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瞭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教法與學法:分組討論法、閱讀法

四、教學過程:

放一段錄像,先放出一段優美的旋律,然後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

然後引入課題:優美的聲音使人心情愉快,而雜亂的聲音則令人心煩意亂。那麼,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對人有沒有危害?怎樣纔能有效地防止這些聲音的產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聲的來源(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境保護角度)

2、噪聲的等級和危害(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聲

複習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鼓膜的振動

(聲源發生處)(聲音的傳播過程)(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出聲音,過一段時間後,把紙盒將鬧鐘罩住,讓學生比較前後聲音的不同。

綜合實驗和學生活動內容,總結得出控制噪聲的途徑:

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五、課堂小結:

1、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樣防治噪聲?

六、佈置作業:

調查學校周圍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該採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學後記: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多,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學設計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定義、公式。

2、知道速度的單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換算關係。

3、變速運動和變速運動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標:

1、思維能力:從日常生活中比較物體運動快慢來建立速度的概念,並思考比較快慢的兩種方法。

2、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用於實踐,並初步瞭解物理計算的解題思路和規則。

情感目標: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規範解題步驟,養成認真細緻的學習習慣。

教學建議

機械運動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三個問題使學生領會要比較運動的快慢必須同時考慮運動的時間和通過的路程這兩個因素。在此基礎上直尺速度的定義。在實驗設計中,由學生自行提供三個玩具通過測量時間和路程計算速度,並給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實際示例來建立學生一般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的觀念,並給出了速度的單位,米/秒是國際主單位,而常用單位還有千米/時,並分析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

平均速度的概念還是由實踐建立的,因爲實際的需求而產生的變速運動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沒有作強調,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號的意義發生了變化。最後由想想議議來使學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機械運動教法建議

速度的概念,應當從一個實際問題入手,爲了能區別物體的運動快慢應當如何處理,可以分學生小組討論得出,教師總結兩種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進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用學生提供的玩具來實際測量速度,並給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學生根據實驗的結論得出。

速度的單位,應當聯繫實際,提供大量的圖片,展示不同的物體運動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圖景,並提供一些視頻資料,展示現代科技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於速度單位換算,應當在長度的換算的基礎上,用同樣的等量代換的方法明確兩個單位的換算,並讓學生記住兩個單位的換算關係。

平均速度,上一節內容是勻速直線運動,本節讓學生思考實際情況,實際的運動都不是勻速的,但是我們需要作粗略的計算,所以引進了平均速度,讓學生自行思考出這個思路。在此基礎上用具體的例題來形成學生的解題規範。

教學設計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正確的引出速度的概念,應當先從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分析,認識到比較速度的意義進而用單位時間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單位,速度的單位是由時間、長度的單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複合單位,速度的計算要認清路程和時間的對應。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個問題,從這三個問題中分析出比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時間,看運動的路程;運動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時間。而比較不同的時間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時間衡量通過的路程。

對於基礎較好的學校和學生可以提供圖片資料、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比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學生想象速度比較的意義,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說清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是速度的物理意義,結合國小的知識,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學生總結概念。

二。實驗:速度的計算

學生在課前就應當準備玩具小車,進行課本上的實驗,把實驗中的數據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計算速度的公式。

本內容的教學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可能設計成使小車通過1米的路程,記錄下所用的時間,進而比較小車的速度的大小,教師應當予以鼓勵。

三。速度的單位

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應當提供大量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讓學生比較和認識不同物體的速度,適當選取科技新聞,使學生聯繫實際和科技的學習,也可以用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接觸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圖景和養成從信息中學習的習慣。

可以提供的資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騎自行車的速度、汽車速度、列車速度、飛機速度、衛星速度、地球運動的速度等。

速度的單位可以用對比法學習,對比長度的單位換算和速度的單位換算,然後應當找到最簡單的方法進行換算。見副板書1.

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觀察出特點:單位進行等量代換、單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圖片、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都是變速運動,而我們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確的情況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車從廣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計算是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值,日常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實際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計算平均速度的例題,例題如副板書2

形成作題的規範步驟:已知列出已知條件,一般換算成求所需的單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過程是公式、代入數值和單位、得結果;答結果的內容。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

速度單位的資料

【組織形式】

學生小組

【教師輔導參考】

1、可以在網上查找各國的速度的單位。

2、各個速度單位的換算關係。

3、相同時期各地速度的單位。

【評價方法】

1、網上的資料可以列出學習記錄。

2、小組總結,各個小組互相補充資料,實現資料共享。

3、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看看哪個組能根據資料提出新的問題。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三

知識目標:

1、知道機械運動

2、知道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能力目標:

1、觀察實驗能力:能從生活中觀察到物體機械運動的實例。

2、思維能力:判斷和分析機械運動,結合參照物的知識分析運動和靜止的情況。

3、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釋、判斷自然界中的運動現象。

情感目標:

1、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科技意識,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衛星的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例中引出了物體運動的問題,並稱物體位置的變化爲機械運動,再推廣到自然界的實例中。參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實例引出,並聯系實際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實例,要求學生會聯繫實際判斷已知參照物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情況和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的參照物。在此基礎上,感性的分析了勻速直線運動,並說明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即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化,最後分析我國發射的地球同步衛星並思考一些問題。

教法建議

儘量不加深課本上的內容,而應當多聯繫實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由實踐中學習的習慣,加深一些物理學習方法的體會。

通過討論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並直接界定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對於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應當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並由此引出參照物的概念,關於參照物的問題要由學生列舉實例,學生分析,教師可以做評價,最後總結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內容的教學中可以使用適當的媒體資料,例如可以用課本的配套錄像帶“運動的相對性”並回答本節的練習。

勻速直線運動的教學,觀察和分析課本上的實例,說明這是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由學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加深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給出定義。定義中只須講清快慢不變,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本節教學重點是參照物的教學,關於參照物要求能夠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擇的參照物和知道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教學過程分析

一,機械運動

討論引入新課,學生閱讀教材的內容和提供的參考資料,閱讀問題是:什麼叫機械運動;舉例說明自然界中的機械運動;課桌、房屋是否做機械運動,爲什麼;能舉出絕對不動的例子嗎。

對學生列舉的示例可以進行分析,注意講解的問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宇宙是運動的,其中的所以物體都是運動的。

二,參照物

說明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現象的解釋,並進一步引出了參照物的概念,講解時注意的問題是:通過實例分析,說明不同的人對運動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們對運動描述所選擇的標準不同,我們把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由學生列舉實例說明當選不同的參照物時,同一物體的運動的情況,並深入分析選其他參照物時的運動特點。

分析兩類實例: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根據描述的運動情況判斷選擇的參照物。由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教師提供參考示例學生分析,也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由學生組成小組,自行設計問題,討論,由教師評價。提供一些參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這句話是以什麼做參照物的”、“地球同步衛星總是靜止在地球的某處上空,這是以什麼做參照物”、“以太陽做參照物,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運動情況怎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句歌詞中前半句和後半句中所選的參照物各是什麼”等。

三,勻速直線運動

觀察一些實例,可以提供錄相和視頻文件、圖片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特點,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他們發現其中的共性,總結出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講解時,要注意勻速解釋成快慢不變,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形成對勻速的感性認識,並說明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而物理研究問題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的。

對於想想議議中的問題,可以提供學生自然科學中的圖片資料,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課前就佈置查閱資料的預習內容,要求查找關於我國衛星發射的情況和衛星運動的資料。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識與技能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2)知道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3)會根據要求使用和組裝滑輪

(4)瞭解其他簡單機械(輪軸、斜面等)的一些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特點的過程,進一步掌握用觀察、對比來研究問題的方法。

(2)經歷組裝滑輪組的過程,學會按要求組[]裝滑輪組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心生活、生產中有關滑輪、輪軸、斜面的實際使用。

(2)對實踐中的滑輪、輪軸、斜面的工作特點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簡單機械改善勞動條件的願望。

(4)具有對現實生活中簡單機械的應用是否合理進行評價的意識。

(5)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由學校升旗杆頂部裝置引入新課。

一。定滑輪:滑輪的軸固定不動。

性質:不能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實質:等臂槓桿

二。動滑輪:滑輪的軸隨重物一起移動

性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實質:動力臂是阻力臂兩倍的槓桿

三。滑輪組:由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而成。

性質: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

應用:使用滑輪組時,動滑輪和重物由幾段繩子承擔,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輪軸:動力作用在輪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盤,自行車把手。

斜面:省力。並且斜面越長越省力。

四。練習:一課一練。

五。作業:P731

六。教學後記: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設計 篇五

【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明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根據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初步判斷物體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計算公式,知道功的單位是焦耳,並會進行有關計算;

(3)知道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物體通過的距離垂直時,該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

經過舉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養從生活現象中分析物理本質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用力未做功的實例,引起學生適當焦慮,激起其學習功的知識內容的好奇心,使之積極參與判斷是否做功的討論。

【實踐活動】

課外小實驗:測出自己上樓時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時間。

要求:

1、測出:

(1)體重G;

(2)樓層高h;

(3)上樓所用的時間,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時間t1,快速跑上去所需時間t2。2.計算:

(1)上樓所做的功;

(2)兩次登樓過程的功率。

【板書】

第一節功

1、功的定義:

如果物體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動了一定的距離,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2.功的計算:

功=力×距離

公式:W=Fs

單位:焦耳符號:J

3、功率:單位時間裏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單位:W

1W=1J/s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設計 篇六

【功率】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實例的分析,討論、歸納,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對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義。

(2)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關的問題。

2、難點:理解功率實際上是表示能量轉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2、說出功的公式和單位。

3、什麼叫電功率?它的公式、單位是什麼?

二、新課教學

問題:在施工現場,有一堆磚,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樓房上去,我們可以採用幾種方法搬上去呢?

多種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輪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機一次吊上去。

這幾種方法,做功哪個多?

有什麼區別?

這幾種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樣多的,可花的時間不同。我們說他們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說,物體做功時有快有慢。爲了描述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在物理學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義法。

P=Wt

P——功率 W——功 t——時間

2、功率的單位:J/s,即瓦特,簡稱瓦,用符號W表示。

其它功率單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與表示單位中W的含義。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

3、理解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4、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學難點:

對慣性現象的理解

教學準備: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雞蛋、硬紙片、鐵架臺、細線、紙箱、木塊等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新課引入:我們學過了力,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我們也學過了運動,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的。物體都受力,同時又都在運動,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力和物體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繫。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力和運動二者之間的聯繫。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的根據是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運動起來後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物體的運功需要力來維持嗎?

新課:

一、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強調實驗中注意事項: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學生要理解實驗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實驗:

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後停下

1)教師提問:小車爲什麼停下來?

(學生回答)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小車從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後停下

2)教師提問:小車滑行的距離怎麼長了?

(學生回答)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變小了

3)教師提問: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學生回答)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阻力越小,小車速度變化越慢,小車前進越遠。

設想:如果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滑到一個非常光滑、阻力無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車的運動將如何?

小車應該永遠運動下去。最後,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係的第一條規律——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也就是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也能運動,所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進一步的科學推理得到的非實驗定律。

大家要學習科學家的刻苦鑽研精神,也要向他們學習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推理法。

二、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那麼,什麼是慣性呢?

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1、打棋子實驗(學生參與演示)將七個象棋子疊放講臺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個棋子,上面的棋子由於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失去了第四個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慣性雞蛋實驗:突然彈擊雞蛋與水杯間的硬紙片,雞蛋有慣性,不會隨紙片飛出去,而是掉進水杯裏。

鼓勵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慣性和預防慣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機脫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塵,抖落傘上的雨點,跳遠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對汽車之間的車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彎較多的地方限制車速等)

教師強調:慣性是萬物皆有的一種固有屬性,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外力、處於何種狀態無關。慣性由物體的質量決定,質量越大,慣性越大。慣性不是力,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

二、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慣性只與物體質量有關。與物體的速度,體積等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