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設計【新版多篇】

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設計【新版多篇】

高二《哈姆萊特》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1、單元分析:

本劇居於本單元的最後一課,教材中將其定爲自讀課,應當是在學生學習了中國戲劇的前提下,瞭解一下西方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名篇,以開闊眼界,親近經典,故本劇的學習應主要立足在瞭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討。

2、教材分析:

課文節選的是《哈》劇的第五幕第二場,是全局的高潮部分。鑑於《哈》劇較複雜的劇情和人物關係,須在進入文本學習前先向學生簡介劇情,此其一;又因節選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現哈姆萊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學生要想真正走進這一人物的內心尚有困難,無法自主研討課後的思考題,故教師須向學生課前下發資料(或要求學生查閱資料),但即便如此,本節課的定位應仍是瞭解名著而非欣賞名著,教師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紹或講解而非只是引導。

3、教法分析:

有兩種課型可供選擇:一是在程度較好的班級下發一定量的資料,讓學生自主瞭解劇情和探討人物性格,課上重點研討人物和提出質疑,教師主要答疑。但在程度較弱的班級想要學有所得,教師仍要起主導作用,組織有效的教學環節和活動。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下發歌德對哈姆萊特性格的細緻分析的評價文章。

【教學過程】

注:第二種教法。

1、由學生簡介莎士比亞導入

2、教師(學生)簡介前四幕劇情

3、瞭解本場情節的發展及戲劇衝突

師生共同畫出衝突示意圖,明確本場情節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衝突是什麼?

4、體會人物的性格和命運:

問:哈姆萊特最終沒有擺脫死亡,你認爲這樣的結局符合人物性格嗎?(引導學生再讀劇本,分析本場中哈姆萊特的性格)

本場中的哈姆萊特:雖然機智,但爲人坦蕩,具有英國紳士的風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觀,相信宿命,缺少行動的主動性。

他的對手國王:奸詐陰險,善用詭計,制定了周密的計劃。

結論:以君子來對小人,君子總是要失敗的。哈的悲劇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師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時補充出哈姆萊特憂鬱、延宕的性格內核,幫助學生明白其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5、體會莎士比亞戲劇的詩化語言及其內涵,進而粗略感知中西方話劇的差異。

⑴ 讓學生選讀自己喜歡的劇中的詩化語言,談談感受。

⑵ 教師補充本劇中的經典臺詞,加深學生感受。

6、作業:

閱讀《哈姆萊特》全劇,寫一篇讀後感。

【教後記】

教這一篇很累,臺詞不能激發學生興趣,更談不上主動探究和研討,好在經過我“奮力”的講解和引導後,部分學生對《哈》劇有了較好的理解,開闊眼界的目的基本達到。

《哈姆雷特》優秀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2.掌握品讀人物的方法;

3.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品評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品讀人物的方法;

2.啓發誘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歸納品讀人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堅持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課前指導學生閱讀作品並寫出短評,課堂上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通過一些啓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最後歸結品讀人物的方法。

2.讓學生通過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學資源

《哈姆雷特》劇本、計算機網絡、《哈姆雷特》課件、貝多芬《獻給愛麗絲》

教學程序

一、課前展示課題(幻燈片1),同時播放貝多芬《獻給愛麗絲》。

導語:

文學是人類文化寶庫中重要的一部分,許多優秀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感染着讀者。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以思考和啓迪。前段時間我們閱讀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且寫出了短評,今天這堂課,讓我們來談談閱讀《哈姆雷特》的體會。

對一部戲劇,我們可以從語言、情節、人物、主題等方面進行品評。今天我們着重談談《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評人物的一般規律。

二、展示教學目標:通過討論掌握品評人物的方法。(幻燈片2)

三、引導學生討論:

由於知識水平、生活閱歷、思想觀念、閱讀心理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同一部作品的評價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幻燈片3)

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談一談,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個怎樣的人?

展示《王子復仇記》劇照:哈姆雷特特寫鏡頭。(幻燈片4)

三、學生暢所欲言。

從開頭和結尾可見,哈姆雷特是冷靜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堅定的信念,富有責任心。

從哈姆雷特的語言可見,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詐。

從情節分析,哈姆雷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從語言上看,哈姆雷特復仇爲的是尊嚴的重建,復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從全篇情節看,哈是一個悲慘的英雄,是一個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個敢愛敢恨有勇有謀的熱血青年。

從戲中戲可見,哈姆雷特的聰明機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擔了扭轉乾坤的任務,他是一個矛盾、孝順、懦弱、可悲的人。

從他的話可見,哈姆雷特是一個厲害的批評家。

福丁布拉斯與哈姆萊特復仇之比較,兩點相同,三點不同,由此可見哈姆萊特行動上的消極。

從他的語言看出,哈姆萊特是一個人文主義者。

教師引導:

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創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亞化,稱讚莎士比亞劇作情節豐富,渾然一體,讚許他歷史劇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偉的筆觸對英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歷史轉折斯的英國社會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畫。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沃裏克郡斯特拉福鎮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學學校學習,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幹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

18歲時他和一個比自己大8負的農場主女兒結了婚,幾年後就做了三個孩子的父親。22歲時他離開家鄉獨自來到倫敦。最初是給到劇院看戲的紳士們照料馬匹,後來他當了演員,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三,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當時的劇壇爲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衆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餘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

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勳爵的眷顧,勳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勳爵,也曾爲勳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藉助勳爵的關係,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爲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爲宮內大臣劇團;詹姆斯一世即位後也予以關愛,改稱爲國王的供奉劇團,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迴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亞參加了倫敦著名的環球劇院,併成爲股東兼演員。莎士比亞逐漸富裕起來,併爲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襲貴族的稱號。1612年他作爲一個有錢的紳士衣綿還鄉,四年後就與世長辭。

四、展示:名家觀點擷英。

(幻燈片5)

哈姆雷特不單只是個悲劇英雄,而且是一個多思想的少年。(梁實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燈籠在尋找大寫的人。(蘇聯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報仇的事他不配幹,所以遷延不決。(歌德)

教師試評:哈姆雷特具有遠大的理想,他最終的目標不是復仇,而是扭轉乾坤。

五、總結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與創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雷特》的現實性:

《哈姆雷特》取材於《丹麥史》中的一個古老的故事。劇情寫的是中世紀的丹麥宮廷,但很容易使人聯想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現實。

(2)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徵:

①哈姆雷特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

基本特徵:身穿墨黑的外套,臉色悲苦沮喪,酷愛思索而又一再延誤行動的憂鬱的王子。父親給他的責任是復仇,現實要求他的行動。哈姆雷特意識到,他的責任不是單純地復仇,殺死一個克勞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滅一切罪惡,按照人文主義的理想來改造現實。所以有人稱他爲上個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來的悲劇《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是個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

他的叔父克勞迪斯毒死了他的父親,篡奪了王位,並娶了他的母親。老國王的鬼魂顯現,把自己被害的經過,告訴兒子哈姆雷特,要他報仇。他弄清真相後,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苦苦思考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

就在下決心動手時,不幸錯殺了戀人奧菲麗婭的父親。奸王有所察覺把他送往英國,在去英國途中他逃回丹麥,在一場由克勞迪斯安排的比劍中死去。他在臨死前總算刺死了克勞迪斯,但他改變現實的重大理想並未實現。

後用哈姆雷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他與以克勞狄斯爲首的宮廷集團的鬥爭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先進人物與社會惡勢力之間的鬥爭,這是萌芽狀態的先進力量與強大的惡勢力之間的矛盾。

同時他所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想本身具有侷限性(只想依靠個人的力量來完成改造社會的巨大任務),以及他本人在個性上善於思考而不善於行動的弱點,也是他導致悲劇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閱讀中,能有意識的運用這些方法,當然品讀人物形象的方法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在閱讀中不斷的補充。

六、表演短劇

展示:人物表(幻燈片7)

教師評點學生表演,每位同學都已經進入角色,基本上能夠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設計 篇三

學習目標

1、體會課文通過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尖銳的戲劇衝突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

2、掌握品讀人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品評能力;

3、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戲劇人物、戲劇語言的分析

教學難點個性化的語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學過程

一、作家作品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無聞。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舉世聞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爲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

馬克思稱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本瓊斯稱他是“時代的靈魂”。

歷史劇:《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約翰王》

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

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白》《麥克白》

傳奇劇:《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

莎翁對自己作品的評價:“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著名悲劇之一。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將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魯迅)

二、劇情梗概和人物簡介

1、劇情梗概

《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爲父報仇的故事。具體情節略。

哈姆萊特的形象代表了當時進步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和願望,是世界文學名著中著名的藝術典型之一。

2、節選劇情結構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霍拉旭不要作聲!誰來了?”)

第二部分(從“奧斯里克上”到“他們的水泡就破滅了”)

第三部分(從“一貴族上”到結束)

3、劇中人物關係

哈姆萊特(丹麥王子)克勞狄斯(丹麥國王)

王后(哈姆萊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奧菲利亞(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蘭茲(朝臣)吉爾登斯吞(朝臣)奧斯克裏(宮廷大臣)

四、欣賞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

問題:節選部分安排了哪些懸念呢?

問題:這樣懸念迭生的情節安排有什麼好處?

2、尖銳的矛盾衝突

問題:“比劍決鬥”一共有多少矛盾衝突?

3、動作化的語言

哈姆雷特(二人比劍)又是一劍;你怎麼說?

(哈姆雷特:得意,納悶雷歐提斯:激怒,激起鬥志)

雷歐提斯陛下,現在我一定要擊中他了。(雷歐提斯還不能下定決心殺死哈姆雷特,希望從國王那裏獲得勇氣。)

奧斯里克兩邊都沒有中。(體現奧斯里克膽小謹慎的個性。)

國王我怕你擊不中他。(克勞狄斯使用激將法,迫使雷歐提斯下定決心殺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你怎麼一點也不起勁?請你使出全身的本領來吧;我怕你在開我的玩笑哩。(哈姆雷特的話激怒了雷歐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劍。)

4、個性化的語言

哈姆雷特的語言: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

克勞狄斯的語言:親熱,和善,陰毒,足見其是一個言不由衷、笑裏藏刀的傢伙。

(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五、品評人物形象

1、品評人物的方法

聽其言,觀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關係要理清,勿忘體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萊特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討論)

趣味探究竇娥與哈姆雷特

關漢卿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國戲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學史中被譽爲“中國的莎士比亞”,因此關、莎二人的戲劇作品常被用於比較研究。竇娥與哈姆雷特,這兩個著名的悲劇形象分別誕生於13世紀的中國和17世紀初的歐洲,在反封建的鬥爭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竇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滾繡球一曲中指責天地鬼神,發下三大奇願,要感天動地來顯示冤情。竇娥對神權的大膽譴責,實質上是對封建統治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漿迸射如山洪決堤般的憤激之詞,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當時廣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的叔父克勞迪斯毒死了他的父親,篡奪了王位。老國王的鬼魂顯現,把自己被害的經過,告訴兒子哈姆雷特,要他報仇。他弄清真相後,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就在下決心動手時,不幸錯殺了戀人的父親。奸王把他送往英國,在去英國途中他逃回丹麥,在一場由克勞迪斯安排的比劍中死去。他在臨死前總算刺死了克勞迪斯,但他改變現實的重大理想並未實現。

哈姆雷特的主要對手是克勞迪斯,克勞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資本主義社會的許多惡德。從這一點看,竇娥與哈姆雷特悲劇的根源都在社會。

但竇娥的命運從一開始就不能選擇,哈姆雷特則不同。他是個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因苦苦思考“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而遲遲不能採取積極行動,最後只能憑一時衝動,抱着宿命論觀點行動起來,以至於最終和所愛的、所恨的人同歸於盡。他的悲劇不僅僅在社會,還在人性本身。

《哈姆雷特》閱讀教案 篇四

【教材】

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單元第4課《哈姆萊特》

背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中必修課程部分的“閱讀與鑑賞”要求“發展獨立閱讀能力”,“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爲此,我們在指導閱讀的時候應引導學生貼近文本,從文本出發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義。而現實是文學經典名著是歷經時間的考驗而流傳至今的,由於時間和空間的原因必然導致閱讀的難度,我們的學生面對文學經典名著時難免有一種畏懼的心理,特別是其中的長篇大作,更讓學生感覺到文本閱讀費時費精力;同時文學經典名著在流傳的過程中歷經歷代大家的解讀,因此經典的背後是極其強勢的解讀言論,這些言論對學生有着很強的震懾力。於是很多學生放棄了對文本的細緻閱讀,。而選擇了對強勢的解讀言論的認同,努力在文本與評論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樑。這樣的閱讀既背離了文本,更遠離的學生自己的心靈,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發展的要求相違背。

問題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萊特》,這是必修(4)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這一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和中外話劇,話劇的學習任務是把握劇中的主要矛盾衝突,品味富於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初步瞭解人物形象的意義。

【教學設計】

如下:

〖教學目標〗

瞭解哈姆萊特的性格,初步瞭解人物形象的意義。

〖教學重點〗

品味哈姆萊特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

〖教學難點〗

把握戲劇的複雜的矛盾衝突,瞭解哈姆萊特的性格。

〖預習作業〗

利用“五·一”假期閱讀《哈姆萊特》全劇,寫了一篇關於哈姆萊特的人物評論。

〖教學過程〗

自讀課,學生交流閱讀心得,評論哈姆萊特形象的意義,教師引導小結。

在課前檢查預習作業時,發現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中沒有自己的體會,多是借鑑來的有關哈姆萊特性格的經典評價,如“爲了正義而復仇的王子”、“人文主義的英雄”、“思考者”、“憂鬱王子”“敏於思考而懦於行動的人”等等。這些結論顯然超越了學生可能的閱讀高度。在課堂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觀點如出一轍,沒有個性,無須交流;而當我質疑他們的觀點時,他們無法爲自己的觀點提供可靠的細節依據──這意味着:學生並沒有認真閱讀作品,只是瞭解了故事情節;學生沒有解讀作品的信心和能力,只好借別人的言論來應付作業,而當他們看了那些經典評論後,越發喪失信心,徹底臣服於這些言論,最終造成強勢的解讀言論對學生主體意識的_。

主題的確定經過思考,我認識到教師在指導高一學生閱讀文學經典名著時,需要細緻地引導學生閱讀作品,親近文本,親近自己的心靈,尊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時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閱讀的意義和價值,正確看待別人的解讀言論,避免閱讀個性被強勢的解讀言論所扼殺。

問題的解決認真閱讀《哈姆萊特》後,我決定修改教學設計,2007年5月11日重上這堂課,引導學生貼近文本,貼近自己來閱讀。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瞭解哈姆萊特的性格,初步瞭解人物形象的意義。

〖教學重點〗

品味哈姆萊特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

〖教學難點〗

瞭解哈姆萊特的性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都可以對哈姆萊特提出自己的理解,但“一千個哈姆萊特還是哈姆萊特”,每一種理解都必須以文本爲依據。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聆聽哈姆萊特的心聲,理解哈姆萊特的行爲,感受哈姆萊特的形象。

二、利用多媒體播放關於哈姆萊特的對白片斷

(出自“上譯經典”臺詞忠實於原文,人物表現到位),學生仔細觀察人物的表情,體會人物語言,思考問題:

片斷:哈姆萊特得知母親再婚後的獨白──

問題1、哈姆萊特在這一場變故中失去了什麼?他此時會是什麼樣心情,他不斷強調“還不到一個月”表現了什麼樣的心理感受?他想到“自殺”這個詞意味着什麼?

片斷:哈姆萊特見到父親亡魂後的獨白──

問題2、哈姆萊特此時烈的感受是什麼?“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片斷:哈姆萊特裝瘋後,叔父利用莪菲利亞來試探他,孤立無援的他關於“生存還是毀滅”的思考──

問題3、哪些語句是表現了哈姆萊特內心的痛苦?是什麼讓他又一次思考“生存與死亡”的問題?這體現了他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片斷:叔叔懺悔時他關於“殺與不殺”的思考──

問題4、哈姆萊特放棄此時復仇是因爲懦弱嗎?

片斷:哈姆萊特在母親房裏誤殺大臣波洛涅斯並指責母親的片斷──

問題5、哈姆萊特爲什麼殺波洛涅斯,他是個拖延行動的人嗎?哈姆萊特對母親是什麼感情?

片斷:比劍(_及結局,也是課文內容)──

問題6、哈姆萊特接受比劍可以看出他什麼樣的性格弱點?他最終與對手同歸於盡,這一結局哈姆萊特能否避免?

三、討論交流,回答以上問題

要求:

1、換位思考用自己的心去體會人物的心,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2、在語境中理解人物的語言,從哈姆萊特的身份、地位的變化中去體會語言的涵義。

3、將思考得出的結論和你所借鑑的評論進行對比,看哪些觀點一致那些觀點不一致,爲什麼?(這個問題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明白閱讀原則: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閱讀理解,重要的是閱讀理解的過程,而不是結論。)

四、將討論中形成的對哈姆萊特的評價整理成文,要求觀點清晰明確,言之有據,論據充分

主要觀點如下:

哈姆萊特無非就是一個不幸的青年,陷入了命運的陷阱。

哈姆萊特是個善良的人,有應付問題的心機卻無復仇的計劃,他註定要失敗。

哈姆萊特的憂鬱的性格是他的致命弱點。

哈姆萊特曾經的優越決定他的懦弱,他是一朵溫室裏的花。

哈姆萊特長於思考,但絕非懦弱。

哈姆萊特是一介書生,絕非英雄。

哈姆萊特是一個迷信命運的人,這讓他難有作爲。

高二語文必修課程《哈姆雷特》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2、掌握品讀人物的方法;

3、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品評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品讀人物的方法;

2、啓發誘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歸納品讀人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堅持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課前指導學生閱讀作品並寫出短評,課堂上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通過一些啓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最後歸結品讀人物的方法。

2、讓學生通過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學資源

《哈姆雷特》劇本、計算機網絡、《哈姆雷特》課件、貝多芬《獻給愛麗絲》

教學程序

一、課前展示課題,同時播放貝多芬《獻給愛麗絲》。

導語:

文學是人類文化寶庫中重要的一部分,許多優秀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感染着讀者。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以思考和啓迪。前段時間我們閱讀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且寫出了短評,今天這堂課,讓我們來談談閱讀《哈姆雷特》的體會。

對一部戲劇,我們可以從語言、情節、人物、主題等方面進行品評。今天我們着重談談《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評人物的一般規律。

二、展示教學目標:通過討論掌握品評人物的方法。

三、引導學生討論:

由於知識水平、生活閱歷、思想觀念、閱讀心理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同一部作品的評價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談一談,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個怎樣的人?

展示《王子復仇記》劇照:哈姆雷特特寫鏡頭。

三、學生暢所欲言。

從開頭和結尾可見,哈姆雷特是冷靜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堅定的信念,富有責任心。

從哈姆雷特的語言可見,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詐。

從情節分析,哈姆雷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從語言上看,哈姆雷特復仇爲的是尊嚴的重建,復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從全篇情節看,哈是一個悲慘的英雄,是一個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個敢愛敢恨有勇有謀的熱血青年。

從戲中戲可見,哈姆雷特的聰明機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擔了扭轉乾坤的任務,他是一個矛盾、孝順、懦弱、可悲的人。

從他的話可見,哈姆雷特是一個厲害的批評家。

福丁布拉斯與哈姆萊特復仇之比較,兩點相同,三點不同,由此可見哈姆萊特行動上的消極。

從他的語言看出,哈姆萊特是一個人文主義者。

教師引導:

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創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亞化,稱讚莎士比亞劇作情節豐富,渾然一體,讚許他歷史劇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偉的筆觸對英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歷史轉折斯的英國社會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畫。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沃裏克郡斯特拉福鎮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學學校學習,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幹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

18歲時他和一個比自己大8負的農場主女兒結了婚,幾年後就做了三個孩子的父親。22歲時他離開家鄉獨自來到倫敦。最初是給到劇院看戲的紳士們照料馬匹,後來他當了演員,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三,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當時的劇壇爲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衆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餘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

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勳爵的眷顧,勳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勳爵,也曾爲勳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藉助勳爵的關係,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爲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爲宮內大臣劇團;詹姆斯一世即位後也予以關愛,改稱爲國王的供奉劇團,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迴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亞參加了倫敦著名的環球劇院,併成爲股東兼演員。莎士比亞逐漸富裕起來,併爲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襲貴族的稱號。1612年他作爲一個有錢的紳士衣綿還鄉,四年後就與世長辭。

四、展示:名家觀點擷英。

哈姆雷特不單只是個悲劇英雄,而且是一個多思想的少年。(梁實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燈籠在尋找大寫的人。(蘇聯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報仇的事他不配幹,所以遷延不決。(歌德)

教師試評:哈姆雷特具有遠大的理想,他最終的目標不是復仇,而是扭轉乾坤。

五、總結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與創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雷特》的現實性:

《哈姆雷特》取材於《丹麥史》中的一個古老的故事。劇情寫的是中世紀的丹麥宮廷,但很容易使人聯想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現實。

(2)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徵:

①哈姆雷特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

基本特徵:身穿墨黑的外套,臉色悲苦沮喪,酷愛思索而又一再延誤行動的憂鬱的王子。父親給他的責任是復仇,現實要求他的行動。哈姆雷特意識到,他的責任不是單純地復仇,殺死一個克勞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滅一切罪惡,按照人文主義的理想來改造現實。所以有人稱他爲上個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來的悲劇《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是個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

他的叔父克勞迪斯毒死了他的父親,篡奪了王位,並娶了他的母親。老國王的鬼魂顯現,把自己被害的經過,告訴兒子哈姆雷特,要他報仇。他弄清真相後,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苦苦思考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

就在下決心動手時,不幸錯殺了戀人奧菲麗婭的父親。奸王有所察覺把他送往英國,在去英國途中他逃回丹麥,在一場由克勞迪斯安排的比劍中死去。他在臨死前總算刺死了克勞迪斯,但他改變現實的重大理想並未實現。

後用哈姆雷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他與以克勞狄斯爲首的宮廷集團的鬥爭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先進人物與社會惡勢力之間的鬥爭,這是萌芽狀態的先進力量與強大的惡勢力之間的矛盾。

同時他所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想本身具有侷限性(只想依靠個人的力量來完成改造社會的巨大任務),以及他本人在個性上善於思考而不善於行動的弱點,也是他導致悲劇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閱讀中,能有意識的運用這些方法,當然品讀人物形象的方法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在閱讀中不斷的補充。

六、表演短劇

展示:人物表

《哈姆雷特》閱讀教案 篇六

通過讀完《哈姆雷特》,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在中世紀的封建社會,文藝復興晚期英國和歐洲社會的真實面貌。戲一開頭,就展示給我們一個醜陋的又非常真實的社會背景,現任國王通過陰謀殺死了老國王,接着又用他的巧舌如簧娶了原先的嫂子,美名曰“雖然我們親愛的王兄新喪未久,我們應充滿悲痛,可是後死者責任的重大,不能不違逆性情,所以在一種悲喜交情的情續下,讓幸福和憂鬱分據了我的兩眼,殯葬的輓歌和結婚的笙樂同時並奏,用盛大的喜悅抵消沉重的不幸”。整個世界彷彿充滿了污濁。

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後,讓原本善良、豁達、開朗、正義的他成了時代的犧牲品,因爲他對父親的愛使他無法忘記殺父之仇。從最初的無奈“上帝啊!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惡、陳腐、乏味而無聊啊!哼!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草”到後來的被世俗逼迫的不得不執行他的使命“我親愛的父親被人謀殺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復仇,我這做兒子的卻像一個下流女人似的,只會用空言發發牢騷!活動起來吧我的腦子。我要讓他幽深黑暗不見天日的靈魂永墮地獄”於是他裝瘋賣傻,通過騙過世人的眼光來完成他的使命。最後他雖然殺死了國王但自己也犧牲了。

哈姆雷特的形象可歌可泣,他身上的正義感,對朋友的真誠,在那個等級觀念深入人心的時代,他可以把僕人當好朋友看待跟他平起平坐。對愛情的專一,當奧菲莉亞死後入葬時他不顧自己危險的處境跳入墓中與她擁抱等等都值得我們學習。

正如這篇作品的作者莎士比亞說,他的作品就是“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讓我們看出了社會,看出了自己,看出了他人。

這部劇雖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存在着類似的事件,看似離奇可真實的存在,許多人因爲貪圖更多的權和利,做出了傷天害理的事,致使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哈姆雷特》這部劇充滿了人文主義的精神,它用悲劇警示着後人應怎樣做人,如何做人!我們應該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讓我們的社會充滿人情味,人與人之間少一分算計,多一分真誠,做一個善良、正義的人!

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瞭解莎士比亞的創作及其作品的社會意義;

2、瞭解主要人物的複雜關係是如何推動情節發展的。。

3、結合人物語言分析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4、深入品味欣賞哈姆萊特身上蘊涵的人性魅力及劇本的悲劇力量,初步瞭解莎士比亞戲劇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義思想。

教學重難點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分析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徵。

體味主要人物的複雜關係是如何推動情節發展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這句話我們都非常熟悉,說的是經典的藝術形象在被人接受的過程中具有多義性,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藝術形象進行再塑造。今天,我們學習莎士比亞筆下經典戲劇《哈姆萊特》的選段。通過學習感悟,來看看哈姆萊特在你的眼中會是怎樣的形象。

學習文學作品時,經常會說到“知人論世”,就是說我們想理解一部文學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對於外國戲劇也是一樣。那我們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亞。

二、作者簡介和戲劇介紹

1、莎士比亞,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創作了諸多經典的戲劇,我們比較熟悉他的悲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除此之外,他筆下的四大悲劇分別是《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和《哈姆萊特》,四大喜劇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終成眷屬》,還有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本瓊生稱他爲“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爲“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莎士比亞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文藝復興喚起了人的覺醒,人們重視個性與思想解放,同時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私慾膨脹社會混亂的情況出現。莎士比亞對人生和時代作出深入思考後,着力塑造了一些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矇昧中醒來,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侷限,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鬥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哈姆萊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亞對這種理想與進步背後隱患和人性弱點的反思。

2、簡單介紹課文選段之前的情節。

丹麥王駕崩,守夜衛兵看見老王幽魂出現,告知哈姆萊特王子。而叔父克勞狄斯服喪未滿,即娶其兄嫂繼承王位。哈姆萊特與幽魂對話,獲知叔父謀害父王之真相,哈姆萊特裝瘋賣傻爲證實真相,導演一出老王被毒殺短劇,請新王與新後觀賞,叔父當場色變,母后以爲哈姆萊特瘋了。哈姆萊特在質問母親的時候誤殺了大臣,也是自己戀人的父親波洛涅斯。奧菲莉亞遭情人失蹤及喪父之痛失足落水而死。新王克勞狄斯送哈姆萊特去英國,哈姆萊特半路回來。課文情節在此展開。

三、自讀課文,熟悉內容

1、正音

梟(xiaō)首棕櫚(lǘ)樹戕(qiāng)害蟊(máo)賊

篡(cuàn)奪玉璽(x301;)繁文縟(r365;)節嗜(shì)殺

戰慄(lì)吮(sh365;n)吸萬惡不赦(shè)

2、理清人物關係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舞臺表演藝術,它主要通過劇中人物臺詞來體現和推動情節發展,而情節又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由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作用而產生的人物的行動和事件。藉助於臺詞來把握戲劇情節是我們學習戲劇的主要方式。但由於人物對話多,有時讀完後情節不能清晰地呈現在讀者腦中,而分析人物間關係可幫助我們熟悉劇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運走向。

哈姆萊特:丹麥王子,人文主義者。

老國王:哈姆萊特之父,被弟弟克勞狄斯殺死。

王后:哈姆萊特之母,在老國王死後不久,嫁給老國王弟弟克勞狄斯。

克勞狄斯:哈姆萊特之叔,謀害自己的哥哥,並要置哈姆萊特於死地。

霍拉旭:哈姆萊特好友

波洛涅斯:保守的大臣

雷歐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原爲哈姆萊特友。

奧菲利亞: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萊特情人。

四、通過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戲劇情節梗概

1、讓學生複述課文主要情節。

明確:哈姆萊特回國後,向好友霍拉旭講述叔父陰謀害自己及自己脫險經過。新王利用奧菲利亞兄長雷奧提斯喪父失妹之痛,與之共謀比劍時塗劇毒於劍鋒,酒內下毒,加害哈姆萊特,不料被皇后誤飲,雷奧提斯自己亦爲毒劍所傷,臨死告知哈姆萊特真相,最終哈姆萊特與仇人同歸於盡。

2、學生劃分戲劇情節的層次,指出劃分依據。

板書:哈姆萊特

莎士比亞

老國王王后新王克勞狄斯大臣波洛涅斯

哈姆萊特陰謀雷歐提斯奧菲利亞

比劍

悲劇

同歸於盡

第二課時

一、導入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這是莎士比亞戲劇的經典臺詞,是由哈姆萊特發出的感嘆,它引發着一代代人的思考,我們知道這句話背後有怎樣的意義嗎?哈姆萊特他究竟在思考什麼?這節我們就來探討臺詞的隱含意義。具體來講,戲劇臺詞體現人物的思想和個性,並且具有動作性,推動着情節的發展,我們重溫課文的重頭戲——比劍部分,看看臺詞之後隱藏着什麼。

二、重讀課文重點部分

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三節比劍部分。

三、分析討論

1、通過問學生小問題探討情節發展。

(1)國王是真心想要使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和解嗎?他是真心希望哈姆萊特勝利嗎?

明確:不是。他只是做好表面文章,爲達到其借刀殺人目的而隱藏起險惡用心。

(2)哈姆萊特爲什麼爽快答應和雷歐提斯比劍?他在比劍之前對雷歐提斯有着怎樣的情感態度?

明確:哈姆萊特因自己誤殺其父,而要爲自己所爲負責,面對自己的命運。加上他對自己的劍術自信,所以爽答應比劍。他對雷歐提斯有着一種歉疚之情。

(3)雷歐提斯聽了哈姆萊特的肺腑之言後,有怎樣的想法?

明確:感情上原諒哈姆萊特,榮譽上必須比劍。

西方長期以來存在着決鬥的傳統,很小的事也會牽涉到榮譽生命的問題,比如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一位青年把手套甩到伯爵臉上,伯爵就要和他決鬥;俄國詩人普希金是和人決鬥而死的。這很普遍,雷歐提斯和哈姆萊特有殺父之仇,決鬥更勢在必行。

(4)雷歐提斯在比劍中有怎樣的心理活動?造成他怎樣的現實行動?

明確:猶豫不決,矛盾掙扎。感情上和道義上的正直善良使他不忍心下手害哈姆萊特,但他承受着來自國王的壓力,又面臨捍衛自己榮譽的局面,所以他比劍中顯得有些退縮不起勁。

(5)國王爲什麼設置了毒劍害哈姆萊特之後還要安排毒酒?

明確:因爲他和哈姆萊特的敵對關係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他一定要置哈姆萊特於死地,而他見到雷歐提斯有些不忍動手殺哈姆萊特,爲實現自己的險惡目的又設下毒酒。

(6)王后爲什麼代哈姆萊特喝下那杯酒?可以根據戲劇情節和自己理解有不同的猜測。

王后見到哈姆萊特連勝,替他高興。

或者王后爲緩和哈姆萊特與國王的關係而接下酒杯。

再或者王后有點察覺到酒有問題,代哈姆萊特承受。

小結:

由上面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來,各個人物的行爲一步一步導致了最終的結局。如果不是哈姆萊特覺得愧疚和有自信就不會爽快地答應和雷歐提斯比劍的事;如果不是雷歐提斯不忍心害哈姆萊特,國王也不會再設毒酒;如果不是王后處於好心喝下毒酒,她也不會死;如果不是雷歐提斯和哈姆萊特比劍時都中了毒劍,並且雷歐提斯本性善良不慣使用卑鄙手段,他不會在臨死之際揭露國王的陰謀,真相便難以大白,哈姆萊特也不會驟起殺仇人。人物的品格、心理、行爲環環相扣,共同造成了同歸於盡的結局。

2、回想剛纔提到的復仇傳統,思考爲什麼哈姆萊特有絕對理由找國王決鬥,他卻沒有及時去展開行動復仇?聯繫全文和補充材料,試從哈姆萊特的思想和其復仇對象角度尋找原因。

他復仇的對象是他的叔叔,他母親再託付的人,他的繼父,丹麥的新國王。他要做的不僅僅是報了殺父之仇,還要拯救丹麥王國。那麼他面對國王勢力,必須做好充分準備,並且要樹立起正義的榜樣,而不能做犯上作亂弒君殺叔的事情。他所求的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文主義理想者的必然行動,而不再是宮廷權利的血腥爭鬥。

哈姆雷特認識深廣,但卻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在一個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謬的社會裏,生存還是毀滅這真是一個難以抉擇的人生命題。這也是人文主義理想者所面臨的無奈和不幸。時代社會的顛倒混亂,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陣痛。君主理想已然破滅,君臣禮儀不復存在,綱紀敗壞,倫常崩潰,世風日下。而封建堡壘卻更加頑固,他找不到拯救這個王國的好方法。

從更深層處說,哈姆萊特的作爲是他自己的選擇。如果哈姆萊特在第一幕裏殺死了克勞狄斯的話,那麼這個戲劇就結束了,可他若像奧賽羅那麼衝動,他就不是哈姆萊特了,他的行爲是符合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哈姆萊特的復仇對象制約了他的行動,他自己的思想更制約了他的行動。他在不斷的思考中,沒能先做好準備,而是相對消極地迎接到來的命運,這就是“延宕”性格的悲劇。

3、語言分析

(1)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還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在奮鬥中掃除這一切。這兩種行爲,哪一種更高貴?

明確:內心獨白反映性格。這集中地體現了哈姆萊特的思考,他不僅思考現實,還思考人類生命本體的哲學探討。這是一個敢於死和敢於生的問題。人們面對殘酷命運,敢於在反抗與鬥爭中死去是勇敢的,而勇於承擔苦痛,在忍受中實現拯救全局的理想也是勇敢的。

(2)臺詞中的睿智修辭

我還沒有向我的腦筋商量一段序幕,腦筋就把全戲安排好了。(擬人)

他這一艘滿帆的快船,也絕不是我們失舵之舟所能追及。(比喻)

他在母親懷抱裏的時候,也要先把他母親的奶頭恭維幾句,然後吮吸。(誇張)

思考問題:爲什麼作者在奧斯里克一節花大量筆墨?

戲劇是表演給人看的,爲緩和氣氛,調動關注情緒,插入幽默段子。

(3)一隻雀子的死生,都是命運預先註定的。註定在今天,就不會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過了今天,明天還是逃不了,隨時準備着就是了。

明確:臺詞顯示了哈姆萊特內心的命運觀,他有一定的天命思想,雖然不是聽天由命,但少了掌握自己命運,去抗爭去扭轉的一股勁。

小結:

品評人物形象,從上面所學的作者思想,創作背景,人物臺詞與行爲、外貌與神情來思考。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哈姆萊特的形象。

四、作業

根據自己的理解,以《我眼中的哈姆萊特》爲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附:板書比劍

包藏禍心受拉攏

國王克勞狄斯丹麥王國雷歐提斯

復仇拯救愧疚

謀害不忍

哈姆萊特

思延

考宕

生存還是毀滅

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設計 篇八

【超前學習】

學習目標

1、尖銳的戲劇衝突和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

2、學習品評人物的方法。

重點難點

1、把握緊張激烈的矛盾衝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側面,正確認識哈姆雷特復仇的意義。

2、體味“比劍”中主要人物間的複雜關係是如何推動情節發展的。

學習難點

哈姆雷特複雜的性格特點。

學習方式

學案導學——合作探究——學生展示——延伸拓展——反饋提升

以學生活動爲主,以質疑、提問展開討論,學生展示,教師點撥。用語言評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語言,多角度、多層面分析人物形象。

學案設計

以程序性的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

學習要求

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完成學案。

【善後學習】

一、導入新課

To be and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慮得到問題。

——哈姆雷特

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學品評的方法。雖然這兩句話並不存在必然的關係,但都由於一部曠世傑作而成爲名句。你能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嗎?

二、依案自學

(一)初步感知

1、交流初讀感受。

《哈姆雷特》共五幕,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第二場(未完),即全劇的結尾部分,主要情節是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比劍,是全劇的高潮。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你讀全文的感受。

2、理清人物關係。

你對選文中哪些人物印象深刻?瞭解他們之間的複雜關係嗎?

請同學們設計人物關係圖。

(二)質疑問難

由學生提出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小組解決。小組不能解決的,提到全班解決,或老師參與解決。

三、合作探究

(一)合作學習

1、尖銳的人物矛盾衝突

設問1:戲劇的情節,是由戲劇的衝突推動的,而戲劇衝突更多的來源於人的內心世界,那麼選文中“比劍決鬥”有幾組主要矛盾衝突?

設問2:哈姆雷特最終與對手同歸於盡,對於這樣的結局,你認爲他能否避免?

2、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

設問3:如何認識雷歐提斯這個人物形象。

設問4:奧斯里克是一名善於逢迎,說話文縐縐的宮廷大臣,他來詢問哈姆雷特是否願意和雷歐提斯比劍時,哈姆雷特狠狠捉弄他一番。這個情節輕鬆詼諧,但並不是劇情發展必需的,怎麼看待這類情節的存在?

設問5:在選文中,哈姆雷特是一個怎樣的人?

(二)成果展示

小組討論後,由小組代表展示發言,其他成員補充。

四、延伸拓展

感受莎士比亞的精神世界級作品的藝術美。

莎士比亞悲劇的三個特點。

五、反饋提升

以“哈姆雷特,我想對你說”爲話題,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高二語文必修課程《哈姆雷特》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標:

1、瞭解莎士比亞及其劇作的有關知識。

2、明確課文通過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尖銳的戲劇衝突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

3、正確認識哈姆萊特復仇的意義,吸收人文主義思想中的精華。

教學重點:

體味“比劍”中主要人物間的複雜關係是如何推動情節發展的。

教學難點:

理解作品主題。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文學評論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哈姆萊特是英國著名詩人、劇作家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哈姆萊特》中的主要人物。

二、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莎士比亞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亞,已不像早期那樣沉湎於人文主義的理想給人帶來的樂觀與浪漫,而表現出對理想與進步背後的隱患的深入思考,社會過渡時期的問題十分突出。《哈姆萊特》正是他對充滿隱患和混亂社會的一種審美觀照。

三、莎翁悲劇的特點:①必須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結束。主人公雖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爲之奮鬥的理想卻勝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劇主人公之死給人以悲壯感,而不是單純的悲哀、悲觀。②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貴族。③悲劇人物的行動必須出自他們本人的意志和內心,即悲劇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結局,不能歸咎於客觀原因,而應由自己負責(《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個例外)。

四、複述基本劇情

明確:《哈姆雷特》描述丹麥王駕崩,守夜衛兵看見老王幽魂出現,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勞迪服喪未滿,即娶其兄嫂繼承王位。王子與幽魂對話,獲知叔父謀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裝瘋賣傻爲證實真相,導演一出老王被毒殺短劇,請新王與新後觀賞,叔父當場色變,母后以爲王子瘋了。王子在質問母親的時候誤殺了大臣,也是自己戀人的父親波洛涅斯。奧菲莉亞遭情人失蹤及喪父之痛投河自殺,引起兄長雷奧提斯心頭之恨,與克勞迪王共謀比劍時塗劇毒於劍鋒,酒內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誤飲,雷奧提斯自己亦爲毒劍所傷,臨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報了父仇,自己亦壯烈犧牲。

五、瀏覽,理清人物關係,瞭解矛盾衝突

1、劇中人物

哈姆萊特 王子

克勞狄斯 王子的叔父,弒君篡位者

喬特魯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歐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奧菲莉婭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摯友

奧斯里克 大臣

羅森格蘭茲 王子同學,背叛王子

吉爾登斯吞 王子同學,背叛王子

2、討論人物關係

王子哈姆萊特與國王克勞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萊特與王后喬特魯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敵的隔閡;

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是戀人,又有因誤殺奧菲利婭的父親所產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國王克勞狄斯與王后喬特魯德:原爲叔嫂後結爲夫妻,但克勞狄斯有着毒殺喬魯特親夫和企圖謀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國王克勞狄斯的幫兇,又是奧菲利婭的父親。

奧菲利婭:既深愛着哈姆萊特,又與其有着殺父之仇,與波洛涅斯有着骨肉親情。

雷歐提斯:既是哈姆萊特的好友,後又因與其有殺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3、結論:哈姆萊特的復仇面臨着錯綜複雜的矛盾環境,他既擔負着復仇的使命,又承受着親情、愛情、友情等複雜感情的折磨。

六、跳讀,把握跌宕起伏的情節,尖銳的矛盾衝突,賞析精彩片段。

1、概括主要內容。填空:這篇文章講了“ 和 的故事”?

明確:哈姆萊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憶哈姆萊特逃回丹麥的經過。

哈姆萊特和奧斯里克的故事,哈姆萊特對奧斯里克的奚落,嘲諷。

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的故事,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比劍決鬥,中了克勞狄斯的圈套。

2、戲劇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衝突的,“沒有矛盾衝突就沒有戲劇”,說說“比劍決鬥”這個情節中有哪些矛盾衝突?

明確:哈姆萊特——克勞狄斯(殺父霸母之仇)

哈姆萊特——雷歐提斯(殺父“害”妹之仇)

實現復仇——實行毒計

兩重矛盾衝突產生強烈的碰撞,並緊緊圍繞“比劍”(明)和“毒計”(暗)展開,悲劇由此產生!

2020高中語文《哈姆萊特》教案設計 篇十

一、導入新課: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處處是喜劇,但古往今來,悲劇的陰影又總是徘徊在人世間,文學史上更是留下了許多讓人扼腕長嘆的悲劇:成雙翩飛的蝴蝶,寄託着梁山伯與祝英臺生死相依的戀情;相向哀鳴的鴛鴦,傳遞着劉蘭芝與焦仲卿雙雙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飛雪,昭示着竇娥那感天動地的冤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莎士比亞創作的震撼世界數百年的經典悲劇——《哈姆萊特》(板書)。

二、相關介紹:

1、關於作者 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人文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他出生於英國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少年時代曾在“文法學校”讀書,後因家道衰落,中途輟學,前往倫敦謀生。他先是在倫敦的劇院裏打雜,爲看戲的紳士們看管馬匹,後來在劇團做演員、導演、編劇,接觸了社會各階層人士,進一步接觸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化和人文主義思想,這些爲他後來的戲劇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他一生創作了37個劇本、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他的主要成就是戲劇創作,代表作中歷史劇有《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劇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劇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馬克思稱他是“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英國戲劇家本·瓊斯稱他是“時代的靈魂”。

2、劇情簡介 《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爲父報仇的故事。這出悲劇的主要情節是這樣的: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威登堡大學讀書期間突然接到了父親暴亡、叔叔繼位、母親改嫁的消息。回國後,父親的鬼魂告訴哈姆萊特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萊特裝瘋賣傻,假裝對女友奧菲莉婭十分冷淡。克勞狄斯懷疑哈姆萊特知道些什麼,便派人刺探他。爲了弄清鬼魂的話是否屬實,哈姆萊特授意戲班進宮演了一出惡人殺兄、霸嫂、篡位的戲劇。克勞狄斯果然驚恐萬分,倉皇退席。爲了弄清王子是否真的發瘋,克勞狄斯就讓王后去找哈姆萊特談話,並派首相波洛涅斯在幕後偷聽,王后企圖勸說哈姆萊特忍讓,卻受到了他的指責,激憤中哈姆萊特誤將躲在暗處的首相當成國王殺死。狡猾的克勞狄斯藉口保護哈姆萊特,就派他出使英國,想要英格蘭國王在哈姆萊特上岸時就殺掉他。哈姆萊特識破奸謀,僞造信函,脫險回國。奧菲莉婭因父親被殺、情人“變心”而精神恍忽,落水而亡。奧菲莉婭的哥哥雷歐提斯對哈姆萊特極爲怨恨,奸王克勞狄斯趁機拉攏他,兩人合謀設計通過比劍殺死哈姆萊特。本文就是從這裏開始的。選文是第五幕第二場,爲全劇的結尾部分。

三、課文探究:

學生自讀課文。

問1:哪位同學給我們用簡要的語言複述一下課文的故事情節?

明確:哈姆萊特對朋友霍拉旭講述偷換密信、死裏逃生的過程,併發誓要爲父報仇。奧斯里克、貴族先後奉國王之命來傳達、詢問打賭比劍之事,哈姆萊特欣然答應。克勞狄斯設下圈套,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雙雙中毒劍,王后喝毒酒而死,雷歐提斯臨死前揭穿陰謀,哈姆萊特拼盡最後力氣用毒劍刺傷奸王,並逼他喝下毒酒。哈姆萊特死前要霍拉旭傳述自己的故事。內容要點可概括爲:(1)兩人密談——講述逃生經過,發誓爲父報仇;(2)受命比劍——兩人傳旨比劍,王子欣然應允;(3)比劍復仇——雙雙中劍受傷,王后飲鴆而死,奸王被殺身亡。

學生細讀第一部分。

問2:王子察覺奸謀後是如何做的?對於國王、雷歐提斯,他決定做些什麼?你從中可看出哈姆萊特怎樣的形象特點?

明確:王子察覺奸謀後,在感慨國王陰險歹毒、自己危機四伏的同時,頭腦中迅速設計了應對的策略——僞造文書,借英王之手除掉兩個傳書來使。這些表明了哈姆萊特的機智善謀。哈姆萊特發誓要剪除殺父、霸母、篡位、害己的奸王,不讓他繼續爲非作歹。這些說明了哈姆萊特的嫉惡如仇(富有正義感)。哈姆萊特爲自己在怨憤的雷歐提斯面前情緒失控感到後悔,對於雷歐提斯慘痛的遭遇深表理解,並且想要去取得他的好感和諒解。這些表明了哈姆萊特的真誠善良。

學生細讀第二部分。

問3:面對奧斯里克,哈姆萊特說話的態度怎樣?貴族詢問比劍,哈姆萊特是如何回答的?這些內容顯示了哈姆萊特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奧斯里克講究繁文縟節,說話文縐縐,對上阿諛諂媚,哈姆萊特很討厭、鄙視他,故意地進行有力的嘲諷,比如:說奧斯里克是“水蒼蠅”“畜生的主子”,“擁有大批糞土”;時而說天熱,時而說天冷,弄得奧斯里克狼狽不堪。這些說明了哈姆萊特的正直率真。貴族來詢問是否想好決定比劍,哈姆萊特認爲自己定然不會失敗,根本沒有考慮到這是國王的奸謀就欣然應允,並且對不好的預兆,即使是死亡,他也願意去面對。這些說明了哈姆萊特的自信豪爽、草率魯莽、安於天命(樂天知命)。

學生細讀第三部分。

問4:比劍前哈姆萊特對雷歐提斯的一番表白,表明哈姆萊特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哈姆萊特對雷歐提斯的一番表白,語氣誠懇,滿懷愧疚,希求寬恕,顯示了他的誠懇坦率。

問5:兩人的劍術誰更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