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熱門18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8篇《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相關的範文。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熱門18篇)

篇1: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情況分析: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爲主線,以關注每個兒童的成長爲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爲目標,以體現育人爲主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爲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的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爲習慣。

本教材與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三年級教材的體系結構基本一致。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爲主線,編制了“我們在一起”,“成長不煩惱”,“聰明的消費者”三個單元,全書23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安排3~4課時,一冊書安排37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學生分析:

我們這裏四年級的學生淳樸,活潑,積極向上。這學年是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學目標: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結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的人格,實現“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

2、讓學生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

3、注意培養他用人文化自覺意識,要使中華歷史與文化成爲少年兒童現代人格之根基,要使他用對本民族有歷史與文化產生歸屬感、認同感。

4、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調查、探索、感受、體驗等個體經驗的環節,促使他用通過自己的活動實現自我的人格建構。

三、各課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我們的合作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合作的快樂,懂得人和人之間需要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學會在生活中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教學重點、難點:

懂得人和人之間需要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學會在生活中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2、真正的友誼

教學目標:

通過這個年齡段同學之間經常發生的各種活生生的有關友情的事例,引導學生回顧、體驗自己所結識的朋友,獲得的友誼,逐步形成正確的交友觀。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辨析、思考,慎重地交友,獲得交友過程中應該掌握的一些基本標準,逐步學會把握自我,逐步形成正確的交友觀。

3、爲你高興,與你分擔

教學目標:

通過回憶自身經歷、體察他人情緒,懂得分享他人的快樂、分擔別人的痛苦是促進同學之間相互理解以及增進彼此友誼的有效方式,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激發對同伴的關心,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從而真正領悟“給予是快樂的”。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學會分享他人的快樂,分擔別人的痛苦。

4、面對欺負和威脅

教學目標:

教育學生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面對欺負和威脅敢於傾訴和舉報,不能逃避,要向有關部門求助,避免無情的心靈傷害。

教學重點、難點:

幫助學生提高認識,不做欺負者,也不做受欺負者。

5、我要攀登

教學目標:

讓學生感知生活中、學習中與社會交往存在着困難和挫折,體驗克服困難並取得成功過程的樂趣,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正確看待困難和挫折,學會克服困難,鍛鍊並提高學生適應挫折的能力。

6、抄襲害了誰

教學目標:

通過呈現學生中發生的抄襲事例,讓學生辨析認識抄襲事一件對己、對人、對社會有害的事情,對誠實做人、誠信爲本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和體驗做人誠實守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教學目標:

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知道誠實與虛假,守信與失信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不同影響,並作出評價;做到爲人誠實,表裏如一,遵守諾言;收集社會中關於誠信的事例,明白現代社會需要誠實和守信。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做到爲人誠實表裏如一,遵守諾言。

8、擦亮眼睛

教學目標:

分析周圍生活中的一些迷信活動的危害,懂得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樹立從小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觀念,激發熱愛科學的感情,能夠相信科學,宣傳科學。

教學重點、難點:

教育學生相信科學,抵制迷信。

9、逛商場

教學目標:

瞭解本地的一些商業場所和選購商品的有關常識,知道作爲消費者應該享有哪些權利,逛商場時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會靈活處理。

教學重點、難點:

增強學生的消費技能,幫助兒童逐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10、衣食的來源

教學目標:

知道衣食對人類生存的重要,初步瞭解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感悟農業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

教學重點、難點:

教育學生懂得勤勞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教學目標:

瞭解塑料的特點及其爲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感知塑料廢棄處置不當造成的危害;能夠採取行動減輕“白色污染”;初步學會通過事例分析工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初步學會辯證地看待工業文明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學會辯證地看待工業文明,能夠採取行動減輕“白色污染”。

12、從一滴水說起

教學目標:

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國水資源缺乏的狀況;懂得節約用水、用紙的重要意義;自覺養成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教育學生自覺養成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措施:

1、“教”“學”“做”相結合,講求實效,引導學生言行一致。

2、積極誘導,認真上好思想品德課,力求嚴謹生動,用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及學生的先進事例教育學生。

3、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情動人,做好學生的表率。

4、利用晨會、班會評價學生的行爲,給於恰如其分的批評或表揚。

5、積極配合學校的各項活動,通過各項活動,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

6、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教育環境靈活把握內容。

7、發揮榜樣作用,教學相長,讓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激發中明白道理。

8、結合家庭和社會教育,實行開放式教學,將課堂移至社會。

五、教學進度及安排表:

周次---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備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我們的合作

3

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的友誼

3

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爲你高興,與你分擔

3

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對欺負和威脅

3

8-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要攀登

3

1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抄襲害了誰

3

11-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3

12-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擦亮眼睛

3

13-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逛商場

3

15-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衣食的來源

3

16-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3

18-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從一滴水說起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期末測試

2

篇2: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爲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幫助學生們初步形成道德判斷力,促進學生更好發展,希望以下計劃對廣大學生起到一定效果。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別能力,孩子對這門課比較感興趣,樂於學習。但學生的自制力差,對課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夠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夠,需要老師經常提醒、督促。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注意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從瞭解和認識自己家鄉的歷史、爲家鄉做出貢獻的名人開始,安排了“引以爲榮的家鄉”、“縮短時空的通信”、“四通八達的交通”三個主題單元。

第一單元“引以爲榮的家鄉”。主要以XX省爲切入點,逐步擴大到XX平原等地,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家鄉曾出現的歷史名人和革命英雄故事,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是來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過了解現在爲家鄉的發展做出貢獻、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引導學生學習家鄉優秀人物的品質。同時,通過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爲家鄉做出貢獻的人們,激發他們自覺爲家鄉做貢獻的情感。

第二單元“縮短時空的通信”。通過讓學生了解通信的種類和通信的發展,引導學生感受通信的發展變化。隨着社會的發展,電信的發展越來越快,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變化,人們之間生活的距離越來越小,人們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郵政和電信作爲通信的主要部門,辛勤工作着許許多多的人們,教材通過展示“衆人托起一封信”的過程,引導學生尊重在通信部門工作的人們,並通過案例的分析,教育學生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範。

第三單元“四通八達的交通”。通過學生對交通運輸的發展、交通運輸與我們生活之間關係的瞭解,感受交通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會的發展變化,培養自覺愛護交通設施和交通環境的責任感。通過對乘務員辛勤工作的認識,引導學生尊重他們的工作和勞動。同時鼓勵學生對交通的未來發展進行大膽的想像,並設計未來的交通工具等,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引導學生從交通的變化中感受祖國的發展變化,爲我們的國家而自豪。

三、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人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教學措施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組織安排教學內容,構建學習主題,力求使學生通過學習,促進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併爲學生綜合性學習其他課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1、教材中呈現的內容只是提供了一些話題和範例,很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家鄉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身邊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和創造。

2、精心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啓發學生觀察圖片和周圍事物,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以生活爲主線,引導學生思考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實際問題,進行有拓展性的學習和探索。

3、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資料,分析和運用資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體驗、探究的嘗試活動,激勵學生在學習中有創見,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和成功的體驗。

4、改革教學方式。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學生爲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爲主的發展性評價。

篇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4個班共有300人,這個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注意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從瞭解和認識自己的家鄉的歷史、爲家鄉做出貢獻的名人開始安排了:一是引以爲榮的家鄉,二是縮短時空的通信,三是四通八達的交通。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第二單元是引導學生感受通信的發展變化。第三單元是讓學生感受交通運輸對社會的重要性,感受到社會的變化,培養自覺愛護交通設施的和交通環境的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引導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社會,成爲社會需要的人。

2、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教師盡力創造模擬學生的生活環境,以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將品德、行爲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辨別是非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備註

1、第一單元:引以爲榮的家鄉主題一、歷史悠久的家鄉

2、主題二、革命精神照後人

3、主題三、值得驕傲的家鄉

4、主題四、多樣的風俗

5、主題四、大家共同出本書

6、第一單元引以爲榮的家鄉總結、提高

7、第二單縮短時空的通信主題一、通信的種類與發展

8、主題二、天涯若比鄰

9、主題三、感謝你們的服務期中測試

10、主題四、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範

11、主題五、溫情寄給希望國小

12、第二單元縮短時空的通信總結、提高

13、第三單元四通八達的交通主題一、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

14、主題二、乘務員辛苦了

15、主題三、愛護交通設施

16、主題四、我心中的交通藍圖

17、第三單元四通八達的交通總結、提高

18、複習

19、期末品社考查

篇4: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3、注意培養他用人文化自覺意識,要使中華歷史與文化成爲少年兒童現代人格之根基,要使他用對本民族有歷史與文化產生歸屬感、認同感。

4、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調查、探索、感受、體驗等個體經驗的環節,促使他用通過自己的活動實現自我的人格建構。

三、各課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我們的合作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合作的快樂,懂得人和人之間需要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學會在生活中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教學重點、難點:

懂得人和人之間需要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學會在生活中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2、真正的友誼

教學目標:

通過這個年齡段同學之間經常發生的各種活生生的有關友情的事例,引導學生回顧、體驗自己所結識的朋友,獲得的友誼,逐步形成正確的交友觀。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辨析、思考,慎重地交友,獲得交友過程中應該掌握的一些基本標準,逐步學會把握自我,逐步形成正確的交友觀。

3、爲你高興,與你分擔

教學目標:

通過回憶自身經歷、體察他人情緒,懂得分享他人的快樂、分擔別人的痛苦是促進同學之間相互理解以及增進彼此友誼的有效方式,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激發對同伴的關心,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從而真正領悟“給予是快樂的”。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學會分享他人的快樂,分擔別人的痛苦。

4、面對欺負和威脅

教學目標:

教育學生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面對欺負和威脅敢於傾訴和舉報,不能逃避,要向有關部門求助,避免無情的心靈傷害。

教學重點、難點:

幫助學生提高認識,不做欺負者,也不做受欺負者。

5、我要攀登

教學目標:

讓學生感知生活中、學習中與社會交往存在着困難和挫折,體驗克服困難並取得成功過程的樂趣,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正確看待困難和挫折,學會克服困難,鍛鍊並提高學生適應挫折的能力。

6、抄襲害了誰

教學目標:

通過呈現學生中發生的抄襲事例,讓學生辨析認識抄襲事一件對己、對人、對社會有害的事情,對誠實做人、誠信爲本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和體驗做人誠實守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教學目標:

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知道誠實與虛假,守信與失信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不同影響,並作出評價;做到爲人誠實,表裏如一,遵守諾言;收集社會中關於誠信的事例,明白現代社會需要誠實和守信。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做到爲人誠實表裏如一,遵守諾言。

8、擦亮眼睛

教學目標:

分析周圍生活中的一些迷信活動的危害,懂得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樹立從小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觀念,激發熱愛科學的感情,能夠相信科學,宣傳科學。

教學重點、難點:

教育學生相信科學,抵制迷信。

9、逛商場

教學目標:

瞭解本地的一些商業場所和選購商品的有關常識,知道作爲消費者應該享有哪些權利,逛商場時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會靈活處理。

教學重點、難點:

增強學生的消費技能,幫助兒童逐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10、衣食的來源

教學目標:

知道衣食對人類生存的重要,初步瞭解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感悟農業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

教學重點、難點:

教育學生懂得勤勞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教學目標:

瞭解塑料的特點及其爲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感知塑料廢棄處置不當造成的危害;能夠採取行動減輕“白色污染”;初步學會通過事例分析工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初步學會辯證地看待工業文明。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學會辯證地看待工業文明,能夠採取行動減輕“白色污染”。

12、從一滴水說起

教學目標:

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國水資源缺乏的狀況;懂得節約用水、用紙的重要意義;自覺養成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教育學生自覺養成珍惜資源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措施:

1、“教”“學”“做”相結合,講求實效,引導學生言行一致。

2、積極誘導,認真上好思想品德課,力求嚴謹生動,用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及學生的先進事例教育學生。

3、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情動人,做好學生的表率。

4、利用晨會、班會評價學生的行爲,給於恰如其分的批評或表揚。

5、積極配合學校的各項活動,通過各項活動,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

6、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教育環境靈活把握內容。

7、發揮榜樣作用,教學相長,讓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激發中明白道理。

8、結合家庭和社會教育,實行開放式教學,將課堂移至社會。

五、教學進度及安排表:

周次---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備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我們的合作

3

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的友誼

3

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爲你高興,與你分擔

3

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對欺負和威脅

3

8-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要攀登

3

1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抄襲害了誰

3

11-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3

12-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擦亮眼睛

3

13-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逛商場

3

15-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衣食的來源

3

16-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3

18-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從一滴水說起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期末測試

2

篇5: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情況分析: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爲主線,以關注每個兒童的成長爲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爲目標,以體現育人爲主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爲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的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爲習慣。

本教材與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三年級教材的體系結構基本一致。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爲主線,編制了“我們在一起”,“成長不煩惱”,“聰明的消費者”三個單元,全書23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安排3~4課時,一冊書安排37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學生分析:

我們這裏四年級的學生淳樸,活潑,積極向上。這學年是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學目標: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結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的人格,實現“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

2、讓學生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

下一頁更多精彩“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6: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4個班共有300人,這個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注意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從瞭解和認識自己的家鄉的歷史、爲家鄉做出貢獻的名人開始安排了: 一、引以爲榮的家鄉,二、縮短時空的通信,三、四通八達的交通。 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第二單元是引導學生感受通信的發展變化。第三單元是讓學生感受交通運輸對社會的重要性,感受到社會的變化,培養自覺愛護交通設施的和交通環境的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引導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社會,成爲社會需要的人。

2、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教師盡力創造模擬學生的生活環境,以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將品德、行爲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 國情、歷史文化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辨別是非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備註

1第一單元: 引以爲榮的家鄉 主題一、歷史悠久的家鄉

2主題二、革命精神照後人

3主題三、值得驕傲的家鄉

4主題四、多樣的風俗

5主題四、大家共同出本書

6第一單元引以爲榮的家鄉 總結、提高

7第二單 縮短時空的通信 主題一、通信的種類與發展

8主題二、天涯若比鄰

9主題三、感謝你們的服務 期中測試

10主題四、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範

11主題五、溫情寄給希望國小

12第二單元 縮短時空的通信 總結、提高

13第三單元 四通八達的交通 主題一、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

14主題二 、乘務員辛苦了

15主題三、愛護交通設施

16主題四、我心中的交通藍圖

17第三單元 四通八達的交通 總結、提高

18複習

19期末品社考查

周次教學內容備註

1第一單元: 引以爲榮的家鄉 主題一、歷史悠久的家鄉

2主題二、革命精神照後人

3主題三、值得驕傲的家鄉

4主題四、多樣的風俗

5主題四、大家共同出本書

6第一單元引以爲榮的家鄉 總結、提高

7第二單 縮短時空的通信 主題一、通信的種類與發展

8主題二、天涯若比鄰

9主題三、感謝你們的服務 期中測試

10主題四、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範

11主題五、溫情寄給希望國小

12第二單元 縮短時空的通信 總結、提高

13第三單元 四通八達的交通 主題一、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

14主題二 、乘務員辛苦了

15主題三、愛護交通設施

16主題四、我心中的交通藍圖

17第三單元 四通八達的交通 總結、提高

18複習

19期末品社考查

以上就是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全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篇7: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中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四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學期教學主要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一單元: 與人相處中尊重、體諒他人;相信誠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對坦蕩正直的人心懷敬佩, 願意成爲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的態度。並願意爲之約束自己的言 行,抵制不良的生活習慣;對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與憧憬,棉隊困難和挫折不退縮,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能體驗到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

第二單元: 感受、體驗家人對自己的關愛,願意主動與家人溝通,尊重孝敬老人。關心家庭生活, 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擔家庭義務和責任的意識,初步具有合理的消 費觀

第三單元: 感受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和友誼的珍貴,體驗擁有朋友的快樂和團結合作帶來的樂趣。 關心集體,樂於參加集體活動,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與美好

第四單元: 感受信息技術對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現代通信手段、各種傳媒和多媒 體網絡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對各種新興信息技術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充分享用 他所提供的便利時亦能自覺遵守各種共同的規則

能力目標

第一單元: 在生活中能分辨是非,正確地面對錯誤,並能在教師幫助下調整自己的言行,做一個 誠實的人,學會一些與人坦誠交往的方法,對不應該做的事情學會拒絕;學會面對與人交 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衝突,以及一些避免和解決衝突的方法;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能調整自 己的心態,並能嘗試加以解決

第二單元: 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養成主動關心家人,孝敬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學 會初步統計家庭收支情況,合理消費,勤儉節約。初步學會一些與父母和家人溝通的辦法

第三單元: 寬容地對待他人,能欣賞和發現朋友身上的優點,平等地與夥伴合作交流;自覺地遵 守各項規章制度,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積極主動地參與班級管理,爲班級生活出謀 劃策。

第四單元: 學會用電話、書信等現代通信方式與人交流。養成規範書寫信件的習慣,注意通信、通話的文明禮儀,不私自拆閱別人的信件和撕取別人信件上的郵票。遇到土法事情會正確 撥打應急電話。能有節制地、有選擇地收看電視節目和上網,不沉溺於看電視和玩網絡遊 戲,自覺抵制、遠離不健康的書報影視以及不健康的網站。能利用交往工具進行交流、溝 通合作,利用傳媒、網絡獲取信息,初步養成看好書、讀好報的生活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第一單元: 知道誠實守信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敢於承認錯誤的孩子同樣是誠實的孩子;瞭解迷戀 遊戲機、沉溺電視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理解、體諒他人是解決和避免衝突,與人 愉快相處的有效方法之一;懂得生活和學習中會有困難,失敗是成功之母

第二單元: 知道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瞭解家庭經濟 來源的多種形式,瞭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開支;知道家庭生活中也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 任感

第三單元: 知道朋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知道自己是集體的小主人,應該承擔相應的責 任;懂得在一個集體中,只有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才能辦好事情;知道集體處處有規則,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按規則辦事

第四單元: 瞭解郵政、電信、傳媒、網絡的基本功能,知道集郵是一項健康、高雅的活動。知道 私拆他人信件是違法的行爲。明白亂撥應急電話的後果。懂得傳媒、網絡是兩把“雙刃劍”, 使用不當會影響甚至妨礙自己的健康成長。知道寫信和打電話是一般程序和方法。

四、教學主要措施

1、認真備課,認真上課,及時進行二次備課,並做好課後小記。

2、重視課前準備環節,努力使每次上課老師學生都有充分的準備。

3、精心策劃,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4、專課專用,不佔用品社課的教學時間。

5、多看教學雜誌,多聽其他老師的課。更新教學理念,掌握教學新動向。

6、充分利用班隊課,談話課進行教育,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整體提高。

7、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8、經常與家長聯繫,讓孩子在各種環境下良好的成長。

篇8: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爲與習慣目標:

(1)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爲;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特別關注水資源的利用問題,確定本學期的環保主題:節水,愛水、節水,創建節水班級,節水校園;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結合班級節水這一環保主題,辦一期節水小報,有效整合課程資源;瞭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故事續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爲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爲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爲標,以體現與人爲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爲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爲習慣。

四、教學措施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資源,使校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3、精心準備,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五、課外活動或興趣小組活動

1、暇道德觀。並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讓學生組織課外研究小組,瞭解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滲透節水教育)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比較不同通信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通信方式與自己的親友進行一次實際通信聯繫。培養他們運用現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篇9:品德與社會四年級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分別來自不同學校;有的是新轉學來的,學生的`思想行爲各不相同,部分學生比較自私,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比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爲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爲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爲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歷史演變、未來通信的發展作爲基本事實,將文明通信,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衆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如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讓學生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和陌生,教材從“吃穿用哪裏來”切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飲食,首先把握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基本概念,然後通過“到農村去看看”和“到工廠去看看”兩個主題活動,讓學生認識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方面的基本過程。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爲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遊”“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爲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篇10: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中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四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這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爲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爲教材編寫的“暗線”。

如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爲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歷史演變、未來通信的發展作爲基本事實,將文明通信,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預期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衆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如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讓學生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和陌生,教材從“吃穿用哪裏來”切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飲食,首先把握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基本概念,然後通過大量的圖片“到農村去看看”和“到工廠去看看”,讓學生感受到親臨其境,讓學生認識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方面的基本過程。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爲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遊”“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爲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教材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教材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篇11: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他們但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着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

三、教學目標:

1、通過第一單元《誠信是金》這一單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羞恥感,愛惜自己的名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爲,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學會尊重人。

2、通過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的學習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觀察生活,去認識各種社會福利機構和設施,並瞭解和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知道社會大家庭如何關愛和幫助弱勢人。讓學生得到生動形象的愛的教育,收到美的薰陶。

3、通過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家鄉生態環境的一些問題。啓發學生思考、探究;或爲環境問題的寫調查報告,鼓勵學生堅持寫綠色日記,持久地關注家鄉的環境問題,關注家鄉環保事業的意思。

4、通過第四單元《交通連着千萬家》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有關的交通知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安全;瞭解交通發展的現狀,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本單元通過學生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有趣的、今昔對比方式,瞭解當地交通的發展狀況,感受現代交通隊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同時,以交通的發展作爲認識社會的一個窗口,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直觀地感受祖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激發學生對日益美好的生活充滿喜悅之情、自豪之感。

5、通過第五單元《祖國真偉大》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領土神聖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感情,以及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方面的內容。學看地圖和地球儀,從地圖中認識自己祖國的地理概況,瞭解祖國的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增進對祖國的認識與瞭解,這不僅是學生社會生活的需要,也是一個普通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體驗誠信的可貴,幫助他們構建健康人格,爲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2、鼓勵學生走進廣闊的社會,瞭解當前的一些社會現實,知道有哪些弱勢羣體需要關懷,引導學生伸出自己的雙手,主動參與各種力所能及的愛心行動,真正感受助人爲樂,從而提升自己的內心體驗。

3、鼓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持久地關注家鄉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對美好綠色家園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4、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問題,觀察、感受交通帶給人們生活的種種不利影響,用自己的方式來關注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看,從而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敏感性及社會責任感。

5、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領土神聖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感情,以及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教學措施:

1、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從學生在生活中面對的問題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話題和範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已有經驗,豐富其認知、情感和體驗。

3、豐富學生的內心體驗,幫助他們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對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4、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5、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6、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7、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篇12: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通用

一、指導思想:

遵循教育必須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思想,按照國家對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國小教育中,必須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使兒童、少年受到比較全面的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爲培養各級各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礎。

二、制定教學計劃的原則

1、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紮紮實實的`提高教育質量,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2、遵循兒童、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注意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志趣、特長。

3、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4、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課內外結合,以課堂教學爲主,重視並開展各種有益的課外活動。

5、適當拓寬知識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識和實驗,力求課程內容難易適度,合理安排學生課業負擔。注意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三、具體做法:

思想品德課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爲中心的社會公德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從小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進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紀律教育,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規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育,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道德品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初步樹立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制和紀律觀念,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爲了提高這門學科的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

(一)、課前

1、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教學指導綱要》,弄清課程的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教學實施及評價。在總體把握教材體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然後熟悉每一課教學內容,制定學期教學計劃。

2、認真備課,要備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特別要弄清知識點,不出理論差錯;並要準備好直觀教具和電教媒體,有些課還必須做好課前調查訪問等。

3、瞭解學生現實思想,便於在課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二)、課內

1、上課講述要生動、具體、形象,運用媒體,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說教。

2、思品課的結構一般可以採用“揭示課題——學文明理聯繫實際辨析導行總結延伸”這樣的模式,情感激發要貫徹始終,要講求實效。

3、思品課的“看看說說”、“說說做做”、“說說評評”、“說說學學”、“思考和練習”等練習,應在課內完成。“做做”“學學”方面的要求,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學課文”要讓學生自讀明理,並付之行動,不要包辦代替。

5、要完成課本後總複習。

6、教態親切自然,服飾整潔大方,板書工整、簡明、規範,語言生動簡練,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堅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

(三)、課後

1、思品課教學應重視與班主任工作,少先隊活動,晨間活動和各科教學的內在聯繫,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調一致,發揮德育的整體功能,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爲規範的形成。

2、重視考覈學生對所學的政治常識、道德規範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爲表現,評價方法採取期末書面考查和平時行爲考覈相結合。要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採用等級制,分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視向課外的延伸,指導學生的行動,注意平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爲的檢查和督促,並做好《德育手冊》上的評定記載工作。

四、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讓誠信永相伴

3課時

第二單元

我們的民主生活

4課時

第三單元

我愛我的祖國

4課時

第四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4課時

複習

3課時

篇1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教學目標

態度:體驗農民在農業生產中付出的勞動與智慧,懂得尊重勞動成果,體驗勞動的愉悅,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

能力:通過調查、收集、分析、運用資料等方法,能夠對農業與生活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探究,瞭解、體驗、嘗試農業勞動;能夠提高自身的勞動能力和勞動素質。

知識:知道農業的相關知識,瞭解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繫,瞭解農業文明的發展歷程及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狀況。

二、單元內容

1、我們的衣食之源

2、農業大家庭

3、面對自然災害

4、“考察”農業的歷史

5、蒸蒸日上的新農村

三、單元教學基本思路

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物質生產部門,也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它不僅是衣食之源、生命之本,而且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由此可見,農業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中起着極爲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從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和認知水平出發,激發學生了解農業的興趣,引導他們探究農業與生活的關係,這正是本單元設計的基本出發點。依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某種農產品,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農民爲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因此,本單元在教材呈現方式上,注意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從學生熟悉的`衣食住行說起,呈現學生知道或瞭解的農作物或農產品,由此激發學生的興趣、思考和探究意識。本單元的重點同樣不是講述具體的、系統農業生產知識,而是通過一些簡單農業知識,讓學生了解農業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引導學生懂得農業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驗農民的辛勤勞動,懂得尊重勞動者和珍惜勞動成果。

本單元第一個主題是“我們的衣食之源”,首先從學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開始,通過呈現一些學生熟悉的圖片形式,引導學生去了解農業、農業所涵蓋的內容,思考日常生活與農業的密切聯繫。第二個主題“農業大家庭”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調查、收集資料、交流等方式,探究農業生產的特點——季節性、地域性。引導學生通過訪問了解“餐桌上的變化”,通過角色扮演體驗“水果今昔”,通過討論、調查瞭解不同區域、不同季節的農作物,讓學生感受現在農作物、農產品的豐富多樣。通過呈現稻穀、管理、收穫的一組圖,引導學生了解農作物的生長過程,體驗農民爲之付出的勞動與智慧,懂得尊重農業勞動,形成正確對待勞動的態度。第三個主題“面對自然災害”,則是通過一些資料和圖片,瞭解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極大破壞和危害,檢驗人類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可貴精神,並懂得合理利用自然條件纔是防止自然災害的最好方法。第四個主題“‘考察’農業的歷史”,通過對農業歷史的展開,引導學生了解農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理解農業的發展不僅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而且還孕育着文明,蘊涵着豐富的文化。同時也從中感受現代科技給農業帶來的變化。最後一個主題是選學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現代農村的改革,感受農村與過去相比翻天覆地的變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直接去農村參觀、訪問農戶。

由於本單元的內容,對農村學生來說非常熟悉,但對城市學生又相當陌生。因此,教材呈現了多樣的活動方式,以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教師在進行這一單元的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引導學生思考並探究農業與生活的關係,這一點貫穿本單元內容的始終。

四、單元教學指導建議

1、教師要根據本地區、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教學活動。

這一單元的內容對於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而言,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展開各種教學活動。比如,對於農村學生,這一單元內容絲襪熟悉,有些活動可以讓演親自去體驗、探究,以獲得知識、提高能力;而對於城市學生,這一單元的內容比較陌生,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注意創設一些與學生有關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活動中去了解農業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懂得農業的重要性等等。再比如,由於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特點,不同地區有着不同的農業生產和農作物等,因此教師一定要根據本地農業生產特點進行教學。

2、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了解農業、探究農業的積極性。

由於這一單元的內容,總體來說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因此教師要通過討論、角色扮演、訪問、實地調查、參觀等多樣的活動方式,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活動情境中形成了解、探究農業的興趣。同時,教師也要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並注意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並根據其特點給予不同的指導和幫助,從而使每個學生的潛力都能得到充分發揮。

3、教師要關注學生收集、處理、分析資料能力的提高。

這一單元的內容決定了學生的許多調查需要到實踐中,通過觀察、訪談等方式得出結論,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準確、豐富的信息資料,並對收集的資料作進一步的處理、分析,以提高他們收集、選擇、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

4、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體驗、探究和嘗試活動。

這一點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尤爲重要。由於農業生產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創設豐富多樣的活動情境就特別關鍵。如果條件允許,教師要組織一些到農村參觀、訪問、調查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檢驗農業與生活的關係;如果條件有限,教師要在教學中努力創設一些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討論、模擬情境等方式,體會農業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五、單元教學評價建議

1、學生是否能積極參與各種活動?

2、能夠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3、能夠與同學積極合作、交流並分享學習成果。

4、能夠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準確、豐富的信息資料,並進行分析、處理。

5、調查、訪問、實踐活動是否獲得真實、深刻的感受?

6、單元內容學習後是否能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

篇14: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基本情況

我任教四(2)班,有學生44人。根據上學期的學習情況和期末考試成績而言,兩個班與其他班級都有一定的差距。而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初步的認識,養成了一些良好的行爲習慣。隨着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想認識、瞭解社會、形成自己品行的願望很迫切。由於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學生都樂於學習並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爲基礎,以新教育理念爲指導,以現有教材爲依託,以學生爲主體,爲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德才兼備的人才爲目的。品德與社會課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寬容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人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分別是《我們天天在進步》、《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我們出行真方便》、《工農業與我們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爲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爲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爲目標,以體現與人爲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爲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爲習慣。教材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能力。教材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和了解社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加深認識和了解。注意了相關學科的知識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不畏挫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理解並做到寬容待人。

(2)激發學生對人類創造及智慧的敬仰之情;控制自我,培養網絡文明道德;感知信息傳播的多樣性,廣泛性以及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實事求是看問題並解決實際問題;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珍愛生命;培養自主意識,安全出行。

(4)尊重農民,愛惜糧食;珍惜工人的勞動成果,培養尊重工業生產者勞動的意識。

2、行爲與能力目標

(1)正視困難和挫折,自我調節,提高適應能力;認識自己,充滿自信;欣賞他人,發現他人長處。

(2)適選通信方式,文明通信,解決生活問題;學會正確合理使用網絡;合理使用傳媒,獲取、處理、運用信息;

(3)知道交通發展的方向,會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熟悉交通標誌,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合理選擇出行方式,並且在旅途中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4)瞭解、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學會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信息。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認識自己,充滿自信,勇於表現自己;取長補短,學會合作。

(2)瞭解通信的發展歷史及作用,郵件的傳輸過程;瞭解網絡的含義和作用,知道網絡文明公約;知道大衆傳媒和信息傳播的多樣性,對生活的影響和作用。

(3)知道各種交通工具,發展方向及帶來的問題;瞭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內容,能識別交通標誌;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出行會自護自救。

(4)瞭解農民的辛勤勞動,感受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巨大影響;瞭解工業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瞭解各行各業的工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着。

五、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不畏挫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瞭解自我,培養自信心;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

2、正確使用電話、適選通信方式,解決生活問題;正確認識網絡,合理使用網絡;瞭解各媒體,感受信息傳播的多樣性、廣泛性和對生活的重要性。

3、會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實事求是看待和解決問題;學習道路交通安全知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遠離交通事故;根據不同情況,出行前作出合適的選擇和安排。

4、探究農業生產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養成尊重農民和農民勞動成果的習慣;探究工業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工業生產密切合作的特點,各行各業的工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

六、教學難點

1、遇到挫折會勇敢面對;發揮自己的優點,明白自信能使人快樂;瞭解自我,取長補短。

2、遵守通信公共道德、法律法規,愛護設施;正確獲取信息,遵守網絡道德規範,辨別信息,不沉迷網絡;學會篩選信息,鍛鍊和培養選擇、收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3、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實事求是、力所能及地看待和解決實際問題;確立安全意識,體驗生命價值,遵守交通規則;出行在外會自護、自救,掌握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

4、感受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重大影響;珍惜工人的勞動成果,尊重工業生產者的勞動意識。

七、教學措施

1、提高認識,樹立新型的教育觀念,轉變教材觀和教學觀,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理念。

2、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端正學生思想,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3、注重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過程,優化課堂結構,紮實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注意聯繫周圍的環境、人和事,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5、注重自身業務素質及能力的提升,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向同行學習。

6、對學困生不拋棄不放棄,努力做到課堂內外尊重個體,點燃自信,磨礪性格,欣賞、鼓勵、張揚優點,正面評價,使這些學生受到公平的教育。

八、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1、開展一次“安全才能回家”的安全意識教育活動(具體實施由開學初政教處進行)。

2、開展一次“通信王國探祕”的活動(由英語教師在多媒體教室進行)。

篇15: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習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爲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爲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爲標,以體現與人爲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爲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爲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爲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爲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爲標的,以體現育人爲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爲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爲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爲與習慣目標:

(1) 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爲;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瞭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學措施

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爲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爲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爲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3、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啓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爲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採取以客觀社會爲基礎與學生爲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篇16: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學生大部分有較強的學習積極性,少數學生學習習慣欠佳。本學期將從學生學習習慣入手,着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感受生命的美麗,知道世界因爲生命才美麗,人類應該善待、關愛生靈萬物。知道生命是寶貴的,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呵護生命。

2、初步具備防範意識,瞭解與國小生生活相關的安全標誌和設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經濟來源有多種形式,瞭解自己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瞭解家庭必要的生活開支。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瞭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懂得與鄰里鄉親相互理解關照,不給鄰居添麻煩。。

情感目標:

1、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激勵、瞭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沒有傷害的行爲,敬佩爲拯救他人的生命獻出愛心的人。

2、具備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3、引導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來做。。

三、教材分析。

1、《珍愛生命》主要是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過指導學生的生活,出盡學生過一種安全的生活。

3、《花錢的學問》引導學生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提高他們的消費技巧。

4、《關心你、愛護他》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弘揚人文精神,對社會充滿責任感。

篇17: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四年級是一個較特殊的年級,是高段的起始點,是學生的新一個適應期。學生在這個年紀段裏,身心各方面的變化都是比較大的,從聽老師的話到有自己的想法,這個階段裏的孩子,其逆反心理已經初露端倪,其懵懂的道德觀、價值觀、學習觀正在產生着變化,讓其思想會產生矛盾、摩擦。這個年紀段裏的學生,對其思想教育就顯得特別的重要,具有特殊意義。鑑於此點,特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如下。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共有學生22名,其中男生8名,女生14名。從學生身心發展方面來說:大部分同學的思想精神面貌,還是顯得朝氣蓬勃的;小部分同學,顯得有些畏首畏尾,性格內向,不自信,不敢大膽和別人交往。學生大部分能夠懂得應有的禮貌、禮節,極小部分同學對於思想道德問題,不太重視,還需要加強訓練。

二、教學要求及目的

1、能夠養成以誠待人、禮貌待人的習慣。

2、知道家鄉的不同風俗習俗,能夠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

3、瞭解家鄉的風土人情,體會家鄉人民的性格特點。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保護家鄉環境意識。

5、明白集體榮譽是關乎班級裏的每個人榮譽的事,要努力做好集體的每一件事,爲集體爭榮譽。

6、瞭解珍惜勞動成果的意義,明白珍惜勞動成果的重要性,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7、懂得講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現。

8、理解團結合作、與人交流的重要性。

9、要積極參加家鄉各種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

10、學會熱愛祖國,明白家鄉的巨大變化是和祖國的富強分不開的。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禮貌待人篇、尊敬師長篇、集體榮譽篇

教學難點:信用篇、公益篇

四、本學期提高質量的措施

1、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思品的興趣,讓學生樂學、愛學、會學。

2、把教學內容和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讓課堂融入到生活中去。

3、每次授課前,通過一個實際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主題。

4、課內運用主體活動(心理遊戲、角色扮演、分組討論、自我訓練等形式),讓學生在玩之中學懂、理解、掌握知識。

5、授課時,儘量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主體能動意識,讓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自覺接受、實施。

五、周進度計劃表 周次 授課內容 課時數

1 第一課 我的家鄉在哪裏 1

2 第二課 我的家鄉風光好 1

3 第三課 家鄉的四季變化 1

4 第四課 家鄉物產知多少 1

5 第五課 民居與飲食 1

6―7 第六課 家鄉的方言 2

8 第七課 多彩的民間藝術 1

9--10 第八課 家鄉民俗探祕 2

11 第九課 他們是家鄉人的驕傲

12 第十課 家鄉的發展變化 1

13 第十一課 讓家鄉環境更美好 1

14 第十二課家鄉的明天什麼樣 1

15 第十二課《祖國的巨大變化》 1

16-17 複習2

18 期末測試 1

篇18: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共有學生40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9人,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較強。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孩子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活動課程,課本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品德、社會、地理等相關學科有機的結合,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和道德觀。四年級的孩子已具備自己的認知、情感和體驗,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四年級的孩子是喜歡上思品課的,有的孩子認爲有少許課本話題無法調動學習興趣,有的孩子則認爲教師上課的形式可更爲多變,教師應正視學生的學習需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讓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的社會責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五個單元,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着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下期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爲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爲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爲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交通連着千萬家”,以交通工具和路線的歷史演變、未來交通的發展作爲基本事實,感受祖國的迅速發展,並時刻注意交通安全,不但自己要注意交通安全,還要向周圍的人宣傳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交通的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課本每單元的話題,引導學生加深對自我、他人、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開闊學生的視野,深化其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引導學生將學習延展到生活中

3、通過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感受生活的熱情,豐富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

4、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5、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切實的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道德觀

6、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五:教學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誠信是金》

誠實不需要理由 2課時

拍手拉鉤不要變 2課時

誠信就在身邊 2課時

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

同在藍天下 2課時

生活因愛更美麗 2課時

我們的愛心行動 2課時

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

流過家鄉的小河 2課時

我們時刻在呼吸 2課時

大自然中的朋友 2課時

呵護綠色家園 2課時

第四單元:《交通連着千萬家》

馬路修到家門口 2課時

交通海陸空 2課時

平安走天下 2課時

第五單元:《祖國真大》

在世界的東方 2課時

我們的大中國 2課時

壯麗的河山 2課時

海峽兩岸盼統一 2課時

期末複習2課時

期末考試 1課時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