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生改革開放三十年社會實踐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2014暑期社會實踐——改革開放三十年東中西部居民消費水平調查報告

高中生改革開放三十年社會實踐報告(精選多篇)

2014暑期社會實踐——改革開放三十年東中西部居民消費水平調查報告

12

付少俊,吳昊

1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09級, 150090 2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09級, 150090

摘要: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我們暑期通過走訪基層,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瞭解居民消費水平,體會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通過分析調查結果中東中西部城市、農村居民的消費情況,明確東中西部發展差距及城鄉差距,爲改善這一狀況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改革開放 東中西部 消費水平 調查問卷

1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大大提升。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了諸多問題,例如地區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地區差距拉大等。我班同學來自五湖四海,我們決定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暑期通過走訪基層,瞭解居民消費水平,體會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通過調查東中西部城市、農村居民的消費情況,明確東中西部發展差距,爲改善這一狀況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我們的基本構想是利用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瞭解到衣食住行等人民生活的具體方面,對所調查地區的消費水平做出科學的評價。

2 實踐設計與工作方法

爲了可以更全面地瞭解居民生活狀況,我們經過認真的討論共同確定了調查問卷的內容。調查問卷的開展時間爲三天(8月1號至8月7號中挑選三天),調查更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努力確保我們每人最終能夠獲得至少25份有價值的問卷結果。問卷調查的對象以中年人爲主,中年人的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此他們對整個家庭的收入消費情況有更清晰的瞭解,所得到的調查結果也較爲可靠(實際調查過程中還發現中年人配合調查的積極性也最高)。同時適當調查一些未成年人與老人。

而訪談的對象確定爲所調查地區的老年者,因爲老年者經歷過新中國建設初期物質生活匱乏的階段,對改革開放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着更深刻的體會。訪談以聊天的形式爲主,個人根據實

際情況設計訪談的內容,訪談結束後記錄老年人對改革開放的看法以及訪談的個人體會。

此外,此次暑期社會實踐中爲了更好的記錄社會實踐的過程,也爲了反應家鄉人民的生活水平,安排了有數碼相機的同學拍攝一些電子照片。

3 調查研究或實踐工作的主要內容

3.1關於此次調查問卷;

所參與社會實踐的同學中家鄉屬於西部地區城市的有一人(貴陽),屬於中部地區農村的有兩人(河南、湖北),屬於東部地區城市的有三人(上海、天津、石家莊),屬於東部農村(包括普通縣城)的有五人(北京、江蘇、山東、遼寧、廣東) 。 因此,所有小組成員中來自東中西部的都有,而且有的來自農村,有的來自城市,總的來講這次調查能夠較全面的反應東中西部地區差異及城鄉差異。

現輯錄調查問卷全文如下:

改革開放三十年東中西部居民消費水平問卷調查

您好!我們是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級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正在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希望您能協助我們填寫以下調查問卷,謝謝您的配合!

1 請問您的年齡在: ()

a18-25歲 b26-35歲 c36-45歲 d46-55歲 e56歲以上

2您個人每月支出多少?()

a300元以下 b300至1000元 c1000至2014元 d2014至5000元 e5000元以上

3 您認爲您在本地區收入處於何種水平?

() 4

a 較低 b中等c較高 4 您一般購買衣物的地點(可以多選): () a附近市場b超市d商業步行街e專賣店f購物廣場

5 您買衣服是否注重名牌?() a 雖然貴點,但仍會選擇名牌 b 偶爾買幾件名牌

c不在乎牌子 d撿便宜實惠的買6您每月用於購買食品的費用佔您收入的多少?() a 10%以內b 10%至30% c30%至50% d 50%以上7您家每天的牛奶消費情況?() a每人都喝牛奶b僅子女或其他個別人喝牛奶c基本上沒人喝牛奶8 如果您去買菜,你會注重什麼?() a追求美味和健康營養,不過於在乎價錢b保證吃得基本滿意c儘量挑時價便宜的菜d因爲經濟問題常常爲此發愁9您家裏飲料、水果和零食的儲存情況如果?() a種類較多,常常過剩b基本上保持每天都有c偶爾會有d很少有10 您現在的住房面積有多大?() a 少於50平米b50至80平米c80至100平米d100平米以上 11 您房子裏現有哪些家電(多選)?() a 電視機 b洗衣機 c電冰箱d 空調e 電腦f電磁爐g微波爐12 您對您現在的房子滿意嗎?() a滿意 b可以接受 c不滿意d嚴重不滿,希望能夠儘早換房13 您家常用交通工具(多選)() a私家小汽車b摩托車c自行車d公共汽車/地鐵f步行14 您一年內的旅遊次數() a 很少特意去旅遊b一次左右c 兩次左右d三次以上15 您家中的未成年人每月的零花錢有多少?() a 50元以內 b50至100元 c100至200元d200元以上16 在您家裏學生的教育費用是不是家庭的負擔?() a是,很沉重 b較重的負擔,但可以支付 c負擔較輕17 您是否加入了當地社會醫療保險?() a是 b不是 18 您覺得當地社會醫療保險對您有幫助嗎?() a 有很大幫助 b有幫助 c幫助很小 d沒有任何幫助19 您的家人是否購買了人身保險?() a 沒人購買 b個別人購買 c全部(更多請搜索:)家庭成員均購買了20您每月的通訊費用(包括家庭電話、手機等)爲?()

a 20元以下 b20至50元 c50至100元 d100 元以上21在現在的消費水平下,您認爲您幸福嗎?() a很幸福 b可以接受 c不幸福 d不知道22假如您有足夠的錢,您會首先會怎麼改善你的生活質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買車)調查地點:小組成員家鄉所在地調查對象:街上的普通行人,以中年人爲主調查問卷設計理由:由於大多數普通行人只願意花較少時間填寫問卷,問卷以封閉式題目(選擇題)爲主,輔之以開放性題目。 問卷的前三個問題主要幫助我們確定被調查者的年齡及收入的基本的情況,便於問卷的分析。 第四五兩題用於瞭解被調查者衣着消費情況。第六七八九四題用於瞭解被調查者食品消費情況,其中涉及了恩格爾係數(家庭食品開支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稱爲“恩格爾係數“)的調查,因爲恩格爾係數的下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標誌。第十、十二題用於瞭解被調查者住房情況。第十三題用於瞭解被調查者出行情況。第十一題用於瞭解被調查者家中電器情況。以上題目旨在從不同的側面瞭解被調查者生活必須品消費情況。 問卷的第三部分涉及該地區居民更高層次的消費。第十五、十六題用於瞭解被調查者教育方面的消費情況。第十四題用於瞭解被調查者旅遊消費情況。第十七、十八、十九題用於瞭解被調查者保險方面的消費。第二十題用於瞭解被調查者通訊消費情況。 問卷的第四部分包括對被調查者對自己消費水平總的評價的提問。另外有一道開放問題,用於瞭解被調查者消費的傾向。調查過程中實際遇到的困難:小組成員在調查過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難是

被調查者的不配合。儘管我們已經把調查問卷儘量壓縮到二十題左右,有的被調查者仍然嫌調查內容過多,部分人未能完整填寫問卷,尤其是最後文字作答的題目完成者不多,爲後續的調查結果分析造成了不便。由於在本次調查問卷中涉及了個人月支出的問題,一些人爲了個人隱私而不願參與此項調查,也給我們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麻煩。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小組的成員儘量多做了一些問卷,除去其中質量較差無法統計的問卷,基本上保證了調查數據的充分性。

調查結果分析;

首先,我們進行東部和中西部農村之間消費水平的對比。

我們所取的樣本是來自北京市豐臺縣王佐鄉的孫飛虎同學調查的樣本與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縣陽城開發區北煙莊村的牛培源同學的調查樣本。

下面是兩位同學調查結果的統計結果:

孫飛虎同學調查問卷結果統計 a b c d e

f

6 2 8 6 3

3 12 8 2

17 6 216 10 8 8 7

5 5 6 92 13 8 26 6 13 03 12 10 01 7 12 52 7 7 924 24 22 11 15 9

16 11 9 5 04 7 15 11 8

13 9 1 26 10 7 2

7 13 5

22 30 6 13 6

7 12 66 9 6 45

13

5 2(共25份調查問卷)

牛培源同學調查問卷結果統計 abcdefg

6

7

3 18 0 0

4 14 115 1 6 7 14

2 7 8 82 14 2 5

6 6 102 15 5 01 6 11

47 3 8 3

22 22 21 11

8

4 5

7 12 3 14 6 8 12 20

17 4 1 17 2 0 3

0 13 3

14 82 6 7 2

12 9 24 11 6 26

16

(共22份調查問卷)

(從第二列至最後一列對應調查問卷第一題到二十一的答案)

從人均月消費水平看,孫飛虎同學所調查地區的人均月消費額在千元左右;而牛培源同學所調查地區的人均月消費額明顯不足千元,且僅有一名高收入者。

從家中食品消費來看,兩地區人民雖然收入有差異,但均沒有人因經濟問題無法解決溫飽問題。而且均能保證能吃到基本滿意的菜餚。這說明無論東中西部我國居民都基本解決了溫飽。但從購衣場所來說,兩地人民有較大差別,北京地區的農村居民有較大程度的選擇餘地。因所調查地區屬農村,住房面積沒有太大意義。

從更高層次的消費來說,兩地區居民有着較明顯的差別,比如兩地居民旅遊消費的對比:孫同學所調查的人中有9人每年有一次旅遊,牛同學所調查的人中僅有4人。購買保險的人數孫同學的資料中也較多。

然後,我們進行了東部和中西部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的對比。

我們所取的樣本是代表東部地區城市的來自河北石家莊的侯躍鵬同學所做的調查問卷與代表中西部城市的來自貴州省貴陽市的龍海威同學所做的調查問卷。

下面是兩位同學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

侯躍鵬同學調查問卷結果統計

abcdefg

3 5 3 11 32 15 7 1

5 18 29 8 11 10 7

6 9 8 22 15 7 1

5 19 18 13 3 10 9 11 51 8 11 525 25 25 23 22 23

24 3 13 7 23 13 7 26 9 7 313 7 4 1

4 7 14

22 33 16 6 0

6 17 22 8 9 62

14

8 1

(共25份調查問卷)

龍海威同學調查問卷結果統計 a b c d

e

f g 10

8 5 22 20 2

0 10 15

10 8 6 20 20 15

2 8 11

48

9

7 110 14 1 09 16 0 00 21 4 02 6 9 825 25 25 15 17 19 12

16 6 3 03 3

6 20 24

12 13

07

3 10

2 11 1213 12

8 7

8 2

8 15

22 8 13

215

7

(共25份調查問卷)

(從第二列至最後一列對應調查問卷第一題到二十一的答案)

從人均月消費水平來看,候同學所調查地區居民消費水平略高於龍同學所調查地區居民消費水平。

從生活必需品的消費來看兩地沒有太大的差別,稍有不同的是候同學所調查的居民恩格爾係數稍好,家電情況也是石家莊地區居民較爲齊全一些。

從較高層次的消費來說,兩地居民差距也不大。比如從兩位同學的調查來看,石家莊地區旅遊消費稍高,而保險消費貴陽地區的居民稍好些。

總體來說,兩地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明顯小於東部與中西部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

最後,我們分析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爲了更準確,我們取了相距較近的來自天津的吳碩軍同學調查的樣本與來自山東菏澤地區農村的閆豪同學調查的樣本進行比較。兩地同屬東部地區,相比更有說服力。

下面是兩位同學的調查結果統計:

吳碩軍同學調查問卷結果統計 a

b c d e

f g 6 2 8 6 3

14 6 2

17 6 216 10 8 8 7

5 5 6 92 13

8

6 6 133 12 101 7 12 52 7 7 9

24 24 22 11 15 9 16

11 9 54 7 15 11

8

13 9 1 26 10 7 2

7 13

22 30 6 13 6

7 12 66 9 6 45

13

(共25份調查問卷)

閆豪同學調查問卷結果統計

a b c d e f

3 2 9 8 3

13 9 2 0 16 14 5 0 017 4 0 1 3 1 2 7 4 13

6 11

6

3 10 115 8 10 21 12 6 617 5 4 2 1 1 24 17 6 3 2 6 7 13 1 54 11 18 4 0 12

19 3 2 0 0 1 12 2

8

3 2 2014 1

0 8 15 221 3 1

11

8

(共25份調查問卷)

(從第二列至最後一列對應調查問卷第一題到二十一的答案)

不難看出兩地居民的消費水平有着很明顯的差距,無論從人均月消費額,還是高層次消費情況兩地都有一定差距。人均月消費額吳同學所調查的天津地區在一千多元,根據表中數據估計是閆同學所調查地區的近兩倍。通訊、旅遊、保險消費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3.2關於訪談當地老年人

調查問卷反應了改革開放以來東中西部發展的橫向的對比,而這項採訪則從縱向反應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巨大變化。

作爲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gdp以每年平均近10%的世界少有增長速度持續快速發展,成爲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糧食、棉花、肉類、鋼鐵、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進出口貿易總額居世第三位;外匯儲備居世界首位。30年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10%。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同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從某種意義上講,數據是空洞的。通過親身採訪老年人,我們可以更深刻的從各個方面瞭解改

革開放以來普通居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個例分析:以下是牛培源同學訪談自己的祖父後的寫下的總結:

“就改革開放問題,我採訪了我的祖父。我的祖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村裏的村支書,同時也是村裏面的幾位黨員老人之一,對村裏的事務比較瞭解,對近四十年的發展更是有很深的體會。

“當時,我就很隨意的問起爺爺對改革開放的看法,爺爺很有條理的從經濟,教育,醫療條件,交通,人文等幾個方面回答了我。經濟狀況:以前的人很少吃白麪饅頭,經常餓肚子,生活十分艱難,而且各種災害不斷,現在卻是大有改善,現在家家戶戶溫飽問題早已解決,生活也越來越富足。教育:我爺爺是沒上過學的,全都是自學漢字,文化科學知識的,我爸爸小時候只是上到高中,而我姑姑只是上了國小認識了一些簡單的漢字,當時大部分孩子都沒法上學,現在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每個孩子都有學上,整體知識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醫療:以往和多人僅僅是因爲一些很普通的肺結核,重感冒等就會致死 ,一是沒錢治病,二是,醫療水平太差,根本無法治癒。現在生活水平,衛生條件的提高就很少有得病的,同時實施醫保制度,家家戶戶治病就更加方便便宜了。交通,以往從家都縣城都需要步行,而且根本沒有像現在這麼寬的路,而現在票車早已普及,道路也是又寬有平坦。關於人文,爺爺說,現在人不如以前了,以前的人團結,齊心協力,而且正直;現在的人越來越市儈,腐化。最後爺爺一直唸叨改革開放好,改革開放好。同時說,共產黨好,要我加入,我問爺爺爲什好啊,爺爺就很激動的說好,我知道其實像爺爺這樣老一輩的黨員對黨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那時的黨員要求也很嚴格,加入就是一種光榮,我想總結一下爺爺對改革開放的看法:改革開放帶領了大家一起致富,走出貧困,走向富裕。大多都是她的好的一面,我想說:一,環境污染是經濟迅速發展的巨大代價。二,由於發展的過於盲目,又引發了許多新的問題,急需解決。如,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經濟開發的單一化,資源濫採濫取,貧富差距的擴大等問題亟待解決。”

通過牛培源同學的敘述,我們可以瞭解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我國農村無論是經濟發展、人民受教育程度、醫療條件,還是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精神面貌都有了極大幅度的提高。

同時,牛培源同學在訪談總結中也提到了改革開放中暴露的一系列重要的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勢必對我國今後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約。

其一,資源能源難以支撐,生態環境難以承受。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粗放型增長模式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轉變。我國消耗高、污染多的行業和企業所佔比重依然過高,一些重要能源資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均居世界前

列。

其二,從消費領域本身看,結構性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是農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費能力不強。

其三,我國人民整體素質較差,同時在商品大潮衝擊下人們只重物質消費不重視精神消費,導致享樂主義、腐化問題等比以前要嚴重。

此外,我國目前還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足等問題亟待我們解決。

4結論

根據調查結果東部沿海地區的農村發展狀況明顯好於中西部地區;而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居民與西部地區城市居民消費水平有差距,但不是很大。而比較令人擔心的是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較大,其差值於三項比較中最大。

2014年我國基尼係數達到了0.49,不僅超過了國際警戒線,而且處於倒數前十的行列,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導致我國貧富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中城鄉差距貢獻了60%。09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是農村居民收入的3.3倍,這一現象在國際上也是極其罕見的。

下面是對彌補東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鄉差距的一些建議:

1. 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自由流動,引導產業逐步轉移。區域之間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動是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力保證。所以,應從體制上消除限制區域之間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礙要素合理流動的區域壁壘,加大區域的開放程度,使要素在市場供求機制、價格機制作用下在各區域之間合理流動、優化配置。

2. 完善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區域經濟技術協作、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引導各區域發展自己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實現區域之間的產業合理分工,同時把有關區域之間的相關產業聯結成一個整體,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優勢互補,提高競爭力和效益。

3. 完善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採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

5致謝

對有助於本項目所開展工作的其他人員表示感謝,對實踐地點的配合問卷調查的所有人表示感謝,對實踐地點的接受訪談的老年人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張曉霞:《恩格爾係數與恩格爾定律的正確解讀》

,《華北金融》2014年第6期 [2]曾世華:《東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分析》,《經營管理者》2014年14期 [3]陳峯:《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城鎮化進程和城市發展的歷史回顧和展望 》,《規劃師》2014年第1期

[4]《改革開放三十年統計資料》,《黃岡統計年鑑》 [5]姜楠:《改革開放三十年 成就輝煌三十年》,《伊利日報》 [6]黃紅梅:《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四點反思》,《改革與開放》 [7]彭文斌; 劉友金:《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經濟差距的時空演變特徵》,《經濟地理》

[8].聶海,陸遷:《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商業研究》2014 [9]張秀生; 陳慧女; 楊剛強 :《中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居民收入差距演變及成因》,《山東社會科學》2014 [10]. 周曙東; 劉惠英 :《我國東中西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的實證分析》,《江蘇社會科學》2014

第二篇:假期社會實踐論文: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發展

xxxx學院假期社會實踐

論文

題目: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發展系別:計算機科學系班級:xxxxxxxxxxx姓名:

完成日期:20xx年xx月xx日

-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由此開啓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無疑成爲中國歷史的標誌點,因爲,是改革開放,是解放思想,實現了中國當代發展歷史性的轉折,中國命運由此改變,社會轉型也由此開始。

2014,我們迎來改革開放30週年。

中國於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 改革開放是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

農村文化經濟發展發麪尤其迅速。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農產量穩步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明顯加強,生產條件大大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了跨越式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世界農業也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

一、農業生產快速發展,主要農產品供求呈現新格局

我國農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不斷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終結了延續2600多年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對種糧農民進行“四補貼”(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農業生產持續穩步增長。

(一)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以及人均佔有量均大幅度增加

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0160萬噸(10032億斤),比1978年增加近20140萬噸(近4000億斤),增長65%;棉花產量達到762萬噸,增加了2.5倍;油料產量達到2569萬噸,增加了3.9倍;糖料產量達到12188萬噸,增加了4.1倍。肉類總產量達到6866萬噸,增加了6倍多;水產品產量達到4748萬噸,增加了9倍。主要農產品的人均佔有量也有較大幅度提高,2014年糧食人均佔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長1.5倍;油料19公斤,增長2.5倍;糖料93公斤,增長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長19倍;肉類人均佔有量52公斤,增長4.3倍,水產品36公斤,增長6.3倍。糧、油、棉、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全面穩定增長,爲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農產品品種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結構調整更加註重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更加註重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更加註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主要農產品良種覆蓋率和優質化水平明顯提高。據農業部統計,2014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品種優質率分別達到69%、55%、42%和66%,“雙低”油菜籽的種植面積佔到75%以上,畜禽、水產、果菜等鮮活農產品的優質率也有很大提高,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迅速。

(三)主要農產品供求總體基本平衡

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後,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由長期短缺轉變爲“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基本格局。進入新世紀以來,隨着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影響,農產品供求關係正在發生重要的階段性變化。糧食的需求結構發生重要變化,商品流通增加,商品糧需求上升。目前在主要農產品中,小麥和大米等口糧供求基本平衡,玉米正在從供求平衡向供不應求轉化,棉花產銷均大幅增長。蔬菜和水果產銷兩旺,大市場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二、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觀

一是農業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據統計,全國農機總動力由1978年的11750萬千瓦增加到2014年的76590萬千瓦,增長了5.5倍。農作物機收、機播面積逐年增加,小麥、稻穀、大豆等大宗農作物機械作業面積大幅提高。二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強。到2014年末,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6518千公頃,比1978年增長了25.7%。農田水利建設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三是以設施農業爲代表的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溫室面積爲81千公頃,大棚面積465千公頃,中小棚面積231千公頃。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等高科技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蔬菜、水果等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提高。

三、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的成就

爲了適應新階段變化的要求,黨中央、國務院更加註重改善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生產質量,爲農業生產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實現農業增長方式從數量增長到質量和效益增長的轉變。

(一)農林牧漁業結構不斷優化

從農、林、牧、漁業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看,農業比重不斷減少,林業、畜牧業、漁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2014年,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在農業總產值(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中的比重分別爲52.3%、4.0%、34.2%、9.5%,與1978年相比,農業所佔比重下降了27.7個百分點,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則分別上升了0.6、19.2和7.9個百分點。

(二)主要農產品生產專業化分工和區域化生產格局基本形成

在資源比較優勢的驅動和產業政策的引導下,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種植業的區域化生產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龍江等13個糧食主產省糧食產量佔全國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糧佔全國的80%以上;全國已經形成東北的大豆、玉米帶;黃淮海地區花生、小麥帶;長江流域油菜帶;黃河流域和西北內陸的棉花產業帶。畜牧業生產也更加向區域化集中發展。四川、湖南等13個生豬主產省豬肉產量已佔到全國的75%以上。內蒙古、黑龍江等7個奶業主產省牛奶產量佔全國的60%以上。

四、農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續改善

改革開放初期,農民生產經營活動單一、收入來源單一,農民收入以農業收入爲主體、以糧食收入爲主體,實物收入佔很大比重。隨着市場經濟發展、農村就業結構的變化和體制改革深化,農民收入來源市場化、多元化和非農化的趨勢明顯,農民收入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

(一)農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結構呈現新的特點

1978-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價因素,平均每年增長7.1%。農民收入結構呈現全新特點:一是以農業收入爲代表的家庭經營收入比重下降。 二是以外出務工收入爲代表的工資性收入比重穩定上升,成爲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三是現金純收入比重不斷增長。

(二)農村居民生活持續改善

收入的不斷增長爲農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堅實基礎。1978-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邁進。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二是發展和享受性消費支出快速增長。三是農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進入電氣化、信息化時代。

(三)農村貧困狀況大幅改善

1978年開始的經濟改革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巨大增長,爲國家不斷強化反貧困措施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國家先後實施了開發式扶貧規劃、“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不斷加大扶貧資金投放力度,完善扶貧措施,並確定了592個國家貧困縣作爲扶貧攻堅的重點區域,

到2014年,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320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3.5%,農村扶貧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新世紀,國家制定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4-2014年)》,以產業化扶貧和勞務輸出爲依託,整村推進緩解貧困,扶貧事業取得了新的成就。到2014年,貧困人口減少到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6%。

五、農村基礎建設不斷加強

改革開放前,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條件落後,市場體系建設滯後,農業和農村基礎建設百廢待興。經過30年的發展,農村的基礎建設有了很大的改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和力度明顯加大。

(一)農村交通、電力和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高度重視鄉村道路、農村電網、文化教育等關係農業和農村長遠發展的基礎建設,農村基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第二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通公路、電話、通電和能接收電視信號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達到95%以上,80%以上的鄉鎮有郵電所。文化教育、環境衛生和醫療機構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範圍內有國小,98%以上的鄉鎮有醫院、衛生院,72%的鎮實施集中供水,37%的鎮有垃圾處理站。

(二)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30年農村改革始終堅持了市場化的取向。農村市場化改革突破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模式後,經過多次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農產品市場主體已經從單一經營發展爲農民、各種中介組織、國有流通企業等構成的多元化經營;流通渠道逐漸形成了零售、批發、期貨等多層次並進;信息服務也正朝着不斷滿足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多方需要的方向發展。市場基礎設施也取得顯著成效。

(三)農村社會事業邁出新步伐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教育、衛生、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和改革,農村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方面,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提供教科書,使1.5億學生受益;在衛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9萬所鄉鎮衛生院,爲1.2萬個鄉鎮衛生院配備了醫療設備。在社會保障方面,2014年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擴大到全國86%的縣,惠及7.3億的農業人口;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66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範圍。自胡錦濤主席提出科學發展觀,農村也開始實施。素質教育方面尤其重視,出現許多教育重鎮。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的競爭市場,只有好的素質文化才能迎接明天的挑戰。相信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農村的建設會更加完備,祖國的明天也會更加美好。

第三篇: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社會發展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社會發展調查報告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爲標誌,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3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改革,毫不動搖地促進對外開放,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輝煌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贏得了我國在國際經濟社會影響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從此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國家統計局公佈了“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報告”的開篇,以一連串數據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國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當然,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如何更好的發展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道理越來越值得大家思考。

一、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取得的成就

1、gdp從佔世界1.8%升至6%,綜合國力由弱到強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國經濟核心指標,是綜合國力的體現。1978年,我國gdp只有3645億元,而2014年上升至24.95萬億元,年均增長9.8%,而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只有3.0%。

30年來,我國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按照世界銀行標準,我國已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

2、國家財政收入從1132億到5.1萬億元,財政家底愈發厚實

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1979年至2014年,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2%。國家財力的增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衝擊,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3、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超過6倍,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

改革開放以前,城鄉居民生活基本上處在溫飽不足狀態,農村還有2.5億貧困人口。

經過3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明顯改善,居民擁有的財富迅速增加。扣除價格因素,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實際增長6.5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3倍。城鄉居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4、進出口總額從世界第29位到第3位,成爲名副其實的外貿大國

- 1 -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對外經濟大開放,我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折。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額比1978年增長104.3倍,居世界位次由第29位躍升到第3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30年來,我國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外投資從無到有發展迅速。1979年至2014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7602億美元,近年來利用外資一直居於世界前三位。

5、外匯儲備從1.67億到1.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由短缺到富足

隨着對外開放和進出口貿易的蓬勃發展,我國外匯儲備實現由短缺到富足的歷史性轉變。隨着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爲歷史。1990年我國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2014年超過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國外匯儲備擴大到15828億美元。

6、從國有佔絕對優勢到非公快速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了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

國有企業佔比的下降並沒有改變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仍佔絕對優勢。與此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對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非公企業產值佔68%。

7、城鎮化率從17.9%上升到44.9%,城鄉協調共同發展

改革開放在推動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使得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基本實現了由城鄉分割向城鄉協調共同發展的轉變。

國家統計局報告說,大量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城鎮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4年的38.1%。

8、主要產品產量位於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務從短缺到總體平衡

曾幾何時,物資短缺、排隊購物是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商品和服務供給由短缺轉向總體基本平衡或略有結

餘。

9、新增公路269萬公里,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瓶頸”不斷緩解

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曾是制約發展的主要瓶頸。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加大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投入取得明顯效果,“瓶頸”制約不斷緩解。

能源生產能力由弱變強,成爲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交通運輸能力明顯增強,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7.8萬公里;公路里程由89萬公里增至358公里。

10、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改革開放前,與經濟發展的落後相比,社會事業發展更加滯後。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隨着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社會事業呈現加快發展態勢,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明顯增強。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二、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期以及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除了國企改革不完善、市場機制不健全、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貧富差距擴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等,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部分地方政府執行力不強

由於政治體制改革滯後、受地方保護主義以及gdp崇拜的影響,很多地方政府對上級政策陽奉陰違,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從而很多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到了基層的實施階段就變形。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很多地方大搞政績工程,勞民傷財,完全背離了“以人爲本”的政策核心思想。更有甚者,貪污腐敗,很多惠民資金被層層截留,到民衆手中已經是所剩無幾。這不僅嚴重侵害了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而且損害了政府在羣衆心目中的形象。

2、西方文化的侵蝕加劇

改革開放以來,發達國家生產的商品似洪水般涌進,並以其高科技、高質量和品牌優勢不斷衝擊國人抵抗誘惑的能力。同時,附着在其中的西方文化也大肆侵入。混雜其中的奢侈消費、攀比消費、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消極思想不斷衝擊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底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很多優良傳統在與之交

鋒中節節敗退,逐漸喪失在部分國人中的精神高地。

3、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強

不論是一直以來的“臺灣問題”、“中國威脅論”,還是西方領導人接見達賴喇嘛及干涉奧運聖火傳遞都表明西方國家始終把中國當作現實的或潛在的有力競爭者,他們不願看到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崛起,而是想辦法阻撓或橫加干涉。同時,隨着石油需求增加,西方各國對戰略資源的爭奪戰也愈演愈烈,中國成了直接或間接的受害者。另外,以廉價勞動爲主要優勢之一的中國加劇了窮國之間在全球市場中的零和博弈,甚至引起與發達國家就業機會等方面的直接競爭,並以勞工權利爲旗幟置中國於劣勢。

三、針對相關問題的舉措

針對以上問題,關鍵是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30年的成就巨大輝煌,未來任務仍相當艱鉅。我們要清醒地認識面臨的諸多問題,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結構矛盾和粗放型發展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農業基礎仍比較薄弱,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國際形勢日趨複雜多變。

1978—2014這三十年的時間,中國用自己的方式贏得了全球關注的眼睛。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中國社會體制逐步建立健全的三十年;是中國經濟迅速騰飛的三十年;是中國人民生活水平迅速顯著提高的三十年。改革開放三十年給了中國一個機會也給了世界一個機會!

第四篇:改革開放社會實踐報告總結1

改革開放社會調查報告總結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中國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全世界有目共睹。三十多年裏,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的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的總體生活進入了小康水平。尤其是在近幾年裏,發展尤爲迅猛,成功舉辦了奧運會,神舟七號也完美的完成了太空之旅。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裏國家一直着力建設新農村,隨着一系列興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出臺,我國的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踐出真知,實踐出人才,爲了更好的瞭解社會,瞭解國情,增加自身的社會實踐經驗,我們小組進行了一次“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變化”調查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實踐調查方式主要以走訪和問卷調查爲主,實踐範圍主要在大理市才村碼頭附近,調查對象以大理原著居民爲主。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小組成員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知識背景的人進行採訪和問卷調查,聽他們講述三十多年來他們的生活環境的改變,記錄下他們生活變化的歷程。一下是我們調查的具體情況:

我們採訪的對象中有高齡70歲的老大爺,也有剛剛步入成年的弟弟、妹妹,但主要集中在30~50歲階段的大叔、大嬸,因爲他們是完整經歷過改革開放的中國人,可以說,他們對於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感受最深,他們是最有資格談論改革開放的優差的人。經過調查分析,改革開放基本可以算得上中國偉大的決策,給人民帶來的好處也是多不勝數,變化尤爲巨大的是衣食住行方面:

(1)在“衣”的方面,從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藍海洋”“綠海洋”,

到如今的色彩繽紛,衣着的變化使村民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裝上的花費往往反映出一個家庭的消費水平。現在很多人都不再爲衣物的價格所侷限,隨着農民收入的增加,市場商品的日益豐富,人們開始追求新、美穿戴的消費模式。穿着更加講求舒適大方,服裝變得豐富多彩,並日趨成衣化。各類皮鞋、旅遊鞋、休閒鞋等不但樣式新穎,而且穿着舒適,普遍爲村民們所接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消費水平勾勒出一條上升的曲線。

(2)在“食”的方面,從最初的“添飽肚子”到現在的“食不厭精”。食品消費向講營養、講風味、講方便等方面轉變。市場、商店、飯店裏各種各樣的食品數不勝數,水果、蔬菜、海鮮已經不再有季節性,隨時隨地村民們都可以挑選到自己喜歡的食品。糕點、牛奶及奶製品的消費佔全部食品消費的比重直線上升。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費也越來越多,特別是逢年過節村民把各個大小飯店、商店全部塞了個爆滿。

(3)在“住”的方面,原來大片的土坯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大的瓦房和新樓房。10年前,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寬敞,而如今,住房達到二三百平方米的村民爲數不少。而且室內的裝修、傢俱和家居用品也與早年不可同日語,與城市不相上下。而且隨着新農村的大力建設,將會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4)在“行”的方面,從“自行車王國”進入“汽車社會”,是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顯著標志。近兩年來,村裏電動車、摩托車、小轎車的數量猛增,徹底告別了原來獨輪車、自行車的社會。車輛多起來,道路的狹窄成了極待解決的問題。村委會領導村民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裏,對村裏的所有街道進行了改造,把原來的狹窄不堪的土泥路全部換成了筆直寬闊的水泥大道。並抽出專項資金,將因年久失修而停用六年的大橋進行了重新整修,架起了村裏通往外界的橋樑。這一切,使的我村村民出行更加方便,對外交往更加頻繁,大大促進了村子的經濟發展。

(5)在“用”方面,人們現實生活中的“三大件”發生了幾次變化,從最初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到“彩電、冰箱、洗衣機”再到“汽車、住房、裝修”,消費也經歷了“百元——千元——萬元再到十萬元”的發展。村民們的生活已從“基本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轉變。

從文化建設方面看,迷信活動也越來越少了,村裏老人閒着沒事幾個人聚一起拉個二胡唱兩句,再有就是到河邊釣釣魚,聊聊天,嘮嘮家常,自娛自樂,改變了村裏迷信的風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迷信活動肯定會被杜絕掉。附近的幾個村還自發的組織了老年秧歌隊,不僅增加了村裏的喜慶氣氛,而且爲解決老年人的冷清孤獨問題找到了一個絕好的途徑。大力推行掃盲運動,組織文盲半文盲進行夜校補習。堅決杜絕青少年兒童輟學現象,國家還調撥專款進行學校建設,

確保每個有志學子“有學可上,上學有依”。

總而言之,這次社會實踐不僅使我們瞭解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也增加了我們不少的實踐經驗。我們這個年代出生的人,可以說是幸運的一代。我們沒有經歷過祖輩們的紛飛戰火,也沒有經歷過父輩們文化大革命那個充滿考驗的時代。從一出生,我們便感受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們無需在戰亂的夾縫裏去艱難求生,也不會因爲歷史文化的迥異而難以發光難以出人頭地,只要我們肯勤勤懇懇的努力,社會就會爲我們提供一個廣闊的舞臺。這是我們祖輩們遠遠沒有的機遇。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了我們祖輩是如何在那樣艱苦環境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從我們祖輩身上學到了一種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精神。同時也使我們看到了作爲新世紀大學生應該有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國家是在不斷髮展和富強的,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國家爲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們身爲大學生就有責任和義務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學習,希望有一天能爲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儘自己最大的力。

我們相信,祖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第五篇:改革開放三十年

改革開放三十年

今天,好多同學都說到了給個開放的綱領,成就,弊端以及前景還有自己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就像他們說的那樣,改革開放之後我們也進軍超級大國之列,這個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擁有太多太多的成就,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我們都能舉出無數的例子來證明改革開放的實施是一件多麼英明的舉措。我們做得很優秀這毋庸置疑,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做到了極限,我們仍有許多地方可以改進當然也需要改進。

下面簡略介紹一下改革開放的簡要歷程:改革開放逐漸終結了生產效率低下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逐步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同時確定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的發展方針,以及一切以經濟發展爲中心的發展策略。開放特區,開放沿海城市等...藉着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中國經濟有了飛速的發展,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 但是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自然環境破壞,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科技含量低下的低水平重複建設導致資源浪費嚴重,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權利尋租,貪污腐敗不斷惡化等...當然,這些問題也不是我國的個案,很多發達國家也同時面臨同樣的問題,甚至比我們還要嚴重,但這並不能作爲阻止我們更好的改革開放的藉口,歸根究底,我們還是謀求發展的,就向毛主席說的那樣,落後就要捱打。

今天同學們說的很全面,在好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觀點,在大多時候我的觀點與他們並不相左,但是就科技的落後而言,我還是比較揪

心的,衆所周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果沒有科技的建樹,那麼發展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紙空文。

按現在的趨勢,好多國內大型企業把自己的資金都用來購買美國債券來作爲一種穩定的外匯儲備,在討論這個舉措的利弊之前,我們先討論一下美國爲什麼要發動那麼多的戰爭,他們崇尚紳士就像我們崇尚君子一樣,顯然,他們發動“勞民傷財”的侵略戰爭有着更深層次的原因。

我們就以伊拉克戰爭爲例:美國爲什麼要打伊拉克?答案是爲了石油。那麼,爲什麼美國佔領了伊拉克後卻不從伊拉克免費拉走一桶石油?美國普通百姓爲什麼也要和世人一道忍受高油價的煎熬?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答案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與美元掛鉤。

當美國大俠伊拉克時,首先出現的就是去求油價飆升,而油價的飆升又以美元結算,這就意味着油價的飆升拉高了全球對美元的需求。當全世界的人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購買石油時,最高興的除了產油國,當然就是美國政府了。因爲這樣一來,美國政府就能以給全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名義,開動印鈔機,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國政府不是慈善家,不會白白把美元給你,你必須拿你自己的東西去換,從而再依次加入食物換綠紙的遊戲。此時美國政府印鈔行爲可以說是名正言順,而用不着向金融危機的今天,明目張膽而又失信於人的在全世界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增發美元。

如此這般,更多的美元流到了其他國家的手中流到了產油國的手

裏,也流到了需要購買石油的國家的手裏。這麼多的美元攥在這些國家的手裏處理作爲財富的符號讓人開心外,變爲廢紙的前景也很讓人擔心。因爲美元正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貶值,天天在貶值,在一步步變爲廢紙。這個時候唯一的選擇,就是美國人早就爲你準備好的選擇,購買美國的國債。

由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我們其實是中了人家的圈套,在不知不覺的做一場賠本的買賣。有人就說了,既然不划算,那我們就不給他借錢了!答案是,在當今世界,除了美國國債,還真沒有什麼能夠吸納中國的外匯儲備。

我們在科技發展方面的投入就有些相形見絀了,我的意思並不是全盤否定我國的科技方面的投入,而是對比上面的情況而言。那我們爲什麼不買些歐美國家的高科技呢?事實是,我們想買,但是人家不賣,怕我們學會了,他們更沒得過。

就像溶血們說的那樣,目前,政界以及學界都意識到了,出口導向戰略是有問題的。我們費了很大的勁生產玩具、衣服,掙得辛苦錢,最後又借給美國人去花,我們這是圖什麼呢?以前我們窮,人家老是用外匯卡我們的脖子,所以我們要多掙外匯,但是現在中國外匯世界第一,我們是否還有必要把出口換匯視爲目的?

面對我們的科技水平落後於發達國家的事實,我覺得我國國內的大型企業有必要在科技創新以及培養人才方面加大投入,把中國生產不了高新產品的尷尬事實終結,真正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完美過渡。

加大客氣方面的投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一種藏富於民的手段,同時也拉動了國內的需求,擴大了國人的消費,通過新產品的發明與投入生產以及後來的流通市場,來讓老百姓生活的更好更幸福。我個人認爲,這纔是平衡繁榮之道。

總的來說,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我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我們的弊端也不容忽視,希望我們親愛的祖國能在未來的三十年擁有更大的進步,在實現共產主義的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