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多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多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一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瞭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爲主題講述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於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爲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爲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七年級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導入: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階段,也是我國的歷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國曆做出了哪些貢獻?隋朝大運河通到哪裏?隋朝爲什麼會成爲繁榮一時的朝代?你知道隋煬帝這個人嗎?應當怎樣評論他?學習本課你將得到啓示。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講隋代周的過程: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爲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簡況如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圖,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朝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爲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思考:聯繫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爲什麼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後,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爲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出示兩組數據:

(1)

隋初 隋盛時 結論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人口激增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墾田擴大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 糧倉豐實

(2)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後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曆是少見的。

從材料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結論: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爲“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出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大運河以洛陽爲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裏。隋朝的大運河,分爲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爲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提問:“隋煬帝專爲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得出結論:隋文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地有①遊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再想一想,大運河的開通有什麼歷史意義?

得出結論: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小結(略)

作業:課後作業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設計 篇二

夏朝和商朝

【課程標準】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商的更替。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誌,記住商朝後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曆史的重要地位。瞭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夏、商曆史特點的概括,培養概括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瞭解公元紀年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夏、商曆史的學習,更多地瞭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後期的都城。難點:夏朝建立的標誌;國家的含義。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註

一、談話導入新課

禪讓的最後一個部落聯盟首領是誰?大家想不想知道從這以後又是怎麼演變的呢?

導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嗎?知道皇位是如何繼承的嗎?你又知道這種稱爲“世襲“的制度開始於何時嗎?

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瞭解的興趣。

從談論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拉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1、夏朝的建立:講解夏朝的建立。事實上,禹已按照自己的願望建立起了一個王朝。這在歷稱爲----夏朝,建立的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

藉助於數學上的“數軸“解釋”公元“紀年法。

本目理論性強,又缺乏相應的歷史物證,教師講解爲主,學生認真聽講。

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夏朝的統治

①禹死後,其王位是如何繼承的呢?這與禪讓有什麼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王位的繼承方法?②要求學生談啓是如何鞏固其統治地位的?並提醒學生注意“奴隸“兩個字。③爲什麼把禹開始這個政權稱爲國家呢?它與前面的部落聯盟有何不同?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瞭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後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點。

三、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1、商朝的建立:過渡。然後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的問題“說說夏桀是一個怎樣的君主?你認爲成湯滅夏的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

2、商朝的遷都:原因、情況、影響。

進入下一問題的學習。

認識是非善惡,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

爲下一目的學習鋪墊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地圖,說說。

2、經濟的發展:觀察插圖說明了什麼?然後閱讀教材,說說商朝表現?並要求學生來概括。

3、商朝的滅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 培養讀圖能力。

學生閱讀教材,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認識到國家興亡與_的關係

五、小結:學生:講了哪些問題,有何啓示。 培養綜合、概括的能力

【教學後記】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知道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制度、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曆》的基本情況,瞭解明清時期中國與外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來往路線的大致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結合地圖,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並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三)情感與態度: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世上的壯舉,對促進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認識外國貢使制度是明朝大國至上的一種反映。認識利瑪竇等人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教,爲了便於傳教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二、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

三、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明朝早期,經濟發達,國力強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相對活躍和頻繁,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外國貢使制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鄭和下西洋:

提出問題,學生看書,師生共同解決:

1、“西洋”指哪裏?(學生看課本註釋)明朝時,將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統稱爲西洋;南海東部及其附近諸島,通稱爲爲東洋。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明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我國的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的發明及其應用於航海事業等,爲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爲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4、誰能介紹一下鄭和的生平?(學生概述)

5、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航線、規模、意義。

6、根據課文內容和寶船模型,就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歸納製作一個表格。

7、教師提供歐洲新航路開闢時哥倫布等遠航的情況,與鄭和遠航對比,然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遠洋航行

《三》、外國貢使:

1、外國貢使制度有什麼特點?(師生歸納)一是以外國朝貢,中國回賜的方式進行。二是對海外諸國朝貢嚴格限制,如發放貢舶“勘合”憑證,規定朝貢期限、貢舶停港、貢貨貢員及貢使進京的路線,手續極其煩瑣等。三是明朝回賜遠遠超出所接受的貢物,並對貢使附載商貨的超值收購。

2、外國貢使制度的衰落與評價:衰落原因:超值回賜與超值收購,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明中期以後逐漸衰敗導致這一制度無法繼續。評價:外國貢使制度實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大國至上觀念的切實反映。能以外國貢使制度形式進行適當的貿易往來,對保持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懷柔遠人”的精神,對加強與外國的正常外交關係也是有益的,但知識這是建立在鉅額的經濟支出前提之下的,不僅沒有達到正常的貿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四》、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曆》:

1、傳教士來華的目的:傳教士是跟隨殖民者之後來到中國的。,對他們的活動要具體分析。他們爲了在中國傳教,採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時傳入西方科學知識,其中,利瑪竇是典型的代表。(結合小字介紹利瑪竇。

2、指導學生明確制定《大清時憲曆》的相關情況:以明末徐光啓主持修訂的新曆法爲基礎;這部曆法的制定者是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認和頒佈。

3、學生看課本小字關於康熙的介紹,思考課本91頁課外學史。

四、作業設計:

1、畫出鄭和下西洋盛況表,說說那些因素使我國的航海事業由輝煌逐漸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統治者,對外國貢使你會採取那些措施?

3、西方傳教士爲什麼來華?帶來了那些影響?

五、課堂小結:

本課通過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外國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曆》的內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由興盛到衰弱的過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尚能進行,其中,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一個高潮。而明清時期的對外關係,總體上是封閉的,我們稱之爲閉關鎖國。這就是下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國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四

一、教目標

1、掌握地圖上的比例尺;學會運用比例尺公式進行換算;理解大、小比例尺地圖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徵。

2、掌握地圖上的圖例與註記;

3、掌握讀圖的步驟。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比例尺的換算和常見圖例記憶。

2.教學難點: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及地理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徵差異。

三、教學準備

中國政區圖、市(縣)圖或鎮(街道)圖。

四、教學過程

(一)比例尺(縮尺) 圖上距離

1.表示公式: 比例尺= 實地距離

2.三種表示形式:

(1) 線段式:(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10KM)

0 10 20 30KM

(2) 文字式:圖上一釐米代表實地距離十千米

(3) 數字式:1:1000000或1/1000000;(1百萬分之一)。

3.比例尺的分類:

(1) 大比例尺:大於1:200000(二十萬分之一);範圍小,圖詳細;(學校圖)

(2) 中比例尺:1:20萬~100萬分之一(一百萬分之一);(市、縣圖)

(3) 小比例尺:小於1:1000000(一百萬分之一);範圍大、圖簡單(國家圖、世界圖)。

(二)總結:比例尺越大,圖中範圍越小,圖詳細;

比例尺越小,圖中範圍越小,圖簡單。

(三)圖例、註記;

1.圖例:爲了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畫在地圖上,人們設計的一系列的符號叫圖例。

2.註記:地圖上用作說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字。

(四)小結

1. 讓學生歸納這兩節課學習了哪三方面的內容,教師歸納方向、比例尺、圖例和註記是地圖最基本的語言,也稱地圖的三要素。但地圖的語言十分豐富,除所講的以外,還有地形圖中的等高線、等深線、氣候圖中的等降水量線等等,我們今後在學習中逐步加以瞭解。

2.隨堂練習:

《填圖冊》第一頁1~2,第二頁2。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五

一、教學思路:

秦始皇是一個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的歷史人物,在設計教學時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本課教學,從感性的材料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改變課堂形式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介紹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繪製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注重在新課理念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度,有求知的強烈願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目標:

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記住秦朝的都城,統治者稱號,理解秦統一的意義和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認識秦中央集權的基本內容。

(二)能力目標:會識別圖片,會製作表格。通過合作學習,開拓視野,在開放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初步分析相關歷史資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初步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的內容: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本課地位:統一是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特徵之一,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本課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教學難點是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從國中生的實際出發,方法的訓練比結果的獲得還要重要。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爲歷代統治者承繼和發展,對以後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啓下的作用,而且佔據重要地位。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較濃,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喜歡接觸與歷史有關的課外知識,喜歡討論,就所學的觀點進行探討和爭論,思考問題時需要歷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學生受當代影視作品的。影響,有明顯的不準確表達或偏激的觀點,需要在教學中澄清歷史事實,並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運用,一部分學生具備透過歷史發現規律的可能,這種可能轉變爲現實多取決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程度。教師的課題應充分調動這些學生的帶動作用。

五、教學方法:

圖示法、討論法、講解法、讀書指導法

六、教具:

地圖冊、《戰國七雄示意圖》、秦始皇畫像,獎品若干

教學時間:45分鐘(1課時)

七、活動評價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學目標的實施,關鍵在於課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設計往往達不到效果,問題就在於監督課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課教學以小組、個人評價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擴大教師的調控範圍,讓組長也負責,實施中應善於利用此表。讓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小組評價使用要求: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參與活動,選出學生代表發言。相互交流,交他組評議,課後教師綜合打分。

3、個人評價使用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各項教學要求的個人活動,配合小組內其他組員積極參與討論,交組內成員進行評議。

八、學習過程:

(學生在社會課上對秦滅六國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啓發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的活動。)

師:在第二主題的學習中我們瞭解了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爲徹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奴隸制廢除了,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漸成爲七國中實力最爲強大的國家。(建議在事先畫好的《戰國形勢》板圖上填上七國的名字)。奠定了後來秦滅六國的基礎。今天,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我們以分小組的形式學習本課。

九、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李白在《古風》中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師:同學們,這首詩的描寫的主人公是誰?“掃六合”指的是什麼事件?生:師過渡:

對!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繹了這場“掃六合”的恢宏歷史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創建的大一統的帝國——秦朝。揭示課題:第12課——《秦朝的統一》。2、學習新課:師:(解釋課題)什麼是統一?就是在中國(一定)的地理範圍內,由一個政權把這個國家(範圍內)的各個部分聯合起來,並對各個部分實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們就圍繞“統一”,瞭解兩個大的問題:秦王如何“完成統一”,同時他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顯示課件:“完成統一”、“鞏固統一”字樣)

師過渡:

首先進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一、完成統一——“秦王掃六合”(課件顯示)師:“秦王掃六合”是怎麼回事?生:

師:戰國七雄指哪些國家?當年的七國都是威震四方,傲視羣雄,爲什麼只有秦國能掃除六國,完成統一?

生:

師總結:從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用10年的時完成了統一霸業,定都咸陽。

(用多媒體展示秦滅六國的過程,同時教給學生諧音法記憶:韓趙魏亡楚嚥氣(燕、齊諧嚥氣)。

師:前221年。大家要把這個時間記住。在這個時間之前,秦國被叫做“秦國”,在此時間之後,秦國應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個方圓百里的諸侯國,發展爲統治千里的大帝國,我們來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圖,同時要求學生自畫簡圖並記憶)

生看圖回答並能自畫簡圖。

師:秦王的統一戰爭,爲中國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請同學們閱讀材料討論: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p45,p65頁材料多媒體,可以將此材料展示在多媒體上)

生討論後發言。

師總結:秦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交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在重點詞語下重點標記:順應了,結束了,開創了。便於學生記住知識)

師:完成統一階段我們需要記憶哪些知識呢?哪位同學總結一下?生回答。

師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朝完成統一後,如何鞏固統一的問題便成爲擺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那麼,秦王嬴政將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統一呢?師過渡:嬴政可謂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來鞏固政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具體做法。

二、鞏固統一

政治措施——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

(1)皇帝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師:秦王嬴政認爲他的功績“功高三皇,德過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後人稱其爲秦始皇。並且指出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間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後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爲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後稱爲秦始皇。

師過渡:秦始皇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到自己手裏,政事無論大小,最後全由皇帝裁決。(伴隨着皇權制度的確立,秦始皇開啓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請大家看書,秦朝的中央機關的設置情況如何?

生看書66頁回答。師:經過考慮,秦始皇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我們簡稱他們爲“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課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師:“三公”分別管理什麼?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管理監察。

師:他們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員,都由皇帝任命,並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他們構成對全國發號施令的總樞紐。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師過渡:有人幫着秦始皇管理中央了,還需要行政機構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選擇在地方實行什麼制度?

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顯示課件)

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的長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徵收賦稅等。(請大家回憶我們以前講過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麼不足之處?與郡縣制形成一種對比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從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地方政權的獨立性大大削弱了。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中央郡在地方縣裏師展示(中央集權示意圖)課件並解讀:至此,秦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就形成了,這裏要明確一個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謂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主要體現在皇位終身制和世襲制上,特徵是皇帝個人獨裁專斷,集國家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則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亭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充分執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從於中央。

師:除了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分成四個組,由四個組通過討論合作得出結論。

生分組討論並回答。經濟組問題

情境資料:

情景一:秦統一初“市場”上的情況:市場上有許多攤位,包括原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國人。其中有拿刀幣的,有拿鏟幣的,有拿銅幣的,有拿貝幣的……好多攤主在交換中非常不方便,非常混亂。

情景二:秦朝統一以後,在咸陽舉行了一次“商貿會”,當時各地區的商人都來到咸陽。在“商貿會”上,由於各國度量不統一,在交換中出現許多差錯。如買一尺布,到三個攤位就有三個尺度。

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這種局面是否有利於秦的發展?如果你作爲秦始皇,你該如何做?再設想一下,這樣做秦朝的發展前景如何?(結合課本66頁第二自然段和67頁第一自然段)師: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徵收和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那麼,秦始皇對文化思想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鞏固其統治的情況如何?我們來看:

思想文化組問題

史料記載一: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馬”和“安”字,有七種寫法。“馬”和“安”字如此,別的字當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統一,政府下達命令、公佈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嗎?它有利於各地人民的交流嗎?怎麼解決呢?史料記載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燬了統一前的列國史記以及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第二年,他發現有人暗中批評他,攻擊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牽連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問題:這段材料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師: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佈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焚書坑儒雖然一時鞏固了統一,但是秦始皇這種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那麼,秦始皇是用什麼樣的辦法來鞏固自己邊疆的呢?

軍事問題組

師:請大家帶着下列問題看書,然後回答:

1、秦是怎樣鞏固邊疆,維護統一的?

2、從地圖找到長城的起止點?

3、你怎樣看待秦始皇修築長城這件事?

師:的確,長城的修建凝聚着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它從一個方面反映着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徵、文化和力量。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孔子及其仁學說。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貢獻。老子和他的辯證思想。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比較諸子百家各自的。主張,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重點、難點]

孔子和百家爭鳴

[教法、學法]

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後質疑,教師給與點撥。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多媒體課件、有關春秋、戰國主要思想家簡介、人物圖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山東被譽爲一山一水一聖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黃河。同學們,這一聖人指誰?(學生回答出孔子,從而導入課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書)

1)思想:

(指導學生看孔子像及其學說)回答: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何學說?

學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

2)教育: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啓發學生思考問題。

C、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老實,要謙虛好學。

D時常複習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編定了哪幾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編成了什麼書?(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後世影響巨大,被譽爲我國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學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老子插圖及說明文字,瞭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裏。他認爲,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三、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爲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歷史條件是什麼?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要求學生掌握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的時間、地點和歷史意義。鉅鹿之戰。秦朝的滅亡。楚漢之爭。西漢的建立。

引導學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探究秦亡前後,項羽、劉邦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初步比較戰爭性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採取學生表演《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方法,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去感知歷史、體驗歷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並起到藝術薰陶的教育效果。

指導學生收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歷史成語典故、歷史故事,發揮學生潛能,體驗學習歷史知識的樂趣,進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秦亡和楚漢之爭勝敗原因的探究,從而形成對“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學重點:

秦未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

教學難點:

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

教學準備:

1、查找歷史故事、成語典故等相關資料,精心排練,以便在課堂上交流。

2、組織學生編寫《陳勝、吳廣起義》劇本、服裝的設計和準備、道具的製作等,並指導排練。

3、製作CAI課件,含影片《秦始皇》片斷以及知識網絡和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認爲他開創的帝業能夠代代相繼,傳之萬世。然而,秦始皇死後三年,秦朝就滅亡了。聲名顯赫的秦朝爲什麼如此短命?它是怎樣被推翻的呢?

設計意圖:

通過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自然導入新課。

二、新課講授:

模塊一

秦的暴政: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宮、修驪山陵墓、築長城有關片斷。

2、組織學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這些工程?(學生回答)

3、學生計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婦女,壯年男子在家耕田的還剩多少?這會帶來什麼後果?(學生得出“徭役繁重”這一暴政表現)

播放影片,增強直觀效果,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動手動腦計算,積極參與探究,認識到徭役的繁重。

賦稅沉重:

1、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錢從哪裏來呢?

2、農民要將收穫的多少上交國家?這樣農民的生活過得怎樣?

設計意圖:

組織學生想象當時農民的生活狀況,得出賦稅沉重,人民生活窘困,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從而增恨秦始皇。

(學生得出“賦稅沉重”這一個暴政表現)

1、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錢從哪裏來呢?

2、農民要將收穫的多少上交國家?這樣農民的生活過得怎樣?

(學生得出“賦稅沉重”這一個暴政表現)

1、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錢從哪裏來呢?

2、農民要將收穫的多少上交國家?這樣農民的生活過得怎樣?

(學生得出“賦稅沉重”這一個暴政表現)

模塊二

陳勝吳廣起義:

1、投影《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2、提問:同學們剛纔表演的是什麼歷史事件的發生?發生在哪一年?誰發動的?地點在哪裏?起義的口號是什麼?建立了什麼政權?有什麼歷史意義?

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陳勝、吳廣起義歷史意義中的“革命首創精神”體現在哪裏?

①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②建立了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政權;

③第一次提出了鬥爭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在這次起義的影響下,第一次推翻了殘暴的統治。

模塊三

楚漢之爭:

1、楚漢之爭爲何劉邦能取勝?

2、簡述項羽失敗經過。

教學小結:

1、學生閉目三分鐘,回顧本節課教學內容,再利用多媒體逐項展示教學要點,共同複述小結本節課重點內容。

2、播放VCD唱片《霸王別姬》。

設計意圖:

通過閉目回顧,放電影式再現本課知識,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逐項顯示教學要點,突出“秦”亡“漢”立,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教學反思:

1、討論陳勝吳廣在去漁陽的途中,如果不下大雨,不會誤期,秦末農民戰爭還會爆發嗎?爲什麼?

2、蒐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的有關材料,爲下節活動課對秦始皇的評價做準備。

3、加強活動與探究,把教學延伸到課外,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創新精神。

課堂小結:

秦朝的統一,結束了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修築長城,開發南疆,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他和秦二世的暴政終結了秦朝江山永固的夢想。秦二世時期,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回望歷史的天空,遠去的'是鼓角錚鳴,暗淡的是刀光劍影。萬丈塵沙的殘壁,已在烽火燃盡的地方消失。興亡與成敗,都將隨着歷史的雲煙散去。然而,陳勝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象驚雷般在人們的心中響了兩千年。陳勝、吳廣“身爲百姓,心繫國家”的精神也將永世流傳!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八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古典小說的創作到明清時期進入成熟階段,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的思想藝術特色,明清時期書法繪畫的代表人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得出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積極內容,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瞭解它們不僅是中國文學的瑰寶,在世界文學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從思想主題和藝術表現手法兩個方面鑑賞文藝作品的方法,培養學生鑑賞文藝作品的素質,激發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原作的慾望。

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的文學成就和時代特點。

本課的難點是:《牡丹亭》主題思想的理解。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新課。(3分鐘)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明朝的建築科技成就,請一位介紹一下。今天我們共同來了解明清在文學、戲劇、書畫方面的藝術成就。

(二)講授新課

一、古典小說的高峯(20分鐘)

1、老師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斷,學生指出裏面塑造的主要人物。並加以介紹。

2、引導學生簡單概括出這四部小說的主要內容。並講一個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裏面的小故事。

3、以《三國演義》爲例,引導學生討論歷史和歷史小說的區別。

4、指導學生列表(包括書名、作者、創作時間、小說題材等)比較歸納出四部小說的共同特點。

“明代三大奇書”:羅貫中《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施耐庵《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爲題材的長篇小說)

吳承恩《西遊記》(是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話小說)

5、列舉明末三大奇書及作者?

(1)<<三國演義>>羅貫中 (2)<<水滸傳>>施耐庵 (3)<<西遊記>>吳承恩

二、戲劇的繁榮(6分鐘)

1、戲劇:湯顯祖《牡丹亭》

2、《永樂大典》----一部大型綜合性類書,是我國古代的一部類書。

3、小組學習,找出明清時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及代表作,討論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劇片斷,學習瞭解京劇的產生。

課後習題

列舉明末三大奇書及作者?

課後習題

板書

一、小說:“明代三大奇書”:

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 吳承恩《西遊記》

二、戲劇:湯顯祖《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