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推薦51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1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相關的範文。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推薦51篇)

篇一: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一、教材簡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瞭如下教學目標: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藉助讀物中的圖畫和音像材料閱讀;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本課的教學就是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藉助插圖、音像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角色,從而感知青蛙的變化過程。在教學時,教師應少講、精講,留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獨立思考的時間。

三、教學過程。

(一)猜謎語,激情導。

1、同學們,老師想請大家猜個謎語,謎面是:大腦袋,圓肚子,細尾巴,黑身子。變變變……長出四條腿,丟了細尾巴。吃飽了,呱呱呱呱,抓害蟲,頂呱呱。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看看小蝌蚪找到的媽媽是什麼樣子呢?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1、放錄音範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3、選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位聽,比一比誰讀的好?

(三)圖文結合,講讀課文。

1、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思考:小蝌蚪什麼樣子?

(2)“快活地游來游去”是什麼樣子呢?請你想像一下,做這個動作。

(3)展示相應的去畫課件。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學生自讀這一自然段,這段有幾句話?每句話寫了什麼?

(2)分組進行討論。

這自然段有3句話,先寫了小蝌蚪的變化;然後寫他遇到了誰,並向他打聽自己的媽媽在哪裏;最後寫出媽媽的特點。

(3)出小蝌蚪和鯉魚的對話,想像他們談話時的語氣,試着讀一讀。(同時播放相應的課件)

小蝌蚪有禮貌、詢問的語氣;鯉魚阿姨和藹、沉着、有把握的語氣。

(4)生練讀,分角色表演。

3、依照以上的學習方法,分組合作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1)小蝌蚪又向誰請教呢?

(2)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把有關的語句畫出來。

4、彙報交流自學情況。

(1)小蝌蚪找到烏龜,烏龜告訴它,它的媽媽頭頂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

(2)小蝌蚪看見大青蛙,找到了媽媽。

(3)用自己的話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4)按下面的練習,說一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他們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沒過多久,( )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只能捉害蟲的( )。

5、觀看多媒體課件,瞭解青蛙的變化過程。

(四)感情朗讀,加深理解。

1、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阿姨、烏龜和青蛙媽媽的對話。(青蛙媽媽的語氣是親切、慈愛的)

2、隨多媒體課件朗讀。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4、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課堂小結。

小蝌蚪爲了尋找媽媽,不斷地探索,靠着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去發現,不斷地去探究,才能取得成功。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把這個故事講給自己的家長聽。

篇二:《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我會認”中的13個生字,會寫“兩、就、哪”等9個字。

2.通過細讀課文,瞭解小蝌蚪在找媽媽的歷程中,逐漸發育成青蛙的幾次形體變化和幾經曲折最後找到青蛙媽媽的經歷。

3.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瞭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和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幫助下,怎樣找到青蛙媽媽的經歷,並從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想象力,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時應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1.讀題

2.質疑:小蝌蚪長什麼樣?它的媽媽是誰?長什麼樣?小蝌蚪是怎麼找到媽媽的?

(二)讀通課文

1.自由讀。(碰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教同學或生字表二中的拼音老師)

2.讀給同桌聽,互相正音。

3.看連環畫,找到相應的小節,一起讀一讀。

4.自由選擇文中的一個小節讀給大家聽。

(三)學習生字

會認字

塘、腦、袋、灰、捕、迎、阿、姨、寬、龜、頂、披、鼓

會寫字

兩、就、哪、寬、頂、肚、皮、孩、跳

(四)學習課文第一節

1.小蝌蚪長什麼樣的呢?出示第一節課文,自由讀、指名讀讀。

2.根據課文內容同桌合作畫一幅畫。

3.對照課文,評一評畫得對不對,爲什麼?(檢測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朗讀課文,表現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5.仿照《小蜻蜓》的曲調,學唱歌曲《小蝌蚪》(小蝌蚪真可愛,黑灰身子大腦袋,甩着長尾水中游,游來游去多快活!)

(五)課後延伸

1.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大青蛙)

2.小蝌蚪是怎麼找媽媽的,我們下節課再學。課後請去搜集關於青蛙方面的知識。

篇三: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目標:

會認“灰 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 姐“等6個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瞭解青蛙一生的變化,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認讀生字,瞭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它們想找自己的媽媽,但又不知道媽媽是誰?它在哪?我們跟他們一起去找好嗎?

篇四: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二、從圖入手指導總觀全圖

問:小蝌蚪長什麼樣?我們看書上是怎麼說的?

三、讀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讀準字音。

(2)標出自然段。

①問:哪一自然段寫小蝌蚪的樣子?

②學生再讀第一自然段。

問:小蝌蚪什麼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尾巴。)

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

問: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三句話)說說每句話什麼意思?重點指導三個問題,要求先談問題a.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麼變化?看圖觀察小蝌蚪長後腿的`位置?b.它見到了什麼,問了什麼話?(見到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c.它是怎樣得到回答的?(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師小結:學習這段我們分三步①讀全文看有幾句話?②想每句話什麼意思?③讀問題看圖回答問題。

四、再讀第二自然段,體會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

第二課時

一、讀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講的是什麼?

二、三個學生分別讀三、四、五自然段

(1)問:三、四、五自然段哪兩自然段與第二自然段敘述方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師扶着學習第三自然段。指導學生分步驟學習。

①讀全文,看有幾句話?②想想每句話是什麼意思?③讀問題,看圖回答問題。④再讀全段。

(3)放手讓學生自學第四自然段。把第二個問題改爲②它們來到了哪裏?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③小蝌蚪和青蛙媽媽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

(4)問:小蝌蚪在看見鯉魚、烏龜、青蛙媽媽時怎麼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它們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迎上去:有禮貌,也爲了讓鯉魚發現自己。這與我們問路一樣。追上去:小蝌蚪和烏龜前進方向相同,表現它們找媽媽的心情。這也是急中出錯的原因。游過去:真實地表達出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因爲這次肯定不會錯了,於是就高高興興地游過去。

三、講讀第五自然段

問:第五自然段有幾句話?

1 第一句話什麼意思?出示幻燈,顯示小蝌蚪整個的變化過程。

2 第二句什麼意思?從青蛙天天捉害蟲你想到了什麼?

四、小結:同學們看圖,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隨着不斷了解媽媽的特徵,自己的身體也在變化,最後終於找到了媽媽,它多高興呀!

五、指導寫字

出示生字,讀一讀

觀察它們的位置,想想該怎麼寫。

學生描紅,臨寫,師巡視輔導。

篇五: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寶寶學畫小蝌蚪的基本技能。

2、讓寶寶在回憶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感受小蝌蚪找媽媽時的心情,我們應該幫助它們。

二、活動準備:

1、寶寶認識過許多小動物,包括小蝌蚪找媽媽故事裏的所有動物。

2、寶寶已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理解故事情節。

3、小蝌蚪找媽媽添畫的紙、油畫棒等。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磁帶。

三、活動過程:

1、寶寶,青蛙媽媽的寶寶是誰?(小青蛙、小蝌蚪等)。

2、小蝌蚪長的怎樣,大大的腦袋,黑黑的身體,細小的尾巴扭一扭。教師又指着小蝌蚪說,小蝌蚪正在找媽媽。(教師邊念兒歌邊示範畫小蝌蚪)

小蝌蚪找媽媽,媽媽與我不一樣,

媽媽媽媽你在哪?寶寶一起幫助它。

啊,青芫褪悄懵杪琛?

3、寶寶操作畫,教師放錄音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教師鼓勵

4、畫得又像又好的寶寶。

5、評價作品與兒歌一起講述,獎勵畫面好的寶寶。

篇六: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遊戲目標:

1、教幼兒練習聽信號向指定方向跑,鍛鍊幼兒腿部肌肉力量。

2、培養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遊戲準備:

1、知識準備:熟悉《小蝌蚪找媽媽》,教師和幼兒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師在場不同方位扮演(鴨、魚、龜、鵝、青蛙)媽媽。

3、幼兒胸飾(可正反翻轉)一面爲小蝌蚪,一面爲小青蛙。

4、音樂帶。

遊戲過程:

一、開始部分(教師和幼兒在場地中間蹲下作睡覺狀)

(音樂聲中)春天來了,暖和的春風輕輕地吹着,陽光照着池塘裏的水,青蛙媽媽生的卵慢慢活動起來,變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們在水中游來游去,十分快活。

教師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甦醒,隨音樂在水中自由自在遊淶游去,活動身體。

〔注:教師以角色身份帶領着幼兒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動,做遊戲前的準備活動〕

二、中間部分

1、老師:聽,什麼聲音?咦,小夥伴們,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讓我們一起去問鴨媽媽吧!

2、小蝌蚪們游到鴨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鴨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裏?

鴨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好孩子,去問魚媽媽吧!

3、蝌蚪們游到魚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魚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裏?

魚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烏龜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魚媽媽,再見!

4、蝌蚪們游到烏龜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烏龜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教案來。自:大;考吧幼。師網,她在哪裏?

烏龜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鵝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烏龜媽媽,再見!

5、蝌蚪們游到鵝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鵝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裏?

鵝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穿着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你們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繼續遊,青蛙媽媽來了。

小蝌蚪:啊!我們找到媽媽啦!

[注:小蝌蚪們高興地跟着媽媽遊淶游去,間或停下進行有禮貌的對話,有利於活動節奏的控制]

結束部分(小蝌蚪們翻出小青蛙胸飾)

1、(音樂歌曲小青蛙)小青蛙們高興地圍着媽媽跳舞,做各種親熱的動作,跟着媽媽一邊呱呱叫,跟着媽媽一邊學蛙跳。

[注:這裏表現小蝌蚪愛媽媽的情感同時又加大了幼兒腿步肌肉的活動強度]

2、青蛙媽媽:孩子們,田裏的害蟲可多了,練好本領跟媽媽一起去捉害蟲吧!

3、青蛙們捉到害蟲後,高興地和媽媽一起聽着音樂自由舞蹈。

相關故事:

小蝌蚪找媽媽

暖和的春天來了。池塘裏的冰融化了。青蛙媽媽睡了一個冬天,也醒來了。她從泥洞裏爬出來,撲通一聲跳進池塘裏,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圓圓的卵。

活動反思:

在體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有辨別聲音的方向,朝着指定方向跑的教學目標,原來的活動方法是先念一段兒歌然後向指定方向跑,教學中幼兒常出現機械應付的現象,易失去活動的耐心和興趣,爲此本次活動我用《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貫穿活動的始終,把故事作爲一種隱蔽性的環境,掩蓋教學目標,這樣增加了幼兒活動的樂趣,調動了幼兒活動的興趣,滿足了幼兒表演的慾望,使孩子們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這樣既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滿足了一定的活動量。而且教師以角色身份帶領着幼兒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動,讓幼兒體驗到了活動的樂趣。

篇七:《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小青蛙在尋找媽媽過程中心情及身體的變化。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培養學生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小青蛙在尋找媽媽過程中心情及身體的變化。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羣可愛的小蝌蚪,今天,這些小蝌蚪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禮物,只有拿到禮物的小朋友才能成爲他們的好朋友呢。點擊課件,生讀一個,師點一下課件。(逐個點擊PPT1-5)

大家都收到禮物了,(點擊PPT6)我們就是小蝌蚪的好朋友了。所以,小蝌蚪也願意把他自己的傷心事說給你聽了。我們去聽聽吧。(點擊PPT7)

(尋人啓事)大家好!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很羨慕!可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也不知道她在哪裏?我聽說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瞭,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2、朋友有困難,我們要幫助,你們願意幫小蝌蚪的忙嗎?我們一起幫助小蝌蚪找到他的媽媽吧!(點擊PPT8)

3、你們幫小蝌蚪找到他的媽媽了嗎?小蝌蚪的媽媽到底是誰啊?(青蛙)過渡句:小朋友們,小蝌蚪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媽媽,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得到了誰的幫助?(鯉魚阿姨和烏龜)

二、品讀感悟課文

(一)學習第二段。

小蝌蚪是怎麼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小蝌蚪遊啊遊,看到了鯉魚阿姨。(點擊PPT9)

1、小蝌蚪看見鯉魚阿姨,會想些什麼呢?(點擊PPT10)

2、小蝌蚪又是怎麼問的呢?(點擊PPT10)你覺得這是一羣怎麼樣的小蝌蚪?誰來當一回小蝌蚪,來問一問鯉魚阿姨吧!生讀

3、此時小蝌蚪的心情怎麼樣?你從哪個詞語看出來的?理解“迎”字(點擊PPT11)拿生字卡片拼讀注音後鼻音,說部首,組詞讀迎。

讀一讀,讀出小蝌蚪有禮貌、急切的心情。

4、鯉魚媽媽會怎麼回答呢?(點擊PPT12)鯉魚媽媽()地說。有感情地朗讀鯉魚媽媽的話。

5、分角色朗讀第二段。老師當鯉魚媽媽,誰願意來做小蝌蚪,向我打聽媽媽的消息。師生合作讀,同桌讀,男女讀。(點擊PPT12)

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可高興了。知道了自己的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的,這時候的小蝌蚪發現自己和原來不一樣了,你們發現了嗎?生說。(點擊PPT13)小蝌蚪告別了鯉魚阿姨,他們繼續遊哇遊……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這時他們看到了一隻烏龜,他們是怎麼做的?

2、請小組自學第三自然段,要求:A、用直線劃出小蝌蚪的話。B、用波浪線劃出烏龜的話。C、分角色讀一讀、演一演。

3、交流。

(1)小蝌蚪看到了一隻烏龜,他們是怎麼做的?(點擊PPT15)識字教學“追”,注意翹舌音,部首,組詞,開火車讀。

(2)讀小蝌蚪的話。小蝌蚪,你爲什麼要這樣叫啊?(點擊PPT16)

(3)讀出烏龜的話。(點擊PPT17)

(4)小蝌蚪從烏龜的話中又知道了媽媽有哪些特徵?(板書:大眼睛、綠衣裳)

(5)他們爲什麼會把烏龜當作媽媽?(因爲鯉魚阿姨說過他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所以小蝌蚪纔會把烏龜誤認爲是他們的媽媽。)

(6)練習對話,請小組上臺演一演。(旁白、小蝌蚪、烏龜)

(7)這時候的小蝌蚪樣子又有了什麼變化呢?(點擊PPT18)

(8)小蝌蚪聽了烏龜的話,又難過又開心,難過的是烏龜不是他們的媽媽,開心的是從烏龜的口中又知道了媽媽的一些特徵。於是,小蝌蚪告別了烏龜,他們繼續遊哇遊,游到荷花旁邊時,他們看到了什麼?(點擊PPT19)

(三)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青蛙身上有他們媽媽的特徵嗎?

1、自學第四、五自然段。

2、當看到荷葉上的青蛙時,小蝌蚪是怎麼樣做的?

3、對,這次小蝌蚪終於找對媽媽了,你聽,青蛙媽媽說:“好孩子______________。”(點擊PPT19)

4、青蛙媽媽爲什麼說小蝌蚪已經長成青蛙了?

我們來做做練習: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____已經______。

(點擊課件)

三、總結

1、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呢?你能說一說嗎?(逐個點擊PPT22)你能填一填嗎?(點擊PPT23)小蝌蚪先長出(),過了幾天,又長出(),再過幾天,()變短了,不知什麼時候,小蝌蚪的尾巴(),變成了()。(點擊PPT23)

2、現在,小蝌蚪已經長成了青蛙,它們跟着媽媽天天去捉害蟲。它們真是人類的好朋友,莊稼的保護神!爲了讓我們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適安全,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保護青蛙,不去捉青蛙)

四、寫字指導

1、組詞讀:“什”“麼”“變”。(點擊PPT24)

2、說寫什麼兩個字,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3、師範寫,生寫,點評,再寫一個。

4、同樣的方法指導寫“變”字。(點擊PPT25)

五、課外拓展

(點擊PPT26)

作業超市:(任選一題)

1、瞭解一種小動物從小到大的變化過程。

2、通過閱讀課外讀物或向家長了解有關青蛙的其他知識。

教學反思:

一、激發情感,導入新課。本課的開始,老師利用小蝌蚪送禮物的方法,複習鞏固第一課時學習過的生字,新穎,有趣,學生喜歡。

二、讀出感情。課文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鯉魚當成了媽媽時,鯉魚說了這樣一番話,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爲應讀得慢一點,因爲他認爲會很溫柔,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有的孩子認爲鯉魚是笑着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學生就認爲自己就是鯉魚。

三、教學鬆弛有度。課文描寫小蝌蚪遇到鯉魚和烏龜的段落從寫法和內容上,都有相似之處,老師將重點放在前面一個段落的指導上,通過總結學習方法,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自學下一段,嘗試讓學生自己學懂。

篇八:《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活動名稱

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畫成6幅連環畫,表現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外形特徵和主要情節。

2、引導幼兒用與物體相應的顏色作畫。

3、培養幼兒注意遠近、大小關係,合理安排畫面的能力。

4、鼓勵兒童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幼兒對美術的熱愛之情。

5、能展開豐富的想象,大膽自信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

重點

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畫成6幅連環畫。

難點

注意遠近、大小關係,合理安排畫面的能力。

活動準備

幼兒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鴨子、魚、烏龜、鵝、青蛙圖片,圖畫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我們已經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今天我們把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內容畫出來,每一段故事畫一張畫,連起來就叫連環畫,讓別人把幾張畫連起來看就知道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2、引導幼兒觀察主要角色的特徵。

幼兒討論,故事裏都有哪些小動物。

出示動物圖片,請幼兒觀察。

3、交代要求,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我們把故事分成6幅圖,在畫的右下角標上數字。

畫之前,請幼兒先想好如何構圖。

幼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將主要角色畫在紙的中間,注意添畫與主題有關的事物,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動物形象和設計畫面。

4、評價作品,結束活動。

鼓勵幼兒與鄰座的小朋友相互欣賞並講述故事內容,選出畫的最好的作品進行表揚並讓幼兒介紹作畫經過。

活動反思:

這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幼兒。在故事中,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曲折經歷,使幼兒瞭解到青蛙的生長變化過程,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瞭解連環畫的形式,會區分故事中不同的情節內容,知道其先後順序,製作成連環畫,並且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相互合作的能力。

篇九:《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部編本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它以淺顯的文字生動的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路。結合本單元和本課的特點,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一)知識技能方面: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心情和朗讀語氣。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朗讀課文和觀察課件,讓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價值觀:體會小蝌蚪急切找到媽媽的心情,享受家庭的溫暖。

(四)教學重難點:新課標特別強調語文課要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本課中,人物角色多,語言生動有趣,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掌握青蛙的生長過程。自然而然,體會人物的心情。讀準相應的語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學策略。

爲了使學生更好地朗讀課文,完成教學目標,我將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1.情景再現策略。

課堂上通過課件,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領學生進入故事

2.合作學習策略。

學生合作表演課文中具體情節和分角色朗讀達到深層體驗。

3.遷移訓練。情感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遷移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素質。

三、結合學情說學法。

新課標要求對低年級段的學生培養閱讀興趣,感受閱讀樂趣。本課有利於在閱讀中培養語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課的學習方法突出爲“看、讀、品”。看,就是圖文對照,初步感受課文。讀,是通過朗讀,體驗情感。品,是品詞析句,積累運用。

四、說教學流程:

(一)情趣導入:

1.出示小蝌蚪圖片,描述它的樣子。直接學習第一自然段。動畫聽朗讀,體會這是一羣什麼樣的小蝌蚪?(快活的)但是他們也有一個煩惱,遇到煩惱怎麼辦呢?(解決)這不是他們貼出了一則尋人啓事。

2.尋人啓事:我是你們的朋友小蝌蚪,我從生下來就沒有看見我的媽媽,當我看到別人的媽媽和孩子們一起玩耍的時候,就特別的羨慕。可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裏?長的什麼樣子?有幫忙能找到我媽媽的請撥打電話138********。我一定重謝他!

這則尋人啓事一定能激起孩子們的同情心,將他們引入課文的學習。

(二)引出青蛙的樣子。根據尋人啓事讓孩子們說出青蛙的樣子,孩子自由描述。那我們就跟隨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課文。

1.通過看動畫,聽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並思考:小蝌蚪都去問了誰?最後找到媽媽沒有?

2.根據孩子的彙報學習2-6自然段

(四)精讀課文,學習二―六自然段

1.學習二自然段。

(1)出示圖片,看圖上畫了什麼,然後在找到相應的自然段自由讀文,邊讀邊畫出小蝌蚪和鯉魚媽媽說的話。

(2)看圖片比較小蝌蚪前後有什麼變化?

(3)思考小蝌蚪怎麼想起來要找媽媽的?

(4)抓動作詞“迎上去”的理解。可以看動畫也可以用實際動作演示。

(5)練習說話,小蝌蚪看到鯉魚阿姨叫小鯉魚捕食,心裏會想些什麼?這貼近孩子們的生活,相信他們會說的很好的。

(6)重點指導朗讀。多種形式的讀,可以分角色讀,指明讀

(7)看動畫,給動畫配音。並比較。

(8)總結學習方法:觀察圖,發現小蝌蚪有什麼變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誰?畫出他們之間的對方,並有感情的讀一讀。給動畫配音。

2.學習第三自然段。

和上一段的學習方法基本相同。我採用半扶半放的方法,旨在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教育家曾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的教不是爲了教會已有的知識而是爲了今後的不教而教,可見教會孩子學習方法是多麼的重要。

3.學習第四、五、六自然段。

(1)合作學習:出示學習提示:觀察圖,發現小蝌蚪有什麼變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誰?畫出他們之間的對話,並有感情的讀一讀。組內分角色讀。小青蛙後來幹什麼去了?給動畫配音。

(2)彙報交流。

(3)相機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小蝌蚪看到媽媽後會說什麼?

這是一個由伏到半伏最後放手的過程,對孩子的學習方法的掌握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也是孩子由理論到實踐的一個過程。合作學習是將老師教的方法內化爲學習能力的一種途徑。

4.總結全文。

課件演示青蛙的生長全過程。

完成練習:

5.拓展知識:一隻小青蛙一年能消滅害蟲一萬五千只。保護莊稼。

6.佈置作業.選擇性作業:

(1)續編小青蛙遇到媽媽後的故事。

(2)查資料,小青蛙消滅害蟲的資料。

(3)寫一句保護青蛙的宣傳標語。

板書設計:

小蝌蚪――小青蛙

篇十: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設計思路: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非常生動的童話故事,適合託班寶寶對媽媽的情感表現。這篇童話中動物角色較多、趣味性強,童話中對話以重複式結構較多,是幼兒進行表演的典型教材。在活動的過程中,鼓勵寶寶創造性地表演故事。

活動重難點:

重點:體驗表演的樂趣。

難點:鼓勵幼兒創造蝌蚪遊的動作。

活動目標:

1、 鼓勵寶寶進行小蝌蚪游泳動作的創編。

2、 體驗音樂遊戲的快樂及表演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熟悉“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PPT。

2、 青蛙媽媽、鯉魚媽媽、鴨媽媽、烏龜媽媽頭飾各一個;小蝌蚪頭飾每人一個。

活動過程:

一、 複習欣賞故事《小蝌蚪找媽媽》,觀看PPT。

師:寶寶們,我們上次聽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今天楊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小蝌蚪好看的照片,你們想看嗎?老師配合PPT,進行故事欣賞。

二、 欣賞音樂,創編小蝌蚪遊的動作。

(1)師:寶寶們,老師還帶來了一段很好聽的《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你們想聽嗎?(播放一小段音樂)

(2)提問:寶寶們,小蝌蚪去幹嘛呀?(找媽媽)小蝌蚪在水裏怎樣遊?誰來學小蝌蚪游泳?有誰想出的小蝌蚪游泳的動作是不一樣的?(請幼兒來學一學小蝌蚪游泳)(2-3個)

(3)創編小蝌蚪游泳的動作,配合音樂進行。

(4) 教師示範遊,創編寶寶沒有想到的動作。師:小蝌蚪遊得真好看,看,我這隻蝌蚪姐姐是怎樣在水裏遊的。

三、 情景遊戲《小蝌蚪找媽媽》。

(1)教師示範遊戲。

篇十一: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前奏部分,跟老師做簡單的準備動作。

(2)在老師的帶領下,跟着老師一起遊。音樂停頓時,助教老師扮演(鴨媽媽)。鴨媽媽問寶寶:“我是不是你們的媽媽?”寶寶回答:“不是,不是,你是鴨媽媽”

(3)繼續往前遊。音樂停頓時,鯉魚媽媽出現。鯉魚媽媽問寶寶:“我是不是你們的媽媽?”寶寶回答:“不是,不是,你是鯉魚媽媽”

(4)繼續往前遊。音樂停頓時,烏龜媽媽出現。烏龜媽媽問寶寶:“我是不是你們的媽媽?”寶寶回答:“不是,不是,你是烏龜媽媽”

(5)繼續往前遊。音樂停頓時,青蛙媽媽出現。青蛙媽媽問寶寶:“我是不是你們的媽媽?”寶寶回答:“你是我們的媽媽,媽媽找到了!媽媽找到了!”

四、遊戲《小蝌蚪找媽媽》

(1)重複遊戲一遍。

(2)角色遊戲。請四位寶寶來做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配班老師在一旁幫助)其他寶寶做小蝌蚪,老師做蝌蚪姐姐。

(3)邀請客人老師來做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根據寶寶對遊戲的興趣來決定,是否再玩遊戲。)

五、活動結束。

師:“來蝌蚪寶貝們,跟着媽媽回家了!”帶領幼兒離開活動室。

六、延伸活動:

青蛙是我們的好朋友!

爲什麼要愛護小青蛙?(它是捉害蟲的能手,莊稼的好朋友,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有益的,所以要愛護它、保護它)

篇十二: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會寫“兩、就”等10個字,會寫“快活、哪裏”等8個詞語。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藉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瞭解課文內容。

3.結合課文內容,藉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4.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藉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瞭解課文內容,說清楚蝌蚪成長的過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難點】

瞭解小蝌蚪成長的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讀寫生字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重點)

【教具準備】

課件(筆順動態演示朗讀音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圖片:

教師口述:

1.你認識上面的小動物嗎?(青蛙和小蝌蚪)你知道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嗎?(青蛙是小蝌蚪的媽媽)(板書:1小蝌蚪找媽媽)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我們都有自己的媽媽,小蝌蚪也不例外,可是,我們這篇課文裏的小蝌蚪找不到它們的媽媽了,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讓我們就一起隨着小蝌蚪去找媽媽吧!

二、介紹作者

盛璐德:(1912~1985),女,上海市人。1956年,被評爲幼教一級教師、市優秀教師和市先進工作者,後被選爲長寧區第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靜安區第四、五、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2年,盛在自己班級試驗“認語教學法”引導幼兒認識環境,掌握語言。1953年,她先後開25節觀摩教學課,得到同行和專家的讚揚。

三、初讀感知

1.聽範讀。聽範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識記。

(1)表演法識記:表演認讀“甩、捕、迎”,

(2)圖文結合法識字:利用小蝌蚪圖片認讀“腦、袋、灰”,利用魚圖片認讀“阿、姨”,利用烏龜圖片認讀“龜、寬”,利用青蛙圖片認讀“頂、披、鼓”。

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重點指導生字“腦”爲鼻音,後鼻音“塘迎”等。“捕”的聲母是b,避免錯讀成pú;強調“披”的韻母是ī,避免錯讀成pēi;強調“迎、頂”的韻母是in?潰?發準後鼻韻母,讀準生字。)

(2)學習多音字:教

練①讀句子,找發現。

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

在這裏,“教”讀“jiào”,是“指導、訓誡”的意思;還有一個讀音是“jiāo”,是“傳授”的意思。組詞如下:

教jiāo(教學)(教書)(教課)

jiào(教師)(教室)(教育)

②讀一讀:

我的媽媽是位教師,在二中教學。

(3)識字遊戲

摘蘋果遊戲,看誰摘得多。(讀對一個,蘋果就被摘下。)

(4)理解詞語

練把詞語和意思連起來。

池塘直接或間接對人類有害的蟲類。

快活蓄水的坑,一般不大,也不太深。

害蟲高興,快樂。

(5)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4.看圖,瞭解圖意,初讀感知。

(1)出示掛圖,學生從左至右觀察,邊看邊想:這幾幅圖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什麼事?

(2)利用掛圖出示,看圖說說:圖上畫了誰在幹什麼?看第一幅圖着重觀察小蝌蚪是什麼樣的?

看第二幅圖說說小蝌蚪遇見了誰?會說些什麼?它的身體有什麼變化?

用觀察第二幅圖的方法自己觀察三、四幅圖,自由說說圖意,適當進行想象,教師予以指導點撥。

(3)整體感知:

初讀課文,結合圖畫看看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

先遇見鯉魚――然後看見烏龜――最後看見了自己的媽媽青蛙。

【設計意圖:初讀感知,結合課文插圖,一目瞭然。先對課文內容大體把握,瞭解課文脈絡。】

四、學習“會寫字”

兩哪寬頂眼睛肚皮孩跳

1.學生字

(1)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多元識字

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識記“睛、哪、肚”。如“睛”“目”加“青”就是“睛”。

用熟字減一減的方法識記“皮”:“披”減去提手旁就是“皮”。

用熟字換一換的方法識記“孩、跳”。如,“該”的言字旁換成子字旁就是“孩”。

運用形聲字識字的方法認識“頂”,如“頂”中頁字旁表意,“丁”表示讀音。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多元識字,交流不同的識記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培養學生善於表達自我的能力和喜歡識字的興趣。】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寬”,上下結構,上窄下寬。“哪頂眼睛孩跳”左右結構,左窄右寬。“肚”左右結構,左右等寬。)

(2)老師範寫,重點指導上下結構的字“寬”和左右結構的字“哪、頂、孩、跳”,學生練寫。

兩:第二筆豎、第三筆橫折鉤圍成的框稍大,前後兩組撇點前小後大,第二組的撇尖穿插到第一組的點的下方

哪:左窄右寬,每部分要緊湊,中部的橫折鉤和右部的橫撇彎鉤都不要向下寫太長,最後一筆懸針豎最長。

寬:寶蓋頭寫寬,首筆點在豎中線上。中間部分寫窄,下面部分是“見”,撇和豎彎鉤要寫舒展,略寬於寶蓋頭

頂:左窄右寬,左低右高;“丁”的橫和豎鉤都不要寫太長,“頁”的豎在豎中線上。

眼:“目”要寫得細長些,比右邊稍短。

睛:左窄右寬,“青”的第四筆長橫從橫中線起筆,第五筆豎在豎中線上。

肚:左窄右寬,月字旁寫得窄長,“土”的短橫在橫中線上,豎跟月字旁相比要起筆高收筆早。

皮:第二筆長撇斜度要小,第三筆豎在豎中線上,“又”的橫撇要橫短撇長,捺舒展。

孩:左窄右寬,“子”末筆橫變提,斜度大,“亥”第三筆是撇折,撇折經中心點在橫中線下側向右折。

跳:左窄右寬,“兆”的撇斜度小,沿豎中線右側往下,撇尖穿插到足字旁的下方。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鑑。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五、分類積累,練習表達

1.自由讀課文,畫出文中有新鮮感的詞語,分類整理並摘抄積累:

(1)表示動作的詞:蹲着披着露着鼓着甩着

(2)表示蝌蚪外形的詞語: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

(3)表示青蛙外形的詞語: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大眼睛;

2.練習運用:練習用“披着露着甩着鼓着”說話。

(1)小蝌蚪(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2)青蛙媽媽(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設計意圖:讓學生畫出詞語,讓學生初步積累這些詞語,鼓勵學生理解這些詞語並學習運用,增強學生積累字詞的能力。】

六、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自主學習了生字新詞,讀通課文,解決了閱讀障礙。積累了很多識字方法,學會了正確書寫生字,理解詞語並會恰當地運用詞語。

七、當堂檢測

八、課後作業

篇十三: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活動時間:

1課時

活動目標:

1、體驗遊戲的樂趣。

2、進一步豐富幼兒關於青蛙的知識經驗。

3、理解故事內容,熟悉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情節。

活動重難點:

理解故事內容熟悉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情節,進一步豐富幼兒關於青蛙的知識經驗。

活動準備:

1、中各種動物的頭飾,簡單的池塘環境佈置,師生在腹部帶好底下青蛙上邊蝌蚪遮蓋的學具;

2、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課件;

3、遊戲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組織教學:

組織幼兒做動作說兒歌進入教室,談話導入,“我們是一羣快樂的小蝌蚪,我們長着黑黑的、圓圓的大腦袋,細細的長尾巴。大家知道我們是怎麼生出來的嗎?”(讓我們看大屏幕)

二、情境遊戲

1、播放課件,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段圖片(播放課件,教師講解)

春天來了,青蛙媽媽跳進池塘裏,產下了許多黑黑的圓圓的卵。慢慢的卵變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邊看邊旁白)。

2、小蝌蚪遊玩

我們知道了是怎樣變成小蝌蚪的,現在我們一起玩遊戲吧(爲什麼小蝌蚪不能到荷葉上玩,小蝌蚪沒有腿,只能在水中游),跟着老師一起說兒歌。(放小蝌蚪遊背景音樂)邊玩邊說兒歌“小小蝌蚪遊啊遊,圓圓的腦袋黑黝黝,細細尾巴扭呀扭,小河裏面轉圈遊。轉呀轉呀轉轉轉,東邊游來西邊遊,北邊遊南邊遊,快快遊,慢慢遊,活動活動尾巴、活動活動頭……”(活動5分鐘左右),活動有點累了,我們到荷葉邊上蹲着休息休息吧。

三、導入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1、鴨媽媽帶着孩子出來遊玩了(放課件)

大家看,小鴨子和自己的媽媽在一起,多高興呀,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蝌蚪們互問:我們的媽媽在哪裏呢?(可是誰也不知道。)我們都不知道媽媽長得什麼樣子,我們問一問鴨媽媽好嗎?

2、課件場景一:鴨媽媽游過來了蝌蚪問:鴨媽媽,鴨媽媽,您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您告訴我們,她在哪裏?

鴨媽媽:看見過,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蝌蚪:謝謝您,鴨媽媽!(小蝌蚪高高興興地向前面游去。)

3、課件場景二:金魚媽媽游過來(旁白)金魚媽媽游過來了,小蝌蚪看見金魚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闊又大。他們想:一定是媽媽來了,蝌蚪:媽媽!媽媽!

金魚媽媽: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我小金魚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到前面去找吧。

小蝌蚪說:謝謝您!金魚媽媽!(小蝌蚪又向前面游去。)

4、課件場景三:大烏龜游過來(旁白)一隻大烏龜在水裏慢慢地遊着。小蝌蚪游到大烏龜跟前,仔細數着大烏龜的腿。

蝌蚪:一條,兩條,三條,四條。四條腿!四條腿!這回可找到媽媽啦!

烏龜媽媽: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我小烏龜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色的。到前面去找吧!

小蝌蚪:謝謝您,烏龜媽媽。”(小蝌蚪再向前面游過去。)

5、課件場景四:白鵝媽媽(它們遇見了白鵝媽媽)

蝌蚪:白肚皮!這回可找到媽媽了?媽媽,媽媽!

白鵝媽媽:我是小白鵝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着好看的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快到前面去找吧!

6、課件場景五:

“娃娃,娃娃,好娃娃,媽媽來了”。

小蝌蚪:爲什麼我們一點都不像你呢?

青蛙:你們還小呢。過幾天,你們會長出兩條後腿來;再過幾天,又會長出兩條前腿。四條腿長齊了,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就跟媽媽一樣了。那時候,你們就可以跳到岸上去捉蟲吃啦。

小蝌蚪(高興得在水裏翻起跟斗來):呵!我們找到媽媽了!我們找到媽媽了!

7、場景六:

師:我長出後腿來了。生:我也長出來了;

師:我長出前腿來了。生:我也長出來了;

師:我的尾巴不見了,我的衣服變成綠色的了。

生:我的尾巴也見了,我的衣服也變成綠色的了;

師:我們現在可以跳跳了,可以跳到荷葉上去玩了,(師生同跳)。

四、看課件,鞏固故事

我們跳到荷葉上休息休息,大家休息一下,看着圖,老師完整的和大家講一遍我們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看圖講述故事,師大聲,幼兒小聲共同完成)

五、課堂延伸:

1、老師的故事講完了,大家可以把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講給好朋友們和家裏的爸爸媽媽聽,我們要學會分享快樂。

2、我們剛纔在池塘裏玩,把池塘都弄髒了,我們都是講衛生的好孩子,我們把它收拾一下吧。師生整理衛生,把垃圾帶走。

篇十四:《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如何用創新、精巧的設計,在紮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使學生顯得生機勃勃、興趣盎然呢?我抓住了以下兩點。

一、尋人啓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着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祕地告訴學生,剛纔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啓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

尋人啓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裏?聽說二(4)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他們個個拿着鉛筆全神貫注地這裏畫畫,那裏圈圈,偶爾還能聽到同桌之間竊竊私語地討論。瞧!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寫、貼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有趣導入課文以後,隨即拋出問題。a. 自由讀全文,標上小節。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着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教師應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a.讀這兩小節,回答小姐的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以看見烏龜在水裏遊,就追上去。h.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d.分角色朗讀並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二)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啓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六幅畫,分別爲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烏龜和鯉魚。讓學生先來貼這些動物各自的位置,貼好後再講清理由,爲什麼要這樣貼。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文中詞句作爲貼畫正確與否的依據,重點理解迎和追,以此促進學生對詞句的深入理解。

4.寫――形式多樣,寫中練筆

語文教學不僅是日耳之事,也要動手。“不動筆墨不看書”是公認的讀書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寫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

(1)基礎練習。在學生分別找到描寫蝌蚪和青蛙外部特徵的句子以後,及時填寫:

a.小蝌蚪(),()身子,甩着()。

b.青蛙媽媽四條(),寬(),鼓着一對(),披着(),露着(),捉()。

這兩處練習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尤其是b處的練習不是讀了課文就能信手拈來的,需要從烏龜和鯉魚的話中概括得出,其次從這兩處練習中可以對蝌蚪和青蛙的外部特徵進行比較,從而爲接着要學蝌蚪料的生長變化過程作鋪墊過渡作用。

(2)深化練習。對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教師在花了大量時間進行讀的訓練同時,又不失時機進行寫的訓練。如:

a.小蝌蚪錯把烏龜當媽媽,是因爲(),說明()。

b.烏龜告訴小蝌蚪叫它的媽媽(),如果小蝌蚪光聽烏龜的話,那(),應該()。

這樣設計旨在以學生讀順、讀懂課文爲前提,培養礎解課文的能力。

篇十五: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活動目標

(1)掌握用棉籤畫小蝌蚪的方法。

(2)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3)讓幼兒關愛小動物。

(4)在創作時體驗色彩和圖案對稱帶來的均衡美感。

(5)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重點難點

重點:怎樣正確使用棉籤畫畫

難點:掌握用棉籤畫小蝌蚪的方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一幅大的池塘背景畫、幼兒每人一幅A4紙的池塘背景畫、爲每個幼兒準備一個小蝌蚪的頭飾、青蛙媽媽的頭飾一個、棉籤若干、黑色水粉顏料、調色盤若干、籃子和手紙若干、鋼琴、魚缸和幾隻小蝌蚪。

(2)經驗準備:幼兒經驗準備:課前我問孩子們,看過《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和故事嗎?沒想到有的幼兒從來沒有看過、也沒聽過這個故事,雖然是少數的孩子,但是在課前需要孩子們都能瞭解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於是我在網上找到了這個動畫片,還是我小時候看的上海製片廠的水墨畫的動畫片,沒想到每個孩子都聚精會神非常認真地觀看,並且要求再看一遍,連我都和他們一起重溫了我的童年了。現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類新的動畫片。我問孩子們見過小蝌蚪嗎?大部分的孩子只是從動畫片、圖畫書上見到過,所以我決定在上課時要給孩子們拿幾隻活的小蝌蚪,他們一定很感興趣、很開心。感覺孩子接觸活的動物太少了,接觸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讓家長回家帶孩子瞭解小蝌蚪進化青蛙的過程,有條件的話,家裏養幾隻小蝌蚪,讓孩子親身觀察,沒有的話可以看圖書和上網瞭解,雖然這個知識點不是活動目標的內容,但是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加強家園聯繫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導家長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麼。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小蝌蚪

(1)師:孩子們,今天李老師跟小朋友一起猜個謎語“大腦袋,長尾巴,從頭到尾黑黝黝,游來游去找媽媽。(打一小動物)。(謎底:小蝌蚪)

幼:孩子們一起說的:“小蝌蚪”。

(孩子們很喜歡猜謎語,他們喜歡這種文字遊戲,感覺很神祕,平時在休息的時候,我就讓孩子們經常猜謎語,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綜合反應能力,開發智力,他們很開心這個時間段。在謎語導入過程中,我故意把語氣放慢,邊說邊做相應的動作,動作可以誇張可愛些,小班孩子們看的、聽的很認真,加上以往的謎語遊戲訓練,孩子們應該都能猜到是什麼動物——小蝌蚪。用謎語導入,爲了增加課上的趣味性,挺高孩子們的興趣。)

(2)師:那你們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嗎?

幼:聽過

師:到最後小蝌蚪找到它們的媽媽了嗎?

幼:找到了。

師:那誰是小蝌蚪的媽媽?

幼:青蛙。

(在課前經驗準備的時候,有一部份孩子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但有一部分沒有聽過,我就讓所有的孩子一起欣賞了這個動畫片,也讓家長在家給孩子講了講這個故事,讓孩子們在課前有對蝌蚪和青蛙的初步瞭解,不至於在上課時感到陌生。因爲小班的上課時間是十五分鐘,爲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更好的完成活動目標,就需要把故事的內容在課前準備好,起初本以爲孩子們應該都聽過這個故事,沒想到一部分孩子真沒聽過。應該組織家園聯繫,讓家長每晚給孩子將一個睡前小故事,同時可以讓孩子慢慢複述故事,從小班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二、瞭解小蝌蚪身體特點

(3)師:孩子們,你們看今天李老師把誰請到我們小三班了?(從紙箱裏面拿出魚缸,裏面有很多條小蝌蚪。)

幼:孩子們興奮的都站起來了,特別高興,都在喊:“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有幾個小孩下坐到前面一起來看。

師:我環繞每個桌子和座位,讓孩子們仔細觀看蝌蚪長什麼樣子。

幼:有的說小蝌蚪是黑色的、有的說小蝌蚪長着圓圓的大腦袋、小蝌蚪後面有尾巴、小蝌蚪長的不像青蛙、小蝌蚪的尾巴是彎彎的等等。

師:老師跟着孩子一起總結小蝌蚪有一個大大圓圓的腦袋,腦袋後面還長着一條細細,彎彎曲曲的尾巴,小蝌蚪的身體是黑色的。老師一邊總結一邊在黑板上用彩筆做示範,畫出一個小蝌蚪,加深孩子對蝌蚪的印象。

師:好了,孩子們,小蝌蚪累了,說要回去休息一下,我們一起小聲的和他們說再見,不要吵到他們休息好嗎?

幼:孩子們逐漸小聲的和小蝌蚪們不捨得說“再見”了。

(課前準備時,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沒見過活的小蝌蚪,他們也很希望能見到,於是我找來了活的生物,這樣更能提起他們的興趣,觀察的更仔細,當時孩子們都很興奮,以至於課堂都有些混亂了,有的孩子還下坐看,其餘孩子都跟着效仿,以至於都到前面來擁擠了,當時有些慌張,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老師提的要求孩子們也聽不進去了,但是回頭一想,這說明孩子們對蝌蚪的興趣很高,很喜歡它們。於是我做了一個“噓”的手勢,以靜制動,很難過的說:“小蝌蚪好像很害怕了,你們都在前面擁擠,大聲說話,嚇到它們了,這時有的小朋友回到了座位,我提出要求:“讓孩子們都回到座位上,不要嚇到小蝌蚪,老師保證輪流讓每個小朋友都能看清它們,這個方法還真挺管用,每個孩子都安靜的回到座位,這是我提出了要求:“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小蝌蚪長什麼樣子?孩子們看的很認真,回答問題的時候,孩子們都很積極踊躍的回答,並且回答的都很棒。)

(4)用棉籤畫小蝌蚪

師:小蝌蚪生活在哪裏?

幼:水裏面。

師:好,小朋友請看這裏,這是一個池塘,裏面有幾條小蝌蚪,看看還有什麼?

(出示一幅老師畫好的池塘背景圖)

幼:有荷葉、有荷花、有小蝌蚪。

師:小蝌蚪喜歡羣體生活,但是池塘裏面只有幾隻小蝌蚪,我們一起把它們的其他同伴畫出來,好不好?

幼:好好

師:但是今天我們不用筆,而是用它來畫(出示棉籤),你們看這是什麼?

幼:棉籤

師:平時在什麼情況下會用到棉籤?

幼:打針前用、掏耳朵用等等。

師:不錯,我們都會在打針前用棉籤消毒皮膚,還有如果小朋友用棉籤掏耳朵可要小心,必須爸爸媽媽在的情況下才可以用,否則自己掏耳朵會有危險的。

但是今天李老師要用棉籤來畫小蝌蚪,怎麼用棉籤畫畫呢?首先,棉籤你們看是沒有顏色的,我們把棉籤蘸一下黑色顏料,看,棉籤變成黑色的了,在池塘裏畫出小蝌蚪圓圓大大的黑腦袋,之後在後面畫出一條細細彎彎曲曲的長尾巴,看,小蝌蚪游出來了,有的向右遊、有的向左遊、有的向下遊、有的向上遊,什麼方向遊的小蝌蚪都有。誰想到前面來試一試?

幼:王浠濱,馮泳琪

(當我在前面講解怎樣用棉籤畫小蝌蚪時,馮泳琪小朋友因爲好奇,不自覺的走到前面來了,於是我說:“誰想到前面來試一試?”就讓王浠濱,馮泳琪來前面畫一畫。兩個小朋友特別愛畫,畫完一個還想畫。)

師: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把手弄上了顏色,可以用籃子裏面的手紙擦擦手,然後再放進籃子裏面。如果小手很乾淨,就不用手紙擦了。還有如果畫完一個蝌蚪後,棉籤沒了顏色,再到調色盤中蘸蘸顏料繼續畫小蝌蚪,小朋友要注意不要把棉籤碰到自己的身上和其他小朋友的身上,畫完後把棉籤一定要放進調色盤中,不能亂扔。好了,孩子們我們一起試一試吧。

師:每位小朋友發紙、調色盤、籃子。

(在上美術課前,一定要在課上把要求提好,在課前要預想很多問題可能發生,比如有的會用棉籤掏耳朵,所以要告訴棉籤不能隨便使用會有危險的、在孩子用棉籤畫畫時,就會用完隨意扔到地上,所以要提出要求,不要隨意亂丟亂放,要放回到調色盤中、幼兒可能在用棉籤畫畫時,不小心蹭到手上和臉上,或衣物等其它地方,這時就需要用到手紙,不要隨意亂摸。要在行爲和衛生習慣提出要求,養成好習慣。孩子們畫的興趣很濃,課堂紀律特別好,都在認真地用棉籤畫畫,體驗用不同的繪畫工具帶來的繪畫樂趣,每個孩子畫的都特別好。)

活動展示:

把孩子們作品都展示在黑板上。

(讓孩子們講述自己畫的小蝌蚪,由於年齡小,小班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並不是很好,只有王浠濱說的較完整:“這是蝌蚪爸爸、媽媽和孩子們,它們一起出去尋找其它的小蝌蚪了。”最後,我讓孩子們彼此看一看其它小朋友畫的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互相欣賞。)

師:好了,孩子們,我們一起和小蝌蚪去找媽媽好不好?

幼:好,好。

師:唱歌曲《小蝌蚪找媽媽》

(給每個孩子發一個小蝌蚪的頭飾,戴在頭上,老師戴青蛙媽媽的頭飾,把老師圍在中間,一起唱跳《小蝌蚪找媽媽》的歌曲。由於教師空間比較狹窄,跳的比較擁擠,但是孩子們唱的跳的還是特別開心。)

教學反思

1、教師自我評價

①優點:在上好一節課時,我們一定要做好活動準備,包括了物質準備,我做了40個小蝌蚪的頭飾,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模仿蝌蚪的樂趣、畫好了40幅彩色的池塘背景圖,讓每個孩子在視覺上體驗美的樂趣,受到美的薰陶。同時要做好經驗準備,課前我問孩子們,看過《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和故事嗎?沒想到有的幼兒從來沒有看過、也沒聽過這個故事,雖然是少數的孩子,但是在課前需要孩子們都能瞭解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於是我在網上找到了這個動畫片,還是我小時候看的上海製片廠的水墨畫的動畫片,沒想到每個孩子都聚精會神非常認真地觀看,並且要求再看一遍,連我都和他們一起重溫了我的童年了。現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類新的動畫片。我問孩子們見過小蝌蚪嗎?大部分的孩子只是從動畫片、圖畫書上見到過,所以我決定在上課時要給孩子們拿幾隻活的小蝌蚪,他們一定很感興趣、很開心。感覺孩子接觸活的動物太少了,接觸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讓家長回家帶孩子瞭解小蝌蚪進化青蛙的過程,有條件的話,家裏養幾隻小蝌蚪,讓孩子親身觀察,沒有的話可以看圖書和上網瞭解,雖然這個知識點不是活動目標的內容,但是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加強家園聯繫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導家長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麼。老師也要有經驗準備,做好預設問題,熟記教案,把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要預想到,做好相應的準備和方案。孩子們上課積極性很高,興趣很濃厚,尤其是讓兩個孩子到前面做示範,畫蝌蚪,兩個孩子都不想回去了,孩子沒有用過棉籤畫畫,所以很好奇,興趣很高。美術活動,一定要把要求提明確,畫畫要求,衛生要求,把可能發生的問題都要想到,對幼兒要提出要求。

②缺點:在課前預設問題時,沒有想到再拿出活的蝌蚪時,孩子們那麼的興奮,課前準備時,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沒見過活的小蝌蚪,他們也很希望能見到,於是我找來了活的生物,這樣更能提起他們的興趣,觀察的更仔細,當時孩子們都很興奮,以至於課堂都有些混亂了,有的孩子還下坐看,其餘孩子都跟着效仿,以至於都到前面來擁擠了,當時有些慌張,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老師提的要求孩子們也聽不進去了,但是回頭一想,這說明孩子們對蝌蚪的興趣很高,很喜歡它們。於是我做了一個“噓”的手勢,以靜制動,很難過的說:“小蝌蚪好像很害怕了,你們都在前面擁擠,大聲說話,嚇到它們了,這時有的小朋友回到了座位,我提出要求:“讓孩子們都回到座位上,不要嚇到小蝌蚪,老師保證輪流讓每個小朋友都能看清它們,這個方法還真挺管用,每個孩子都安靜的回到座位,這是我提出了要求:“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小蝌蚪長什麼樣子?孩子們看的很認真,回答問題的時候,孩子們都很積極踊躍的回答,並且回答的都很棒。由於班級面積比較小,加上課的尾聲比較急,最後的歌表演有些倉促了。

2、總的來說這節課上的挺滿意,預設的活動目標都完成了。就是課後怕時間緊張,歌表演《小蝌蚪找媽媽》唱的太倉促了。

3、課上有出乎意料的事發生,在課前預設問題時,沒有想到在拿出活的蝌蚪時,孩子們那麼的興奮,課前準備時,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沒見過活的小蝌蚪,他們也很希望能見到,於是我找來了活的生物,這樣更能提起他們的興趣,觀察的更仔細,當時孩子們都很興奮,以至於課堂都有些混亂了,有的孩子還下坐看,其餘孩子都跟着效仿,以至於都到前面來擁擠了,當時有些慌張,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老師提的要求孩子們也聽不進去了,但是回頭一想,這說明孩子們對蝌蚪的興趣很高,很喜歡它們。於是我做了一個“噓”的手勢,以靜制動,很難過的說:“小蝌蚪好像很害怕了,你們都在前面擁擠,大聲說話,嚇到它們了,這時有的小朋友回到了座位,我提出要求:“讓孩子們都回到座位上,不要嚇到小蝌蚪,老師保證輪流讓每個小朋友都能看清它們,這個方法還真挺管用,每個孩子都安靜的回到座位上了。

4、如果再重新上一次這節課,我會讓孩子們嘗試用手指畫蝌蚪,體驗不同的樂趣。

篇十六: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當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學會生字、生詞。

教學難點

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學準備

生字詞小黑板、教學插圖、教學錄像帶

第一課時

一、啓發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生:認識!)那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朋友如按好壞來分可分爲好朋友和壞朋友。蚜蟲是莊稼的壞朋友,那青蛙就是莊稼的好朋友。你們喜歡青蛙嗎?那又有誰知道青蛙小時候是長什麼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後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麼,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麼?它們都在幹些什麼?(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生答)

2、逐圖出示另三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麼變化?再連續播放四幅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當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

3、提問: 大家看到最後兩幅圖了嗎?小蝌蚪最後變成了什麼?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生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幅圖,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後來又怎麼樣?最後變成什麼了?(生述)

三、藉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羣、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師:敘述部分;小蝌蚪、鯉魚、烏龜及青蛙媽媽由四組學生分別扮演。)

四、講讀第一自然段。

1、講讀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圖。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並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裏的小蝌蚪有幾隻?(生:有一羣。)師講解“一羣”的意思,然後再指導生給“羣”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麼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師指導生聯繫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導學生看圖,師複述小蝌蚪外表。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課堂作業:

完成課後作業第二題(1)小題

第二課時

一、圖文對照,講讀第二段。

1、看第二幅圖,提問:現在我們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圖模樣有什麼不同?

2、讀第二自然段,說說蝌蚪有什麼變化。

3、再讀(指名個別讀)

4、看圖,講述小蝌蚪是爲什麼會遊向鯉魚媽媽?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爲小蝌蚪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於是想到自己也該有媽媽,但又不知媽媽長得怎麼樣,所以就游過去問。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這裏既表示禮貌,也爲了讓鯉魚媽媽能發現自己——小蝌蚪。

5、根據講讀內容,提問: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它的媽媽有什麼特點呢?

6、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我們的”“哪兒”要讀重音;鯉魚媽媽的回答要用長輩式親切的語氣讀出來。)

二、看圖,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圖,提問: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麼變化?

生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回答,師板書。

3、小蝌蚪爲什麼會把烏龜錯認爲是自己的媽媽呢?課文中爲什麼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師引導學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後要用“追”;二是,體現出了它們以爲找到了媽媽時的高興、迫切的心情。)

4、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它們媽媽的特點是什麼?(讓學生劃出文中語句並讀一讀)

5、指導朗讀第三段。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這一句,要讀出急於找到媽媽的迫切心情。

6、輕聲朗讀第四、五兩段,指導生邊讀邊看圖,思考:

?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麼變化?(板書)

?小蝌蚪到底有沒有找到媽媽呢?他們的媽媽究竟是誰呢?它們是怎麼認出來的?

(生聯繫圖及有關句子回答:回顧烏龜介紹的青蛙媽媽的特徵,還有前面鯉魚媽媽講的“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瞭解媽媽的特徵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媽媽了。)

7、第四段主要講了什麼?先讀再說。(自由讀後再指導學生說出段意)

“小蝌蚪已經是青蛙了”,爲什麼加上個“已經”?小蝌蚪是怎樣跳到荷葉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媽媽幹什麼?這說明了什麼?(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怎樣對等青蛙呢?(生: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好朋友——青蛙)

三、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全文。

2、完成課後第一道題。

3、完成課後第三道題。

第三課時

一、複習:

1、分角色看圖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大腦袋、長尾巴——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

3、指導完成課後第二題。

二、指導有感情地分組朗讀課文。

三、識記生字,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觀看生字表教學錄像帶,激發學生興趣。

2、指導學習生字。

3、難寫、易錯字形分析:

塘:共13畫,第八畫右邊要出頭,第10筆一豎上下都要出頭,左邊是“ ”。

迎:半包圍結構,裏面的“ ”不要多寫一撇。書空。

龜:共7筆,上邊是“ ”,下邊是“ ”不是“電”。書空。

裳:共14畫,下邊是“衣”。

鼓:右邊是“支”不是“ ”也不是“ ”,本課是“凸起”的意思。

4、運用測試及書寫。(師巡視指導並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

四、總結課堂

篇十七: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採用連環畫形式,通過文學語言與多幅連環畫面互相依附、互相補充、密切配合來塑造形象,敘述故事的發生、發展過程。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媽媽一起捉害蟲,情節生動,富有童趣。再加上採用的是連環畫的形式,所以學生應該有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小蝌蚪是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和喜愛的一種小動物。所以教學本課時,有條件的可以事先組織學生觀察蝌蚪和青蛙,把朗讀課文和觀察生活結合起來,效果更好。學生雖然熟悉小蝌蚪,但對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卻未必瞭解。而且,有可能對一些問題感到困惑,比如:小蝌蚪的尾巴是怎麼不見的?小蝌蚪爲什麼和她媽媽長得不一樣等等。教學中要啓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發現。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通過朗讀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不斷提高自主識字、自主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

藉助圖畫或其他手段自主識字、讀書。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建議】

本課分爲三大教學板塊:

一、識字、寫字

1、藉助圖畫猜一猜。自己看圖、嘗試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猜一猜,實在猜不出來的,做個記號。

2、藉助小組學一學。小組裏面一起想辦法認識生字。互相讀,互相聽。

3、藉助課文記一記。在讀課文時隨機識記生字。

⑴ 在展示小蝌蚪的圖片時,通過觀察蝌蚪的顏色記住灰。

⑵ 通過創設情境表演,辨別、記住迎和追。

⑶ 觀察青蛙的圖片或實物,識記頂、披、鼓。

4、結合語言環境寫一寫。

二、朗讀感悟

1、讀課題,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2、讀課文,想想:你知道了些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3、觀察青蛙的圖片,找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通過做動作等形式幫助理解。

4、觀察小蝌蚪的圖片,找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讀出喜愛的語氣。

5、看圖觀察:小蝴斟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6、找出相應的段落重點細讀。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讀一讀;採用表演的形式,自編自演,在情境對話中進行朗讀的指導:小蝌蚪有禮貌、有些關切、有些着急,鯉魚親切、熱情,烏龜認真、和氣。

三、實踐活動

1、實地觀察小蝌蚪和青蛙,或在家長的幫助下,抓幾隻小蝌蚪養一陣子,觀察青蛙的變化,並記錄下來。

2、通過上網、看書、請教等各種形式,查找關於青蛙是益蟲、小蝌蚪尾巴消失之謎、蝌蚪的生活習性等資料,課間交流。

3、語言的積累活動。

⑴ 讀一讀,說一說。

碧綠的衣裳 碧綠的( ) 雪白的肚皮 雪白的( )

長長的尾巴 長長的( ) 大大的腦袋 大大的( )

⑵ 說出表示顏色的詞。

⑶ 讀讀說說。

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 )已經( )。

【本課設計特點】

1、讀中感悟:

整堂課,始終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開展個性化閱讀。讓學生主動地去讀,讀懂意思;興致勃勃地去讀,讀出情感。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和質疑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始終是積極的。

2、演中理解:

一年級學生對錶演特別感興趣。通過小蝌蚪找媽媽過程的表演,學生不但瞭解了青蛙的變化過程,而且對語言文字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興趣盎然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3、實踐中積累:

教師和學生一起開發大量的教學資源,解除學生的困惑,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主動探究精神,並在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

篇十八: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一、說教材:

《小蝌蚪找媽媽》是國小語文課本第四冊的一篇童話故事,它通過小蝌蚪找媽媽這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形象的說明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課文內容比較簡短,先寫了小蝌蚪的樣子,然後通過鯉魚媽媽、烏龜的介紹等一步一步的寫出了青蛙的特點及其與小蝌蚪的區別。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語言淺顯易懂。教學這篇課文應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國小語文教學大綱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我確定了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和重點難點。

1、教學要求:

(1)、觀察插圖,圖文對照,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知道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在分角色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提高朗讀能力。

2、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懂得本課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安排材料的。

二、說教法學法:

國小低年級學生認知的特點是直觀性,針對課文內容,根據直觀性原則,我採用演示法教學,邊講讀課文邊在黑板上畫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以及鯉魚、烏龜、青蛙的圖畫,通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同時訓練學生讀的能力和寫的能力。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印象,從而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經驗,爲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

在本課教學中,要使學生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懂得本課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安排材料的。爲了解決這個教學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講讀法,充分發揮不同形式讀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理解課文內容,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理清作者思路,突破重點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演示法教學,把小蝌蚪變化的句子用幻燈機展示出來,集中學生注意力,加深學生印象,起到鞏固的目的。

三、說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我抓住低年級小朋友好奇的特點,先創設一個場景:給大家帶來幾位朋友——小蝌蚪,可是它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大家一起幫它找媽媽,從而引出課題。這樣,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講讀課文:首先,教師範讀課文,同時讓大家思考: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什麼?讓學生初步感受課文內容,爲後面理解課文內容做好準備。

課文第一段具體描寫了小蝌蚪的樣子。教學時,我讓學生抓住小蝌蚪的特點認真去讀,加深印象。

第二段第五段是小蝌蚪找媽媽的經過,通過鯉魚、烏龜的回答,瞭解青蛙是什麼樣子,以及蝌蚪和青蛙的區別。在教學時,我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去朗讀課文,體會小蝌蚪找媽媽時的心情。小蝌蚪找媽媽時遇到鯉魚、烏龜、青蛙時用的三個詞語不同,都含有“遊”,但表示蝌蚪遊的方向和位置不一樣,讓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如何準確使用詞語。隨着事情的發展,小蝌蚪也在不斷的變化,它瞭解的媽媽的特點也越來越多,最後終於找到了媽媽,而它自己這時候也已經變成了青蛙。一邊讓學生朗讀課文一邊畫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以及鯉魚、烏龜、青蛙的樣子,學生在朗讀和觀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瞭解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和青蛙的特點,懂得了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通過學生的讀和表演,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3、總結全文:

通過本課的回顧,達到鞏固所學內容的目的。

4、提出問題

通過學習本課你知道了什麼?讓學生暢所欲言,從書本知識轉化到社會知識,讓學生保護青蛙、愛護益蟲,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篇十九: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活動設計背景:

結合主題活動“親親一家人”,爲了讓孩子對媽媽的特徵進行仔細觀察,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活動目標

1、學習手指壓印作畫,以及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示各種動態的小蝌蚪。

2、培養和發展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3、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愛好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並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5、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對事物的細緻觀察

2、掌握曲線添加的方法

3、對蝌蚪各種動態的表達

活動準備

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的PPT、黑色顏料、黑色水彩筆、抹布

活動過程

(一)引入

1、老師:“呱呱呱、寶貝們聽一聽,是誰在講話呀?”(課件裏呈現青蛙媽媽)

老師:“原來是青蛙媽媽呀!可是青蛙媽媽皺着眉頭,好像不開心的樣子,我們一起來問問它是怎麼回事吧!”(青蛙媽媽的聲音“唉,聽說我的寶貝在到處找我,可是到現在還沒有回到我的身邊,真着急啊!”)

老師:“原來青蛙媽媽擔心它的寶貝找不到它,那小朋友,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蝌蚪趕緊找到媽媽好嗎?”

3、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復習兒歌“小蝌蚪,細尾巴,游來游去找媽媽,媽媽,媽媽,你在哪?來了,來了,我來啦!來了一隻大青蛙!”(唸完兒歌后課件裏呈現了一羣遊動的小蝌蚪。)

4、引導幼兒觀察並提出問題

老師:“小蝌蚪們快樂在水裏游來游去。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它們遊得一樣嗎?哪裏不一樣?”,引導幼兒觀察課件裏小蝌蚪是往不同方向遊動的。

5、幼兒自由討論。在前面多個集體活動的環節之後,適當的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調動它們學習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後,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遊動的方向都不一樣。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邊的小蝌蚪是往左邊遊的。真有趣啊!我們也來學學小蝌蚪游泳好嗎?”

(二)幼兒自由想象並表示,把握手指壓印及添畫曲線的方法。

1、老師:“老師這裏有一盤黑色顏料和黑色水彩筆,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可以怎麼做,才能把這些資料都利用起來,變出可愛的小蝌蚪呢?”

2、在幼兒自由探索之後,老師可以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後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水彩筆畫上彎彎曲曲的尾巴,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遊動了。我們可以一次多壓印幾個小蝌蚪的身體,然後在不同的位置添畫細尾巴,這樣,這羣小蝌蚪就會朝不同的方向遊動了。假如能變換不同的方向壓印就更好了!”

3、老師:“請小朋友學學老師的方法試試吧。讓更多的小蝌蚪從四面八方游過來,找到它們的媽媽吧!”

老師巡迴觀察,適時的加以指導:

(1)蘸顏料壓印後,需要在抹布上擦乾淨手指後再拿水彩筆添畫。

(2)要求幼兒保持畫面和桌面及四周環境的整潔。

(3)請作完畫的幼兒把資料和工具放回原處,用肥皂把手洗乾淨。

4、展示作品,引導幼兒相互欣賞和交流,誇誇自己能幹的小手。

教學反思

1、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以講故事形式進行引入,略顯單一,於是採用PPT的形式,將故事以動畫形式播放給幼兒觀看,並加以將講述,這樣讓幼兒很直觀地觀察小蝌蚪的各種動態,以及青蛙的模樣,青蛙與其它動物的相同與不同;

2、在活動過程中,在保證幼兒有自由發展空間的基礎上,我引導幼兒先進行觀察,讓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再進行繪畫基本操作的示範;

3、在幼兒自己操作的過程中,我加以指導一些常規教育,以此來鞏固幼兒的良好習慣;

4、不足之處在於:從最後的作品上看,在給幼兒進行繪畫操作示範的同時,限制了孩子的思維,不少孩子畫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這堂課的話,我會在這方便多加以引導,讓幼兒更具想象力。

篇二十:《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材分析】

活動一:語言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個流傳已久的經典故事。其生動、有趣的內容深受幼兒的喜愛,但故事中小蝌蚪找媽媽的急切心情及動物媽媽們給予小蝌蚪的幫助和安慰,幼兒並沒有深切的感受和體驗。中班幼兒能基本完整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教師可根據幼兒已有經驗,幫助幼兒挖掘故事背後深層的教育價值,激發幼兒在講述模仿小蝌蚪在一次次的尋找媽媽過程中,以自身生活經驗爲基礎,進入表演情境,真切地感受和體驗故事中的關愛之情。

【活動目標】

1、理解小蝌蚪與金魚、白鵝、烏龜間發生的故事內容,大膽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對話。

2、學習觀察畫面內容,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述小蝌蚪尋找媽媽時的急切心情。

3、喜歡閱讀活動,體驗動物媽媽們幫助小蝌蚪的關愛之情。

【活動準備】

課件、小蝌蚪、小青蛙圖片、幼兒用書每人一本。

【活動過程】

1、謎語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小蝌蚪從沒有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

(2)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兩者的不同。

2、欣賞故事,理解小蝌蚪與金魚、白鵝、烏龜間發生的故事內容,大膽模仿故事對話。

(1)播放課件,理解小蝌蚪與動物媽媽們之間的角色對話。

提問:小蝌蚪都遇到了誰?它們說了什麼?

小蝌蚪是怎樣問鴨媽媽的?用了哪幾個好聽的詞?

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對小蝌蚪又說了什麼話呢?

(2)總結提升:小青蛙的特徵、動物媽媽們的出場順序。

3、幼兒嘗試用動作、表情、聲音大膽模仿小蝌蚪遇到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時的對話,感受找到媽媽後的愉悅之情。

(1)師幼互動講述,理解、熟悉小蝌蚪遇到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時的角色對話。

(2)鼓勵幼兒用動作、表情、聲音表現與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對話的情節,感受找不到媽媽時的急切,以及找到媽媽後的喜悅之情。

提問:小蝌蚪找不到媽媽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說話的語氣應該怎樣?動物媽媽們看到小蝌蚪找不到媽媽,又會用怎樣的語氣和小蝌蚪講話?它們找到最後媽媽了嗎?心情是怎樣的?

(3)小結:因爲小蝌蚪尊敬動物媽媽、講話有禮貌,所以最後開心的找到了青蛙媽媽。

4、鼓勵幼兒嘗試選擇角色進行對話、交流,體驗小蝌蚪找到媽媽時的快樂。

提問:小蝌蚪長成小青蛙後,每天做什麼?

如果你是小蝌蚪,還會和小夥伴一起做什麼呢?

篇二十一:《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原文】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一隻烏龜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叫着:“媽媽,媽媽!”烏龜笑着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小蝌蚪游過去,叫着:“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一看,笑着說:“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他們後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不知什麼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他們跟着媽媽,天天去捉害蟲。

【字詞學習】

字:腿、披、遊、蹦、跟

詞:池塘、腦袋、快活、鯉魚、衣裳

【重點句子】

1、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2、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3、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一隻烏龜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叫着:“媽媽,媽媽!”

4、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5、不知什麼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他們跟着媽媽,天天去捉害蟲。

【練習題】

一、看拼音,寫詞語。

méi yǒu xiàn zài shén me

()()()

二、比一比,再組詞。

迎()阿()變()

仰()河()彎()

【參考答案】

一、看拼音,寫詞語。

méi yǒu xiàn zài shén me

(沒有)(現在)(什麼)

二、比一比,再組詞。

迎(迎合)阿(阿姨)變(變化)

仰(仰頭)河(河水)彎(彎曲)

篇二十二:《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設計思路: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非常生動的童話故事,適合託班寶寶對媽媽的情感表現。這篇童話中動物角色較多、趣味性強,童話中對話以重複式結構較多,是幼兒進行表演的典型教材。在活動的過程中,鼓勵寶寶創造性地表演故事。

活動重難點:

重點:體驗表演的樂趣。

難點:鼓勵幼兒創造蝌蚪遊的動作。

活動目標:

1、 鼓勵寶寶進行小蝌蚪游泳動作的創編。

2、 體驗音樂遊戲的快樂及表演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熟悉“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PPT

2、 青蛙媽媽、鯉魚媽媽、鴨媽媽、烏龜媽媽頭飾各一個;小蝌蚪頭飾每人一個

活動過程:

一、 複習欣賞故事《小蝌蚪找媽媽》,觀看PPT。

師:寶寶們,我們上次聽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今天楊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小蝌蚪好看的照片,你們想看嗎?老師配合PPT,進行故事欣賞。

二、 欣賞音樂,創編小蝌蚪遊的動作。

(1)師:寶寶們,老師還帶來了一段很好聽的《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你們想聽嗎?(播放一小段音樂)

(2)提問:寶寶們,小蝌蚪去幹嘛呀?(找媽媽)小蝌蚪在水裏怎樣遊?誰來學小蝌蚪游泳?有誰想出的小蝌蚪游泳的動作是不一樣的?(請幼兒來學一學小蝌蚪游泳)(2-3個)

(3)創編小蝌蚪游泳的動作,配合音樂進行。

(4) 教師示範遊,創編寶寶沒有想到的動作。師:小蝌蚪遊得真好看,看,我這隻蝌蚪姐姐是怎樣在水裏遊的。

三、 情景遊戲《小蝌蚪找媽媽》。

(1)教師示範遊戲。

師:小蝌蚪要去找媽媽啦!

前奏部分,跟老師做簡單的準備動作。

(2)在老師的帶領下,跟着老師一起遊。音樂停頓時,助教老師扮演(鴨媽媽)。鴨媽媽問寶寶:“我是不是你們的媽媽?”寶寶回答:“不是,不是,你是鴨媽媽”

(3)繼續往前遊。音樂停頓時,鯉魚媽媽出現。鯉魚媽媽問寶寶:“我是不是你們的媽媽?”寶寶回答:“不是,不是,你是鯉魚媽媽”

(4)繼續往前遊。音樂停頓時,烏龜媽媽出現。烏龜媽媽問寶寶:“我是不是你們的媽媽?”寶寶回答:“不是,不是,你是烏龜媽媽”

(5)繼續往前遊。音樂停頓時,青蛙媽媽出現。青蛙媽媽問寶寶:“我是不是你們的媽媽?”寶寶回答:“你是我們的媽媽,媽媽找到了!媽媽找到了!”

四、遊戲《小蝌蚪找媽媽》

(1)重複遊戲一遍。

(2)角色遊戲。請四位寶寶來做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配班老師在一旁幫助)其他寶寶做小蝌蚪,老師做蝌蚪姐姐。

(3)邀請客人老師來做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根據寶寶對遊戲的興趣來決定,是否再玩遊戲。)

五、活動結束。

師:“來蝌蚪寶貝們,跟着媽媽回家了!”帶領幼兒離開活動室。

六、延伸活動:

青蛙是我們的好朋友!

爲什麼要愛護小青蛙?(它是捉害蟲的能手,莊稼的好朋友,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有益的,所以要愛護它、保護它)

篇二十三:《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生長過程和外形特徵;

2、啓發幼兒對小動物的探索慾望和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盛有小蝌蚪的魚缸

2、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3、PPT

三)活動過程:

一、老師帶領幼兒觀察小蝌蚪引入活動主題

1、老師講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提醒幼兒邊聽故事邊觀察“小蝌蚪長得是什麼樣子的,象什麼?”

2、引導幼兒觀察魚缸中的小蝌蚪,討論並講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徵(大大的頭、有眼睛、沒腿、象魚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它的四個不同的過程,並在活動中適當穿插各種提問。

參考資料:

1、卵子:一個青蛙媽媽在春天時會在池塘或小河裏產下許多的卵子。每個卵子都是圓圓的,軟軟的,許多許多連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動着。

2、剛出生的小蝌蚪:過2--3天以後,小蝌蚪便從卵子裏鑽出來,大大的頭,長長的尾巴,特別象魚,並用頭上的鰓從水中吸進空氣,開始生活。

3、長大的小蝌蚪:大約需要50天的時間。慢慢地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變成了小青蛙的樣子,嘴巴變大了,頭上的鰓沒有了,但尾巴還沒有脫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後,它的尾巴完全脫落。這時,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陸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變成了一個能幹的小青蛙。

三、師生共同小結,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小蝌蚪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1、小結:以上是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過程,從卵子到變成小青蛙大約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將近3年的時間才能變成它爸爸和媽媽的樣子,世界上還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裏進行變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進行變化,直到長成小青蛙才跳出來。

2、提問:

(1)爲什麼把小青蛙叫兩棲動物?(可以生活在水裏,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

(2)青蛙吃什麼呢?(昆蟲、蚯蚓、蜘蛛、蝸牛……)老師提示:青蛙不停地脫皮,舊皮對它們來說也是最好的食物。

(3)爲什麼要愛護小青蛙?(它是捉害蟲的能手,莊稼的好朋友,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有益的,所以要愛護它、保護它)

附件(兒歌):小蝌蚪找媽媽

1、一個卵子圓又圓,動一動,動一動,真好玩;(動作緩慢)

2、一隻蝌蚪一條尾游來游去找媽媽;(動作輕快)

3、兩條後腿長出來,媽媽媽媽在哪裏?(歡快)

4、四條腿呀長出來,媽媽媽媽在這裏。媽媽……撲向媽媽的懷抱(老師頭演青蛙媽媽去迎接”小蝌蚪“)。

堂課的話,我會在這方便多加以引導,讓幼兒更具想象力。

篇二十四:《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7個生字,會寫“灰、阿”等7個字。

2、正確、流利,在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3、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重點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過程。

2、識字、寫字。

【教具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頭飾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猜謎語,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想請大家猜個謎語,謎面是:大腦袋、圓肚子、細尾巴、黑身子。變變變…長出四條腿,丟了細尾巴。吃飽了,呱呱呱抓害蟲.頂呱呱

二、初讀課文.瞭解故事內容

1、自由讀課文,請你標畫出文中的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引導學生認讀。

3、聽故事錄音,邊聽邊標畫出自然段序號

三、再讀課文,瞭解蝌蚪變爲有蛙的過程

1、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小蝌蚪什麼樣子呢?

(2)“快活地游來游去”是什麼樣子呢?請你想象一下,做這個動作。誰還能用“快活”說一句話呢?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讀這自然段,這自然段有幾句話?每句話寫了什麼?

(2)分組進行議論。

(3)畫出小蝌蚪和鯉魚的對話,想象他們談話時的語氣,試着讀—讀,再分角色進行表演。

(4)學生練讀。表演。

(5)彙報後評價。

板書:四條腿寬嘴巴長後腿

3、仿照以上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四、五自然段。

(1)小蝌蚪又向誰請教呢?

板書:烏龜青蛙

(2)自選學習內容。

思考:小蝌蚪又有什麼變化?把有關的語句畫出來。

用讀的形式彙報出小蝌蚪的變化。

4、學生自學後彙報交流。

5、學生彙報自學情況。

(1)小蝌蚪找到烏龜,烏龜告訴它,它的媽媽頭頂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

(2)小蝌蚪看見大青蛙,找到了媽媽。

7、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好不同角色的語氣。

8、戴頭飾表演。

9、教師小結:小蝌蚪爲了尋找媽媽,不斷地探索,靠着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去發現,不斷地去探究,才能取得成功。

四、佈置作業

1、把這個故事講給自己的家長聽。

2、課後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查找小青蛙吃害蟲的有關資料。

第二課時

一、複習課文內容

1、讀課文,引導學生讀出感情。

2、分小組表演這個節目。

二、鞏固本課的生字、新詞

1、認讀生字卡片,引導學生髮現本課中有些生字的結構規律。

2、認識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灰迎阿姨 ?追頂披鼓

(2)同桌合作學習,討論如何記住這些生字

(3)學生彙報。

3、指導學生寫本課的生字。

先認讀田字格中的生字,再組詞。注意區別“披”和“波”。

(1)觀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佔格位置。自主提出書寫時應注意的問題。

(2)教師與學生一起書空。,重點指導“灰、條”。

(3)學生仿寫,老師訂正。

(4)認真書寫。展示部分學生寫的字。

三、課堂作業設計

1、說一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他們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沒過多久,()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只能捉害蟲的()。

2、師生對話,背誦句子。師:小蝌蚪什麼樣?生: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師:小青蛙什麼樣?生: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3、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把小蝌蚪變成小青蛙的過程說清楚。

四、板書設計

34小蝌蚪找媽媽

四條腿寬嘴巴長後腿

烏龜青蛙

篇二十五:《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會寫“兩、就”等10個字,會寫“快活、哪裏”等8個詞語。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藉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瞭解課文內容。

3、結合課文內容,藉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4、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點

藉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瞭解課文內容,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會寫“兩、就”等10個字,會寫“快活、哪裏”等8個詞語。

2、藉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瞭解課文內容。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3、繼續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藉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分角色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

教學準備

課件、動物圖片和頭飾。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謎揭題。

小朋友們,老師說個謎語給你們猜猜:圓圓腦袋黑黝黝,長長尾巴水中游,長大吃蟲叫“呱呱”。(蝌蚪)

2、今天,老師帶來了一篇和小蝌蚪有關的科學童話——小蝌蚪找媽媽。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學生回答:爲什麼找?怎樣找?找到了嗎?)

二、自讀課文

請同學們帶着這些疑問,自由讀課文,試着從課文中找到答案,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準確。

三、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習生字、新詞。

(1)出示帶有拼音的生詞。先讓學生試着讀一讀,再指名學生開火車帶讀,要求每個詞語讀一遍拼音,讀一遍詞語,讀對了全班跟讀,讀錯了舉手幫助他。

(2)去掉拼音再開火車讀。

(3)分男、女生讀,全班齊讀。

(4)學習多音字“教”。

(5)學習“皮”字,講解皮字的演變過程,給皮字組詞。皮字加一個提手旁就是“披”,把獸皮蓋在肩背上就是披。

2、檢查和鞏固生詞。遊戲:我會讀。

四、教學第一自然段

1、這羣小蝌蚪忍不住想見大家了!播放視頻,它們生活在哪裏?

2、小蝌蚪長什麼樣子?(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就是這樣寫的?(第一自然段)

3、誰來讀一讀描寫小蝌蚪樣子的句子。(指名讀)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介紹小蝌蚪的樣子?(從頭到尾)

4、課文中這兩個詞語是用來形容小蝌蚪的,給你什麼感覺?(生答)對,用來強調小蝌蚪的腦袋特別大,尾巴特別長,這樣的詞叫疊詞。

5、句子中哪個詞寫出了小蝌蚪長長的尾巴特別好玩?(甩)請你用一隻手臂做一做“甩”的動作。

6、你們扮演小蝌蚪一邊做動作一邊回答:小蝌蚪,你們生活在哪裏?你們長什麼樣子啊?你們怎樣游來游去?哪隻小蝌蚪能告訴我,你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

6、朗讀第一自然段,感受小蝌蚪樣子的可愛,在池塘裏過得很快活。

五、整體感知

過渡:這羣快活的小蝌蚪要去找媽媽,它們爲什麼要去找媽媽?

1、想一想:小蝌蚪找媽媽時,在路上遇見了誰?教師板書:鯉魚、烏龜。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一幅圖。

(2)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它是怎麼做的?(迎上去)假如我是鯉魚媽媽,誰來做做這個動作。就是面對面主動打招呼,你真是一個懂禮貌的小蝌蚪。所以,你有什麼問題就說吧!

(3)小蝌蚪是怎樣問的?鯉魚是怎樣回答的?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你知道了什麼?(教師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4)教師引讀,學生分男、女角色,一起朗讀第二自然段。在這段話中,你還知道了什麼?(生答:長出兩條後腿)板書:長後退,貼小蝌蚪圖。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圖。小蝌蚪繼續向前遊,接着它又遇到了烏龜,它是怎麼做的?(追上去)假如我是烏龜媽媽,誰來做做這個動作。就是從背後趕上去打招呼。爲什麼是“連忙”追上去呢?(小蝌蚪很着急)

(2)小蝌蚪一邊追,一邊着急地叫着媽媽,誰來叫一叫?它叫得那麼急,烏龜是怎麼說的?從烏龜的話中,小蝌蚪知道了什麼?

(3)看圖理解小蝌蚪爲什麼錯把烏龜當媽媽。(烏龜同青蛙一樣是四條腿,寬嘴巴)

(4)教師引讀,學生分男、女角色,一起朗讀第三自然段。

3、分角色朗讀一至三自然段。

(1)四人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一至三自然段。

(2)戴上頭飾進行一至三自然段的表演。

六、小結

小蝌蚪還沒有找到媽媽,不知道它又會變成什麼樣?我們下節課再繼續學習。

佈置作業:

(1)繼續練習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找一找小蝌蚪和青蛙的科學知識。

篇二十六: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透過朗讀表演,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在感悟中培養學生的朗讀潛力。

3、透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科學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透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資料,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具:多媒體課件,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昨日看到一張“尋人啓示”,你們願意幫忙找一找嗎?

出示啓示資料,揭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以讀漢字爲主。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默讀,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3、學生彙報,從哪幾個自然段中能夠幫忙小蝌蚪找到媽媽。

三、細讀課文,理解感悟文章資料。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第二自然段,從哪句話能夠幫忙小蝌蚪找到媽媽?

2、質疑,提出本段中不明白的詞語和句子。

3、理解“迎上去”指名錶演。

4、分主角朗讀。

(二)、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三、四自然段。用筆標出能幫忙小蝌蚪找到媽媽的有關句子。

2、指名說說青蛙的外部特徵。

3、請學生爲青蛙畫一張像。並將自己的作品貼到黑板上。

4、分主角表演。

四、再讀全文,思考:學完本篇課文你還了解了哪些知識?

1、課件演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2、指名將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幾幅圖片按順序貼到黑板上。

3、指名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五、課外延伸,培養探索精神。

1、學生彙報課外蒐集的資料:其它小動物的成長過程。

2、結束語:大千世界,充滿着無數的奧祕,期望同學們能用心探索鑽研,像幫忙小蝌蚪那樣解決更多的難題。

篇二十七: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要求]

一、學會生字詞,會用“快活地”造句;進行“感嘆句”和“疑問句”句式的訓練。

二、理解課文資料,初步瞭解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三、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激發學習情緒。自學課文。結合檢查自學狀況教學生字詞。試讀課文。理清層次、分段。範讀課文。複習生字詞。

第二課時:講讀課文。朗讀全文。簡要複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激發學習情緒。

這兩天,小朋友們都在觀察小蝌蚪,你們明白小蝌蚪的媽媽是誰?(青蛙。)但是小蝌蚪卻不認識自己的媽媽,它們就去找了。這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

(揭示課題,“蝌蚪”(kēdǒu))

二、自學課文。

揭示自學要點:

1.小蝌蚪爲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的?

2.最後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

三、檢查自學狀況,教學生字詞。

結合學生回答上面的兩個問題,出示下列詞語。

鯉魚讓學生看插圖,認識鯉魚的模樣。

guī

烏龜提示學生注意“龜”的下半部是“”不是“電”,“L”一筆上面不出頭。

dūn

蹲可指名一學生做“蹲”的姿勢;發音強調韻母是un;教學字形時,提示學生注意“蹲”的右上部“酋”裏面的一短橫不能丟。

披讓學生聯詞。(例:披上大衣、大地披上綠色的新裝、披星戴月。)

碧綠讓學生組詞造句。(例: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珍珠撒在碧玉盤裏。)

shāng

衣裳“裳”指導學生髮輕聲,後鼻音。

四、試讀課文。

可採取全班輪讀的方式進行。(一人讀一句,或一人讀一節)

五、理清層次,分段。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先啓發學生找出主要段落,然後再給全篇課文分段。(學生如有困難可先默讀)

提問:課文中寫小蝌蚪找媽媽,寫了幾個小節?(二、三兩節。)

中間這兩節是寫小蝌蚪找媽媽,那麼這一段前面一節(第一節)寫的什麼?這一段後兩節寫的是什麼?這樣,課文分成幾段?

課文可分成三段:

1.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

2.小蝌蚪找媽媽。

3.小蝌蚪找到了媽媽。

六、範讀課文。

請小朋友們把書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媽媽》的插圖。看好後聽老師讀課文。老師讀到哪兒,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圖上有關的地方。

(老師範讀全文。學生邊聽邊觀察插圖)

七、複習生字詞。

用小卡片全班輪讀。(一人識一個,聯一個詞)

快讀。(要學生迅速讀出字音)

寫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生字詞。

二、講讀課文。

第一段。

1.出示第一幅插圖。(一張畫有水草的圖,然後貼上一羣小蝌蚪的剪紙。)

提問:你們看,池塘裏有多少蝌蚪?(幫忙學生理解“一羣”。)2.如果後面又來了幾羣(在遠處貼上數羣小蝌蚪的剪紙),這叫多少蝌蚪呢?

(引導學生區別“一羣”與“一羣羣”)

3.(引導學生觀察)誰說說這些小蝌蚪是什麼樣兒的(訓練說一句話:小蝌蚪。)

4.此刻我們看課文上是怎樣寫的?(指名讀第一小節)

5.指點:課文上說小蝌蚪快活地游來游去,告訴我們小蝌蚪很開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們還能夠說什麼快活地做什麼,誰能說一句,(引導學生運用“快活地”一詞,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6.齊讀第一段。

第二段。

1、敘述:小蝌蚪在池塘裏游來游去(邊說邊揭示長了後腿的小蝌蚪的剪紙,貼在的原先的水草圖上),你們看,這時候的小蝌蚪和原先的樣貌有什麼變化?(引導觀察進行比較)。

2、小蝌蚪遊呀遊呀,看見鯉魚媽媽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揭示鯉魚媽媽的剪紙貼在水草圖上,取下未長腳的小蝌蚪)。這時候,小蝌蚪會想起誰呢?(想起自己的媽媽。)哪個小朋友能說一句話,後面用上疑問號,把小蝌蚪想媽媽的情緒表達出來?

(例句:誰是我的媽媽呢?

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呢?

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

……)

3、小蝌蚪想媽媽,就去向鯉魚媽媽打聽。小蝌蚪怎樣問的?鯉魚媽媽怎樣回答的?請一個小朋友讀小蝌蚪的話,一個小朋友讀鯉魚媽媽的話,大家讀敘述的話。

分主角朗讀。

4、小蝌蚪照着鯉魚媽媽的話去找自己的媽媽。小蝌蚪找呀找呀,你們看這時候的小蝌蚪和前面的樣貌又有什麼不同?

(揭示長了四條腿、拖着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紙,貼在水草圖上,讓學生比較。)

5、指點:小蝌蚪先長出的是後腿,後長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正遊着,他們看見了烏龜(取下先貼上的鯉魚剪紙和才長後腿的小蝌蚪的剪紙,再貼上長了四條腿的小蝌蚪和烏龜的剪紙),小蝌蚪會怎樣想的?

6、小蝌蚪是怎樣對着烏龜喊媽媽的?烏龜又怎樣說的?此刻請女同學讀小蝌蚪的話,男同學讀烏龜的話,老師讀敘述的話。

分主角朗讀。

7、你們想,小蝌蚪怎樣會把烏龜當着媽媽的?學生回答後加以指點:青蛙是四腿、闊嘴巴,但不等於四條腿闊嘴巴的就是青蛙。

8、此刻,你們評一評,鯉魚和烏龜的話誰說得全面?(引導學生做出決定)。

第三段。

1、小蝌蚪聽了烏龜的話,又去找媽媽,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生了什麼變化?(貼上脫掉尾巴的小青蛙的剪紙)

2、(取下原先長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紙)小蝌蚪這次怎樣把青蛙認定是自己的媽媽的?

複習讀:鯉魚媽媽和烏龜的話。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該多高興啊!你們想,小蝌蚪會對青蛙媽媽說些什麼?誰能說一句話,後面用感嘆號,把小蝌蚪找到媽媽的喜悅情緒表達出來?

(例句:媽媽,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媽媽,原先你在這兒啊!

媽媽,我們最後找到你了!)

4、小蝌蚪和媽媽見面了,大家都十分高興,它們的話該怎樣讀呢?請一個小朋友讀小蝌蚪的話,一個朋友讀媽媽的話。

分主角朗讀。

5、青蛙的樣貌,課文上是怎樣描述的?讓學生比較。

課文上描述的:

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雙大眼睛。

換一個說法:

荷葉上有一隻大青蛙,背上顏色是綠的,肚皮上的顏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來的。

這兩段話意思差不多,你們說,哪一段寫得好?(課文上寫得好,覺得青蛙很美很可愛。)

齊讀這一段話。

6、那麼課文上是怎樣把青蛙寫得可愛的呢?我們看,寫青蛙的動作,用了哪些詞兒?

(板書:蹲披露鼓)

7、啓發:這些表示青蛙動作的詞,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對大眼睛”換成“瞪着一對大眼睛”,怎樣樣?

8、這是寫青蛙的動作。你們再看,寫青蛙身上顏色也是很講究的。誰能把這些詞兒找出來?

(板書:碧綠的雪白的)

9、比較:

青蛙披着綠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10、指導朗讀。突出四個動詞和這兩個形容詞。

11、小朋友,想一想,爲什麼要把青蛙寫得這麼美呢?

12、講述:因爲青蛙是益蟲。一隻青蛙年能捉一萬五千多條害蟲,我們小朋友要好好保護青蛙。

13、此刻小蝌蚪已經長成了青蛙,它們和媽媽一齊捉蟲了,同學們看看圖,再自己讀讀課文。

(學生自學課文最後一節)

14、出示卡片:蹲蹬

讓學生認讀,並區別其含義。

三、朗讀全文。

四、簡要複述。

小蝌蚪怎樣找媽媽的,我們明白了,在找媽媽的一個多月時間裏,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呢?誰能簡單地說說?

學生默讀,準備複述。

〔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青蛙長尾巴

兩條後腿披碧綠的

兩條前腿露雪白的

尾巴變短鼓

尾巴不見了。蹲

篇二十八: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資料】國小一年級下冊語文S版17課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透過學習瞭解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

2、瞭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點及青蛙的成長過程。

3、體驗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意,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

2、指導學生區別“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不同,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和準確性,培養語感。

3、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上節課我們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和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大家還記得它嗎

1、(出示蝌蚪圖)誰給咱們介紹一下小蝌蚪長什麼樣的?

指名回答

2、出示蝌蚪步驟畫圖——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

(指名回答)

過渡:小蝌蚪們怎樣找媽媽的?這個問題我們還沒解決,我們從這天的學習中尋找答案吧!

二、圖文對照,講讀第二段。

(一)觀察第二幅圖

1、看圖說話

提問:小蝌蚪在找媽媽的時候碰到了誰他們在幹什麼

師:是啊!看見小鯉魚有媽媽帶着,它多想自己的媽媽啊

師:小蝌蚪是怎樣做的呢哪個自然段寫這副圖

生1:第二自然段

師範讀第二自然段

2、想—想:這段有幾句話,哪裏是寫小蝌蚪怎樣做的。

師:小蝌蚪怎樣做的。誰來讀讀?

(指名讀第二句)

(二)理解“迎上去”

1、師:小蝌蚪迎上去問,什麼叫“迎上去”誰來表演下。

師:看看圖畫,誰再來表演?

(引導學生觀察圖表演,明白鯉魚和蝌蚪是應對面說話的,從而理解“迎上去”)

2、表演講解

師:正面向前叫“迎”。在那裏表示禮貌師

師:誰來有禮貌地讀讀這句?

(指名2-3人)

師:哪個鯉魚阿姨來告訴它?

(指名讀鯉魚的話)

3、師:小蝌蚪你此刻明白媽媽長什麼樣貌了嗎?

(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4、再觀察圖二

思考:你們再看,這時候的小蝌蚪和原先的樣貌有什麼變化?(引導觀察進行比較)。

師:誰來讀出小蝌蚪發生變化的句子?

(指名讀第一句)

過渡—師:小蝌蚪帶着鯉魚媽媽的話遊啊遊,一向想着四條腿、寬嘴巴……

看!前面是誰?

生1:烏龜

三、圖文對照,講讀第三自然段

(一)看圖說話

1、師:烏龜什麼樣的啊?

(學生自由說)

師:小蝌蚪不明白是烏龜,只明白四條腿、寬嘴巴就像鯉魚阿姨說的,它們會怎樣做呢?

想一想:課文第3段哪句告訴我們了,找找看?

(指名讀第2句)

2、理解“追上去”

課文中有個詞“連忙追上去”誰來表演?

(評演——師引導學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後要用“追”;二是,體現出了它們以爲找到了媽媽時的高興、迫切的情緒。)

師:你追得那麼快乾嘛?

(着急找媽媽)

師:誰來讀讀?

(指名2-3人,評讀)

師:是媽媽嗎

師:哪位烏龜來告訴我們的小蝌蚪?

(指名讀烏龜的話)

板書:大眼睛、綠衣裳

師:可不是,又不是媽媽。小蝌蚪該多難過啊!

師:如果你是小蝌蚪會怎樣做?

(引導學生體會小蝌蚪不放下,堅持的精神)

3、指導朗讀.

(分主角+齊讀)

4、師:不知不覺小蝌蚪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師貼蝌蚪成長圖2)

師:大家一齊來讀讀變化的句子。

過渡—師:媽媽不僅僅有四條腿、寬嘴巴,還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雖然和媽媽素爲謀面,但是媽媽的樣貌越來清晰了。

師:但它們沒有放下。遊啊遊,來到菏花邊,看到誰?

生1:青蛙

(三)圖文對照,學習四、五自然段

(出示青蛙圖)

1、看圖說話

誰來說說青蛙長什麼樣?

(引導學生口述青蛙樣貌——掌握從上到下口述順序)

師:找找看課文怎樣描述的。

(彙報)

2、出示圖文

(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師:我們一齊讀讀。

師:小蝌蚪們確定是你的媽媽了嗎?確定?

生1:確定!

師:開心嗎?

師:這麼難才找到向媽媽,還不快打個招呼。

3、師:媽媽怎樣回答的。

(指名讀)

師:他們的對話用什麼語氣讀呢?

開心、激動—(指導讀對話2-3組)

師:這時小蝌蚪又變成什麼樣了?

(尾巴變短)

師:不知什麼時候,小蝌蚪已經變成了什麼?天天跟着媽媽去捉害蟲。

4、擴展訓練

師:這天回家給你的爸爸、媽媽介紹青蛙。誰先來介紹一下?

(指名1—2人)

(播放歌曲《小蝌蚪》—觀看小蝌蚪的成長過程)

(四)指導寫字

1、區別“那”和“哪”

師:你怎樣區分他們的?還有什麼不同?

2、組詞?

由詞到句

口絕(開口問話就是“哪”)

3、書寫

(四)總結

師:透過這篇課文你學會了什麼?

(學生自由說)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向家人介紹青蛙

篇二十九: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畫面,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2、體會動物的語言、心理,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使學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人類的朋友,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4、繼續培養學生收集、積累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

2、藉助插圖,去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教學難點:

1、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2、理解文中的詞語。

教具準備:

電腦、圖片、動畫片。

教學過程:

一、觀看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提示:注意觀察小蝌蚪的身體變化。

二、進入新課:

1、整體感知:

指名分段讀,想一想: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他在路上遇見了誰?在文中畫出來。教師進行板書

(三次、鯉魚、烏龜、青蛙。)

2、電腦出示問題,在下階段的學習中帶着問題去學習:(結合上節課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進行篩選後的。)

3、細讀課文:

1)默讀課文,想想哪些內容同插圖有聯繫?

2)分別請學生讀二、三、四自然段,再請學生根據自然段的內容找到相關的圖片把圖貼在黑板上。

3)同桌之間試着結合課文內容講一講圖畫的內容:

(第二自然段開始介紹小蝌蚪的變化,幾天以後,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他向鯉魚媽媽打聽自己媽媽去了哪裏,從鯉魚媽媽那裏他得知: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第三自然段寫過了幾天,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他看見烏龜後,錯認烏龜爲自己的媽媽,從烏龜媽媽那裏得知:自己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服,唱起歌來頂呱呱。第四自然段寫過了幾天,小蝌蚪尾巴變短了,變成了小青蛙。在荷葉上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教師:整個找媽媽的過程,課文是抓住了動物的語言和動作來描寫的。自己認真地讀讀,找出描寫動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詞語,並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來,體會爲什麼這樣寫。結合學生說的教師板書有關動詞:“迎”“追”“遊”

(小蝌蚪“迎上去”說明小蝌蚪與鯉魚遊的方向是相對的,他在有禮貌地打聽。鯉魚媽媽的一番話,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看見烏龜後,就“追上去”說明小蝌蚪和烏龜前進的方向相同,烏龜在前,小蝌蚪在後,表現出小蝌蚪急於找到自己媽媽的心情。烏龜的話使小蝌蚪進一步瞭解了媽媽的外形特點:“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服,唱起歌來頂呱呱。”小蝌蚪看見青蛙媽媽後,就“游過去”說明他看見媽媽後,十分高興。)

4)根據畫面內容,練習有語氣地朗讀:

自由讀

指名讀一讀,說說你爲什麼這樣讀;還可以說說讀書時有什麼困難?

教師進行指導:小蝌蚪想找媽媽,他們詢問鯉魚媽媽時,要有禮貌,讀出渴望找到媽媽的心情;鯉魚媽媽的回答語速放慢,非常可親可敬,讀出關心孩子的語氣。

小蝌蚪叫烏龜媽媽時,要讀出既高興又着急的語氣。烏龜在與小蝌蚪說話時,要讀出寬容、耐心、穩重、熱情的語氣,讀書時速度放慢。

小蝌蚪看見自己的媽媽後,要讀出高興的語氣,青蛙媽媽的話要讀得:親切、自然。

小組練習分角色有語氣、還可以加上適當的表演。

每個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展示。

評一評讀書情況,爲什麼?

4教師提出問題: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他是怎樣變成一隻小青蛙的呢?

學生自己說說: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說,可以用筆畫出生長過程,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明。

在小組內與同學說說,交流交流。

每組選派一名代表進行展示。

教師出示電腦畫面: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再過幾天,()變短了,漸漸地,()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

讓學生讀一讀,自己試着進行填寫。

請學生把答案板書到黑板上:長出後腿→長出前腿→尾巴短了→尾巴不見了。

師生共同讀一讀。

根據電腦畫面畫出小蝌蚪生長過程,與電腦博士比一比。

三、聯繫生活實際談體會: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小青蛙可以幫助人類做些什麼呢?我們應該怎樣做?談談自己的看法。(可以藉助課外資料談。)

教師小結: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保護青蛙。

四、積累所得信息:

讓學生想想通過學習打算積累哪些信息。

在全班範圍內說說,相互交流。

篇三十:《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一、教材簡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部編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3、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瞭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

2.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1、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體現出來的人性優點。

四、教學準備:

ppt詞卡頭飾

五、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六、課堂實錄

(一)、複習導入,鞏固舊知

師:小朋友們,昨天我們已經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請小朋友大聲把課題齊讀一次。

生:17,小蝌蚪找媽媽

師:讀的真好,那小朋友還記得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

生:(齊)青蛙(師貼青蛙圖)

師:你們覺得它們是一家人嗎?爲什麼長相相差這麼大呢,難怪小蝌蚪連自己媽媽都不認識,今天我們就跟着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瞧,我們的小蝌蚪太調皮了,把我們的生字寶寶都藏在荷葉下,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生:(躍躍欲試)行!

(師操作,生根據出現的生字讀詞語)

(學生活動:1、抽查2、齊讀)

【評析:用掛圖展示蝌蚪與青蛙的不同,更夠更好的激發學生一探究竟,走進課文語言的慾望】

(二)、視頻展示,形象感知

師:讀的真好,那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都遇見了誰?

生:想!(一探究竟的願望再一次並激起)

生:那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則視頻!邊欣賞邊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遇見了誰?

(評析:通過看視頻,學生不僅形象的感知了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身體發生的變化,也直觀的瞭解到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學生想走近文本的慾望再一次被引發。)

(三)、走進文本,有所側重

1、啓(第一自然段):想象畫面,步入佳境

師:小朋友看得真投入,小蝌蚪找媽媽時遇見了誰?

生:鯉魚,烏龜。

師:真棒!那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她們都說了什麼?

生:想!(走近文本的慾望被激發)

師:那小朋友趕緊打開課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吧!在讀的過程中請小朋友標出自然段!

師:瞧,我們的.小蝌蚪都被你們的讀書聲吸引過來了(出示小蝌蚪的圖片)。誰能說說你見過的小蝌蚪的長什麼樣?

生1:蝌蚪有大大的腦袋和長長的尾巴。

生2:我覺得蝌蚪很像一個逗號。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師讀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蝌蚪圖)睜開眼睛,說說你見到了一羣怎樣的小蝌蚪?

師:他們在幹嘛?

生:游泳

師:怎樣的游泳啊?

生:快活的,甩着尾巴。

師:你能做一下動作嗎?生做動作。

師: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讀呢?

生:讀出高興勁兒

生:讀出快樂的心情

(生模仿老師有感情讀)

師:讀的真好,小朋友你們看小蝌蚪在水裏遊的多自在啊,我們課文中有一個詞,你們能找到嗎?

生:快活

師:找的真對,那你們能用“快活”說一句話嗎?(培養學生由詞到句的能力)

生1:今天,我很快活!生2:小魚在水裏遊的真快活!

2、承(第二三自然段):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師:說的真好!小蝌蚪快活的遊哇遊,踏上了他尋找媽媽的旅途,在路上他先遇見了誰呢?

生:鯉魚阿姨(師出示鯉魚的圖片並指導學生進行畫面觀察)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那它們跟鯉魚阿姨說了什麼呢?

(生回答,師出示它們的對話,生分組分角色來朗讀)

師:讀的很好,請小朋友認真的觀察一下課文的插圖,小蝌蚪是怎樣遊向鯉魚阿姨的?

迎上去(結合圖畫理解“迎”(面對面)(生讀)

師:那小朋友你們想一想爲什麼我們的小蝌蚪是“迎上去”不是“衝上去”?

生:小蝌蚪有禮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也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

師:那麼鯉魚阿姨是怎麼答的呢?(生讀鯉魚媽媽話)

出示詞卡(四條腿,寬嘴巴)

師:小蝌蚪終於從鯉魚阿姨那裏知道了媽媽的樣子,高興極了,他們連忙小告別了鯉魚阿姨繼續向前遊,當他看見烏龜大叔在水中悠閒地漫步時,連忙追了上去。小朋友們,他門爲什麼要追上去呢?(比較追上去和迎上去。出示圖片)

生:因爲烏龜有四條腿

生:因爲烏龜是寬嘴巴

師:小朋友回答得都很正確,他們誤以爲前方遊動的就是自己媽媽,小蝌蚪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於是高聲叫着——

生:媽媽(引導學生讀出激動,高興的心情)

師:可烏龜大叔仍舊慢吞吞地說(“說”聲音變粗)——(生讀)

出示詞卡(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

分角色朗讀。

3、撥(第四自然段):宣泄情感,以讀養心。

師:鯉魚阿姨和烏龜大叔指導讓小蝌蚪知道了媽媽的模樣,給了他繼續前行的信心和力量,接下來他們又遇見了誰呢?請小朋友們跟你的同桌互相讀一讀,並把青蛙媽媽的樣子用橫線標註出來。

①誰能說一說青蛙的樣子?出示詞卡(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對大眼睛)

師:這是小蝌蚪們的媽媽嗎?(出示青蛙圖)

生:是

師:小蝌蚪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媽媽,心情肯定是無比的激動,誰來讀讀小青蛙跟媽媽說的話?

生:媽媽,媽媽。(師引導孩子讀出激動的語氣)

師:此時此刻,媽媽就在眼前,小蝌蚪還可能對媽媽說什麼呢?(拓展學生思維,學會愛的表達)

師:(引讀)媽媽低頭看見了自己的孩子,她笑着說——

生:(讀青蛙媽媽語)。

師:你們知道嗎?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自己的身體也發生着變化,趕快讀一讀課文,找一找小蝌蚪身體發生變化的句子。(生自由朗讀,邊讀邊找)

師:用筆將這些句子劃下來,在小組裏讀一讀,注意一定要按照順序找哦!(生活動,小組交流)

師:誰來把你找到的句子讀一讀?

生3:“不知什麼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師指圖與學生共同回顧小蝌蚪的變化並在五幅掛圖間板書)

長出後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消失

4、合(最後一段):內外延伸,厚實立體。

①巧妙過渡,走進文末

過渡:執着的小蝌蚪終於找到了媽媽,他們的身體也跟媽媽變得一樣了,小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跟媽媽會到哪裏去嗎?(貼圖五)請同學認真的讀讀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

師:(指圖)看,小青蛙跟在媽媽的後面又啓程了,他將和媽媽一起並肩作戰,捉害蟲,保莊稼,去譜寫一個又一個美麗的童話。

(介紹青蛙知識,出示人類捕殺青蛙的圖片,讓孩子樹立保護青蛙的意識!)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把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整理一下。

師、生:小蝌蚪先……再……接着……最後……(師邊說邊用箭頭將貼圖相連,並在箭頭上板書“先”“再”“接着”“最後”)

(同桌相互練說)

師:來,讓我們再一次用自己最美的聲音,反這個故事講給自己聽吧!(自由讀全文)

【評析:在引導學生感悟教材內容時,老師對教材的整合獨具匠心。避開學生早已熟悉的“怎樣找媽媽”的內容,引導學生先與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感知他們的樣子,再感悟“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樣學生始終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找變化點,讓學生在閱讀思考、表演解說過程中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達到了鍛鍊思維、發展語言的目的。】

七、課外練習,拓展延伸

前段時間,老師發現我們班有很多小朋友在養蠶寶寶,請小朋友們跟爸爸媽媽仔細觀察蠶寶寶的身體變化過程,並用筆記錄下來。

【評析:在引導孩子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然後在把知識遷移到具體的生活中,鼓勵孩子觀察蠶寶寶的生長過程,使得學以致用,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

【教學總結】小蝌蚪找媽媽,這是一個充滿童趣的文學作品。全文圍繞“找”這個中心展開的。班級的植物角剛好有活體,爲這節課的展開帶來了更好的效果,小朋友的興趣很大。

“這麼可愛的小蝌蚪,他卻找不到媽媽了,我們一起幫幫這個可愛而可憐的小蝌蚪好嗎?引入主題,幼兒頗有興趣的開始聽我講故事。由於小蝌蚪遇到的“媽媽”比較多,故事情節較長,我採取了分段教學。當小蝌蚪每次遇到一位“媽媽”,我就開展情節教學,讓2位小朋友分角色表演,用這樣的節教學方式,不僅讓幼兒完整的說完一句話的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積極參加活動的願望。通過幼兒喜形於色的表情中,我知道他們很喜歡這節課,當小蝌蚪再次遇到其他的“媽媽”的時候,有的孩子已經迫不及待的“開演”了。

整個活動的不足之處,我覺得在時間的安排上有點不緊湊,當我要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時候,幼兒的思維還停留在上一個階段。

篇三十一:《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正確分辯: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能力;

培養學生大膽表演、質疑、想像、表達的能力;

3、情感目標:瞭解青蛙是益蟲,懂得保護青蛙。

重點難點:

重點是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難點是分角色朗讀和表演。

教具準備:

頭飾、課中操音樂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親愛的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大家猜一個謎語:

1、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裏面遊呀遊。板書:小蝌蚪

2、綠衣小英雄,田裏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板書: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間是什麼關係呢?板書:媽媽

4、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板書:找

齊讀課題:第33課小蝌蚪找媽媽

二、觀看動畫,理清思路:

1、先請大家看這篇文章的動畫片。

2、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1)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媽媽,先碰到了鯉魚,又碰到了烏龜,最後才找到了他們的媽媽青蛙。

(2)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小蝌蚪怎樣變成青蛙的故事。

隨機板書:找鯉魚烏龜變並在田字格里指導學生寫“變”字

三、配樂朗讀,初步感知:

1、師配樂範讀,學生回答:這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在書上標出。

2、學生配樂按自然段接讀課文後,認讀二類字。

灰黑色迎上去阿姨頭頂披着鼓着

3、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板書:長出後退長出前腿尾巴變短

四、研讀課文,理解內容:

1、那蝌蚪是什麼樣?學習第一段

帯動作表演讀,突出小蝌蚪的特點,增加趣味性,加深對蝌蚪外形的認識。

2、青蛙什麼樣?學習第四段:

採用換角色自述的方式,讓孩子們進一步加深對青蛙外形的認識。如——

例:我是一隻大青蛙,我頭上鼓着一對大眼睛,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條腿,寬嘴巴。(闡述自己的特徵)

3、跳課中操《小青蛙找家》

4、指導寫“披”字

5、採用分角色朗讀、帯頭飾表演等形式分別學習二、三、五段。

(1)用情景模擬和看課件演練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詞的意思;並板書:迎追遊

(2)指導朗讀不同的語氣:小蝌蚪的焦急和欣喜鯉魚媽媽的溫和烏龜的慢吞吞青蛙的慈祥和疼愛

(3)引導質疑:爲什麼把烏龜當成它們的媽媽呢?(因爲烏龜也有個大嘴巴)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認錯,是因爲鯉魚媽媽沒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徵描寫清楚,才造成這樣的誤會。以後我們在描寫人物外貌的時候一定要描寫全面和具體,把特徵說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對,不能根據身體的部分的特徵就去判斷,也就是說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瞭解。

五、板書總結,回顧全文:

這篇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找,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後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先長出兩條後退,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

課堂練習:

小蝌蚪先長出(),過了幾天,又長出(),再過幾天,()變短了,漸漸的,()已經不見了,變成了()。

六、資料彙報,知識拓展。

1、青蛙:兩棲動物,頭部扁而寬、口闊、眼大,皮膚光滑,顏色因環境而不同,通常爲綠色,有灰斑。趾間有薄膜相連,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躍,會游泳,多在夜間活動。幼體叫蝌蚪,主要吃田間的害蟲,對農業有益。又稱田雞。

2、青蛙的本領可大啦!一天可以吃七十多隻害蟲,一年可以消滅一萬五千多隻害蟲。是人類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愛護關心它。

3、青蛙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員三千多種。有綠衣青蛙,生活在水中,兄弟有很多,他們有的是穿紅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陸地上,有的生活在樹上……

3、青蛙是人類的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農民伯伯親切地稱之爲“護穀神”。爲了讓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適、安全些,我們作爲他的朋友,應該用心去愛護關心他。同學們,你們能爲他做點什麼嗎?(環保教育)

4、師總結: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應該保護青蛙。

5、填空後總結:老師明白了,原來啊,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是自己的身體都在發生變化。

活動4【練習】鞏固練習,理解內容

1.說一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他們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又過了幾天,長出兩條(),沒過多久,()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只能捉害蟲的()。

2.讀最後一段。

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______________已經_______________。

篇三十二: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寶寶學畫小蝌蚪的基本技能。

2、讓寶寶在回憶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感受小蝌蚪找媽媽時的心情,我們應該幫助它們。

二、活動準備:

1、寶寶認識過許多小動物,包括小蝌蚪找媽媽故事裏的所有動物。

2、寶寶已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理解故事情節。

3、小蝌蚪找媽媽添畫的紙、油畫棒等。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磁帶。

三、活動過程:

1、寶寶,青蛙媽媽的寶寶是誰?(小青蛙、小蝌蚪等)。

2、小蝌蚪長的`怎樣,大大的腦袋,黑黑的身體,細小的尾巴扭一扭。教師又指着小蝌蚪說,小蝌蚪正在找媽媽。(教師邊念兒歌邊示範畫小蝌蚪)

篇三十三: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認識一個部首。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3、初步瞭解小青蛙變化成長的過程,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點:隨文認識7個生字,指導書寫2個生字。

教學難點:初步感知小青蛙變化成長過程。

教學用具: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 導讀,引出課文

剛纔同學們背誦的詩歌(《小青蛙寫詩》)裏,有這樣一句,“小蝌蚪游過來說,我給你當個小逗號。”爲什麼“小蝌蚪”(板書)能當小逗號?你見過小蝌蚪嗎?用自己的語言形容一下他的樣子。

可是這些可愛的小蝌蚪,卻找不到自己的媽媽了,今天我們就和他們一起去——找媽媽(板書)

二、 初讀,認識生字

1、教師範讀課文

老師先讀一遍這篇小童話故事,同學們要關注一下你在預習時圈畫出來的生字,是否與老師的發音相同。

2、學生自由讀文

小蝌蚪最後有沒有找到他們的媽媽啊?(找到了)課文寫得真有意思。

現在請同學們大聲地、自由自在地讀一遍課文,注意遇到不熟的生字和詞多讀幾遍。

3、指名分段讀文

同學們在預習時已經把自然段的序號標好了,共有幾個自然段啊?(五個)

現在老師就請幾名同學分自然來朗讀一下,別人讀的時候我們要怎樣做呢?(學會傾聽,當好小老師。)

再分段讀一遍。

4、分段讀給同桌聽

還想讀嗎?這樣,讓大家都有讀的機會,每人一個自然段,讀給你的同桌聽聽吧!比一比,看誰的讀得字音正確,句子通順。

5、認識生字

同學們讀得特別認真,有一羣小朋友都被感動了,想和大家認識認識,請同學們輕輕放下課本。

集中認識:色:新部首,刀字頭。記字方法,尾巴上長把刀。黑灰色,你還知道什麼表示顏色的詞?說一句話。

身:擴詞。

他:與“她”寫法區別,與“她”、“它”用法區別。 阿:方言,還有稱阿媽,阿姐等。區別語氣詞“啊”的用法 。

三、 精讀課文,隨文識字

1、學習第1自然段。

現在我們把生字送回到課文中,----,請你讀一下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想,你覺得小蝌蚪們的心情怎麼樣呢?(快活)

學習“活”字。快活,找個近義詞,快樂。說一句話。

學習“甩” 字。表動作,像動物甩着長長的尾巴。做甩手的動作。

重點詞:游來游去,仿說, 來 去。

2、學習第2自然段。

長着黑灰色身子、長尾巴的小蝌蚪在水裏快活地游來游去,接着他們的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又發生了什麼事了呢?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段。看一看閱讀提示中的問題你能不能解決了。

閱讀提示:(1)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2)用“---”畫出小蝌蚪說的話。

(3)用波浪線畫出鯉魚媽媽說的話。

瞭解小蝌蚪身體的變化:長出了兩條後腿。

理解“迎”的`方向,是向對面去。

分角色讀句子。

學習“食”字,在哪見過,擴詞。習慣養成教育,不要多吃零食。

3、鞏固1、2段中的生字,開火車帶拼音讀,去拼音讀。

四、指導寫字。

指導書寫:色:上下結構。撇稍長。

身:獨體字。第四、五、六筆都是橫。第七筆撇要出頭。

(1) 學生跟老師書空,觀察;

(2) 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3) 提出存在的共性問題。

五、 總結。

在本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

篇三十四: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媽媽媽媽你在哪?寶寶一起幫助它。

啊,青芫褪悄懵杪琛?

3、寶寶操作畫,教師放錄音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教師鼓勵

4、畫得又像又好的寶寶。

5、評價作品與兒歌一起講述,獎勵畫面好的寶寶。

篇三十五: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設計意圖:

春天來了,池塘裏遊淶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幼兒的最愛,他們關注着小蝌蚪的變化,伴隨着小蝌蚪的變化我給孩子們講述了故事《 小蝌蚪找媽媽》,故事中小蝌蚪們一會兒游到東一會兒游到西的動態變化使我想到,在體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有聽信號向指定方向走的教學目標,原來的活動方法是先念一段兒歌然後向指定方向跑,教學中幼兒常出現機械應付的現象,易失去活動的耐心和興趣,我想如果我能用這個故事情節貫穿活動的始終,把故事作爲一種隱蔽性的環境,掩蓋教學目標,那麼將會增加活動的樂趣,調動幼兒的活動的興趣,使孩子們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這樣既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滿足了一定的活動量。

教學目標:

1、教幼兒練習聽信號向指定方向跑,鍛鍊幼兒腿部肌肉力量。

2、培養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教學準備:

1、知識準備:熟悉《小蝌蚪找媽媽》,教師和幼兒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師在場不同方位扮演(鴨、魚、龜、鵝、青蛙)媽媽。

3、幼兒胸飾(可正反翻轉)一面爲小蝌蚪,一面爲小青蛙。

4、音樂帶。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教師和幼兒在場地中間蹲下作睡覺狀)

(音樂聲中)春天來了,暖和的春風輕輕地吹着,陽光照着池塘裏的水,青蛙媽媽生的卵慢慢活動起來,變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們在水中游淶游去,十分快活。

教師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甦醒,隨音樂在水中自由自在遊淶游去,活動身體。

〔評:教師以角色身份帶領着幼兒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動,做遊戲前的準備活動〕

二、中間部分

1、老師:聽,什麼聲音?咦,小夥伴們,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讓我們一起去問鴨媽媽吧!

2、小蝌蚪們游到鴨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鴨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裏?

鴨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好孩子,去問魚媽媽吧!

3、蝌蚪們游到魚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魚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裏?

魚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烏龜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魚媽媽,再見!

4、蝌蚪們游到烏龜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烏龜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裏?

烏龜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鵝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烏龜媽媽,再見!

5、蝌蚪們游到鵝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鵝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裏?

鵝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穿着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你們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繼續遊,青蛙媽媽來了。

小蝌蚪:啊!我們找到媽媽啦!

三、結束部分(小蝌蚪們翻出小青蛙胸飾)

1、(音樂歌曲小青蛙)小青蛙們高興地圍着媽媽跳舞,做各種親熱的動作,跟着媽媽一邊呱呱叫,跟着媽媽一邊學蛙跳。

2、青蛙媽媽:孩子們,田裏的害蟲可多了,練好本領跟媽媽一起去捉害蟲吧!

3、青蛙們捉到害蟲後,高興地和媽媽一起聽着音樂自由舞蹈。

自我評析:

小班幼兒的模仿性強,喜歡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跟着做什麼,適合開展集體性的遊戲,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教師也和幼兒一起扮演着同樣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帶領幼兒活動,以角色的情緒影響着幼兒情緒,使幼兒自然而然的跟着活動,活動的情節性既主動的迎合幼兒又不失教學目標,活動中有一定的運動量,強度適合小班,整個活動中幼兒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情緒參與遊戲,遊戲中的音樂使得孩子們更加投入,也使遊戲增添了一份吸引力。遊戲中的對話既鍛鍊了幼兒的語言又培養了幼兒自覺使用禮貌語言的良好習慣。

篇三十六: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理念】

低年級語文教學要緊緊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徵,融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爲一體。寓知識的傳授於同學自身的體驗學習中,在此之上,培養同學思維,訓練其語感,提高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故事教學的基本戰略必需堅持“趣中學,學中用,用中悟”。《小蝌蚪找媽媽》一文的公開課教案,力圖落實和體現上述教學理念。爲了從知識、能力、情感三角度落實好本文的教學,我在設計中還充沛考慮到教材的特點,兒童自身的特點,抓住“六”個字──“變”、“趣”、“演”、“引”、“板”、“讀”,進行全文的設計。

【教學特色】

以“趣”爲經,以“學”爲緯。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看圖學文,文章語言優美、畫面形象、情節生動,很適合低年級同學的口味。全文貫穿兩條線:一是“找”,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協助下找到了自身的媽媽,二是“變”,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三次明顯的變化。根據教學要求,這篇課文的教學要落實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⑴ 重點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動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並學會運用。

⑵ 通過圖文結合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中的形體變化。

能力目標:

⑴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 藉助學文,培養同學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

德育目標:

讓同學知道青蛙是捕獲害蟲的能手,教育同學從小維護有益動物。

【教學主要環節和意圖說明】

一、變──變序教學,突出對比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在結構上有鮮明的特點:構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依照“小蝌蚪看到了誰,說了什麼”的層次來佈置段落內容。因爲這點,以往大多教師均從指導同學學法入手,依照故事發展布置教學。爲了突出全文的重點,我採用了變序的教學方法來處置,目的是直奔主題,理清線索,掌握重點,讓同學對全文知識有更清的理解。變序法流程體現在:

1、小蝌蚪的外形特點怎樣?

(學習第一自然段)

2、青蛙媽媽的外形特點怎樣?

(學習第四然段)

3、小蝌蚪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

(找出小蝌蚪身體變化的句子)

4、小蝌蚪是在誰的協助下找到了媽媽?

(指導對話朗讀)

變序處置,我認爲有三點好處:

1、對比鮮明:讓同學通過對比的方法感知二者外形的不同特徵,找出不同點,從而自覺生疑: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2、重點突出:鯉魚媽媽和烏龜協助小蝌蚪這一內容僅僅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但在全文中不是重點內容,放置在最後教學,使全文重點得到突出。

3、線索鮮明:一篇文章猶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教師處置教材的工作就是去枝刪葉的過程,突出主幹,以便讓同學更清楚地看到全文的線索。

二、趣──以趣促智,調動情感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對於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缺乏主動意識,只有充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變知識的傳授爲娛樂體驗,寓教於樂,才幹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自身就是一篇知識性、趣味性很強的課文,如何突出趣味性又不失知識性,科學有效地處置好兩者的關係,我做了以下的設計:

1、兒歌朗讀扮演。

小蝌蚪長成青蛙時,身體發生了三次明顯變化,爲了讓同學瞭解並掌握這一知識,在課文的學習中,我佈置了兒歌朗讀扮演。(自編內容)

生:我是一隻小蝌蚪,我要去找媽媽啦!

師:不好!

生:(接)怪事發生了。

師:(驚奇地)怎麼了?

生:啥時長出後腿啦,接着長出前腿啦!身子天天在變化,我已長成青蛙啦!(呱呱呱)

2、謎語引入課題。

利用兒童喜歡猜謎語的特點,我引用了兩則謎語: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裏面遊呀遊。(小蝌蚪)綠衣小英雄,田裏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通過謎語的引用,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起到了導入課題的作用: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爲什麼長相相差這麼大?難怪小蝌蚪連自身的媽媽都不認識了,今天,我們就一起隨着小蝌蚪一同去找媽媽。板書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3、自述介紹。

在第四自然段的學習中,爲了讓同學對青蛙的特徵有更爲鮮明的印象,我設計了角色扮演自述的環節:同學們,假如你現在就是青蛙媽媽,你有什麼想對大家說嗎?目的是引導同學練習用“鼓着”“披着”“露着”三個詞語說話,活用詞語。同時活躍課堂氣氛。由於問題的設計讓同學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他們的主體性,參與性一定會大大增強。同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回答:

生:我是一隻大青蛙,我頭上鼓着一對大眼睛,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條腿,寬嘴巴。(論述自身的特徵)

生:我是一隻大青蛙,我的身手可大啦!我一天可以吃七十多隻害蟲,一年可以消滅一萬五千多隻害蟲。我是人類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保護關心我。(論述自身的身手)

生:我是一隻大青蛙,我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員三千多種。我是綠衣青蛙,生活在水中,我的兄弟有很多,他們有的是穿紅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陸地上,有的生活在樹上……

三、演──以演悟理,形象生動

“游過去”“追上去”“迎上去”三個詞語的理解與運用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重點,我摒棄了教師僅僅從字義上區別理解的方法,利用小朋友們善於觀察,善於模仿的天性,設計了以下環節的教學:

1、找一找:找出課文中三個動詞所在的相關句子讀一讀。

2、看一看:通過播放軟件,讓同學從觀察中初步體會三個動詞表示的不同方向。

3、貼一貼:教師製作幾個箭頭,讓同學根據看到的畫面,通過箭頭的不同擺貼來釋義。

如:“迎上去”表示爲:

“追上去”表示爲:

“游過去”表示爲:

4、演一演:理解詞語的目的是應用詞語,爲了讓同學深刻體會“迎上去”一詞的意義,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當老師來到王明家,王明會怎樣?(師生扮演)演完之後,請同學們根據所看到的情景說一句話,要求用上“迎上去”一詞。

如:江老師來到王明家,王明主動迎上去,說:“江老師,您好,歡迎您!”

通過演一演,說一說,同學們體會到“迎”指的是兩者方向相對,而且帶有主動熱情的意思。課文中小蝌蚪迎上去的目的是找聽媽媽的下落,所以讀起來也要特別有禮貌。

四、引──巧妙過渡,渾然一體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爲了讓同學順利地從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轉向另一知識點,我巧妙地設計瞭如下過渡語:

同學們,這篇課文不但語言優美,畫面更加生動,下面請大家欣賞第一幅圖──池塘裏的小蝌蚪。(播放軟件)

小蝌蚪雖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他們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什麼。這不,他們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媽媽呢,他們找呀找,終於找到了自身的媽媽,原來就是一保可愛的大青蛙。(貼出青蛙圖)

課文中青蛙媽媽說:小朋友,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同學們,你們知道小蝌蚪是什麼時候長成青蛙的嗎?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到了他們的身體發生了變化?

小蝌蚪,你們找到媽媽,多虧了誰的協助啊?(引出二、三自然段內容)

青蛙是人類的朋友,是莊稼的維護神,農民伯伯親切地稱之爲“護穀神”。爲了讓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適、平安些,我們作爲他的朋友,應該用心去保護關心他。同學們,你們能爲他做點什麼嗎?(環保教育)

五、板──畫龍點睛,提綱挈領

這篇課文的板書,我試圖把“文字”與“圖片”結合起來,突出趣味性,體現板書的“美”。

六、讀──讀中悟情,積澱語感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習語文,就是爲了掌握這個重要的交際工具,既積累語言,積澱語感。於永正說過:掌握自行車、汽車等代步的工具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擁有。車子可以買,語文呢?語文得靠讀、背。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也是一篇很好的朗讀訓練範文。文中有三段對話,教學時指導同學體會對話的語氣,從中學習交際,這也是本文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

指導小蝌蚪與鯉魚媽媽的對話朗讀,應強調讀出禮貌的語氣;指導小蝌蚪與烏龜的對話時,應讀出急切的語氣;指導小蝌蚪與媽媽的對話時,應讀出高興,愉悅的語氣,體會母子相逢激動的局面。

篇三十七: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要求:

1、學會13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認識3個新字。完成課後有關詞句練習。能說出趨向動詞的不同用法。

2、理解課文內容,回答課後問題。初步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3、仔細看圖,講述圖意,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和表態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要保護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正確理解動詞。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或幻燈片)、蝌蚪貼圖、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昨天,老師撿到了一張“尋人啓事”,你們想看看嗎?

2、(出示尋人啓示)讀: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聽說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引導看圖

1、圖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麼地方?(指名看圖)說說小蝌蚪的樣子。

(學生試說: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黑的,長着長尾巴。)

2、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鯉魚烏龜)教師相機板書:烏龜

三、自學課文

老師提出要求,對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瞭解字義,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讀懂。讀後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寫小蝌蚪找媽媽的?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有什麼變化?

四、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習生字新詞。

(1)在課文裏找出生字,畫下來,讀一讀,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說說生字的結構特點,然後寫一寫。

(3)教師重點指導:

蝌蚪,kēdǒu,都是左右結構,蟲字旁。

羣,qún,13筆,左右結構。

灰,huī,6筆,半包圍結構,右下是“火”。

腿,tuǐ,13筆,左右結構,右邊是退。

姨,yí,9筆,左右結構,左邊女字旁,右邊夷字邊。注意“女”作偏旁時,橫不要出頭。

寬,kuān,三拼音,10筆。

嘴,zuǐ,要讀準平舌音,注意寫好右邊的筆畫。

龜,guī,7筆,注意下邊的寫法。

擺,bǎi,左右結構,13筆。

追,zhuī,翹舌音,9筆。要寫好右邊。

肚,dù,左右結構,7筆。

鼓,gǔ,左右結構,13筆,注意寫好右邊的筆畫。

2、試着回答問題:小蝌蚪是什麼樣的?小蝌蚪怎樣長成青蛙的?青蛙長得什麼樣?

五、課堂練習

認記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認讀生字新詞。

2、聽寫:蝌蚪

一羣灰色

烏龜寬嘴巴

鼓眼睛

3、說說小蝌蚪和青蛙的樣子。

二、導學課文

1、導讀第1自然段

(1)課文裏是怎麼描寫小蝌蚪的呢?(一羣小蝌蚪,長着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裏游來游去。)教師一邊講評一邊板書:池塘一羣黑灰色

(2)小蝌蚪現在在做什麼呀?(快活地游來游去)

(3)小蝌蚪在池塘裏快活地游來游去,我們也來快活地讀讀書,請齊讀第一段。

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怎麼了?(長出了兩條後腿。)(師貼長後腿的畫於黑板上)

(4)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媽媽了,於是鯉魚媽媽決定幫助它們找媽媽,它是怎樣回答的呢?課文又是怎樣寫的呢?我們就是這羣小蝌蚪,再來讀讀他們的話。(生讀蝌蚪的話)

(5)(出示——鯉魚)老師現在來當鯉魚媽媽,誰來當小蝌蚪,向我打聽?(請學生當小蝌蚪來練習)

(6)交換,學生念鯉魚媽媽,教師念小蝌蚪。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師生對讀,邊讀邊做動作)

(7)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蝌蚪媽媽的特點是什麼?(四條腿,寬嘴巴。)

2、導讀第3自然段

(1)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繼續遊啊遊,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又長出了兩條前腿。)(師貼長前腿的畫於黑板上)

小蝌蚪又錯把烏龜當媽媽。(烏龜同青蛙一樣是四條腿,寬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從背後趕上去打招呼)表演動作。

3、導讀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讀本段。青蛙媽媽什麼樣?找出描寫大青蛙的句子。

板書:四條腿(蹲)

寬嘴巴

大眼睛(鼓)

綠衣裳(披)

白肚皮(露)

理解“游過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媽媽,心裏很高興、很踏實)表演動作。

4、齊讀第5自然段。

(1)小蝌蚪象我們同學一樣聰明,認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又會發生什麼變化暱?(小蝌蚪尾巴變短了)(師貼出小蝌蚪尾巴變短的圖片)小青蛙以後跟着媽媽做什麼?(捉害蟲)

5、小結: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專門吃害蟲。青蛙善於捕捉害蟲,一隻青蛙一天要吃害蟲40~50只,多的達到200多隻。一隻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隻害蟲。所以,我們要保護青蛙)

三、課堂練習

1、讀寫生字新詞。

2、仿寫句子。

地點有什麼樣子幹什麼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大腦袋,黑灰色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有一羣鵝

有一羣小雞

有一隻猴子

第三課時

一、複習檢查

1、看拼音,寫漢字。

Qīngwāmāmayǒusìtiáotuǐ,kuānkuāndezuǐba,gǔzhedàyǎnjing,pīzhebìlǜdeyīshang,lòuzhexuěbáidedùpī。

2、說說小蝌蚪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青蛙的——開始什麼樣?後來呢?

教師板書:

大腦袋

黑灰色

長尾巴→長兩條後腿

長兩條前腿尾巴變短

尾巴不見了→脫掉了尾巴→換上了綠衣裳。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把課文內容講一講

老師提示線索:池塘裏……小蝌蚪遊呀遊……小蝌蚪遊呀遊……小蝌蚪遊呀遊……,不知什麼時候……

四、總結

課文裏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講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每一段的寫法都是一樣的:先寫小蝌蚪的變化,再寫小蝌蚪看見了誰,最後用對話來結束。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詞,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作者根據圖畫的主要內容,合理想象,按順序寫出了這樣一篇好文章,對我們今後的看圖作文會有幫助。

五、課堂練習

1、說說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好青蛙和蝌蚪。

2、完成課後習題3。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啓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着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祕地告訴學生,剛纔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啓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啓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裏?聽說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有趣導入課文以後,隨即拋出問題。

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着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

a、讀這兩小節,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裏遊,就追上去。

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

d、分角色朗讀並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啓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爲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爲:“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着大眼睛,披着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麼樣暱?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爲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並加以引申。通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通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儘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爲學習的主人。

篇三十八: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設想: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找媽媽》這是一篇童話,蘊含了從小要學會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圖文結合。爲了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我注意了下面幾點:

1、針對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中培養他們動腦、動手的能力。在學完每幅畫之後,讓學生表演有關內容,這樣激發課堂氛圍,加深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在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3、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4、大膽運用心靈換位新教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中,創建和諧的語文課堂。

教學內容:

新課標語文s版一年級下冊,第17課《小蝌蚪找媽媽》。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2、在理解課文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結合圖和課文,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2、引導學生理解迎、追、跟的動作。

教具準備:多煤體課件、自制頭飾

教學過程:

一、引用謎語,激趣導入。

1、師:圓圓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游,長大後是莊稼的好朋友。(小蝌蚪)

2、引出課題:今天啊,小蝌蚪的媽媽不見了,我們一起來幫它們找媽媽,好嗎?板書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放第一自然段錄音。(出示第一幅圖)

(1)師:咦,小蝌蚪在幹什麼?(在池塘裏快活的游來游去)(提問法)

(2)師:小蝌蚪什麼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引導觀察)

(3)通過回答以上問題,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內容。齊讀第一自然段。

2、操作出現第二幅圖

(1)引導學生觀察,此時的小蝌蚪和原來的小蝌蚪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長出兩條後腿)。

(2)小蝌蚪遇到了誰?問了什麼?鯉魚媽媽說了什麼?(學生自己讀,分角色讀)

(3)指名上臺表演。(理解迎上去,指導朗讀小蝌蚪問的話。)

(4)提問:從鯉魚媽媽的口中,小蝌蚪瞭解到媽媽有什麼特點?(反饋:四條腿,寬嘴巴)

(5)師:小蝌蚪照着鯉魚媽媽的話,繼續找媽媽。

3、點擊第三幅圖。

(1)師:過了幾天,小蝌蚪又有了什麼變化?(長出了兩條前腿)。放課文第三段錄音。

(2)這次,它們又遇到了誰?(烏龜)。它們是怎麼樣做的?(追上去喊媽媽)

(3)區別迎和追的動作。

(4)小蝌蚪爲什麼會叫烏龜媽媽?(聯繫前面的內容,學生反饋)。烏龜是小蝌蚪的媽媽嗎?(不是)那烏龜是怎麼對小蝌蚪說的?(指名讀一讀)。引導學生想象:聽了烏龜的話,小蝌蚪心裏會怎樣想?

(5)分角色朗讀。指名上臺表演。

(6)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媽媽,它們又照着烏龜的話去找媽媽了(激趣法)

4、操作出現第四幅圖。

(1)師:過了幾天,小蝌蚪變成什麼樣了?(根據投影回答)(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它們又遇到了誰?(根據投影回答)(青蛙)那它是什麼樣子的?(四條腿,寬嘴巴,頭頂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提問法)

(2)小蝌蚪叫了什麼?青蛙媽媽說了什麼?(聽課文第四段錄音)

(3)那小蝌蚪現在高興嗎?爲什麼高興?

(4)分角色朗讀。指名上臺表演。

5、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1)師,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天天跟着媽媽去捉害蟲)

(2)通過讀最後一自然段,理解小蝌蚪的形體裁變化,(尾巴不見了)(也就是終於長成了青蛙)。

三、圖片演示,鞏固提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然後尾巴變短了,最後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的過程。

四、總結全文,評價體驗。

1、師: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還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所以我們要保護它。

2、我們在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你有什麼收穫嗎?學生總結(自由發揮)。

五、拓展延伸,靈活運用。

下課後,小朋友想一想還有哪些動物是莊稼的好朋友,再跟老師、同學、爸爸、媽媽說一說,好嗎?

六、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長出兩條→長出兩條→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

後腿 前腿

(迎) (追) (遊) 跟

鯉魚 烏龜 青蛙 捉害蟲

篇三十九: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設計意圖

“引導幼兒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數學的重要和趣味性”是我們追求的教育目標。中班下學期,孩子已形成了初步數概念,但很多孩子還不能正確判斷大小、排列方式等不同,但數量相同的各種物體的數量,面對孩子當前的狀況,結合幼兒認知特點及發展需要,我設計本次活動,教學活動目的就是利用遊戲化手段,創設故事情景,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操作、探索中,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的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物品的數量,發展觀察及點數能力,體驗數數帶來的快樂。

活動目標

1、能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的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物品的數量。

2、發展觀察及點數能力,體驗數數的快樂,並能說出幾種動物的特徵。

活動準備

課件、鴨子、烏龜、螃蟹、魚、蝸牛、青蛙等大小圖片若干、音樂、背景圖。

活動過程

一、數一數,引導幼兒準確點數10以內物體的數量

1、出示課件,用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境,引導幼兒準確觀察點數10以內物品的數量。

(1)出示7條魚,引導幼兒正確點數。

“小蝌蚪遇到了誰?數數有多少?”

(2)出示9只烏龜,引導幼兒正確點數。

(3)出示10只鴨子,引導幼兒進行封閉式點數。

2、利用小蝌蚪經過4次隊形變化但數量不變的情景,引導幼兒初步理解量的守恆。

“想一想,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變了幾次隊形?”

“小蝌蚪的數量有變化嗎?”

教師小結:儘管小蝌蚪變了4次隊形,但蝌蚪的數量沒有變,都是6只。

二、猜一猜,說一說,進一步加深對動物特徵的認識。

1、利用課件,通過局部猜鴨子、烏龜、螃蟹等幾種動物特徵。

2、拓展思維:除了剛纔說的動物外,你還知道哪些動物並說出其特徵?

三、做一做,能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等的影響準確判斷10以內物品的數量

1、介紹材料,交代操作要求。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師幼共同驗證,引導幼兒發現“祕密”。

活動延伸:

和孩子一起隨音樂跳舞!

篇四十: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活動目標

1.練習原地轉圈和聽信號向指定方向跑。

2.用眼睛尋找目標後能快速行動。

3.遵守遊戲規則,奔跑時能夠避免碰撞。

4.幼兒能自主結隊進行遊戲,學會與他人協作,提高團結協作能力。

5.讓幼兒初步具有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體驗健康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青蛙、鴨子、白鵝頭飾各一個。

2.幼兒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學會表演“小蝌蚪”。

活動過程

1.準備活動,引起興趣。

幼兒跟着教師學小蝌蚪做操:“小朋友,我們一起來做操吧!點點頭呀點點頭,伸伸臂呀伸伸臂,蹲一蹲呀蹲一蹲,彎彎腰呀彎彎腰,踢踢腿呀踢踢腿,跳一跳呀跳一跳,抱一抱呀抱一抱。”

2.玩遊戲――小蝌蚪找媽媽。

(1)教師介紹遊戲規則。

“小蝌蚪”邊念兒歌邊自由地游來游去,當唸到“轉個圈想一想,媽媽媽媽在哪頭”時,就原地轉圈仔細想;當唸到“快去找媽媽”時,首先看清媽媽在哪裏,然後趕緊跑到媽媽身邊。

(2)教師與配班教師分別帶上青蛙、鴨子、白鵝不同的頭飾,組織幼兒遊戲。

(3)請一名幼兒扮演“青蛙”進行遊戲。

注意提醒幼兒在奔跑時注意避讓,防止碰撞。

3.放鬆活動――我是快樂的小青蛙。

教師帶領幼兒模仿小青蛙,放鬆並整理各種動作。

教學反思:

從這個活動中,我認識到幼兒園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以孩子爲主體,同時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變換教學手段和方法,從而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準確地掌握知識。帶領幼兒遊戲時,要顧及到絕大多數的孩子,將個別示範與分組遊戲、集體遊戲相結合,可以根據幼兒的課堂情況不斷地變換遊戲形式,從而提高每個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篇四十一: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來自於中班下冊”青蛙“這一主題裏的一個活動。動物主題中蘊含着豐富的教育內容。以幼兒感興趣的動物爲載體,通過聽聽、說說、遊戲等活動,能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語言是幼兒交往、認識事物、保存知識、發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因此學習對話貫穿始終。

目標

1、能安靜地傾聽故事,知道故事名稱、理解故事內容;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的能力。

2、根據故事內容,分角色表演。

準備

1、小蝌蚪的頭巾若干,把幼兒打扮成小蝌蚪

2、活動教具一套

3、錄音機、磁帶

過程

1、分段欣賞故事,學講角色對話

(1)幼兒聽音樂跟着老師學小蝌蚪遊的動作(雙臂交叉抱住身體、晃着頭),遊進池塘(活動室)

老師:噓---(幼兒安靜下來)暖和的春天到了,睡了一個冬天的青蛙媽媽醒來了(老師做動作、幼兒學動作)……產下許多圓圓的卵(老師、幼兒全體蹲下扮成卵)……青蛙媽媽產下卵慢慢地活動起來了(做動作)……非常地快樂。

(2)逐一出示活動教具,幼兒在提問中學講對話

a.有一天,鴨子媽媽……小蝌蚪高高興興地向前游去(邊講邊操作活動教具)

老師:小蝌蚪看到了什麼?怎麼問?鴨媽媽怎麼回答?

b.一條大鯉魚……小蝌蚪再向前游去(邊講邊操作活動教具)

老師:把誰當成了媽媽?大鯉魚怎麼說?

c.一隻大烏龜在前面遊……小蝌蚪又向前游去

老師:又把誰當成了媽媽?烏龜媽媽怎麼說?

d.小蝌蚪遊呀遊……結束

老師: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開始時它怎麼問青蛙媽媽?青蛙媽媽怎麼說?(瞭解青蛙生長過程)

e.告訴幼兒故事的題目

老師:剛纔我們講的故事題目是《小蝌蚪找媽媽》(跟念)

2、安靜地聽錄音,整體欣賞故事。

下面我們完整地聽錄音機阿姨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老師:聽完後問:小青蛙找到了媽媽心情怎麼樣?

那麼你們遇到高興的事情會怎麼樣?

(深入詞彙,要求幼兒把自己高興的情形表現出來)

3、學習分角色表演,學講對話。

(1)故事裏誰是你最喜歡的,爲什麼?

(2)請喜歡鴨媽媽的小蝌蚪到鴨媽媽身邊來(將活動教具中的鴨媽媽貼在椅子上)

同樣請喜歡鯉魚媽媽、烏龜媽媽、青蛙媽媽分別站好

喜歡做小蝌蚪的和老師一起

(3)教師講敘述內容,幼兒分角色表演並說出對話內容。

(4)聽錄音,自由分配角色表演。

(5)結束:小蝌蚪咱們和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青蛙媽媽一起到外面遊玩去。(離開活動室)

活動反思:

1、本次活動先分段欣賞故事,利用活動教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幼兒在活動中獲得了多方面的知識,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有禮貌地問答以及開心時你會怎樣表現,挖掘了活動中有價值的、隱在的教育機制,使幼兒得以全面發展。

2、活動第二部分以角色遊戲的形式進行,讓孩子自由選擇故事中的角色,符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同時體現了孩子的主體性。最後孩子自由組合分角色表演,使活動進入。幼兒在活動中的積極性很高,從頭到結束都保持着濃厚的興趣。

3、活動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聽聽說說玩玩動靜結合,做到”動“、”靜"結合,有張有弛,幼兒學起來有勁,教師上起來省心,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篇四十二: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本課以感情朗讀爲基本任務。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不斷提高自主識字、自主閱讀能力。

5、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點

藉助圖畫或其他手段識字、讀書。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課件或掛圖、生字卡、文中動物的頭飾。

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

1、出示謎語:“大腦袋,圓肚子,細尾巴,黑身子,變變變,長出四條腿,去了細尾巴。吃飽了,呱呱呱,抓害蟲頂呱呱。”你知道它是誰嗎?

(學生猜謎,開展討論)

2、課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書課題:34、小蝌蚪找媽媽

二、創設情境,感知課文

1、同學們知道小蝌蚪去哪找媽媽嗎?怎麼找的?找到了沒有?(觀看動畫課件)

2、組織學生自由讀課文

(1)巡視自讀情況,發現學生讀文中困難,及時解決。

(2)組織學生藉助小組互助學習,達到初讀的目的。

(3)彙報學習結果。

三、合作互助,識記生字

1、(課件出示本課的生字)組織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8個生字。

2、指導學生識記重點字和難點字(教師在巡視時發現各組同學普遍識記有困難的字)

3、課件再次出現本課要認的“灰、迎、阿、姨、追、頂、披、鼓”8個生字,教師檢查識字效果。

4、鞏固識字,找朋友。

阝辶女丁扌支夷可頁

四、討論交流,整體感知內容

1、學生看着圖,自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小蝌蚪的媽媽是什麼樣的?

2、討論交流:初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麼?想到了些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五、學寫生字培養習慣

1、出示要求會寫的6個生字。

2、組織學生交流筆順。

3、教師範寫。(課文中沒有口或帶口字旁的字)

4、學生描寫、臨寫。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課件出示第一幅和第六幅的內容,說說小蝌蚪和青蛙的樣子。

二、角色遷移,體驗文本

播放課件,多種形式讀好課文。

1、細讀第一自然段。

A、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描寫小蝌蚪是按怎樣的順序說的?小蝌蚪可愛嗎?你喜歡這些小蝌蚪嗎?見過或養過小蝌蚪的學生還可以說說它們還有哪些地方可愛。指導讀出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B、理解“一羣”的意思,通過“一隻”、“一羣”進行比較,知道“一羣”數量多,並用“一羣”說話。

2、看圖讀二、三自然段。

指導蝌蚪與鯉魚媽媽與烏龜的對話。

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意思。

小蝌蚪:第一次很有禮貌:第二次很熱情,但有點着急。

鯉魚:親切。

烏龜:和藹。

學生分角朗讀,戴上頭飾表演朗讀。

3、指導朗讀第四、五段。

A、蝌蚪的尾巴發生了什麼變化?

B、青蛙媽媽的話應該怎麼讀?(親切、慈愛)

4、學生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讀

四、鞏固練習,理解內容

1、說一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他們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又過了幾天,長出兩條(),沒過多久,()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只能捉害蟲的()。

2、我會說

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______________已經_______________。

五、巧設懸念,課外延伸

小青蛙一找到媽媽,就跟媽媽學捉害蟲的本領。他們一天天捉害蟲,一天能捉到多少害蟲呢?我們也去探究一下,好嗎?

精選閱讀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3、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內容,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三、教學方法:啓發法、朗讀法、表演法。

四、教具準備:圖片、vcd光碟、投影儀。

五、課時安排:3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板書:

(二)放動畫片,激情引趣

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小蝌蚪找了幾次媽媽?它們在路上都遇上了誰?教師板圖。(鯉魚烏龜青蛙)

(三)學習課文內容,指導感情朗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說說讀後你知道了什麼?板圖(小蝌蚪)

(2)指名讀,全班同學做動作表演。體驗快活含義。

(3)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麼變化?它們看見誰了?同桌一塊兒讀第二自然段思考。板圖(小蝌蚪長後腿)(迎)放幻燈演示。

(4)指導朗讀。

(5)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媽媽?自由讀第三自然段。彙報你讀後知道了什麼?板圖(小蝌蚪長前腿)(追)放幻燈演示。

(6)指導朗讀。

(7)聽了烏龜媽媽的話,它們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師讀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這時的小蝌蚪有什麼變化?找到媽媽後它們是怎麼做的?板圖(小蝌蚪尾巴變短,)(遊)放幻燈演示。

(8)指導朗讀。

(9)齊讀第六自然段。小蝌蚪長成青蛙後每天都幹什麼?

(三)戴頭飾表演:

(四)引申擴展,進行思想教育:出示圖判斷對錯。

(五)練習、鞏固:

1、小蝌蚪先長出兩條_____腿,過了幾天,長出兩條_____腿,又過了幾天,____變短了,成了_____。

2、青蛙四條腿,____嘴巴,鼓着_____大眼睛,披着碧綠的______,露着雪白的______。、

(六)佈置作業:

1、回家後探究一下,一隻青蛙一天能捉多少害蟲?

2、回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七)板書設計:

小蝌蚪

長後退

長前腿

尾巴變短

青蛙

篇四十三: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故事名稱、角色和主要情節。

2.瞭解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3.感受動畫中的意境美。

活動準備:

1.《小蝌蚪找媽媽》動畫片。

2.蝌蚪變成青蛙的示意圖。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

1..提問(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圖片上是誰嗎?

(2)小蝌蚪長得怎麼樣?

(3)它的媽媽是誰?

2.過渡:你們都知道它的媽媽是青蛙,可是小蝌蚪卻不知道它的媽媽到底是誰,他們你問我,我問你,最後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他們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吧!

三、分段欣賞。

1.觀看課件

(一)提問:小蝌蚪爲什麼要找媽媽?

小結:因爲他們看見小鴨的媽媽帶着他們在水中玩耍,所以他們非常的羨慕,也想找到自己的媽媽。

過渡:於是小蝌蚪就要去尋找自己的媽媽了。

2.觀看課件

(二)提問:

(1)在尋找的路上小蝌蚪遇見了哪兩位小動物?(魚、烏龜)

(2)這兩位小動物是怎麼回答小蝌蚪的呢?

小結:魚媽媽說: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魚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

烏龜說:我是小烏龜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子是白色的。

3.幼兒學說對話4.觀看課件

(三)提問:

(1)白鵝媽媽是小蝌蚪的媽媽嗎?爲什麼不是?

(2)他說了些什麼呢?

小結:小結:白鵝說:我是小白鵝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着綠色的衣服,唱起歌來呱呱呱。小蝌蚪一路把魚、烏龜、鵝當成媽媽,他們的媽媽到底是誰?我們繼續往下看。

5.觀看課件

(四)提問:

(1)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它的媽媽是誰啊?

(2)小蝌蚪最後是怎麼變成小青蛙的呢?

小結:一天又一天小蝌蚪慢慢長大了,先長出兩條後腿來,再長出兩條前腿來,他們的小尾巴呢,不見了,小蝌蚪變成小青蛙了。

三、完整欣賞。

1.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

2.最後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他的媽媽長得什麼樣?

四、鞏固故事。

1.這是一個春天裏關於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小蝌蚪找到媽媽心情怎麼樣?

2.那我們和小蝌蚪一起開心的遊戲吧。

篇四十四: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一、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感受動畫的意境美。

4、幼兒瞭解青蛙是益蟲,我們要愛護益蟲。

二、活動準備:

課件、圖片、圖冊、動物頭飾

三、活動過程:

1.猜謎語,引出課題。(老師知道小朋友們都很聰明,那麼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們出一個謎語,看看小朋友們能不能猜到?好不好啊?)

“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

提問:爲什麼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

幼兒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

2.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內容。

教師提問:

A、小蝌蚪的媽媽長得是什麼樣的?

B、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

C、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碰到了誰?互相說了什麼?

D、它們把誰當成了媽媽?

3、分段欣賞故事內容。

(1)、小蝌蚪爲什麼去找媽媽?

(2)、看課件第二段。遇到魚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麼?(根據幼兒的回答放映相應的幻燈圖片或出示圖片)。小蝌蚪遇到龜媽媽時又會說些什麼?一起來說一說。

引導幼兒說一說小蝌蚪和每個遇到的動物之間的對話~~

4、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像嗎?

5、小蝌蚪們長大了,每天都跟着媽媽抓田地裏的害蟲,幫助農民伯伯保護了莊家,是益蟲,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小青蛙,保護爲我們做貢獻的益蟲,和澳門做朋友,好嗎?

6、活動延伸

(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那我們來模仿小蝌蚪,一起來表演一下小蝌蚪是怎麼找到媽媽的,好嗎?)

讓孩子們在表演區進行角色遊戲。

篇四十五: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一、教學目的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三、教具準備:

生字詞小黑板、教學插圖、教學錄像帶

四、教學地點:

多媒體綜合電教室

五、教學課時:

三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啓發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生:認識!)那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朋友如按好壞來分可分爲好朋友和壞朋友。蚜蟲是莊稼的壞朋友,那青蛙就是莊稼的好朋友。你們喜歡青蛙嗎?那又有誰知道青蛙小時候是長什麼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後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麼,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麼?它們都在幹些什麼?(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生答)

2、逐圖出示另三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麼變化?再連續播放四幅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

3、提問: 大家看到最後兩幅圖了嗎?小蝌蚪最後變成了什麼?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生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幅圖,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後來又怎麼樣?最後變成什麼了?(生述)

三、藉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羣、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師:敘述部分;小蝌蚪、鯉魚、烏龜及青蛙媽媽由四組學生分別扮演。)

四、講讀第一自然段。

1、講讀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圖。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並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裏的小蝌蚪有幾隻?(生:有一羣。)師講解“一羣”的意思,然後再指導生給“羣”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麼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師指導生聯繫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導學生看圖,師複述小蝌蚪外表。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課堂作業:

完成課後作業第二題(1)小題

第二課時

一、圖文對照,講讀第二段。

1、看第二幅圖,提問:現在我們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圖模樣有什麼不同?

2、讀第二自然段,說說蝌蚪有什麼變化。

3、再讀(指名個別讀)

4、看圖,講述小蝌蚪是爲什麼會遊向鯉魚媽媽?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爲小蝌蚪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於是想到自己也該有媽媽,但又不知媽媽長得怎麼樣,所以就游過去問。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這裏既表示禮貌,也爲了讓鯉魚媽媽能發現自己――小蝌蚪。

5、根據講讀內容,提問: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它的媽媽有什麼特點呢?

6、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我們的”“哪兒”要讀重音;鯉魚媽媽的回答要用長輩式親切的語氣讀出來。)

二、看圖,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圖,提問: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麼變化?

生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回答,師板書。

3、小蝌蚪爲什麼會把烏龜錯認爲是自己的媽媽呢?課文中爲什麼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師引導學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後要用“追”;二是,體現出了它們以爲找到了媽媽時的高興、迫切的心情。)

4、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它們媽媽的特點是什麼?(讓學生劃出文中語句並讀一讀)

5、指導朗讀第三段。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這一句,要讀出急於找到媽媽的迫切心情。

6、輕聲朗讀第四、五兩段,指導生邊讀邊看圖,思考:

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麼變化?(板書)

小蝌蚪到底有沒有找到媽媽呢?他們的媽媽究竟是誰呢?它們是怎麼認出來的?

(生聯繫圖及有關句子回答:回顧烏龜介紹的青蛙媽媽的特徵,還有前面鯉魚媽媽講的“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瞭解媽媽的特徵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媽媽了。)

7、第四段主要講了什麼?先讀再說。(自由讀後再指導學生說出段意)

“小蝌蚪已經是青蛙了”,爲什麼加上個“已經”?小蝌蚪是怎樣跳到荷葉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媽媽幹什麼?這說明了什麼?(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怎樣對等青蛙呢?(生: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好朋友――青蛙)

三、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全文。

2、完成課後第一道題。

3、完成課後第三道題。

第三課時

一、複習:

1、分角色看圖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大腦袋、長尾巴――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

3、指導完成課後第二題。

二、指導有感情地分組朗讀課文。

三、識記生字,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觀看生字表教學錄像帶,激發學生興趣。

2、指導學習生字。

3、難寫、易錯字形分析:

塘:共13畫,第八畫右邊要出頭,第10筆一豎。

篇四十六: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小蝌蚪找媽媽》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嘗試藉助拼音自主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

2、嘗試藉助拼音自主認讀本課24個生字,並能夠聯繫已有詞語積累嘗試組詞。

3、積累描述青蛙媽媽的短句。

4、概述小蝌蚪找媽媽經過:小蝌蚪的變化、先後遇到誰。

教學過程:

板塊一:導入

1、板書:小蝌蚪,小朋友們見過小蝌蚪嗎?有什麼特點?讀好“小”的特點來。

2、板書:媽媽,小朋友們,你覺得媽媽怎樣?讀得親切一些。

3、板全課題,讀好課題:誰?什麼事情?

板塊二:初讀

1、藉助拼音,大聲讀課文。

2、檢查生字詞認讀:

(1)帶拼音讀;

(2)去掉拼音讀;

(3)嘗試給一類字組成詞語讀。

3、讀短句:

(1)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

大聲讀——加上動作讀——用這樣的句式,看着彩圖說說青蛙媽媽的樣貌

(2)披着綠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大大的眼睛

大聲讀——加上動作讀——用加點的詞各說一句話

4、比賽讀課文。

板塊三:概述

1、搶答: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先後遇到誰?用“先遇到……再遇到……最終遇到……”的句式說一說。

2、自由讀課文,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哪些變化?畫出有關句子,完成段落填空: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不知什麼時候……

板塊四:指導寫字

《小蝌蚪找媽媽》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練習分主角朗讀課文,抓住人物對話中關鍵詞語讀好人物語言。

2、練習分主角表演課文。

3、發現故事迴環敘事方法,嘗試聲情並茂講述故事。

教學過程:

板塊一:導入新課

1、板題,讀題。

2、回顧課文主要資料: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先後遇到誰?(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

板塊二:分主角朗讀課文

(一)

1、範讀小蝌蚪和鯉魚阿姨的對話,看看讀好人物語言要抓住哪些詞語,體會爲什麼要抓住這些詞語。

2、分主角加上動作讀好對話。

(二)

1、自由讀小蝌蚪和烏龜的對話,看看讀好人物對話,要抓住哪些詞語,畫下來。

2、分主角加上動作朗讀對話。

(三)

分主角加上動作朗讀全文。

板塊三:講故事

1、範讀,發現:故事寫小蝌蚪與鯉魚、烏龜、青蛙對話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2、選擇自我最感興趣的一個對話場景講講。

板塊四:指導寫字。

篇四十七: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小蝌蚪找媽媽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瞭如下教學目標: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藉助讀物中的圖畫和音像材料閱讀;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本課的教學就是要經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藉助插圖、音像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課文主角,從而感知青蛙的變化過程。在教學時,教師應少講、精講,留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獨立思考的時間。

二、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經過朗讀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觀察本事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不斷提高自主識字、自主閱讀本事。

三、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資料,瞭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

2、哪幾個自然段講小蝌蚪在找媽媽。

四、教學準備

課件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經過看圖學文了解青蛙在成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本事和想象、表達本事。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一)、激趣引入

1、猜謎語。

⑴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裏面遊啊遊。(小蝌蚪)

⑵綠衣小英雄,田裏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2、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爲什麼長相相差這麼大呢?難怪小蝌蚪連自我的媽媽都不認識。今日我們就一齊隨着小蝌蚪去找媽媽吧!

3、板書課題。

(這樣精心設計導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交叉參與活動,有效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使學生能夠主動、充滿活力地參與學習活動。)

(二)、自學課文

揭示自學要點:

1、自學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筆畫結構、試着給生字編碼,若不會的作記號提出來。

2、你認識畫面上哪些動物?哪些動物不是小蝌蚪的媽媽?小蝌蚪爲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的?

3、最終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

(上述學生經過觀察、朗讀、動手操作,自學和理解的過程中,主體意識、主動精神、探索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應培養。當然,低年級學生自學活動中會有必須難度,可採取由扶到放的方法指導。)

(三)、檢查自學情景,教學生字詞

1、學生讀課文。

2、教師範讀。

3、再次讀文,自查朗讀情景。

4、出示詞語,檢查識字情景。(見課件)

(1)你會讀哪個詞語就大聲的讀出來。

(2)誰願意當小教師你認識的字詞教給同學們?

5、識記生字。

學生說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識記。教師可適時引導用實物或動作來識記。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導學生說出自我見到的灰色的東西。

追(或迎):誰願意把追(迎)的動作表演給大家看?

披:我這有件衣服,誰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麼樣的人叫阿姨?

7、指導寫字

(1)請大家先認真觀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後獨立寫一個。(書上田格中的字)

(2)學生提出認爲難寫的字,師問:你們認爲哪個字難寫?教師電腦出示帶田格的生字,讓學生仔細觀察生字每一筆在田格中的位置。請同學說一說佔格位置。

(3)請學生書寫田格中的其他字。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糾正學生的寫字姿勢和執筆方法。

(4)展示學生書寫情景,說說哪些字寫的好,哪些字寫的不夠夢想。

(學生朗讀不注音課文遇到生字可能無從下手,所以在讀文之前教師就引導學生自我想辦法,自主探索、認識生字,這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於低年級學生,聯繫實物或動作來識記生字效果要遠遠好於部件記憶法。)

(四)、圖文結合,讀中感悟

1、指名分段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找出與插圖對應的自然段,選擇自我喜歡的部分練習讀課文。

3、自由讀全文,想一想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

(給學生自主選擇讀資料的權力,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權,能促進學生更好的讀書。)

4、小蝌蚪在找青蛙媽媽的過程中,碰到了許多趣味的事,並且身體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呢!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大聲地讀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小蝌蚪的身體變化的句子。

5、小蝌蚪在找青蛙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6、你能用上“先…再…之後…最終…”來介紹一下嗎?

(讓學生在反覆讀文中搞清小蝌蚪變成青蛙的身體變化,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介紹,既訓練了語言,又解決了文章的重點問題,一箭雙鵰,紮實而有效地把語言訓練落到實處。)

(五)、拓展學習(作業)

1、課後進一步瞭解有關青蛙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做保護青蛙的小衛士。

2、經過查找資料或網絡資源,瞭解一種動物從小到大的變化過程,以後在班上交流。

(六)、課堂檢測題

1、讀一讀,說一說。

碧綠的衣裳碧綠的雪白的肚皮雪白的

長長的尾巴長長的大大的腦袋大大的

2、填空。裏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此題設計意在加深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同時也滲透了一些仿寫的方法。)

第二課時

(在閱讀中理解動詞“迎”、“追”,瞭解表示顏色的詞語“碧綠”、“雪白”的意思和構詞特點;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愉快的學習中明白小蝌蚪的生長過程,思維有所開拓,口語有所發展。)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課文的生字寶寶想跟小朋友玩一個捉迷藏的遊戲,小朋友願意嗎?他們一個個躲到句子裏了,看小朋友還能不能叫出他們的名字?

1、今日,阿姨給我講了《灰姑娘》的故事。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靜。

2、清早,我們一家人披着晨露,迎着朝霞去爬山。一開始,我被遠遠地甩在後面,但我使勁追趕,最終爬上了山頂。爸爸媽媽都爲我鼓掌,連連說:“你真行!”

(設計意圖:生字的鞏固努力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之中複習本課的生字,從而提高閱讀水平,於自然中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浸染。)

(二)、學習“小蝌蚪樣貌”的部分

池塘裏,水草邊,生活着一羣小蝌蚪。小蝌蚪長什麼樣?

1、小朋友能從課文中找到有關的句子嗎?

2、你覺得這是一羣怎樣的小蝌蚪?根據你的體會來讀一讀。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設計意圖:雖然是一年級的孩子,可他們也是有個性的生命體,所以在閱讀時,我儘量讓學生自我去體會,自我去感知,再以這種體會與感知去指導自我的朗讀。)

(三)、學習“青蛙媽媽樣貌”的部分

多麼可愛、歡樂的小蝌蚪啊!可是小朋友明白嗎?小蝌蚪常常會不歡樂,因爲他們一出生就沒有見過自我的媽媽,你明白他們的媽媽叫什麼名字?長什麼樣嗎?請小朋友到文中去找到有關的句子來告訴小蝌蚪。

1、指名說。出示句子:

(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2、教師貼出青蛙的圖片。教師那裏有一張青蛙媽媽的照片。如果你們是小蝌蚪,媽媽給你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呀?圈出“碧綠”、“雪白”、“大”。

3、你見過“碧綠”的什麼?“雪白”是怎樣的白?那麼,像金子一樣的黃?像火一樣的紅?像天一樣的藍呢?

(設計意圖:語文重在點點滴滴地積累,在那裏,教師就很淺顯地使學生掌握了顏色詞的構詞特點,並能靈活地遷移。)

4、青蛙媽媽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多美呀!你能經過朗讀把她的美表現出來嗎?指名讀。

5、青蛙還會捉蟲呢!小朋友明白嗎?課前我們已經去收集青蛙捉蟲的有關資料,誰來介紹一下?

6、聽了青蛙捉蟲的有關資料,你對青蛙媽媽必須有了更深的瞭解。帶着這份瞭解再來讀讀這句話。

(設計意圖:擴大學生知識面,對於學生深入瞭解青蛙,保護青蛙是十分有益的。)

(四)、研讀“找媽媽”的經過

看了媽媽漂亮的照片,明白媽媽那麼能幹,小蝌蚪更加急切地想見到媽媽了。然而媽媽在哪裏,怎樣才能找到她呢?小蝌蚪開始了他們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經歷。請小朋友去讀讀課文的2——6自然段,看看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

1、學生自由讀2——6自然段。

2、問: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在誰的幫忙下找到媽媽的?

第二自然段:

(1)這一段中有一個表示動作的生字“迎”。誰能給它擴詞?“迎”的偏旁是什麼?“走之”與什麼有關?看圖片,“迎”是怎樣走?

(2)師生分主角朗讀。

第三自然段:

(1)這一段中,也有一個表示動作的生字“追”。你追過別人嗎?找個小夥伴追給大家看看?此刻,你覺得“追”是怎樣走呢?

(2)引讀。小蝌蚪看見一隻烏龜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以爲是自我的媽媽,連忙追上去,叫着——烏龜笑着說——

(3)在人物、動物的語言前面或後面,一般有一些表示動作、心境、神態、語氣的詞,這些詞叫提示語。這些提示語能夠幫忙我們更好地朗讀語言。看,小蝌蚪的話前有“叫着”,你能像他們那樣叫叫嗎?烏龜的話前是“笑着說”,你能笑着說說這番話嗎?

(設計意圖:朗讀與理解都要講究必須的方法。這一階段的教學,主要是鼓勵學生用看插圖、做動作等直觀的方法來理解課文的重點詞“迎”、“追”。提示學生在朗讀主角的對話時,留意主角語言前後的提示語,使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

第五自然段:

(1)小蝌蚪在鯉魚阿姨、烏龜的指引下,最終見到了自我的媽媽。這時候,他們的心境怎樣?誰來讀一讀?

(2)媽媽見到自我的心肝寶貝,心境又是如何呢?誰來讀一讀?

(3)就近找夥伴分主角讀。

(五)、演一演

此刻我們把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來演一演。在演之前,教師有兩個提議:1、儘量把小蝌蚪身體的變化表現出來。2、在扮演主角時,好好地想象一下主角當時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怎樣說的。

1、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試演。

2、指定一小組在班上展示。

3、學生與教師評議。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童話故事,如何在文學性中凸現其科學性,是相當重要也是相當不易的。運用演童話劇的方式讓孩子進一步瞭解蝌蚪的成長過程,又不露痕跡。)

(六)、說話練習

小青蛙長大後也結婚生子了,可莊稼一天也缺少不了她,所以她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孩子。青蛙忘不了小時候尋找媽媽的經歷,爲了使自我的孩子能順利地找到自我,她決定在臨走前給孩子寫下一張留言條。請你幫她想想,她該寫些什麼?

(1)指名說。

(2)評議。

課堂檢測:

1.說一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他們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又過了幾天,長出兩條,沒過多久,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只能捉害蟲的。

2.我會說

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______________已經_______________。

青蛙的品種繁多,據統計,全世界有1900多種,我國就有150種左右。著名的彈琴蛙,是我國的特產,它鳴聲婉轉,彷彿古代仕女於花前月下操琴。而生活在北美洲的牛蛙,則鳴聲低沉粗獷,好像男低音在歌唱。

蛙聲除了給人以“音樂”的欣賞外,它還能預報天氣。唐詩中有“水旱卜蛙聲”的詩句,元代的《田家五行》一書中也有“三月九年級聽蛙聲,卜水旱”的記載。近代,我國有不少農諺也是反映蛙鳴與天氣的關係的,如“雨後蟾蜍叫,不久大雨到”,“八月青蛙叫,幹得犁頭翹”,等等。

青蛙還是捕食昆蟲的健將。當青蛙尚處於幼蟲(蝌蚪)時,它一天就能吃掉100多隻孑孓;而到成蛙時,用它靈巧的舌頭,平均每一天可吃掉70只左右的害蟲。

青蛙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異常是我國特有的中華大蟾蜍,經處理曬乾成幹蟾,可治療小兒疳積。從它的耳後腺、皮膚腺中提取的分泌物,經處理後製成的六神丸、蟾酥丸以及消化解毒丸等藥品,具有強心、鎮痛、止血和治療疔瘡等作用。青蛙是益蟲,所以必須加以保護,不準捕殺。

篇四十八: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一、回憶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的主要情節。

1、播放錄音,再次欣賞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2、提問:小蝌蚪剛生下來是什麼樣貌?

小蝌蚪把哪些動物當成自我的媽媽了?

小蝌蚪去找媽媽,先碰到了誰?之後又碰到了誰?最終它找到自我的媽媽了嗎?

小結:小蝌蚪遇到了鴨媽媽,魚媽媽,烏龜媽媽,鵝媽媽,在大家的幫忙下,最終找到了自我的媽媽。

二、討論:怎樣製作連環畫?

1、師:小朋友明白什麼是連環畫嗎?(連環畫就是由一張張連續的畫面,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按次序裝訂起來,就成了一本連環畫。)

2、怎樣來做連環畫呢?

①.畫故事。每張紙畫一個故事情節,有幾個情節就畫幾張紙。

②.把畫好的故事資料按照先後順序排列並寫上頁碼。

③.裝飾封面。利用故事的名字《小蝌蚪找媽媽》,畫在封面上,讓別人一看就明白這本連環畫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故事。

④.裝訂。

三、請幼兒欣賞圖畫書,邊思考邊討論繪畫方法。

教師:這麼長的故事我們能夠怎樣畫?(小組合作)小組合作時怎樣分工?一共要畫幾張?有哪幾張?

四、播放故事,幼兒繪畫,製作連環畫,教師巡迴指導,給予及時的幫忙。

教師注意提醒幼兒根據情節的發展表現完整的畫面。

難點:與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五、幼兒之間互相欣賞、交流。

篇四十九: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案《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設計意圖】

大班的幼兒活潑好動,喜歡戶外運動,在孩子熟知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後,結合幼兒活潑好動的特點,進行了戶外活動遊戲創編,意在培養孩子在活動中的合作意識,鍛鍊孩子的合作本事,使孩子在遊戲活動中體驗遊戲的歡樂。

活動目標:

1.明白故事的名稱、主角和主要情節。

2.理解、熟悉故事資料,嘗試排圖且大膽講述故事中的對話。

3.感受媽媽們對小蝌蚪的熱情及關心。

活動準備:

故事錄音、PPT、圖片等。

小班語言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過程:

1.以謎語的形式,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師:今日教師有個謎語讓小朋友猜一猜: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裏面遊啊遊。你們明白這是誰嗎?有段好聽的故事,講的就是小蝌蚪的事,我們一齊來聽一聽吧。

2.聽故事錄音一遍,並提問

(1)故事的名字是什麼?故事中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2)小蝌蚪把哪些小動物當成了自我的媽媽?小蝌蚪爲什麼會認錯自我的媽媽呢?

3.教師邊演示PPT邊講述故事,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資料。

提問:

(1)故事發生在什麼季節?青蛙媽媽生的黑乎乎的卵變成了什麼?

(2)小蝌蚪找媽媽碰到了誰?說了些什麼?又遇到了誰?又是怎樣說的?

(3)爲什麼會把他們當成自我的媽媽?

(4)小蝌蚪的媽媽究竟是誰?爲什麼小蝌蚪和它的媽媽長的不像呢?

小蝌蚪最終怎樣變成青蛙的?

4.回憶故事情節,將故事圖片進行排序。

5.幼兒跟錄音邊看圖邊講述故事資料《小蝌蚪找媽媽》。

篇五十: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主角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資料,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學和媒體準備

句子卡,生字卡,投影圖片。

第一課時

一、猜謎導入。

1、猜謎語

①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裏面遊啊遊。(小蝌蚪)

②綠衣小英雄,田裏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2、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爲什麼長相相差這麼大呢難怪小蝌蚪連自我的媽媽都不認識。今日我們就一齊隨着小蝌蚪去找媽媽吧!

3、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以讀漢字爲主。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默讀,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3、學生彙報,從哪幾個自然段中能夠幫忙小蝌蚪找到媽媽。

三、學習課文,隨文識字。

1、瞭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看第一張圖片,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的他們遊的怎樣樣

默讀課文用--劃出寫小蝌蚪樣貌的句子。

朗讀第一自然段。(指導讀出“快活”的語氣)隨機學習生字“灰”。

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的很快活,可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麼。它們多麼期望也能和自我的媽媽生活在一齊呀!瞧,它們正商量着一齊去找媽媽呢。它們找啊找,最終找到了自我的媽媽,原先就是一隻可愛的大青蛙。

2、瞭解青蛙的外形特點

看課件,提問:青蛙媽媽是什麼樣的出示句子,進行朗讀指導,學習生字“披、鼓”。

引導學生歸納青蛙的外形特點。

師:假如你此刻是青蛙媽媽,你想來介紹一下自我嗎(生帶頭飾上臺彙報)

四、寫字指導

1、觀察“有、在、什、麼”,學生說說要注意的地方。

2、範寫,學生描描述寫。

3、評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讀上節課學過的生字卡片。

2、朗讀小蝌蚪和青蛙樣貌的句子。

二、繼續學習課文,朗讀感悟。

1、瞭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①師: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是怎樣變的呢

請孩子們自由地小聲朗讀課文2~5自然段。讀完後,找出小蝌蚪身體發生變化的句子,用“~~~~”勾劃出來,並標上序號。

②小組交流

③團體彙報,師相機貼出圖片

④演一演:請生扮演小蝌蚪,講講自我是怎樣樣長大的(帶頭飾上臺彙報)

2、學習課文2~5段

過渡:小蝌蚪歷盡艱辛找到了媽媽,其中多虧了誰的幫忙(鯉魚和烏龜)師貼圖

①學習第2段

引讀:小蝌蚪遊哇遊,正好看見……這時,他們會有什麼想法

於是,就--迎上去,問……

爲什麼要“迎上去”看圖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小蝌蚪主動熱情、有禮貌的語氣。(同桌互問互答,師生讀等)

小蝌蚪從鯉魚媽媽那打聽到自我的媽媽長得有什麼特點

過渡:於是,小蝌蚪告別了鯉魚媽媽和小鯉魚,繼續尋找自我的媽媽。

②學習第3段

引讀:它們遊哇遊,看見了一隻……連忙……叫……

爲什麼小蝌蚪會把烏龜誤認成他們的媽媽表現出怎樣的心境(急切)

你從哪些詞看出很急切(連忙、追上去)

爲什麼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說。

看圖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急切的語氣。(分組輪讀,師生接讀等)

這一次,小蝌蚪可認錯了。可是他們不灰心,因爲他們又從烏龜那明白了媽媽樣貌的更多特點,除了“四條腿,寬嘴巴”,還有……

過渡:於是,他們充滿了信心,繼續找媽媽,他們相信這一次必須能找着自我的媽媽。

③學習第4段

引讀:小蝌蚪遊啊遊,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

嘿,這一次可要仔細看看,是不是像鯉魚媽媽和烏龜說的那樣,可別再認錯了。

他們仔細一看,那隻大青蛙披着……

必須是自我的媽媽,於是就不慌不忙地游過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這時,小蝌蚪的心境怎樣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過去”呢生自由說。

請生上臺表演這三種情景。

師小結:可見,作者用詞準確,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向他學習,這樣才能把句子寫得準確形象又生動。我們也要向小蝌蚪學習,僅有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探究,堅持到底,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引讀:青蛙媽媽見到了自我的小寶寶也十分高興,笑着說……

小青蛙聽到媽媽的召喚是怎樣做的齊讀第4段最終一句話(指導讀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動作的敏捷),做動作讀一讀。

④小青蛙都在幹什麼呢從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師:它們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讓我們帶着讚賞的語氣再去讀一讀吧。

3、爲了讓我們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適安全,我們應當做些什麼呢

四、總結全文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麼

2、分主角朗讀全文。

五、演一演這個故事

六、指導寫“變、條”。

查找、一隻青蛙一年能夠吃掉多少害蟲

青蛙爲什麼成爲捉害蟲的能手

篇五十一: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在教學中確定的教學難點是:認識蝌蚪和青蛙,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一樣階段的形態變化。

具體的設計過程如下:(結合了學情)

(一)小蝌蚪的樣貌。

1、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劃。

找出:大大的腦袋,青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

隨機認識“甩”、“腦袋”。

2、讀一讀句子。

3、畫一畫小蝌蚪的樣貌(爲了畫面的美觀你能夠加進一些事物)。

4、說一說你自我所畫的圖。

生:我就畫了只小蝌蚪,先畫一個大大的腦袋,塗上青灰色,再畫一條長長的尾巴,在甩來甩去。

生:我畫了很多小蝌蚪在歡樂地遊。

生:我畫了一羣小蝌蚪在水裏遊。

5、練一練。

小蝌蚪游來游去。

(1)小蝌蚪在哪裏游來游去?

(2)小蝌蚪在哪裏怎樣地游來游去?

(二)小蝌蚪的形態變化。

1、過渡。

師:小蝌蚪遊啊遊,身體發生了變化。請你在課文中找出來,用上自我喜歡的記號。

(1)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後腿。

(2)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前腿。

(3)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隨機認識“短”

(4)不知什麼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2、仿造春蠶的不一樣時期圖畫一畫青蛙的生長過程。

生注意到了體形的變化,可是沒有注意到顏色的變化。

3、交流,既評一評。

4、改一改。

5、說一說。

參照課後五:

選詞填空,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又先最終之後

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小青蛙。

6、讀一讀。

(三)青蛙的樣貌。

1、讀一讀,找一找。

師:小蝌蚪變成了青蛙,青蛙長什麼樣,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來嗎?用不一樣於小蝌蚪的記號標出。

生:四條腿,寬嘴巴。

生:披着碧綠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生: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服。

2、說一說。

師:能把青蛙的特徵連起來說一說嗎?

生:青蛙有四條腿,嘴巴是寬寬的,披着碧綠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3、背一背青蛙的形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