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通用多篇)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通用多篇)

有關張桂梅的個人事蹟 篇一

早上,打開人民日報微信公衆號,一條醒目的消息映入眼簾——張桂梅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最新版)!仔細閱讀了全文、欣賞了圖片,再一次被張桂梅自述的家訪事蹟、執着的愛生情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所感動。網友“她值得”這3字留言刷屏,是對她真誠的讚美和由衷的崇敬。張老師是一枝金秋飄香的桂花,是一枝臘月耐寒的梅花,是一位山區女孩的“媽媽”,是一名愛心支教的天使,是一位無私奉獻的楷模,更是一輪溫暖人心的冬陽。

我們向不打“退堂鼓”的張老師致敬。張桂梅創辦了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這位校長愛生如子、以身作則、嚴厲執教,不顧自身病痛,不畏山高路遠,不圖名譽地位,讓2000多名女孩樹立了信心、插上了翅膀、走出了大山、改變了命運。正如她說的:“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給學生溫暖和希望。”她坐摩托通往山頂的一條羊腸小道家訪學生的驚險經歷,讀者感同身受不禁潸然淚下;“這條小路異常狹窄,身邊緊臨的是陡峭的石壁,腳下是深深的懸崖,哪兒有坑哪兒有窪完全看不出,只有摩托車輪子落下彈起才知道路面的凹凸不平……”跟辦學初期沒有經費一樣,她“緊張得無以復加”卻沒有放棄,更沒有打“退堂鼓”。

我們向“磐石”般堅韌的張老師致敬。她在“極端的恐懼和狼狽中”到了山頂,摩托車司機和孩子的媽媽把全身僵硬的她擡了下來,讀到這裏,我們真實體悟到了瘦小的她形象是高大的,弱小的她意志是堅強的,執着的她性格是勇敢的,生病的她心態是陽光的,務實的她腳步是豪邁的。我們讀着這些句子,聯想起時代楷模發佈會上講述的事蹟,感悟到張老師心中熾熱的愛就像冬天的陽光,照在家訪的摩托車上,照在崎嶇的山路上,照在孩子們身上,也照進了孩子們的心中,照得讀者的靈魂也一片亮堂。

我們向影響“一大片”的張老師致敬。張老師辦學有方、嚴中有愛、感染力強。她“將月假取消,整個學期孩子們都住在學校,每週日下午放三個小時的假可以出去洗澡、逛街。”在她的帶動和影響下,“每當有學生生病,不管是白天還是深夜,不管是不是自己教的學生,老師們都會毫不猶豫地自己掏錢送她們去醫院看病。”“有的老師還堅持每個月從工資中拿出300到500元錢來爲困難學生治病或做生活補貼……”這些情景是愛心向善的情景,這些瞬間是定格偉大的瞬間,這些感動真的讓人感動,是我們不得不向張桂梅老師致敬的理由。

我們向“陽光”般溫暖的張老師致敬。用張桂梅老師自己的話描繪張老師的精神和形象、靈魂和品德——“就如冬天的陽光,在一些人倍感寒冷時給她們帶來了溫暖和希望。”在她的不懈努力、無私關愛、嚴格管教和盡力幫助下,那些“上了大學,徹底改變了人生的女孩子,也將會像陽光一樣,溫暖她們曾經寒冷的家,一起迎來的終究會是春暖花開。”因此有網友這樣留言讚頌張老師:“冬陽映梅暖如春,關愛女孩勝親人。堅韌堅強來堅守,楷模無私獻青春。”她是當之無愧的,她的名字和事蹟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是應該的,是“值得”的。

讓我們向優秀教師、“校長媽媽”、“時代楷模和勳章獲得者張桂梅老師致敬,並將她“冬日陽光”“金秋香桂”“耐寒梅花”般無私奉獻、堅毅頑強、百折不撓、奮不顧身、摯愛無敵的精神融合到思想中、落實在行動上,發揚光大,譜寫動人的篇章。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 篇二

20xx年,女高創辦一學期後,首批招來的17名老師走了9個。張紅瓊是留下的老師之一,她對《中國新聞週刊》說:“走的人大多是因爲吃不了苦。”

張桂梅一開始就很明確,山裏的孩子基礎差,要想出成績,學生必須要“苦學”,老師更要“苦教”。她面試張紅瓊時,反覆對她強調,去女高一定要能吃苦。和張紅瓊同去的還有另外兩個女生,也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張桂梅看她們瘦弱,搖搖頭。

女高老師流失超過一半,學校面臨崩潰。最艱難的時候,張桂梅發現,剩下的8名老師中有6名都是黨員,於是把他們召集到一起說:“如果是在抗戰年代,這個陣地上剩一個黨員,這個陣地都不會丟掉。我們剩6個黨員,我們能把這塊扶貧的陣地給黨丟掉?”會後,老師們在教學樓二層牆上畫了一面很大的黨旗,然後面向黨旗,宣誓。所有黨員都哭了。

在張桂梅事後的多次敘述中,這件事被視爲女高辦學的轉折點。從這一刻起,紅色教育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此前,她雖然在教學中有一些紅色教育,但還沒有形成完整體系。老師的流失讓她意識到,面對女高的艱苦辦學條件和諸多客觀侷限,要想留住老師,就必須激發她們內心的理想信念,培育奉獻精神。與其說這是女高辦學的轉折點,毋寧說,這是張桂梅在辦學逆境中找到了堅持下去的錨點。

?中國新聞週刊》記者問張桂梅:“在女高採取紅色教育的模式,是和個人的堅定信仰有關,還是這是最適合女高的一種培養模式?”

她說:“兩者都有。”

從效果看,這種策略是成功的。在張紅瓊的回憶中,這次會議之後,張桂梅開始帶領老師們唱紅歌。每天下午五點半,學生們在吃飯,老師們在黨旗下集體唱《紅梅贊》,這是張桂梅最喜歡的歌劇《江姐》的主題曲。她一句一句教給老師,“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最初,張紅瓊覺得很尷尬,心想這都什麼年代了,還唱這麼老掉牙的歌曲,後來慢慢進入到角色中,大家都在唱,也不覺得奇怪了。“學生一開始都在圍觀,後來甚至會跟着唱。我們老師學生隨口哼出來的都是紅歌。”她說。

張桂梅在日常的每個環節滲透紅色元素,力圖在女高構建出一片紅色淨土。她不允許老師學生聽流行歌曲,學生去食堂吃飯時,她把手機放在小喇叭旁放紅歌。音樂課上大部分時間也在教唱紅歌,課間操時間則是紅歌會。

20xx年11月4日上午九點半,記者在現場看到,女高學生列隊集合後,先集體朗誦《卜算子·詠梅》,然後大聲喊出口號:“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做黨的好女兒”“學習、學習、再學習”“奮鬥、奮鬥、再奮鬥”。熱身環節結束後開始跳操,第一首是《英雄讚歌》,這是電影《英雄兒女》的主題曲,第二首是《紅色娘子軍》。此前還曾跳過《南泥灣》和《紅梅贊》。這些歌曲都由張桂梅精心挑選,旋律由專人改編後節奏感很強,既有年代感也有時代感,再請專人以此設計出系列動作。今年,爲了讓學生和大山外的世界有更多接軌,在跳第三套操時,張桂梅特意選擇了抖音上很火的鬼步舞,配樂是近幾年的廣場舞金曲《山裏紅》。這種舞蹈節奏感很強,整個場景看起來大型蹦迪秀,有一種穿越回到1980年代的魔幻感。

從20xx年開始,每週一的課間操新增了宣誓環節。黨員老師要宣讀入黨誓詞,學生們則重溫入團誓詞,然後齊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每學期開學時,全體師生要抄黨章。每週六上午有一節思政課,由張桂梅親自執教,最長時可能持續2~3小時。課上,她會講自己最愛的江姐、趙一蔓和紅軍長征故事,不斷強調要學習紅軍的吃苦耐勞精神。每週日晚上七點半,高一學生要去階梯教室看紅色電影,既有經典老片《孔繁森》《焦裕祿》,也有新片如《我和我的祖國》。除電影外,還會每週追劇,讓20xx級女高學生陳法羽印象最深的是《雪豹突擊隊》,“當時每週看一集,我們都邊看邊哭。”

紅色信仰還以一種更具象化的方式體現於整個校園。最初,教學樓裏有一面手繪黨旗,後來在新建的足球場上新增了一面“巨無霸”黨旗,旁邊立着“共產黨人頂天立地代代相傳”幾個紅色大字。“非常壯觀,站在這裏你會很震撼,這麼大一面黨旗,你站在下面,想說句髒話都不可能了。”張紅瓊這樣感慨。

和學生的作息接近,女高老師的一天也從早晨五點半開始。地理老師張紅瓊是班主任,如果有早自習,她要五點多起牀,臉來不及洗就騎車趕往學校,中午11點下班後,吃個飯,12點就要回來,下午課從2點開始,五點半結束,老師可以吃飯半小時,6點繼續上晚自習,直到11點半,天天如此。張桂梅要求,無論有課沒課,老師都得全天在女高,這樣學生有問題就可以及時找老師解答。

在女高,老師結婚、懷孕都不是偷懶“摸魚”的理由,想請長假很難,建校至今,沒有一個老師成功請過長假。20xx年,張紅瓊懷孕了,但還要管全校衛生,早晚和學生一起掃地。爲躲避掃地,她故意在宿舍不出門,張桂梅就批評了她。對此她回憶說:“當時,我們的關係就有點冷淡了。後來孩子一歲多,我就主動和張老師申請當班主任,她說,你是一個老師,不能爲了家庭就這樣鬆懈,還是要把自己的價值能力體現出來。”

有人問張桂梅,爲何女高學生基礎差,老師年輕,大學聯考成績還那麼好?她毫不猶豫地說:“因爲我們能吃苦,因爲我們有理想信念教育。”

20xx年,女高第一屆學生大學聯考成績出來後,震驚了整個縣城,縣委和縣教育局在華坪縣各中學組織了一輪又一輪“學習女高精神”,在全縣推廣女高黨建工作的經驗,要求其他學校校長每學期都去女高聽張桂梅講思政課,向女高學習教學管理經驗。

但胥國華也坦言,女高的模式複製不了,能學的只有女高精神。“像女高老師一樣奉獻得那麼徹底,其他學校老師很難做到。”

現任華坪縣通達傈僳族鄉鄉長的潘興陳曾在華坪一中任教,他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當時,華坪一中學習女高,要求老師在晚自習前、後一小時內都不得離校,要給學生義務答疑。雖然不算作課時工作量,但和上課一樣嚴格考勤,不出席就算曠課,進行處罰,“結果收效很明顯,老師對學生的成績、心理狀況都能更準確地掌握,便於採取更針對性的管理和教學。”他說。但這只是複製了女高的一個具體措施。更多學校只是短暫地嘗試過女高做法,便很快放棄。

在9名老師陸續走後,張紅瓊也有過放棄的念頭。一天晚上,她準備向張桂梅辭職。走到她的辦公室門口,看到她的桌上堆滿了藥瓶,她正費力地往身上貼藥膏,很受觸動,也很羞愧。“張老師自己身患那麼多種疾病,仍在爲大山裏的孩子堅持,我們年輕人怎麼還不如她,我於是想跟着張老師再堅持一下。”她這樣說道。

實際上,女高人的精神支柱就是她們的校長。張桂梅丈夫早逝、沒有子女、沒有房和車,也沒有任何個人財產,每個月的5423元退休金,也被全部用來資助貧困學生或給老師發獎金。她事必躬親,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親身實踐自己的理想。

張桂梅只有一個,從這個角度而言,女高模式是不可能複製的。作爲旁觀者,華坪一中的老師對此看得很清醒。多位一中老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女高成功的核心並不是軍事化管理,而是找到了一條紅色教育的模式來統領全校,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貫穿高中三年學習的全過程。而能夠將這套教育模式有效推行下去的靈魂人物,就是張桂梅。

一個因此產生的問題是,張桂梅之後,誰來執掌女高?63歲的張桂梅早已過了退休年齡,身體狀況也不佳,身患骨瘤、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23種疾病,20xx年初,就被下過一次病危通知書。今年春節,她再次病危入院。但記者在詢問華坪縣教育局、縣政府領導後發現,對於女高接班人,大家目前都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想法。

2021央視榜樣6事蹟心得張桂梅 篇三

張桂梅,像一團火、一盞燈、一顆星,燃燒着、閃爍着、散發出愛的光芒,向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播撒希望的種子,引領她們走出大山。在她身上,體現出一名共產黨員勇擔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她以自己的行動和忠誠詮釋基層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展現了新時期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仁心大愛和大公無私的崇高品質。

一個心願: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接班人

60歲後,能夠幹什麼?

多數人是退休回家,含飴弄孫,悠閒自適。但在張桂梅眼中,60歲則是煥發生機活力的又一個起點,培養山區貧困家庭女學生的“第二春”。

“我一定要讓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今年62歲的張桂梅激情滿懷地向記者“規劃”着未來。

隨着年歲的增長,張桂梅非但沒有放緩將貧困山區女學生帶出大山的節奏,反而增加了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

“每天5點半起牀的張老師,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教師韋堂雲說,每天早上,叫完學生集合後,張老師回到辦公室一邊啃饅頭一邊開始處理日常事務,等忙完手裏的活,她還要去各個教室檢查,常常沒有一個完整的早餐時間。

很多人問張桂梅,華坪女子高中建校以來,你已經幫助了1500多名山區貧困學子走出大山,還把自己獲得的70多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貧困山區,麗江華坪女子高中也連續10年獲得了麗江市大學聯考綜合第一的好成績,如今都這把年紀了,有必要這麼拼嗎?

“我沒時間了,多搶一點時間,多培養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就是多作一份貢獻,特別是要培養出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張桂梅說。

身體本就不好,還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張桂梅全身時常疼得動不了,可她卻瞞着所有人,吃點止痛藥,稍好一些,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今年3月,張桂梅再一次住院。醫生要求靜養。這對視時間如生命的張桂梅來說,簡直和病痛一樣難受:“靜養,把我照顧管理學生的權利都奪走了,這樣幹待着,太浪費時間!”

好不容易熬過了3天3夜,張桂梅稍微緩過勁來,沒等醫院同意出院,她就自己偷偷跑回學校。“孩子考上好學校,就是最好的藥!我一定要培養出能上清華、北大的女學生。”說話間,張桂梅的眼睛裏閃爍着充滿希望的光芒。

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張桂梅忘記了病痛,忘記了年齡,使她渾身充滿了力量。爲了學生,她長期帶病堅持工作,幾次暈倒在講臺上,而每一次張桂梅都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 本站…守在三尺講臺上,始終堅持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命運放在心坎上。

張桂梅校長先進事蹟 篇四

大山深處有位“老師媽媽”

一個人,堅持十幾年,在大山深處辦起一座免費女子高中,16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進大學,改變了人生。這件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雲南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做到了。她說,支撐着我的,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抉擇

我想爲華坪做些事

【鏡頭一】

6月29日,雲南省授予張桂梅“雲嶺楷模”專場發佈會在昆明舉行。會上,現場觀衆流着淚數次集體起立向她致敬。在給張桂梅頒發榮譽證書時,頒證人向她深深鞠躬,表達崇高敬意。

參加完發佈會,張桂梅就匆匆上車返回麗江華坪縣——大學聯考在即,她放心不下學校的孩子們。

63歲的張桂梅是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也是各民族學生口中的“老師媽媽”,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佳師德標兵等榮譽。

今年7月,華坪女子高中又將送走一屆畢業生。這所由張桂梅創辦的免費女子高中,連續9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16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在很多人看來,命運對張桂梅並不公平:丈夫患病去世,自己渾身是病。但她自己卻說:“在華坪的20多年,是我一生中最精彩的,這片土地接納了我,給了我一個綻放人生異彩的舞臺。”

張桂梅祖籍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在學生時代,她是班裏的文藝骨幹,曾在演出中扮演“江姐”,最愛唱《紅梅贊》。最困難時,張桂梅總會拿江姐等革命先輩激勵自己。

18歲時,她從家鄉來到雲南“支援邊疆”。開始在林業企業做行政,後因林業子弟學校缺老師,她轉崗從事教學,還帶出了不錯的畢業班。再後來,張桂梅考取師範學校,畢業後和丈夫到大理教書。1996年丈夫不幸因病去世,張桂梅離開傷心地大理喜洲,調到條件相對較差的麗江華坪中心中學教書,後來又調到剛組建的民族中學任教。

1997年4月,張桂梅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要立即住院治療。怕剛調來就給人添麻煩,也怕耽誤畢業班,她把診斷書放進抽屜裏,忍着劇痛若無其事地在4個教室之間挪動,直到把學生送進考場才住院手術,取出的腫瘤有兩公斤多。

1998年縣裏婦代會上,全體代表和縣領導主動爲張桂梅捐款治病,有的代表甚至掏光了衣兜,沒有留錢坐車,走幾個小時路回到山裏。

手捧着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爲華坪做些事。”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從那時起,張桂梅的生命就和華坪、和教育扶貧連在了一起。

足跡

11萬公里家訪路

【鏡頭二】

2009年,華坪縣中心鎮河東村,張桂梅來到學生何先慧家裏家訪。看到何先慧的媽媽衣着單薄,在地裏割韭菜,張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脫給了她。知道這件事後,何先慧的眼眶溼潤了。她家境貧困,國中畢業後沒錢上高中,是華坪女高接納了她。

現在,何先慧已經是一名中學教師。每到週末,她就會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幫忙。只要張老師打一個電話,她就會無條件支持。因爲她知道,張老師播撒的愛,在流動和傳遞。

在民族中學裏,女生很少,張桂梅意識到,提高山區女孩的素質,至少可以改變三代人。她萌生了籌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從2002年起,她開始爲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四處奔波。

2007年,張桂梅當選爲__。張桂梅和她籌建免費女高的想法逐漸被更多人知道。麗江市和華坪縣各拿出100萬元,幫助張桂梅辦校。2008年8月,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建成。

張桂梅告訴記者,這所學校能辦起來並走到今天,離不開黨和政府作堅強後盾。華坪女高的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由縣財政保障,學校建設由教育局負責。教學樓牆上,掛滿了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姓名。大家的關心和幫助,張桂梅都記在心裏。女高學生在校3年,只需付生活費,這給每個貧困女生家庭免去了不少費用。

爲了留住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很重要的工作。辦校10多年來,她走了11萬公里家訪路,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中。山區偏遠、山路艱辛,很多學生的家只能靠步行達到,連爬山過去都得好幾個小時,張桂梅還曾在家訪途中摔斷過肋骨。

家訪中,她曾經脫下外套塞給人家,自己凍成傷寒,也曾帶頭捐出隨身的錢……她說,華坪女高不是普通的學校,是黨委政府和山區貧困羣衆的橋樑。

在她的帶動下,10多年來,華坪女高堅持每週開展“五個一”紅色教育——黨員佩戴黨徽上班、重溫一次入黨誓詞、組織一次理論學習、合唱一次革命歌曲、觀看一部紅色影片,讓理想信念深入人心。

使命

直面熱土時,心裏不愧

【鏡頭三】

2008年,華坪女子高中,開學第一天,天氣很熱,“秋老虎”肆虐。在僅有一棟樓的女子高中校園,院壩還沒有硬化。來報到的學生周雲麗走進宿舍,卻發現每一張牀鋪都貼着名字,更讓人驚訝的是,牀上還鋪着涼蓆。細心的安排讓周雲麗和一起入學的姐姐激動得哭了,“太不可思議了。”

3年後,周雲麗以超過一本的分數順利考入雲南師範大學。畢業後,周雲麗放棄了其他工作機會,主動回到高中母校,她想像張老師一樣,當一名好教師。

十幾年來,張桂梅注重因材施教,摸索出貧困山區學生教育的規律;她把育人當作教育的前提和目標,走到學生心裏;她通過家訪瞭解孩子的家庭,竭力改變教育背後的貧困。

“山裏的學生太窮太苦了,又那麼善良懂事,我想幫幫她們。”正是秉承着一顆仁愛之心,張桂梅努力“讓教育走得更深更遠”。

她和貧困鬥,“挽救一個女孩等於拯救三代人”;她和疾病鬥,“不能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休止的看病上”;她去家訪,現場“要求”鄉幹部答應給學生家修路。

她對“外人”慷慨,對自己和家人“吝嗇”。外甥住院急需用錢,她卻把“興滇人才獎”的3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華坪縣丁王民族國小建新教學樓。她對學生嘔心瀝血,卻要求她們“忘了張桂梅和女子高中”……

是什麼支撐着張桂梅一路走來?張桂梅說過:“有人說我愛崗敬業,有人說我瘋了,也有人說我爲了榮譽。有人不理解,一個人渾身是病,卻比正常人還苦得起。支撐着我的,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我直面這片熱土時,心裏不愧。”

在克服山區教育的種種困難中,她深深感到,實現個人理想,離不開黨委和政府的支持。

又是一年大學聯考時,張老師的期盼一年年延續着,她想看着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走進理想的大學。這臺“永動機”,又將不知疲倦地工作了。

張桂梅先進個人事蹟大全 篇五

10月17日上午,20__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先進事蹟報告會在北京舉行。來自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芭蕉箐小組的村民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多年來,他們憑藉“一隻手+兩條腿”相依爲命、自強不息,在戰貧鬥困中奮發、奮鬥、奮進,書寫“無腳踏出脫貧路,無手撐起半邊天”的感人事蹟。

“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倆都是一級殘疾。丈夫右手和雙腳先後截肢,只剩下一隻左手;妻子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在常人眼裏,他們並不適合組建家庭。

“當初,我到她家提親時,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兩個殘疾人在一起無法生活。”張順東說,他並沒有放棄,最終以真誠打動了她,組建了這個特殊的家庭。

結婚後,他們經歷了短暫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家裏貧窮、住房破舊,感覺“日子過得像爬大山一樣難,兩人想死的心都曾有過,覺得自己的命實在是太苦了”。

隨着兩個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國秀常常流着淚說:“我這一生最大的虧欠,就是不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雙手抱大的,而我家的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

家中有小是個寶,兒女是全家人的希望。“決不能把貧困傳給下一代,再苦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

不論天陰還是下雨,常常是別人還沒有起牀,夫妻倆就上山找豬草,下地種莊稼。

“靠養牲口、種莊稼增加收入,是我們靠自己努力能夠做到的。”張順東說,妻子雖然沒有雙手,但她的腳像手一樣靈活、有力,煮飯、喂牲口、針線活等家務,她樣樣能幹;除草、收花生、種紅薯等農活,她樣樣在行。

夫妻同心,黃土也能變成金。面對困難,張順東總鼓勵妻子說:“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沒有什麼坎過不去。”夫妻倆就這樣相互扶持着走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

感動中國張桂梅先進事蹟材料 篇六

#885558感動中國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900】字

無論在民族中學還是後來的女子高中,教學質量一直是張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學時,曾經有一個班令老師們頭疼,張桂梅卻主動要求擔任班主任。她進山找回那些不讀書的學生,爲看住那些晚上總想跑出去的學生,她把行李搬進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們漸漸接受了張桂梅,感覺“就像在家裏,和媽媽住在一起”。但是,男生們不知道,他們粗重的鼾聲、夢話和腳臭,常常讓張桂梅睡不好覺。她甚至從下午開始就不敢喝水,擔心晚上起夜時學生趁機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張桂梅在宿舍裏鋪了兩張牀,一張自己睡,一張留給需要特別關心的學生。爲了隨時關照學生,她睡覺不脫衣服。有個和張桂梅住在一起的學生,始終不肯和她多說話。這期間,張桂梅在食堂打飯時,摔了一跤,肋骨斷了三根。她沒有住院就又回了學校。每天早晨仍然5點起牀,但要靠學生抱起來;夜裏很晚睡下,還要忍着疼痛和學生聊會兒天。3個月後,這名學生抱着張老師大哭起來,說一定不會辜負張老師。

如今,張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腫塊,頭上還有骨瘤,她的肺出現了問題,嘴脣經常沒有知覺,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牀,喊吃飯,喊跑步,喊睡覺……“我要讓孩子們知道,我一直就在她們身邊。”張桂梅說。

爲給學生解饞,張桂梅每個月輪流帶着學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張桂梅去付賬時,學生髮現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湊足了錢。學生們這才知道,張老師每頓飯只捨得吃兩角錢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費僅3元。

她至今還在用一部老式諾基亞,手機裏存着學生和家長的電話,“聽說智能手機容易壞,怕換手機後這些電話號碼會丟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別人買給她的。她去參加黨的__前,華坪縣委給她7000元置裝費,讓她買套西服去北京開會。她卻用這筆錢爲學校買了臺電腦。

她把獲得的3萬多元獎金,捐給了災區;5000元的勞模獎金,一次性交了黨費;30萬元的“興滇人才獎”獎金,捐給了華坪縣丁王民族國小;昆明市總工會千叮嚀萬囑咐撥給她治病的兩萬元,她也捐了;她甚至還想預支自己的喪葬費,把這些錢用在山區孩子們身上。

她把自己的__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的榮譽證書,全部捐給了縣檔案館。她說:“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奉獻給黨和人民的還遠遠不夠。”

張桂梅先進個人事蹟大全 篇七

今年的夏天特別熱,但還是熱不過蘇炳添,亞洲飛人、中國短跑男神……這些稱號讓蘇炳添成爲微博、微信上的熱詞,成爲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當下紅人。這位僅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讓國人刮目相看的同時,更讓世界側目———黃種人的“極限速度”是怎麼突破的?全球短跑專家紛紛驚歎小個子跑出的“中國速度”。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說,很想念家裏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沒有載譽歸來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爲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爲這種“敢爲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造奇蹟。蘇炳添說,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並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於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爲先出左腳,並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裏面似乎沒有太多祕密,更多的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後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鬥,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爲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爲國爭光”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人在朋友圈裏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爲蘇炳添的家鄉——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着中山各行各業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着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麼,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現問題的同時敢於改變,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輪大發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爲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箇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祕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的“敢爲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爲國爭光”精神。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快感,朋友圈裏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峯,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刷新的愉悅。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 篇八

我將無我,讓信仰的力量傳遞

9月5日,華坪女高高一新生端坐在操場上,聆聽入學後的第一堂“校課”。每週“校課”,小到學習生活,大到理想信仰,張桂梅都親自授課。

如今,這堂課讓張桂梅愈發感覺吃力。63歲的她站在教學樓前,身形有些佝僂,手指、胳膊、頸背上貼滿了止痛膏藥。“早上起牀時,腳疼得不敢着地。有時我真想不幹了,可看着你們,我告訴自己必須堅持。”張桂梅對學生說。

看到有學生抽泣,張桂梅連忙說:“不哭不哭,我答應你們,我會好好的,陪你們讀完這三年……”話音未落,100多名新生已哭成一片。

前不久,張桂梅被中宣部、教育部評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活動。麗江市專門設立了“張桂梅教育基金”,所籌集資金將用於支持華坪女高發展、補助貧困學生。

讓張桂梅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接過她手中的接力棒。受她的精神感召,許多華坪女高的學生大學畢業後,放棄了留在大城市的機會,選擇投身艱苦偏遠山區的教育事業。

周雲麗是華坪女高第一屆畢業生。從小窮苦的她,以前願望是“走出大山、賺大錢”,但女高改變了她的想法。20xx年大學畢業後,周雲麗考取了寧蒗縣城的中學教師崗位。聽說女高缺數學老師後,她毫不猶豫放棄了縣城工作、放棄了正式編制,來到女高做代課老師,一年後才轉正。

“老師老了,我們長大了。”周雲麗說,“我們要繼續她未竟的事業。”

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 篇九

2021年華坪女高159人蔘加大學聯考,70名女生超過一本線,取得這樣的傲人成果,離不開學生的苦讀、教師的苦教,更離不開張桂梅不顧生死的奮鬥。今年是鄉村振興開局之年,黨員幹部要向張桂梅學習,築牢理想信念的魂,深扎艱苦奮鬥的根、滿懷無私奉獻的情,夯實初心與使命的根基。

堅定理想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堅持不懈。

爲實現理想,張桂梅四處奔走、風餐露宿,不顧他人的白眼和誤會,想方設法籌集經費,經過6年的不斷堅持,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中終於修建完畢並投入使用。作爲黨員幹部,要向張桂梅學習,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在工作中要始終以人民的利益爲出發點,以人民的需求爲着力點,以人民的滿意爲落腳點,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要清醒地認識到:鄉村振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其間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要以實際行動詮釋心繫羣衆、爲民服務的初心使命,用理想信念激發幹事創業熱情,做到凡事衝在前面、幹在前面。要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解羣衆之所困,紮實辦好民生實事,以工作實效取信於民,以履職盡責的實際行動參與到鄉村振興偉大新徵程中來。

堅持艱苦奮鬥,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韌勁迎難而上。

張桂梅克服重重困難,每天早上5點起牀、凌晨1點躺下,艱苦奮鬥13年,換來了1800多名貧困女孩圓夢大學。作爲黨員幹部,要向張桂梅學習,堅持艱苦奮鬥,到條件艱苦的山區去,到生活清苦的農村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正大步邁進鄉村振興新徵程,要積極投身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洪流之中,脫掉皮鞋穿草鞋、換下西裝着便裝,撲下身子、放下架子,發揚吃苦耐勞、實幹苦幹的精神,面對困難不退卻,面對矛盾不迴避,面對挫折不放棄。勇於紮根基層,懷着越是困難越向前,越是苦難越拼搏的決心,堅定前進步伐,奮力走在前列,堅守工作崗位,勇當開路先鋒,敢於迎擊挑戰、迎難而上,做到“逢山能開路,遇水能架橋”,以決戰決勝意志激活鄉村振興“動力引擎”。

堅守初心不變,以“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心勁無私奉獻。

張桂梅幾十年如一日,靜下心來做事,沉下心來育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始終堅守在教書育人的第一線,不爲名、不爲利,只爲讓貧困女孩昂首走出大山。作爲黨員幹部,要向張桂梅學習,堅守初心不變,淡泊名利,做到一心向黨、一心爲民。作爲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任務艱鉅而繁重,黨員幹部一定要正確對待個人得失,要把崇高使命裝在心裏,把人民羣衆裝在心裏,把務實作風裝在心裏。實現鄉村振興,要在勤於爲民上多下功夫,踐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克己奉公,多做貢獻”的莊嚴承諾,用實際行動賦予奉獻以新的時代內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無私奉獻和“功成一定有我”的責任擔當在鄉村振興新徵程中乘勢而上,爲服務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感動中國張桂梅先進事蹟材料 篇十

近期,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在全國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活動。

相信在教育系統內部,每位教師對“張桂梅”這個名字都不陌生,對張桂梅的先進事蹟都能說上一二。但是每一次對張桂梅先進事蹟進行學習,我都發現自己對她又認識了很多,學到了很多。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張桂梅作爲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師,紮根貧困地區全身投入教育事業,用生命點滴書寫出來的人生故事彰顯出一名普通黨員、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堅守初心,對黨忠誠一輩子。張桂梅同志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是忠誠踐行“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榜樣。她響應黨的號召,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跨越千里、輾轉多地,無怨無悔。她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幫助數千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爲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華坪縣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黨員佩戴黨徽上班的單位。張桂梅讓黨員在羣衆和師生面前“明身份”,促使黨員起到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做到了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黨徽在閃爍。2000年,她在領取勞模獎金後,把全部獎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黨費。她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滲透在血脈裏,在她身上充分體現着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質和至誠至深的家國情懷。

她牢記使命,爲民奉獻一輩子。40多年來,她爲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戶,行程十餘萬公里。張桂梅與孩子們之間有很多故事,每一個都是催人淚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穿着單衣,當即把丈夫去世後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給了這位學生,並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趕到醫院,看到已經守候了整整10個小時的張桂梅臉色蒼白,神情憔悴,這位傈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她長期拖着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

她堅守教育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紮根貧困地區40多年,不遺餘力踐行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餘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託舉起當地羣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