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2全國十大勞模事蹟簡介 全國五一勞模先進事蹟材料(通用多篇)

2022全國十大勞模事蹟簡介 全國五一勞模先進事蹟材料(通用多篇)

2022全國十大勞模事蹟簡介 全國五一勞模先進事蹟材料 篇一

<>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楊振寧先生是跨世紀的偉大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里程碑性貢獻。他心繫祖國科教事業,爲國家的科技發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豔。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

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村民。榮獲雲南省道德模範稱號,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其家庭被評爲全國最美家庭。

張順東和妻子李國秀身殘志堅、自立自強,用奮鬥創造幸福生活,照顧年邁老人、撫養年幼孩子以及失去雙親的2個侄女,書寫了“踏出脫貧路、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

<>

山對山來崖對崖,

日子好比江中排,

毛竹天生筋骨硬,

順風順水出山來。

李家大姐人才好,

張家大哥看上她。

沒腳走出致富路,

無手繡出幸福花。

<>

中國男子短跑運動員,男子60米、100米亞洲紀錄保持者。

“中國飛人,亞洲之光”。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中,蘇炳添跑出9秒83,以半決賽第一的成績闖入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成爲中國首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運動員。決賽場上,蘇炳添是一排黑人中間唯一的黃種人,他再次打開10秒大關,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

<>

世界屏住了呼吸

9秒83

衝出亞洲的速度

你超越傷病和年齡,超越了自己

你奔跑的背後,有強大的祖國

<>

88歲,長津湖戰役倖存者,曾榮獲“時代楷模”“人民楷模”稱號。

14歲參軍,先後10次負傷,3次立功。在朝鮮戰場上,他所在連隊當時與敵軍在零下30多度的惡劣天氣裏血戰了三天三夜,最終僅有他一人生還,但他身負重傷,昏迷93天,先後經歷47次手術後,被截去四肢,沒了左眼,右眼視力僅剩0.3。新中國成立後,朱彥夫主動放棄榮軍療養院的優厚待遇回鄉,用25年時間帶領鄉親治山治水,改變了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

<>

生命,於你不止一次

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

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

也沒有向困苦低頭

與自己抗爭

向貧窮宣戰

一直在戰鬥,一生都在堅守

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

91歲,飛機空氣動力學家,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顧誦芬生於書香門第,7歲時在北平時,目睹日軍轟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業報國。自1956年起,顧誦芬先後參與、主持我國第一款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機型的氣動佈局和全機的設計,並創造性解決了大超音速飛行的飛機方向安定性問題和跨音速的飛機抖振問題。顧誦芬的工作經歷與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軌跡完全重合。他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構建起現代航空產業體系的過程。

<>

像靜水深流,

靜水裏涌動報國的火,

似大象無形,

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

心無旁騖,

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

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

陳貝兒,40歲,香港出生,在傳媒行業工作近20年。2021年初,無線電視策劃製作12集脫貧攻堅主題紀錄片《無窮之路》,陳貝兒和拍攝團隊赴貴州、四川、雲南、廣西、寧夏、海南等六個省(區)實地拍攝採訪。

在歷時三個月的拍攝時間中,陳貝兒和拍攝團隊跨越14個曾經處於深度貧困的地區,“沉浸式”體驗當地居民生活,節目體現了國家扶貧工作爲當地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拉近了內地和香港同胞的心靈距離,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注入了更強信心和動力。

<>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

讓雙腳沾滿泥土。

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

用鋼梯超越了懷疑。

一條無窮之路,

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

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

86歲,塔吉克族,從事高原醫學研究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榮獲“71勳章”。

吳天一院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了藏族羣衆上萬人。在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吳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如今80多歲的吳天一院士仍然堅守在青藏高原之上,守護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

喝一口燒不開的水,咽一口化不開的糌粑,

封存舍不下的親情,是因爲心裏有放不下的夢。

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

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條路,開闢了一條路。

<>

女,瑤族,清華大學生物信息學博士研究生。

半歲時,江夢南因用藥物失聰,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着鏡子學口型、摸着父母喉嚨學發音,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說”。從小到大,憑藉優秀的學習成績,她成爲家鄉小鎮上近年來唯一考上重點大學,最終到清華念博士的學生。

按照計劃,江夢南將於明年博士研究生畢業,她就讀生物信息學專業,江夢南的目標始終是明確的,那就是解決生命健康的難題。

<>

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

我們覺得,

是的,但你又那麼不同尋常。

從無聲裏突圍,

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

新時代裏,你有更堅定的方向。

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

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

已故科學家(享年96歲),革命英烈彭湃之子,被譽爲“中國核潛艇之父”,被追授爲“時代楷模”。

彭士祿是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上世紀50年代,他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製事業,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爲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後,他負責引進大亞灣核電站,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引領我國核事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

歷經磨難,初心不改。

在深山中傾聽,於花甲年重啓。

兩代人爲理想澎湃,

一輩子爲國家深潛。

你,如同你的作品,

無聲無息,但蘊含巨大的威力。

<>

2020年12月17日凌晨,一顆明亮的“流星”劃過夜空,這是剛剛從38萬公里外的月球帶回月球樣品的嫦娥五號返回器。1時59分,嫦娥五號帶着1731克月球樣品順利返回地球,中國人終於實現了千百年來“上九天攬月”的夢想。

至此,中國探月工程實現“六戰六捷”,“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着陸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行星着陸。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駛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國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條印記。

<>

發射 入軌 着陸

九天探夢一氣呵成

追趕 並跑 領跑

五十年差距一載跨越

環宇問天 探月逐夢

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太空

中國航天必將行穩致遠

2022全國十大勞模事蹟簡介 全國五一勞模先進事蹟材料 篇二

當大地在猛烈地顫動時,全國億萬人民的心也在隨着顫動。一時間,白衣天使、子弟兵、志願者踊赴抗震救災的前線。

聖潔的白雲永遠爲你綻放——

那穿梭在廢墟里,走動在帳篷中的白色身影,他們見證了生命的堅韌,也向世人詮釋了職業的神聖。在汶川地震中,在那個破舊的寺廟裏,有32個嬰兒出生在了產牀上。他們的出生凝聚了白衣天使的心血。白色的身影穿梭在房前屋後,他們不停的付出,換來一聲聲嬌嫩的啼哭。當記者採訪一位醫生時,他說“這是全體醫護人員的功勞……”在白衣天使愛的團結中誕生了不屈的生命。

常翠的四季青爲你驕傲——

他們揮汗如雨,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的努力。

這是子弟兵救人的宗旨。在大地震發生後的168個小時子弟兵仍然沒有放棄救人的信念。當他們用生命探測儀探測到生命存在的跡象時,他們歡呼雀躍。在拼盡了幾十個小時後,倖存者被救出,子弟兵用綠色染透了生命,他們讓生命充滿生機,生命因他們的團結而萬古長青。

燦爛的野菊爲你喝彩——

那一條條橙色的絲帶飛舞在天地間,也溫暖了一個個受傷的心靈。他們是抗震救災的志願者。在廢墟上、病牀前、道路上,他們伸出愛心的雙手,幫扶一個個期待救助的心靈。正是因爲有他們的愛心,救災工作才順利進行他們是野菊花,香氣也許不怡人,但品質卻感人。在他們的團結心中,生命的道路被開啓,被搶通。

在汶川大地震中,愛在團結中生出,苦難在團結中化解。這是因爲,13億中國人堅信:再小的愛心乘以13億都會變成愛的海洋,再大的苦難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微不足道。團結13億的力量,生出愛的火花!

2022全國十大勞模事蹟簡介 全國五一勞模先進事蹟材料 篇三

<>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楊振寧先生是跨世紀的偉大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里程碑性貢獻。他心繫祖國科教事業,爲國家的科技發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豔。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

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村民。榮獲雲南省道德模範稱號,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其家庭被評爲全國最美家庭。

張順東和妻子李國秀身殘志堅、自立自強,用奮鬥創造幸福生活,照顧年邁老人、撫養年幼孩子以及失去雙親的2個侄女,書寫了“踏出脫貧路、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

<>

山對山來崖對崖,

日子好比江中排,

毛竹天生筋骨硬,

順風順水出山來。

李家大姐人才好,

張家大哥看上她。

沒腳走出致富路,

無手繡出幸福花。

<>

中國男子短跑運動員,男子60米、100米亞洲紀錄保持者。

“中國飛人,亞洲之光”。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中,蘇炳添跑出9秒83,以半決賽第一的成績闖入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成爲中國首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運動員。決賽場上,蘇炳添是一排黑人中間唯一的黃種人,他再次打開10秒大關,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

<>

世界屏住了呼吸

9秒83

衝出亞洲的速度

你超越傷病和年齡,超越了自己

你奔跑的背後,有強大的祖國

<>

88歲,長津湖戰役倖存者,曾榮獲“時代楷模”“人民楷模”稱號。

14歲參軍,先後10次負傷,3次立功。在朝鮮戰場上,他所在連隊當時與敵軍在零下30多度的惡劣天氣裏血戰了三天三夜,最終僅有他一人生還,但他身負重傷,昏迷93天,先後經歷47次手術後,被截去四肢,沒了左眼,右眼視力僅剩0.3。新中國成立後,朱彥夫主動放棄榮軍療養院的優厚待遇回鄉,用25年時間帶領鄉親治山治水,改變了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

<>

生命,於你不止一次

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

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

也沒有向困苦低頭

與自己抗爭

向貧窮宣戰

一直在戰鬥,一生都在堅守

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

91歲,飛機空氣動力學家,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顧誦芬生於書香門第,7歲時在北平時,目睹日軍轟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業報國。自1956年起,顧誦芬先後參與、主持我國第一款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機型的氣動佈局和全機的設計,並創造性解決了大超音速飛行的飛機方向安定性問題和跨音速的飛機抖振問題。顧誦芬的工作經歷與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軌跡完全重合。他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構建起現代航空產業體系的過程。

<>

像靜水深流,

靜水裏涌動報國的火,

似大象無形,

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

心無旁騖,

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

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

陳貝兒,40歲,香港出生,在傳媒行業工作近20年。2021年初,無線電視策劃製作12集脫貧攻堅主題紀錄片《無窮之路》,陳貝兒和拍攝團隊赴貴州、四川、雲南、廣西、寧夏、海南等六個省(區)實地拍攝採訪。

在歷時三個月的拍攝時間中,陳貝兒和拍攝團隊跨越14個曾經處於深度貧困的地區,“沉浸式”體驗當地居民生活,節目體現了國家扶貧工作爲當地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拉近了內地和香港同胞的心靈距離,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注入了更強信心和動力。

<>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

讓雙腳沾滿泥土。

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

用鋼梯超越了懷疑。

一條無窮之路,

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

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

86歲,塔吉克族,從事高原醫學研究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榮獲“71勳章”。

吳天一院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了藏族羣衆上萬人。在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吳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如今80多歲的吳天一院士仍然堅守在青藏高原之上,守護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

喝一口燒不開的水,咽一口化不開的糌粑,

封存舍不下的親情,是因爲心裏有放不下的夢。

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

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條路,開闢了一條路。

<>

女,瑤族,清華大學生物信息學博士研究生。

半歲時,江夢南因用藥物失聰,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着鏡子學口型、摸着父母喉嚨學發音,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說”。從小到大,憑藉優秀的學習成績,她成爲家鄉小鎮上近年來唯一考上重點大學,最終到清華念博士的學生。

按照計劃,江夢南將於明年博士研究生畢業,她就讀生物信息學專業,江夢南的目標始終是明確的,那就是解決生命健康的難題。

<>

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

我們覺得,

是的,但你又那麼不同尋常。

從無聲裏突圍,

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

新時代裏,你有更堅定的方向。

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

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

已故科學家(享年96歲),革命英烈彭湃之子,被譽爲“中國核潛艇之父”,被追授爲“時代楷模”。

彭士祿是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上世紀50年代,他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製事業,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爲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後,他負責引進大亞灣核電站,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引領我國核事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

歷經磨難,初心不改。

在深山中傾聽,於花甲年重啓。

兩代人爲理想澎湃,

一輩子爲國家深潛。

你,如同你的作品,

無聲無息,但蘊含巨大的威力。

<>

2020年12月17日凌晨,一顆明亮的“流星”劃過夜空,這是剛剛從38萬公里外的月球帶回月球樣品的嫦娥五號返回器。1時59分,嫦娥五號帶着1731克月球樣品順利返回地球,中國人終於實現了千百年來“上九天攬月”的夢想。

至此,中國探月工程實現“六戰六捷”,“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着陸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行星着陸。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駛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國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條印記。

<>

發射入軌着陸

九天探夢一氣呵成

追趕並跑領跑

五十年差距一載跨越

環宇問天探月逐夢

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