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張桂梅模範事蹟【多篇】

張桂梅模範事蹟【多篇】

有關張桂梅的個人事蹟 篇一

早上,打開人民日報微信公衆號,一條醒目的消息映入眼簾——張桂梅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最新版)!仔細閱讀了全文、欣賞了圖片,再一次被張桂梅自述的家訪事蹟、執着的愛生情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所感動。網友“她值得”這3字留言刷屏,是對她真誠的讚美和由衷的崇敬。張老師是一枝金秋飄香的桂花,是一枝臘月耐寒的梅花,是一位山區女孩的“媽媽”,是一名愛心支教的天使,是一位無私奉獻的楷模,更是一輪溫暖人心的冬陽。

我們向不打“退堂鼓”的張老師致敬。張桂梅創辦了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這位校長愛生如子、以身作則、嚴厲執教,不顧自身病痛,不畏山高路遠,不圖名譽地位,讓2000多名女孩樹立了信心、插上了翅膀、走出了大山、改變了命運。正如她說的:“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給學生溫暖和希望。”她坐摩托通往山頂的一條羊腸小道家訪學生的驚險經歷,讀者感同身受不禁潸然淚下;“這條小路異常狹窄,身邊緊臨的是陡峭的石壁,腳下是深深的懸崖,哪兒有坑哪兒有窪完全看不出,只有摩托車輪子落下彈起才知道路面的凹凸不平……”跟辦學初期沒有經費一樣,她“緊張得無以復加”卻沒有放棄,更沒有打“退堂鼓”。

我們向“磐石”般堅韌的張老師致敬。她在“極端的恐懼和狼狽中”到了山頂,摩托車司機和孩子的媽媽把全身僵硬的她擡了下來,讀到這裏,我們真實體悟到了瘦小的她形象是高大的,弱小的她意志是堅強的,執着的她性格是勇敢的,生病的她心態是陽光的,務實的她腳步是豪邁的。我們讀着這些句子,聯想起時代楷模發佈會上講述的事蹟,感悟到張老師心中熾熱的愛就像冬天的陽光,照在家訪的摩托車上,照在崎嶇的山路上,照在孩子們身上,也照進了孩子們的心中,照得讀者的靈魂也一片亮堂。

我們向影響“一大片”的張老師致敬。張老師辦學有方、嚴中有愛、感染力強。她“將月假取消,整個學期孩子們都住在學校,每週日下午放三個小時的假可以出去洗澡、逛街。”在她的帶動和影響下,“每當有學生生病,不管是白天還是深夜,不管是不是自己教的學生,老師們都會毫不猶豫地自己掏錢送她們去醫院看病。”“有的老師還堅持每個月從工資中拿出300到500元錢來爲困難學生治病或做生活補貼……”這些情景是愛心向善的情景,這些瞬間是定格偉大的瞬間,這些感動真的讓人感動,是我們不得不向張桂梅老師致敬的理由。

我們向“陽光”般溫暖的張老師致敬。用張桂梅老師自己的話描繪張老師的精神和形象、靈魂和品德——“就如冬天的陽光,在一些人倍感寒冷時給她們帶來了溫暖和希望。”在她的不懈努力、無私關愛、嚴格管教和盡力幫助下,那些“上了大學,徹底改變了人生的女孩子,也將會像陽光一樣,溫暖她們曾經寒冷的家,一起迎來的終究會是春暖花開。”因此有網友這樣留言讚頌張老師:“冬陽映梅暖如春,關愛女孩勝親人。堅韌堅強來堅守,楷模無私獻青春。”她是當之無愧的,她的名字和事蹟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是應該的,是“值得”的。

讓我們向優秀教師、“校長媽媽”、“時代楷模和勳章獲得者張桂梅老師致敬,並將她“冬日陽光”“金秋香桂”“耐寒梅花”般無私奉獻、堅毅頑強、百折不撓、奮不顧身、摯愛無敵的精神融合到思想中、落實在行動上,發揚光大,譜寫動人的篇章。

“時代楷模”張桂梅老師偉人事蹟 篇二

師生的引路人孩子的好媽媽

張桂梅在華坪沒有什麼朋友,除了“兒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就是她的學生。多年來,張桂梅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學生和孤兒院的孩子。跟同齡人相比,她蒼老許多。但一想到她的學生沒有因爲貧困而輟學,有的進入了重點大學,走進了軍事科技院校的殿堂,有的學成回到大山當了教師、醫生,爲改變家鄉的面貌而奮鬥,張桂梅就感到滿足、快樂、無怨無悔。她說:“如果沒有組織的照顧和全縣人民的關心,自己恐怕早不在人世了。”爲了這一信念,她努力工作來報答黨和人民,報答華坪的父老鄉親!

師生:“我們的引路人”“曾經我辭職了,但在如今這個團隊裏,我真正明白了,黨員就是要講奉獻,有作爲。”陳建華說,當時來女子

高中任教是他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那時對社會對人生都充滿希望。可是,當時這裏條件太艱苦,對老師管理太

嚴格,剛走出校園的他確實難以適應。後來,他辭職出去外省找了幾份工作,但始終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座標。後來他想,學校雖然勞累辛苦,但每天看着張桂梅老師忙碌的身影,聽她講黨章,跟着讀老三篇,唱經典革命歌曲,身上有一股正氣,人生非常充實。“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狀態,所以我回來了,而且現在我已經是一名員了。對於我來說,重新回到學校,還有一份感恩的心,感恩也是奉獻的動力,這一切都不是停留在嘴上的東西,都必須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我不能說我做到了,只能說我一直在努力做。”

“我既是女子高中第一屆學生,現在又是女子高中的數學老師。今天,我能夠成爲一名人民教師,我是幸福的,我感謝張桂梅老師,她是我們人生的導師和引路人。張老師叫我記住,有一種精神叫艱苦樸素,有一種精神叫發憤圖強,有一種精神叫堅韌不拔,有一種精神叫感恩回報!”周雲麗告訴記者,10年前,華坪女高的兩張錄取通知書徹底改變了她和姐姐的命運。姐妹倆都在華坪女高讀書,如今,姐妹倆都成爲了人民教師,讓她們的爸爸成爲村裏人人羨慕的小老頭。

“每次打電話回家或探親離家時,爸爸都要叮囑:閨女,好好教書,別忘了張老師對咱家的恩情!所

以,只要女高有需要,我就一定要回來,像張老師一樣回報社會。”周雲麗說。

去年考入南方醫科大學的鄧婕和雲南財經大學的郭晉霖都表示,在女子高中接受的紅色教育,以及養成的獨立勤奮好學的習慣,讓她們在大學裏受益終身。

女子高中建校初期,張桂梅在爲募捐奔波,就在籌款很艱難時,一個海外組織和臺灣一個民間組織主動聯繫她,提出可以每年爲女子高中捐款十萬元,附加條件就是把學生的個人、家庭信息提供給他們,張桂梅堅決拒絕了。

20xx年,一名學生考上重點大學,在申請貧困生補助時,因不慎遺失相關資料沒有及時補齊,耽誤了資助申

請。面臨入學資金壓力,這名學生哭着找到張桂梅。張桂梅對她說:“孩子,你已經考上大學了,其他的都不是事。相信老師,老師來給你想辦法。”最後,由學校對這名學生進行了資助,學生得以順利進入大學完成學業。

“有困難就找張老師”,這是學生們對張桂梅的信任,這種信任,來源於張桂梅作爲一名黨員的責任和擔當。孩子:“我們的好媽媽”“沒有媽媽,或許我們兄弟倆還在大山上放牛羊,張桂梅不是我們的親媽勝似親媽。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她的身體。”25歲的張惠華說,20xx年,他就和弟弟來到了“兒童之家”福利院,在張桂梅的教育和培養下,兄弟倆都先後考上了大學。弟弟大學畢業後在昆明一家國企上班。張惠華20xx年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後,現在是華坪縣石龍壩鎮龍泉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每月工資有將近7000元。無論工作多麼繁忙,張惠華幾乎每個週末都會抽時間去看張桂梅,陪她說說話。“我們是一個大家庭,與小家庭不一樣,我們都害怕失去她。”張惠華說。

在“兒童之家”福利院,一看見張桂梅回來,10多個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圍過來,坐在她身邊,不停地喊“媽

媽”,而她則拉着最小的一個孩子坐在牀邊,並問問每個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當天的作業做完沒,勞動體驗的感覺怎麼樣?孩子們都一一做了回答。有的孩子一看到她回來,情不自禁地就抱着她哭泣起來了。“以前孩子小的時候我還抱得動,現在長大了,我已經抱不動了!”張桂梅說。

有一年,張桂梅的侄兒病重,正是家裏缺錢之際,當時她正獲得“興滇人才獎”。她姐姐希望她能拿出一點錢給侄兒看病,她卻說:“這些榮譽都是華坪人民給予我的,這筆錢不屬於我,這錢我們一分都不能動。”這些錢,被張桂梅悉數捐給了華坪民族國小,建了一所新的教學樓,讓全校孩子從解放前建的木樓裏搬了出來。

5萬公里家訪路:翻山越嶺只爲你

漫漫10年家訪路,行程5萬多公里,800多個貧困學生家庭留下了張桂梅的足跡。將1527個貧困家庭的孩子送進了大學校門,回望人生路,無怨無悔!

自20xx年建校以來,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沒有開過一次家長會。因爲學生們的家都太遠,有的家長甚至從未走出過大山,更別說是進縣城。爲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爲了讓家長知道學生在校情況,張桂梅開始了長達10多年的漫長家訪之路。10多年來,張桂梅的足跡遍佈各縣(區)偏僻村寨,她和同事利用寒暑假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走遍了800多個貧困學生家庭,行程5萬多公里。

道路崎嶇阻不斷家訪路8月1日早上9點左右,張桂梅再一次踏上了家訪之路,前往榮將鎮和愛村一組畢業學生呂娜家進行家訪。一路

上,山高坡陡,道路險峻,由於連續幾天的大雨,山路被雨水衝出很多大坑,到處都是亂石泥濘,就連越野車行走起

來都非常困難,四輪打滑、泥漿飛濺。司機踩着油門,經過半個多小時的轟鳴,越野車終於從山腳開到山頂。

剛到呂娜家門口,呂娜家人聽說張桂梅來了,飛快地跑出家門,來迎接她。呂娜的妹妹一見張桂梅來到家門口,激動不已,緊緊地抱住張桂梅,喜極而泣。呂娜的母親、姐姐見到張桂梅時,也是激動得熱淚盈眶。

在院子裏,張桂梅詢問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情況。當得知其父親病逝後,家中至今還欠債10多萬元的情況時,張桂梅顯得非常難過,並請求當地政府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能否在扶貧政策上、惠農政策上,哪怕是在收穫芒果的時候,對這個家庭有所幫助。相關負責人也立即表態,給予相應的支持。

呂娜說,臨近大學聯考父親病逝,是黨和政府、學校給予了她和家庭無私的關懷,在學校紅色信仰的教育下,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她化悲痛爲力量,走出逆境,大學聯考考出611分的好成績,考上了青島大學英語系。在學校裏,呂娜發揚女高的精神,不懼困難,刻苦學習,準備報考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研究生。呂娜的妹妹也表示,等九年級畢業,也一定要報考女子高中,像姐姐一樣考個好大學。呂娜的母親說,女子高中開展的紅色教育、信仰教育,由孩子回家宣傳後,對家庭的改變也很大。

當天下午,張桂梅繼續乘車前往興泉鎮松竹村在校學生陳明思家進行家訪。張桂梅一到陳明思家,就看望其生病的爺爺,詢問其父母親現在家庭的經濟狀況。在得知陳明思父母親不再吵架,其父親不再酗酒時,張桂梅如釋重負。當得知陳明思父親患糖尿病的消息時,張桂梅當即表示,孩子的生活費就不用家裏支付了,這個錢留着看病,學校每個月給孩子500元的生活費。同樣,張桂梅也將陳明思家庭的情況告之駐村扶貧幹部,希望從相關政策上給予扶持、傾斜。

正在女子高中讀高二的學生陳明思講述了自己家的情況,當時父母親吵架,家庭快破裂了,她也迷茫,還有過輕生的念頭。後來通過學校開展的信仰教育,參加江姐歌劇《我爲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的演出受到的影響,特別是通過張桂梅的家訪,讓父母親和好如初了,讓她樹立了信心,一定要以優異的成績回報黨、政府和社會。

家訪途中兩根肋骨被顛斷

家訪中,車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穩,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訪回來,張桂梅都要重病一次。對於62歲、身體長期有病的張桂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次的“長征”。

家訪路上,每一個擁抱都讓人動容。

一次,在永勝家訪,由於路途遙遠,休息的時間很少。當時,張桂梅一直咳嗽,並感覺胸口疼痛。她以爲是咳嗽引發的疼痛,只吃了幾片止疼藥。可接下來,疼痛加劇,隨後又開始發燒,到了行走都困難的地步。可一想到孩子們

下學期就要參加大學聯考,便咬牙堅持走完了這些孩子的家。那時張桂梅自己都不知道因爲路途顛簸,自己的兩根肋骨已經被生生顛斷了。還有一次在家訪途中,張桂梅住在寧蒗一個小旅館裏,因爲發燒,半夜口渴找不到熱水喝,也不願意驚醒大家,就在那樣冰冷的冬夜裏,從水管裏接涼水喝。她用柔弱的身軀扛過了那些巨大的疼痛,用人的信念,支撐着走進每個孩子的家。

10年來,張桂梅爲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地前行。她忘記了失去親人的悲痛,忘記了別人的不解、非議,忘記了殊榮,忘記了年齡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黨的教育事業中。她就是要讓最底層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讓他們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樣,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她就是要讓學校培養出能回報社會、真正具有共產主義理想的學生。

爲了省錢,她多年來從不吃肉,每天生活費控制在最低標準。但在華坪,張桂梅對別人的慷慨卻是出了名的。張桂梅慷慨的事例不勝枚舉:全國勞模的5000元獎金,她考慮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前交了黨費;優秀員3萬多元獎金,剛拿到就捐給了災區;昆明市總工會千叮嚀萬囑咐專門撥給她治病的2萬元全部給了山區缺水羣衆打水窖。截至目前,張桂梅捐出的獎金和大部分工資累計達70萬元,通通用於資助學生、幫助困難羣衆和發展教育事業。

時代楷模張桂梅人物事蹟 篇三

12年來,在華坪女高畢業的1804位貧困女孩心中,張桂梅就是一支照亮她們前路的蠟燭。

10月17日一早,記者來到華坪中心鎮拉畢村村口,穿過一片菜地,跨過一條水溝,順着牆邊的小路,走進女高畢業生李小月(化名)的家。3年前李小月會考時,癱瘓多年的父親說:“只要能讀女子高中,就能上大學,我就放心了!”李小月如願上女高時,父親已經去世。“家裏沒有能力供小月讀高中,是女高免收學費、書費、住宿費,張桂梅老師每月還給小月700元生活費,小月才能讀完高中。”李小月今年考上了普洱學院,母親李良翠送她到普洱校門口。瘦削的李良翠連連感嘆:“小月今年考上大學,我正爲上大學的學費發愁,張老師又送來了1萬元,湊夠了大學學費和生活費。張老師很偉大!沒有她和女高的幫助,孩子讀不了高中,也上不了大學。”

在華坪縣醫院檢驗科,有一位做事風風火火的女檢驗師,她叫高世婷,華坪女子高中第一屆畢業生。在檢驗科值班室裏,高世婷對記者連聲說:“沒有張桂梅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喊她阿媽。”

2008年,家在華坪縣興泉鎮興泉村的高世婷九年級快畢業時,父母先後去世,家裏只有弟弟和年邁的爺爺。她的會考分數超過了縣一中分數線,可沒錢交學費。絕望時刻,華坪女高開始招生,張桂梅接納了她,不僅免學費書費,每月還補助她300元生活費,還把她弟弟接到兒童之家生活。因爲心裏還充滿對父母去世的悲痛,第一次見到張桂梅時,她禁不住全身發抖,張桂梅坐在她身旁,拍拍她的腿親切地說:“別害怕,好好學習!”此後張桂梅多次找她談心,讓她逐漸走出了悲痛的陰影,當了班長,3年後考上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她在大學的學費、生活費都由張桂梅負責。大學畢業後高世婷回華坪縣醫院工作,有了幸福的小家,還能贍養爺爺。80多歲的爺爺常在村裏自豪地對別人說:“我孫女在縣醫院上班呢。”

雲南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研究生李欣坪萬分感慨地說:“2011年會考結束,我很擔心自己像同齡女孩一樣,去打工或是嫁人生子。慶幸的是華坪女高發來一份錄取通知書,改變了我的一切。正是張桂梅老師和女高其他老師的言傳身教,讓我成爲一個佩戴鮮紅黨徽的研究生。”

12年來,麗江市貧困山區許多國中畢業的女孩,都走進了華坪女高的學堂,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使1804名貧困山區女孩圓了大學夢。其中今年大學聯考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了一本。“多數畢業生成爲教師、醫生、公務員和企管人員,還有邊防民警和海關人員。今年有2個畢業於華坪女高的大學生自願參軍到西藏,現在全國各省市區都有我們女高的學生了。”張桂梅很開心。

“張桂梅帶動的不僅是華坪女高,還帶動了全縣所有學校。2008年女高成立以前,全縣會考升學率不到50%,2020年就達到了90%以上,近8年來全縣大學聯考升學率在麗江市保持第一名。”華坪縣教育局黨工委書記胥國華說。

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 篇四

2021年華坪女高159人蔘加大學聯考,70名女生超過一本線,取得這樣的傲人成果,離不開學生的苦讀、教師的苦教,更離不開張桂梅不顧生死的奮鬥。今年是鄉村振興開局之年,黨員幹部要向張桂梅學習,築牢理想信念的魂,深扎艱苦奮鬥的根、滿懷無私奉獻的情,夯實初心與使命的根基。

堅定理想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堅持不懈。

爲實現理想,張桂梅四處奔走、風餐露宿,不顧他人的白眼和誤會,想方設法籌集經費,經過6年的不斷堅持,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中終於修建完畢並投入使用。作爲黨員幹部,要向張桂梅學習,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在工作中要始終以人民的利益爲出發點,以人民的需求爲着力點,以人民的滿意爲落腳點,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要清醒地認識到:鄉村振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其間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要以實際行動詮釋心繫羣衆、爲民服務的初心使命,用理想信念激發幹事創業熱情,做到凡事衝在前面、幹在前面。要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解羣衆之所困,紮實辦好民生實事,以工作實效取信於民,以履職盡責的實際行動參與到鄉村振興偉大新徵程中來。

堅持艱苦奮鬥,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韌勁迎難而上。

張桂梅克服重重困難,每天早上5點起牀、凌晨1點躺下,艱苦奮鬥13年,換來了1800多名貧困女孩圓夢大學。作爲黨員幹部,要向張桂梅學習,堅持艱苦奮鬥,到條件艱苦的山區去,到生活清苦的農村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正大步邁進鄉村振興新徵程,要積極投身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洪流之中,脫掉皮鞋穿草鞋、換下西裝着便裝,撲下身子、放下架子,發揚吃苦耐勞、實幹苦幹的精神,面對困難不退卻,面對矛盾不迴避,面對挫折不放棄。勇於紮根基層,懷着越是困難越向前,越是苦難越拼搏的決心,堅定前進步伐,奮力走在前列,堅守工作崗位,勇當開路先鋒,敢於迎擊挑戰、迎難而上,做到“逢山能開路,遇水能架橋”,以決戰決勝意志激活鄉村振興“動力引擎”。

堅守初心不變,以“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心勁無私奉獻。

張桂梅幾十年如一日,靜下心來做事,沉下心來育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始終堅守在教書育人的第一線,不爲名、不爲利,只爲讓貧困女孩昂首走出大山。作爲黨員幹部,要向張桂梅學習,堅守初心不變,淡泊名利,做到一心向黨、一心爲民。作爲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任務艱鉅而繁重,黨員幹部一定要正確對待個人得失,要把崇高使命裝在心裏,把人民羣衆裝在心裏,把務實作風裝在心裏。實現鄉村振興,要在勤於爲民上多下功夫,踐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克己奉公,多做貢獻”的莊嚴承諾,用實際行動賦予奉獻以新的時代內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無私奉獻和“功成一定有我”的責任擔當在鄉村振興新徵程中乘勢而上,爲服務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時代楷模張桂梅人物事蹟 篇五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縣民族中學的學生和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們親切地稱她爲“校園媽媽”、“張媽媽”。張桂梅爲之苦苦追求的夢想一天天成爲現實,她讓偉大的母愛在奉獻中不斷延伸。

她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幸運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臺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臺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張老師的生命價值觀非常清晰。

我們學習她,首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爲一個黨員,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畢業班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突出,她說:“爲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爲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們學習她,學習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着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着,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

我們要認真學習張桂梅同志努力實踐重要思想,牢記宗旨、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高尚品德。以張桂梅同志爲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爲打造文化旅遊名市,構建和諧大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要認真學習張桂梅同志努力實踐重要思想,牢記宗旨、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高尚品德。

我們學習她的精神品質,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

作爲一名戰鬥在大理市太邑山區的教師,以張桂梅同志爲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爲打造文化旅遊名市,構建和諧大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 篇六

作爲在雲南待了大半輩子的東北人,張桂梅對待學生成績時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強和堅韌。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東北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立,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後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當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爲了不耽誤九年級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直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住院承受手術。

得知張桂梅身患重病,縣婦聯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時看望了她。幾天後的縣婦代會上,全體代表爲這個“外來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錢捐款、有人把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謝謝

張桂梅模範事蹟 篇七

張桂梅,45歲,滿族,中共黨員,雲南省麗江地區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華坪兒童之家院長。20xx年以來,先後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被全國教育總工會、國家教育部評爲“全國十佳師德標兵”,被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佳”知識女性,獲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首屆“興滇人才獎”,被省婦聯、省電視臺評爲“感動雲南”十大母親,被評爲麗江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優秀員”、“先進工作者”稱號。今年6月,在中共雲南省委八屆三次全會上,她當選爲雲南省出席黨的十七大代表。

張桂梅同志深深紮根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愛教育,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別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愛學校,不顧身患多種疾病,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經常超負荷地工作在教學崗位上;她愛學生,拿出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關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關愛學生。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名黨員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張桂梅同志是教師的優秀代表,是教師的榜樣。張桂梅同志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張桂梅同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張桂梅同志讓社會滿意,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成才,認真執行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切實加強師德建設,真正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通過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以後,我們要更加熱愛和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培養高素質的建設人才和接班人作爲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甘爲園丁,做到教育安心和專心,全心全意爲教育事業服務。熱愛本職,踏實工作,不追逐名利。爲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與能力。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認真聽取他們的教誨。講好普通話,使用規範字,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上好每堂課。絕不得過且過和放任遷就學生,而要以又紅又專的高標準要求學生,以滿腔的愛心關心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積極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誘,管教管導,既教書又育人,對學生一視同仁。做到深入學生,爲學生排憂解難,爲學生多辦實事。

敬業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人生的價值在於奮鬥、進步與奉獻。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條。有人說,偉大的'科學發現和重要的崗位,容易調動敬業精神;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業也敬不起來。道理並非如此。教師們發揚敬業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可感召成千上萬人投身到教育事業建設中,推動社會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在平凡的教師崗位上長期能,創造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業績,需要我們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感悟 篇八

啓迪他人,剛柔真我。滕啓剛紮根基層書寫了精彩人生,用生命詮釋了法官廉潔自律的政治操守。

滕啓剛同志的一言一行深深激勵着我,我要向滕啓剛同志學習,學習他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對審判工作無比熱愛,始終站在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糾紛的前沿,探索調解新思路;學習他以羣衆苦爲苦,實實在在解決百姓的難心事,時時同民意對錶,事事向民心對標,把爲人民服務作爲審判工作的指南;學習他敬業奉獻,手受傷“三指”打字、從不午休、看三小時監控只爲找出關鍵證據……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他的感召下,我對社會、對工作、對家庭,都多了一份責任感,一份使命與擔當。作爲新入職幹警,我將懷揣無限的熱情投入到法院工作中,無私奉獻、精益求精,時時刻刻紮實做好本職工作,努力踐行初心使命,以實際行動向榜樣致敬!

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感悟 篇九

20世紀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一場席捲全國的聲勢浩大的運動。廷·巴特爾參加了這場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他走出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走進了蒼涼、偏遠、閉塞的薩茹拉圖亞草原,時爲1974年。面對陌生的環境,一切都必須從頭學起,首先是蒙語,不會蒙語,就沒法兒和牧民進行交流與溝通;然後是在草原生存的基本技巧:騎馬、放牧、打草。廷·巴特爾用心去貼近草原,用心去貼近牧民,草原和牧民給他以豐厚的回報,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凡是牧區生產、生活中所需得知識和技能,廷·巴特爾基本掌握了。

1976年,復出後的廷懋將軍出任內蒙古軍區政委、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與此同時,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臺了。在薩茹拉圖亞知青點,人們普遍認爲,第一個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爾,一個簡單的理由就是他的父親是自治區的高層領導,而是事實卻讓大家看到的是相反的結論。廷·巴特爾不僅不是第一個返城的知青,而是40名知青中唯一紮根在薩茹拉圖亞草原的知青。

草原和草原人民給予廷·巴特爾以極大信任,讓他去經營和管理乳品廠,一年幹下來,廷·巴特爾楞是讓這個瀕臨倒閉的乳品廠盈利5萬元。廷·巴特爾在熟悉草原的過程中找到了有所作爲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支點。他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志願書上鄭重地寫下“廷·巴特爾”4個字。老將軍廷懋給兒子的禮物是一本《黨章》,並語重心長地叮囑:“好好學,千萬不能辜負黨組織的期望。”

1981年秋,廷·巴特爾在美麗的高格斯臺河畔與美麗的蒙族姑娘額爾登其其格組建起幸福的家庭。

1993年,已經出任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又面臨一次考驗。北京軍區按政策規定要在北京爲廷懋將軍修建一座小樓,並安排一名子女隨同進京。對巴·特爾來說,這是一次絕好的機會,但他已經把生命融進薩如拉圖亞的廷·巴特爾,捨不得已經圍封的草原,捨不得他親手繪製的草原建設藍圖。他對父母說:“我的事業在薩如拉圖亞,我深情地熱愛着這片草原!”薩如拉圖亞位於渾善克沙地西北邊緣,面積437.5平方公里。這裏曾是一望無際的草原,108眼泉水匯聚而成的高格斯如河在這裏流過。

20世紀80年代,牧區開始推行草原畜牧雙承包制。這一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牧民的養畜積極性,但卻缺少對牧民的科學引導,導致牧民在追求養畜頭數時無視對草原的破壞,使草原變成黃沙漫漫的沙地,廷·巴特爾大聲疾呼:不能這樣下去了,否則,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也將不復存在!廷·巴特爾從這戶牧民家裏出來,又進那戶牧民家裏,苦口婆心和每一個牧民商量、探討圍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然而,牧民們還是不接受他的觀點和理論。

廷·巴特爾想,共產黨員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率先垂範,牧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觀點和理論,是因爲這種觀點和理論還沒有變成看得見、摸得着的實際。

1986年,廷·巴特爾在薩如拉圖亞草原上做出驚人之舉,把他和妻子辛辛苦苦發展起來的60多隻羊全部賣掉,用賣羊錢買回網護欄,圈起300多畝草場,一年後的實際效果更是讓牧民感到震驚。廷·巴特爾圍封的300畝草場打下9馬車草,相當於其他牧民1000畝草場的打草量。廷·巴特爾家出欄一頭牛收入1200元,別人家兩頭牛才賣1000元,這鮮明的對比使牧民們悟出一個道理:跟着廷·巴特爾幹,沒錯。

在廷·巴特爾的悉心指導下,牧民們實實在在地落實着保護和建設草原,出現了輪牧區、休牧區。廷·巴特爾把自己的草場細化爲8個區,兩個禁牧區,一個種植青貯區,一個種樹種草區,另外4個是春、夏、秋、冬輪牧區。

20__年7月,錫盟盟委、行署在全盟範圍內提出“圍封禁牧、收縮轉移、集約經營”的圍封轉移戰略時,薩如拉圖亞嘎查100%的草場都進行了封育和劃區輪牧,牧民建網圍欄的面積達30萬畝,建畜圈4820平方米,打井49眼,在建設養畜中,牧民人均收入由過去的500元飈升到現在的3600元。“圍封輪牧”對恢復草原植被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草畜不平衡的問題。

廷·巴特爾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所形成的“蹄腿理論”再次給牧民以啓發:養一頭牛隻有4條腿,5只羊卻有20只蹄子。很顯然,5只羊對草原的破壞遠遠大於超過一頭牛,養一頭牛所付出的辛苦要比養5只羊付出的辛苦少的多,既保護了草原,又減輕了勞動強度,何樂而不爲呢?

廷·巴特爾說:“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把人民羣衆的冷暖時刻裝在心裏,是一名共產黨員不容推卸的歷史責任。”20__年錫林郭勒草原歷史上遭受了一場罕見的雪災。身爲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牽掛着雪災中的每一家牧民,他用鐵鍬和雙手開出一條通往牧民家的“雪路”。走訪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牧民。薩如拉圖亞嘎查有83戶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個角落,從一家到另一家,最遠距離達80多公里。廷·巴特爾每年不止一次挨家挨戶地問寒問暖,把黨的關懷送到每一戶牧民家裏,送到每一個牧民心中。

廷·巴特爾給嘎查的幹部立下幾條牢不可破的規矩:不能以任何理由公款吃喝、請客送禮;不能動用集體畜羣;不出錢爲幹部購買交通工具;不支付油費。

20__年,阿巴嘎旗經營管理站對嘎查賬目進行清查覈資時發現,20__年薩如拉圖亞嘎查沒有一筆招待費,也沒有一筆汽油條子下賬,懷着好奇心一年一年地往前查,8年的賬目沒查出一筆招待費。事實告訴我們,廷·巴特爾是一個廉潔的黨支部書記,身體立行、嚴以律已,以自己的模範行爲和表率作用,帶出一支廉潔奉公的幹部隊伍。

薩如拉圖亞譯成漢語是月光,廷·巴特爾帶領83戶牧民通過28年的努力和奮鬥,使薩如拉圖亞嘎查的天藍了,水更清了,草更綠了;使生活在這“月光”裏的人們富裕了,文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