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育教學反思(彙總40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0篇《一年級上冊數學教育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一年級上冊數學教育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育教學反思(彙總40篇)

篇一: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一起做遊戲——玩一玩》一課是一節綜合實踐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10以內數的加法計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藉助撲克牌來玩較複雜的數學遊戲,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遊戲活動中理解、運用、完善遊戲規則;在遊戲難度的提示推進中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判斷;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思考、尋求取勝的策略。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不斷開拓學生的探究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在遊戲中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通過教學實踐,我對這節課的認識更加深入,對教學活動設計及實施做以下反思。

1、基於學生實際,適度調整教學內容安排。

首先,學生在學前就玩過很多的撲克牌遊戲。其次,前期的加減法教學中也採用了玩撲克牌來鞏固計算的方法。再次,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還利用撲克牌讓學生玩過比大小、對口令等相關遊戲。所以學生對撲克牌並不陌生,可以說是很熟悉的。所以這節課所涉及的讓孩子們用撲克牌來體現數學內容,是沒有什麼困難的。因此,沒有在課程開始去安排認一認的環節。

2、符合學生認知,將遊戲規則分解呈現。

這節課讓我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在遊戲中體會數學存在的價值,藉助於學到的數學知識(10以內加減法)來提取有益的數學信息,開展一系列數學遊戲活動。既然是遊戲,我們就應清楚遊戲規則。對於一年級國小生來說,能讀懂規則、理解規則,並將規則還原到遊戲之中,卻有着着實不小的困難。特別是出現了4條遊戲規則,這裏不只是單一的遊戲形式,也不僅僅是提取並應用數學信息來解決遊戲問題,是邊遵守着規則,邊計算着牌面上的點數之和,還要想着獲勝的策略。遊戲中體現出學生邊思考邊玩,邊比較,邊猜測,是一種多元的、綜合的思維能力的體現,玩的非常不簡單。

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規則,我在教學設計時採取了分層、分梯次解讀遊戲規則的方式。以規則爲主線貫穿了7次遊戲活動。引導學生在一次次提升遊戲難度的活動中,體會到遊戲規則的必要性,體會到之所以不斷地補充完善遊戲規則,是遊戲趨於合理公平的目的。通過對每一條規則的“嘗試——分析——再遊戲”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真正明白了形成規則的遊戲才公平、好玩。也促使學生們在玩的過程中,通過思考、猜想、判斷,來體驗數學真的很好玩。同時,在小組合作中體會到分工合作的必要性,培養了學生們的組織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本節課的遊戲一個接一個,學生的思維活動也是一環扣一環。孩子們在層層深入的遊戲中,逐步體會到想玩遊戲就得知道怎麼玩。在不斷的玩的過程中感悟到玩遊戲也是需要技巧的。在課堂上正因爲有了孩子們充滿靈性而智慧地玩,他們才真正從成功或失敗中體會到了遊戲的樂趣。一節課下來,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教師只有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有智慧的去玩遊戲,纔會讓學生感受到遊戲是好玩的,學生才能發現在遊戲中思考的重要性,纔會真正體會數學的意義與價值。

3、結合學生特點,加強小組合作指導。

一年級的孩子愛表現,往往比較自我。他們有了收穫會急於與人分享,但又不善於傾聽他人的發言。他們活潑但是好動,往往會只顧玩學具,不善於邊思考邊活動。如何組織好這種遊戲活動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所以在四人遊戲之前,我特別設計了小組成員編號、分工、明確活動中任務這樣一個環節。在給孩子們明確任務時,不僅僅說了職責、提了要求,甚至細化到活動中的語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從一開始就給孩子們一個活動有“法”可依的支持;活動有“章”可循的指導;活動有“序”推進的力量。讓他們明白小組活動的流程順序,知道小組活動中自己以及他人都該做些什麼,從而學會如何進行活動。

當然控制課堂不是這節課纔開始的,是從平時就開始對孩子們進行要求和培養的。從我接這個班起,根據每節課的學習,由始至終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到這節遊戲課的時候,在玩的時候,孩子們能玩起來,在收的時候,孩子們也能夠穩定自己的情緒。我們平時不能怕孩子們活動時混亂而不去組織活動,這樣的活動課其實是體現了教師平時對孩子的調控能力。

這節課的教學並非十全十美,我認爲自己在活動課的時間調控和把握上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本節課在遊戲中體現着數學知識,遊戲的進行也依賴於數學知識。我認爲自己在“遊戲之後是不是可以迴歸數學”這個問題上的研討力度還應更深入些。最後,如何給一年級孩子上好數學遊戲活動課也是值得我進一步探究的課題。

篇二: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排隊問題》教學反思《排隊問題》這節課是讓學生通過判斷、排列生活中的物體順序情境圖,讓學生理解“之間”的意思,並且用畫一畫、數一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排隊問題。從中悟出:排隊問題方法有很多,但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解決問題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學生在讀取信息,理解題意方面都有難度。在上課前,我先帶領學生進行日常的數學課前感知力訓練和挑戰,同時爲了讓孩子們更加理解“之間”的問題,我在課前訓練時又增加了“掃視訓練”的'感知力訓練。

一是爲了訓練孩子們的讀題、審題能力,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二是通過詢問每一行第一個數字和最後一個數字之間有幾個數字讓學生體會、感受“之間”的含義。

在教學時,我引導孩子們經歷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你知道了什麼?怎麼解答?解答正確嗎?簡言之就是讓孩子們經歷了獲取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檢查正確與否的三個步驟。

孩子們在日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是經歷了這樣的步驟,所以解決問題時很有條理。但本節課“之間”問題與以往解決問題問題不同,孩子們通過畫一畫、數一數的方法不難解決,但孩子們畫一畫、數一數的方法不太精簡,因此我引導孩子們規範、

總結了解決之間問題的方法。突破重難點後,我設計了一個課堂小遊戲強化孩子們對“之間”問題的理解。

“我說你做”:請從第一排到第四排的同學舉手;

請第2列和第4列之間的同學起立;

請第3派和第5排之間的小朋友拍手。

但這個遊戲孩子們的完成度不高,後反思難度過大。

一是孩子們對“排”和“列”的概念比較模糊,

二是孩子們對“之間”和“從哪到哪”混淆。

導致遊戲浪費時間過長,後邊的習題沒有得到練習。上完課後我發現有很多小細節存在問題。

一是我在課堂上的語言不夠精簡,導致孩子們回答問題時表述不清;

二是在孩子們嘗試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時,我對孩子們畫畫的先後順序沒有做強調,導致孩子們做題時有先畫兩邊的,有畫着畫着忘記畫到哪的,應該強調先畫兩邊,再往裏邊補充;

三是習題的設計過於複雜,對學生的認知不夠深入,浪費了大量時間。今後每節課,我都應該從孩子實際出發,考慮孩子的認知特點和接受能力,組好充分的準備。並且多聽其他教師的課,吸取經驗教訓,虛心學習。

篇三: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加法和減法(二)》這個單元主要教學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口算和筆算。加、減計算中的進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學難點,也是計算錯誤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

1.操作學具理解進位與退位,形成計算思路。

在教學口算與筆算、加法與減法、特殊情況與一般情況的例題中,都通過擺小棒或撥算珠探索並建構計算方法。

第74頁例題列出的算式是24+6,按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計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麼辦?這時擺小棒能激活10根捆成一捆的經驗,形象地展示出再算20+10=30。擺小棒計算24+9,學生會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樣化。各種算法雖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這種算法有三個優點:一是與不進位的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24+6的思路是一致的。相對穩定的思路易於學生掌握;二是已經熟練掌握的20以內進位加法口算,能支持這種思路的運行;三是與筆算法則一致,有利於以後豎式計算的教學。

擺小棒計算30-8,拆開1捆、拿掉8根,形象地顯示了從十位退1、個位作10的退位原理。擺小棒計算33-8,也可以算法多樣化。“辣椒”卡通的算法更好些,是希望學生選用的方法。

2.經常組織比較,及時整理知識結構。

到本單元爲止,先後教學了100以內加、減計算的多種情況。能否組織成合適的知識結構,直接影響學生對算法的掌握以及計算的正確與熟練程度。爲此,教材有計劃地組織不同計算情況的比較。

(1)通過比較,進一步引導算法。第75頁第2題的三組加法題,都從20以內進位加到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第81頁第2題幫助學生鞏固計算思路,通過三組題的計算和比較,更好地應用十減幾或十幾減幾計算退位的兩位數減一位數。

(2)通過比較,進一步理清思路。第76頁第1題是三組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題,每組題一道不進位、兩道進位。進位加法裏一道題和是整十數,另一道題和是非整十數。

3.引導估算。

本單元教學的估算仍要求估計加法的和、減法的差是幾十多。通過估算,進一步體會並區分進位加與不進位加、退位減與不退位減,從而實實在在地提高計算能力。

在教學估算前安排了鋪墊。如第76頁第3題中的54+3和54+8,都是54加幾,爲什麼得數分別是五十幾和六十幾?5+62和5+65都是5加六十幾,爲什麼得數分別是六十幾和七十?又如第82頁第3題中的53-4得四十幾,54-3得五十幾,都是五十幾減幾,但得數差異很大。這些現象的發現、原因的思辨、結論的得出,成爲估算教學的寶貴資源。

在教學估算時,把進位加與不進位加、退位減與不退位減結合在一起,有利於學生體會估算的方法,積累估算經驗。如48+3是進位加法,得數是五十多。6+52是不進位加法,得數仍然是五十多。學生獨立探索估算的方法,應用了口算與筆算的經驗,能促進口算與筆算水平的提高。

篇四: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上個學期,我擔任一年級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學生剛剛入學,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根據學生的情況以及教材的特點,本學期我在教學中做的以下努力,取得了一些效果,現反思上學期教學點滴工作,促進新學期的教學工作。

1、備課方面:學期初,我認真鑽研了《數學課程標準》、《教師教學用書》、教材、教法,對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瞭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做好。

2、認真組織課堂教學:雖然一年級教學內容淺,但要組織好一節課必須下一番功夫。由於學生中大部分都讀過學前班,本學期學習的內容對於他們來說是舊知識,因此課堂上如何把“舊知識”變爲“新知識”,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至此,我儘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

3、問題輔導方面:對後進生分層次要求,在教學中降低難度,進行放緩坡度,允許他們採用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注重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4不足之處:對教材的鑽研不是很透徹,對數學教學工作還缺乏經驗和自信心,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掌握規律把握不到位。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逐步樹立素質教育觀念,使數學教學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篇五: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在國小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習慣及能力。

在本節課中,我的提問過於瑣碎,呈現一問一答的情形,雖然問題都是學生在回答,但實際上還是教師牽着學生走,並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學生思考和探索的餘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建立。

課堂上,應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動空間的問題,我的教學課件可以訂正爲:我演示摘果子的過程,邊做邊用手勢提醒學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摘下了幾個,還剩下幾個,問“你看到了什麼?自己先想一想,然後小組內再說一說。”這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餘地,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探索的空間。

上述案例,究其原因,就是我害怕學生討論不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加以牽引,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其大膽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

篇六: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這是學生第一次書寫數字,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多多少少接觸過1-5這五個數字,而且也會書寫,但那都是不規範的書寫,這節課是要教學生正確地書寫1-5這幾個數字。

本以爲會是很簡單的內容,但學生寫起來卻是那麼地不容易。先是一個一個地在書上寫,學生看,看完學生再描紅,之後再讓學生自己仿寫。當我一個一個檢查時,發現學生寫成什麼樣的都有,歪歪扭扭的,沒寫在格子裏的,彎沒有彎圓的。稀奇古怪什麼樣都有。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拿筆還不穩,對於書寫還是有些不熟悉的,而且他們的控制力還不夠好,都不能很好地將每一個數字寫好,只有經過反覆地練習才能將數字寫好,寫好數字將會爲將來的數學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

篇七: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我擔任一年級一班數學教學工作。一年級是學生剛剛由幼兒園升入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再加上學生髮展階段的差異,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一些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小結如下:

備課。學期中,着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練習。

上課。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接着,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最後,儘量讓學生自己小結學到的知識以及方法。現在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爲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及時複習。學生學的快同時忘得也快,爲了牢固掌握學過的知識。,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識基本是當天複習或第二天覆習,以後再逐漸延長複習時間。這項措施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遺忘快,不會複習的特點。

努力構建知識網絡。一般做到一小節一整理,形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可能。

注重對後進生的輔導。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有很多,對後進生根據不同因素分層次要求。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和鼓勵的方法,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對學生的回答採取尋找發光點的態度,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優點。鼓勵發言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敢於回答問題,樂於思考。

做好測試評估工作。評估不只是看學生學習成績如何,更重要的是瞭解學生學習的心理,作爲教師改進教學的依據。在測試卷中,增加了體現學生思維過程的試題。測試的結果也不再作爲評價學生依據,而是看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的努力程度。在評講試卷時,打破按順序逐題講解的模式,嘗試採用按類講解。如:將試卷中錯誤較多的類型依次進行講解。希望通過這一改變,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掌握,運用知識。

篇八: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反思一: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國小,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反思二: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學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要求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分別在紅、黃兩個學具盒內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幾個花片,再將自己抓的花片告訴同桌,比比,誰抓的多。提問:你有辦法知道誰的多,多多少嗎?這時候學生就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並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反思三: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拼一拼等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的實踐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明理動情。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問:你能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圓嗎?通過讓學生猜一猜、圍一圍、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初步感受到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不同。

反思四: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後,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反思五:

現在教學的例題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遊離於生活之外的應用題或文字題,已變成了各種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生活情境:買東西、去旅遊、做遊戲、找規律等等事例;像這樣,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層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就變得生動有趣。我們教師運用起這樣好玩的教材教學,自己都能感到特別興趣。

[2016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九: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中起主導作用。而總結反思我自己的這堂課,我發現在這一點上我做的非常不到位。首先,在40分鐘的課堂中,作爲老師,自身講授的時間過多,學生自我表達、自我展示的時間太少,甚至是缺失,這樣不僅加重了自己的工作量,還不利於引起學生興趣,整堂課便顯得枯燥,沒有生機,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增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減少老師講的時間,增加學生表達的時間;第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環節沒有突出“自主”,一直是老師引導,放手不夠,同時教學手段,講解方法太過單一,從數字6到數字10都是統一的套路,沒有變換,可能會使學生厭倦於繁瑣的講授,而後來評課過程中有老師也提到可以多種方法進行,比如:在解決跑步有多少人?這個問題的時候,稍作引導,便讓孩子到屏幕前自己數,展示他數數的方式;在解決大樹有多少棵?這個問題的時候,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再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數,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實現表現自己的慾望,繼而在解決後面問題的時候可以同桌互數,從而是學生充分融入課堂;第三,在學生使用學具這一環節的操作上,存在很大問題,任務佈置不到位,不具體,學具的使用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而在學生紀律得不到控制時,自己的情緒又受到學生的影響,不能很好地控制課堂,這一點需要及時進行改正,在平常的數學課中就要鍛鍊學生運用學具的能力,同時學會採用多種方法控制課堂,適當運用表揚,樹立榜樣,慢慢疏導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注意力轉入學習任務中。

聽優秀教師的數學課,往往是教師語言流暢,課堂組織有序,學生掌握得十分輕鬆。而在我的這堂課上,數學語言的組織就存在許多不恰當的地方,比如在點和人對應方面,直接說了 6個人對應6個點,而換成1位同學對應1個點,那6位同學對應幾個點?會給孩子思考的餘地,讓孩子回答,課堂也相對充實,有數學課的味道。同時我課堂的評價語言也相對匱乏,只會簡單的.表揚,這樣的表揚亦顯得空洞,得不到孩子的共鳴,相對而言:觀察的真仔細,回答聲音很響亮,字寫得真漂亮,聽的最認真……這些具體到點上的表揚需要加一些,使學生充分體驗到老師的表揚,使表揚達到應有的效果。

通過這堂課,我充分感受到對一年級孩子學生而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抓住學生注意力,提起學生表現慾望,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重要性。在以後的數學教學中,無論在課的結構組織還是課堂語言組織上都要狠下功夫,積極向學校老師請教,及時反思,爭取快速融入數學教師隊伍,做合格的數學教師。

最後我不得不說作爲一名新教師的幸福,這一堂課講下來,真的是受到了很多老師的幫助,包括備課、磨課、課件的製做,甚至是學具的準備,沒有孤軍奮戰的疲憊,他們讓我我感受到教師隊伍的溫暖,讓我感動,十分感謝他們,而這也將成爲我繼續向前的動力。

篇十: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礎,低年級口算是基礎的基礎。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又是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基礎,所以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必須使學生非常熟練。

把加減法與數的組成聯繫起來教學,使學生真正明白加減法的算理。以10的組成與分解爲例,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組成10。加法的含義就是把兩部分合並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8組成10也就是把2和8合起來,即2+8=10。減法是從總數裏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10可以分成2和8,所以從總數10裏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8,去掉8就剩另一部分2。即10-2=8,10-8=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減法訓練,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進行形式多樣的口算練習。如:把數的組成寫成卡片進行練習,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讓學生說出數的組成與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說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

另外製作口算卡片進行練習,這樣循序漸進,既能照顧到口算能力較差的學生,又能使全體學生的口算能力得以提高。

除了用卡片讓學生視算,同時也要注重學生聽算,聽算給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

總之,聽、說、讀、寫在口算訓練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說數的組成、讀口算卡片、寫口算題、讀口算題、聽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堅持,持之以恆,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十一: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爲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我嚐到了探索的喜悅,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着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爲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值得思考的問題:1、如何把握國小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爲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範的定義上*?如學生在找實例時說: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2、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說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麼辦?如果就這樣浮於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篇十二: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1.注重學生合作探究的設計。

對於低年級學生,教師總不放心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而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多次進行了合作探究,且學生的交流與展示自主化、多樣化,既可以同桌交流、組內交流、全班交流,又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組合交流。讓學生在動手擺、動腦想、動手寫的過程中自主學習。這樣,不僅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方法、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有着重大的意義。另外,在合作過程中,還增進了孩子間的感情,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情不自禁地說出了“我們……”,很讓人感動。

2.注重練習的設計。

本課的練習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利用多媒體課件、學具、圖片等多種資源創設良好學習環境。練習1是基礎,較簡單,但我並不是一筆帶過,而是充分加以利用,讓它形似課中操而神依舊是本課重點;練習2利用學生好勝的心理,把原本粗糙乏味的計算設計成開火車形式的小組比賽,既激起學生的參與慾望,掀起高潮,又鞏固了新知,迴歸本來目的;練習3大膽放手讓學生合作完成,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還有小組根據圖意列出了更多的算式,真是意外的收穫;在整個練習過程中,學生手腦並用,多種感官協同參與學習,在活潑、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有效地鞏固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爲一體,使學生在知識和情感方面達到雙重昇華。

篇十三: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本節是在學生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前幾節課的一次應用。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將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同生活的實際情況相聯繫,並讓學生學會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教學中,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圖意,知道要解決的問題。

教材從易到難,先進行加法的應用。我先讓同學們仔細觀察書上的圖,問學生看到了什麼,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學生會說有兩組兔。左邊有4只,右邊有2只。接着我又補充誰能根據上面同學的回答,用三句話完整的說說圖意。

學生會回答草地上左邊有4只小兔子,右邊有2只小兔子,一共有幾隻兔子?與此同時出示大括號和問號,讓學生理解它們的意思,如此一來,同學們很輕鬆的列出了算式。

接着,進行減法應用的學習,這是一個教學難點,需要學生一定的逆向思維。也是一樣的,我先讓學生進行觀察,自己嘗試說出圖意,然後再列出符合圖意的算式。

最後我讓學生自己去總結什麼時候用加法,什麼時候用減法,最後我再來總結,求整體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這樣在孩子遇到同種類型的數學問題時會很輕鬆的去解決。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大部分同學還是做對了,還是有一部分同學還會想當然,將應該用減法的題寫成加法,或者不用總數減,而用大數減小數。他們並不會特意的去看問號所在的位置,做題容易跟着感覺走,第一印象對他們來說尤其深刻。若要讓一年級的他們學會初步的辨別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通過不斷地練習、改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來克服這個定勢。

另外在本節課中孩子們由於第一次遇到這麼多教師在課堂上,所以不敢發言,課堂氣氛不十分活躍,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回慢慢來引導孩子。

篇十四: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幾個地方有待改進

1.對於大括號的作用沒有很好的體現。在引入大括號時我只是用課件演示出大括號,告訴大家大括號表示把兩個或幾個物體合起來。如果此時可以讓學生用手勢來演示一下,學生的理解起來會更簡單,再讓學生來說說你覺得大括號有什麼作用,突出大括號的作用。

2.在對進行加法和減法的對比中,只是流於形式並沒有很好的運用。在對比中我只是讓學生觀察這兩個題目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當學生說出問號的位置不同時,我急忙把話題接過,自己沖沖的總結了一下,以至於在後面的練習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這個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如果在這裏能讓學生多說說,讓他們自己發現其中的不同,再通過他們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情況下用加,什麼情況下用減,教師這時再做一個總結,這樣也許後面的教學會更順利。

3.在後面的金魚圖的練習中(求部分數),學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因爲求部分數是今天這節課第一次接觸,圖中並沒有出現一些動態的畫面,所以學生很難入手,在這裏用了很多的時間講解,但是最後反饋的情況還是不理想。除了可以從上面的對比中做出一些調整外,我覺得在新課的教學時(兩幅兔子的教學中),因爲課件的播放往往不能讓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如果此時能夠在黑板上畫一些簡易圖(如圓圈圖),這樣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有一個參考的模型,碰到類似的題目學生會去對比,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個依託,這樣對於題目的理解會更好。

篇十五: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數的認識的一次飛躍,讓學生建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教學“十”的概念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數出10根小棒,在這過程中,孩子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有1根1根數的,有2根2根數的,還有5根5根數的,之後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將小棒用一根皮筋捆起來。在孩子們自己動手後,他們對於一個十是10,不僅能記住而且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在孩子們深入理解10之後,我邊擺小棒邊讓他們數數,11、12、13、14……當數到19以後,我問:再添上1根,是幾呢?這些單根的又夠一個“十”了,我們又可以把他們……孩子們緊接着說“捆起來”,於是我就是順其自然的接着問:“20裏面有幾個十”學生很清楚的就知道了“20裏面有2個十”。雖然孩子在學“十”的概念時學的比較紮實,但在學習數的組成時,問題仍很多,我讓孩子們自己擺一擺,同桌之間討論討論,對於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一個數時,孩子在表達上依舊存在不少小問題。

縱觀整節課,雖然孩子們學的開心學的很積極,但依舊有不少的問題,我教學數的組成時,花的時間過多,以至於在教學後面的內容時,顯得有些緊迫,在出示直尺圖時,我讓學生從0數到20,又從20數到0,只強調了20以內數的順序及大小,並沒有深化,沒有拓展到基數和序數的認知上。同時,我在教學時使用的素材不夠豐富,如果能用不同的材料,讓孩子們去數一數,去圈一圈十個,那麼他們的認知就不會僅限於小棒上了。

篇十六: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1-5的加減法和6和7的組成的基礎上學習了6、7的加減法。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會計算得數是6、7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根據情境圖列出相應的加法或減法算式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所以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情境圖,讓學生以情境圖爲媒介,提問題、列算式、說算理。

不足之處:

認識集合圈學生第一次接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這部分的學習應該多給學生說的機會,先讓學生自己理解題意,再列式計算。但是從學生描述圖意、提問題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學生能看圖說出圖的意思,但在表達時語言不夠通順,詞不達意。因此語言的訓練還是非常艱鉅的。通過各自語言的敘述,學生能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進一步體會加、減法計算的實際意義,體會相應算式的內在聯繫。還有就是對學生的評價應加強,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整個課堂都變的能動起來。

成功之處:

通過上這一段一年級的數學課,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那句話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啓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所以,我想今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更注重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的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快樂中紮實的學習知識。

篇十七: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認識幾和第幾”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說,這個知識點孩子很容易混淆。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實際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教材的主題圖是以場景的形式來表現的,而手頭又缺乏這幅教學情境圖,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題圖重新作了調整,變爲讓小動物聚餐的教學情境(在比大小中製作的小猴等學具)。當我將小猴子、桃子、蘋果等圖片凌亂的貼在黑板上時,孩子們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一開始就被調動起來。

2、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能輕鬆地解決隱藏在主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在動態的參與中學會“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

3、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課堂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一些有層次,正對性強的問題,讓學生觀察、思考,自然地訓練了思維,並掌握所學知識。如觀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幾隻小兔和小猴,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

①一共有幾隻小動物?②排在左邊第2的是誰?③排在右邊第2個的又是誰?④爲什麼同樣是排在第2,小動物卻不一樣呢?⑤左數4個動物都有哪些?這些問題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有着密切聯繫的,學生在不斷的辨析比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4、強調“第幾”中的“第”字,從生活出發,實際出發。在教學設計中我添加了一個環節,讓學生尋找自己小組中的“幾和第幾”。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篇十八: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這節課不足之處及以待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1.數學培養學生的是一種思維,一種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模仿,記憶,浮於表面的東西。在教學由形抽象到點的過程中,我純粹的讓學生看着10只鴿子,10個人畫出相對應的圓...

這節課不足之處及以待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1.數學培養學生的是一種思維,一種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模仿,記憶,浮於表面的東西。在教學由形抽象到點的過程中,我純粹的讓學生看着10只鴿子,10個人畫出相對應的圓點,而沒有深層次的去培養學生的一種數感。我應該再增加一個估點子數的環節,讓學生估這是不是10個圓點。先畫個兩個圓點,讓學生感知,這比10個圓點少了很多,畫20個圓點,讓學生感知這比10個圓點多了很多,從這樣的一個比較中,讓學生更好的領悟到10個圓點。

2.對“ 10” 的基數和序數的教學編排不夠理想。這裏的着眼點是讓學生明白第10只有一個,10表示10個。我在出題的時候應該給出的數量不一,隨時變化,讓學生靈活運用,而不是機械的出示兩道類似的珠子圖和鴿子圖。

3.在10的組成教學時,我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把白紙上的10根小棒按一定的規律分成兩堆(畫一畫)。我的想法是,一年級的孩子比較好動,如果拿實物小棒去分會出現部分孩子玩小棒,而且分完一種之後,不能把分法保存下來,到最後到底分了幾種方法可能學生並不清楚,通過畫可以把每一種分法都很好的記錄下來。但問題也隨之出來了,通過畫小棒,學生體會不到總數不變,也不能很好的體會到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是同一種分法,只是交換了小棒的位置。所以這部分的處理,應該在細緻點。

篇十九: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乘火車》這節課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教學活動。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慾望,在探究過程中學會數學。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分成“檢查,複習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主動探究,學習新知——拓寬延伸,發展新知”四個層次。在檢查複習層次既瞭解學生對前一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爲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層次中根據國小生好動,喜歡做遊戲的特點,以學生熟悉的“乘火車”遊戲爲引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現代數學教育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學習,體驗成功。在主動探究,學習新知層次的教學中我通過小組練、獨立練、分層練、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我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拓寬延伸,發展新知環節中我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篇二十: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10以內的分與合是爲以後計算加減法打基礎的。只有熟練掌握了,纔不致於後面學習10以內加減法時掰手指頭的情況,現談談自己的教後反思:

1、低年級孩子對於一些抽象問題的理解如果缺乏實物的演示,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動手操作演示在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這對孩子加深記憶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在教這部分內容時,我充分利用學具,通過學生實際動手演一演、分一分、畫一畫、塗一塗和教師的實物演示,讓學生先從感性的認識上去理解,進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有的教師擔心一年級讓孩子在課堂中擺弄學具會分散注意力,影響課堂紀律,乾脆教師演示算了,我認爲這樣做的教學效果沒有讓孩子自己動手效果明顯,只有讓他們經歷了其中的過程,印象纔會更加深刻。另外,在分一分這個環節,可先用學具分一分,等熟練了一些後,可讓孩子利用十個手指來分一分,最後脫離這些輔助物,從而逐步達到熟練的程度。

2、讓學生充分地說,幾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合成幾,最好是按分法有次序的說,一方面可幫助記憶分與合,還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其實語文學科和數學學科語言表達訓練的側重點不同,語文表達力好的同學不一定數學表達力就好,因爲兩者的表達是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結果。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對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到以後學習應用題時,就會發現數學語言的表達對解決問題是多麼重要。

存在不足:有些孩子說的時候不能按次序地說。或將同一種分法當成了兩種分法。

改進措施:分一分時強調要按次序來分,弄清每個數的幾種分法。

篇二十一:數學一年級上冊《左右》教學反思

數學一年級上冊《左右》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 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體會其相對性。

2. 能夠初步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材分析:

我所執教的內容是第五單元中繼前後上下之後的第三課。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特點,從學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學,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和探索中觀察、感知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在體驗左右的位置關係和變換的過程之後,引導學生把左右的知識應用於生活,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教學時要注意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組織學生親身經歷各種生動有趣的活動,充分感知左右,從而體會左右的意義。

《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學生早已具有眼前、背後、頭上、腳下的空間經驗,對於前、後、上、下,學生一般不會搞錯。但是,人體是左右對稱的,如:左手、右手;左腳、右腳;左耳、右耳;在人體的這些外部器官中,左邊和右邊沒有什麼區別,所以識別左右比較困難,即使成人有時也不能對左和右做出快速反應。備課前經過了解,我發現這些一年級的孩子已經能區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但由於沒有經過刻意的培養和訓練,所以對左、右的反應比較遲緩,大部分學生區分左右的方法是:先想想哪隻手會寫字,再判斷哪邊是右邊,然後想另外一邊是左邊。並且,據瞭解他們以前學做操時,體育老師爲了方便教學,與學生面對面站,但所講解的左右位置與順序卻與學生是一致的,這給學生現在學習左右造成一種誤導,左右的相對性在他們的思維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對性是這節課的難點。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所執教的班級是縣城附近一所普通農村國小的一年級班,學生共46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16人,有40名學生曾受過一年以上學前教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般,合作交流能力尚在培養之中。由於條件限制,執教時本節課在普通教室進行,學生分成兩大組,每大組中4人一排作爲一個學習小組。

篇二十二:一年級數學上冊《比較》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比較》教學反思

第一節:動物樂園

利用小朋友喜歡小動物的心理,創設一個兒童喜聞樂見的“動物樂園”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滲透人類應保護小動物的思想教育.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動物樂園”進行觀察,在交流觀察結果時,及時鼓勵觀察仔細、善於思考、表達清楚正確的學生,達到有序數數之目的.“好動”是兒童的特點,利用這個特點,讓學生用圓和三角分別代替小熊、小鹿、小兔、小猴、小鳥,在實踐中自己探索,掌握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在練習中注意由易到難的'梯度,啓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觀察、推理的能力,使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

第二節:高矮

注意讓學生親身經歷比較的過程,引導學生聯繫日常生活實際,比較物體的高矮和長短.教學時,教師自創情境,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兩名同學比高矮,小組內互相比高矮,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之間的高矮關係,體驗高矮的相對性,同時,也能從中感悟到比較高矮的具體方法.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在這節課上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在讓學生親歷比較兩根毛線長短的過程中悟出比較長短的具體方法,學生邊比較邊總結方法,積極參與活動與討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教師能給學生提供具體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

第三節:輕重: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親身經歷比較的過程,通過多個實驗,比較物體的輕重。教學時,教師自創情境,從學生喜愛的遊戲引入,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比較輕重的過程,感悟出比較輕重的具體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二十三:一年級數學上冊 《比多少》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 《比多少》教學反思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講,比多少並不難,在入學前對它們都有初步的認識,但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憑直覺或數一數的辦法來比較。不一定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多少。

爲了使學生有興趣,首先,課的一開始,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採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形式,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老師直接提問:你是怎樣看出來的?讓學生通過觀察感悟“多”“少”“同樣多”。在學生學會“一一對應”方法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有目的的.操作,嘗試各種比較的方法,在學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礎,通過圖片的幫助和教師的引導,學會了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多少。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表達的能力以及傾聽的能力。在教完知識點後,讓學生自己找圖中還有哪些是同樣多的,誰多誰少,並讓學生操作,加深理解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

本節課中根據以往經驗,學生在看頭和尾對齊的圖形時,容易錯判斷爲“同樣多”因此在教學時我就把這類題目出在了黑板上,讓學生觀察、比較,突出了“一一對應”的方法,突破了教學難點。整個教學過程環節設計還不錯,但學生在傾聽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還有在操作的過程中有學生玩學具,爭取下次在常規方面多下工夫。

篇二十四:一年級數學上冊《分類》教學反思

教材主題內容是文具商店,如果將這一場景直接引入課堂,學生將會被動地接受現有的生活常識而沒能參與發現這一常識的過程,無異於肚子還沒餓就被教師餵了個飽,這樣“吃”索然無味,這樣的教學是蒼白無力的,學生的思維空間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挑起學生的食慾,也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進行教學。教材僅僅是一個固定的載體,而知識是開放的,是活躍的,是無處不在的。於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充滿童趣而又生活化的情境。邋遢大王是小朋友們熟悉而又喜愛的卡通人物,他的出現立即引起了小朋友們的興趣──發現問題;

接下來大家齊動手幫忙整理櫃子──解決問題;最後插上紅旗──分享成功。作爲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要讓學生想吃,還要愛吃,更要吃好,我把握住以下兩點:注重過程,各環節邏輯而嚴密,人人都能參與探究;注重情感,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避免正面否定學生,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在這樣一個生動愉悅的教學中,領悟分類的含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篇二十五: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鄭寶珍 國小數學有自己固有的屬性,低年級的學生具有自己明顯的特點,特別需要引導,正確的方法會事半功倍,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結合實踐教學做如下反思: 一、 要從現實生活中引導:國小數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找準每一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可讓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一本標價是11元的書,你準備怎樣付錢?想怎樣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然後請代表說說看。”這樣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方法再現,讓他們議一議,說一說初步建立十進制的體會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這樣聯繫學生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二、不要老是憑經驗:教得好本質上是爲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爲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啓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所以需要反覆強調,加強訓練,真正消化吸收纔是最重要的。 三、以鼓勵爲主。小孩子對學習需要適應,做錯,算錯是家常便飯,要多鼓勵孩子,錯了多練,多思考。孩子是在不斷犯錯中成長的,久而久之,他就會對數學認可,並感興趣!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要和學生打成一片,多從實際生活引導,不能只憑經驗,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有良好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最終學好數學!

篇二十六: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比較》教學反思

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比較》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比較”,目標使學生能夠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高矮。輕重等等。通過一一對應來得知比較的結果。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課在教學時總體比較順暢,學生思維活躍。

一、導入

本課運用生活中的情景導入,通過剛上課時爲表揚坐的好的學生讓其起立進而提問“你們看看他們兩人的個子怎麼樣?”比較兩個人的身高來引出學生說完整的話“誰比誰高,誰比誰矮”也就是本課的教學內容“比較”。

二、新授課

運用了“動物王國趣味運動會”爲情景導入,引出三個遊戲也就是三個例題。

第一個例題通過看圖比較輕重。“圖片上你看到了什麼?”,學生通過觀察圖可以很快做出比較,“小鹿在下面,小貓在上面”,追問“爲什麼?”學生可以容易比較出輕重,但是要引導說完整的話“小鹿比小貓重小貓比小鹿輕。”

第二個例題,通過觀察圖片觀察到了什麼?發現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同樣多”(板書)。“你是怎樣發現的”、“分別有4個”,第一種方法是“數數”, “還有別的方法嗎?”生不能總結出“一一對應”或者“一個對着一個”師引導看圖用教鞭指着圖說“一個羽毛球拍對着一個乒乓球拍……”生跟着小聲說,然後讓生自己說一說,體會一一對應。通過一一對應發現,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同樣多。利用圓片和三角型教具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同桌一人先擺5個圓片,另一個人再擺5個,怎麼擺。通過動手發現有的學生不能理解“一一對應”。

例三:先出狗和狐狸的圖,讓學生利用前面的知識“你發現了什麼?”生可以簡單比出多少,而且可以說出數數和一一對應兩種方法。接着出小兔的圖,“看看圖有什麼變化?”學生不能總結出“小狗最多,小兔最少”,師先說,生再小聲跟讀,讓生同桌之間說一說,在指名說。

成功之處:

導入時運用了表揚孩子進而比較兩人的身高作爲引入,因爲第一單元的《比一比》一課中涉及到過比高矮,利用同學的身高比較也很直觀,所以學生有興趣而且可以順利的'引出本課內容。

不足之處:

在例題一時,師太侷限於比較“輕重”,其實學生說的“大小”等也很好,可以比較多種。我在以後的授課中要注意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和思維的發散。例二時,一個學生其實直接就觀察到了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中間的點,其實我應該順勢先順着孩子的發現進入一一對應,即鼓勵了學生認真觀察的好習慣,也可以在此運用語言鼓勵其他學生積極思考,帶着興趣學習本例題,調動孩子觀察、學習的積極性。

創設的情景生硬,不夠合情合理,導致學生在前期時還有很大的興趣,但是到後半程就沒有了興趣。可見情景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以後的教學時要注意創設情景的合理性。

數學教學時應該在活動中教學,數學不是死板的,是在生活中可以靈活運用的一門學科,所以教學時應該多調動身邊可以用到的情景等,這樣可使學生更直觀、更迅速的吸收知識,並可以運用到實際中。在本課後,我發現有的學生對“一一對應”的思想還是不太理解,所以在排隊時我就運用“你們一個對着一個的站好,就像咱們數學課講到的一一對應”,發現學生既可以很快的站好隊也明白了一一對應的意思。

教學中語言存在很大問題,要逐步改正,讓學生多說,調動學生的思維,不要壓制學生,將課堂還給學生。

篇二十七:數學一年級上冊《房間》教學反思

數學一年級上冊《整理房間》教學反思

分類是數學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學好分類對學生後續認識數,發現數的特徵,認識圖形的特徵以及正確認識統計圖都有重要的遷移作用。根據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徵,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不宜把分類作爲知識點來講授,也不宜讓學生機械地記憶分類的含義,而應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經歷分類的活動,在活動中體會分類的思想方法,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

這節課共安排了6次分類活動,如果只是讓學生動口說一說,很難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所以,我不但使用了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準備了圖片、實物,還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如分鉛筆、分同學),讓他們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這樣做,不但調動了學生的潛能,鍛鍊了他們的探究能力,同時與使得這節課上得生動活潑。

本節課的一個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我讓大家把教室裏的同學分類時,學生分得相當地好,不但出現了男的'分一類,女的分一類;7歲的分一類、6歲的分一類;還有的把戴眼鏡的分一類,沒戴眼鏡的分一類,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一位同學還根據前面玩球的活動把同學分成玩大球的一類,玩小球的一類……

篇二十八:一年級數學上冊 《比多少》教學反思

在備這節課的教學時,考慮學生的學情,我們採用簡單易懂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空間的設計上和練習題的層次上做了改進。

(一)、教師要善於運用提問、反問、追問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怎樣激發他們去主動學習呢?這需要我們每一位老師去思考。在數學課堂上,我們要善於運用提問、反問、追問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比如在複習的部分,我在課上的操作是:小豬和蘋果比多少,大家看,一隻小豬對應一個蘋果,每隻小豬都對應了一個蘋果,我們就說小豬和蘋果怎麼樣?諸如此類的引導,留給學生的教學空間是很小的。和韓主任研討時,韓主任提醒我,這裏既然是複習舊知識,就更應該給學生比較大的空間,可以讓學生先獨立觀察,再提問“這是誰和誰比?你發現了什麼?”提問、追問、反問的效果肯定要遠遠高於講述的效果。再比如,出示磁力扣,比較小華和小雪套中的圈數同樣多的部分時,我問:“小華這部分是多少個?”一個學生很快說道“7個。”我緊接着追問道,“你都沒數,怎麼就知道是7個呢?”她說,“因爲這是小華和小雪同樣的部分呀,小雪套中7個,那小華的這部分也是7個。”這裏的追問就非常有價值,學生能把注意力從單純的關注個數轉移到這是小華和小雪同樣多的部分。適時的提問、追問、反問就像一塊小小的石頭,雖然“小”卻能激起“千層浪”!

(二)、重視練習題的設計,課堂的練習題在選擇與呈現的方式上,要有針對性和層次。

在這節課中我選擇了四道習題(做一做和8頁的3,4題),都是圍繞着“比多少”的實際問題展開的。針對性很好,但是層次的設計略有不足。上完課後,我想如果能把習題的呈現方式改成以下的設計就更好了。

做一做。在多的後面畫對號。讓學生當小老師說一說蜜蜂和小花誰多,並說出比較的方法。可以先出示兩隻小蜜蜂,讓學生說知道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先出示兩個條件讓學生提問題,這樣可以降低難度,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圖、分析圖、理解圖以及提問題的能力。

篇二十九:一年級數學上冊 《比多少》教學反思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動有趣的故事和精彩紛呈的圖畫最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在上比多少的時候,我充分利用課本的主題圖,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注重學生個性思維的培養。課堂中我注重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不框架學生的思維。自主學習,培養數感,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獲取知識,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投入,思維積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老師演示及讓學生實際操作來理解小兔搬磚頭,4只小兔搬了4塊磚頭,引導學生連線,剛好一隻兔子對一塊磚頭,我們就說:“小兔的只數和磚頭的塊數同樣多”。接着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學習“什麼比什麼多”,“什麼比什麼少”。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注意讓學生動手擺學具,並且注重學生口語的表達,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新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自己感覺不理想的是,在組織學生動手操作的時候,由於學生的課堂紀律還不是很好,使得課堂節奏放慢,使小組學習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篇三十:一年級數學上冊 《比多少》教學反思

今天的學習內容是《比多少》,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講,比多少並不難,在入學前對他們都有初步的認識,但孩子們基本上都是憑直覺或數一數的辦法來比較,基本上不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因此這節課我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多少。

爲了使學生意識到“一一對應”這種方法的優越,首先,課的一開始,我先出示課本上的小豬和小兔蓋房子的那幅主題圖,先讓孩子們自己看着圖大聲地說出自己的發現,這樣做一方面較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並且逐漸教孩子們學會觀察,學會表達。接着在孩子們發現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們比多少。剛開始孩子們說的基本上都是“3只小豬比4只小兔少”、“4根蘿蔔比3個蘋果多”、“4只小兔和4根蘿蔔同樣多”。也就是說孩子們都是用先數再比的方法,然後我就讓孩子們打開課本看看書上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讓學生通過觀察感悟“多”“少”“同樣多”,讓學生對“一一對應”方法有一個初步的理解。

之後我邀請10個小朋友(5個男生5個女生)站到講臺上,問同學們:“講臺上站的學生,我們不數能知道男生多還是女生多嗎?”這時就有孩子們躍躍欲試,我指名一個孩子上來給大家講自己的方法:讓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一組,剛好分了5組,所以男生和女生同樣多;之後再請一名男生回到座位上,再問:“現在男生多還是女生多?”之後再回去2名女生,再問“男生多還是女生多?”通過這一系列的有目的活動操作,讓孩子們嘗試各種比較的方法,在學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礎,感受“一一對應”的方法的優越性,進而主動掌握“一一對應”這種比多少的方法。

此外,這節課我同時還注意培養學生表達的能力以及傾聽的能力,但學生在傾聽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還有的孩子一會自己翻書看,一會手伸進抽屜裏拿玩具玩。所以在今後的課堂中,學生傾聽習慣還有待繼續關注,希望能儘快培養出好習慣。

篇三十一:一年級數學上冊 《比多少》教學反思

1、導入新課部分我能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數學,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通過這一遊戲,不但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有意滲透了樸素的“區間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

2、本課設計時因考慮到“兩個數比較大小”和“用語言描述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這兩節課的內容較簡單,因此改革了教材的原來編排順序,創造性的設計了教案。

3、能充分體現數學生活化的觀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是處處存在的,使學生能採用不同的手段處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4、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不僅要解放老師的思想,還要解放學生的思想。老師和學生都要有面向全體學生的觀念,即減少生——師之間的一一對話,而增加一個學生和全體學生之間的對話。

5、要讓學生區分“數”和“數字”的區別。

篇三十二:一年級數學上冊 《比多少》教學反思

1、在課堂教學中、我遵循“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一原理設計了一系列活潑有趣,符合一年級特點的教學活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中國與日本,韓國與日本“比金牌”中讓學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的基礎上啓發學生逆向思考,日本與中國比怎樣,日本與韓國比怎樣,運用類比的方法去探究少得多,少一些的含義,自然順暢,很好的爲課堂目標服務。

2、自主學習,培養數感、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比一比,說一說,猜一猜,估一估等多種學習活,並融遊戲於知識的學習之中,啓發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獲取知識,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投入,思維積極、從直觀到抽象,偶合學生的數感,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3、注重學生個性思維的培養。課堂中我既注重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不框架學生的思維,力求多種答案。同時也注意引導學生如何逆向思維,例如:有“多得多”就有“少得多。”

篇三十三:一年級數學上冊《分類》教學反思

1.《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興趣盎然地把自己好玩、好看的東西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驗,理解掌握了分類的思想方法,獲取了學習數學的經驗,成爲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現者、創造者。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較好地貫徹“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思維爲核心,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學中由於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己發現、自己分析總結,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促進了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形成,

3.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學目標明確,教師做到了心中有標,教學過程*標,課程結構達標。

4.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突出一個“玩”字,激發學習興趣,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獲取知識,發展了能力。

篇三十四:一年級數學上冊《分類》教學反思

通過課前對孩子們的瞭解,我發現由於幼兒園的學習和平常生活經驗的積累,學生已有一定的'分類能力。有學生能明確地知道樹葉既可以按顏色分,還可以按形狀分。想想做做第5題,有點孩子說按戴帽子和不戴帽子分,有的孩子說按穿衣服的顏色分,有的說按頭髮的顏色分,有點說按男生女生分,還有的說按有沒有拿滑板分,學生的思維很活躍。

一、但這節課中通過學生的練習反饋,也讓我看到了一些問題,如:

1、學生容易出現漏分和重複分的現象。

2、個別學生分類標準不固定,同一題一會按顏色分,一分按形狀分。

3、學生說分類標準時,能感知標準,但不能用語言表達標準。

二、針對問題,我思考如下對策:

1、教會學生每次按一類逐個去找,只記一個目標。

2、提醒學生按顏色不同分,就不要去看形狀,講清怎麼固定分類標準。

3、加強說的訓練,同桌互說,力求每個孩子都能完成說標準的過程。

篇三十五:一年級數學上冊《數數》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冊《數數》教學反思

1、正確認識本節準備課的意圖

正確的數數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本領,更是學生認數和計算的基礎。入學前,多數學生具有初步的數數經驗和技能,知道一些簡單的`數數方法。這一內容的設計目的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學習的慾望,爲後面的系統學習做準備。

通過準備課,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喚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欣賞“海底世界”這幅畫時,先引導學生觀察畫得是什麼地方?圖中有什麼?

3、核心:物→點→數

藉助畫有海底生物形象的表格,以數數爲線索,讓學生經歷從圖中尋找信息,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信息,統計結果的過程,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體驗到數的作用,爲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4、注意藉助學生中數的好的例子,引導學生按照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的順序一個對一個的數,滲透按方位有序地數。

5、拓展:數完圖中的數,我讓學生數數自己身上或同學身上的數,再數教室裏的數,比如“電扇幾臺?”、“電燈幾盞?”等。課後我佈置學生口頭作業,回家數數家裏的東西,幾口人?吃飯的時候數數幾個菜碗?幾個飯碗?幾把椅子?等等。

讓學生知道數學無處不在,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篇三十六: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室》教學反思

關於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室》教學反思

《教室》是北師大版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中的最後一個教學點。是本單元“前後,上下,左右的綜合應用”。本節課是一個綜合性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能確定物體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關係,促進學生空間的發展。教學時,我先是充分利用本班教室的真實情景,讓學生談論教室裏物體的位置,引導學生仔細地觀察和有條理地表達。再讓學生看圖說一說,在觀察時,讓學生用“我現在變成**”的變魔術方式,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圖中的'某個物體,然後說出該物體前後、上下、左右物體的位置。然後,在引導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家裏物品的位置,進一步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最後再根據課本中提供的素材進行“鞏固練習”。

成功之處:

1、本節課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本班教室的真實情景,讓學生直觀地利用自己所熟悉的素材進行新課的學習、討論。符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既簡便又容易操作。

2、既有利用真實的情景進行新課的學習,又有將生活提煉到書本的學習,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物體的位置,並且注意引導學生想象自己站在圖中,或者“變成”圖中的某一物體來進行想象,這是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避免了憑空想象給學生帶來的茫然和枯燥。

不足之處:

1、在引導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自己家中物體的位置時,只能憑藉教師的生活經驗來判斷學生的表達是否正確。

2、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更進一步地提高。

3、在讓學生體會前後、上下、左右是相對的,教師有注意充分地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感受,但是畢竟這是一個教學難點,還有許多的孩子還不能完全地轉過彎來。

措施:

1、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更加註意引導學生用比較準確、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2、儘可能地多進行“前後、上下、左右相對性”的練習。

篇三十七:《文具》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文具》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文具》是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正確數出6~10的物體個數,會讀、會寫6~10各數;學習用操作、畫圖等方法,表示數量在6~10的物體的個數,知道6~10的順序;懂得用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數量並進行簡單的交流。

作爲一個剛畢業的老師,所面對的學生又是剛進入國小生活的一年級新生,心裏有着許多的擔憂。找了許多的教案來參考,又向學校裏教學經驗的老師們請教,終於,備好了這一堂課。在數一數、連一連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嘗試着不同的方法來數數,讓他們體會數數過程的有趣性,學會正確地數出圖中各種文具的數量。在想一想、做一做這個環節,讓學生們開動腦筋,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6個文具盒、7把尺子。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有的用紅旗表示,有的用愛心表示,有的用三角形表示。接着,我讓他們觀察教室,找找教室裏有什麼是可以用6來表示的。除了6颱風扇,6盞燈之外,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說,有6個燈的開關,這個是我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孩子們的觀察力真的很敏銳。在描一描、寫一寫這個環節,先示範再讓學生跟着書本描最後上來黑板上展示。我覺得,讓學生上來展示非常重要,老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展示知道他們在書寫的時候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然後給予及時的糾正。

反思這節課,滿意的是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不滿意的有,在數數的這個環節,沒有及時總結,沒有及時強調數數的一個有序性。還有就是時間的把握上,重點環節花的時間要更多一些,讓整個課堂鬆弛有序,效果纔會更好。最後一個就是,過渡性語言還需要精進。

篇三十八: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

比較是重要的思維活動,也是常用的學習方法。人們在認識某一事物或現象的時候,經常把這一事物或現象和其他事物或現象進行對照,尋找異同,從而認識事物或現象的特徵,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本單元讓學生開展簡單的比較活動,經歷並體驗比較的過程,學習比較的方法,爲以後的數學教學作思想方法上的準備。

教材把學生帶進熟悉的活動場景,裏面有許多可以比較的內容,主要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1.突出比較的方法。

學生在幼兒期間的生活中,經常遇到比兩個物體的長短、輕重等實際問題。那時,他們只注意問題的結果,比較的過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單元教學的比一比,突出比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並學習比的.方法。如,比兩根跳繩哪根長,要把這兩根繩拉直,一端對齊着平放。比兩個小朋友誰長得高,兩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個重,可以把它們分別放在支架的兩端,根據支架的傾斜情況作出判斷。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這些方法,並體會方法的合理性。在比兩根繩的長短時,可以先說說自己打算怎樣比,再看看教材圖中是怎樣比出哪根繩長的,還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繩的時候能比出哪根長嗎;在比兩人身高的時候,要觀察研究圖中是怎樣比出哪個小朋友長得高的,體會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誰高。要看懂圖中是怎樣比出柿子和石榴哪個重的,思考如果沒有支架只憑觀察行嗎?想想做做第1題,要讓學生思考比兩枝、三枝鉛筆長短的方法,在操作中應用並內化比較方法。

2.鼓勵學生尋找比的對象。

例題在比較跳繩的長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輕重之後,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圖中找一找、比一比嗎?鼓勵學生尋找對象進行比較。如: 石榴樹和柿子樹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兩條石子路的長短兩根跳繩除了比長短,還能比輕重;兩個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輕重。通過這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多次經歷比的過程,應用比的方法,感受這些數學問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應用意識。

3.適當提升思維的要求。

想想做做裏安排了一些略微變式或稍複雜的比較問題,既要應用例題裏教學的方法,還要通過推理作出判斷。學生從中既能獲得更多的體驗,還能受到其他內容的教育。第2題左邊一題,僅看圖中兩人的腳和頭,身高似乎一樣。如果傷員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這就是簡單的推理。另外,學生還能受到愛心教育。右邊一題,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畫?,也不能畫○。學生可以體會高與矮是相對的。第3題比路的遠近是比長短的變式,通過直路近、彎路遠,滲透兩點間的連線中線段最短的思想。第4題右邊一題中,支架平衡表示1個紅蘿蔔和3根胡蘿蔔同樣重,得出1個紅蘿蔔比1根胡蘿蔔重的結論,也進行了簡單的推理。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判斷與推理,是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別人無法替代。教學時要注意創設情境,引發主動思考;組織交流,體會思考過程,幫助學生逐漸學會數學地思考問題。

4.選擇適宜學生的表達方式。

比較物體的長短、輕重,讓學生在方框裏畫?或○,這是用符號表示比的結果。這種方式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是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比較是在兩個或多個不同物體之間進行的,結論是相對的。如果在教學中適當出現一些比長比重這些完整的語言,有利於學生體會比較的思想,理解比的方法。不過,要在學生用符號表示結果後,教師有意識地用完整的語言表述,並且只要求學生聽懂。也允許部分有能力的學生這樣表達,而不作爲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另外,甲比乙長還可以說成乙比甲短,這是一個現象的兩個方面。從前者能得出後者,又是一次推理。教學時適當進行這樣的思維活動是有好處的,也是學生能夠實現的。

篇三十九:一年級數學上冊《數一數》教學反思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數一數》教學反思

數一數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一上第2—5頁的內容,第2、3頁是一幅美麗校園全景圖,圖中有教師、學生、鮮花、樹木、樓房、鴿子等可供學生學習的素材,新教材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將數擴展到20,而且畫面中,從不同角度去觀察,還會數出很多不同的數,這就給學生創設了充分觀察事物、探究學習的空間。在教學之後,我認爲比較好的有以下兩點:

一、我注意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數畫中的事物,初步瞭解學生的.數數的能力,並不要求都數到,在學生數出以後能給及時正確的評價即可`,這樣學生在和諧愉悅的探討氛圍中,學習到了新的知識,老師也瞭解了學生的數數和認數情況;而且還初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體驗到與人合作交流的快樂, 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使學生更快的適應學校生活,讓他們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知道數學是有用的知識,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剛入學兒童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我給學生創造了合作與交流的機會,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權,鼓勵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數數方法。 例如,在數樓時,我讓學生先自由數,然後再小組內交流 ,最後再讓學生全班交流,讓學生說說數的方法和數的結果。

篇四十:一年級數學上冊《房間》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分類是數學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學好分類對學生學好數學有着較大的作用。本節課的分類活動非常簡單,僅要求學生把一些原來無序的物品進行分類整理,但卻是滲透分類思想的一個啓蒙教學,它對學生後續認識數、發現數的特徵、認識圖形的特徵以及正確認識統計圖都有重要的遷移作用。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認知和思維方式仍處於直觀形象的階段。由於日常生活中分類的應用隨處可見,如:書店、商店、超市等等,學生也經常在這樣的場所出入,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學中充分創設生活情境,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主探究,從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形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係。同時,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分類的方法、含義及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通過對超市物品擺放的觀察,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操作,體驗簡單分類的標準,學會簡單分類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比較、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判斷的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

情感與態度: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

教學難點:能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簡單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