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二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缺乏自控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需要老師針對教學方法進行恰當的改變。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集篇一

學生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學生爲主體”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改爲主動,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我認爲,數學預習有以下四個優點:

一、利於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自學課本時,學生由於認知能力的侷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識,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讓學生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儘管在老師看來非常簡單,但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後的思維斷點。由於學生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問題具有思考的價值,有的甚至幼稚,我們重在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長此以往,水滴穿石,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越來越精彩。

二、利於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經過預習後,有些簡單的問題學生自己可以解決,教師沒有必要在課堂上設置情境讓學生解決。在單位時間內,解決三個問題與解決兩個問題,哪個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對自己疑惑的問題肯定會倍加關注。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模糊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勵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經教師的點撥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教師來說,間接實施了因材施教。對學生來說,易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如果沒有預習,學生的大腦會一片空白,不能及時與舊知識鏈接,會毫不批判的無條件接受。預習後,當認知發生衝突時,及時反思學習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於學生舉一反三,構建知識網絡。

由於學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對同樣的知識構建的途徑必然也是多樣的。但因課本編排的侷限,不可能將各種想法全部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在借鑑課本想法的基礎上,展現多樣化的見解,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滿足於課本知識的獲得,敢於向課本挑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運用自己的智慧填補課本的空白點,從而達到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構建自己清晰的知識網絡體系。

四、利於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

在學生預習後,教師要相應的改變教學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動的使用課本提供的素材。教師必須站在學生髮展的高度,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從學科的總體目標擬定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靈活的選用教法,設計合理的科學的教學過程。在教材處理上做到以教材爲依據但不拘泥於教材。靈活多變的處理教材,讓教材爲師生服務,不要成爲教材的奴隸。學生預習時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識浮淺。因此教師更應深入鑽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的將教材的知識思路轉化成學生易於接納的教學思路,並注意爲學生的學習提供合適的空間。學生的心理結構、接受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課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樣分?重點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爲了防止學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爲: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樣分?

誠然,國小生年齡小,還不知道如何去預習,這就需要教師有步驟的分階段進行輔導。對於剛剛起步的國小生(如一、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一節課結束時流出5分鐘時間來一起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爲他們在家如何預習給予示範,以此逐步培養學生預習的能力和意識。對於國小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就可以通過佈置預習作業來促進學生預習。在預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髮現問題、並自己解決問題。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集篇二

自信受到成功率的制約。一個人的自信程度與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數越多,自信心越強;反之,失敗次數越多,自信心越弱。

班級中原有一名後進生,各科成績都很差,他自己也很自卑,對學習沒有興趣。我原以爲這個孩子成績差是因爲家長對他放任不管。可是在一次家訪中我意外地發現,其實他的母親爲了孩子的學習費了很多心思,作出了很大犧牲,儘管孩子學習不理想,可她還是一如既往地給兒子信心和幫助。我震撼於母愛的力量如此偉大,同時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們往往在重視學習成績的同時忽視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我決心從培養他的自信心入手:

機會終於來了!一次數學課上,這個“笨孩子”興奮地舉着手,迫切希望回答問題,看着他自信的表情,我暗想,等他回答完了一定要好好表揚表揚他,可沒想到他站起來後就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我示意其他學生耐心地聽他講,可他絞盡腦汁還是不知道。怎麼回事?看他舉手的神情應該是有自己的思路。難道是緊張導致暫時遺忘。想到這裏,我對全體學生說:“______今天能主動舉手,我們很高興,讓我們爲他的勇敢而鼓掌”。在大家的掌聲中,他顯得很意外,既而靦腆地笑了。我發現,這一節數學課,他聽得特別專心,而且舉手也特別積極,基於上面的經歷,我也不敢輕易請他發言,只是試探性地挑了一個特別簡單的問題請他回答,他好不容易答對了。我暗暗地鬆了一口氣,同時給了他熱烈的掌聲。望着他燦爛的笑容,我似乎看到了他向着成功邁出了一大步。

在以後的數學課上,他舉手的次數越來越多。我儘量挑一些適合他的問題讓他回答,並適當地鼓勵他,他逐漸有了自信。在應用題單元的教學中,我意外地發現他在這方面的理解能力特別強。有一次大部分學生都對一道應用題的另一種解法感到困惑,這時他站起來不緊不慢地說:“其實這很簡單,---------”他自信的語氣和清晰的思路令全體學生和我目瞪口呆。

新的《課程標準》已經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我將在這方面繼續探索,爲社會培養更多的後備.

 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集篇三

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已近結束,對於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反思。如何讓學生樂學、願學、學會,我覺得興趣是關鍵!可以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啓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平均分》時,在主題圖講完後,我把24朵紅花,藍花,綠花,紫花分別放在四個盒子裏,然後分別請3個、4個、6個、8個同學上臺,說:"我把把__花送給你們,們自己拿走,但你們拿的__花朵數要相等"然後引導學生討論怎麼樣拿才合理,並列出相應的算式。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平均分的意義,還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合作。

再如:在教學《三位數退位減法》時,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興趣的事物引入,爲學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體情境。在具體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以最佳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過程

通過實踐操作,開放學生“全腦”,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動態生成,有助於學生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較爲困難。因此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節課我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各個教學環節中。在引導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通過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學生活潑愉快地親自參與、親自體驗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考。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品嚐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成功和喜悅。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增強了。

三、迴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知識應用過程

重視學生的數學體驗,《課標》也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一句話,道出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要使學生在活動中和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要通過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用數學思維、方法,進一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數學回歸生活,並獲得學有所用的積極情感體驗。例如:在《角的認識》這一課中,如果剪去兩個角,會得到幾個角呢?”這一體驗過程的引導,把空白留給了學生,讓他們的思維有更大的空間,使不同的思維方式開展大比拼。這一過程中,不僅是學生的數感、空間觀等的培養都通過體驗得以實現;而且正確的思維方式在劇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錘鍊。再如:在學習《加法估算》時,讓學生談談這節課你最深的感受,在生活中你有這種經驗嗎?今天的學習對你的生活有那些幫助?學生就在這輕輕鬆鬆的談話中,體驗着豐富的數學內容,而且在這種氛圍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也達到了和諧統一。

總之,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開展這種“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四、以猜爲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衆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爲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猜數遊戲》時,我先告訴學生我寫了一個三位數,十位上是6,讓學生猜猜這個數是多少.猜的過程中告訴學生是猜得大了還是小了.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認識和大小比較,加深了對數的認識掌握,爲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五、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摘桃子"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數學“體驗”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它讓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親自參加豐富生動的活動,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爲課堂的主角,從而在體驗和創造中學會數學。

當然。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問題,特別是學困生轉化問題,還是一大難點,有待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