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彙總53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3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彙總53篇)

篇1: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七冊裏的一篇文章,課文介紹了蟋蟀是怎樣修建住宅以及它們住宅的巧妙結構。

一開課就引導學生找出課文的兩個重點問題,讓學生讀和思有依據有方向。然後讓學生圍繞每一個問題去讀書,通過讀自己找到與問題有關的語句,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用書上的話回答。待同學們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後,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說外部特點是能不能用一個詞概括?設計這一環節是爲了訓練學生由具體到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爲了讓大家都能領悟蟋蟀住宅的特點,爲下文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以及建造住宅用的是柔弱的爪子,讓每一位學生對蟋蟀產生敬慕之情打下堅實的情感基礎。

篇2: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初讀這篇課文時興趣不大,覺得文章有點散,線索似乎不太清晰。但是當我們沉到文本中,仔細研讀時,就會發現,這篇課文不是按照蟋蟀修建住宅的順序寫的:先選址再修建接着寫修建好的樣子;而是根據法布爾的觀察順序寫的,先發現住宅再觀察特點繼而想了解它的'修建過程。

而且法布爾在富有情趣的語言中,表達出了他對蟋蟀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努力改造自己生活的那種欣賞和讚歎。葉老曾經說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開了窺視作品奧妙的門戶。

基於這樣的解讀,根據文本特點,爲了簡化教學,我在設計的時候作了一些嘗試。

1、抓住題眼:

我抓住了題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帶着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而不是給學生一個“偉大工程”的結論,要學生去論證這個結論。這樣就極大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真實地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

2、突出重點,注重文章內在的聯繫:

從文本來說,主要寫了住宅特點和修建兩個方面。在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和感悟時,根據學生普遍對住宅特點感興趣的情況,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對課文內容作了大膽的取捨,重點研讀住宅特點,概括學習修建過程。在學習住宅特點時,學生髮現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陽、傾斜、幹得快的特點,我就順勢引導學生將上下文聯繫起來學,發現段落之間的聯繫,感悟小蟋蟀舒適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隨遇而安、慎重選址密不可分。通過今天的教學實踐說明,這種“舍而不棄、上掛下聯”突出了重點,揭示了文章的內在聯繫,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適應孩子的需求。

3、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

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我是非常重視讀的。除此之外,我還運用了多種方法。比如在聯繫上下文讀、對比讀中抓住關鍵詞品排水優良、陽光溫和;在讀思議結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讀寫遷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間的不同含義及文字背後的不同情感。學生在品味語言魅力後,“體驗寫話”,在我的眼中,這裏是蟋蟀的……孩子們妙語連珠,令我驚喜。

就這樣讓學生在“字字珠璣”中品味語言精妙,感受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們對這小生命的敬佩。還有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聽話想象”,蟋蟀會唱些什麼呢?孩子們浮想聯翩,一個會勞動會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們心上。還有課中及時捕捉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如質疑、批註、邊讀邊聽邊思考。及最後的“吟誦昆蟲記中的一段話”。

課外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這都是在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正因爲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課堂顯得和諧並充滿生命的活力。

篇3: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對於孩子們說並不陌生,法布爾筆下的蟋蟀更是有趣。今天我滿心歡喜地走進教室,告訴孩子們學習的內容《蟋蟀的住宅》,預習過的孩子們臉上露出不加掩飾的興奮。

堂伊始,我盯住了“住宅”二字,引導孩子們討論什麼叫“住宅”?聰明的孩子們很會聯繫生活實際,七嘴八舌地說着自己的見解。“爲什麼作者把蟋蟀的洞穴稱爲‘住宅’?”孩子們自然而然的想到本最突出寫作手法:擬人。對於孩子們的回答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及時的鼓勵,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是被激發了出,紛紛表示要去參觀一下蟋蟀的“住宅”。

跟隨學生的腳步,觀完外部賞內部,大家被這偉大的工程深深吸引,對於蟋蟀的“住宅”讚不絕口,甚是好奇蟋蟀到底是怎樣建造自己的“住宅”的,雖然中給出了詳細的介紹,但缺少實際觀察的孩子們讀這些“生硬”的字時,是很難理解蟋蟀建築住宅的艱辛及住宅落成時工程的偉大。我靈機一動,何不讓孩子們扮演蟋蟀。起初,由於害羞和難爲情,竟無一人敢於嘗試,在我的百般鼓勵下,侯浩天,班裏最是活潑開朗的孩子,第一個舉起了手,老師,我不知道我表演的對不對,但是我想試一試。

一時鴉雀無聲的教室裏響起雷鳴般的掌聲,衆目睽睽之下,“侯蟋蟀”開始了他的挖掘工程,只見他有模有樣的往地上一趴,兩隻手不停的搖擺着,腿也不停的往後扒拉着土,手忙腳亂的他突然停下,“老師,蟋蟀有四隻腳,兩個鉗子都各有分工,我的不夠怎麼辦?”他的細心讓我欣慰,看他在思考,但我笑之不語,一些學生緊鎖眉頭,看也在幫忙想辦法。“有了,老師,我可以找我的好朋友幫忙嗎?”我竊喜我的突發奇想,看着倆人的默契配合,演繹了蟋蟀建築住宅的全過程,精彩的表演獲得了大家的認可。一切創造性行爲都是發自探索地進行着的行爲,佐藤學在其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學生在認識和表現事物的同時,也在表現自己並建構和他人的聯繫。”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更能提現一個人的創造力和影響力。

二人剛結束表演,教室裏小手如林,越越多的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要表演,每位“蟋蟀”還在建宅結束後主動發表感言:“我今天累壞了,不過我很自豪,我爲自己感到驕傲!”“我這麼小的身材,能建出這樣的豪宅,你不覺得我很偉大嗎?”情境教學法是我從教多年屢試不爽的教學手段,對於四年級的孩子說,把他們帶入角色,入情入境的體會人物情感,這種代入感會加深他們對內容的理解。

一節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結束,沒有了我的“嘮嘮叨叨”,孩子們學得更加輕鬆,更加有趣了,相信這節會印在他們的腦海深處。

篇4: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說明性的科學小品,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它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的經過,讚揚蟋蟀在惡劣的環境下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導入時我讓學生互相誇誇自己的住宅,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住宅除了在文中用了擬人手法外還需要設計及選擇。

接着提問:“圍繞住宅課文主要寫了那幾部分?”有的學生回答:“主要寫了兩部分,一是住宅的特點,二是怎樣建造住宅的。”然後我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標註有關內容加以體會。讓學生讀和思有依據有方向。

然後讓學生圍繞每一個問題去讀書,通過讀自己找到與問題有關的語句,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用書上的話回答。理清文章的思路。

待同學們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後,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說外部特點能不能用一個詞概括?設計這一環節是爲了訓練學生由具體到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爲了讓大家都能領悟蟋蟀住宅的特點,爲下文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以及建造住宅用的是柔弱的爪子,讓每一位學生對蟋蟀產生敬慕之情打下堅實的情感基礎,也爲了讓學生把書面語言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讓學生分小組用自述的方法介紹住宅的特點,學生充滿着激情。

本堂課注重學生的主體體現,注意培養學生語言的表達。

教師首先創設情境,然後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自學課文時重點理解蟋蟀住宅特點和住宅修建過程,同時領悟作者在介紹時的運用說明方法;接着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協作學習,對比學習,學生把生活中人們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然後採用變換角色的教法,我引導學生:“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大家都瞭解了蟋蟀的外形和他住宅的特點,現在假如你就是課文中那隻可愛的小蟋蟀,你會向大家作自我介紹嗎?住宅的樣子能說得清嗎?”

聽了我的引導,學生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地到講臺前結合學生自己總結的板書繪聲繪色的介紹、講解,把蟋蟀的樣子和洞穴的特點都能形象、生動的描述出來,那一舉手一投足的動作神情彷彿自己真的就是蟋蟀,完全入情入境進入角色,比剛開始講的進步多了,聽的同學也是津津有味。

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讓學生扮演蟋蟀工程師來介紹自己如何建築住宅,住宅有什麼的特點等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當主角,老師充當一位聽者,師生的角色互換,這樣反饋練習,解決了難點。

課後我留了一次小練筆:用第一人稱介紹蟋蟀的住宅。

篇5: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經典的科學小品文。我用了兩課時和學生一起完成了本課,在教學的指導策略上仍堅持前一課的教學路徑“讀議結合”“以讀爲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引導學生讀課文上,讀完之後,卻讓學生去嘗試議議段落的基本意義。因爲這樣的美文,除了欣賞文字的美,同時也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學學寫類似的文章,無論是什麼體裁,它是有結構的,一個成形的思路匡架,會像一串美麗的佛珠一樣,使文章嚴謹有序,因此,我並設計問題:“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它的動物相比,蟋蟀的人在做法體現了什麼?”帶着問題去賞讀文本。

上完本課,從學生的作業和讀書的感情來看,我認爲“教不偏文,學不偏題”還是把持了文本的重難點,如果這樣有道理的話,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 先寫文,再學文沒什麼不好

在本課前,我並沒有宣佈要上什麼新課。在早上去學校的路上,我捉了好幾只螞蟻,有黑色的,有黃色的,還有長翅膀的,我反它們裝在一個小瓶兒裏,這些不同血緣的螞蟻並不是很謙虛,你咬我,我咬你,我想,今天就拿它們做教材吧。走進課堂,孩子們高興極了,小嘴們炸開了鍋,我讓孩子們分別說說,這些螞蟻的名字,還有自己知道的特點,這並不難,因爲螞蟻對於山村孩子來說,是日日相見的“老朋友”。孩子們回答較爲豐富:全身是黑色的螞蟻是普通的螞蟻,黃色的螞蟻叫蛇螞蟻,這種螞蟻的毒性很大,要是咬上一口,準會起一個疙瘩,痛得要命的。孩子們說到這裏,我並插敘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因爲螞蟻,我卻住進了醫院。(那是我四五歲時,跟着哥哥去放牛,那天正好是雨天,牛也不聽話,使勁兒朝對面山上跑,哥哥去追牛,讓我站在田邊不動,等着他,我往地上一望,有一個高高的土堆,而且是成形的,像個磨盤,成弧形,外邊高,裏邊低,好像也沒見什麼洞之類的痕跡。那土堆踩上去特別細,軟軟的,很好玩兒,我乾脆脫了鞋,雙腳去踩土堆玩,腳叉癢癢的感覺,正在我高興時,突然,腳叉像被刀刺一般疼痛,我低下頭,滿腿的螞蟻,連身上到處都是,整個人被螞蟻包住了,像個瘋窩包,我亂打,亂蹦,身上的螞蟻越爬越多,連頭髮裏都鑽進去了,等哥哥來時,我已經倒在地上了,嚇得哥哥直父親,父親用他的大衣把我裹着,背到醫院,醫生用小型鉗子一個一個地拔出螞蟻的頭,當我醒來時,醫生告訴父親,好險呀,我的眼睛,手、頭都腫了,中毒了……)

當我講到這裏,有孩子說:“我知道爲什麼螞蟻的頭紮在人身上扯不開,因爲蛇螞蟻的嘴是兩個‘七’字形的鋏子構成的,兩個鉗子咬住了肉,就成了‘手扣手’的樣子,所以弄不掉,即使給它把身子弄斷了,它的頭也不會掉。”這下話匣子打開了,又有學生說,有翅膀的螞蟻叫“飛螞蟻”,飛螞蟻出現的時候,會有大雨,河裏就會漲水……這個教室裏可熱鬧了!有孩子說,螞蟻船家也要下雨,我藉機板書了一條諺語:螞蟻搬家晴必雨。(讓學生想想這條諺語會是真的嗎?)接着,我又出示了一張螞蟻簡筆畫,讓學生說說它的樣子。最有趣的是,一孩子說,螞蟻心大腰幹細。我問爲什麼?孩子說,要是遇上一個爛饅頭,即使是一隻小螞蟻也不會放過它好多倍的東西。接下來又有一孩子說,螞蟻的兩個觸角是用來探路,作指揮用的……孩子們說的可好了,有的說,要是觸角一順左右擺動,就表示前面有危險,要是觸角一前一後的擺動,就表示前面有好事,招喚同伴,同心協力,要是兩個觸角像敲鼓一樣的擺動,就表示有傷心事,肯定有同伴遇了不幸……哎呀,孩子們說的真好,我表揚了孩子們鼓勵孩子們把自己心中的螞蟻寫一寫,從學生的習作看,題材豐富,寫的生動具體。(學生習作略)

二 新舊銜接 我賞作者

有了學生實踐操作與感悟,新課只是孩子們的另一篇同伴習作,學起來就易之又易。本文圍繞“蟋蟀的住宅”這個新奇的題目展開豐富的想象,通過描寫蟋蟀洞穴的特點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表現了作者對蟋蟀勞動成果的極高讚賞,

本文作用富有情趣的語言描寫具體事物。這樣的描寫,語言生動形象,讀起來很有趣味性。作者運用了極富情趣的語言,鮮活地描寫了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它是如何建造住宅的。如:把蟋蟀的洞 的平地說成“平臺”把蟋蟀發出的聲音比喻爲“彈琴”將蟋蟀挖掘的洞穴的過程描寫成像一個建築師精心修建的住宅一樣。這些富有情趣的描寫,使文章生動形象,具有極強的趣味性。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做到用富有情趣的語言描寫具體事物呢?首先,要學會觀察。這篇課文就是作者在長期細心觀察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才描寫得那樣真切,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可見,真實的描繪是語言富有情趣的基礎。然後,要注入感情。把對事物的喜怒 哀 樂等情感融入其中,要知道注入了真情的語言纔是最生動,最有情趣的語言。另外,要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如,將人的情感和行爲寄予它們身上,這樣描繪起來就會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三 綜合學習

注重積累,鼓勵學生多去了解昆蟲方面的知識,收集有關蟋蟀方面的詩。

總之,學習語文,沒有定式的教學模式,只要去認真完成,無論是教學前,教學後用心去做,一定會有好的`收穫,就不會有教學中的遺憾。

篇6: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改編自十九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昆蟲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通過細緻而持續的觀察,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讚揚了蟋蟀吃苦耐勞、堅持不懈、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一.激趣導入

首先,出示課題,讓學生齊讀。然後提問,人類居住的地方叫“住宅”,動物居住的地方叫什麼?學生明確――洞穴。可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題目是蟋蟀的住宅,你有什麼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蟋蟀的住宅與其他動物的洞穴是不一樣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個環節中,首先檢查了學生的自主預習情況,使學生能夠把生字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採取了多種朗讀形式,點名讀、分組讀、齊讀等,在充分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做到了能讀通讀順課文。接着,讓學生思考課文圍繞蟋蟀的住宅講了哪兩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理清層次。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很沉默、只有極個別學生能找出正確的答案。我認爲,一方面是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太少,一方面是應該教師先帶領着學生議一議每一段的基本段落大意,再讓學生去劃分層次,這樣效果會更好,這樣做可以訓練孩子概括段落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

三.深入研讀

讓學生默讀指定段落,並且勾畫出關鍵詞句,從關鍵詞句中品會蟋蟀住宅的特點,並且帶領學生反覆朗讀關鍵詞句。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參與度很高,調動起來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也很高,都能準確的概括蟋蟀住宅的特點。我帶領學生品味作者對於蟋蟀住宅特點的描寫,引導學生從準確的表達中體會作者對於蟋蟀住宅的細緻觀察,再讓學生找表達準確的句子,通過品讀感受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在課上我還注意了及時捕捉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並鼓勵其他學生紛紛效仿。此時我適時引導學生去思考,蟋蟀用來建造住宅的工具是什麼?學生在品讀關鍵詞句中能夠明確工具十分柔弱。教師點撥,正是這樣柔弱的工具,卻建造出如此精巧的住宅,讓學生將讚歎之情融入朗讀之中。讓學生體會蟋蟀修建住宅的一系列動作以及工具的柔弱,讓學生說說爲什麼蟋蟀的住宅可以說是偉大動物工程,從而領悟蟋蟀吃苦耐勞、堅持不懈、不肯隨遇而安的品質。讓學生展開想象朗讀課文中把蟋蟀比作人的語句,體會擬人的修辭手法。

當然,在教學當中我也有兩處不足之處,一是隻帶領學生重點體會到了作者細緻的觀察,而對於“作者長時間的觀察”沒有重點強調。應該讓學生抓住描寫時間的關鍵詞語,從而體會到作者長時間的觀察。二是沒有充分帶領學生體會到法布爾對於蟋蟀的喜愛和讚歎之情,應該通過擬人修辭手法的關鍵語句讓學生體會作者筆下的蟋蟀是個講究衛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富有情趣的形象,感受作者對蟋蟀的情感。

篇7: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國小六年制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三篇課文,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因此,在這節課上,我嘗試”自主探究,點撥啓導,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鑽研文本,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運用,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1、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質疑。

在學生細讀課文,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讀懂的文字旁邊寫上見解和感悟。標記出不理解的句段並提出問題。小組交流並解決問題、老師歸納關鍵疑問。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老師歸納出具有共性的重點問題。如:法布爾爲什麼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稱作”巢、洞、窩“,而是把它稱作”住宅“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它是怎樣選址的?它的住宅有什麼特點?蟋蟀是怎樣挖的?他的住宅爲什麼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帶着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而不是給學生一個”偉大工程“的結論,要學生去論證這個結論。這樣就極大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真實地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

2、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我是非常重視讀的。除此之外,我還運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比如在聯繫上下文讀、對比讀中抓住關鍵詞品”隨遇而安“。蟋蟀不肯隨遇而安,這一點和大多的昆蟲不同,那麼蟋蟀是怎麼做的?其他昆蟲又是如何做的呢?誰能聯繫上下文並結合自己讀課文的體會說一說”隨遇而安“的意思?反覆讀”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一句,你還能體會到什麼?

在讀思議結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讀寫遷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間的不同含義及文字背後的不同情感。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聽話想象“,蟋蟀會唱些什麼呢?孩子們浮想聯翩,一個會勞動會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們心上。課外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這都是在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正因爲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課堂顯得和諧並充滿生命的活力。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範文四: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這是一篇說明文,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選擇、蟋蟀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經過,讚揚了蟋蟀不辭勞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本節課重點研究選擇地址和住宅的特點兩部分 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這一節課,感慨頗多,提煉點滴並整理如下:

1、引題設法激起孩子的學習興奮點,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課堂伊始,利用孩子強烈的好奇心理,設計爲: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禮物(出示蟋蟀的圖片)誰認識這個小傢伙?說說你對它的瞭解。此舉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因爲農村的小孩對蟋蟀大概瞭解一些,已不足爲奇,尤其夏天到來時到處可見,同學們紛紛舉手競相猜測回答,爲學習新課營造了積極的心理氛圍;在解釋”暴雨“一詞時,引導學生回憶:生活當中我們經歷過的又急又大的雨,正好我講課的前天晚上下了一場大暴雨,同學們立刻想到了那是怎樣的情景,()於是聯想的遇到這樣的雨蟋蟀的住宅也會馬上變乾的,接着追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地勢,是朝着陽光的堤岸上,理解”堤岸“這個詞,有一個同學說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認爲很好,爲了全體同學都能理解我特意準備了兩張圖片示意學生觀看,這樣更直觀。由此一步一步學生聯想到小蟋蟀的聰明,仔細,有頭腦。聯想到作者是通過認真仔細的觀察才發現的這青草叢中隱蔽的隧道。

3、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其實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地位。而我則顯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因爲這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是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當學生找出擬人句時我沒有重點地來指導朗讀,失去了很好的語感訓練機會。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學,我一定要加強對感情的體會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熱愛自然的教育。

4、但是在教學中還是存在着於都問題,多元化的朗讀沒有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文中我,親自用板畫演示的住宅的樣子,但是可惜的是,沒有讓學生親身去體會一下,還有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遺憾,在充分激發學生興趣上多下功夫!當然,任何一節課都是一節遺憾的藝術,它不同於普通的藝術,可以預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潛伏了更多的隨機性和多變性,既要有專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場“作戲的應變能力。而我這點還不能夠應對自如,總之還是有一些小緊張,希望在更多的平臺得以鍛鍊,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5、感謝教育組組織這樣的活動,活動中我們鍛鍊着,成長着;感謝各位校長、主任不辭辛苦任勞任怨的全程陪伴認真評價;感謝給予我幫助的所有的朋友們、同學們,真心謝謝!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大家的智慧和自己虛心的態度。

篇8: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國小六年制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三篇課文,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因此,在這節課上,我嘗試“自主探究,點撥啓導,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鑽研文本,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運用。

1、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導入,自主探究。

我讓同學們誇讚自己的住宅,既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拉進學生於老師之間的距離。知道寫住宅要寫什麼,從而導入課文蟋蟀的住宅。讓學生細讀課文,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讀懂的文字旁邊寫上見解和感悟。標記出不理解的句段並提出問題。小組交流並解決問題、老師歸納關鍵疑問。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老師歸納出具有共性的重點問題。如:法布爾爲什麼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稱作“巢、洞、窩”,而是把它稱作“住宅”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它是怎樣選址的?它的住宅有什麼特點?蟋蟀是怎樣挖的?他的住宅爲什麼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帶着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而不是給學生一個“偉大工程”的結論,要學生去論證這個結論。這樣就極大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真實地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

2、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

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我是非常重視讀的。除此之外,我還運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比如在聯繫上下文讀、對比讀中抓住關鍵詞品“隨遇而安”。蟋蟀不肯隨遇而安,這一點和大多的昆蟲不同,那麼蟋蟀是怎麼做的?其他昆蟲又是如何做的呢?誰能聯繫上下文並結合自己讀課文的體會說一說“隨遇而安”的意思?反覆讀“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一句,你還能體會到什麼?

在讀思議結合中,讓學生用自己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作比較,用柔弱的工具建造不一般的住宅,從而體會作者爲什麼說蟋蟀的住宅是偉大的工程?讚美蟋蟀,體會作者的寫作情感。學習作者的仔細觀察,仔細研究的寫作方法。激勵學生去發現、去研究。

今天的講課,由於自己的緊張,還有對學生的陌生,有些地方疏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學生討論後交流太少,導致學生課堂不夠活躍。這次講課是對自己的一個鍛鍊,也是一個挑戰。在今後的工作中要鍛鍊自己的應變能力,積極的參加各項活動,使自己自如的駕奴課堂。

篇9: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1、通過蟋蟀和人類比住宅環節,促使學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點,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課文中的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文章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我讓學生多次找出擬人句並重點地指導朗讀,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愛昆蟲、熱愛自然的教育。

3、通過重點詞句學習語言。文中許多詞語和句子都寫得別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句話我要求學生們反覆閱讀,運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

改進: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課文中的那隻可愛的小蟋蟀,請你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住宅”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可檢驗學生了解蟋蟀住宅特點的情況。

篇10: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國小六年制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三篇課文,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這是一篇語言十分風趣的筆記,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文中大量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當我們沉到文本中,仔細研讀時,就會發現,這篇課文不是按照蟋蟀修建住宅的順序寫的:先選址再修建接着寫修建好的樣子;而是根據法布爾的觀察順序寫的,先發現住宅再觀察特點繼而想了解它的修建過程。而且法布爾在富有情趣的語言中,表達出了他對蟋蟀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努力改造自己生活的那種欣賞和讚歎。縱觀全文,本文具有兩個特點:

1、它具有“情”的深意:課文與其說是在寫蟋蟀的住宅,不如說是在寫蟋蟀可愛的性格,再寫像蟋蟀一樣的人——勤勞、智慧、會工作、會享受。文章作者彷彿是蟋蟀的好朋友,對它充滿了欣賞和讚美,心靈深處的“情”始終流淌在文字的背後。

2、它具有“法”的特點:在親切、清新、談心式的語言中,很清晰地凸現了作者的表達方法:運用了抓特點、作比較、運用擬人等方法將蟋蟀住宅的特點及修建的過程娓娓地道了出來。

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去感悟、探究。

一、抓題眼“住宅”,激發興趣:

本文的題目比較新奇,揭題之後的質疑,可以在學生心目中設下懸念,引發探究的興趣。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說說各種動物住處的稱呼,比如:圈、窩、廄、欄、巢、洞等,喚起學生故有的知識,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二、從“住宅”入手,瞭解特點:

在學生細讀課文時,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讀懂的文字旁邊寫上見解和感悟。標記出不理解的句段並提出問題。小組交流並解決問題、老師歸納關鍵疑問。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老師歸納出具有共性的重點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它是怎樣選址的?它的住宅有什麼特點?蟋蟀是怎樣挖的?他的住宅爲什麼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在學習“住宅特點”這一部分,我出示課件“住宅圖”,讓學生勾畫描寫住宅特點的語句,通過讀句子,說特點,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有些住宅特點,課文直接告訴了我們;有些特點,我引導學生要聯繫上下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加以理解和概括。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積極地用心體驗、思考、歸納,通過學生彙報交流、師生評價,一生不肯隨遇而安的蟋蟀將活生生地出現在學生面前。

三、品語言特色,突出重點:

法布爾的出色成就不僅在昆蟲學上,還在於文學上。本文雖然是說明性的文章,但更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課文中的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文章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文中許多詞語和句子都寫得別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句話我要求學生們反覆閱讀,運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結合體會段中的“臨時”“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之毫不可惜”等體會“不肯隨遇而安”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再如:“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引導這句話時,我給學生設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說成是“住宅”,而且還說是個“偉大的工程”你覺得是不是有點誇張了?又如在聯繫上下文讀、對比讀中抓住關鍵詞品排水優良、陽光溫和;在讀思議結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讀寫遷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間的不同含義及文字背後的不同情感。學生在品味語言魅力後,“體驗寫話”,在我的眼中,這裏是蟋蟀的……孩子們妙語連珠,令我驚喜。就這樣讓學生在“字字珠璣”中品味語言精妙,感受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們對這小生命的敬佩。從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特點來感受蟋蟀的聰明才智和建造出這樣的住宅簡直是一個奇蹟,所以說它是偉大的工程一點也不誇張。

課堂接近尾聲,我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課後仔細觀察一種小動物,抓住它最有特點的部分,試着運用學過的表達方法寫一篇短文,實現學以致用。這就把課堂上的學習延伸到課外,做到學以致用。

篇11: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一文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觀察筆記。在本文學習前,先讓學生認識這位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通過他的小故事引起學生對法布爾文章的好奇感,瞭解法布爾從小的興趣爲他將來成爲“昆蟲學家”鋪下了根基,一個人的愛好只要堅持,將來終有收穫,並摘選《昆蟲記》的選段提出學生閱讀的興趣,以此提升學生延伸閱讀的能力。

在本篇課文中,法布爾詳細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按照常規的課堂可以分爲“起因—經過—結果”,可在觀察文裏我們卻不可以分析,於是我選擇了讓學生先自我分析:本篇文章與我們之前學的課文有哪些不同?在本篇課文中作者又應用了哪些寫作手法?由此引起學生的導讀興趣。

同樣我在本文中也採取了教學四步走:

一、導入

同學們齊讀課文:蟋蟀的住宅。

師:住宅指的是什麼?

生:房子、屋子、窩。

師:那作者爲什麼不直接說這是蟋蟀的窩呢?

生:因爲蟋蟀與其他昆蟲不一樣。

師:回答的非常對,在過去我們學習過一首古詩,知道古人給蟋蟀騎過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誰記得?

生:促織。

師:誰來背一背?

由古詩讓學生加深對蟋蟀的記憶,緊接着分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介紹蟋蟀,總起全文。

二、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

(1)在“別的昆蟲大多在臨時的隱蔽所藏身,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不利用現成的洞穴,靠自己一點點的挖掘”中運用了作比較的方法和擬人的修辭來吸引大家的閱讀興趣;

(2)隨後,課文通過擬人的手法介紹蟋蟀住宅的結構、特點、屋內佈置,再過渡到“傾斜的隧道”“出口的地方總有一叢草扮演着······”用“柔軟的工具”與“偉大的工程”做對比,都在進一步的闡述蟋蟀的個性。

(3)作者在本文中採用了擬人的手法,詳細描述了蟋蟀建築住宅的過程,說明作者對蟋蟀的勞動成果表示了極大的讚賞。把蟋蟀比做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想象力豐富,語文風趣,更能體現作者觀察的細心和敬佩之意,同時讓我們瞭解了法布爾是通過長期的觀察思考才爲人類帶來了這一鮮爲人知的祕密。

三、總結感悟:

1、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學會多用腦、勤思考。

2、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的。

四、進一步瞭解“昆蟲中的工程師”,拓展延伸

在講解本文後,我並沒有結束課程的引導,而是把身爲“建造師”的萬博文的媽媽張海燕同志請到了學校,選了一節課,讓海燕同志專門跟孩子們分享了“工程師”“設計師”“建造師”的工作重點,進一步讓學生理解了每一個工種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真正明白工程師的偉大,寫一篇自我感悟。不僅把課文掌握的更牢穩,更提高了寫作的提高。

在語文的學習中,我從來不覺得是一成不變,只要我們多去引導,孩子們自會創造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篇12: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資料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樣建成的,通過重點語句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1。文中的題目比較新奇,引用課題質疑來引起懸念,激發閱讀興趣。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2。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點。此文不僅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課文中的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文章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我讓學生多次找出擬人句並重點地指導朗讀,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愛昆蟲、熱愛自然的教育。3。透過重點詞句學習語言。文中許多詞語和句子都寫得別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們不一樣,不肯隨遇而安。”這句話我要求學生們反覆閱讀,運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結合體會段中的“臨時”“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之毫不可惜”等體會不肯隨遇而安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再如:“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引導這句話時,我給學生設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說成是“住宅”,而且還說是個“偉大的工程”你覺得是不是有點誇張了?從而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從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特點來感受蟋蟀的聰明才智和建造出這樣的住宅簡直是一個奇蹟,所以說它是偉大的工程一點也不誇張。4。最後,我把課堂拓展到課外,讓孩子成爲蟋蟀住宅的建造者,再給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議。並且在課後蒐集一些科普短文來閱讀。覺得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把《蟋蟀的住宅》一課作爲起點,再多接觸一些科普文章。這樣他們既能夠增長課外知識,又能夠鍛鍊讀書潛力。從而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語文與實踐的融合。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其實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地位。而我則顯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因爲這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是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當學生找出擬人句時我沒有重點地來指導朗讀,失去了很好的語感訓練機會。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學,我一定要加強對感情的體會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熱愛自然的教育。

由於時間限制,在閱讀上用的時間不夠。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課文中的那隻可愛的小蟋蟀,請你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住宅”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可檢驗學生了解蟋蟀住宅特點的情況。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出示蟋蟀圖片,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說一說對蟋蟀的瞭解並揭示課題。接着初讀課文,瞭解蟋蟀住宅的樣子。然後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住宅的修建過程,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最後拓展練習:仔細觀察一種小動物,寫一篇短文。寫出這種小動物的特點。

篇13: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流程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當前學習狀況。”這堂課前,因爲我認爲這篇文章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即使他們預習不好,也不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我只簡單地佈置了預習任務――讀五遍課文,疏通文章的字詞,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結果,上課時,讓學生去選擇蟋蟀的住宅在北岸還是南岸時,當我詢問可以從哪個自然段尋找到相應的幫助時,積極參與的同學很少。

當學生選擇好後,讓學生體會“隨遇而安”、“慎重”的含義時,主動回答的學生也不多。若上課前把預習落實到位,這樣的局面必然不會出現。

課上到此,教師似一隻折翅的鳥兒,早已無法飛翔。

學習方式必須多變換,才能激發學生潛力。語文新課標指出“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髮揮主體作用,主動參與教學,讓學生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應用、實踐語言的能力。

這堂課中,我利用flash課件帶學生去蟋蟀家做客,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說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點時,我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然後進行彙報。後來,進行“做導遊”這一環節時,我又採取了這種探究方式。

這種探究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加強合作意識,但也會削弱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養成依賴的“惡習”。若對第一個教學環節採取獨立思考的學習方式,可能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正是學習方式的單一,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束縛,教師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朗讀形式應多樣性,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情。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享受語文,讓閱讀成爲一種對話,讓表達成爲一種傾訴,讓思維成爲一種習慣。”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爲了讓多數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採用了全班齊讀這種形式,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很少嘗試更豐富的閱讀形式,如,分組讀、個別讀、賽讀、範讀,使得學生的情感體驗受到了壓制,讓他們內心的那種驚歎,那種驚訝無法呈現,可謂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讀這一過程中,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最後,讓學生談參觀完蟋蟀住宅後有什麼感受時,必然會水到渠成,答案也會精彩紛呈。

並不是每一節課都很成功,一節成功的課可以總結經驗,一節有不足的課,同樣留給我的思考也很多,但這些思考也必然激勵我不斷前進。

篇14: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說明性的科學小品,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它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的經過,讚揚蟋蟀在惡劣的環境下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在學習《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我鼓勵學生把書中描寫的蟋摔的“大廳”、“平臺”、“臥室”畫了出來,而且還把想象出來的蟋蟀的“儲藏室”、“衛生間”等也畫了出來,把對課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筆墨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並把他們的創作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讓他們結合課文一一介紹畫畫的意圖和獨創之處,使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時我先請學生自己到課文中找找描寫蟋蟀住宅特點的語句畫出來。然後,小組討論,把找到的特點,用最簡練的詞語概括出來,寫在作業本上。學生經過自學研究比較容易找到並概括出蟋蟀住宅的特點,但就“傾斜”是否爲住宅特點學生產生疑問。學生在這裏出現問題是在我備課中想到的,所以這時我沒有馬上給學生答案,而是提出“蟋蟀住宅傾斜是怎樣的角度?”這個問題讓學生爭論,有的學生說:“蟋蟀住宅應該是越向裏越高”,有的同學說:“住宅應該是越向裏越低。”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又是畫圖又是用手臂當隧道演示,有的同學指着圖說:“如果隧道越向裏越高那麼洞口必然低,那麼一下雨,水就會把洞口淹了,所以隧道一定是越向裏越低,洞口最高。”還有一組同學用自己的水壺擰開蓋子當隧道放在老師準備的盆裏,邊演示邊說:“下驟雨蟋蟀住宅外面就會有積水,臉盆裏的水就代表積水,而水壺代表隧道,如果水壺口上揚,臉盆裏的水只要沒過壺口就會留進水壺整個洞就被淹了,而水壺口衝下壓盆裏的水就流不進壺裏因爲壺身是向上的,所以我們組判斷隧道一定是越向裏越高。”一下爭論有了結果,這時不用老師給答案學生自己就明白了住宅傾斜是爲了內部保持乾燥,所以傾斜不是特點之一。   課後我感到這一環節我處理的比較好。因爲課堂上“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闡明自己獨立讀書,獨立思考後的獨到見解。只有使學生敢於暴露自己思維的過程,學生的獨到見解才能得到表現,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又再次努力讀書,並小組合作,又是畫圖又是用手臂當隧道演示,而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又給別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使自己從別人那裏獲取經驗,得到啓發。使每個人在發表自己見解的同時,能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對所爭論的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獲取知識,感悟方法,同時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

篇15: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知識目標】

解決生字詞,聯繫上下文解釋成語隨遇而安,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

【方法與能力目標】

學會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方法以及作者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從關鍵詞句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蟋蟀的敬佩之情和熱愛生活、創造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品質。

逐步養成在生活上不隨遇而安和在工作、學習上不辭勞苦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蟋蟀的精神及蟋蟀住宅的特點。

【教具準備】

幻燈片和投影片各一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1、激趣談生活中的蟋蟀:

師:同學們,有一種昆蟲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嗎?知道的請舉手!

生:蟋蟀。

師相機板書:蟋蟀。

師:瞧你那迫不及待的樣子,我想你肯定對它知道不少!

生:它會唱歌。

生:鬥蟋蟀。

生:

2、師肯定學生的說法,並重點突出蟋蟀的出名還由於它的住宅。

師:是呀!蟋蟀的出名不光由於它那美妙動聽的歌喉,面臨強敵毫不示弱的的勇氣,還由於它能夠爲自己建造出幽雅舒適的住宅。

(師相機補充板書:蟋蟀的住宅)

二、初步感知

1、指導學生讀課題,重點突出住宅,並引發學生根據課題猜測課文可能從哪幾個方面來談蟋蟀的住宅。

2、鼓勵學生自讀課文,證明自己的猜測。

(要求:對準字音自學生字;邊讀邊思,不懂或感興趣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

三、反饋理解

重點研究蟋蟀住宅地址的選擇:

1、驗證猜測:

課文是不是從這幾個方面來介紹蟋蟀的住宅?

2、先具體研究蟋蟀住宅地址的選擇:

你對哪個方面最感興趣,依次談體會。

3、抓住重點句子引導學生質疑:

出示:

蟋蟀和他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

生問:蟋蟀是怎樣選擇住址的?別的昆蟲又是怎麼選擇住址的?

生問: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其他昆蟲又怎麼隨遇而安?

師導:你通常看到其它昆蟲在什麼地方?

生答:草堆裏。

生答:牆角落裏。

生答:石頭塊下面。

生答:

師導:這就叫隨遇而安,而蟋蟀肯不肯隨遇而安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蟋蟀是怎樣爲自己選擇住址的?誰來讀一讀文中的話?

師問:哪些詞語最能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

生答:慎重。

師導:能不能具體一點?

生答:一定要、並且有、不利用、自己一點一點挖掘。

師導:朗讀時,我們要善於抓住這些關鍵詞語,它能幫我們把意思更清楚地表達出來。誰能讀把蟋蟀的的這種不肯隨遇而安讀出來?

整體讀。(略)

三、反饋理解

重點觀察蟋蟀住宅的樣子:

1、師讀過渡段(第三自然段),激起學生對蟋蟀的住宅產生驚訝並萌生對蟋蟀的住宅一睹爲快的內心衝動:

師導:讀過剛纔那部分話,你心中有什麼要問的?或者有什麼想法?

生問:我想知道蟋蟀的住宅究竟造得什麼樣?

生說:蟋蟀的住宅一定很漂亮,我想去看看。

師導: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看看那神祕的住宅。

2、重點研究蟋蟀的住宅的樣子:

師導:唉,找到了!你們快看!

(師相機投影打出描寫蟋蟀的住宅的樣子的段落)誰來讀讀?

生讀:

讀後學生評價(從讀正確和讀出味兩方面來評價)。

師:初步看了蟋蟀的住宅有何感受?可以用課文中的話,也可以用自己的話。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都可以,但要言之有理。

生:我覺得蟋蟀的住宅很美麗!

生:我覺得蟋蟀的住宅很有趣!

生:我覺得蟋蟀的住宅很合理!

生:

師:想把蟋蟀住宅的這種美麗,這種理趣畫下來嗎?男同學和女同學也來比一比,看看誰畫得棒?

一男生和一女生在同學們的推薦中走上黑板比賽畫畫,其他同學在座位上畫

師:我們先看看他們的畫中有沒有缺少什麼,要學會抓住主要事物。

生:隧道、出口、平臺。

師:再看看哪兒畫得像,像在哪兒?哪兒不像,怎麼改進,你這樣改進的理由是什麼?

生評價

師:讓我們把自己的理解、體會融入進課文朗讀中去,讀出蟋蟀的住宅的美趣和理趣。

生讀:

師總結:這是蟋蟀的住宅的外部樣子,想知道住宅的裏面都有些什麼嗎?誰來猜一猜?

生:有客廳、茶几。

生:有臥室、牀鋪。

生:

四、總結延伸,激發積極的探究氛圍

師:我們小朋友都非常向往美好、嚮往幸福,這說明我們大家都擁有一顆美好的心願!

那麼蟋蟀的住宅的內部是不是如你們所說的那樣呢?下節課我們再去看看!

下課!

【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練寫本節課所學生字詞。

3、蒐集生活中不肯隨遇而安的人和事。

【板書設計】

蟋蟀的住宅

其它昆蟲:瓦礫裏、草堆中、牆角落 (隨遇而安)

如何選擇住宅:

蟋 蟀: 陽光溫柔、排水優良(不肯隨遇而安)

外部:幽雅、合理

蟋蟀的住宅 住宅的特徵:

內部:簡樸、乾燥、衛生

修建住宅的經過

【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說明文,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選擇、蟋蟀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經過,讚揚了蟋蟀不辭勞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本節課重點研究選擇地址和住宅的特點兩部分。

二、設計理念

教者尊崇流暢惟美的教學思想,努力將看似零亂的教學內容用精心設計的過渡語穿針引線,變得猶如行雲流水、流暢而自然。讓學生在這風景如畫的語文世界裏流連忘返、樂此不疲!

三、反思

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這一節課,感慨頗多,提煉點滴並整理如下:

1、緊貼生活,迴歸自然:

課堂伊始,利用孩子強烈的好奇心理,設計爲:有一種昆蟲非常有名,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你們知道是什麼嗎?此舉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紛紛舉手競相猜測,爲學習新課營造了積極的心理氛圍

在解釋隨遇而安一詞時,引導學生回憶:你們通常看到蟲子躲藏在哪些地方?(瓦礫堆下、牆角落處、草堆裏)這些昆蟲對自己的住處很不講究,隨隨便便找一個隱蔽的地方就算了,這就叫隨遇而安。從而因勢利導地解釋隨遇而安一詞。

2、以圖促文,文意生輝:

在講解蟋蟀的住宅的特徵時,先引導學生自由讀文,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併產生把它畫下來的衝動。通過男女生的對抗賽把畫畫推向了高潮,爲了畫好、畫像,學生認真研讀課文,將自己或多或少的理解毫無保留地傾瀉於自己的畫卷中,雖然筆法稚嫩、尚不太成熟

但卻是學生全身心投入的表現,是學生真實的高度,這正是我們應該珍視和呵護的!在照文評畫環節中,表面上是評畫,實際上是學文,學生饒有興趣的評,不知不覺地學,着實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教育無痕我不懈的追求!

當然,任何一節課都是一節遺憾的藝術,它不同於普通的藝術,可以預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潛伏了更多的隨機性和多變性,既要有專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場作戲的應變能力。在我的課中,也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之處。如:在激發學生爭相競畫時,應先讓學生充分地研讀課文,交流蟋蟀住宅的幽雅和合理之處,讓學生成竹在胸,胸中有丘壑。這樣,學生畫起來也許會更從容、更得心應手一些。

篇16: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語言十分風趣的筆記,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文中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一開課,我就引導學生說出課文的重點問題:蟋蟀出名不光因爲它的唱歌,還由於它的住宅。連本文作者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也這樣讚歎說――“假使我們想到蟋蟀……偉大的工程了。”爲什麼說它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呢?(緊扣課文這一重點句子,設計問題,直奔中心,學生的思維一下子便被調動了起來。)

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聽完範讀後,又讓學生圍繞2個問題去讀書:

1、蟋蟀的住宅是什麼樣的?

2、蟋蟀是怎樣挖掘住宅的?通過讀找到與問題有關的語句,並把它用“――”劃下來。(讓學生自學課文,重點讓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特點和住宅修建過程,同時領悟作者在介紹時的運用說明方法。)

等同學們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後,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把生活中人們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進行對比,通過品文中讚美蟋蟀的語句,通過用自己的話讚美蟋蟀,讓學生體會到蟋蟀那吃苦耐勞、不肯隨意而安的精神,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最後,點明蟋蟀是個很普通的昆蟲,但作者對它感興趣,經過長期細緻觀察發現了它的很多特點。引導學生要象作者學習,學會認真觀察小動物。同時佈置作業:(學習寫法)(兩題任選一道)

1、用以下小動物編個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螞蟻 蜜蜂 蟋蟀 蝗蟲 螳螂 螢火蟲 蝴蝶 蜈蚣

2、仔細觀察一種小動物,寫一篇短文,寫出他的特點。

總結文章後引導學生上網查找有關蟋蟀的資料,法布爾的文章。(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長見識)

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清晰,重視讀寫結合,讓學生在樂學中突破難點。但有點遺憾的是:在瞭解、學習蟋蟀住宅特點那部分,太生硬,有點過場的感覺,讓學生品詞品句的時間不充足。讓人感覺只是瞭解文章內容,沒體會出蟋蟀自己一點一點挖掘出來的住宅給它帶來的樂趣。

篇17:《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這是一篇說明文,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選擇、蟋蟀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經過,讚揚了蟋蟀不辭勞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本節課重點研究選擇地址和住宅的特點兩部分。

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這一節課,感慨頗多,提煉點滴並整理如下:

1、引題設法激起孩子的學習興奮點,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課堂伊始,利用孩子強烈的好奇心理,設計爲: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禮物(出示蟋蟀的圖片)誰認識這個小傢伙?說說你對它的瞭解。此舉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因爲農村的小孩對蟋蟀大概瞭解一些,已不足爲奇,尤其夏天到來時到處可見,同學們紛紛舉手競相猜測回答,爲學習新課營造了積極的心理氛圍;在解釋”暴雨“一詞時,引導學生回憶:生活當中我們經歷過的又急又大的雨,正好我講課的前天晚上下了一場大暴雨,同學們立刻想到了那是怎樣的情景,於是聯想的遇到這樣的雨蟋蟀的住宅也會馬上變乾的,接着追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地勢,是朝着陽光的堤岸上,理解”堤岸“這個詞,有一個同學說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認爲很好,爲了全體同學都能理解我特意準備了兩張圖片示意學生觀看,這樣更直觀。由此一步一步學生聯想到小蟋蟀的聰明,仔細,有頭腦。聯想到作者是通過認真仔細的觀察才發現的這青草叢中隱蔽的隧道。

3、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其實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地位。而我則顯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因爲這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是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當學生找出擬人句時我沒有重點地來指導朗讀,失去了很好的語感訓練機會。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學,我一定要加強對感情的體會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熱愛自然的教育。

篇18:《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

這篇課文的切入口在哪裏?通過反覆朗讀,揣摩思考,最後決定還是從題目中的“住宅”入手吧。

1、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與區別,造成懸念,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那麼作者爲什麼把蟋蟀的住處稱爲住宅呢?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結合課文內容的學習進行擬人句的學習,擬人句其實是文章很大的亮點,它奠定了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地位。文章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是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當學生找出擬人句時我趁機進行朗讀指導,很好地把握了語感訓練的機會。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熱愛自然的教育。

3、讓孩子成爲蟋蟀住宅的開發商,把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帶入課堂,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語文與實踐的融合。因爲剛學過的《鳥的天堂》一課,曾有過寫“導遊詞”的練習,這樣把“廣告詞”的訓練納入課堂不會太難。

4、爲了開闊眼界,增加閱讀量,搞好課內外結合,學完本課後,讓孩子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培養孩子善於觀察的習慣,熱愛大自然和敢於探索大自然的激情。

篇19:《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本學期的聽評課活動又開始了,我在四年級二班執教了部編本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11課《蟋蟀的住宅》。語文組的所有老師對我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聽評課指導。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說明性的科學小品,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並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教學重點是瞭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樣建成的。課文主要通過重點語句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所以在本節課中,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這上面,以期達到選編本課文的目的以及突出教學重點並進行落實。

《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我在本堂課中,我努力做到有效教學,在課前有充分的準備;在教學中也有豐富而創新的教學智慧,包括互動、指導、等方面的智慧。學生做到了積極主動愉快的學習。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我抓住了題目中的“住宅”,激起孩子的學習興奮點,提出問題:什麼是住宅?我們人類住的地方叫“宅”,動物住的地方應該叫“窩、巢穴”等,蟋蟀是一種昆蟲,爲什麼住的地方也叫住宅呢?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引入既富有童趣,也表達了作者對蟋蟀的喜愛之情,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這次的聽評課,我以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是如何建造的作爲這堂課的重點教學內容,並注重文章內在的聯繫。從文本來說,主要寫了住宅特點和修建兩個方面。我“以學定教”,重點研讀住宅特點,略學習修建過程。如在學習住宅特點時,學生髮現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陽、傾斜、幹得快的特點,我就順勢引導學生將上下文聯繫起來學,發現段落之間的聯繫,感悟小蟋蟀舒適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隨遇而安、慎重選址密不可分。

在課堂上,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情感的昇華。我在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在體會蟋蟀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時,我讓學生讀出自己在課文中的關鍵句子,並說出自己的理解:對於一般的昆蟲來說,只能找到一個臨時隱蔽的藏身之地就滿足了,而蟋蟀不同,他不願利用現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擇址,自己一點一點挖掘。這讓讓學生明白了照應課文的題目,爲什麼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稱爲“住宅”。課外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這都是在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正因爲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課堂顯得和諧並充滿生命的活力不僅如此,在課中我還注意了及時捕捉學生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其他孩子紛紛效仿等。

本堂課中有許多不足之處。在課前,我預設了大量的問題,並針對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問題想好了如何繼續的對策,另外課堂設計的教學內容過多,取捨問題沒有下夠心思,致使在講住宅修建部分的時間稍微緊了點,以致其中的小練筆沒有進行,而且還拖了堂。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將小練筆插入其中,這樣就能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有機結合,就能更好地讓學生領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篇20:《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在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我認真地看了教案,揣摩了一下本課的主要內容,在教學中,我沒有像以前一樣帶領學生朗讀、分析課文,而是採用了一種幽默的語言來進行教學,結果學生學得輕鬆,我自己的心情也十分愉快。下面就將我的一些做法介紹如下:

1.介紹作者,引起興趣

本文的作者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達30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在上課前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有關法布爾觀察昆蟲入了迷的故事,學生聽得哈哈大笑。然後我話鋒一轉,引到了蟋蟀的住宅上,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

2.縱橫對比,理解課文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抓住重點,縱橫對比,以點帶面來理解課文:爲什麼說蟋蟀的住宅是一個偉大的工程?老師的住宅比蟋蟀的住宅大得多,裝修也好得多,爲什麼反而沒有蟋蟀的住宅出名呢?學生從課文中找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蟋蟀挖掘住宅的不易,還指出老師的住宅雖然好,但全是別人完成的,學生找得高興,我也教得輕鬆,在快樂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就突破了難點。

《蟋蟀的住宅》是國小六年制第九冊第七組中的一篇課文,是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說老實話,我抽到這篇課文還有些牴觸情緒,初讀這篇課文時興趣也不大,可能有些老師和我有同感,覺得文章有點散,線索似乎不太清晰。但是當我們沉到文本中,仔細研讀時,就會發現,這篇課文不是按照蟋蟀修建住宅的順序寫的:先選址再修建接着寫修建好的樣子;而是根據法布爾的觀察順序寫的,先發現住宅再觀察特點繼而想了解它的修建過程。而且法布爾在富有情趣的語言中,表達出了他對蟋蟀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努力改造自己生活的那種欣賞和讚歎。葉老曾經說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開了窺視作品奧妙的門戶。

基於這樣的解讀,根據文本特點,爲了簡化教學,我們作了一些嘗試。

時間有限,簡單說三點。

1、我們抓住了題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帶着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而不是給學生一個“偉大工程”的結論,要學生去論證這個結論。這樣就極大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真實地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

2、突出重點,注重文章內在的聯繫。從文本來說,主要寫了住宅特點和修建兩個方面。在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和感悟時,根據學生普遍對住宅特點感興趣的情況,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對課文內容作了大膽的取捨,重點研讀住宅特點,概括學習修建過程。在學習住宅特點時,學生髮現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陽、傾斜、幹得快的特點,我就順勢引導學生將上下文聯繫起來學,發現段落之間的聯繫,感悟小蟋蟀舒適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隨遇而安、慎重選址密不可分。通過今天的教學實踐說明,這種“舍而不棄、上掛下聯”突出了重點,揭示了文章的內在聯繫,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適應孩子的需求。

3、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我是非常重視讀的。除此之外,我還運用了多種方法。比如在聯繫上下文讀、對比讀中抓住關鍵詞品排水優良、陽光溫和;在讀思議結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讀寫遷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間的不同含義及文字背後的不同情感。學生在品味語言魅力後,“體驗寫話”,在我的眼中,這裏是蟋蟀的……孩子們妙語連珠,令我驚喜。就這樣讓學生在“字字珠璣”中品味語言精妙,感受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們對這小生命的敬佩。還有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聽話想象”,蟋蟀會唱些什麼呢?孩子們浮想聯翩,一個會勞動會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們心上。還有課中及時捕捉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如質疑、批註、邊讀邊聽邊思考。及最後的“吟誦昆蟲記中的一段話”。課外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這都是在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正因爲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課堂顯得和諧並充滿生命的活力。

篇21:《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選自國小課標人教版第七冊的第二單元,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對於四年級的學生,課文內容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之前,我進行了大量的準備:查找課件,尋找相關資料,準備教學流程,可謂費盡了周折,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充滿了期盼,卻忽略了我最應該關注的羣體——學生。上完之後,效果卻令人失望,因爲整個課堂氣氛太過沉悶。面對此種結果,我靜下心來尋找根由。哦,我沒有把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這節課,留給我的啓示很多很多:

課前預習必須到位,才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流程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當前學習狀況。這堂課前,因爲我認爲這篇文章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即使他們預習不好,也不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我只簡單地佈置了預習任務——讀五遍課文,疏通文章的字詞,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可我並沒有認真地落實。結果,上課時,讓學生去選擇蟋蟀的住宅在北岸還是南岸時,當教師尋問可以從哪個自然段尋找到相應的幫助時,積極參與的同學很少。當學生選擇好後,讓學生體會“隨遇而安”、“慎重”的含義時,主動回答的學生也不多。若上課前教師把預習落實到位,這樣的局面必然不會出現。課上到此,教師似一隻折翅的`鳥兒,早已無法飛翔。

學習方式必須多變換,才能激發學生潛力。語文新課標指出“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髮揮主體作用,主動參與教學,讓學生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應用、實踐語言的能力。這堂課中,教師利用flash課件帶學生去蟋蟀家做客,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說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點時,我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然後進行彙報。後來,進行“做導遊”這一環節時,我又採取了這種探究方式。這種探究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加強合作意識,但也會削弱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養成依賴的“惡習”。若對第一個教學環節採取獨立思考的學習方式,可能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教學效果也會更好。正是學習方式的單一,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束縛,教師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朗讀形式應多樣性,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情。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享受語文,讓閱讀成爲一種對話,讓表達成爲一種傾訴,讓思維成爲一種習慣。在教學這篇課文,爲了讓多數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採用了全班齊讀這種形式,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很少採用另外一些閱讀形式,如,分組讀,個別讀,賽讀,範讀,使得學生的情感體驗受到了壓制,讓他們內心的那種驚歎,那種驚訝無法呈現,可謂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讀這一過程中,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最後,讓學生談參觀完蟋蟀住宅後有什麼感受時,必然會水到渠成,答案也會精彩紛呈。

一堂課留給我的思考很多,但這些思考也必然激勵我不斷前進。

篇22:《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沒有個性就沒有鮮活的人的發展,就沒有創造性人才的出現。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背景下學習,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使學生天性得到保護,個性得以張揚。

在學習《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我鼓勵學生把書中描寫的蟋摔的“大廳”、“平臺”、“臥室”畫了出來,而且還把想象出來的蟋蟀的“儲藏室”、“衛生間”等也畫了出來,把對課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筆墨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並把他們的創作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讓他們結合課文一一介紹畫畫的意圖和獨創之處,使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爲了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還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充分地結合自身愛好特點,所學知識和已有經驗,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表現手法,自己給自己設計特色作業。學生的創造空間有了,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再也不像過去那樣,面對單一的語文、數學、英語等作業題,感到枯燥乏味了。學生的興趣有了,自己本身的潛在力也就發揮出來了。如學生自己給自己設計的課內特色作業,“比比誰的手最巧”、“生活中的語文”、“生活中的數學”、“給文配畫圖”等。學生給自己設計的課外特色作業,“美麗的童年文選”、“雙語手抄報”、“照片積累”、“數學樂園”、“小課題日記”、“小課題研究報告”、“書畫天地”、“我的畫像”、“我的設想”、“我的童話”等。看着學生這些富有個性特色的作業,我們心裏有說不出的激動和高興。我們知道,這些特色作業是學生懷着極大的熱情去精心設計的,這裏閃爍着孩子的創造和智慧的火花。隨着特色作業的不斷出新,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不斷豐富,課堂學習變得更加生機勃勃,多姿多彩,爲新教學注入了旺盛的活力。? 通過實踐探索,我們幫助學生構建了一些符合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式,合作交流式,體驗感悟式,操作實踐式,發現質疑式,問題探究式等,從而實現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單一“封閉型”向多樣“開放型”的根本性轉變。

篇23:《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經典的科學小品文。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爲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爲單位,或者按照意義段來讀,考慮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爲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溫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裏,平坦的平臺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內容,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對比,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說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般來說,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八九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說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爲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本的理解較爲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細節做起。從明天起,我將致力於此。

篇24:《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一、深入研讀教材是課堂教學的根本

當我們第一次拿到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可能將它定位在這是一篇科普文章,該用科普文教學的方法來開展我們的教學。但當我們深入閱讀之後,當我們瞭解到法布爾在成爲一個昆蟲學家的同時他還是一個作家,一個詩人之後,我們再來讀這篇課文,透過文字,我們感受到的就不僅僅是一些對蟋蟀的住宅的客觀描述了。我們知道,一個作家在寫文章的時候,他們總是喜歡透過文字來表達些什麼。而法布爾的《昆蟲記》之所以被認爲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正是因爲在他的《昆蟲記》裏,他將蟲性、人性融爲一體,使昆蟲世界成爲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使那樣枯燥的昆蟲學知識被暈染上了文學的色彩,充滿了情趣與詩意。因此,法布爾被譽爲“科學詩人”、“昆蟲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

《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文中的蟋蟀其最鮮明的個性就是它不肯隨遇而安,因爲不肯隨遇而安,所以它那樣講究住宅的選址,安全性及休閒娛樂功能,因爲它不肯隨遇而安,所以它從不利用現成的洞穴,它的住宅是靠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從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蟋蟀它就像我們人類一樣它在追求着一種生活的品質,而這一種生活的品質,正是蟋蟀靠自己柔弱的身軀、堅強的意志、利用零星時間一點一點挖掘的。法布爾透過文章想要表達的也正是這一點。

另外,從語文教學的角度去看,如果將這篇文章當作一般的科普文來教學,那麼學生學起來將會非常簡單,我們只要學會這篇文章的生字新詞,會概括蟋蟀住宅的特點,瞭解它是怎樣建造自己住宅的就可以了,但是,我認爲,我們的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孩子這些最基礎的之外,我們還要教學孩子怎樣透過文字去感受文字背後深藏的內涵,去體會文字背後流溢的情趣,去體驗閱讀的幸福感,這纔是最最重要的。

由此,我將我的第一課時的教學基調定位在這是一篇充滿文學色彩的、詩意盎然的科普讀物,也因此,在我的課堂裏適時地引入了抒情的音樂,怡情的詩篇,將蟋蟀的蟲性昇華爲人性去品讀它,歌頌它。想讓孩子們體會到“科學詩人”、“昆蟲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的魅力。

二、課堂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平等的對話

我始終認爲,一個語文教師,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僅僅是傳承文化知識,更應該是一種閱讀興趣的移植,一種人生態度的傳承,一種蹦躍在文字間的幸福感的流溢……所以,在課的結尾,我加入了我自己的閱讀體驗,我跟孩子們說,我也有一個溫馨的家,我的溫馨的家也是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來的,我也跟蟋蟀一樣,喜歡一點一滴地積累,赤手空拳地博取。當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明顯地感覺到孩子們眼中流露的那一份感動。我喜歡在我的課堂裏,在孩子們面前坦誠我自己,我喜歡用自己的詩意去喚醒孩子們對美的追求,用自己的體驗去喚醒孩子們心中隱藏的感動,我希望我的課堂因爲真誠而顯得動人。

三、朗讀是語文課堂永遠的主旋律

在本節課的朗讀指導中我主要運用了三種策略。

第一種是有詳有略,抓重點句段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第二種是對文本進行拓展延伸,促使學生深入感悟文字背後深藏的意韻,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隨後再來指導朗讀。

如:“蟋蟀鑽在土底下幹活……”這一個片段。在這後面我挖掘出了這樣一段文字:蟋蟀卻依然不厭其煩地挖下去,堅持不懈地挖下去,持之以恆地挖下去……蟋蟀,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靠堅強的意志)一點一點挖掘的,從大廳一直到臥室。

有了這樣的理解和延伸後,學生朗讀起來便更有感覺,對文章重點句“蟋蟀,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從大廳一直到臥室”更有深切的體會,有了感覺,有了體會,再輔以老師的指導,朗讀訓練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種,是我一貫堅持的指導學生朗讀,要注重學生的情意表現能力。我們知道一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喜歡唱唱跳跳,朗讀的時候加上動作來表演,聽課的老師就會覺得這羣孩子非常的活潑可愛,而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如果在課堂上再這樣表現便會覺得不自然了。但是,令人矛盾的是,每次碰上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小主持人比賽,我們又多麼期望我們的孩子笑容再自然些,動作再到位些,對學生的情意表現要求是全方位的,而對學生的這些能力的培養的主陣地我認爲就是課堂,在課堂上,我們要給孩子這樣一種感覺,朗讀是一種享受,朗讀是一種藝術,朗讀要聲情並茂,朗讀甚至可以手舞足蹈,朗讀不隨着年級的升高年齡的增長而變得規規矩矩、平平板板,所以我也一直堅持着自己的這一種教學風格。

篇25:《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首先目標引路,讓學生自學課文,重點讓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特點和住宅修建過程,同時領悟作者在介紹時的運用說明方法;

接着讓學生提出問題後進行協作學習,對比學習,學生把生活中人們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然後採用變換角色的教法,讓學生扮演蟋蟀工程師來介紹自己如何建築住宅,住宅有什麼的特點等,通過學生當主角,老師充當一位聽者,師生的角色互換,這樣反饋練習,解決了難點;

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蟋蟀的資料,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長了見識,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安排學生小練筆,以小組爲單位,每組寫一種小動物。

首先目標引路,讓學生自學課文,重點讓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特點和住宅修建過程,同時領悟作者在介紹時的運用說明方法;

接着讓學生提出問題後進行協作學習,對比學習,學生把生活中人們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然後採用變換角色的教法,讓學生扮演蟋蟀工程師來介紹自己如何建築住宅,住宅有什麼的特點等,通過學生當主角,老師充當一位聽者,師生的角色互換,這樣反饋練習,解決了難點;

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蟋蟀的資料,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長了見識,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安排學生小練筆,以小組爲單位,每組寫一種小動物。

篇26:《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聽陳老師說他在2班上《蟋蟀的住宅》這課時以“畫住宅”爲切入點去學習課文,效果聽說不錯。我一想倒是,一是畫住宅激趣,以趣入文;二是學好課文才能畫好畫,相輔相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決定在班裏一試。

我一上課就讓學生理解文題“住宅”的措辭意義,學生明確這是擬人手法後,我再借此讓學生來畫住宅。學生興味盎然地拿出紙筆就畫,不一會就有學生說蟋蟀不會畫,我強調:“畫住宅。”學生拿起筆就畫了個拱形作蟋蟀住宅的門洞,我一看急了,連忙提醒:“蟋蟀的住宅在哪啊?”

“堤岸上。”

我順手畫出堤岸,又問:“這長長的一條堤岸到底哪兒可以讓蟋蟀安家呢?”

學生經過探討明確堤岸頂部肯定不行,平的,雨水要灌進去的,達不到排水優良的要求。堤岸底部也不行,怕積水滿進洞裏,那肯定在斜坡上了。學生基本上都認爲斜坡上隨便哪個長草的地方都行。

看來他們沒有很好地細讀課文,我不得不提醒他們去讀課文,可孩子們默讀了一遍課文後還是這個觀點,我正不知道怎麼引導,這節課在我滿懷期待轉化爲惱火中捱到了下課鈴響。

第二節課我讓他們繼續找蟋蟀的住宅洞口,學生在上次基礎上多發現了一點:蟋蟀不利用現成的住宅。他們找出來的條件有了這麼一些:蟋蟀的住宅在堤岸上,排水優良,陽光溫和,不現成,隱蔽(門口有草),像這樣的地方堤岸斜坡上很多,比上節課無大進步。

我索性就離開了課文讓學生看我畫的堤岸(有一處按課文內容“微斜的門口”故意畫成突出)找符合蟋蟀建住宅的地點在哪。本來想他們會看見那塊突起,選1。可他們仍認爲2、4都行,就沒人想到1最佳,孩子們知道蟋蟀住宅裏面“彎彎曲曲,有傾斜的隧道”,就沒考慮到門口微斜是天然的排水優良,是慎重選擇住址的要求之一。我只得指明可以再讀3、4、5自然段。

終於有人讀到了“傾斜的門口”“平臺”這句話,沒想到一女生說“平臺”是指平地,去找3了,這是什麼理解嘛。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理解了平臺,又不理解“傾斜”朝哪邊斜了,都以爲是朝下方直斜,都沒想到蟋蟀的住宅還有門口,把“門洞”、“門口”混淆了。我只得讓他們聯繫教室的門口去理解,終於有人找到1了。我這才怒火平息了一點。我這時早被學生的“遲鈍”氣昏頭了。其實當他們找不到“平臺”時,我完全可以指出:“課文中說蟋蟀的住宅要有平臺,有微斜的門口,選堤岸的哪個地方最合適?”“向下斜能造出門口來嗎?”學生應該比較容易找到“突出部位”最理想。

開始的時候很多學生甚至認爲門口有草就行,對課文是離散地找個別句子理解的,缺乏系統知識的合成。課堂上我也因生氣缺乏閱讀引導,缺乏學習形式的使用,就一個勁地說:“給我再讀課文!”學生一看老師生氣了就也亂了,更找不到知識點;學生越答不到點上,我就越生氣。真是一個惡性循環。

這課上之前我也沒有很好地去備課,只一聽到說“畫蟋蟀的住宅”方法不錯,就直接想到用到本班教學中,卻沒有想過怎樣使用這個手段達成閱讀理解的目標。看來他山之石,未必可以功自家之玉。別人的好方法,成功的教學手段,要用思想去借鑑,要充分預設,要考慮實際,還要根據生成及時調整、引導,他山之石能發揮強效。

篇27:《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說明性的科學小品,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它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的經過,讚揚蟋蟀在惡劣的環境下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這節課我首先我由課件出示課文中的插圖,激發學生的興趣。接着讓結合課文的主題提出問題,爲什麼蟋蟀的蟋蟀會因住宅會有這麼大的名氣,後引導學生根據老師的思路進行自主學習,學生能夠僅僅圍繞“不肯隨遇而安”饒有興趣得探究不肯隨遇而安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選址慎重;

二、舒服的住宅是它一點一點挖掘的;

三、住宅要經過長時間的整修。

課堂是圍繞這三個主題展開的,針對本課的重點我在授課過程中重在點播和引導第三個主題,其餘的重在由學生探究和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我覺得本課成功之處首先是創設情景,設疑激趣,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是授課過程中重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動者,還有就是注重文本,重視朗讀。

當然也存在不足之處,在授蟋蟀修建住宅這部分,教師導的還是過多,沒有給學生充分思考消化的空間,同時在探討蟋蟀住宅特點時,還應根據文本向更高一個層次推進,如探討蟋蟀住宅築成這些特點的原因,這樣的住宅有什麼好處,總體來說學生的合作感悟、交流都有些不夠深刻。

篇28:《蟋蟀的住宅》的教學反思

在講解蟋蟀的住宅特點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5、6、7自然段,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然後通過“尋找蟋蟀真正的家”評畫活動調動學生的探究欲。通過四幅畫的觀察和比較,讓學生或多或少的加強了對蟋蟀住宅特點的瞭解,最後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特點進行概括和歸納。這種活動表面上是評畫,實際上是學文。學生全身心的投入,饒有興趣的評講,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另外,爲了幫助學生理解“偉大的工程”這句話的含義時,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古今中外人類所創造的一些偉大的工程圖片。在輕鬆的樂曲中,學生不僅欣賞到了優美的畫面,讚歎人類的智慧和勞動,更多的是從中深刻的領悟到了“蟋蟀的住宅也是靠它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創造的,同樣也是一座偉大的工程”的深刻內涵,從而對蟋蟀的吃苦耐勞的精神產生敬佩之情。

在爲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思維拓展,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假如你就是蟋蟀工程師,要參加昆蟲王國的住宅設計大賽,你能爲自己的住宅設計廣告詞嗎?廣告詞要簡潔明瞭,琅琅上口,最好能抓住蟋蟀住宅的特點。”聽了我的引導,學生們躍躍欲試,思考交流一會兒後,爭先恐後的站起來,繪聲繪色的介紹、講解。他們抓住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構造,通過自己編寫廣告詞形象、生動的描述出來,那一舉手一投足的動作神情彷彿自己真的就是一個蟋蟀工程師,完全進入了角色。聽得同學也是津津有味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由於形式新穎,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說、大膽說、創造說的興趣,又容易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任何一節課都是一節遺憾的藝術,它不同於普通的藝術,可以預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潛伏了更多的隨機性和多變性,既要有專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場”作戲的應變能力。在我的課中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處。如:在教學“隨遇而安”一詞時,雖然我在教學設計中安排了通過引導學生對本段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或者結合生活實際來幫助理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忽視了學生感情朗讀的訓練和對蟋蟀不辭勞苦、不肯隨遇而安精神的感悟。另外從整體上看,教師讓學生充分研讀課文的時間安排較少,學生獲得的知識比較零碎。在課堂教學快結束時,教師也沒有對整堂課的學習內容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概括。

最後,非常感謝迎江區語文教研室給我這次鍛鍊和施展的機會,感謝各位領導、老師對我的關心和培養。我將在以後的工作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繼續努力,不斷提高,爭取不辜負領導、老師們對我的鼓勵和期望。

篇29:《蟋蟀的住宅》的教學反思

1、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質疑。

在學生細讀課文,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讀懂的文字旁邊寫上見解和感悟。標記出不理解的句段並提出問題。小組交流並解決問題、老師歸納關鍵疑問。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老師歸納出具有共性的重點問題。如:法布爾爲什麼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稱作“巢、洞、窩”,而是把它稱作“住宅”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它是怎樣選址的?它的住宅有什麼特點?蟋蟀是怎樣挖的?他的住宅爲什麼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帶着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而不是給學生一個“偉大工程”的結論,要學生去論證這個結論。這樣就極大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真實地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

2、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

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我是非常重視讀的。除此之外,我還運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比如在聯繫上下文讀、對比讀中抓住關鍵詞品“隨遇而安”。蟋蟀不肯隨遇而安,這一點和大多的昆蟲不同,那麼蟋蟀是怎麼做的?其他昆蟲又是如何做的呢?誰能聯繫上下文並結合自己讀課文的體會說一說“隨遇而安”的意思?反覆讀“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一句,你還能體會到什麼?

在讀思議結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讀寫遷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間的不同含義及文字背後的不同情感。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聽話想象”,蟋蟀會唱些什麼呢?孩子們浮想聯翩,一個會勞動會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們心上。課外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這都是在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正因爲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課堂顯得和諧並充滿生命的活力。

篇30:《蟋蟀的住宅》的教學反思

那天,上《蟋蟀的住宅》這節課時,我按一貫的步驟進行教學:導入新課,檢查預習;細讀課文,深入理解;再讀課文,質疑解惑的步驟進行着。只要完成最後一個問題“談談學了這課後的感想”,這節課就順利結束了。

當我拋出問題後,一個學生舉手說:“老師,我認爲蟋蟀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有個地方住不就行了!一個小小的洞,竟從初冬忙到初春。看來不肯隨遇而安並不好”。他的話音剛落,教室裏就似開了鍋。極力反對這個觀點的、同意這個看法的各說不一,有些好爭議的學生臉都爭紅了……

一節原本設計好了的、即將結束的“正常”課,出現了這樣的局面。看着這場面,簡直叫“亂堂”了。是壓制學生的發言,按原計劃結束本課,還是藉此給學生一個空間,來個“自由”談?看着這課堂我迅速的思考着。

我拍拍手示意學生靜下來,說:同學們,有想法、有感受這是好事,但如此“以聲壓人”,既解決不了問題,別人也難以聽到你的高見。這樣吧:如果想繼續談論,我們可分成三方:認爲隨遇而安“好”的爲一方;認爲隨遇而安“不好”的爲一方;中立者爲一方,發表自己的感受,要有理有據。行不行?

學生當然是擁護的。三方學生各舉了不少了例子:什麼麻雀的、喜鵲的、寒號鳥的、燕子的,甚至有學生還說到了“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總之都大談闊論、直抒胸臆。

這是自我教學這篇課文以來從沒出現的一種局面。聽着他們的辯論,我也在重新思考:我應該給學生一個怎樣滿意而正確的答案?我難以給學生一個標準的答案。這時,我突然從他們的爭議想起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讓他們自己去判斷、比較、做結論會怎麼樣?我決定馬上開講:

同學們,生活中的許多事,往往難以用一個‘好’與‘不好’去評判,我就給你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聽完後你們再去評判‘蟋蟀’吧。

記得那年八月,我和另一學校的一名老師乘船去大連學習,爲了給學校節省開支,我們沒買臥鋪票只買了便宜的座號。當時船艙裏有許多空座號,那位老師吃好喝好後就着相鄰的兩個椅子,頭枕提包蜷縮而睡。兩三個小時過去了,她依然睡得很香。快到大連了,我叫醒她,她起來後精神飽滿,而我因難以適應這樣的“臥室和牀”,在晃盪的船上硬坐了六、七個小時,感到頭昏腦脹,非常勞累。我對她說:真羨慕你,這樣的環境下都能睡上一覺。她說:這算什麼,去年我們幾個去西安,火車上擠得要命,我在別人的座椅下鋪上一張報紙,美美地睡了一覺,下火車後,同去的人個個喊腰痠腿脹,而我精神飽滿的按自己的計劃去遊覽……

老師講這個親身體會,是想讓你們思考:對不同的環境、條件、困難,應持不同的看法,正確看待、理解,並做到“不肯隨遇而安”而又能夠“隨遇而安”,讓我們樹立一種既是積極的又是健全的人生觀。

教室裏立即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我想:從自發的掌聲中判斷,學生聽懂了我的故事,也理解了“蟋蟀”的精神。

這是一節“打亂”了“常規”的課,然而我感謝孩子們,是他們那沒有“禁錮”的思想,轉變了我“固有”的教學思路,讓我的教學從今後“多出一條”逆向的走法。吃苦耐勞的精神固然是值得我們學習,但怎樣辯證的看待“不肯隨遇而安”與“隨遇而安”?我們是否一定要讓學生只知道、只接受“不肯隨遇而安”的人生啓蒙教育?

是啊,有道是“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 教材只能作爲一個範本,一個例子,而教學引用的“教材”應該是多樣、豐富、寬泛、靈活的。對於類似的問題,我們完全可採用與學生進行一分爲二的探討,引導他們樹立辯證看問題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真正做到:是以“人”爲本的教育,關注的是“人”,而不是讓教與學去適應教材。閱讀的開放,學生就會有多元的閱讀、多元的思考,伴隨着情境性問題的產生,學生往往會持不同的'觀點,會有難以解決的“衝突”。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同時,在認真傾聽他們的基礎上,給他們一個引導、判定、建議和解決的思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假如我們僅僅把知識侷限在這個教科書中,課堂教學將會成爲脫離生活,不能反映生活,不能適應生活,不能被生活所應用的一種“空洞”的教育。在對於學科知識的傳授中,一名教師萬萬不能把“知識”與“現實生活”;“科學”與“人文關懷”相脫離。

篇31:《蟋蟀的住宅》的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法國著名作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

這節課設計是首先目標引路,利用課件讓學生自學課文,重點讓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特點和住宅修建過程,同時領悟作者在介紹時的運用說明方法;接着讓學生提出問題後進行協作學習,對比學習,學生把生活中人們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然後採用變換角色的教法,讓學生扮演蟋蟀工程師來介紹自己如何建築住宅,住宅有什麼的特點等,通過學生當主角,老師充當一位聽者,師生的角色互換,這樣反饋練習,解決了難點;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蟋蟀的資料,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長了見識,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篇32:《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

農村孩子大多見過蟋蟀,對蟋蟀有一定的瞭解,如蟋蟀的外形及其好鬥、愛唱歌等生活習性。但蟋蟀的住宅,孩子們可沒留心過。學校多媒體設備使用不上,因此我便從文本入手,指導學生圖文結合學習課文。

第一、充分發揮讀在學文中的作用。教學時按照“慎重選址、住宅特點、怎樣修建”的順序指導學生充分地品讀文本,以自讀、小組合作學習、男女生比賽讀、指導朗讀等形式引導學生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第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上我設計了三次小組合作學習,一是合作學習5、6自然段,瞭解蟋蟀的住宅特點;二是學習修建住宅經驗的7至9自然段;三是小組合作爲蟋蟀創作住宅廣告。三次合作學習,學生參與度較高,他們一起閱讀、一起思考、一起創作,並在彙報交流中相互補充。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創新精神都在這種學習方式中得以體現。

第三、角色扮演,入情入境地學習。“在皎潔的月光下,夜深人靜的時候,蟋蟀彈琴歌唱時,會唱些什麼呢?”、“這確實是一座很不錯的房子,聽說蟋蟀還被邀請去參加“昆蟲聯合國總部”召開的“國際建築經驗交流大會”。蟋蟀工程師將在大會上發言,介紹它是如何修建住宅的經驗,我們就一起去參加這個大會好嗎?”、“我們何不幫助蟋蟀寫一則住宅廣告,來宣傳宣傳它的住宅和它的精神,吸引更多的蟋蟀爭相購買,以小組形式創作,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廣告做得最好,最吸引消費者?”學生在學習交流中大多已進入角色,以自己就是蟋蟀來進行彙報交流。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學習,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同時學生的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作能力都得以培養。

總之,本課的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實際,整堂課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躍,基本達到教學目標。

篇33:《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我從以下幾方面着手來組織教學:

1、文中的題目比較新奇,引用揭題來引起懸念,激發閱讀興趣。

2、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點。我讓學生多次找出擬人句並重點地指導朗讀,訓練了學生的語感。

3、通過重點詞句學習語言。文中許多詞語和句子都寫得別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句話我要求學生們反覆閱讀,運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結合體會段中的“臨時”“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之毫不可惜”等體會”不肯隨遇而安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再如:“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引導這句話時,我給學生設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說成是“住宅”,而且還說是個“偉大的工程”你覺得是不是有點誇張了?從而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從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特點來感受蟋蟀的聰明才智和建造出這樣的住宅簡直是一個奇蹟,所以說它是偉大的工程一點也不誇張。

篇34:《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說明文,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選擇、蟋蟀的住宅特點和怎樣修建住宅的,讚揚了蟋蟀不辭勞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本節課教學重點是住宅的特點和怎樣修建這兩部分。

1、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安排介紹蟋蟀的相關知識背景,設法激起孩子的學習興奮點。同時根據“住宅”這個詞語的運用,引導學生理解整篇課文中擬人手法的`運用。同時,初步感知作者對蟋蟀的特殊感情。

2、讓學生在反覆的讀課文和預習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每段的大意,然後小組交流討論後,可以把課文分爲幾部分,引導學生整體感知這篇課文。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概括課文的大意時,有些難度,需要老師在引導上下功夫。

3、對於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圍繞着“隨遇而安”這個詞語展開,首先讓學生說一說這個詞語的意思,然後,在課文中找到這個詞語,想一想,“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蟋蟀不肯隨遇而安?”然後,逐步引導學生思考蟋蟀選址的特點。這部分的學習較爲容易,學生很好理解。

4、對於蟋蟀住宅的特點,這部分的學習概括難度較大,我主要採取的方法是讓學生反覆地讀這一部分的內容,然後再在小組裏討論,學着用一個詞語概括,然後把概括的詞語寫在黑板上。這種方法,學生都很積極,找了很多的詞語,基本上都概括出來了。有些較爲隱蔽的特點,引導的基礎上再進行補充。當然,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很活躍,但是,需要老師很好地控制課堂秩序。對於這一部分,還要提到的就是語言的生動活潑,這裏需要老師較高的基本功,語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這裏擬人句的運用,都是學生日後寫作文可以用到的。

5、但是在教學中還是存在着很多問題,首先,我認爲有些課文,我們很難把它完全地分爲幾部分,比如說《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我經過反覆地推敲,查閱了相關的參考資料,我認爲,這篇課文的前面一部分和後面一部分內容很難進行嚴格的劃分,這樣在整體感知課文的時候,學生理解就存在困難。最大的困難

還是情感方面,我認爲,現在的國小生很難理解當時作者寫文章時候的情感,因爲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興趣、愛好也產生了變化,作者對蟋蟀的喜愛之情很難深入體會。

篇35:《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選自國小課標人教版第七冊的第二單元,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課文主要介紹了作者觀察到的蟋蟀的住宅的特點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課文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當作人,把它的巢穴當作人的住宅,語言十分風趣,對於四年級的學生,課文內容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之前,我查找課件,尋找相關資料,準備教學流程,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充滿了期盼,卻忽略了我最應該關注的羣體——學生。上完之後,效果卻令我非常失望,因爲整個課堂氣氛太過沉悶。積極參與的同學很少,主動回答的學生也不多。面對此種結果,我靜下心來尋找根由。哦,我沒有把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這節課,留給我的啓示很多很多:

一、課前預習必須到位,才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流程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當前學習狀況。這堂課前,因爲我認爲這篇文章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即使他們預習不好,也不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我只簡單地叫黃老師交代學生預習。結果,上課時,我用(課件出示)蟋蟀的住宅有什麼特點呢?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再讀課文5-6自然段。用“—”畫下有關句子,並把每一個特點用一個詞概括出來,寫在句子後面。然後在小組交流,最後派代表彙報。我去巡視時,發現學生並沒有找到並概括出蟋蟀的特點。積極參與的同學很少。主動回答的學生也不多。若上課前教師把預習落實到位,這樣的局面必然不會出現。課上到此,我像一隻折翅的鳥兒,早已無法飛翔。

二、學習方式必須多變換,才能激發學生潛力。

語文新課標指出“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髮揮主體作用,主動參與教學,讓學生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應用,實踐語言的能力。這堂課中,我利用課件出示思考題,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說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點時,我先要求學生進行自由讀課文,畫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點並概括,然後小組交流,後來進行彙報。這種探究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加強合作意識,但也會削弱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養成依賴的“惡習”。若對這個教學環節採取獨立思考的學習方式,可能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教學效果也會更好。正是學習方式的單一,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束縛,教師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三、朗讀形式應多樣性,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情。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享受語文,讓閱讀成爲一種對話,讓表達成爲一種傾訴,讓思維成爲一種習慣。在教學這篇課文,爲了讓多數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採用了全班齊讀這種形式,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很少採用另外一些閱讀形式,如:個別讀,賽讀,範讀,使得學生的情感體驗受到了壓制,讓他們內心的那種驚歎,那種驚訝無法呈現,可謂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讀這一過程中,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最後,讓學生扮演蟋蟀向大家介紹如何建築住宅及住宅的特點時,必然會水到渠成,答案也會精彩紛呈。

總之,整節課,我講的多,沒有讓學生 “以讀爲本,讀中悟情;沒能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激發學生興趣,理解重點,突破難點;沒能達到語言訓練與情感薰陶的互涵共振。教學策略不到位,雖然安排了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的合作學習,但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啓發,共同探究所得成果不大,共同交流的時間相對還是有些少,尤其是學困生,他們在課堂上還習慣於充當“觀衆”被動接受。這一堂課留給我的思考很多,但這些思考也必然激勵我不斷前進。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在小組合作時還加強指導,真正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並且以“新課標”中對“讀”的要求爲行動指南,遵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原則,堅持“以讀爲本,讀中悟情,以讀代講”這一主線,讓課堂成爲學生自主實踐的樂園。

篇36:《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今天,上課面臨了又一次考驗,書記推門聽課了!其實,上週書記就計劃着聽我的課,但是我好幾天沒有講課,課後,我第一次找領導評課,終於見識到了,政治老師的思想教育能力。年輕人要熱愛自己的崗位!

關於這節課,有如下反思:

1.題目書寫不規範。我寫題目時空出了“蟋蟀”兩個字,想讓學生來寫,起到一個強調作用。但是,書記說不合規範,強調字詞應該用別的方式。

2.字詞介紹完畢後,寫《優化設計》時,有點心急。希望學生一下寫正確。

3.課前準備不充足。前一晚家裏沒有網,早上因爲幫英子姐,也沒有時間完善課件,開課前我進行了說明,並在第二課時補上了圖片欣賞部分。但是,書記說,這是課堂突發事件設想不足。

4.進步之處是,我可以利用一張圖片,一句一句引導出難以理解的部分內容。

篇37:《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七冊裏的一篇文章,課文介紹了蟋蟀是怎樣修建住宅以及它們住宅的奇妙構造。瞭解蟋蟀住宅的特色是學習的重點。

【實例】

師:請同窗們和老師一齊寫課題:蟋蟀的住宅。(剖析“蟋蟀”的寫法,能夠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的“悉”字加“蟲”字旁,就是“蟋”;“帶領”的“率”字加“蟲”字旁,就是“蟀”。“宅”字是寶蓋頭,下面不是“毛”字。)寫完後讀一讀。

師:你們見過蟋蟀嗎?

生:我養過蟋蟀!蟋蟀就是蛐蛐,它叫起來很好聽。

生:我在姥姥家還抓過蛐蛐呢!

師:看來蟋蟀我們不陌生,它還是我們的朋友呢。讀了課題,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這篇文章是寫蟋蟀的家的。

師: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住宅就是家,也就是蟋蟀的窩。

生:作者用了擬人的方法,把蟋蟀的窩稱作住宅。可見作者十分喜歡蟋蟀。

生:作者只寫蟋蟀的窩,確定它的窩很特殊。

師: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麼樣的,有什麼奇特的地方,我們就一齊來讀讀課文吧。

【剖析】

本文由書寫標題直接導入,學生不僅僅熟悉了字形,還了解了文章重要寫什麼,爲進一步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學生從標題中還發現,課文采用了擬人的手段,是帶着一種愛好的情緒來寫蟋蟀的家的。這樣,他們會帶着濃重的求知興趣,去了解蟋蟀住宅的特色。

篇38:《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首先目標引路,讓學生自學課文,重點讓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特點和住宅修建過程,同時領悟作者在介紹時的運用說明方法;

之後讓學生提出問題後進行協作學習,比較學習,學生把生活中人們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然後採用變換主角的教法,讓學生扮演蟋蟀工程師來介紹自我如何建築住宅,住宅有什麼的特點等,透過學生當主角,老師充當一位聽者,師生的主角互換,這樣反饋練習,解決了難點;

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蟋蟀的資料,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長了見識,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安排學生小練筆,以小組爲單位,每組寫一種小動物。

首先目標引路,讓學生自學課文,重點讓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特點和住宅修建過程,同時領悟作者在介紹時的運用說明方法;

之後讓學生提出問題後進行協作學習,比較學習,學生把生活中人們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聯繫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然後採用變換主角的教法,讓學生扮演蟋蟀工程師來介紹自我如何建築住宅,住宅有什麼的特點等,透過學生當主角,老師充當一位聽者,師生的主角互換,這樣反饋練習,解決了難點;

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蟋蟀的資料,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長了見識,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安排學生小練筆,以小組爲單位,每組寫一種小動物。

篇39:《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關注老師如何教,而忽視了學生如何學,“語文教學應在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中進行”,在這節課中,我着重關注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關注教師的“教”。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受到薰陶感染,再把學生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變換角色,再讀課文。

師:小傢伙的住宅不就是個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們認識老師的住宅嗎?

生:不認識!

師:(驚訝、不認識)老師住的樓房100多平米,二層樓,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沒這小傢伙的有名,我心裏真不服氣。今天就聘請我們全班學生做“住宅評判委員會的委員”來評一評誰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生:(歡欣鼓舞)好!

師:要做好評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傢伙的住宅什麼樣?有什麼特點?請各評委瞭解一下。用“—”畫下有關句子,並能把每一個特點用一個詞概括出來。

(個人自學,小組討論、交流)

生:蟋蟀住宅朝着陽光(向陽)

生:蟋蟀的住宅隱藏在青草叢中(隱蔽)

師:小傢伙真不簡單,一個小洞也有這麼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裏有電燈、電話、有線電視、電腦等等,它有嗎?誰的住宅好?

生:當然是老師的好!

師:我的住宅比它好,爲什麼沒它有名呢?

(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點一點挖掘的。

師:我建住宅得請瓦工、木工、電工、水工等等,一個人幹不了。

生:蟋蟀不斷修整住宅。

師:老師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學習。

師:通過比較,你們認識到建築專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自己長年累月不斷修整,認真、辛勤的勞動換來的。請你找出課文讚揚蟋蟀的語言,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1)它的出名不光由於它的唱歌,還由於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樣柔弱,所以人們對它的勞動成果感到驚奇。

(3)假使我們想到蟋蟀用來挖掘的工具是那樣簡單,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

(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體會作者對這種精神的敬佩讚揚的思想感情。)

《大綱》要求:“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導入課文後,我設計讓學生研讀課文,自主感悟,請學生快速讀課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經過。這個環節落實本期教材訓練重點:提高學生閱讀速度,達到閱讀有一定的速度,能體會文章主要內容。由於本課情景創設較好,能夠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住宅”入手,從他們自己選擇住宅都有一定的標準繼而爲文中蟋蟀選擇住宅也有標準埋下伏筆,同時,同學們在瞭解蟋蟀住宅特點時,能通過各種形式來展示,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由於通篇採用擬人手法敘述,學生在閱讀中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一方面對課文自讀自悟,自主學習讀懂了課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對蟋蟀產生認同,自然就體驗到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樣既突破了教學難點,又實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一體這一設計理念。

篇40:《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經典的科學小品文。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爲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爲單位,或者按照意義段來讀,考慮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爲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

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溫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裏,平坦的平臺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

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內容,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對比,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說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篇41:《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一開課我就引導學生找出課文的兩個重點問題:

1、蟋蟀的住宅是什麼樣的?

2、蟋蟀住宅是怎樣修建的?

讓學生讀和思有依據有方向。然後讓學生圍繞每一個問題去讀書,通過讀自己找到與問題有關的語句,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用書上的話回答。待同學們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後,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說外部特點是能不能用一個詞概括?設計這一環節是爲了訓練學生由具體到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爲了讓大家都能領悟蟋蟀住宅的特點,爲下文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以及建造住宅用的是柔弱的爪子,讓每一位學生對蟋蟀產生敬慕之情打下堅實的情感基礎,也爲了讓學生把書面語言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我讓學生分小組用自述的方法介紹住宅的特點,學生充滿着激情,在樂學好學中突破了難點。

篇42:《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在文中,法布爾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作者在文章中大量採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想象非常豐富,語言十分風趣。從課文的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作者是通過長期深入的觀察才發現了這一昆蟲世界中不爲人知的祕密。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二是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教學本課的重點是瞭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樣建成的,通過重點語句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

上課時,我主要圍繞解決“這是一隻怎樣的蟋蟀?從課文中哪裏看出來的?”這一問題展開,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這一問題來理解文本。反思這節課,雖然相較於之前的課學生的表現有了明顯的進步,但還是出現了諸多問題:

一、課前準備還是不夠充分。

雖然在設計前置作業和教案的時候準備了很多,但是還是沒有深下去,沒有準確把握這節課的重難點,沒有站在整體把握課堂節奏的基礎上來上課。上課的時候課堂操控出現了問題,字詞部分用時太長,結果導致課堂顯得頭重腳輕,沒有節奏感。因此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同時,由於課前對學生掌握情況的不瞭解,導致我不能靈活地處理課上出現的緊急情況,學生出現的錯誤沒有給予及時的糾正,這對於學生來說本節課基礎知識的掌握就不夠紮實。對於本課的難點我處理的也不是很到位,利用課上來解決不僅耽誤時間,而且學生也沒有做到全員參與,因此不如放到課前小組的研討學習當中去,上課的時候直接呈現研討得出的結論,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了,學的也紮實,而且也大大節約了課上的時間。

二、課堂不夠緊湊。

一直以來我上課存在着一個問題就是老師缺乏課堂上的激情,由於老師的情緒太平緩,沒有感染到學生,所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沒有參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活動,再加上課上缺乏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一堂語文課儼然上成了討論課。同時,面對學生討論出來的結論,我也沒有很好的放到全班交流,因此思考就變成了幾個人的思考,沒有做到全員參與到課堂思考當中來。作爲老師,我沒有很好地教給學生正確的表達自己觀點的方法,面對孩子們回答出來的零散的問題,我也沒有及時地幫助學生理出一個清晰的結論,所以學生依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討論上,沒有深入理解思考,這是作爲課堂操控者的一個很大的失誤。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應該加強對學生個人朗讀的指導,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批註方法以及正確與同學交流的方法,抓住字和篇的教學,培養學生體會、反思、運用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紮實地學到知識。

結合本節課出現的問題,在今後的備課過程中,我應該再仔細研讀教材教案,不僅要備教材,更得備學生,真正把備課深下去。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盡最大努力爭取讓學生在課堂上既能動起來朗讀、背誦、書寫,又能靜下來思考、傾聽、感悟,這樣動靜結合的課堂纔是能夠促進孩子紮實地學到知識的課堂。當然,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和我的學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篇43:《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抓住重點,縱橫對比,以點帶面來理解課文:爲什麼說蟋蟀的住宅是一個偉大的工程?老師的住宅比蟋蟀的住宅大得多,裝修也好得多,爲什麼反而沒有蟋蟀的住宅出名呢?學生從課文中找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蟋蟀挖掘住宅的不易,還指出老師的住宅雖然好,但全是別人完成的。

學生找得高興,我也教得輕鬆,在快樂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就突破了難點。

在教學“隨遇而安”這個詞語的時候,我採用對比的方式,把其他小動物的選擇住宅的方式與蟋蟀做比較,從而體會蟋蟀在選擇住宅時總是“慎重”。

篇44:《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本文教學時我注重一個“趣”字,在瞭解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後,我讓學生給蟋蟀的住宅設計廣告詞,學生有的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蟋蟀的是自己住宅的建築師。”有的說:“我的住宅有陽臺、有臥室、有客廳,非常舒服,快來看啊!”在瞭解蟋蟀是怎樣挖掘的時候,我讓學生找到相關的動詞:“扒、推、拋”等詞,讓學生邊做動作邊理解,學生手動起來了,思維也動起來了,在最後學完本課時, 我還各學生一起把課文編成了兒歌。

蟋蟀和蟬

啊門啊前一隻小蟋蟀,啊正啊正在挖住宅,

工具柔弱又簡單哪,一點一點往下挖。

啊樹啊上有兩隻蟬,啊嘻啊嘻哈哈在笑它。

現成的洞穴到處有啊,何必辛苦自己挖。

啊蟬啊蟬兒你不要笑,自己造的住宅才最舒服。

這首歌兒一唱,學生不僅興趣高漲,也更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記憶。

篇45:《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讚揚了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這篇課文根據法布爾的觀察順序而寫,先寫發現住宅,再觀察住宅特點,最後寫它的修建過程。本單元的主題是“觀察與發現”,學習課文時要仔細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的,爲課後的觀察事物、寫觀察日記做準備。所以,教學本課我首先讓學生理清思路,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和觀察順序。

學習住宅特點時,學生但從文本理解比較抽象,必須有形象刺激才能打開思維,加深認識。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播放一段介紹蟋蟀住宅的動畫視頻,“你就是這隻聰明能幹的蟋蟀,週末邀請朋友來家裏做客,你準備怎樣給客人介紹住宅呢?”學生自導自演,邊看畫面邊做導遊的形式,介紹這項偉大的工程。聽衆對住宅方面的問題可以隨時提問。這個過程,把蟋蟀的選址、建造,內部結構都一一呈現出來。所以做好這個小導遊,必須在對課文內容深入瞭解的基礎上才能完成。課堂上,牛瑞霖和秦嘉悅主動來介紹,知識全面。語言生動,是個合格的建設者和小導遊。

篇46:《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

法布爾的文章三年級的時候學過一篇——《蜜蜂》,也是講他對動物的觀察,發現蜜蜂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讚美蜜蜂具有的一種能力。

而對這課,我讀着課文,從局外的人,局內的人,老師的角度,學生的角度,突然發現自己的大腦呈空白狀態。我不知如何入手,這篇課文的切入口在哪裏?

本想把“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作爲文章的切入點,但這樣一來就需全篇解讀文本,不僅要去感悟選址的慎重,住宅的特點,還有修建的艱苦,在第一課時顯得量上過大。該從哪兒入手呢?還是從題目中的住宅入手吧。

1、引題設法激起孩子的學習興奮點,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其實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地位。而我則顯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因爲這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是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當學生找出擬人句時我沒有重點地來指導朗讀,失去了很好的語感訓練機會。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學,我一定要加強對感情的體會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熱愛自然的教育。

3、課堂總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爲了實踐“優化課堂作業時間”這一主題,我也有意識地把作業引入課堂,如字詞鞏固、課文填空,努力想實現“實在、紮實”的課堂教學,卻因佔據的時間久而匆匆帶過。

4、讓孩子成爲蟋蟀住宅的開發商,這樣一來可對蟋蟀的住宅特點有更深的認識,也把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帶入課堂,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語文與實踐的融合。因爲曾學過“鳥的天堂”一課,曾有過寫“導遊詞”“廣告詞”的練習,也想把這一活動走向深處,可因爲時間的關係,而沒有在課堂上開展。不過提供的兩篇範例倒給學生很好的啓示,讓很多學生在擬寫廣告語時又有了新的補充。

篇47:《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這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二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的一篇課文,而蟋蟀,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昆蟲,學校操場的草地上可以經常看見,也應該是每位學生喜聞樂‘道’的,因而,我選擇了這一課參加學校的公開課比武。

爲了上好這一課,我做了大量的準備。首先我再次熟悉課文和教參,翻閱以前多次上這課的記錄,回憶學生昔日的表現,還上網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努力尋找新的突破點進行創新教學。在重難點確定好之後,我給這一課設計了兩課時:第一課時,我主要是教學生字,讀通課文,瞭解作者;第二課時抓住課文內容,突破重難點,讓學生既能輕鬆學到知識,又能學到作者的觀察方法。可怎麼突破重難點呢?我考慮必須要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之中。而要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直觀的課文教學錄像和課件應是首選。於是,我又在網上進行了大量的搜索,“皇天不負有心人”,還真讓我找到了一個生動清晰的全文動畫教學錄像。接下來,我開始認真的設計第二課時教案:開始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擯棄了以前帶實物上課的教法,選擇以出示蟋蟀叫的錄像開頭,然後質疑課題,輻射全文,自然過渡到課文的教學重點上。爲了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兩個重點,我把前面在網上找到的全文動畫教學錄像分割成了兩部分,即蟋蟀住宅的特點和蟋蟀建宅過程,引導學生邊看邊思考前面提出的問題,看完錄像後,讓學生再次進行文本閱讀,進一步尋找答案,在交流時,我並不滿足學生找到的答案,而更注重他們讀後的感悟,設計了“從這裏你能體會到……讀出了什麼,你是從課文哪裏知道的?”這樣的既緊密聯繫文本,又啓發學生思維的話語,努力突破重點。爲了突破難點,我除了精心設計啓發式教學語言外,還設計了模仿蟋蟀,在音樂聲中進行動作體驗和角色轉換,廣告創意的環節,同時還自己製作了一些課件,如:爲了讓學生理解“偉大的工程”一詞,我在網上搜索了長城、鳥巢、頤和園、天壇、人民大會堂等建築物的的圖片製作了直觀精美的幻燈片,這樣的一些教學設計,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真正的進入文本,入情入境,在快樂體驗中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課的最後,除了簡短的總結外,我還設計了一個跟着熟悉的音樂齊唱《蟋蟀和蟬之歌》的收尾,目的是照應開頭,整體歸納,進一步突出重難點,激發學生對蟋蟀喜愛和敬佩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學習蟋蟀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

篇48:《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經典的科學小品文。我用了兩個半課時跟同學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第一課時,重點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熟課文,讀完之後,讓同學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爲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在第二課時,我讓學生讀完本課第二自然段,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溫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探討。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倉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一些大致的特點,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說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篇課文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篇49:《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語文國小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它的作者是19世紀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建築住宅的才能,處處透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在教學本課時,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究思考,並開展課外拓展活動,讓學生將課本內容進行延伸。

首先,我從作者法布爾入手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文的作者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達30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在上課前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有關法布爾觀察昆蟲入了迷的故事,學生聽得哈哈大笑。然後我再將話題引到了蟋蟀的住宅上,從課題開始,讓學生體會作者一開篇就是擬人的寫作手法,並體會作者對蟋蟀的喜愛。

然後我從“住宅”入手,引導學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在整體感知的同時,放手讓學生去尋找蟋蟀住宅的結構,並四人小組合作畫出簡單的住宅結構圖,在圖示中標記處各個地方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去學習課文。在講解的同時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讓學生多次找出擬人句並重點地指導朗讀,訓練了學生的語感,適時地感受擬人句在寫作中的作用,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邊探索文本,邊進行寫作指導,儘量地做到“讀寫結合”。

其次,是通過重點詞句學習語言。文中許多詞語和句子都寫得別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句話不僅僅是擬人句,更能夠很好地表現出蟋蟀的特點,以及爲什麼要自己建造住宅。像這樣的句子我要求學生們反覆閱讀,運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結合體會段中的“臨時”“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之毫不可惜”等體會蟋蟀不肯隨遇而安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再從住宅的內部結構去體會蟋蟀在建造住宅的過程中的細緻認真、精心打造,感受這真是一個“偉大的工程”。

最後,我在課後引導學生去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多年觀察的不易及對昆蟲的喜愛,瞭解更多昆蟲的習性。但是這堂課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因爲自主學習的時間過長,導致在講解的時候有些地方還不夠細緻,未能細細地品析詞句。

篇50: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說明性的科學小品,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並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教學重點是瞭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樣建成的。課文主要通過重點語句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所以在本節課中,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這上面,以期達到選編本課文的目的以及突出教學重點並進行落實。

《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我在本堂課中,我努力做到有效教學,在課前有充分的準備;在教學中也有豐富而創新的教學智慧,包括互動、指導、等方面的智慧。學生做到了積極主動愉快的學習。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我抓住了題目中的“住宅”,激起孩子的學習興奮點,提出問題:什麼是住宅?我們人類住的地方叫“宅”,動物住的地方應該叫“窩、巢穴”等,蟋蟀是一種昆蟲,爲什麼住的地方也叫住宅呢?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引入既富有童趣,也表達了作者對蟋蟀的喜愛之情,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這次的聽評課,我以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是如何建造的作爲這堂課的重點教學內容,並注重文章內在的聯繫。從文本來說,主要寫了住宅特點和修建兩個方面。我“以學定教”,重點研讀住宅特點,略學習修建過程。如在學習住宅特點時,學生髮現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陽、傾斜、幹得快的特點,我就順勢引導學生將上下文聯繫起來學,發現段落之間的聯繫,感悟小蟋蟀舒適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隨遇而安、慎重選址密不可分。

在課堂上,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情感的昇華。我在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在體會蟋蟀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時,我讓學生讀出自己在課文中的關鍵句子,並說出自己的理解:對於一般的昆蟲來說,只能找到一個臨時隱蔽的藏身之地就滿足了,而蟋蟀不同,他不願利用現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擇址,自己一點一點挖掘。這讓讓學生明白了照應課文的題目,爲什麼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稱爲“住宅”。課外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這都是在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正因爲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課堂顯得和諧並充滿生命的活力不僅如此,在課中我還注意了及時捕捉學生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其他孩子紛紛效仿等。

本堂課中有許多不足之處。在課前,我預設了大量的問題,並針對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問題想好了如何繼續的對策,另外課堂設計的教學內容過多,取捨問題沒有下夠心思,致使在講住宅修建部分的時間稍微緊了點,以致其中的小練筆沒有進行,而且還拖了堂。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將小練筆插入其中,這樣就能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有機結合,就能更好地讓學生領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篇51: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語言十分風趣的筆記,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文中大量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

教學成功之處:

一、抓題眼“住宅”,激發興趣:

本文的題目比較新奇,揭題之後的質疑,可以在學生心目中設下懸念,引發探究的興趣。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說說各種動物住處的稱呼,比如:圈、窩、廄、欄、巢、洞等,喚起學生故有的知識,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二、從“住宅”入手,瞭解特點:

在學生細讀課文時,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讀懂的文字旁邊寫上見解和感悟。標記出不理解的句段並提出問題。小組交流並解決問題、老師歸納關鍵疑問。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老師歸納出具有共性的重點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它是怎樣選址的?它的住宅有什麼特點?蟋蟀是怎樣挖的?他的住宅爲什麼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在學習“住宅特點”這一部分,我出示課件“住宅圖”,讓學生勾畫描寫住宅特點的語句,通過讀句子,說特點,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有些住宅特點,課文直接告訴了我們;有些特點,我引導學生要聯繫上下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加以理解和概括。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積極地用心體驗、思考、歸納,通過學生彙報交流、師生評價,一生不肯隨遇而安的蟋蟀將活生生地出現在學生面前。

三、品語言特色,突出重點:

法布爾的出色成就不僅在昆蟲學上,還在於文學上。本文雖然是說明性的文章,但更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課文中的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文章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文中許多詞語和句子都寫得別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句話我要求學生們反覆閱讀,運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結合體會段中的“臨時”“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之毫不可惜”等體會“不肯隨遇而安”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就這樣讓學生在“字字珠璣”中品味語言精妙,感受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們對這小生命的敬佩。從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特點來感受蟋蟀的聰明才智和建造出這樣的住宅簡直是一個奇蹟,所以說它是偉大的工程一點也不誇張。

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1.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

2.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存在前緊後鬆的現象。

篇52:蟋蟀的住宅語文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語文教學反思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關注老師如何教,而忽視了學生如何學,“語文教學應在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中進行”,在這節課中,我着重關注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關注教師的`“教”。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受到薰陶感染,再把學生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大綱》要求:“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導入課文後,我設計讓學生研讀課文,自主感悟,請學生快速讀課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經過。這個環節落實本期教材訓練重點:提高學生閱讀速度,達到閱讀有一定的速度,能體會文章主要內容。由於本課情景創設較好,能夠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住宅”入手,從他們自己選擇住宅都有一定的標準繼而爲文中蟋蟀選擇住宅也有標準埋下伏筆,同時,同學們在瞭解蟋蟀住宅特點時,能通過各種形式來展示,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由於通篇採用擬人手法敘述,學生在閱讀中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一方面對課文自讀自悟,自主學習讀懂了課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對蟋蟀產生認同,自然就體驗到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樣既突破了教學難點,又實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一體這一設計理念。

篇53:蟋蟀的住宅優秀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法布爾的文章在三年級時學過一篇——《蜜蜂》,所以對學生來講作者並不陌生。

在教學時,我着手讓學生體會以下幾點:

1、引題設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在學習時,我鼓勵學生把書中描寫的蟋摔的“大廳”、“平臺”、“臥室”畫了出來,而且還把想象出來的蟋蟀的“儲藏室”、“衛生間”等也畫了出來,把對課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筆墨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並把他們的創作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讓他們結合課文一一介紹畫畫的意圖和獨創之處,使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教學時我先請學生自己到課文中找找描寫蟋蟀住宅特點的語句畫出來。然後,小組討論,把找到的特點,用最簡練的詞語概括出來,寫在書的空白處。學生經過自學研究比較容易找到並概括出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其實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地位。而我則顯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因爲這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是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當學生找出擬人句時我沒有重點地來指導朗讀,失去了很好的語感訓練機會。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學,我一定要加強對感情的體會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熱愛自然的教育。

3、課堂總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爲了實踐“優化課堂作業時間”這一主題,我也有意識地把作業引入課堂,如字詞鞏固、課文填空,努力想實現“實在、紮實”的課堂教學,卻因佔據的時間久而匆匆帶過。

4、讓孩子成爲蟋蟀住宅的'開發商,把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帶入課堂,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語文與實踐的融合。因爲曾學過“鳥的天堂”一課,曾有過寫“導遊詞”“廣告詞”的練習,也想把這一活動走向深處,可因爲時間的關係,而沒有在課堂上開展。不過提供的兩篇範例倒給學生很好的啓示,讓很多學生在擬寫廣告語時又有了新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