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學實踐的心得體會多篇

教學實踐的心得體會多篇

教學實踐的心得體會篇1

經過了近一段時間的課堂改革,其中出現了很多困難,發現了不少問題,實行和摸索了一些做法和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一)師生互動氣氛

1、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

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聯想活躍、思維敏捷、激情勃發。濃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調動智力因素,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極大地激發創新敏感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創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努力做到“教得輕鬆,學得愉快”,讓課堂充滿情感的碰撞、情緒的體驗、生命的交流。

2、引導學生能容忍別人的不同意見,接納他人的觀點,形成既充滿競爭又合作愉快的氛圍。

在教學重點難點處,如能組織學生集體合作,則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鑑,相互啓發、撥動,形成立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和腦在一塊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我們在教學中提倡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操作、實踐,找出規律,提煉方法。

3、課堂上要保持“動中有節,亂中有序”的狀態,既不太放任,也不過於嚴肅,形成積極、活潑、健康、向上的課堂氛圍。

創新教育也是一種“活”的教育。現在學校裏的規矩很多,課堂上的規矩更多。如此之多的規矩,把天真爛漫的孩子訓練成“年紀輕輕的學究和老態龍鍾的兒童”。行爲上的循規蹈矩導致思維上的亦步亦趨。思想上的框框條條太多,必然束縛孩子的思維,窒息孩子的創新精神。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着學生髮言衆口一辭,甚至編造假話,哄騙家長和老師,使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和擔心。我們提倡孩子“思維無禁區”,讓孩子暢想、暢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中,任想象馳騁,任思路縱橫,多種想法涌動、交匯,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

(二)教學主體凸現

1、要始終把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爲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核心。

由於長期處在應試教育樊籠中,學生形成了學習和思維定勢,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擠壓着。教師講讀一篇課文,從作者、背景、結構、中心到寫作特色,步步爲營,滴水不溜,讓學生寫作文,起承轉合,不偏不倚,層層設防;學生做練習,緊扣教材觀點,不敢越雷池半步,這就養成了葉聖陶所說的那種“不是習慣的習慣”。要實施創新教育,首先必須打破這種“理性的奴性”(萊格語)的被動教學方式,以學生爲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2、要特別注重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產生於認識和需要,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也是參與學習的強大動力。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語文教學關鍵在於教師不要拘泥於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活動中善於啓發誘導,語言幽默風趣,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學生因學習緊張引起的心理壓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敢於說話,敢於爭辯,無所顧忌,往往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創造的萌芽。

3、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樂於聽取學生的不同見解,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作出不同的決定。

常發“怪問”的學生不僅一般教師不喜歡,同學也易產生反感,認爲是“出風頭”。如果不鼓勵這種學生,創新活動便難以進行下去。一次上《最先與最後》一課講到田忌賽馬時,一學生突然問:“在如此重大的比賽中,對手爲什麼沒有發現孫賓、田忌的策略呢?”這個問題體現出了難得的“創新意識”,教師報以極大的熱情,既引導大家進行討論得出了答案,又保護了這種難能可貴的積極性。從教學實踐中我們看到,“怪”問就是一顆“創造”的種子,它埋在每一個孩子的心裏,但這顆珍貴而嬌弱的種子只有在教師的精心呵護和培育下才會生根發芽,長大成材,任何一個疏忽都可能會使它腐爛在泥土之中。

4、培養學生敢於嘗試的勇氣。

張揚個性,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險精神。

5、教師要允許和接納學生的學習錯誤,讓學生正確認識錯誤,坦然面對錯誤;善於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獲得經驗,培養學生悅納自我的意識和能力。

(三)教法學法創新

1、教法要因人、因課、因時、因地而多變,尤其是必須反對“滿堂灌”、“傳送帶”式的教法,儘量多給學生自由的時間空間去激發與運用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

2、課堂提問形式要多樣化,內容呈開放性。

3、課堂教學中,構建探索性合作的學習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4、允許和鼓勵學生利用繪畫、音樂、手工、肢體運動等多種渠道,以喜聞樂見的或聞所未聞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思維。

5、改進作業設計、評價方法,反對單一、機械的抄寫式、推演式作業。

二、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創設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氛圍

1、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挖掘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來源於生活積累,來源於社會實踐活動,來源於開放的課堂教學建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更新教學觀念,擺正教師、學生在課堂中的位置。長期以來形成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都是以傳授知識爲主的“滿堂灌”,進行繁瑣的課文分析,主要表現爲教師“講”,學生被動地聽、記。可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打好基礎的同時,還要培養較強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教學要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活動,教師要變口若懸河的講授者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2、改革備課方法,把傳統教學的單一知識結構改變爲認識和培養主體性人格雙層面的教學結構

以往撰寫教案時往往把教學步驟、教師的提問及問題的答案作爲主要內容,教學設計更多關注的是教學效果,說白了即考試時如何讓學生少丟分,得高分,知識領域關注多,學生能力發展關注少;教師抄寫教案用時多,鑽研教材用時少;鑽研教法用時多,研究學生用時少;教學中教師以“灌輸講授”爲主,課堂上很難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創新性語文教學要求把備課教案改爲從學生自學開始,注重學法的指導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把課文交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解決自己找出的疑點。使課堂教學過程由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強行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向教師積極啓發誘導,學生主動獲取探究的過程轉變,努力構建了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模式。體現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特色,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這樣,備課的重點就應放在學生學法的指導上,既發展學生個性,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引導學生自主探討,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找回自我,發展個性,就要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發現和肯定學生的哪怕是一丁點的優點和成績。在教學環節上,要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逐步消除學生的服從感、低下感、自卑感。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適時引導學生變換角度進行探索。

4、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調適,營造寬鬆和諧的創新教學環境

希望獲得成功是現代人的一種心理需求和內在本質,任何人做任何事主觀上總是希望獲得成功,成功了才更能激起進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這種情況在課堂教學中也非常明顯。所以,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爲學生創設一種敢想敢說,敢有與別人不同看法的課堂環境。因爲在同齡人中敢於堅持與衆不同,也需要力量,老師要使學生心理上得到一種支持,即使有時他們想的不全,或錯了,也要支持,這樣他們才能勇於探求,才能發揮出聰明才智。

(二)構建多向互動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結構,凸現課堂教學主體

1、啓發激趣

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是創造才能的催化劑。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構成國中生學習動機中最爲活潑、最爲現實的成分。如果一個人對某方面的問題沒有任何興趣,那他就不會有什麼創新。有了興趣,就會萌發創新意識,就會渴望創新。而在創新過程中產生的無窮無盡的興趣,又再次促進創新。興趣越大,創新能力就越能夠發揮出來。我們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爲創新性課堂教學的前提,教材中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因素,電教媒體等手段,都能提供特定的情景,激起學生的創新思維。

2、質疑交流

懷疑,常常是創新的開始。教學中要讓學生做到不“唯書”不“唯上”,敢於懷疑已成爲定論的東西。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就是在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中得來的。在這個循環往復、由低級簡單向高級複雜發展過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創造性因素。雖然懷疑並不是每次都是對問題有創新性的見解,或將疑問進行創造性解決,但它仍不失爲最有可能打開創造性之門的鑰匙。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爲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通過交流,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3、提倡“合作”

以“小組合作”“多邊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創設學生之間互學互補互促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實現個性差異互補,使他們在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4、自我反饋,二次創新

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教師都要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教會學生自我評價反饋,主動鞏固舊的知識,發現新的質疑點,尋找二次創新機會。在自我反饋過程中,學生會根據老師的要求,自覺地用理性眼光去發現自己或他人課堂學習中的失誤或缺陷,用自己新的“眼光”去尋求某一點,或某一方面的再聯想或逆向思維,完成第二次思維創新。

(三)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全方位、多途徑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是課堂教學,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優化教學過程。在優化教學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創新思維。

1、在知識傳授中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知識爲能力奠定基礎。要想激起創新思維,培養能力,必須具備紮實的語文基礎知識。否則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學生的創造慾望即使被激發出來也難以上升爲真正的創新能力,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準上。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應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把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方法、觀點或態度進行定向遷移,誘發創新思維。

2、在改進教法中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能讓學生順利解決新的問題,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語文學科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工具學科,同時也是一門訓練、培養創新思維的基礎學科。要培養創新思維,就要變就範式教學爲創新式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探索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思維活動雙向互動,在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的同時,教師也看到了學生思維的真實過程,相互交互,從而有效地促進創新思維的訓練。

3、在參與語文實踐性活動中激發學生創新火花

我們的傳統教育偏重知識的傳授而輕視實踐活動,據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國性調查顯示,我國中國小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動接受爲主,很少有學生自己從活動與實踐中獲取的真正知識。創新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才能轉化爲創新能力,否則,創新意識會談化,創新精神會消退,創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樓閣。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使學生思想活躍,自由地、有選擇地吸收知識,能促進他們對新知識的追求、探索,以及對多種思維方式的借鑑。心理學表明,國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是“經驗型”的,而不是“理論型”的,即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需要具體、直觀的感性經驗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認識和經驗是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自經歷的各種實踐活動,如觀察、製作、表演、參觀、調查、訪問等豐富多彩的感性活動中得來的。因此,在開展學科教學時,就不能抽象地傳授學科有關的知識、法規、原則,而必須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國中語文活動課將語文教學與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使教學成爲學生語文知識、能力具體運用的一種實際嘗試或“模擬”,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得到感性認識,經過反覆,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僅是準確可靠的,也是比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實有用的。所以,語文教學一定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語文活動實踐中激發創新思維。

教學實踐證明,語文教師只有努力探索創新性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有意識地把創新思維的培養作爲重要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進行落實,才能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造就一代創新人才。跨越世紀的語文教師,咀嚼過兩千年仁德治國禮儀之邦的滋養,秉承着中華數千年文化底蘊的薰染,接受了當今世界先進文化信息的浸育,理當勇於忍痛破除現成套路,着眼素養銳意創新。

教學實踐的心得體會篇2

在實踐二十四字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不少問題,面對問題,大家羣策羣力,互幫互學,收穫頗多,我認爲,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有效性,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有效的教學設計

“二十四字”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入,“自主嘗試、合作交流、展示點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課改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儘管我們提出的學習目標只有一個,很集中,但是學生的理解卻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甚至會出現我們意料之外的結果,爲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要改變以往的線性教學設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多研究學生的思維,以此來確定教學思路。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設計纔會產生更大的使用價值。

二、有效的課堂組織管理

大家都知道,在我們最初實踐“二十四字”課堂教學模式的時候,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爲了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提倡學生主動站起來搶着回答,可是,當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後,很多學生一擁而上,你一言,我一語,我們的課堂突然之間顯得很亂;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漸漸發現,有的教師把小組合作作爲一種課堂點綴,作爲一個固定的教學環節,不分課型、不分時機地進行亂用、濫用,有時學生的思維還未打開就草草收場,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根本沒有達到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有的教師只是注重對小組合作表象的評價,而不注重小組合作的具體指導;有的小組看似討論得很熱烈,可其實並沒有生成更有價值的問題;有的小組看似全員參與,實際上主角還是好學生,一些學困生仍然充當着聽衆的角色;有的小組在合作學習之後並沒有統一思想,達成共識……仔細分析一下,我們會發現這些問題屬於一個類型,即課堂組織管理問題。要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必須提高課堂組織管理的有效性。

從我們平時的優秀課例中,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我們形成有效的課堂組織管理行爲:

①情感效應。在一些示範課觀摩研討活動中,我們看到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學生被這種全心投入的激情所感染着,不知不覺就進入了積極的學習狀態;有的教師態度和藹,課堂語言充滿童真童趣,一下子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形成了和諧的課堂氛圍,此時此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自然而然地融爲一體……我們要真正蹲下來與學生做知心朋友,這樣有助於形成有效的課堂組織管理行爲,提高教學效率。

②課堂應變。二十四字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課堂學習參與率,但是,學生在課堂上的種種突發奇想,有時會偏離主題,造成思維混亂;有時會令教師難以應對,顯得很被動,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令人尷尬的事情。這也是很多教師不敢放手的原因之一。仔細想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課堂應變能力,要注意傾聽,及時瞭解學情,以學定教,靈活地進行課堂調控。同時,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吃透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應對自如。要真正提高應變能力,真的需要付出很多。

三、有效的激勵評價

激勵性評價能夠成爲學生向上攀登的階梯;激勵性評價能夠點燃心燈,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激勵性評價能夠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有效發展。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用發展的眼光進行合理、有效的激勵性評價,一要真誠,二要及時,三要有效,不斷豐富評價語言,改進評價方法,提高評價水平,逐步形成有效的激勵評價行爲。

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在實踐中反思,把問題作爲發展的契機,作爲學習的資源,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發展。

教學實踐的心得體會篇3

作爲國中數學教師,我深知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的重要性。所以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始終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確立“以學生爲主體”,“以培養學生主動發展”爲中心的教學思想,在遵循基本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潛心做好備、教、改、導、輔教學五環節,密切關注新課改形勢下教學發展的新動向,工作中始終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力求在教學互動中真正做到教學相長。下面是我教學過程中所得的四點體會:

1、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搞好課堂教學。

爲了上好課,我做了以下工作:在教學工作方面,優化教學方法,按常規做好課前、課中、課後的各項工作,認真鑽研教材,課堂教學真正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並結合學生實際,合理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認知需求和創新慾望,使學生從情感、思維和行爲上主動參與學習;針對七年級新生在學業水平、認知能力上參差不齊的現狀,我摸索採取分層教學、課堂互動、設置不同評價體系第形式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入,讓他們逐步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激發學習的內動力。

2、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作。

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着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保證學生知識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學習能力的充分發展。學習困難的學生最主要的成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的教學,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會思考、會發現、會提問”的習慣,而課外又通過認真地檢查、批改作業,及時向學生反饋學習成果等形式潛移默化培養學生“會預習、會複習、會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3、做好課外輔導工作是穩步提升教學質量的保障。

和很多老師的感受一樣:現在的學生在學習習慣、行爲習慣、學習態度上都出現一定的滑坡,而且這種下滑趨勢在短期內似乎還難以逆轉。作爲剛升入七年級的新生,已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經常不能按時完成基本學習任務,甚至有的出現厭學的情緒;針對這種現狀,課外輔導和心理溝通就顯得尤爲重要。爲了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在課堂上我有意識地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問題爲他們提供發言機會,給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同時對他們在學習中的點滴進步,我都給以表揚和鼓勵,使他們重新樹立起學習的勇氣。這樣一來他們也願意從學習中尋找成功感,從而爲整個班級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4、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是順應新形勢下教學發展的需要。

一年的七年級教學,我深感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已受到很大的衝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和組織學生,如何在四十五分鐘外做好學生的心裏疏導,有時顯得比教學本身更重要。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加強學習,不墨守成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注重教學積累和教學實踐,不斷提高教師個人綜合素質,才能順應教學發展的需要。一份耕耘,一份收穫,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實踐,我明顯感受到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較大提高,學生的優秀率和及格率也平穩上升。

今後,我將一如既往立足本職工作,恪盡職守、潛心育人,爲教育事業貢獻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教學實踐的心得體會篇4

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學語文老師,從08年安師大畢業後,我來到了三十八中學任教,這裏人才濟濟,精英輩出,帶着年輕的夢想和追求,我成了兩個班孩子的語文老師。轉眼,4年過去了。由最初的忐忑沒底,到現在的從容應對,我從老教師們那裏汲取了豐富的教育教學技術,自己也多多去看書研讀,總結點滴的經驗。欣慰的是,我的兩個班不管是畢業的那屆還是現在的這屆,成績一直都是同層次中的前列。現在,把我點滴的教學經驗簡單羅列一下,渴望交流中有所提升

一、認真學習,樹立新的理念

通過學習新的《課程標準》,使自己逐步領會到“一切爲了人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樹立了學生主體觀,貫徹了民主教學的思想,構建了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使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觀點,承認學生個性差異,積極創造和提供滿足不同學生學習成長條件的理念落到實處。將學生的發展作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重視了學生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與發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有助於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

二、細研教材、潛心備課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說:“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參閱各種資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重難點。在制定教學目的時,非常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案編寫認真,並不斷歸納總結經驗教訓。同時注重課堂教學效果,針對學生特點,以愉快式教學爲主,不搞滿堂灌,堅持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教學爲主線,注重講練結合。在教學中注意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由於準備充分,教學效果明顯,學生易於接受。

三、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求智慾望呢?我嘗試着以下的方法:

1、用新穎的導入調動學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上《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這一課,我從生活中搶劫需被判刑引入到英法聯軍搶劫卻召開慶功會,調動學生情感上的痛恨。還有上《行道樹》我用田震《好大一棵樹》的音樂導入,學生在音樂的輕鬆氛圍中走進文本。我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以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啓學生學習之門。

2、用輕鬆愉悅的師生關係活躍課堂。

教學課堂上感受到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爲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爲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僵化呆板、默默無聞、做模範聽衆。他們個性得到充分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間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爲充分的鍛鍊和表現。教室中再不陰暗冰冷。課堂上充滿着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挑戰與沉思同在。活躍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爲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授課既源於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3、用積極的探究提升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爲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我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爲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四、重視朗讀、培養語感

1、利用早讀課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以提高他們的語感。

對於有些同學,說的能力相對較弱,有的學生回答問題語言不連貫,他們語言表達能力較差,這樣也制約了他們的閱讀及寫作能力,所以我對兩班中這樣的學生規定每天早上必須大聲朗讀20分鐘,然後站起來讀給全班聽。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

2、組織各種形式的朗讀演講比賽

在平時的課堂上,我經常讓幾個同學自選對手,朗讀pk一下,全班學生點評。學生們都躍躍欲試。還有,我會定期給一個題目,自選美文,小組推選人員,組組之間對抗,有時是一組四人共同演繹,和其他組比賽。有時是邀請其他班的到我們班來參加對抗。經過這樣長時間的訓練。我班的整體朗誦水平在同年級可謂是首屈一指。每次學校組織的演講或朗誦比賽,我班都幾乎是名列前茅。

五、加強課外閱讀、寫作和習字訓練

爲了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我繼續加大訓練力度。爲此,我規定學生每週都要閱讀兩篇課外文章並寫兩篇作文。課外文章的閱讀要適合國中生,寫作訓練是每週三一次,週日一次,其中一篇寫所讀文章的讀後感,另一篇以本週內所聞、所見、所經歷的事爲主,也可以寫些自己的感受等。同時,兩班裏也有不少學生卷面書寫不認真,爲了提高他們書寫能力,我規定他們每天必須練字,每天一頁,每週一交上來。所練內容主要是以字帖爲主,也可以以抄課文,總之要認真書寫。經過這麼長時間訓練,他們進步還真不小。

在千頭萬緒的教學中,我的這點小小的總結也許只是個人一點不成熟的方法。在浩瀚的語文世界裏,我願一直快樂的徜徉於此。

教學實踐的心得體會篇5

面對當前班額大、學生自控能力差、成績參差不齊的現狀,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便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我常常忙於作業批改中擡不起頭、常常在2個班之間來回奔走時,我也會問自己:學生到底得到了多少?這節課的有效有沒有得到體現?最近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公開課的觀摩、研討,也給了我很多的思考。

何爲有效?有效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簡而言之: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在後兩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嘗試用這種方法教學自讀課文,學完精讀課文,學生對本單元的單元要點和學習要求已經有了一定了解,於是,我在此基礎上,設計學習目標,讓學生通過自學解決問題,在交流中提升認識,同時,把大量的時間留給留給學生讀書、練習來進行鞏固,試驗了幾節課,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有事可做,反而安靜了許多,但是要想使“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真正有效,在實施的過程中,我覺得應做好以下方面:

一、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這樣的課堂老師看似輕鬆了,但實際上老是不同的功夫要下在課前,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設計課堂教學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纔有課堂的高效。首先是緊抓落實課前預習;其次是課堂學習目標的課堂設計;再次是精益求精的課堂練習。因爲教學活動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而是一個系統性很強的活動。雖然追求的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一定要從課前預習抓起,並且要跟課堂練習的作業佈置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形成合力。

一節好課,就必須讓學生課前做好比較充分的準備。因此,對於教師來說,就必須要精心設計預習作業,而且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通常第一課時,老師在課堂上都要檢查生字詞的預習情況,然後再進行整體感知。那麼,我們在佈置預習作業的時候就可以將以上兩項內容佈置下去。到了課堂上,我們就可以利用課件來進行獨立作業。以這樣的方式來落實生字詞,不僅節省時間,而且效率很高。另外,由於我們已經將課堂上要講的內容作爲預習作業佈置下去了,那麼我們在課堂上講課的速度必然加快,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另外,就課堂上的重點和難點,我們還可以把它們設計成課堂練習,讓學生在課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複習和鞏固。對此,我覺得在第二課時前,還是要採取獨立作業的方式去進行必要的檢查。這樣,我們可以讓學生預習有目標,複習有目標。而不至於讓作業僅僅成爲一種習慣,流於形式。這樣,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學生的課後學習有目標,檢查又環環相扣,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注重積累。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中央教科所張田若老師也指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儘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另外,文中的好詞好句要儘量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背誦,以增加積累,提高語感和寫作能力。

三、及時反饋

課堂檢測要想成爲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就必須及時反饋,對錶現好的和有進步的進行表揚和激勵,當然批改的方式可以多樣,老師批改、同桌互批、小組長改等等,不管採取哪種方式,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及時,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他的有效性。

總之,教無定法,有效教學也並非一種固定模式一層不變,在運用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實踐中,課堂提問浮淺、隨意、瑣碎甚至無效,不能激發興趣,啓發思維,引發爭議,闡發觀點,形成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這就需要正確的理論性的指導。課堂成敗與否,課堂效率的高低,不僅依賴於教師的學識水平、語言表達能力、評價藝術等,更重要的在於教師的組織教學能力。學生應該在教師的精心組織下,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在有限的時間裏,進行有組織、有紀律、高效率的學習。可是,怎樣組織、引導並參與學生的語文學習呢?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與實踐充分證明:科學有效的提問,是激活課堂、促進教學實現動態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課前應當充分預設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引領性問題,並根據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成的新問題,調整、重組、靈活機動的組織教學。我圍繞“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積極探索,在前階段提出了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六項策略:

(一)態度真誠

提問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獲得知識和找到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師如果在提問時能神態自然,以鼓勵的眼神和親切的話語鼓勵每一位學生,這樣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到問題思考中來。但是,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樣的,思考的結果也千差萬別,無論答案怎樣,教師要公平、公正,要滿腔熱情,一視同仁。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要予以表揚,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也不指責和嘲笑,真誠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導和啓發。另外,提問要儘量照顧不同層面的學生,不能只提問幾個“尖子”學生而忽略其他學生,特別是成績差的和不善言談的學生,從而調動每一位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二)因人施問

孔子因材施教這條教學原則,應用於課堂提問中,即爲因人施問。教師在預設問題時,要根據學生情況,分層次預設;在選擇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因人而異。如課前檢測字詞時,可讓程度較差的學生來回答,以增強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課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問題,可以讓中等學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對於難度較大的拓展性問題和綜合性表述題,可以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和部分中等生來回答。教師對他們的回答要加以點評,讓所有學生在比較與鑑別中,提高分析能力與概括能力。

(三)注重實際

教學不僅要從教材出發,更應從熟悉學生,瞭解學生認識水平。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我們的提問才能與學生的思維接軌,才能取得教學主動權。因此設計提問,我們既考慮學生的思想方法,又考慮學生的知識層面和興趣愛好。

(四)體現整體

傳統的語文教學都喜歡將一篇課文肢解開來,零碎地發問,易形成分析的疲勞。提問應注意有利於學生整體感受文本,在此基礎上深入研討關鍵點。

(五)創設情境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創設情境問題是必要且重要的一個環節。好的情境問題,不僅能營造良好的氛圍,避免傳統教學“一張嘴、一塊黑板、一張嘴”的尷尬局面,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於提高課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當然如果情境問題過大,過於寬泛,學生容易“跑調”,很難被引入課堂學習的正軌,造成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寶貴的學習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六)重視體驗

設計的問題能讓學生有親切感,有利於學生說真話、抒真情。比如教學《中彩那天》,可以提問“聯繫自己的實際,說說你中獎的感受?”“《中獎那天》中的父親得到那輛汽車後能經過道德抉擇把汽車還給庫伯,你感受出什麼?”這些問題切合學生實際,學生有話可說,能激發思維,形成熱烈的課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