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大學生生涯總結多篇

大學生生涯總結多篇

【第1篇】2022年大學生涯大總結範文

轉眼間,大學生涯已經結束了!即將走進社會,走進企業...回首這大學三年,真是有喜又有憂,現在我是時候該好好總結下自己這三年裏的一切。

大學一年級

第一學期,剛到新的環境,我的心一直激動不已,看着幽美的校園環境,還有校園裏那一張張成熟的臉蛋...在這裏我認識了很多朋友,還有一羣年輕的老師... 進入大學前本以爲將要面對一切黑暗,但是令我意想不到的卻是,事實與我之前的想法完全相反。在大學裏到處充滿溫馨與關懷~入學的第一天,我就到處看到責任心特強的師兄們奔波勞碌的身影,進到宿舍,我有緣結識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良友,還記得那天他們爲我送行的那一幕,他們的舉動深深的撼動了我的心靈。如今,他們的臉孔已經像烙印一般深深的烙印在我心中...還有那位培育師兄,他是我學習的榜樣,有很多地方都很值得我去學習。宿舍中到處是我學習的楷模,家德,是他讓我認識到做人要笑迎天下,一個甜美的笑容,能滋潤人的心靈,一個甜美的笑容能安撫一顆受傷的心,一個甜美的笑容能化解一切摩擦,一個甜美的笑容能迎來八方朋友.....一個甜美的笑容能做到的事情太多了,幾乎可以說,一個甜美的笑容就是你前行的一條綠色通道,謝謝你,家德。偉傑,是他讓我認識到做人要該玩時盡情的玩,該認真時嚴肅對待!曉旋,是他教會了我做人要大方、不拘小節,也只有這樣人才會成長,纔會有成就。建威,是他教會了我要善於抓住機遇,只有抓住了每一次的機遇,纔有可能發展、豐富、壯大自己。李勁,是他教會了我做人要近墨者而不黑。潮祥,是他教會了我要敢於嘗試、敢於管理,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上進,他還教會了我互相幫助。旭凱,是他教會了我做人應該友善,要善於與周圍的人多溝通交流,懂得與人溝通交流的人才更適用商務業。嘉勇、欽良、培健、浩彬是他們教會了我做人該沉默的時候就沉默,正所謂沉默是金。期末考試,這是進入大學裏的第一次考試,我以總分6科519分的成績位居全班第二名。

第二學期,我加入了學院電腦協會,當上了電腦協會技術顧問一職,任職一年多的時間來,我給協會的成員上了無數次課,也曾經帶領着他們一起去舉行我們協會的電腦義務維修活動,服務全院師生。還記得咱們協會一起去肇慶學院、科技學院聯誼的那一幕幕畫面,多麼的令人望懷!期末考試,我總結了第一學期的得與失,首次奪得了6科總分全班第一名。

大學二年級

第一學期,做了很多事情來。9月15號參加了今年的全國英語等級三級考試,最後口試以四分通過了(五分制),筆試呀....呵呵59分!差一分!!噢噢...我還記得自己當時連鉛筆都沒帶呢....搞到快開考了還在那裏到處亂跑的!哈哈哈....那時候真搞笑!啊...還有跟我一組考口試的那個女孩....兩個人望來望去的,恩恩...真搞笑的!她後來被我說到沒話可說了....呵呵。11月份,我獲得了xx元國家助學金,後來評上了院三好學生、學院電腦協會“榮譽技術顧問”。後來我們系舉行了一個vb系統開發大賽,我聽說一等獎有300元的獎金,二等獎有200元的獎金....聽到這裏,我心裏又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我要爭取去拿到這幾百元,這樣我媽就可以少給我幾百元的生活費了!最後儘管我在系統開發的過程中很辛苦,但是我還是毅然的完成了兩套系統的開發。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歷歷在目,記得在那段時間,在合作開發的圖書管理系統,我跟陳浪兩個人每每暗自的爲自己成功解決的問題而欣然發笑的快樂心情,還有在我獨立開發的學生考勤管理系統期間,每當深夜的時候,其他人都舒舒服服的鑽進那暖烘烘的被窩裏睡覺的時候,我還毅然的坐在電腦前面,霹靂啪啦的敲打着鍵盤,想着這個功能該怎麼實現,那個功能該怎麼實現......有時還不知道只有自己凌晨3點多了還在開發系統呢...哈哈哈,現在想起來真是感覺非常充實!我在其中學習到了很多東西!!最後,交作品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一個消息:那就是我們是全應用專業唯一能完全能把系統開發出來的一組,而且也是全系的學生當中的唯一一組(包括軟件專業)能開發系統的學生,我們打破了肇慶工商的常規——一直以來都是軟件專業的學生強過應用專業的學生. 現在我們計算機應用技術1班變成全計算機系最強的一個的班級,這就是我們打破的奇蹟!12月31號,我拿到了xx年5月12號考的全國信息化工程師崗位技能證書了(計算機硬件維護)...哈哈。計算機英語!哈哈...這個我最喜歡了.....每次上計算機英語這門課的時候都只有我一個人跟老師一唱一喝的.....好像在兩個人對唱山歌啊....呵呵!我上課很認真.....但其實這些計算機部分我都應經在國小和國中自學完畢了!哈哈....考試的那天,我只用了28分鐘的時間就完成了這套計算機英語試卷.....我還記得當時我身子附近有好幾個兄弟“愛上了”我的卷子....都忍不住看了又看.....哈哈~最後計算機英語以96分最高分結束了考試al basic 程序設計,我超喜歡的.....可惜我最後評分只有79分,我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但是我覺得我在這個課程上真正學到了知識!雖然有些最後評定很高分(這次vb分數好亂)...但是真正懂的人有幾個呢?我要的是知識,而不是分數!ps,我非常喜歡...上課也超認真的....想看看我的作品麼?去我的空間相冊“我的作品”裏看看吧,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嘻嘻....網站....哈哈,一直很認真上課和實訓,最後以95分最高分結束了考試!最後考試完畢!我又以6科總分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結束了這個學期的學習!呵呵,總體看來,這個學期更加踏實了許多....學到了點東西....當然,極大程度是自己自學的!陳笑教授說的好——世界上最高等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覺得我真的做到了這點.....

【第2篇】大學職業生涯矛盾與自我超越報告總結

我今天想跟大家講的,是大學職業生活可能帶給我們的矛盾、困惑,以及個人可能的應對之道。

毫無疑問,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社會的現代轉型,在好的大學裏取得一個職位,已經成爲在這個社會上令人羨慕的事業成功的新起點。我們這一代人主動或被動地以大學作爲職業選擇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的情況,早已不復存在。最近完成的第六次中國公衆科學素養調查顯示,我國公衆認爲教師的職業聲望最高,公衆在期望子女從事最好職業的選擇中,教師職業的期望值也是最高的。先不講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大學的社會責任這類賦予我們某種崇高美感的內容,僅僅從與日常生活經驗相關的視角看來,大學爲她的每一位從業者提供了空氣清新、綠樹成蔭的校園,相對寬鬆且有人情味的工作環境,比較穩定、可能逐步上升且有較好福利保障的收入,還有一年兩次、每次長達數週的有薪假期。諸位還比較年輕,到了我這個年齡,就更能體會到,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環境中,對他們人格的形成和品味的提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眼下這個社會迅速轉型,價值觀和是非感日益多元發展,從而令人難以適從的時代。即使從這樣比較世俗的眼光看來,我們有機會在這個校園裏成爲同事,也真是值得高興和珍惜的。

在座的諸位大多是年輕人,大家選擇任職於大學,一定不僅僅是因爲上面提到的這些相對世俗化的理由,一定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很好的設計,也可能對未來的生活懷有各種各樣多少有點理想色彩的期待。作爲過來人,我想說的是,大學的職業生活也充滿矛盾和挑戰,在未來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一種帶有超越感(甚至是某種宗教感)的平衡的心態,將是諸位的職業生涯能否平順而成功的關鍵所在。陳寅恪先生講過,“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也就是說,讀書人要脫俗。“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這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境界,特別是在現代中國的大學裏面。我們對大學有很多期盼和理想,但這些期盼和理想的達成,有待於用一種帶有宗教感的態度去提升。這也是我們這些選擇任職於大學的人,所要面對的可能備受內心煎熬的難題。

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大學理想與大學職業生涯實際狀況的矛盾。

如果從12世紀在法國、意大利、英國等西歐國家陸續出現的中世紀大學算起,大學已經有近800年的歷史。在全世界現存的85個1520年以前成立的組織中,有70所是學校。大學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已經不證自明。有無數最傑出的學者、教育家描述過他們心目中的大學理想,我想不避累贅,在這裏引述20世紀美國社會學家艾倫布魯姆的一段話,來說明人們有過的對一所好大學的期望,這段話引自1987年他出版的名著《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

一所好大學應該有另一種氣氛,它告訴我們,有一些問題應該被每一個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沒有人問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氣,不允許不利於或者妨礙自由探索的東西存在;它給出重要與不重要之間的區別;它保護傳統,不是因爲傳統就是傳統,而是因爲傳統提供在極高的水準上進行討論的模式;它蘊含奇蹟,預示在分享奇蹟中產生的友誼。更重要的是,這裏有真正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是理論生活存在的活的證明,他們的動機不會流於低俗,雖然人們以爲低俗的動機是無所不在的。他們有權威,但不是來自權力、金錢或家庭,而是來自能夠贏得尊敬的天賦。他們相互之間、他們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使人們看到一個以真正的共同利益爲宗旨的團體。大學是一個以理智爲基石的國家的神殿,是奉獻給純粹理性的。它在人們心中喚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將自身與平等自由融匯爲一體的人才會產生這樣的感情。

我不敢說,我們都是“將自身與平等自由融匯爲一體的人”,但我們在大學工作,都多多少少分享着這樣的關於大學的理想。對在座的一些同事來說,也許對這樣的理想的憧憬,正是你們選擇任職大學的緣由。

然而,毋需諱言的是,在大學任職的外部條件,特別是與個人職業生涯順利與否相關的部分,並未達到這樣理想化的境地。大學是人類的組織,也就具備了社會組織的所有弱點,人性的弱點也必然導致大學職業生活要面對的種種不公。代表了人類未來、良知、公正、平等和其他各種追求的大學理想,是由生活在充滿了短視和不公的環境中的大學領導者、教師和其他同事的具體活動來達成的。這是每一位剛剛步入大學之門的同事,從一開始就要準備面對的。

對於教師來說,這樣的矛盾,由於現代大學中教師職業互相矛盾的雙重要求而被強化了。

學者職業化導致了這樣一種局面,即只有在大學和研究機構裏面從事的工作,才被同行承認爲是學術的工作。對學術創造的願望,促使我們在大學裏找一份教書的工作。結果,就難免要遇到大學制度的一個內在矛盾。在現代的學術體制下,學術越來越變成一個從業者集團內部的自足的行爲,衡量一個學者學術貢獻的大小,成爲學術共同體內部相互承認的過程,而這個共同體的評價,決定了我們能否當一個好學者。要當一個好學者,一定要有好的學術思維的能力,而學術思維的本質,就是在深刻理解學術史和嚴格遵循學術規範基礎上的知識創造。從這個角度講,學術就是“反常識”。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學者的標誌,是看一位學者在學術上有沒有思想的創造,有沒有“反常識”的發明。而另一方面,作爲一位大學教師,其基本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把常識教授給學生。

這樣一來,在做一個好教師和當一個好學者之間,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容易克服的鴻溝。學術創造與知識傳授,需要的是兩種很不相同的秉性,一個人是很難同時完美地具備這兩種秉性的。我們因爲熱愛思想創造而來到這個大學,而且也可能有很好的從事學術創造的才能,但如果要長期擁有從事學術創造的資格,就必須同時具備另外一種不同的才能,即能夠通過常識的傳授,將一大堆聰明、好學、有知識準備但不懂學術思維的腦袋,訓練得具有學術思維的習慣。

1919年,德國著名思想家馬克斯韋伯做了題爲“以學術爲業”的演講,這是一次學術史上不朽的演說,其中有這樣兩段話:

大學教師中誰也不願意回憶那些有關聘任的討論,因爲他們很少有愉快的經歷。……大家必須明白,如此多的學術前程操於命運之手這個事實,其根源不僅在於集體決定這種選拔方式的不恰當。每一位受着感情的驅策,想要從事學術的年輕人,必須認識到他面對的任務的兩重性。他不但必須具備學者的資格,還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兩者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個人可以是一名傑出的學者,同時卻是個糟糕透頂的老師。

學術生涯是一場魯莽的。……你對每一個人都要憑着良心問一句:你能夠承受年復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輩爬到你頭上去,既不怨恨也無挫折感嗎?當然每一次他們都會回答說:“自然,我只爲我的天職而活着”。但至少就我所知,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無動於衷地忍受這種事。

這樣的矛盾,我們可能要終身面對。

依我自己的經驗,這類矛盾之所以有時會變成難以克服的障礙,常常主要不是由於學術制度的不公,也可能主要不是由於上級或同事看法的偏頗,而更多的是因爲我們自己不能面對內心的煎熬。在現代中國的教育制度下,從國小的時候開始,老師就告訴我們,做人要力爭上游。但恐怕難以改變的事實是,人類大腦先天的結構已經決定,天才只佔人羣中相當小的比例。我們都是很幸運的人,在一個淘汰率很高、每一步都充滿風險的教育體制中,能夠完成從國小到研究生的學習過程,有機會到大學任職。但這樣的經歷,仍不足以證明我們就是天才,甚至也不一定能證明我們比大學外面的人更聰明一些。客觀的事實是,在現代大學裏,絕大多數教職員只是中才而已。我們的內心、我們周圍親近的人們、甚至我們的社會,並不真正明白這一點,常常對我們懷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我們能夠取得大的成就。內在和外部的期望,與實際能力之間的差距,對每一個就職於大學的人來說,都可能會成爲壓力和煎熬的根源。所以,我們在選擇大學職業生涯的時候,一定要捫心自問,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

我想說的是,要正確面對大學理想與大學職業生涯實際狀況的矛盾,使我們的大學職業生活更加平順並有更大的成功,除了要遵守外在的行爲規範的約束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在科學理性基礎上的對自己的內心召喚的遵從。這是一種超越日常生活經驗的帶有宗教感的體驗。

我們選擇任職於現代中國的大學,還要經常面對保持大學精神的追求與帶有明顯“工具理性”性質的各種外部壓力之間的矛盾。

我們這個大學,是許多在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作出過奠基貢獻的學者傳道授業之所。所有的大學都會有其辦學特點,不過,並非所有大學都擁有“大學精神”。如果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沒有清華、沒有北大、沒有南開、沒有大學,那麼,我們國家的歷史就得重寫。我們相信只有這類承載了重大歷史使命的大學,才真正有其精神。我們深深相信,擁有這種精神的大學,纔可能是永恆的。

生活在這樣的校園之中,耳邊不時迴響着陳寅恪先生“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警句,大學的同事們對精神的自由有着比其他大學的學者更自然的嚮往。嶺南文化對大學精神內核的形成,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歷史系一位我很景仰的前輩學者說過,中大的可貴之處,不在大,而在中。這是一句樸素而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生活在一個整天強調要“做大做強”、要“跨越式發展”的時代,常常忘了“中庸”、“持中”、“大正至中”這些中國人思維方式中最寶貴的思想要素。相對於國內其他大學來說,我也相信大學的最動人之處,就在這個“中”字。因爲這樣的一種精神因素,讓這個大學始終對校史上許許多多“敢爲天下先”的創舉保持着足夠的寬容和理解,讓這個校園始終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讓我們這些在其中生活的人,在面對社會和自己內心的種種煎熬時,更容易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

但是,具有明顯“工具理性”取向的外部壓力仍然存在,且與日俱增,各種各樣的評估和排名,實際上已經直接影響到大學的生存與發展。校長公開表明以“爲中才立規矩,給天才留空間”爲治校理念,既然我們大多數人只是中才而已,自然就要受到更多的外部規範的約束。而這些規範和制度,可能有一部分與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對學校的期望、對學術的期望並不一致。

作爲教師和職員,學校還期待着我們爲大學爭取更多的榮譽。19世紀以後,學術成爲一種職業。這意味着我們必須遵守職業的規範,而榮譽變成了一種衡量職業(而不是學術本身)是否成功的外在標誌。在學術職業化的背景下,有了榮譽,就可能意味着有機會爲學校爭取更多的資源。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必須明白,這與自己學術工作是不是有價值,是沒有必然關係的。我們在學術上是否成功,在於看下一代學者會不會引用我們的東西,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有沒有價值。用數字來說明問題、來衡量每個人的水準,是具有破壞性的。太過看重榮譽,孤獨思考的時間就會減少。但另一方面,生活在大學裏,我們好象就有爲大學爭取榮譽的責任,而偏偏爭取外在的“榮譽”本身,就是違背“大學精神”的。這也是現代社會的悖論。

這樣以來,任職於大學者,特別是其中的學者,就有了雙重的責任。一方面,我們要守護大學的本職和精神,努力改變各種不利於文化和教育長遠發展的制度和規矩。我們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制度重建的年代,這樣的工作,無疑是時代對於大學的要求之一,也是我們在大學工作的理想。但另一方面,作爲一位普通的教職員,我們又要遵守既有的制度和規矩,在現有體制下爲個人和學校爭取更多的榮譽。

我個人的體驗是,只有在嚴格遵守既有制度,在現有體制下做得比周圍的人更好的前提下,我們纔有資格討論改革體制和改善制度的可能。只有遵循目前的規矩而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績,我們提出的改變現狀的願望和方案,纔會被正確地得到理解,大家纔會相信,我們提出這樣的要求,真的是出於對教育、文化和學術長遠發展的責任,是爲了守護大學這個人類精神生活的家園,而不是出於一己之私。在這個校園工作、生活了幾十年,我看到的情況是,對各種不合理的制度和舉措提出批評建議,且能被接受並取得成效者,往往都是在原有的體制下就做得比別人更好的人。

我是學歷史的。作爲一個歷史學家,深深地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過去30年間,我們所經歷和體驗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的巨大變化,在幾千年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親歷這樣的歷史,對中國社會的研究者來說,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由於社會的迅速轉型,我們的價值觀、行爲方式和思維模式正日益多元化,大學的職業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矛盾和困惑。今天在這裏如實地描述自己的體驗和感覺,是想告訴諸位,真正的解決之道,是要讓我們的視野更加博大,思想更加深刻,心靈能夠容納更多的矛盾,是自我的超越。

【第3篇】大學生學習生涯和求職總結

2022年元旦馬上就要到了,大學的生涯也快結束了。回顧我的大學生涯和我的求職經歷,感慨頗多,以此寫下我的感想爲我的大學做個總結。

先談談工作吧,打算下個月過杭州那邊天健會計事務所實習,因爲要有兩個月的實習考察期才能簽約,所以說工作還是在不確定當中。不過雖然說有10%的淘汰率,但是在實習的時候我會盡量多聽、多問、多學,而且我在重慶的諦威也有接近三個月的實習,留下應該沒多大問題。自信一回!說說找工作給我最大的感受:

首先:自我定位最好要清晰、明瞭。開始出去的時候我們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我們感興趣的是什麼,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積累和經歷。所以我建議平時沒事的話多去外面見識見識、多去兼職兼職。而且隨着我們找工作的過程,我們對自己、對企業瞭解的越多,我們心中的定位(所在的行業、所在的企業、所在的地區)可以越來越明晰。像我的話,進事務所是我比較喜歡的。開始的時候我一心想蹦事務所投簡歷,但當時事務所招人也不多,同時其他企業我也沒怎麼理。好在我們寢室的一室友跟我說,你可以拿其他企業練練手。我纔去投了一些其他的企業。很慘的是,我也沒有收到其他企業的offer,但是面試還是讓我瞭解自己更深。

再者:找工作是有時要看緣分,我找的工作應該算是緣分吧。事情情況是這樣的:有一天晚上12點多我去杭州人才網看,看到有個大型的招聘會,而且有10個左右的事務所招聘,當時可把我樂壞了,晚上的時候就已經決定明天搭火車跑杭州那邊看看。好在網上留下他們各招聘公司的手機聯繫方式。由於當時是週末,打電話直接問公司是不太可能,我就利用各公司的手機聯繫方式諮詢他們去招聘會的情況。結果獲知他們事務所只是到那邊收下簡歷,失望啊。但是這時獲知一個很重要的消息:天健過兩天要去西財開宣講會而且是當場面試。但是又不是很信(怕像上次一樣跑到成都去只聽到立信的宣講),當時又進不去西財的就業信息網,想到去西財的會計學院看看,結果看到了,高興啊。這樣我纔有幸去成都去天健面試。這就是我找工作最深的兩點感想吧。

再說說大學之後我的變化吧,自我認爲我是個誠實、自信、做事認真、勤奮、還好相處的一個人吧。我一般也不會跟人產生很大的衝突,也許大學期間同學之間的利益衝突不是很大。我也不喜歡發火,一些悲傷的事情過段時間的話傷心也會悄悄離去。大學我的膽量有所增加,在此我要感謝下兩個人,我的高中老師陳老師和我的大學英語吳老師,是她們讓我可以得到膽量上的鍛鍊,謝謝她們。同時還有一點變化較大的是:我對於一些事情不是那麼相信了。承認以前我是個沒有什麼主見的人(現在也是沒有什麼主見),人家吩咐我做什麼事情我就去做,人家說的什麼事情我就相信,也許是長大了,也許是自己的見識多了,現在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我都儘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爲什麼會這樣,也許這樣的我更適合在社會生存,更適合在事務所生存(因爲持有職業懷疑態度是一個注會必要的品質)。同時,我說話、語言組織能力、寫作能力都還有待加強。我不能很好的融合到一個談話當中去,這是我很大的弱點,但是我單獨與人相處的還可以。對於過往我沒有很好的總結,而且以前發生的一些搞笑的地方我也遺忘的快,可能記憶力不好了,看來要去好好鍛鍊鍛鍊身體和腦子了。

對於現在的朋友和同學,我要表示感謝,因爲在我迷茫的時候,在我無助的時候,是你們的幫忙,同時感謝你們陪我走過快樂的大學時光,對於以前的朋友和同學,我真的要說聲:對不起。自從來到大學之後,我跟你們的聯繫少了,跟你們的交流少了。以前看過這樣一句話:五百年修的同渡船。還有這樣一句:我們可能只是兩條相交的線,當我們通過那個交點之後,我們會走的越來越遠的。不論怎樣,我也要感謝你們,曾經那些美好的時光一直會留在我的腦海當中。

不知不覺寫了快半個小時了,也許該到結尾的時候,這也算爲我的大學劃上一個暫時的符號吧。最後祝福我所有認識的人,一生幸福、一生平安、一生快樂。

【第4篇】2022年大學生生涯發展中心辦公室個人部門培訓總結範文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轉眼間這學期擔任辦公室部長的工作已近尾聲。根據大學生生涯發展中心的工作安排,我組織策劃了從5月17日——6月7日爲期三週的辦公室部門培訓。主要負責本部門三個幹事的辦公室部門基本文書工作的培訓工作,現將本次工作開展情況作總結匯報。

本次部門培訓主要有三塊內容:會議記錄、一週要事、下週安排。採取每週工作輪換制,即部門三個幹事一週分別編寫完成以上三種工作的一種,以後每週依次輪換。考覈方式爲:首先由我整理出本次部門培訓的相關資料模板併發到辦公室郵箱供參與培訓的人員參考,然後於週一部門例會時分配每位幹事具體工作,要求他們於週五前發給副部進行初次修改,最後是副部將她的修改版和幹事的原稿一起整理髮給我進行評改、總結,並於下次部門例會打印出部門幹事原稿和終稿,在會上指出他們在工作中的錯誤、進行相關專業知識的講解、進行點評總結。

在培訓之初,他們上交的工作原稿都比較粗糙,存在不少的格式問題和細節錯誤,也不夠標準化和規範化。針對此問題,我在會前對他們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並在會上對每份原稿都進行了細緻、耐心的講解和糾正。培訓期間,幹事們也針對自己和別人的問題仔細聽、認真記。在接下來的幾次培訓中,他們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在格式上規範了很多。所以後期的工作重點,我放在了對內容的改進上。

總體來說,本次部門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當然,也存在可以改善的空間。由於本次部門培訓時間定的比較靠後,間接地影響了培訓內容的多樣性,培訓也缺乏必要的專業性,以後會往這方面完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本次培訓的積極意義和立竿見影的效果。經過這次培訓,不僅幹事們學到了辦公室基本文書工作的編寫知識,有了提高,在部門內部,也促進了大家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增強了部門凝聚力。

部門培訓對部門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和一個部門的可持續發展、是否後繼有人有着重要意義。相信,部門培訓會越辦越好。

【第5篇】2022年大學生學習生涯和求職總結範文

xx年元旦馬上就要到了,大學的生涯也快結束了。回顧我的大學生涯和我的求職經歷,感慨頗多,以此寫下我的感想爲我的大學做個總結。

先談談工作吧,打算下個月過杭州那邊天健會計事務所實習,因爲要有兩個月的實習考察期才能簽約,所以說工作還是在不確定當中。不過雖然說有10%的淘汰率,但是在實習的時候我會盡量多聽、多問、多學,而且我在重慶的諦威也有接近三個月的實習,留下應該沒多大問題。自信一回!說說找工作給我最大的感受

首先:自我定位最好要清晰、明瞭。開始出去的時候我們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我們感興趣的是什麼,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積累和經歷。所以我建議平時沒事的話多去外面見識見識、多去兼職兼職。而且隨着我們找工作的過程,我們對自己、對企業瞭解的越多,我們心中的定位(所在的行業、所在的企業、所在的地區)可以越來越明晰。像我的話,進事務所是我比較喜歡的。開始的時候我一心想蹦事務所投簡歷,但當時事務所招人也不多,同時其他企業我也沒怎麼理。好在我們寢室的一室友跟我說,你可以拿其他企業練練手。我纔去投了一些其他的企業。很慘的是,我也沒有收到其他企業的offer,但是面試還是讓我瞭解自己更深。

再者:找工作是有時要看緣分,我找的工作應該算是緣分吧。事情情況是這樣的:有一天晚上12點多我去杭州人才網看,看到有個大型的招聘會,而且有10個左右的事務所招聘,當時可把我樂壞了,晚上的時候就已經決定明天搭火車跑杭州那邊看看。好在網上留下他們各招聘公司的手機聯繫方式。由於當時是週末,打電話直接問公司是不太可能,我就利用各公司的手機聯繫方式諮詢他們去招聘會的情況。結果獲知他們事務所只是到那邊收下簡歷,失望啊。但是這時獲知一個很重要的消息:天健過兩天要去西財開宣講會而且是當場面試。但是又不是很信(怕像上次一樣跑到成都去只聽到立信的宣講),當時又進不去西財的就業信息網,想到去西財的會計學院看看,結果看到了,高興啊。這樣我纔有幸去成都去天健面試。這就是我找工作最深的兩點感想吧。

再說說大學之後我的變化吧,自我認爲我是個誠實、自信、做事認真、勤奮、還好相處的一個人吧。我一般也不會跟人產生很大的衝突,也許大學期間同學之間的利益衝突不是很大。我也不喜歡發火,一些悲傷的事情過段時間的話傷心也會悄悄離去。大學我的膽量有所增加,在此我要感謝下兩個人,我的高中老師陳老師和我的大學英語吳老師,是她們讓我可以得到膽量上的鍛鍊,謝謝她們。同時還有一點變化較大的是:我對於一些事情不是那麼相信了。承認以前我是個沒有什麼主見的人(現在也是沒有什麼主見),人家吩咐我做什麼事情我就去做,人家說的什麼事情我就相信,也許是長大了,也許是自己的見識多了,現在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我都儘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爲什麼會這樣,也許這樣的我更適合在社會生存,更適合在事務所生存(因爲持有職業懷疑態度是一個注會必要的品質)。同時,我說話、語言組織能力、寫作能力都還有待加強。我不能很好的融合到一個談話當中去,這是我很大的弱點,但是我單獨與人相處的還可以。對於過往我沒有很好的總結,而且以前發生的一些搞笑的地方我也遺忘的快,可能記憶力不好了,看來要去好好鍛鍊鍛鍊身體和腦子了。

對於現在的朋友和同學,我要表示感謝,因爲在我迷茫的時候,在我無助的時候,是你們的幫忙,同時感謝你們陪我走過快樂的大學時光,對於以前的朋友和同學,我真的要說聲:對不起。自從來到大學之後,我跟你們的聯繫少了,跟你們的交流少了。以前看過這樣一句話:五百年修的同渡船。還有這樣一句:我們可能只是兩條相交的線,當我們通過那個交點之後,我們會走的越來越遠的。不論怎樣,我也要感謝你們,曾經那些美好的時光一直會留在我的腦海當中。

不知不覺寫了快半個小時了,也許該到結尾的時候,這也算爲我的大學劃上一個暫時的符號吧。最後祝福我所有認識的人,一生幸福、一生平安、一生快樂。

【第6篇】大學生涯的總結鑑定

大學生涯的總結鑑定範文

我叫xxx,是xx教育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儘管不願離去,畢業的日子還是越來越近了。三年的大學生活使我成長成熟,成爲有用之材。難忘逝去的歲月,下面就是我大學生涯的總結鑑定。

1、端正態度:

有人說,讀網絡教育無非就是“混”一張文憑;然而,我深知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自我充實、自我完善的一生,讀網絡教育也是汲取知識、掌握技能的好方法。因此,在這三年的求學生涯裏,我能保持“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學習”的生活原則,積極投入到知識這個浩瀚的海洋裏,工學結合,綱舉目張,不恥下問,珍惜時間,切切實實地學習各種知識。

2勤于思考:

要想學好只埋頭苦學是不行的,要學會“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話說的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來這裏的目的就是要學會“漁”,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換了好多種方法,做什麼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於請教。在學習時,以“獨立思考”作爲自己的座右銘,時刻不忘警戒。隨着學習的進步,我不止是學到了公共基礎學科知識和很多專業知識,我的心智也有了一個質的飛躍,能較快速的掌握一種新的技術知識,我認爲這對於將來很重要。老師們的諄諄教導,使我體會了學習的樂趣。我與身邊許多同學,也建立了良好的學習關係,互幫互助,克服難關。

3、昇華人格:

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並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這三年中,我堅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三年中,我讀了一些名著和幾本完善人格的書,對自己有所幫助,越來越認識到品行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關係到是否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所以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都以品德至上來要求自己。無論何時何地我都奉行嚴於律己的信條,並切實的遵行它。

4、注重實踐:

三年中,我參加了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增長了見識,提高了融入社會的能力,鍛鍊了自己的交際能力,學到別人的長處,認清自己的短處。我始終堅持用所學的.知識指導自己的實踐工作,不斷地將學習內容與實際情況相互印證;這既提高了我的工作能力,又昇華了自己的理論政策水平。

通過三年的學習生活,學到了很多知識,更重要的是有了較快掌握一種新事物的能力,比如:管理學、法律基礎、計算機應用等等……。思想變成熟了許多,性格更堅毅了。認識了許多同學和老師,建立起友誼,並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質,認清了自身的一些缺點並盡力改正。社會實踐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爲更好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我會繼續努力,將我的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檔次,不辜負家人朋友對我的期望,我會盡我所能,創造美好的明天!

【第7篇】大學職業生涯矛盾和自我超越的個人總結

大學職業生涯矛盾和自我超越的個人總結

我今天想跟大家講的,是大學職業生活可能帶給我們的矛盾、困惑,以及個人可能的應對之道。

毫無疑問,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社會的現代轉型,在好的大學裏取得一個職位,已經成爲在這個社會上令人羨慕的事業成功的新起點。我們這一代人主動或被動地以大學作爲職業選擇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造不如

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的情況,早已不復存在。最近完成的第六次中國公衆科學素養調查顯示,我國公衆認爲教師的職業聲望最高,公衆在期望子女從事最好職業的選擇中,教師職業的期望值也是最高的。先不講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大學的社會責任這類賦予我們某種崇高美感的內容,僅僅從與日常生活經驗相關的視角看來,大學爲她的每一位從業者提供了空氣清新、綠樹成蔭的校園,相對寬鬆且有人情味的工作環境,比較穩定、可能逐步上升且有較好福利保障的收入,還有一年兩次、每次長達數週的有薪假期。諸位還比較年輕,到了我這個年齡,就更能體會到,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環境中,對他們人格的形成和品味的提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眼下這個社會迅速轉型,價值觀和是非感日益多元發展,從而令人難以適從的時代。即使從這樣比較世俗的眼光看來,我們有機會在這個校園裏成爲同事,也真是值得高興和珍惜的。

在座的諸位大多是年輕人,大家選擇任職於大學,一定不僅僅是因爲上面提到的這些相對世俗化的理由,一定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很好的設計,也可能對未來的生活懷有各種各樣多少有點理想色彩的期待。作爲過來人,我想說的是,大學的職業生活也充滿矛盾和挑戰,在未來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一種帶有超越感(甚至是某種宗教感)的平衡的心態,將是諸位的職業生涯能否平順而成功的關鍵所在。陳寅恪先生講過,“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也就是說,讀書人要脫俗。“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這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境界,特別是在現代中國的大學裏面。我們對大學有很多期盼和理想,但這些期盼和理想的達成,有待於用一種帶有宗教感的態度去提升。這也是我們這些選擇任職於大學的人,所要面對的可能備受內心煎熬的難題。

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大學理想與大學職業生涯實際狀況的矛盾。

如果從12世紀在法國、意大利、英國等西歐國家陸續出現的中世紀大學算起,大學已經有近800年的歷史。在全世界現存的85個1520年以前成立的組織中,有70所是學校。大學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已經不證自明。有無數最傑出的學者、教育家描述過他們心目中的大學理想,我想不避累贅,在這裏引述20世紀美國社會學家艾倫布魯姆的一段話,來說明人們有過的對一所好大學的期望,這段話引自1987年他出版的名著《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

一所好大學應該有另一種氣氛,它告訴我們,有一些問題應該被每一個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沒有人問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氣,不允許不利於或者妨礙自由探索的東西存在;它給出重要與不重要之間的區別;它保護傳統,不是因爲傳統就是傳統,而是因爲傳統提供在極高的水準上進行討論的模式;它蘊含奇蹟,預示在分享奇蹟中產生的友誼。更重要的是,這裏有真正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是理論生活存在的活的證明,他們的'動機不會流於低俗,雖然人們以爲低俗的動機是無所不在的。他們有權威,但不是來自權力、金錢或家庭,而是來自能夠贏得尊敬的天賦。他們相互之間、他們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使人們看到一個以真正的共同利益爲宗旨的團體。大學是一個以理智爲基石的國家的神殿,是奉獻給純粹理性的。它在人們心中喚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將自身與平等自由融匯爲一體的人才會產生這樣的感情。

我不敢說,我們都是“將自身與平等自由融匯爲一體的人”,但我們在大學工作,都多多少少分享着這樣的關於大學的理想。對在座的一些同事來說,也許對這樣的理想的憧憬,正是你們選擇任職大學的緣由。

然而,毋需諱言的是,在大學任職的外部條件,特別是與個人職業生涯順利與否相關的部分,並未達到這樣理想化的境地。大學是人類的組織,也就具備了社會組織的所有弱點,人性的弱點也必然導致大學職業生活要面對的種種不公。代表了人類未來、良知、公正、平等和其他各種追求的大學理想,是由生活在充滿了短視和不公的環境中的大學領導者、教師和其他同事的具體活動來達成的。這是每一位剛剛步入大學之門的同事,從一開始就要準備面對的。

對於教師來說,這樣的矛盾,由於現代大學中教師職業互相矛盾的雙重要求而被強化了。

學者職業化導致了這樣一種局面,即只有在大學和研究機構裏面從事的工作,才被同行承認爲是學術的工作。對學術創造的願望,促使我們在大學裏找一份教書的工作。結果,就難免要遇到大學制度的一個內在矛盾。在現代的學術體制下,學術越來越變成一個從業者集團內部的自足的行爲,衡量一個學者學術貢獻的大小,成爲學術共同體內部相互承認的過程,而這個共同體的評價,決定了我們能否當一個好學者。要當一個好學者,一定要有好的學術思維的能力,而學術思維的本質,就是在深刻理解學術史和嚴格遵循學術規範基礎上的知識創造。從這個角度講,學術就是“反常識”。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學者的標誌,是看一位學者

在學術上有沒有思想的創造,有沒有“反常識”的發明。而另一方面,作爲一位大學教師,其基本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把常識教授給學生。

這樣一來,在做一個好教師和當一個好學者之間,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容易克服的鴻溝。學術創造與知識傳授,需要的是兩種很不相同的秉性,一個人是很難同時完美地具備這兩種秉性的。我們因爲熱愛思想創造而來到這個大學,而且也可能有很好的從事學術創造的才能,但如果要長期擁有從事學術創造的資格,就必須同時具備另外一種不同的才能,即能夠通過常識的傳授,將一大堆聰明、好學、有知識準備但不懂學術思維的腦袋,訓練得具有學術思維的習慣。

1919年,德國著名思想家馬克斯韋伯做了題爲“以學術爲業”的演講,這是一次學術史上不朽的演說,其中有這樣兩段話:

大學教師中誰也不願意回憶那些有關聘任的討論,因爲他們很少有愉快的經歷。……大家必須明白,如此多的學術前程操於命運之手這個事實,其根源不僅在於集體決定這種選拔方式的不恰當。每一位受着感情的驅策,想要從事學術的年輕人,必須認識到他面對的任務的兩重性。他不但必須具備學者的資格,還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兩者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個人可以是一名傑出的學者,同時卻是個糟糕透頂的老師。

學術生涯是一場魯莽的賭博。……你對每一個人都要憑着良心問一句:你能夠承受年復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輩爬到你頭上去,既不怨恨也無挫折感嗎?當然每一次他們都會回答說:“自然,我只爲我的天職而活着”。但至少就我所知,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無動於衷地忍受這種事。

這樣的矛盾,我們可能要終身面對。

依我自己的經驗,這類矛盾之所以有時會變成難以克服的障礙,常常主要不是由於學術制度的不公,也可能主要不是由於上級或同事看法的偏頗,而更多的是因爲我們自己不能面對內心的煎熬。在現代中國的教育制度下,從國小的時候開始,老師就告訴我們,做人要力爭上游。但恐怕難以改變的事實是,人類大腦先天的結構已經決定,天才只佔人羣中相當小的比例。我們都是很幸運的人,在一個淘汰率很高、每一步都充滿風險的教育體制中,能夠完成從國小到研究生的學習過程,有機會到大學任職。但這樣的經歷,仍不足以證明我們就是天才,甚至也不一定能證明我們比大學外面的人更聰明一些。客觀的事實是,在現代大學裏,絕大多數教職員只是中才而已。我們的內心、我們周圍親近的人們、甚至我們的社會,並不真正明白這一點,常常對我們懷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我們能夠取得大的成就。內在和外部的期望,與實際能力之間的差距,對每一個就職於大學的人來說,都可能會成爲壓力和煎熬的根源。所以,我們在選擇大學職業生涯的時候,一定要捫心自問,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

我想說的是,要正確面對大學理想與大學職業生涯實際狀況的矛盾,使我們的大學職業生活更加平順並有更大的成功,除了要遵守外在的行爲規範的約束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在科學理性基礎上的對自己的內心召喚的遵從。這是一種超越日常生活經驗的帶有宗教感的體驗。

我們選擇任職於現代中國的大學,還要經常面對保持大學精神的追求與帶有明顯“工具理性”性質的各種外部壓力之間的矛盾。

我們這個大學,是許多在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作出過奠基貢獻的學者傳道授業之所。所有的大學都會有其辦學特點,不過,並非所有大學都擁有“大學精神”。如果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沒有清華、沒有北大、沒有南開、沒有大學,那麼,我們國家的歷史就得重寫。我們相信只有這類承載了重大歷史使命的大學,才真正有其精神。我們深深相信,擁有這種精神的大學,纔可能是永恆的。

生活在這樣的校園之中,耳邊不時迴響着陳寅恪先生“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警句,大學的同事們對精神的自由有着比其他大學的學者更自然的嚮往。嶺南文化對大學精神內核的形成,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歷史系一位我很景仰的前輩學者說過,中大的可貴之處,不在大,而在中。這是一句樸素而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生活在一個整天強調要“做大做強”、要“跨越式發展”的時代,常常忘了“中庸”、“持中”、“大正至中”這些中國人思維方式中最寶貴的思想要素。相對於國內其他大學來說,我也相信大學的最動人之處,就在這個“中”字。因爲這樣的一種精神因素,讓這個大學始終對校史上許許多多“敢爲天下先”的創舉保持着足夠的寬容和理解,讓這個校園始終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讓我們這些在其中生活的人,在面對社會和自己內心的種種煎熬時,更容易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

但是,具有明顯“工具理性”取向的外部壓力仍然存在,且與日俱增,各種各樣的評估和排名,實際上已經直接影響到大學的生存與發展。校長公開表明以“爲中才立規矩,給天才留空間”爲治校理念,既然我們大多數人只是中才而已,自然就要受到更多的外部規範的約束。而這些規範和制度,可能有一部分與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對學校的期望、對學術的期望並不一致。

作爲教師和職員,學校還期待着我們爲大學爭取更多的榮譽。19世紀以後,學術成爲一種職業。這意味着我們必須遵守職業的規範,而榮譽變成了一種衡量職業(而不是學術本身)是否成功的外在標誌。在學術職業化的背景下,有了榮譽,就可能意味着有機會爲學校爭取更多的資源。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必須明白,這與自己學術工作是不是有價值,是沒有必然關係的。我們在學術上是否成功,在於看下一代學者會不會引用我們的東西,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有沒有價值。用數字來說明問題、來衡量每個人的水準,是具有破壞性的。太過看重榮譽,孤獨思考的時間就會減少。但另一方面,生活在大學裏,我們好象就有爲大學爭取榮譽的責任,而偏偏爭取外在的“榮譽”本身,就是違背“大學精神”的。這也是現代社會的悖論。

這樣以來,任職於大學者,特別是其中的學者,就有了雙重的責任。一方面,我們要守護大學的本職和精神,努力改變各種不利於文化和教育長遠發展的制度和規矩。我們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制度重建的年代,這樣的工作,無疑是時代對於大學的要求之一,也是我們在大學工作的理想。但另一方面,作爲一位普通的教職員,我們又要遵守既有的制度和規矩,在現有體制下爲個人和學校爭取更多的榮譽。

我個人的體驗是,只有在嚴格遵守既有制度,在現有體制下做得比周圍的人更好的前提下,我們纔有資格討論改革體制和改善制度的可能。只有遵循目前的規矩而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績,我們提出的改變現狀的願望和方案,纔會被正確地得到理解,大家纔會相信,我們提出這樣的要求,真的是出於對教育、文化和學術長遠發展的責任,是爲了守護大學這個人類精神生活的家園,而不是出於一己之私。在這個校園工作、生活了幾十年,我看到的情況是,對各種不合理的制度和舉措提出批評建議,且能被接受並取得成效者,往往都是在原有的體制下就做得比別人更好的人。

我是學歷史的。作爲一個歷史學家,深深地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過去30年間,我們所經歷和體驗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的巨大變化,在幾千年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親歷這樣的歷史,對中國社會的研究者來說,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由於社會的迅速轉型,我們的價值觀、行爲方式和思維模式正日益多元化,大學的職業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矛盾和困惑。今天在這裏如實地描述自己的體驗和感覺,是想告訴諸位,真正的解決之道,是要讓我們的視野更加博大,思想更加深刻,心靈能夠容納更多的矛盾,是自我的超越。

【第8篇】大學職業生涯矛盾與自我超越的個人總結

大學職業生涯矛盾與自我超越的個人總結

我今天想跟大家講的,是大學職業生活可能帶給我們的矛盾、困惑,以及個人可能的應對之道。

毫無疑問,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社會的現代轉型,在好的大學裏取得一個職位,已經成爲在這個社會上令人羨慕的事業成功的新起點。我們這一代人主動或被動地以大學作爲職業選擇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造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的情況,早已不復存在。最近完成的第六次中國公衆科學素養調查顯示,我國公衆認爲教師的職業聲望最高,公衆在期望子女從事最好職業的選擇中,教師職業的期望值也是最高的。先不講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大學的社會責任這類賦予我們某種崇高美感的內容,僅僅從與日常生活經驗相關的視角看來,大學爲她的每一位從業者提供了空氣清新、綠樹成蔭的校園,相對寬鬆且有人情味的工作環境,比較穩定、可能逐步上升且有較好福利保障的收入,還有一年兩次、每次長達數週的有薪假期。諸位還比較年輕,到了我這個年齡,就更能體會到,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環境中,對他們人格的形成和品味的提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眼下這個社會迅速轉型,價值觀和是非感日益多元發展,從而令人難以適從的時代。即使從這樣比較世俗的眼光看來,我們有機會在這個校園裏成爲同事,也真是值得高興和珍惜的。

在座的諸位大多是年輕人,大家選擇任職於大學,一定不僅僅是因爲上面提到的這些相對世俗化的理由,一定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很好的設計,也可能對未來的生活懷有各種各樣多少有點理想色彩的期待。作爲過來人,我想說的是,大學的職業生活也充滿矛盾和挑戰,在未來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一種帶有超越感(甚至是某種宗教感)的`平衡的心態,將是諸位的職業生涯能否平順而成功的關鍵所在。陳寅恪先生講過,“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也就是說,讀書人要脫俗。“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這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境界,特別是在現代中國的大學裏面。我們對大學有很多期盼和理想,但這些期盼和理想的達成,有待於用一種帶有宗教感的態度去提升。這也是我們這些選擇任職於大學的人,所要面對的可能備受內心煎熬的難題。

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大學理想與大學職業生涯實際狀況的矛盾。

如果從12世紀在法國、意大利、英國等西歐國家陸續出現的中世紀大學算起,大學已經有近800年的歷史。在全世界現存的85個1520年以前成立的組織中,有70所是學校。大學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已經不證自明。有無數最傑出的學者、教育家描述過他們心目中的大學理想,我想不避累贅,在這裏引述20世紀美國社會學家艾倫布魯姆的一段話,來說明人們有過的對一所好大學的期望,這段話引自1987年他出版的名著《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

一所好大學應該有另一種氣氛,它告訴我們,有一些問題應該被每一個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沒有人問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氣,不允許不利於或者妨礙自由探索的東西存在;它給出重要與不重要之間的區別;它保護傳統,不是因爲傳統就是傳統,而是因爲傳統提供在極高的水準上進行討論的模式;它蘊含奇蹟,預示在分享奇蹟中產生的友誼。更重要的是,這裏有真正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是理論生活存在的活的證明,他們的動機不會流於低俗,雖然人們以爲低俗的動機是無所不在的。他們有權威,但不是來自權力、金錢或家庭,而是來自能夠贏得尊敬的天賦。他們相互之間、他們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使人們看到一個以真正的共同利益爲宗旨的團體。大學是一個以理智爲基石的國家的神殿,是奉獻給純粹理性的。它在人們心中喚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將自身與平等自由融匯爲一體的人才會產生這樣的感情。

我不敢說,我們都是“將自身與平等自由融匯爲一體的人”,但我們在大學工作,都多多少少分享着這樣的關於大學的理想。對在座的一些同事來說,也許對這樣的理想的憧憬,正是你們選擇任職大學的緣由。

然而,毋需諱言的是,在大學任職的外部條件,特別是與個人職業生涯順利與否相關的部分,並未達到這樣理想化的境地。大學是人類的組織,也就具備了社會組織的所有弱點,人性的弱點也必然導致大學職業生活要面對的種種不公。代表了人類未來、良知、公正、平等和其他各種追求的大學理想,是由生活在充滿了短視和不公的環境中的大學領導者、教師和其他同事的具體活動來達成的。這是每一位剛剛步入大學之門的同事,從一開始就要準備面對的。

對於教師來說,這樣的矛盾,由於現代大學中教師職業互相矛盾的雙重要求而被強化了。

學者職業化導致了這樣一種局面,即只有在大學和研究機構裏面從事的工作,才被同行承認爲是學術的工作。對學術創造的願望,促使我們在大學裏找一份教書的工作。結果,就難免要遇到大學制度的一個內在矛盾。

【第9篇】大學職業生涯矛盾與自我超越工作總結

大學職業生涯矛盾與自我超越工作總結

我今天想跟大家講的,是大學職業生活可能帶給我們的矛盾、困惑,以及個人可能的應對之道。

毫無疑問,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社會的現代轉型,在好的大學裏取得一個職位,已經成爲在這個社會上令人羨慕的事業成功的新起點。我們這一代人主動或被動地以大學作爲職業選擇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造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的情況,早已不復存在。最近完成的第六次中國公衆科學素養調查顯示,我國公衆認爲教師的職業聲望最高,公衆在期望子女從事最好職業的選擇中,教師職業的期望值也是最高的。先不講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大學的社會責任這類賦予我們某種崇高美感的內容,僅僅從與日常生活經驗相關的視角看來,大學爲她的每一位從業者提供了空氣清新、綠樹成蔭的校園,相對寬鬆且有人情味的工作環境,比較穩定、可能逐步上升且有較好福利保障的收入,還有一年兩次、每次長達數週的有薪假期。諸位還比較年輕,到了我這個年齡,就更能體會到,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環境中,對他們人格的形成和品味的提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眼下這個社會迅速轉型,價值觀和是非感日益多元發展,從而令人難以適從的時代。即使從這樣比較世俗的眼光看來,我們有機會在這個校園裏成爲同事,也真是值得高興和珍惜的。

在座的諸位大多是年輕人,大家選擇任職於大學,一定不僅僅是因爲上面提到的這些相對世俗化的理由,一定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很好的設計,也可能對未來的生活懷有各種各樣多少有點理想色彩的期待。作爲過來人,我想說的是,大學的職業生活也充滿矛盾和挑戰,在未來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一種帶有超越感(甚至是某種宗教感)的平衡的心態,將是諸位的職業生涯能否平順而成功的關鍵所在。陳寅恪先生講過,“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也就是說,讀書人要脫俗。“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這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境界,特別是在現代中國的大學裏面。我們對大學有很多期盼和理想,但這些期盼和理想的達成,有待於用一種帶有宗教感的態度去提升。這也是我們這些選擇任職於大學的人,所要面對的可能備受內心煎熬的難題。

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大學理想與大學職業生涯實際狀況的矛盾。

如果從12世紀在法國、意大利、英國等西歐國家陸續出現的中世紀大學算起,大學已經有近800年的歷史。在全世界現存的85個1520年以前成立的組織中,有70所是學校。大學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已經不證自明。有無數最傑出的學者、教育家描述過他們心目中的大學理想,我想不避累贅,在這裏引述20世紀美國社會學家艾倫布魯姆的一段話,來說明人們有過的對一所好大學的期望,這段話引自1987年他出版的名著《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

一所好大學應該有另一種氣氛,它告訴我們,有一些問題應該被每一個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沒有人問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氣,不允許不利於或者妨礙自由探索的東西存在;它給出重要與不重要之間的區別;它保護傳統,不是因爲傳統就是傳統,而是因爲傳統提供在極高的水準上進行討論的模式;它蘊含奇蹟,預示在分享奇蹟中產生的友誼。更重要的是,這裏有真正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是理論生活存在的活的證明,他們的動機不會流於低俗,雖然人們以爲低俗的動機是無所不在的。他們有權威,但不是來自權力、金錢或家庭,而是來自能夠贏得尊敬的天賦。他們相互之間、他們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使人們看到一個以真正的共同利益爲宗旨的團體。大學是一個以理智爲基石的國家的神殿,是奉獻給純粹理性的。它在人們心中喚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將自身與平等自由融匯爲一體的人才會產生這樣的感情。

我不敢說,我們都是“將自身與平等自由融匯爲一體的人”,但我們在大學工作,都多多少少分享着這樣的關於大學的理想。對在座的一些同事來說,也許對這樣的理想的憧憬,正是你們選擇任職大學的緣由。

然而,毋需諱言的是,在大學任職的外部條件,特別是與個人職業生涯順利與否相關的部分,並未達到這樣理想化的境地。大學是人類的組織,也就具備了社會組織的所有弱點,人性的弱點也必然導致大學職業生活要面對的種種不公。代表了人類未來、良知、公正、平等和其他各種追求的大學理想,是由生活在充滿了短視和不公的環境中的大學領導者、教師和其他同事的具體活動來達成的。這是每一位剛剛步入大學之門的同事,從一開始就要準備面對的。

對於教師來說,這樣的矛盾,由於現代大學中教師職業互相矛盾的雙重要求而被強化了。

學者職業化導致了這樣一種局面,即只有在大學和研究機構裏面從事的工作,才被同行承認爲是學術的工作。對學術創造的願望,促使我們在大學裏找一份教書的工作。結果,就難免要遇到大學制度的一個內在矛盾。在現代的學術體制下,學術越來越變成一

大學職業生涯矛盾與自我超越第2頁

個從業者集團內部的自足的行爲,衡量一個學者學術貢獻的大小,成爲學術共同體內部相互承認的過程,而這個共同體的評價,決定了我們能否當一個好學者。要當一個好學者,一定要有好的學術思維的能力,而學術思維的本質,就是在深刻理解學術史和嚴格遵循學術規範基礎上的知識創造。從這個角度講,學術就是“反常識”。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學者的標誌,是看一位學者在學術上有沒有思想的創造,有沒有“反常識”的發明。而另一方面,作爲一位大學教師,其基本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把常識教授給學生。

這樣一來,在做一個好教師和當一個好學者之間,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容易克服的鴻溝。學術創造與知識傳授,需要的是兩種很不相同的秉性,一個人是很難同時完美地具備這兩種秉性的。我們因爲熱愛思想創造而來到這個大學,而且也可能有很好的從事學術創造的才能,但如果要長期擁有從事學術創造的資格,就必須同時具備另外一種不同的才能,即能夠通過常識的傳授,將一大堆聰明、好學、有知識準備但不懂學術思維的腦袋,訓練得具有學術思維的習慣。

1919年,德國著名思想家馬克斯韋伯做了題爲“以學術爲業”的演講,這是一次學術史上不朽的演說,其中有這樣兩段話:

大學教師中誰也不願意回憶那些有關聘任的討論,因爲他們很少有愉快的經歷。……大家必須明白,如此多的學術前程操於命運之手這個事實,其根源不僅在於集體決定這種選拔方式的不恰當。每一位受着感情的驅策,想要從事學術的年輕人,必須認識到他面對的任務的兩重性。他不但必須具備學者的資格,還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兩者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個人可以是一名傑出的學者,同時卻是個糟糕透頂的老師。

學術生涯是一場魯莽的賭博。……你對每一個人都要憑着良心問一句:你能夠承受年復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輩爬到你頭上去,既不怨恨也無挫折感嗎?當然每一次他們都會回答說:“自然,我只爲我的天職而活着”。但至少就我所知,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無動於衷地忍受這種事。

這樣的矛盾,我們可能要終身面對。

依我自己的經驗,這類矛盾之所以有時會變成難以克服的障礙,常常主要不是由於學術制度的不公,也可能主要不是由於上級或同事看法的偏頗,而更多的是因爲我們自己不能面對內心的煎熬。在現代中國的教育制度下,從國小的時候開始,老師就告訴我們,做人要力爭上游。但恐怕難以改變的事實是,人類大腦先天的結構已經決定,天才只佔人羣中相當小的比例。我們都是很幸運的人,在一個淘汰率很高、每一步都充滿風險的教育體制中,能夠完成從國小到研究生的學習過程,有機會到大學任職。但這樣的經歷,仍不足以證明我們就是天才,甚至也不一定能證明我們比大學外面的人更聰明一些。客觀的事實是,在現代大學裏,絕大多數教職員只是中才而已。我們的內心、我們周圍親近的人們、甚至我們的社會,並不真正明白這一點,常常對我們懷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我們能夠取得大的成就。內在和外部的期望,與實際能力之間的差距,對每一個就職於大學的人來說,都可能會成爲壓力和煎熬的根源。所以,我們在選擇大學職業生涯的時候,一定要捫心自問,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

我想說的是,要正確面對大學理想與大學職業生涯實際狀況的矛盾,使我們的大學職業生活更加平順並有更大的成功,除了要遵守外在的行爲規範的約束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在科學理性基礎上的對自己的內心召喚的遵從。這是一種超越日常生活經驗的帶有宗教感的體驗。

我們選擇任職於現代中國的大學,還要經常面對保持大學精神的追求與帶有明顯“工具理性”性質的各種外部壓力之間的矛盾。

我們這個大學,是許多在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作出過奠基貢獻的學者傳道授業之所。所有的大學都會有其辦學特點,不過,並非所有大學都擁有“大學精神”。如果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沒有清華、沒有北大、沒有南開、沒有大學,那麼,我們國家的歷史就得重寫。我們相信只有這類承載了重大歷史使命的大學,才真正有其精神。我們深深相信,擁有這種精神的大學,纔可能是永恆的。

生活在這樣的校園之中,耳邊不時迴響着陳寅恪先生“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警句,大學的同事們對精神的自由有着比其他大學的學者更自然的嚮往。嶺南文化對大學精神內核的形成,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歷史系一位我很景仰的前輩學者說過,中大的可貴之處,不在大,而在中。這是一句樸素而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生活在一個整天強調要“做大做強”、要“跨越式發展”的時代,常常忘了“中庸”、“持中”、“大正至中”這些中國人思維方式中最寶貴的思想要素。相對於國內其他大學來說,我也相信大學的最動人之處,就在這個“中”字。因爲這樣的一種精神因素,讓這個大學始終對校史上許許多多“敢爲天下先”的創舉保持着足夠的寬容和理解,讓這個校園始終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讓我們這些在其中生活的.人,在面對社會和自己內心的種種煎熬時,更容易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

但是,具有明顯“工具理性”取向的外部壓力仍然存在,且與日俱增,各種各樣的評估和排名,實際上已經直接影響到大學的生存與發展。校長公開表明以“爲中才立規矩,給天才留空間”爲治校理念,既然我們大多數人只是中才而已,自然就要受到更多的外部規範的約束。而這些規範和制度,可能有一部分與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對學校的期望、對學術的期望並不一致。

作爲教師和職員,學校還期待着我們爲大學爭取更多的榮譽。19世紀以後,學術成爲一種職業。這意味着我們必須遵守職業的規範,而榮譽變成了一種衡量職業(而不是學術本身)是否成功的外在標誌。在學術職業化的背景下,有了榮譽,就可能意味着有機會爲學校爭取更多的資源。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必須明白,這與自己學術工作是不是有價值,是沒有必然關係的。我們在學術上是否成功,在於看下一代學者會不會引用我們的東西,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有沒有價值。用數字來說明問題、來衡量每個人的水準,是具有破壞性的。太過看重榮譽,孤獨思考的時間就會減少。但另一方面,生活在大學裏,我們好象就有爲大學爭取榮譽的責任,而偏偏爭取外在的“榮譽”本身,就是違背“大學精神”的。這也是現代社會的悖論。

這樣以來,任職於大學者,特別是其中的學者,就有了雙重的責任。一方面,我們要守護大學的本職和精神,努力改變各種不利於文化和教育長遠發展的制度和規矩。我們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制度重建的年代,這樣的工作,無疑是時代對於大學的要求之一,也是我們在大學工作的理想。但另一方面,作爲一位普通的教職員,我們又要遵守既有的制度和規矩,在現有體制下爲個人和學校爭取更多的榮譽。

我個人的體驗是,只有在嚴格遵守既有制度,在現有體制下做得比周圍的人更好的前提下,我們纔有資格討論改革體制和改善制度的可能。只有遵循目前的規矩而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績,我們提出的改變現狀的願望和方案,纔會被正確地得到理解,大家纔會相信,我們提出這樣的要求,真的是出於對教育、文化和學術長遠發展的責任,是爲了守護大學這個人類精神生活的家園,而不是出於一己之私。在這個校園工作、生活了幾十年,我看到的情況是,對各種不合理的制度和舉措提出批評建議,且能被接受並取得成效者,往往都是在原有的體制下就做得比別人更好的人。

我是學歷史的。作爲一個歷史學家,深深地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過去30年間,我們所經歷和體驗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的巨大變化,在幾千年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親歷這樣的歷史,對中國社會的研究者來說,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由於社會的迅速轉型,我們的價值觀、行爲方式和思維模式正日益多元化,大學的職業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矛盾和困惑。今天在這裏如實地描述自己的體驗和感覺,是想告訴諸位,真正的解決之道,是要讓我們的視野更加博大,思想更加深刻,心靈能夠容納更多的矛盾,是自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