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和諧小康家庭”單行材料

平凡人生亦是歌

“和諧小康家庭”單行材料

--“和諧小康家庭”何鬆英、張雲飛家庭單行材料

他們心存理想,他們渴望致富,他們相信科學,他們勇於創新,他們在家互敬互愛,他們鄰里團結…...家庭平安、和諧、美滿。

在芳草湖農場6連何鬆英、張雲飛家庭三世同堂,上有年近古稀的公婆,下有上國小的女兒。多年來,他們孝敬父母,讓老人幸福地度過晚年,他們嚴格要求女兒,使其健康成長。2006年—2017年連續十二年獲得芳草湖農場“和諧小康家庭”光榮稱號,2009年獲六師“和諧小康家庭”。

志同道合,和諧維家,和諧的家庭是和諧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諧的堅實基礎。何鬆英在河南農村長大,有過艱苦的生活經歷,爲改變生活環境,自2003年結婚以來,一直在連隊承包土地,依靠勤勞科技致富,成爲連隊的致富帶頭人。他們在連隊承包棉花8年,給農場交售籽棉165餘噸。聰明的夫妻倆採取借人之長,補己之短的方法,多次參加農場舉辦的職工培訓班學習農業先進管理技術,還雙雙領取了技術等級合格證書,爲今後發家致富尊定了基礎。

2006年,農場產權轉讓,張雲飛與妻子何鬆英商量後,投資7.3萬元買斷連隊三支二斗一座新泵站,由於自己第一年操作泵站,對泵站運行流程不熟悉,何鬆英與丈夫主動請教連隊其他泵站管理人員,認真學習泵站運行期間的壓力調試,反衝洗,各地塊輪灌區面積、毛管的合理搭配,確保農作物滴水效果。滴水期間,由於部分職工私自亂開閥門,造成整個灌區壓力不足,在每次滴水期間,丈夫張雲飛都要查看每個地塊閥門是否按正常開關。有一次晚上,突然天下起暴雨,住在總場的職工楊培紅地裏滴水,但是雨太大,來不了,張雲飛頂着暴雨,幫助楊培紅棉花地滴水。張雲飛平時樂於助人,不管誰家有難事,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隨叫隨到,幫助解決。

由一個鄉村娃娃到今天的轉變是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拼搏而實現的,同時也爲夫妻恩愛奠定了基礎。共同的經歷,使他們的心貼得更近,也使他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生活中他們相互照顧,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結婚多年來,幾乎沒有因爲什麼事情紅過臉,當意見不統一時總是能夠用理智的態度去溝通、交流,實在解決不了的,就把婆婆和女兒請出來當裁判,通過家庭民主生活會來解決問題。這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常常引來鄰里、同事、親朋的羨慕和稱讚。

農忙時間,何鬆英夫婦忙於大田生產和泵站,公公、婆婆在家帶孫女,料理家務活,爲了減輕兒子、媳婦的負擔,從不給家裏添麻煩,還主動幫助媳婦做飯,媳婦不讓老人幹,婆婆總是嘮叨說:“你們工作這麼辛苦,我幫着做飯又怎麼了。”平時,家裏種菜,都是兩位老人主動操持,有時,泵站臨時檢修,老人就將做好的飯菜送到泵站。

何鬆英不僅是個女強人,也是一位溫順善良,孝敬父母的賢妻良母型的好母親、好媳婦。自從結婚以來就一直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把公公婆婆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來孝敬。遇到不懂的事情就向他們請教,聽取他們的意見,交流對問題的看法。經常邊做家務邊於婆婆聊天,向婆婆學習廚藝與婆婆溝通感情。平時從不同途徑、用不同方法孝敬他們,如買好吃的食物、買好的衣服給他們,過生日給他們送上禮物等。同樣的,兩位老人也把何鬆英這個媳婦當作親女兒來關愛,經常買些何鬆英喜歡吃的東西放在家裏,有什麼好東西都先留給何鬆英;何鬆英感冒生病了,婆婆就好像對自己女兒一樣,幫何鬆英打水泡腳、端茶送藥。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何鬆英和公、婆的感情日益融洽、家庭和睦、快樂。幾年前,婆婆不幸患病,而自己又懷有身孕,爲了照顧年邁的婆婆,她不顧自己的身體,對老人生活起居給予無微不致的關心,經常爲婆婆擦洗身子,就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讓老人在有生之年享受天倫之樂。

農閒時間,何鬆英夫婦除了學習農作物知識以外,家務活都是他們的,定期換洗老人的衣服,在飯菜方面,他們總是做一些適合老人口味的飯菜。一家人感情融洽,和睦相處。

在家庭教育實踐中,何鬆英夫婦牢固樹立爲國教子、科學教子的新觀念,注重對女兒性格、意志、情操、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斷改進教育方法,不僅注重對孩子的智力培養和開發,而且非常重視對孩子良好思想品德、行爲習慣、生活能力以及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努力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教育方法上,他們採取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共同學習、共同分享學習成果的方法,讓家庭成爲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環境。

而今,夫妻倆依靠勤勞致富過上了好日子,但他們心裏裝着父老鄉親。平時,誰家有困難,他們一家人總是主動地去幫助。連隊新職工尹世軍和他們是對門,春天蔬菜少,何鬆英將自家菜園地的新鮮蔬菜送給鄰居。婆婆年過七旬,可在家裏閒不住,把房子收拾的乾淨整潔。

他們都是平凡的人,但他們卻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點點滴滴的情詮釋着人間的真愛,受到單位鄰居的一致好評。這是一對平凡的夫妻,一個極其平凡的家庭,一段純樸的事蹟,正是這樣卻感動着我。人們常說患難時刻見真情,何鬆英夫婦爲他們的事業努力着,無論是艱辛還是幸福,他們不離不棄,成爲新時期的和諧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