禮品,黃金爲先,怎麼不收金,只收土?”

鄭成功滿臉笑容,回答說:“土地裏面出黃金呵!”

酋長說:“那麼就請再選一項禮品,作成雙吧!”鄭成功就又收下稻草,激動地說:“我們一起在土地上耕種收穫,年年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該多好呀!”

酋長明白了鄭成功的心意,再也不勸他收金銀了。

另外,民間還流傳着鄭成功幫助當地同胞發展生產的故事。

相傳,鄭成功收復臺灣,常常帶楊英他們在高山族聚居的山林察訪。一路上,他只見刀耕火種,農作活兒未免吃力費事,心裏惴惴不安,說道:“應該幫他們改進農技!”楊英提出了倡議,給高山族村社每處送去一付鐵犁鐵耙,一頭耕牛;同時選派一些熟悉農耕的士兵,趕牛犁田耙地,好讓高山族兄弟看得懂,學得來,推廣農耕操作技術。

水虞厝是最早學會使用耕牛犁田、深耕細作的地方,這裏年年農業豐收,糧食成倍地增加,日子好比芝麻開花節節高。喝水不忘掘井人,農業收成好,當然忘不了鄭成功的恩德。

因爲水虞厝和虞溪兩岸,住了一些來自晉江、泉州的居民,開拓荒地。鄭成功特地送來了八頭水牛,鼓勵發展農耕。這八頭水牛越繁越多,替附近的高山族兄弟耕田犁地,處處生產都有了好收成。

不久,當地人募錢蓋了座大廟,要給鄭成功塑像。可是長輩們說:“鄭成功再三囑咐,開發祖祖輩輩的土地,是中華民族的大事,決不能把功勞歸給他一個人。”爲了尊重鄭成功的叮囑,水虞厝的大廟就塑了一頭大水牛,讓人們祭祀。

不過每當人們朝拜大水牛的時候,都會記起鄭成功贈牛送犁耙的功績,都會講述鄭成功造福於臺灣人民的故事。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 篇二

南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將領百員,水陸士卒2萬,乘大小戰船百餘艘,向臺灣迸發,欲收復被荷蘭人佔領的臺灣。鄭到臺灣外圍海島鹿耳門,便停船結成水寨,派人偵察。

偵察人員化裝成漁民,駕着小船,混進出海迴歸的漁船中,來到臺灣島上,趁夜色察看禾寮港(今臺灣台南)地形和防守情況。只見明碉暗堡,防守嚴密。並在海邊佈置戰艦,準備出擊。

偵察人員回來報告,鄭成功思量再三,覺得難以攻破,自起兵反清以來,已歷十數載。其間,有過轟轟烈烈的勝利,也有過失敗,特別是永樂十三年與張煌言合兵攻南京,中了清總督郎廷祚的詐降之計,無奈退守海島,失去了廈門根據地,最後選中了臺灣作爲反清基地。這真是背水一戰。若此戰失敗,自己將無立錐之地了。所以,這次攻佔臺灣,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必須慎之又慎,不能有半點冒險。想到這裏,他派偵察兵又出發,一定探出一條利於進攻的路來。

偵察人員又化裝混入漁民中,經廣泛詢問,探知自鹿耳島登陸還有一條水路,但那條水路上暗礁密佈,風大浪急,大船無法通行,小船也很危險。所以,在這條水道港口上,荷蘭人只派設了少數巡查人員。

鄭成功聽後,思量再三,覺得從這條水道偷襲爲好。於是他傳令大船不動,以吸引敵人注意力,小船在夜間集合,選出數幹勇士,自己親自帶隊,從這條水路冒險登陸。果然,一路上浪急礁多,撞翻了不少小船。鄭成功乘的船也幾次遇到險情。

來到岸上,荷蘭兵萬萬沒想到鄭成功會從這裏衝上來,撒腿就去報信,被鄭成功手下勇士追上砍翻。鄭成功一面組織灘頭據點,一面派人送信給大船,令他們前進登陸,同時派兵向禾寮港一帶進發,從背後打了荷蘭鬼一個措手不及,接應大船上的軍士登陸,很快佔領了臺南地區,又一舉攻下荷蘭人的總督府,擊潰敵人從巴達維亞派來的援兵,收復了臺灣,建立了政權,重新舉起反清大旗。

鄭成功小時候的故事 篇三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小時候,既愛習武,又迷讀書。可是,他的父親、福建總兵鄧芝龍,卻一心一意要把他培養成武將,以便將來能承襲爵位。

一次,鄧芝龍父子在幕僚賓友的陪同下,乘着一隻官船,在五馬江上游覽。船內吹簫彈琴,猜拳行令,好不熱鬧!鄭成功卻無心玩賞。他坐在角落裏,聚精會神地讀書。鄭芝龍看了,不便直說,吆喝一聲:“升帆!”

帆升起來了,風兒將它鼓得滿滿的,船就像一支離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飛去。鄧芝龍又叫了聲兒子,說:“我出個對子,你對對看。”

“請父親出上聯。”鄭成功擡起頭來。

“你看對面那隻舢板,儘管漁民拼命搖櫓,可怎麼也趕不上我們,所以我以爲:‘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這就是上聯。”

鄧芝龍出的這個上聯,實在不好對呀!原來他語帶雙關,表面上說是拼命搖櫓不如升起船帆,實際上“櫓速”是影射周瑜的謀士魯肅,“帆快”是隱喻劉邦的參將樊噲,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將”。要找到兩個歷史人物,又利用諧音,完成這個對偶句,實在不易呀!但鄭成功聰敏過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聯:“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語音一落,滿座叫絕。原來這也是個雙關語,表面上說是笛聲清脆但比不上蕭聲和諧,實際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駕下的大元帥狄青,“簫和”暗指協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蕭何。其真意是“武將難比文官”。

在衆人的讚歎聲中,鄧芝龍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從此,他再也不干涉鄭成功攻讀詩書了。鄭成功一邊讀書,一邊習武,終於成爲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