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由本站的會員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14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第1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給大家帶來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

千克和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裏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籤。在家裏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麼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在課前就已經與千克和克先打了交道,這樣就爲下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上課一開始,學生就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有的還有不同意見,如一個學生找到的雕牌洗衣粉淨重500克,小組中的另一個學生說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卻是250克,兩人僵持不下,討論得激烈。後來還是小組長出面解決說:可能是包裝有分大小包的緣故,因此你們兩人都沒錯。兩位學生聽到小組長這麼說,也覺得有道理,這一場紛爭纔算平息。而我在一旁卻暗自高興,因爲學生們有了問題懂得自己解決了,小組長也充分發揮了作用,看來我們班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1克的質量比較微小,容易被忽視。爲了幫助學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來了幾枚2分的硬幣,因爲一個2分的硬幣就是1克。接着通過開火車的形式,讓每位學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體的輕重。接着啓發學生聯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建立正確的表象。很快學生就聯想到了如藥片、圖釘、釦子等物品,看來學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質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如有的學生就彙報說1包食用碘鹽重1千克、6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一條福壽魚約重1千克、一瓶大可樂約重1千克……學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還真不少。

當我讓學生比較兩個重量接近的物體(橡皮擦和鉛筆)時,學生有的用兩手掂一掂,有的說要用秤稱。其中一個學生突發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後把橡皮擦和鉛筆放在左右兩邊。我看到這,就請這位學生說說他爲什麼這麼做。他馬上向全班同學演示並介紹了他這麼做的原理:因爲我的尺子是20釐米,我把中間的10釐米對準文具盒,這樣就相當於一個簡易的天平了。原來是上課時我拿來的天平觸發了他的奇思妙想,他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出了正確的答案,解決了問題。看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不容忽視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加註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第2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千克和克》是學生接觸的兩個新的單位名稱。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做到:

1、力求遵循知識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展,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樂趣,並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促進思維的發展。

2、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千克和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爲全方位參與創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啓迪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場,學會估計物體質量或看標註,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於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本節課由於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還算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頭腦中已初步建立了質量單位的概念,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的密切結合。

第3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本文是本站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僅供參考。

千克和克這一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並且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2分的硬幣兩袋500克的鹽,學生自帶了一些物品。精彩兩分鐘學生介紹了千克的由來,爲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接着,我拿出準備好的質量都是1千克的四樣東西,一捆作業,4盒牛奶,4盒粉筆,2袋鹽。讓學生掂一掂,並且估計一下哪樣東西比較輕,哪樣比較重?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的步驟就完成了。接着下一步就是探索交流,解決問題。通過投影圖片我們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單位,引出課題,板書:千克和克並且讓學生知道千克和克都是質量單位。要知道物體的輕重可以用秤稱。接下來學習了盤秤的使用方法。利用盤秤稱一稱那四樣物品。他們都是1千克。這一千克到底有多重?讓每小組的同學輪流掂一掂,把1千克的感覺牢牢記在心裏。找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質量可以用千克做單位?對於千克的教學到這裏就完成了。

接下來就是教學克的有關知識。一個兩分的硬幣,它的質量大約是1克。小組輪流掂一掂一個兩分的硬幣,感受一下,一克到底有多重?把這種感覺記在心裏。小組之間輪流掂一掂,找同學說說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質量可以用克做單位。

在接下來就是克與千克的關係的教學。一袋鹽,它的質量是500克,兩袋鹽的質量就是1000克。稱一稱這兩袋鹽。盤秤上指針指向1,說明是1千克。1000克=1千克。接下來作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本節課內容並不難,學生實際生活中也經常接觸質量問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質量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學生掌握較好。

第4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的精選範文。

這是我第二次講授這節課,通過上次大家的指導,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又有了一下變動。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根據這一理念,我認爲在教學《克與千克》後有點感觸,現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學生雖然對千克與克還不熟悉,但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喚起對它的感受。先讓學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體有輕重之分,再讓學生掂一掂自己的學習用具來感受物體也有輕重之分。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爲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是缺乏認識。爲了讓學生建立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中我採取了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千克和克的觀念。

A、通過實際感受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過1個二分硬幣和1袋洗衣粉,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並從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過加1、2、3、4個硬幣來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大概有1千克,這樣學生初步具備了克與千克的表象。

B、讓學生實際測量物品的質量。在上面估測的時候,往往結果與實際質量有出入,這就得需要提供幫助驗證的工具——稱。學生知道要知道物體的輕重需用秤稱,此時讓學生說說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課件演示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

C、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繫。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個二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係。

二、不足之處:

1、沒做到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新課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由於沒能很好處理好時間的把握情況,致使小組合作匆匆忙忙,沒能起到很好的實踐效果。

2、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的體驗還不夠豐富

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爲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

今後,我的教學將繼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第5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這節課是對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的認識,是第一學段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讓學生體會1克和1千克實際有多重,建立正確的質量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我是通過讓學生經歷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來達成這一目標的。總的來說,這節課體現了以下幾方面新課程的理念。

一、走進生活,體現生活數學。

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千克和克”這個內容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知識,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繫。因此,我打破課堂40分鐘的侷限,把學習延伸到課前,拓展到課後。課前,我讓學生走進生活,調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千克和克。從課堂上學生的彙報,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感受到了它對生活的意義。這是展開新課教學的基礎。課堂上,我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爲新課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然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生活中哪裏用上千克和克,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秤,生活中哪些東西大約重1克,哪些東西大約重1千克。可見,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數學概念是有效的。課後,我引導學生寫一篇有關千克和克的數學日記,喚醒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

二、關注過程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本課教學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感悟質量觀念,讓“做數學”真正成爲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爲課堂發展的原動力,體現了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有多次的體驗活動,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從學生能比較準確的估測物體的質量,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的理解是比較清晰的。這些數學知識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質量觀念,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在數學活動中發展數學思維,培養數感。

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數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本課中,建立了1克的觀念後,讓學生想一想10個這樣的2分硬幣該有多重呢?10袋這樣10克的米又該有多重呢?從學具中找出大約100克的東西等等。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個數學推理和想象的過程,有着濃濃的數學味。猜測和驗證又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稱一稱中得到了有效的體現,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另外,判斷數學日記中有哪些錯誤是比較高層次的數學思維活動。只有在深刻理解質量單位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以上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了推理、猜測、驗證、判斷等心智活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了發展。

上完這節課,從學生能準確的舉例說出生活中大約1克或1千克的東西,以及大部分學生能比較準確地估測物體的質量,正確地使用千克和克這兩個質量單位,可以看出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率是比較高的。但這節課的學具比較多,學生對於這些東西都覺得很新鮮,很好奇,總想動一動。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多思考和總結一些有效的課堂調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從“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發現有個別學生估的質量和實際質量差距比較大,可以看出有個別學生的估測能力在一節課內還沒得到很好的培養,需要在日後的生活實踐和練習中不斷修正,形成正確的估測策略。

今後,我的教學將繼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第6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系列,如果你喜歡可以下載全文。

開學的第一天,從學生們那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讀出大家對新學期滿滿的信心,對新的知識的好奇和期待!在這樣良好的學習願景和對師生溫馨、和諧關係的期待和開始經營中我和同學們一起探究學習了《千克和克》的學習。

今年很榮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級,雖然對於備教材這環節感覺容易了些,可面對全新的學生仍不容懈怠。由於這部分知識與學生生活機緊密聯繫,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報到時,我就給大家佈置了學前準備任務:每人準備少量花生米、黃豆粒,一枚2分硬幣、一枚5分硬幣,一粒鈕釦等物品。並詢問或回憶跟父母到超市購物時看到的稱重的工具及購買物品有多重,記錄有關千克和克的相關物品。

教學中學生在觀察了信息窗,聆聽了學生認真讀的四條信息後,思考很積極,提出了許多的問題:

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噸有多重。

2、150噸有多重。

3、還有的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問題。

這些問題都很有探究價值,看得出學生們的發現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是比較強得!

我們先來解決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問題,在經歷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動中學生們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幣大約重1克,一枚鈕釦大約重1克等。繼而出示並認識天平的構造,演示天平稱硬幣的過程,學生見證了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1分硬幣比1克輕一點。5分硬幣比一克重一點。再次演示驗證了一粒花生米約重1克。之後,讓學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幣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進一步體驗一克有多重。之後演示稱一些比一克重或輕的物品,增進學生的感悟,這一環節的學生也體驗活動較爲充分。

在接下來引導學生:如果物品比較重,我們還用克做單位嗎?由1000粒花生米約重1000克,讓學生讀出1000克,也可以寫成1千克,引入千克,這時有的學生想到了語文課本、數學課本的質量約是1千克。還有的同學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兩袋食鹽,兩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質量,這些學習資源很有用,我首先肯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兩袋食鹽重1千克。接下來,我選擇了讓學生用天平來稱數學課本的質量,得出了數學課本約重245克,從而否定了一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的說法。於是,我拋出了這樣的問題:大約幾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考得出了4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於是,我要求4人學習小組中把數學課本羅在一起,輪流掂一掂看4本數學課本有多重,再通過如出示演示稱過的200g的牛奶,幾包牛奶大約重1千克等問題,從而引導進一步體驗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數換算練習環節中,我主要調查了學生的體重,藉助了這項資源進行鞏固練習。第二個調查的是王義軒同學:我的體重是62公斤,同學們居然多還沒有反應,應該立刻大笑起來纔對,看來他們還沒反應這是錯誤的,於是,說:看來,王義軒同學需要大家的幫助?於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對了,王義軒的體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幾個同學說了體重,大家從自己體重的數據中明確了千克與公斤、斤與克的換算關係。然後,我引導學生思考1千克又叫1公斤,那麼,1千克=()斤。學生順理得出了1千克等於2斤,1斤=500克。

在本課千克和克的教學中,我也努力嘗試了藉助學生的思考與交流的生成資源作爲新知探究的載體,在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再次交流思維碰撞中不斷反思學習從而獲得並內化知識。感覺尚不理想之處是有的環節如調查體重,給學生時間用天平稱物品的質量時,放的時間較多,從而拖延了探究時間,使達標練習時間緊張了,未能按時完成。因此在今後,提升課堂生成資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時令人值得高興地實踐是課前活化心腦操的練習及指動遊戲的使用讓學生們得上課情緒得以更高漲,對於新課的期待更顯強烈,表現專注而輕鬆。課中對於學生進行了較及時、恰當的評價讓可以說大大激發了學生們思維的積極性和交流更大膽而熱烈了,體現在學生們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合作提出解決問題或是互相提問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記憶如:計量較輕的物體質量用“克”作單位,用符號“g”表示等句子。就涌現出了很多的記憶小能手如:王義軒、王偉傑、張棟樑、趙傳瑞、李新陽等,欣喜地發現趙傳瑞同學在發現約3粒玉米重1克時,最先發現了3000粒約重1000克,掌聲四起!有不少學生髮現老師體重約50千克,約有20個老師體重1噸。4個小朋友體重約100千克,40個小朋友體重約1噸。今年還有一個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平常很靦腆得他也特別的踊躍,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確,但在給大家講解時有些緊張與激動,說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在本節課中對於專心勵志語的使用很少,我想如果用的適時些,全體的參與度可能會更高些!由於教學融合專注力的時間較長,因此檢測評價,智慧提升環節倉促,習題設計及使用方面尚不夠合理充分,這也是在今後的實踐中值得繼續探索的。

第7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蒐集的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幫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會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千克和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爲學生學後面的學習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千克和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爲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千克和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在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後,我又引導他們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在本節課中,由於大量的活動,課堂秩序不夠井然。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興趣很高,常常在老師還沒有說完活動規則時就急不可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讓學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訓練中應該更紮實一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爲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完成得更好。

第8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網友原創投稿分享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範文,希望你能喜歡!

《千克和克》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四冊第六單元的第1課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千克和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所以,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爲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質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

1、在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

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反過來,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瞭解生活中物品的質量,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

所以,在前一天我給孩子們佈置了一個作業:帶來一些包裝袋上寫着重量的物品,如:食鹽,方便麪,果凍等。沒想到,竟然有個學生告我,“老師,潘×說明天是不是過六一呢?”哈,差點沒把我暈死。我順勢對學生說:“這些東西是我們明天學習千克和克用的,你拿袋子裝好了帶來,可別半路上偷吃哦!”瞧把他們給樂的,呵呵。

第二天,我發現幾乎每個同學都帶來一些東西,比以往任何一次作業的效果都要好,充分說明只有學生感興趣的作業才能讓他們完成得心甘情願,自然不會有忘帶忘寫的藉口了。課堂上,利用這些東西,我讓孩子們掂一掂,估一估,說一說,比一比,從而基本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並水到渠成的推算出1千克=1000克,而且還能正確清晰地讀出這個公式,知道哪裏停頓就能讓聽的人聽明白了。

但是,由於活動多了一些,所以練習的相對就少了,如果能夠再合理安排一下時間就好了。在這裏,要特別感謝同組的張老師,給了我幾個2分的硬幣,別看東西不值錢,用處大着呢,1枚2分硬幣大約就是重1克,對於學生建立1克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幫助。但是,現在要找這硬幣還真不是件容易事,再次感謝!

第9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有時候找一篇範文真的好難,本站可爲你提供一站式文章服務,比如這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範文。

《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千克和克都是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有多重”這樣的事情,並有初步的感性認識,但這兩個質量單位對二年級的學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識。教材是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但由於學生對幾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會比幾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來得強烈,因此,我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千克,再認識克,這樣會更符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本節課重點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體驗,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最終得以領悟。

一、創設情景——確立標準,引發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輕重,首先就要確立衡量的標準。要判斷物品的輕重,學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課一開始,我先拿出兩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禮物”,通過“猜一猜,哪一袋禮物更重一些?”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並不能準確判斷物品的輕重,用秤稱一稱才能準確知道物品的輕重,從而確立衡量的標準。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則必須使用質量單位,通過驗證物品有多重,激發學生學習質量單位的需要。激起學生學習“千克”的願望,把學習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來。

二、注重過程體驗——認識“千克”,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關注過程強調體驗,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通過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現、發展和形成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較爲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建立明確的質量觀念。

我先讓學生學用彈簧秤並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利用彈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並數一數有多少個,“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着再估一估,找一找比1千克輕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加深對“1千克”的印象。還讓學生合作,拎一拎1千克、2千克和4千克的物品,不同的感受讓學生對1千克、幾千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對幾千克有了較深的理解後,讓學生估書包的重量,驗證書包的重量,最後還讓學生估體重,稱體重,這些活動都是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千克。學生開展這些學習活動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體會,有意識地去感受。學生們通過大量的操作與體驗,化抽象爲具象,對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這樣的體驗與感受讓學生對克與千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的建立了克與千克的表象。

三、巧設問題情境——認識“克”,感受1克。

克相對千克而言,沒有那麼直觀,感覺也不會那麼清晰。我在同學們還對體驗幾千克津津樂道時,巧設一個問題情境:樹上的小鳥看到同學們在稱體重,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重,於是,小鳥飛到健康秤上,此時,指針動了動,最後停在0刻度的旁邊,提問:小鳥重幾千克?此時,學生的思維產生了碰撞,學生質疑無法看出小鳥重幾千克,學生質疑的同時油然產生需要更小的質量單位的需要,激發了學習更小的質量單位的熱情,從而順理成章地導入“克”。這是對“克”的首次感知,還使學生產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濃厚興趣和學習慾望。

接着讓學生體驗——1克有多重。告訴學生一個小砝碼重1克,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並要求他們掂一掂,感受1克。爲了幫助學生加深對1克的印象,我設計利用克與千克在感覺上明顯的反差,讓學生同時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使學生在腦海中克與千克形成鮮明對比,進而建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最後通過掂一掂、估一估文具的質量,強化了學生對“克”的認識。

最後讓學生研究——克與千克間的進率。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1千克=1000克,而讓他們在稱鹽的活動中去發現。實驗分三步進行,第一步計算出2袋鹽重1000克。第二步用檯秤稱兩袋鹽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斷:1千克=1000克。學生通過稱鹽的實驗,不僅得到了千克與克的關係,而且再次體會了1千克與1克各有多重。

傳統的課堂教學,就像插秧與收割,老師的角色也就是播種與收割的農夫,按部就班,學生就像莊稼,整整齊齊,過程看似有條不紊卻千人一面,缺乏激情,學生在平淡中接納與收穫,而新課堂和新理念更應該像一場足球賽,老師的角色是教練,學生就是運動員,球場外,教練制定戰術,確定目標,球場上,運動員各盡所能,攻城拔寨,只爲共同完成的目標:勝利。過程無法預料,但卻精彩紛呈。新課堂教學就應該如此:既有精心完美的預設,更有激情四射的生成。只有學生充分體驗和感悟,才能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只有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才能在充滿樂趣體驗中獲得成功的愉悅。

第10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精挑細選的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範文,但願能助快速寫好稿件。

目前“大班額”教學是我校教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是實施創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急待解決的問題。我在教學了《千克和克》後有以下收穫:

一、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千克和克是國小生第一次接觸的兩個基本的重量單位,也是國小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打交道的單位,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裏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籤。在家裏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麼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

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親身的體驗,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本節課,在教1千克=1000克時,我及時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如:讓學生掂一掂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過遊戲抱一抱同桌,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這樣調動了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新知識探究的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並掌握質量單位。在大班額課堂中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在大班額班級授課的情況下,要想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實現有效教學,首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並沒有聽講,也不思考,他們只是坐在教室裏,靜靜坐夠四十分鐘,對於這些學生來說,上課幾乎是無聊的、無趣的也是浪費時間的。爲了使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實現小組合作學習。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很多的生活材料,如:鹽、方便麪、洗潔精、果凍等讓學生分小組活動,在組內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千克和克的表象認識。

四、教師及時評價,掌控學習活動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建立一種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可以促進學生更有效的進行課堂探究活動的。如:小組活動開展得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了任務,哪個組的問題討論最好,哪個組同學發言最積極,教師要及時的鼓勵評價。

第11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本站小編推薦:更多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範文

在教學《千克和克》,我覺得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徵,而對於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爲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

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

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學設計中我的教學目標的定位爲: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並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繫,知道1000克=1千克,並知道它們的區別。

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執教後,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

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想像、推理、猜測、判斷等心智的運動,挑戰自己的思維。如上課開始的情境中,讓學生舉例說一說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輕很輕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說一說嗎,不僅引發學生進一步對輕重的關注,更調動已有的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經驗,儘管學生沒有說出噸等知識,但爲教師的下一步教學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後,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幾克到幾十克再幾百克這個重量的序列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加以建立。從教學實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讓學生猜測,進行有依據的合理性的猜測。學生在初步關注到物體的重量有重有輕後,讓學生大膽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這一環節中,儘管學生估出來的重量與實際不符合實際標準答案,但相差並不是很大,但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了想知道這一物品實際重量的強烈需要,從而帶出物體重量單位的一個簡單序列,而序列的意圖在教學中主要就是讓學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實地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同時爲建構“1千克”這一概念埋下伏筆。

本節課,爲了引起學生對重量的關注,所創設的情境比較開放,因此對組織實施的教師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課堂教學的藝術與調控要求高。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學生上臺稱物體的重量時,有的學生並沒有仔細聽,說我沒有叫他上臺,非常不高興,這是我沒有想到。課堂上,學生第一次看到天平稱,感到非常新鮮,在稱重量時,他只顧“研究”天平稱,最後是在我的“千呼萬喚”的引導下,將問題的焦點鎖定在物體的輕重上。

鼓勵性的語言學生的學習提供情境場。教師的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激勵會讓學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學習。課堂上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逐步接近標準答案,好勝心理的激發,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緒都離不開教師語言的激勵。這節課中,教師對課堂上隨時出現的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積極的評價,這種動態地生成性的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積極的思維和積極的情感。如,當教師想讓學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時,有學生情不自禁叫起說已經知道答案了,教師連忙接話,問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興奮地說是上課前偷看的,教師靈機一動讓他倆興致勃勃地寫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諧地生成了下一環節的內容,學生也得到了鼓勵。在教師的鼓勵下,不時學生提出了有質量的問題,如學生問:爲什麼一包味精用克作單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單位呢?

第12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本文系列之一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範文,你可能需要。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有關物體質量的知識,學生並不陌生,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所以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上,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實現有機統一、協調發展。

1、強化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繫

課前請學生調查市場上物品的質量,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秤。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課後請學生在家裏用手掂一掂家裏的一些物品,然後看看上面寫的質量是多少。

2、突出體驗在學習中的意義

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領悟。本課爲了讓學生建立一定的數感,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讓學生課前拿來2分錢的硬幣和1千克的物品,在課堂上用手掂一掂,並找一找身邊1克重的物品,學生找到了許多,如筆頭、小橡皮等,並利用了橡皮、直尺、2分錢和硬幣做成了小天平自己檢驗。再掂一掂一個蘋果等自己帶的物品的重量,然後再稱一稱。又讓學生自己從書包裏拿1千克的書本。然後,拎一拎自己的書包大約有多重,發現學生基本有了質量的概念。

3、儘可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充分的實踐活動中親身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

學生已經學習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等,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具有直觀性、形象性,而對重量單位克、千克的感知,則較爲抽象,在生活上接觸也少,因此在教學中應加強實踐操作,自主探究,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並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爲全方位參與創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啓迪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

4、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

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研究“成長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體,讓學生自由組合,在校園、家中、商店、或菜場,學會估計物體重量或看標註,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於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我課後進行總結與反思,找學生進行個別訪談,瞭解學生參與研究後的感受,爲後階段指導學生探究和實踐提供經驗。

不足之處:這樣的教學,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支點,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後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於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我想僅靠課堂上學得一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第13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的寫法

千克和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無論是導入的設計,1克和1千克的感性認識,還是練習的設計、課後的調查,都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創新意識,鍛鍊動手操作,應用知識的能力。

1、教學時力求遵循知識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展,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樂趣,並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促進思維的發展。

2、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千克和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爲全方位參與創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啓迪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場,學會估計物體重量或看標註,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於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第14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怎麼寫?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的格式怎麼樣?請參考本文。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

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超市調查關於千克和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1角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一塊月餅50克,一袋鹽350克、兩袋白糖、1000克。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

三、在實踐操作中昇華知識

爲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水果、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昇華了對千克和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本站的小編希望以上14篇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範文能夠幫到你,當然,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看更多國小三年級數學千克和克教學反思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