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我們永遠在路上(精選多篇)

第一篇:永遠在路上

我們永遠在路上(精選多篇)

永遠在路上

——記平遙煤化集團董事長郭興銀

從最初的井下推箱礦工、辦公室幹事、副主任,一直到後來的企管辦主任、經營副礦長、集團董事長。僅僅二十餘年時間,郭興銀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小夥成長爲擁有16家下屬企業的集團公司老總,無論他的企業還是他的名字,在古城平遙早已家喻戶曉。街頭巷尾,“郭興銀”三個字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財富傳說,而他的企業,在今天,也明明白白地爲縣財政貢獻着近三分之一的稅收份額。

可是人們並不知道在1994年初郭興銀正式接管平遙一礦(即煤化集團前身)之前,這家國營企業卻是一個連年虧損、資源面臨枯竭、職工精神懈怠的爛攤子。

“關鍵是信心!有信心纔會有力量。”沒有象樣的會議室,那天的動員大會是在職工澡堂開的。基層出身的郭興銀講話頗有感染力,無論普通礦工還是中層領導都公認他身上有一種領袖氣質,正是這樣一種氣質和他平日裏謙和的作風凝聚了大家的力量。當年,通過常抓不懈地思想動員,行之有效地技術改造,平遙一礦的經營終於有了起色。職工們看到了希望,幹勁也回升了。到1995年8月,郭興銀又提出“將軟肋變硬肋、化短板爲長板”的生產經營理念,鼓勵生產技術人員及時發現問題,改進技術。很快,井下機運效能不高的問題被指出,無級繩傳輸隨即改爲皮帶傳輸,產能大大提高。年底,企業終於從虧損的逆境中走出,開始盈利了。

化劣勢爲優勢,將弱項轉變爲強項。在企業內涵中是難能可貴的一種品質,而對於企業領導人來說,敢打硬仗,敢從薄弱處下手,需要具備強大的勇氣與毅力。與衆多得過且過、只顧眼前利益的企業家相比,郭興銀的經營策略顯然更具遠瞻性與社會責任心。1997年,經過多方奔走,平遙一礦成功重組了與之毗鄰的溫家溝煤礦,該礦煤田資源較爲豐富,此舉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困擾在一礦人心中的“煤田資源即將枯竭”的隱憂。當年,已正式更名爲平遙煤化有限責任公司的一礦年煤產量突破15萬噸大關。到2014年,更是歷史性地達到30萬噸的高度,上繳利稅300萬元。

而新的問題接踵而至,煤炭產量大幅度提升的背後,又隱藏着新的危機。多年來公司煤炭外運主要依靠縣煤運公司,現在產量提高了,縣煤運公司僅僅能夠解決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煤炭積壓在煤礦銷不出去,煤炭外運難又成了當時制約公司發展的新的瓶頸。怎麼辦?面對這個新的軟肋,總經理郭興銀又下出了聯營兼併鄉鎮煤運公司這步好棋。當時全縣只有兩個公司具有煤炭鐵路發運權,一個是縣煤運公司,當時全縣煤炭的99%由該公司發運,另一家是縣鄉鎮局下屬的鄉鎮煤運公司,每年只是零擔發運,職工40多人,但是由於經營不善負債累累,年發運量僅僅3000噸。如果僅從資產負債情況來看,兼併這樣的企業是很不划算的,但郭興銀看準的是這個公司所具有的潛在的發展能力,在此期間他力排衆議,果斷決策,採取人員債務全接管,聯營重組了這個被人看作是包袱的公司,形成了煤炭生產、發運銷售一體化經營的新格局,爲公司的煤炭運銷提供了可靠保障。

隨後幾年的事實再次證明了郭興銀最初的決策是非常英明的,僅僅用了五年的時間,鄉鎮煤運公司的年煤炭發運量就由過去的3000噸發展爲30萬噸,發運量提高了100倍。2014年他們又啓動鐵路專運線建設項目。至2014年,年發運量250萬噸、南同蒲線上設計最科學的鐵路專用線順利竣工。此舉大大地增強了平遙煤化公司的市場競爭能力,進一步拓展了公司的發展空間。

一個沒有自身文化的企業是短命的,也是呆板的。在注重文化建設的今天,制度與創新固然可貴,但企業如果只知道生產、只知道單純地營銷,註定不會走太遠。郭興銀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近些年,平遙煤化集團在企業文化構建上無疑是同行業中的翹楚。

辦煤化報、辦網站,當年的“煤黑子”們工餘時間讀報、上企業內部網已成慣例。隨後,公司又在礦工當中發掘和挑選了百餘名懂生產擅經營的複合型人才,大力提拔任用。除此之外,公司每月還要進行一次合理化建議總評,並配套出臺相應的獎勵措施,對於有實際價值的建議實行重獎,最高的一次獎金額曾達到2萬元。

從2014年始,平遙煤化集團着手實施他們的第五次人才戰略大轉型,那就是由原來的勞動型職工向學習型職工的跨越。提出了“用知識塑造人才”的口號,先後組織中層以上領導幹部赴海爾、南山等大型企業集團考察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發展理念;選拔中青年骨幹帶薪到清華、北大、太原理工大學等高等學府深造;每年投資近10萬元與省內管理諮詢單位聯手對經理級幹部進行培訓;在一線中挑選文化高、年齡小、有培養前途的青年,選送上大學研讀;派遣對企業

作出重大貢獻的20多名勞模子女赴專業學校定向培養。年初,平遙煤化公司又與晉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成立了晉中職業技術學院——平遙煤化集團煤化班和機電班。學院教師利用週末,在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的前提下送教上門。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除了加強人才培育,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產業方向。近些年,煤碳採掘與深加工類企業幾乎成了環境污染的代名詞。“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企業賺取再多的利潤又有什麼用?”這些年,郭興銀掛在嘴邊的常常是這樣一句話。他本人及他的父母都居住在離煤化集團不遠的一個小村子裏,目睹了居住環境十餘年間深遽的惡化,郭興銀深知自己責無旁貸。

2014年,煤化集團領導班子果斷決策,確立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發展思路。公司按照“綠色開採、生態和諧”的發展理念,積極推進生態示範型礦井建設,開展了礦區萬畝造林工程。在由煤炭採掘向焦化加工的產業鏈延伸過程中,他們確立了一步到位建設60萬噸機焦項目的發展思路。隨後又大力建設節能環保項目,新建了礦井水處理廠和2.4億標塊煤矸石燒結磚磚廠。其中,年產2.4億標塊煤矸石燒結磚項目是利用礦渣和煤矸石作爲主要原料,項目集節能、節地、利廢、環保於一體,實現了燒磚不用煤,制磚不用土的突破,形成了煤-焦-電-煤矸石燒結磚的一條龍產業鏈。而公司的生化水處理、消煙除塵、脫硫系統、蒸銨系統等項目一年後也建成並投入運行。近三年間,公司又先後投資200餘萬元,在廠區內外進行大規模造林綠化。目前綠化面積佔到廠區面積的30%以上。夏秋季節,步入廠區,綠

樹掩映,花香飄溢,清風撲面,整個生產廠區被濃濃綠色包圍,成爲名副其實的“綠色工廠”。他們這種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的觀念,得到了應有的回報。2014年初,在省、市、縣各級政府的環保整治專行動中,平遙煤化焦化廠成爲本縣唯一予以保留的焦化企業,超前的發展理念爲企業贏得寬廣的生存空間。

2014年5月,公司佛殿溝煤礦又被省環保局授予“山西省生態示範型礦井”,這是公司繼獲得晉中市“花園式單位”後的又一殊榮。然而,所有的成功都只能代表過去。用郭興銀的話說——“我們永遠都在路上。”時至今日,平遙煤化集團銷售收入已突破25億元,年上繳利稅2.5億元,是古城平遙工商界名副其實的巨無霸。但做爲集團董事長的郭興銀在大會小會上總在強調企業的危機感,沒有危機感就沒有上進的動力。而居安思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風範。

此刻,郭興銀正在路上,平遙煤化集團正在路上,中華民族也正快步行走在偉大復興的路途上。

第二篇:心,永遠在路上!

心,永遠在路!

我們都改變不了酷愛自由的本色,喜歡在陽光下奔跑,喜歡在月色中徜徉,人生若夢,誰又能爲誰改變些什麼?莫讓憂傷蒼白了心靈,縱使有些事情是莊周蝶夢,也要懂得:透過淚光,爲自己保留一份輕鬆。

有些人,原本不屬於命中註定,有些事,原本只屬於曾經,所以,最好的忘卻,是雲淡風輕。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完全屬於永遠, 所謂的永遠,只是,我們心中的一種期盼。

每個人都有許多煩惱,藍色的憂鬱,蹉跎成河,經年過往,其實很寂寞,只是不想說。習慣於站在煩惱裏仰望幸福,收藏點點滴滴的快樂,然後,笑看,明媚成歌。

靜靜的轉身,只爲了把憾事遺忘;默默的凝望,只爲了讓思念更長。滄海桑田,沒有人能握得住夢的溫度,漂泊的是腳步,成熟的是心靈。想做一朵優雅的蓮,淡做骨,水做心,無論幾許滄桑,靜默一湖恬靜。入泥三分,出水三分,剩下的四分,是風雨中高傲的靈魂。透過指尖的溫度,期許歲月靜好,我知道,在我體內,一定有一顆倔強的靈魂,不爲瞬間的美麗,只爲追尋心中,那個曾經流淚的夢...有一種承擔,叫提得起,放得下;有一種負擔,叫提得起,放不下。向前走,走過不屬於自己的風景,瀟灑的,不是唯美而是心情;收穫的,不是滄桑而是淡定。

心,永遠在路!

第三篇:學習,我們永遠在路上

各位領導,老師:

下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

學習,我們永遠在路上

第一批國小教師遠程研修結束了。我依然沉醉於遠程研修的兩岸美景中,依依不捨、留戀忘返。短短几十天,我已與遠程研修結下了不解之緣,遠程研修已成了我生活、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這次遠程學習期間,我傾聽着專家們的指導引領,欣賞着名師們的優秀課例,交流着老師們的精彩作業,品嚐着研修中的豐碩果實,感動着、體會着專家、指導老師們的辛苦付出……

在這個平臺上,我們把自己的思考困惑說出來和大家共同釋疑;我們把自己的學習體會說出來和大家共同分享;我們把自己的成功喜悅說出來和大家共同歡笑;我們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說出來和大家共同奮進……老師們的成功感、責任感、幸福感共同提升!

我們每天學專題、寫作業、發評論、寫隨筆,磨課例,忙的不亦樂乎,但忙併快樂着;我們每天耕耘着,付出着,思考着、感動着、幸福着,累的冥思苦想,但累並收(請收藏本站)獲着。

沒有人能隨便成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破繭的陣痛怎能凸顯羽化的美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遠程研修是一種吸引,不是爲了完成任務;遠程研修是一個典範,爲我們樹立了教學的榜樣;遠程研修是一次機會,讓我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遠程研修是一架雲梯,指引我不斷向上攀登的方向;遠程研修更像是一條巨大的遠洋艦,載着我們奔向教育改革新天地,譜寫教育改革新篇章!

研修培訓學習雖已結束,但令人欣喜的是這個學習近平臺能長期保留。老師們能隨時在課間空堂時,再次品味專家們的字字珠璣,再次欣賞名師們的優秀課例,再次審視自已的課堂教學,再次感受做教師的幸福和快樂!

遠程研修,只是一個開始;培訓學習,我們永遠在路上。

第四篇:夢想永遠在路上

夢想永遠在路上

作者:鄧在豔雲南省文山市文山學院

別人用掌聲歡迎未來的自己,而我們在做什麼呢?抱怨世界對我們不公,抱怨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究竟在做什麼?我們的夢想能堅持幾分鐘,堅持幾小時,還是堅持幾天?說到這裏我們有的朋友不禁感到汗顏,因爲過去的日子裏,我們的理想僅僅是爲了別人的理想而理想,我們自己真正的夢想在哪裏?我們很多時候只是爲別人活着,別人的情緒隨時都可以左右我們,而現在,我們究竟爲了什麼而活着?

也許“別人問我幸福嗎?”,我也會說我一點也不幸福,因爲幸福離我是那麼那麼的遙遠。一位老學者說過“人生=百分之五的痛苦+百分之五的幸福+百分之九十的平淡”,而我的卻是“人生=百分之九十五的痛苦+百分之五的幸福”。面對過去的釋懷對我來說太難太難,難道我註定在痛苦的泥濘中掙扎一輩子嗎?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說過“不知宏觀者無以謀微觀,不知未來者無以謀當下,不知世界者無以謀中國。”。多少人是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標的?然而有夢想的人誰又敢大聲的說出來?敢說的人成了成功者,不敢說的人他們的夢想最終成了幻想,於是就在幻想和平淡中終老一生。

30年前我們的先輩爲實現四個現代化不懈的努力着,那時的他們理解的社會主義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現在我們過着幸福的生活是由先輩們不斷努力換來的,所以夢想的路上要學會感恩。

孤單並不可怕,用愛溫他人,用自己的聰穎踏出美麗而燦爛的人生足跡,未來並不那麼遙遠。不要辜負前面爲你鋪路架橋的人,不管生命的姿態如何,都要學會感恩;如果有一雙手爲你撐起小小的天空,不管那力量有多少,都要學會珍惜;或許你會順風順水,但千萬不要夜郎自大;或許你會坎坷難行,但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我們就站在舞臺中間,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抑或有人才嘲笑你的無知,把它當成喝彩聲就好,因爲前進的路上總有傻子在笑的,不要在意什麼流言蜚語。人生也許會有飄忽不定的感覺,但沒有關係,“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心永遠不要丟失,因爲只有想要的人才會努力。

生命抑或長抑或短,是在於自己怎麼理解。有夢想的人,認爲短短几十載,就在拂袖之間,就在彈指之間,他們與信念爲伴,他們永遠不孤獨;想虛度年華的人,這漫長的歲月,對他們來說是折磨,是空虛和無邊的寂寞,他們以平淡爲伴,他們也不知何爲孤獨。

祖國的事業猶如朝陽冉冉升起,作爲90後的我們不要羨慕過去,不要對未來太多空想,立足實際,大步向前。不要像有的人說的“90後自私、冷漠、心靈脆弱,是啃老族。”。我們要勇敢的告訴世界90後早已吹響了前進的號角,我們的青春和力量沒有終點,我們不怯懦,我們“never give up”,我們承擔得起祖國的未來和明天。

有一種永不放棄的信念,不管在何時它都會帶你走向遠方。要相信,只要你有想飛昇天和太陽肩並肩的信念,世界就會等着你去改變。想做的夢,不怕別人嘲笑,不管有沒有煩惱,勇敢的大步向前。

有了夢想的路,年輕的夢沒有終點,最終我們就會“滿載一船星輝”。

第五篇:成功者永遠在路上

成功者永遠在路上

成功不是戴上一個又一個花環,成功是戰勝一個又一個挑戰,成功是邁向既定目標,百折不撓,持之以恆,不達目的絕不罷休。成功者永遠在路上。

我自信我會成功,但我還沒有成功,我一直行進在成功的路上。

幾年前,我也和芸芸衆生一樣,認爲成功是一個結果。比如說,某項比賽中得了冠軍,某項計劃超額完成,某個領域有了突破,甚至某個人當了老闆??我都會認爲他們成功了。我昨天的文章《激情源自企業,信心來自企業》一文中就談到,我身邊的幾個同事做老闆的事例,大家都認爲做老闆就是成功的標誌。可是沒有想到,短短几年時間,當時講的幾個老闆他們多數都失利了,重新又走上打工之路。不過,我也並不認爲他們去打工就失敗了。因爲我不知道他們各自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他們追求的是什麼,他們當老闆失利了,也許他們去打工會更成功。這其中最成功的代表可能莫過於打工皇帝唐駿。唐駿去微軟打工之前也是二家公司的董事長。誰又能否認這些當老闆失利而又重返打工行列的大軍中不出現第二個唐駿呢?

我身邊就有二個事例證明:當過老闆的人打工會更受歡迎,至於成不成功,咱們姑且放在一邊。

我在鎖廠的供應部曾經有一個江西女孩做文員,碰巧她也姓唐(名我一時想不起來了),就叫她小唐吧。小唐只是高中畢業,但她做事卻比好多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有條理,態度更積極,交待給她做的事情,沒有讓你操二次心的。有一個週末,我沒有回家,想了解一下出口鎖外加工配件的計劃執行情況。小唐正好加班。由於要等供應部經理,我們倆人就聊起了家常。原來,她在老家開過店,她說把工作當自己的事來做,你既不覺得累,也不會去同他人比報酬。既然已經來到了一個企業,你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對自己的待遇不滿意,對上司的態度不滿意,對同事的勢利不滿意,除了徒添自己的煩惱,你能改變什麼?打工,不擔心贏虧,三餐不愁,每月還有工資領取,比我開小店強多了。開店說起來也是老闆,一個月下來,不說領工資,如果不賺錢,還虧了本,你去找誰?

你說說,有這樣心態的員工,哪個上司不喜歡,哪個老闆不滿意?聽說我走後,她被提升爲供應部副經理,後來又被我的一個好友老闆找去做了生產經理。

小唐是打工成功,還是當老闆成功?相信大家都會有自己的判斷。

再說說另一個例子。故事的主人公仍然是江西人,不過他是一個小夥子。姓陳,現在已是我的外甥女婿。小陳,一開始就在鎖廠打工,在工廠做到了車間副主任。後來和另二個同事創業,三人投資三萬元開鎖廠,當他徵詢我的意見時,我未置可否。不到半年,小陳的第一次創業就告吹了。他跳槽到順德另一家鎖廠當了生產經理。幾年後,當他在該廠地位如日中天的時候,他辭職了,又和另外三人開起了鎖廠。這次他們撐了一年多,四人投入的二十萬又打了水漂。他又被順德鎖廠的老闆請回去做廠長,收入更高了。小陳雖然只是技校畢業,可是在制鎖行業,他們那一批人經過十年的磨練,都成了行家裏手。碰巧有一個認識我的順德老闆想開一家鎖廠,苦於不懂技術,請我幫忙物色人選:並許諾“只出技術不出錢,我給他40%的股份”。其實他早已瞄準了我的外甥女婿,不過是想讓我幫他作說客而已。結果可

想而知。小陳去年已在廣東中山買車買房,前幾天我給他打電話,問起工廠的情況,小陳告訴我,月產量已穩定在每月八萬把以上——雖然不多,但比起他前二個廠生產的總和已不相上下了。

你能說,小陳第一次開鎖廠就失敗了或者說第二次開鎖廠也失敗了?恐怕不能!成功學講:“機遇偏遇有準備的頭腦”。小陳沒有前面的兩次失利,他會有第三次的機遇?

小陳還很年輕,年賺幾十萬,你就說他成功了?我當然希望他一直成功、永遠成功。但是,願望美好,不等於就一定能實現。因爲今天的成功,並不代表明天的輝煌。

像利安制鎖經歷了怎樣的風光?首屆“中山市十大民營企業”、“納稅大戶”、“慈善明星”??曾經多少桂冠掛在利安制鎖的辦公室牆上。利安制鎖的老闆又是何等的榮耀?當然我仍然認爲,這並不代表利安老闆就一定失敗。因爲我說了,成功永遠在路上。愛多老闆不也是曾經身陷牢獄,而今不也是重新站了起來,又辦起了節能燈飾生產企業?巨人集團的史玉柱不也曾身陷債務危機,最後不都站起來了嗎?利安的老闆也一定能站起來。如果他真正面壁思過、痛改前非,幾年以後重新站起來,絕非空談——這也是我曾經替你打拼的兄弟最大的心願。

因爲我相信成功永遠在路上,哪裏跌倒哪裏爬起來,屢敗屢戰,只要身軀尚存、靈魂尚在、精神不死、理想不滅,任何人不管失利多少次,只要你最後挺住了,人們還會當你是英雄!中國人講究“不以成敗論英雄”,應該就是對“成功永遠在路上”觀點的最好詮釋。

標籤:多篇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