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化學九年級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化學九年級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九年級化學上冊教案 篇一

《酸和鹼的中和反應》

教學目標

1、熟記pH和溶液酸鹼度、酸鹼性的關係;

2、會使用pH試紙測溶液的pH;

3、瞭解溶液的酸鹼度在實際中有重要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用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鹼性。

【教學難點】

區分溶液的酸鹼性與酸鹼度。

教學過程

學習指導一:溶液的酸鹼度的表示法——pH

【自主練習】

閱讀書本61-62頁的有關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溶液的酸鹼性強弱程度,即溶液的酸鹼度。指示劑只能檢測溶液的酸鹼性,而不能檢測溶液的酸鹼度。溶液的酸鹼度常用pH來表示,pH的範圍通常在0~14之間。

2、酸性溶液的pH<7;鹼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當pH<7時,pH越小,酸性越強;當pH>7時,pH越大,鹼性越強。

【跟蹤練習】

1、以小組爲單位,在組與組之間展開競賽,看誰能很快記住酸鹼度與pH之間的關係。

2、某溶液的pH=3,則該溶液呈酸性。蘋果汁的pH在2.9-3.3,在蘋果汁中滴入石蕊試液,顯示的顏色是紅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

=14 =7 =1 =0

4、將二氧化碳、氧化鈣和氯化鈉分別溶於水後,再滴入紫色石蕊試液。

(1)氧化鈣溶於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試液顯藍色。

(2)二氧化碳溶於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試液顯紅色。

(3)氯化鈉溶於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試液顯紫色。

學習指導二: 使用pH試紙

【自主練習】

閱讀書本62-63頁的有關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酸鹼度時,只能精確到個位。

2、使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酸鹼度的方法?(簡記: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讀)

【小組討論】

1、測量溶液的酸鹼度時,將pH試紙伸入待測溶液中會帶來什麼後果?

2、測量溶液的酸鹼度時,將pH試紙潤溼會帶來什麼後果?用潤溼的pH試紙檢測酸溶液或鹼溶液的酸鹼度時,pH會怎樣變化?(用圖表)

3、用pH試紙檢驗酸性或鹼性氣體時,pH試紙用蒸餾水潤溼再用,還是使用乾燥的pH試紙?

【教師點撥】

用pH試紙檢驗酸性或鹼性氣體時,這些氣體不能使試紙顯示不同的顏色,只有這些氣體溶於水後,生成酸性物質或鹼性物質才能使pH試紙變色,我們才能判斷該氣體是酸性或鹼性氣體。所以用pH試紙檢驗酸性或鹼性氣體時,pH試紙用蒸餾水潤溼再用。

【跟蹤練習】

有一食品包裝說明書中註明防腐劑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強,下列對苯甲酸性質的推測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於7

B.相同濃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

學習指導三:瞭解溶液的酸鹼度有重要的意義

【自主練習】

閱讀書本63-64頁的有關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廚房清潔劑呈鹼性,因爲裏面含有NaOH。廁所清潔劑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鹼性,溶質的化學式K2CO3。

2、正常雨水的pH約爲5.6,酸雨的pH<5.6。

3、相互之間說一說溶液的酸鹼度的重要意義。

【跟蹤練習】

某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對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鹼度進行了測定,他們對每種待測液都做了三次測定,然後取平均值,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小偶然誤差。

分析測定結果,發現各類洗髮液的pH差別較大,約在7-9之間,護髮素的pH均略小於7。同學們聯想到洗髮、護髮的程序,決定探究溶液的酸鹼度對頭髮的影響。

提出問題:溶液的酸鹼度對頭髮有什麼影響?

設計實驗(1)收集某人的5束頭髮,分別放入不同pH溶液的燒杯中,靜置約30分鐘。(2)將各束頭髮取出,用紙巾吸乾液體後觀察並實驗,結果如下表。

實驗結論:鹼性溶液會損傷頭髮,中性、酸性溶液對頭髮的影響不明顯。

分析交流:洗髮時使用洗髮液和護髮素的順序是先用洗髮液後用護髮素,原因是降低鹼性洗髮液對頭髮的傷害。

【當堂訓練】

教學至此,敬請使用學案當堂訓練部分。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 篇二

一、說教材

1、本課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學習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及混合物、純淨物的基礎上,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也是今後學習化學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礎。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不僅可以把前面的教學內容從微觀的角度上認識得更加深刻,而且還是後面繼續學習化學方程式、質量守恆定律、物質結構等內容所必備的基本知識。並且對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抽象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爲:

●知識與技能:認識物質的微粒性,能說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會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瞭解分子、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特點;認識分子與保持物質化學性質之間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學習通過觀察身邊物質、實驗現象等方法獲取信息,從而運用想象類比、分析歸納等方法處理信息;能在教師的啓發和指導下,對有疑惑或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實驗中注意觀察與思考結合,對實驗的結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圖形及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假說與模型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快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重、難點確立爲:

教學重點:分子的基本特徵;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和物質的變化;對自然、實驗現象的猜測、觀察、分析、交流、表達、總結等能力。

教學難點: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和物質的變化。

二、說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變化、物質的性質、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在國小科學和國中物理也學習了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質及聯繫,以及物質的三態變化、熱脹冷縮等相關知識,這爲學習新知識做了知識的鋪墊。

2、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3、學生學習的困難主要在於:已有的宏觀表象,可能對微觀想象的發展有阻礙。在學生眼裏,微觀世界彷彿只是縮小了的宏觀世界,難以理解微觀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質。比如:通過課前與學生的交流,瞭解到學生頭腦中有關物質粒子性方面的問題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粒子會變大;粒子的數量是可以變化的,受熱後會增加;把氣體從1L的容器轉移到2L的容器內,氣體所佔體積仍是1L等。

三、說學法、教法

1、說學法

指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既要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又提倡合作與創新來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習過程,在快樂的學習中,實現學習目標。主要採用的學習方法爲:

(1)實驗探究法:

(2)合作學習法

(3)對比歸納法

2、說教法

在教學中,努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和勤於動手,在身心愉悅的環境下獲得新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爲此主要採用分組合作,師生互動,動手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採用了創設問題情景法、演示實驗法、講授法、啓發教學法、活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四、說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我曾設計了加熱水、聞香水或氨水的氣味、四組生活情景等導入方式,但最終我選擇了用水和酒精、陳醋和醬油的鑑別導入。讓學生利用它們的物理性質進行最簡便的鑑別。學生會不約而同的選擇聞氣味。

師:提出問題-爲什麼我們只能聞到氣味,卻看不見,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發思考,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這種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體現化學的學科特點和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

(二)演示實驗、認識分子的存在

 師: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

實驗改進:用溫水代替冷水,會加快品紅的擴散,縮短實驗時間。品紅用量要少。

(三)科學手段、證實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設計意圖:以上環節的設置由爲什麼能聞到氣味自然過渡到物質的構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實存在的探究驗證。經典實驗《品紅在水中的擴散》,因爲它有顏色變化,對學生有視覺真實感。而且有一個逐漸變小的過程, 反應了物質的可分性,讓學生建立物質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構成的觀念。再讓學生觀察苯分子、硅原子圖,這樣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證明了分子的真實存在,爲學生呈現探究的一般規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徵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爲什麼水能看得見而水分子看不見呢?

[投影]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一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1滴水裏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3萬多年才能數完)

總結出分子的第一個特徵: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五)演示實驗、引導探究

[投影] 課本第49頁探究內容,《分子運動現象》

方案一知識鋪墊:觀察酚酞溶液在蒸餾水中的顏色;觀察酚酞溶液遇濃氨水變色的實驗。

演示探究實驗:提出問題-爲什麼兩種試劑分開放置時,酚酞溶液仍然變紅呢?

方案二 演示實驗-學生觀察現象-提出酚酞溶液變紅的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方案二教學效果較好,但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較高要求,所需課時多。)

總結出分子的第二個特徵: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投影]議一議爲什麼溼衣服在陽光下和通風處比在陰涼、背風處易於晾乾?

總結: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六)實驗探究、合作學習

[投影]活動與探究

A組實驗 50 mL水與50 mL酒精混合,觀察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B組實驗一定體積水中加入糖塊,觀察糖塊溶解前後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C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氣,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D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學生分組相互合作進行探究、認真觀察、記錄討論。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探究結果、討論、交流。

總結出分子的[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 ]第三點特徵: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投影]固體、液體、氣體物質分子間隔微觀示意圖

總結:一般情況下,氣體分子間間隔>液體分子間間隔>固體分子間間隔。

(七)學以致用、聯繫實際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

1、物質的三態變化。

2、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3、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應用模型,認識微觀世界

活動準備:每組下發分子結構模型,由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成員根據內附說明書認識不同顏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種類。

活動一組間競賽: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先用原子構成老師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問題:1、分子和原子的聯繫是什麼?

2、從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氣和氮氣有什麼不同?

設計意圖:啓發學生認識到分子由原子構成;不同物質由不同的分子構成。

活動二 從分子、原子角度認識化學變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簡單的化學變化:木炭燃燒、硫燃燒、水電解,小組成果展示。

活動三 演示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思考: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啓發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化學變化,中分子會變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學變化的最小粒子。

(九)總結評價、形成體系

[投影]說一說學完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

(十)練習鞏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課後作業:

五、板書設計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九年級上化學教案 篇三

氧化還原反應教案一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從得氧和失氧的分類標準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2、從化合價變化的分類標準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

3、培養學生用概念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探究與活動,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發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使學生形成勇於創新的習慣、培養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

探究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及其發展

[教學難點]

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人類的衣、食、住、行,生物體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化工生產約50%以上的化學反應等等都涉及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與我們的生活、生命、生產有着十分重要的關係,例如,研究燃燒中的化學反應、能量變化、燃燒效率及產物對環境的影響等問題與本節知識有密切關係。下面我們就討論氧化還原反應這一問題。

師:國中學習的燃燒是指可燃物與空氣中氧氣發生的發光、放熱的氧化反應,現在我們來進一步研究。請同學們舉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實例。

[板書]第三節 氧化還原反應

新課推進

師: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學生填寫此表)。

引導學生討論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概念。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

氧化反應

還原反應

分類標準

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是否同時發生

CuO+H2====Cu+H2O

H2跟O2結合生成H2O的過程稱爲H2的氧化反應

CuO跟H2反應失去O的過程,稱爲CuO的還原反應

得氧、失氧的角度

Fe2O3+3CO====2Fe+3CO2

生:得出以下結論

[板書]根據反應中物質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學反應分爲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分類標準:得失氧的情況。

氧化反應:得到氧的反應。

還原反應:失去氧的反應。

師:在複習化合價概念的基礎上,請分析填寫下列表格: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

反應前後化合價升高的元素

反應前後化合價降低的元素

是否屬於氧化還原反應

氧化反應與化合價升降的關係

還原反應與化合價升降的關係

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應纔是氧化還原反應

CuO+H2====Cu+H2O

2Mg+O2====2MgO

Fe2O3+3CO2====Fe+3CO2

2Al2O3====4Al+3O2↑

2H2O2====2H2O+O2↑

Mg+2HCl====MgCl2+H2↑

Mg+2H+====Mg2++H2↑

Fe+CuSO4====Cu+FeSO4

Fe+Cu2+====Cu+Fe2+

師:CuO+H2====Cu+H2O

1、在以上反應中,氧化銅發生氧化反應還是還原反應?依據是什麼?

2、標出反應中各元素的化合價,從中分析三種元素化合價各有什麼變化。

小結國中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的知識後,引導學生把氧化還原反應跟化合價變化聯繫起來。

[合作探究]

2Na+Cl2====2NaCl

H2+Cl2====2HCl

這兩個反應雖沒有氧的得失,但是氧化還原反應,爲什麼?哪種物質發生氧化反應,哪種物質發生還原反應?爲什麼?

[課堂小結]

上述[合作探究]討論後,得出:

物質所含元素的化合價發生變化的一類反應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所含元素的化合價升高的物質發生氧化反應;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的物質發生還原反應。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氧化還原反應

一、氧化還原反應

1、定義:根據反應中物質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學反應分爲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2、兩類標準:

(1)得失氧的情況

氧化反應:得到氧的反應。

還原反應:失去氧的反應。

(2)化合價升降情況

所含元素的化合價升高的物質發生氧化反應;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的物質發生還原反應。

凡是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化學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活動與探究]

下列反應中哪些是氧化還原反應?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各是什麼物質?

2NaBr+Cl2====2NaCl+Br2

2NaOH+H2SO4====Na2SO4+2H2O

MnO2+4HCl====MnCl2+2H2O+Cl2↑

Ca(ClO)2+CO2+H2O====CaCO3↓+2HClO

[隨堂練習]

1、下列各類反應中,全部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

A.分解反應 B.化合反應

C.置換反應 D.複分解反應

2、下列各說法正確的是( )

A.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某元素由化合態變爲單質,此元素可能被還原,也可能被氧化

B.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升高的反應是還原反應

C.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降低的反應是氧化反應

D.化合物分解的產物有單質,則該分解反應必屬於氧化還原反應

3、下列反應中屬於氧化還原反應,但反應類型不屬於四個基本反應類型的是…( )

2O3+3H2SO4====Fe2(SO4)3+3H2O +H2====Cu+H2O

2O3+3CO2====Fe+3CO2 D.H2+ S====H2S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 篇四

一、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了解我校上學期八年級期末考試數學和物理成績,可以看出每個班級的優秀人數欠少,學困生較多,只有少數學生的成績處於及格線左右,由此可以得出學生對數學、物理的基礎知識沒有很好的掌握,這將對化學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作爲農村地區,學生缺乏瞭解信息,瞭解科技的渠道,學生拿到化學教材,看到一些有趣的化學知識,他們感到很新奇,有較強的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教材總體分析

本教材以化學基本概念和理論,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識,化學基本實驗操作和實驗操作技能和邏輯結構等爲骨架。在理論和舒述中結合國中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和發展順序及他們對化學知識的認識順序擬定的。同時從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出發,適當拓寬知識面,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適應能力,體現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本教材體系的第一個特點是分散難點,梯度合理,又突出重點。以學生生活中須臾離不開的水、空氣、等引入,學習元素和化合物知識,同時有計劃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定律。這樣使教材內容的理論與實際很好地結合,有利於培養學生運用化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解決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的化學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分散學習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以減輕學習時的困難。爲了有利於教師安排教學和便於學生學習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點較突出。第二個特點,突出了以實驗爲基礎的,以動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塊中都有有許多學生實驗和實驗探究,同時又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目的要求

1、認識身邊一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性質及其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初步應用,能用簡單的化學語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學概念,初步認識物質的微觀構成,瞭解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初步認識物質的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係。

3、瞭解化學、技術、社會、環境的相互聯繫,並能以此分析有關的簡單問題。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初步學會設計實驗方案並能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

5、初步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能用文字、圖表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的信息;初步學習運用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6、初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認識,逐步樹立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觀念。

7、感受並讚賞化學對改善人類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8、增強安全意識,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四、方法與措施

1、根據我校學生的現狀,本學期教師應該重點強化基礎知識,同時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和指導他們初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2、堅持進行啓發式教學,寓思想教育與教學之中,以達到化學教學的目的。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技能和能力的關係,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形成能力的`基礎,而能力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必要條件,是促使他們提高學習水平的重要因素。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形成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根據本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採取多種方法激勵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加強化學實驗教學。認真完成課程標準中要求完成的必做實驗,重視基本的化學技能的學習。

4、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體體現在努力創造真實而又意義的學習情景,採取多樣化教學手段,有效地開展複習和習題教學。

5、多元化評價方式。不光利用紙筆測驗,還要重視活動表現評價,建立學生學習檔案。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週(9.1—9.4)緒言

第二週(9.5--9.11)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

第三週(9.12--9.18):走進化學實驗室(參觀化學實驗室,怎樣進行化學實驗)、單元測試。

第四周(9.19--9.25):空氣、氧氣、製取氧氣、單元測試

第五週(9.26--10.2):國慶放假

第六週(10.3--10.9):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結構

第七週(10.10--10.16):元素、愛護水資源、

第八週(10.17--10.23)水的淨化、水的組成

第九周(10.24--10.30):化學式與化合價、單元測試。

第十週(10.31--11.6):期中複習

第十一週(11.7--11.13):期會考試、試卷分析

第十二週(11.14--11.20):質量守恆定律、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第十三週(11.21--11.27):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單元測試。

第十四周(11.28--12.4):金剛石、石墨和C60、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

第十五週(12.5--12.1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單元測試。

第十六週(12.12--12.18):燃燒和滅火。

第十七週(12.19--12.25):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

第十八週(12.26--20__.1.1):實驗活動:燃燒的條件

第十九周(1.1--1.8):期末複習

第二十週(1.9--1.15):期末複習。

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 篇五

《空氣》

教學目標

1.瞭解空氣的重要成分。

2.瞭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3.初步瞭解空氣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培養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4.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通過“磷的燃測定空氣的含量,有意識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記並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教學重難點

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教學工具

集氣瓶、燃燒匙、吸管、水槽、塑料袋、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沒有空氣就沒有生命!人類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空氣。空氣對於人類是如此重要,我們做一個深呼吸,那麼我們便吸人了空氣,空氣對於我們又是如此親近和熟悉,但是有誰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嗎?沒有。那麼本節我們就是要通過實驗證明空氣的在,還要探究空氣的組成成分。

[提問]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易察覺,但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組織學生討論,然後教師提問。)

生1:把一個空的集氣瓶放人盛滿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壓,集氣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集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生2:吹氣球,發現氣球鼓起了,說明有空氣了。

生3:用打氣筒給車胎打氣。

生4:夏天電風國轉動,一陣風撲面而來,說明空氣在流動。(同學們爭先恐後回答,教師作總結。)

[提問]以上事實說明了空氣確實存在,那麼空氣中含有哪些氣體成分呢?如何證明這些氣體的存在?(組織學生討論,然後教師總結。)

生1:第一單元中“探究蠟燭的燃燒”實驗說明了空氣中含有氧氣。

生2:第一單元中通過對吸人氣體的探究實驗說明了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氣體。

生3:食鹽放在空氣中一段時間變潮溼了;早晨的露珠;冷藏的飲料放置空氣中外壁出“汗”等現象,說朗空氣中含有水蒸氣。

[總結]大家回答得很好。從生活經驗和以往的探究活動中,我們知道了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

[提問]那麼,空氣中還含有其他氣體嗎?各種氣體的體積分數又是多少?

二、探究活動

師:下面呢,我竹j將分組實驗,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實驗,粗略地測定空氣中所含氧氣的體積分數。(提示:可以自己自主設計實驗,參考課本實驗2-1。)

師:我觀察各小組設計實驗,大部分用-蠟燭燃燒”進行實驗探究,但是你們得出的實驗結果與科學家的結論是否一致?不一致。爲什麼?想一想,蠟燭燃燒後的產物是什麼?(分析:蠟十氧氣≠二氧化碳十水,二氧化碳是氣體,佔據了一定的體積,所以結果會偏小,小於1/5。同時引導學生改用在空氣中能夠燃燒,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質的可燃物)

師:下面老師給大家介紹一種可燃物——紅磷,它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一種白色固體一一五氧化二磷。科學家就是利用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教師邊介紹邊演示新教材[實驗2一】],學生觀察、描述現象,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

三、歸納總結

師:從[實驗2--1]中得出以下結論:

1.紅磷十空氣皇鑑五氧化二磷;

2.空氣中氧氣的體積約佔1/5;

3.氮氣是不易溶於水的無色無味的氣體(從集氣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後,不能繼續上升這一現象判斷);

4.氮氣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從燃着的紅磷熄滅了這一現象判斷);

5.實驗表明,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雜質0.03%。教師簡介空氣的其他成分,同時講清三個概念:物理性質、純淨物和混合物。‘

四、課堂練習’

師:下面我們做幾道練習。

[投影]

1.在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中,集氣瓶內剩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結合實驗討論:

(1)燃燒着的紅磷熄滅了,這種現象說明氮氣能不能支持燃燒?

(2)集氣瓶內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後,還繼續上升嗎?這種現象能不能說明氮氣不易溶於水?

2.在標準狀況下,氮氣是一種無色、無味,不易溶於水的氣體,它的熔點,爲一209.9℃,沸點爲95.8℃。從紅磷在氮氣中不能繼續燃燒的事實,說明氮氣不支持燃燒。許多實驗事實都表明,氮氣的性質不如氧活潑。

(教師組織評講習題,提出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l源,使學生意識到必須防止空氣不受污染,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l

五、知識擴展

師:同學們,當你漫步在湖畔邊、森林中,陣陣涼風吹過,芳香撲鼻,沁人心脾,多麼新鮮的空氣呵!但是你們知道。這新鮮的空氣需要人類的愛護、保護與珍惜。才能保持新鮮!但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着工業的發展,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煙塵對空氣造成了污染,請同學們想一想,在你的身邊發生過哪些空氣污染現象?(組織小組討論,然後提問。)

生1:摩托車、汽車的增多,導致的尾氣排放增多,污染空氣。

生2:前幾天報道某鄉鎮鞋廠發生火災,橡膠燒排放到空氣中的煙霧。

生3:臭氧層被破壞也會污染空氣。.

師:同學們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從各方面回答了空氣被污染的種種現象,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圖2-8中“大氣污染”,總結一下大氣污染會造成哪些危害?那麼我們應該做些什麼?(組織小組討論,然後教師總結o)

[總結]

1.被污染的空氣會:(1)嚴重損害人體健康;(2)影響農作物生長,破壞生態平衡。

2.我們應該做到:

(1)加大空氣質量監測,改善周圍環境狀況;

(2)使用清潔能源,積極植樹、造林、種草等,以保護大氣。

六、作業佈置

1.習題1~6

2.閱讀教材第31頁“空氣質量日報、預報”。

九年級化學上冊教案 篇六

《生活中常見的鹽》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複分解反應的條件判斷酸、鹼、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生。

(2)歸納鹽的相似化學性質。

(3)根據不同標準將物質分類。

2、過程與方法

(1)會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歸納。

(2)會觀察實驗現象,並能通過討論、歸納整理實驗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化學與生產、生活的關係。

(2)進一步增強學好化學的信心,樹立爲民族振興、爲社會進步而學習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1、鹽的相似化學性質。

2、物質的分類。

【教學難點】

鹽的化學性質。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鹽酸、碳酸鈉、碳酸氫鈉、試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帶橡皮塞的導管、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活中幾種常見的鹽及C032-(或HC03-)離子的檢驗,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鹽的相關知識。

【活動與探究1】

請同學們按教材P75“探究”要求進行活動。

1、歸納出常見酸、鹼、鹽的溶解性。

2、按要求判斷表中物質能否發生複分解反應。

【歸納總結】

常見酸、鹼、鹽的溶解性。

1、溶於水的鹼有五種:K0H、Na0H、NH3o H20、Ba( 0H) 2、Ca( 0H) 2。

2、鉀鹽、鈉鹽、銨鹽、硝酸鹽都溶於水。

3、鹽酸鹽不溶於水的有AgCl。

4、硫酸鹽中不溶於水的有:BaS04;微溶於水的有:CaS04、Ag2S〇4。

5、碳酸鹽大多數不溶於水。

【提出問題】

上一單元我們學習酸鹼的化學性質時,發現並歸納出了酸、鹼的通性,那麼鹽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呢?

【交流討論】

學生分組,討論並交流鹽有哪些化學性質。

【歸納總結】

師生互動,歸納鹽的化學性質

1、鹽+金屬→新鹽+新金屬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

反應條件:①鹽必須爲可溶性鹽;②“前換後”即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屬把排在後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除K、Ca、Na外)。

2、鹽+酸→新鹽+新酸條件:滿足複分解反應條件即可。

3、鹽+鹼→新鹽+新鹼條件:①滿足複分解條件,②反應物均必須可溶。

4、鹽+鹽→新鹽+新鹽條件:①滿足複分解條件,②反應物均必須可溶。

【隨堂鞏固練習】

依據鹽的化學性質及反應條件,判斷下列反應能否發生,能的請完成化學方程式,並說明理由。

①Zn+CuC12 —— ② Fe+AgC1——

③K+CuS04 —— ④MgC12+Zn——

⑤BaC12+HN03—— ⑥BaC12+H2S04——

⑦AgN03+HC1—— ⑧K2C03+HC1——

⑨BaC12+K0H—— ⑩Mg(0H)2+CuC12——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們分組按教材P76‘討論”中的要求進行活動,然後做好歸納。

【交流討論】

1、根據物質的組成是否單一,可以把物質分爲混合物和純淨物。

2、在純淨物中,根據組成元素的異同,可以把它們分成單質和化合物。

3、在單質中,可以按性質的差異把它們分爲金屬單質和非金屬單質。

4、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組成的差異把它們分成酸、鹼、鹽和氧化物。

【歸納總結】

課後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歸納出鹽的化學性質及物質的分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應學會利用複分解反應條件及酸、鹼、鹽間的反應規律,判斷酸、鹼、鹽間的複分解反應能否發生,並能寫出正確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課後習題

【佈置作業】

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並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的內容。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整套教案 篇七

九年級化學《空氣》教案模板

目的:

1、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

2、使學生認識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使學生初步瞭解空氣污染的後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

4、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查閱蒐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爲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和才幹的機會。

重點:增強環保意識。

課時:1課時

準備:

1、蒐集資料

在本課前2~3周動員學生多方面蒐集有關空氣的素材,包括課外讀物、科普書籍、雜誌、報紙、照片、錄像、漫畫、實物等。例如:

課外讀物:環境知識讀本、關於空氣的知識、大氣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風景地的藍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氣、學生外出旅遊、交通堵塞、工廠煙囪冒煙

雜誌(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層空洞、水災等照片

漫 畫:大氣污染的嚴重後果

剪 報:某一期的《大氣質量週報》或《大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報道等

錄 像:空氣、酸雨、保護臭氧層、溫室效應

2、課外預習和調查

結合蒐集的素材,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爲在課堂上介紹有關知識做準備。

3、課前活動(見學生頁)

(1)[觀察]煙氣觀測活動。

(2) [小實驗] 哪兒的塵土多?

(3)[調查活動]交通流量與空氣質量的關係。

4、佈置教學環境 組織學生編寫環境牆報、圖片、漫畫、小論文等,佈置教室。

教學過程:

1、引言

教師用簡明的語言說明本節課的意義及教學活動的方法。

2、觀看錄像《空氣》

3、課堂展示

學生按自選專題,根據課前的準備發言、討論(一人中心發言,其他人補充)。

4、討論(選擇以下部分題目討論)

● 你願意在樹林裏還是願意在室內活動?

● 吸菸會不會污染空氣?

● 焚燒樹葉、莊稼秸稈會不會污染空氣?

● 有哪些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氣污染來自哪些活動?

● 每天開窗通風換氣有什麼好處?

● 新裝修的居室有沒有刺激性氣味?

● 你能爲保護空氣質量做哪些事?

5、專題討論“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

6、課堂小結 教師對學生髮言及討論作必要的補充,鼓勵、表揚學生認真自學,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勤於實踐態度和方法。 實驗的結果和結論並不重要,不要求有統一的結論,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及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啓發。

7、佈置作業 指導舉辦關於大氣的環境專刊、演講比賽,組織野外活動、參觀等。

學生活動1:

煙氣觀測活動

在你居住地或學校附近有沒有高大的煙囪?這些煙囪每天冒煙嗎?冒幾次?什麼時間冒?冒出什麼顏色的煙?是鍋爐房的煙囪還是工廠的煙囪?如果是工廠的煙囪,這個工廠生產什麼產品?記錄煙囪冒煙的時間,煙的顏色等。如果能把煙囪冒煙的景象拍攝下來,則更能說明問題。

高大煙囪排煙的地點、時間、顏色、煙塵的濃度、所屬工廠等記錄在表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