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1年學校受災補助申請書

2021年學校受災補助申請書

自然災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爲本、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災民自救的原則。自然災害受災補助申請書怎麼寫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年學校受災補助申請書最新,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1年學校受災補助申請書

尊敬的區教育局及中心學校領導:

20__年_月18日下午_點30分左右,一場突如其來的夾雜着冰雹的暴風雨襲擊了我鎮,當時風力達到9-10級,只見樹倒枝折、瓦片橫飛。我校受災特別嚴重。我校領導當即向教育局和中心學校領導電話彙報了災情。並組織學校行政人員進行了安全排查,對危險區域進行了暫時警示處理。

_月19日上午,局領導到我校查看了受災情況。

經初步統計;有教學樓,儲藏用房,廚房,廁所大約500平方米的屋面受損。

學校至少50米圍牆受雨水沖刷,已經明顯傾斜,搖搖欲墜

學校鐵門、不鏽鋼旗杆被狂風颳倒,都已經斷裂變形。

以上設施如不及時修繕,將危及師生的生命安全。要得到修繕,需要維修資金30000餘元,我校無力解決。

特寫此報告,希望上級領導解決我校的實際困難。

此致

敬禮!

申請人:申請書模板

__年__月__日

常見的自然災害

1、洪澇

洪澇是由屢降暴雨或大雨,引起江河決堤、山洪暴發、淹沒田地、毀壞建築、人員傷亡的水災。在我國洪澇頻發,強度大,長江中下游、黃淮海、遼河下游和華南地區尤爲嚴重,每年4 ~ 9 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時期。 1991 年夏,江淮地區大面積的洪澇災害,成爲國內外關注的大災,直接經濟損失超過 500 億元。

2、颱風

颱風是一種源於熱帶洋麪的低氣壓大氣渦旋,按其中心附近風力大小分成四級:風力 6 ~ 7 級爲熱帶低壓, 8 ~ 9 級爲熱帶風暴, 10 ~ 11級爲強熱帶風暴, 12 級及其以上爲颱風。在熱帶西太平洋洋麪每年有 30 個颱風生成(佔全球 38 %), 7 ~ 8月是颱風活動盛期,在熱帶洋麪生成後,便向西北方向移動,每年平均有 7 個颱風在我國沿海登陸。

颱風帶來的是狂風、暴雨(我國近海 15 個省最高雨量記錄中, 80 %是颱風造成的)、巨浪和潮災,嚴重威脅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很多洪澇災害都是由於颱風登陸,深人內陸移速減慢、停滯、低壓維持不消帶來特大暴雨而造成的。

3、地震

地震是由於地球內動力作用引起地殼的現代活動而產生,一般分爲構造地震(佔 95%)、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我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地震最嚴重的地區,與我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與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交匯部位,地殼現代活動劇烈有關。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各省都發生過6 級以上地震。

1556 年 1 月 23 日 陝西華縣 8級地震,“是日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雞犬鳴吠……或裂泉涌,或城廊房屋陷人地中,或平地突出山阜……壓死官吏軍民奏報有名者八十二萬……”(《嘉靖實錄》)是我國曆史上最大地震之一。1976 年 7 月 28 日 唐山 7 .8 地震,上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頃刻間成爲一片廢墟,是本世紀全球 10 次破壞性最大的地震之首。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地震預報尚屬世界難題。我國在中、長期預測領域取得長足進展,但能作準確預報的還只佔少數,對這個具高難度的臨震預報還需做出艱苦的努力。

4、火災

俗話說: “ 賊偷一半,火燒全光 ”,火災是世界各國人民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災難性問題。它給人類社會造成過不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日益增加,火災損失上升及火災危害範圍擴大的總趨勢是客觀規律。近幾年來,我國每年發生火災約4萬起,死2000多人,傷3000—4000人,每年火災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10多億元,尤其是造成幾十人、幾百人死亡的特大惡性火災時有發生,給國家和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嚴峻的現實證明,火災是當今世界上多發性災害中發生頻率較高的一種災害,也是時空跨度最大的一種災害。

5、海嘯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 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劇烈震動之後不久,巨浪呼嘯,以催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着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築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捲一空,海灘上一片狼藉。

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控制它們的發生。

預防自然災害安全措施

我國自然災害頻發、分佈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爲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據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天氣氣候災害使農田受災面積達3400萬公傾(5億多畝),受乾旱、暴雨、洪澇和熱帶風暴等重大災害影響的人口約達6億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氣氣候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GDP的3%-6%。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天氣氣候災害造成損失的絕對值越來越大。考慮到天氣氣候災害引發的生態、環境、地質、社會、人文、經濟等繼發性災害,則經濟損失更爲嚴重。世界氣象組織把今年的“世界氣象日”主題定爲“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對我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長期與自然共存的實踐中,社會各界、從事防災減災研究、業務、管理人員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

戰略措施1: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通過在國家、省、市、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等制訂與演練應急預案,形成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有條不紊、有備無患的局面。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事中、事後等各環節的一整套工作運行機制。

不能將預案束之高閣,要通過培訓和預案演練使廣大羣衆、災害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預案,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

居安思危,預防爲主。要增強憂患意識,常抓不懈,防患於未然。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政府應鼓勵社區制定緊急防災預案、開展救災演練、裝備專門的通訊設備在緊急條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訊方式,並保證必要的緊急儲備物資和設施。積極做好裝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應急準備。

戰略措施2:以人爲本,避災減災

以人爲本,把保障公衆生命財產安全作爲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面對自然災害,科學防禦,從早期盲目的抗災到近年來主動地避災,體現了在防災減災中的科學發展觀。

戰略措施3:監測預警,依靠科技

在防災減災中堅持“預防爲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羣體的預警信息發佈。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準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佈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臺風防禦工作實踐充分體現了現代化氣象科技在防颱抗臺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移動氣象臺,以及氣象衛星等現代化探測手段,提高了對臺風的最新動態進行實時監測的能力;數值預報產品,爲準確預報臺風未來的路徑提供了參考依據,使預報員對臺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更有信心、更有把握,爲準確超前的預報提供了科學依據;骨幹預報員在臺風預報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戰略措施4: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衆是防災的主體。增強憂患意識,防患於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衆廣泛增強防災意識、瞭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羣衆能夠知道如何處置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絡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衆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羣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國小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羣衆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社會公衆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瞭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佈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短信、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佈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近年來,氣象部門在重大氣象預警信息服務中,向政府相關部門呈送供決策的氣象信息的同時,在電視上滾動播出氣象警報,並用手機短信將氣象預警信息發佈至用戶,使基層幹部和羣衆對預警情況心中有數,從而解決氣象產品從氣象局到普通用戶的“最後一公里”難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戰略措施5: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快速響應、協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

防災減災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組織領導,各個部門積極響應。在氣象災害應急管理中,氣象部門在內部上下聯動的同時,加強了與新聞、水利、民政、安全監督、海洋、農業、林業、環境等部門的橫向聯動和緊密協作,建立應急聯動機制,把氣象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體系。

需要加強以屬地管理爲主的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充分動員和發揮鄉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衆力量,形成規範、高效的災害管理工作流程。

戰略措施6:分類防災,針對行動

不同災種對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差異很大,防災減災的重點、措施也不同,如對臺風災害,重點是防禦強風、暴雨、高潮位對沿海船隻、沿海居民的影響,強霧、雪災則對航空、交通運輸形成很大影響,沙塵暴災害主要影響空氣質量。根據不同災種特點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特徵,採取針對性應對措施。

預防和減輕颱風災害,應根據颱風預警級別,及時疏散沿海地區居民,人員應儘可能呆在防風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隻走錨、擱淺和碰撞,拆除高層建築廣告牌,預防強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災害。

對暴雨洪澇災害,根據雨情發展,及時轉移滯洪區、泄洪區人員、財產,及時轉移城市低窪危險地帶以及危房居民,切斷低窪地帶有危險的室外電源。

濃霧發生時,大氣能見度與空氣質量明顯下降,機場、高速公路、航運採取停運、封閉措施,交通駕駛人員控制速度,確保安全,居民減少外出、外出時戴口罩。

雪災發生時,相關部門做好交通疏導,必要時關閉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駕駛人員小心駕駛,防範道路結冰影響。

戰略措施7:人工影響,力助減災

人工影響天氣已成爲一種重要的減災科技手段。在合適的天氣形勢下,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霧等作業,可以有效抵禦和減輕乾旱、洪澇、雹災、霧災等氣象災害的影響和損失。

戰略措施8:風險評估,未雨綢繆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瞭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瞭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準、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對自然災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災救災能力也各不相同。災區的經濟實力與發展水平、社會制度、災區自組織能力都是影響區域自救能力和恢復能力的重要因素。經濟發達地區,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能力強,速度快,但其損失也就越大;不發達地區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當致災因子與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脆弱性相結合,災害風險也隨着增加。

通過自然災害的綜合風險評估,並應用評估結果,可以進一步探討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模式和預防措施,可以有針對性地控制災害,規範對易災地區的利用,提高對災害的認識。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災害風險評估方面的經驗與做法值得我國學習、借鑑。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建立了對內陸和周邊水域、森林和其他自然資源進行製圖、調查的政府機構,收集了大量有關洪水、火災、風暴和相關災害的數據,爲有關地區後來的災害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和地質調查局、美國林業局在內的機構,記錄了大量洪水、航運災難、極端氣候事件、森林火災,以及相關的原因和措施方面的資料。依據風險評估資料,建造大規模的防災工程,如堤壩、水庫、海堤等,突發事件“避難”場所;從法律上控制對易災土地的利用;制定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防災標準和法規;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多災地區居民的防災意識;開展農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險;開展改善氣候的實驗,如人工增雨、消霧、減弱風暴,及降低地層縫隙的壓力避免地震等實驗。在上世紀中葉,聯邦政府還制定了全國性的第一部災害救助法律,啓動永久性的災害救助項目。美國陸軍工程兵在修建災害工程(防洪堤、水壩和防洪牆)的同時,還爲大型人工養灘項目提供資金資助、爲沿海地區建立風浪侵襲模型,監督跨洲颶風疏散計劃的實施,(受洪水影響)溼地使用許可管理等。保險公司如聯邦保險管理局,與當地政府共同監督洪區和高風險沿海地區的製圖和管理,通過各種政策增強公衆對洪水的認識,幫助受災人員恢復工作生活,推動在有嚴重洪水威脅地區的長期居民搬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