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精品多篇)

地質實習報告(精品多篇)

地質實習報告 篇一

第一部分序言

一、實習地區的地理位置

本次實習地區位於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其地理座標爲東經106°28′—106°31′,北緯29°50′—29°50′。實習地區爲天府鎮及周邊地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

以下爲天府鎮的地圖和衛星地圖。

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地圖簡介

二、自然地理狀況

天府地區的地表形態爲山地類型的低山區,海拔高度爲400至750米左右,最高爲後峯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該地區山峯林立、溝谷交錯,山和谷的方向大致爲北東—南西向呈脈狀分佈,具“一山二嶺兩槽”的地貌特徵。一山多與背斜核部一致。兩槽爲背斜兩翼嘉陵江組的膏溶角礫岩溶蝕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溝—後峯巖—水嵐埡槽谷爲前槽,南東翼張家灣—三官殿—大土槽谷爲後槽。二嶺爲抗侵蝕能力強的須家河組的砂岩構成。區內基岩裸露,產狀較陡,泥薄水淺,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佈,清泉暗流。兩側的上三疊統砂、泥頁岩地區,峯巒疊嶂、青松翠柏、蒼翠欲滴,組成一條迷人的畫廊。例如金劍山、北溫泉、縉雲山、金刀峽等旅遊勝地。

三、實習目的

通過此次實習使我們加深和鞏固基礎地質各門課程中所學的地理知識,尤其是沉積岩石學和構造地質學,掌握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的基本內容、方法和規範,學會收集和整理地質資料,並編制相應的地質圖件,增強我們對各種地質現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皺、節理、斷層,肉眼初步確定各類巖性並判斷沉積環境。也可培養我們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孜孜不倦,互幫互助的精神。

四、實習的任務和要求

1、瞭解實習區的人文、地理、交通、經濟等情況,區域構造位置,地層系統及主要構造特徵。掌握野外地質填圖的基本內容、步驟和方法。

2、確定地質填圖的基本地層單位。對主要地層作剖面實測,繪製導線平面圖、剖面圖、柱狀剖面圖。

3、通過對地層、斷層、構造界限定點、連線,觀察岩層產狀等進行地質填圖。編繪地形地質圖,構造剖面圖和綜合地層柱狀剖面圖。

4、瞭解實習區的沉積發展史,對施家樑東嶽廟,白廟子南岸,姚家溝瓦店子三條沉積相的觀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積環境下的各類相標誌特徵,沉積相分析方法和巖相古地理環境恢復方法。根據相標誌確定沉積相類型編繪沉積相綜合柱狀剖面圖和相序圖。

5、瞭解實習區的區域構造特徵,發展史及主要礦產資源情況,含油氣特徵與斷層、節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觀察、勤測量、勤追蹤、勤記錄、勤整理。

7、編寫實習報告。

五、實習方式

老師帶隊,確定住處,安排路線,野外踏勘,現場教學,着重觀察,重點描述,逐步培養我們獨立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實習時間

xx—4—6至xx—5—5

第二部分地層及沉積、構造發展史

一、地層

實習區內褶皺強烈,最老地層爲下三疊統茅口組地層,最新地層爲中侏羅統上沙溪廟組。背斜軸向爲北北東—南南西向,並向南西發生傾伏。茅口組爲背斜的核部,兩翼的地層分別爲龍潭組、長興組、飛仙關組、嘉陵江組、雷口坡組、須家河組、自流井組、沙溪廟組。茅口組、龍潭組、長興組、飛仙關組依次發生傾伏。

(一)、二疊系(p)

1、茅口組(p1m)

茅口組爲深灰色厚層,塊狀灰巖、生物灰巖、砂屑灰巖、晶粒灰巖,具眼球狀構造,在實習區主要沿斷層零星分佈,組成背斜的核部,連續沉積在棲霞組之上。

2、龍潭組(p2l)

龍潭組爲黃褐色頁岩,灰巖,硅化白雲岩,夾有黃色中層狀砂岩,植物化石碎片多,爲我國南方重要的產煤層,與下覆茅口組呈假整合接觸。

3、長興組(p2ch):厚度約

長興組爲灰色—中灰色中—厚層狀含燧石生物灰巖,底中頂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豐富,有蜓類、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縫有瀝青質充填,縫孔發育,爲川東地區重要的產氣層,與飛仙關假整合接觸。

(二)三疊系(t)

1、飛仙關組(t1f)

飛仙關組爲暗紫色鈣質泥岩、鈣質頁岩、泥灰岩,灰色薄—中層灰巖、鮞粒灰巖、泥灰岩,泥岩、頁岩與灰巖互層,分爲五段。與長興組整合接觸。

①飛仙關組一段(t1f1)

頂部和底部爲暗紫色泥灰岩,中部爲鈣質泥岩,夾有頁岩,灰巖透鏡體,可見球狀風化。

②飛仙關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層狀灰巖,含鮞粒、藻紋、生物碎屑、內碎屑,縫合線發育,中上部含波痕。

③飛仙關組三段(t1f3)

紫紅色鈣質頁岩,局部夾薄層狀灰巖透鏡體,生物化石豐富。

④飛仙關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層狀鮞粒灰巖、泥灰岩、介殼灰巖,中上部夾黃褐色頁岩(碳酸鹽的蓋層,爲標準層)。內碎屑(以砂屑爲主,也含礫屑)、泥質條帶發育。

⑤飛仙關組五段(t1f5)

紫紅色頁岩,中部夾黃褐色泥岩、泥灰岩。

2、嘉陵江組(t1j)

嘉陵江組爲灰色灰巖、白雲質灰巖、白雲岩、豹皮灰巖和膏溶角礫岩,岩溶發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可分爲四段,整合于飛仙關組之上。

①嘉陵江組一段(t1j1)

灰色薄—中層狀灰巖和凝泥灰岩,夾有介殼灰巖,含有藻紋、泥紋、內碎屑、生物碎屑,裂縫發育,縫合線、節理髮育,中下部可見黃鐵礦,揉皺,局部有沖刷面和蟲跡現象。

②嘉陵江組二段(t1j2)

灰色中—厚層白雲岩質灰巖、白雲岩、膏溶角礫岩,灰巖爲藻灰巖和豹皮灰巖,可見刀砍紋,在川東爲氣層。

③嘉陵江組三段(t1j3)

薄—中層灰巖,顏色豐富,有灰色、暗紅色、褐色、黃褐色,含有礫屑、砂屑、泥質條帶、縫合線。

④嘉陵江組三段(t1j4)

灰色膏溶角礫岩和泥晶白雲岩爲主,夾灰巖,刀砍紋發育。

3、雷口坡組(t2j)

灰色中層狀灰巖夾白雲岩、膏溶角礫岩,底爲薄層綠豆巖(火山灰沉積形成,硅質顆粒,爲標準層),與下三疊統平行不整合接觸。

4、須家河組(t3x)

須家河組爲長石石英砂岩和頁岩,含煤層。分爲六段,一、三、五頁岩爲主夾砂岩、煤層,二、四、六厚層砂岩爲主夾頁岩,頁岩一般出露在溝谷處,砂岩在凸出,與雷口坡組平行不整合接觸。

①須家河一段(t3x1)

黃褐色頁岩,底部砂岩與頁岩互層,含有薄煤層,砂岩中可見白雲母。

②須家河二段(t3x2)

黃灰色中層石英砂岩和長石砂岩,顆粒均勻,發育斜層理。

③須家河三段(t3x3)

黑灰色頁岩,夾煤層。

④須家河四段(t3x4)

淺黃色厚中—細粒石英砂岩,斜層理髮育。

⑤須家河五段(t3x5)

灰黑色頁岩夾長石砂岩。

⑥須家河六段(t3x6)

淺灰色厚層中粒長石石英砂岩,斜層理髮育,頂部褐黃色風化殼,與上覆地層假整合接觸。

(三)侏羅系(j)

侏羅系爲一大套紅色粘土巖、碎屑岩夾碳酸鹽巖,爲潛水湖泊相沉積,與下覆地層呈假整合接觸,分五段。

1、上中統自流井組(j1—2zh)

①珍珠衝段(j1—2zh1)

紫紅色頁岩爲主夾砂岩、粉砂岩。

②東嶽廟段(j1—2zh2)

黃褐色頁岩、粉砂岩,灰色中層狀生物介殼灰巖。

③馬鞍山段(j1—2zh3)

紫紅色泥岩夾粉砂岩、砂岩。

④大安寨段(j1—2zh4)

灰色介殼灰巖與鈣質泥頁岩不等厚互層,粒序層理和斜層理髮育。

⑤涼高山段(j1—2zh5)

灰黃色泥岩、粉砂岩、砂岩。

2、中統沙溪廟組(j2s)

①下沙溪廟組(j2s1)

紫紅色泥岩夾砂岩。

②上沙溪廟組(j2s2)

紫色泥岩類雜色砂岩,分佈於向斜軸部一帶。

二、沉積發展史

川東地區因褶皺強烈,基本上都爲三疊系以上的地層。

1、寒武紀:

川東地區爲海洋環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層具明顯兩分性:下統爲泥沙質和碳酸鹽沉積,化石豐富;中上統一鎂質碳酸鹽沉積爲主,化石稀少。

早寒武世川東地區爲向東傾斜的混積型緩坡,爲潮下低能碳酸鹽沉積。

中寒武世以後,揚子區古陸不斷擴大,早期的斜坡發展成鑲邊型碳酸鹽臺地。由於康滇古陸的東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閉海盆,氣候炎熱乾旱,海水鹽度增高,主體發育了一套化石稀少的白雲岩沉積。因陸源碎屑減少,物區爲康滇古陸,地殼沉積緩慢而持續。

2、奧陶紀:

早奧陶世海侵開始,海水不斷向西超覆,使川東地區爲淺水海洋環境,海水較寒武紀深,爲碳酸鹽爲主夾砂泥質的開闊臺地相帶。海水中生物發育,水質較渾濁,只有紅花園組和寶塔組爲清水環境沉積。奧陶紀期間,陸源物質供應總體欠充足,沉積緩慢。奧陶紀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陸與滇黔桂古陸相連,形成五峯期的滯留海盆,沉積典型的筆石頁岩相。

3、志留紀:

志留紀初,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地殼擡升爲陸,此後被海水淹沒成爲淺海,水體深,陸源物質充足,生物大量繁殖。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擡升爲陸,長期遭受剝蝕而缺少上志留統、泥盆系、下石炭統的地層。

4、石炭紀:

中石炭世,川東地區爲海陸過渡環境,古陸因長期遭受剝蝕而缺乏陸源物質,氣候乾燥,蒸發強烈,形成了一層白雲岩。此後海水退出本區而缺失上石炭統地層,直到二疊紀才被海水淹沒接受沉積。

5、二疊紀:

早二疊世初的梁山期,本區爲海陸交互環境,氣候溫暖,植物繁茂,沉積了夾煤線的泥頁岩和鈣質泥岩。棲霞中期起,因全球氣候轉暖導致岡瓦納大陸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區又一次成爲淺海環境,各種生物大量生長,有孔蟲、蜓類廣泛分佈,三葉蟲、筆石絕滅,陸源物質缺乏,沉積了棲霞組和茅口組的碳酸鹽巖。早二疊末晚二疊世初,發生“東吳運動”,熾熱基性岩漿從四川西部斷裂帶益處,冷卻後形成暗綠色的玄武岩。火山噴發之後,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陸交互環境,氣候溫暖,植物繁盛,形成龍潭組煤系地層。此後海水加深擴大,康滇古陸縮小,變爲溫暖清澈的淺海,底棲生物發育,發育小型生物礁,沉積含燧石結核灰巖。

晚二疊世末期,碳酸鹽快速沉積,地殼輕微擡升露出地表。

6、三疊紀:

早、中三疊世本區一淺海碳酸鹽巖沉積爲主,晚三疊世以海陸交互相碎屑岩沉積佔優勢。

早三疊世本區爲淺水海洋,陸源物充足,沉積飛仙關相區的紫紅色鈣質泥岩、泥灰岩、灰巖。

早三疊世後期及中三疊世早期,西部古陸擡升,大巴山古陸出現,使川東地區成爲半封閉狀態而出現潮上蒸發環境,白雲岩廣佈,還有鹽類沉積

中三疊世末,受早期“印支運動”,四川的構造格局發生明顯變化,發生大規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區上升爲陸地。其中發生了一次火山噴發,形成須家河底部的“綠豆巖”。

晚三疊世海侵開始,來自西邊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爲一個巨大湖泊,氣候溫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澤發育。植物堆積埋藏後形成煤層。晚三疊世末期,地殼有過短暫的擡升。

7、侏羅紀

侏羅紀初期,氣候溫暖潮溼,沉積環境與晚三疊世基本一樣,湖泊沉積,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也大量發育。中侏羅紀起,氣候變暖,湖泊面積減小,地殼斷斷續續緩慢沉降,至晚侏羅世爲紅色泥岩及砂岩夾石膏沉積,顯示乾燥氣候特徵。

侏羅紀末期,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川東地區發生強烈的褶皺運動,形成北東—南西向的隔擋式構造。

三、構造發展史

川東高褶的前地質背景,是在淺變質岩系的基底上,經晉寧運動以後,開始蓋層沉積,古生代爲斜坡,中生代爲印支古隆起(實習區位瀘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經喜山運動改造完成。

主要動力來自南東和北西方向的對持強大擠壓力,由於該區東爲七躍山,西爲華鎣山大斷裂的制約及基底、古隆起的影響,形成北東向線狀梳妝褶皺,背斜緊閉、向斜寬闊平緩的隔擋式構造。

觀音峽背斜天府段的構造,是受區域構造應力場的控制而形成的。該區受南東—北西方向的水平擠壓,形成不同規模,不同力學性質,不同方向的構造。背斜垂直主應力方向,走向逆斷層是在剖面剪節理基礎上形成的,平移斷層是早期平面剪節理髮育而成的,正斷層是由於地層發生傾伏,重力差異所形成。它們均具統一力場的規律。

第三部分礦產

四川盆地爲多層系的含油氣盆地,主要的油氣層有:p1m、p2ch、t1f、t1j、t3x。黃鐵礦位於上二疊統底部的玄武質粘土巖中,規模不大。高嶺土位於上三疊統長石砂岩,價值不大。建築石材(實習區)多爲飛仙關組第四段的灰巖,作爲水泥原料。

第四部分沉積相分析(三條單剖面)

一、觀音峽南岸(白廟子)飛仙關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廟子飛仙關組下段剖面位於觀音峽嘉陵江邊,剖面完整,各種相標誌明顯。由於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沒。

2、沉積特徵及環境分析

沉積特徵:

①t1f1(未見底)

16—22層:暗紫色薄—中層鈣質泥岩,局部夾灰巖透鏡體,下部層理髮育,可見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紋層,含少量交錯層理,具生物碎屑、礫屑,韻律明顯。

23—26層:暗紫色中—厚層鈣質泥岩,中部夾微細紋層灰色灰巖並含砂屑,上部夾薄層砂屑灰巖並呈透鏡體分佈。

27—29層:暗紫色泥灰岩。下部中—厚層,夾透鏡狀砂屑灰巖,水平紋理明顯,具斜層理,局部含生物碎屑。上部爲薄層狀夾鈣質泥岩,含透鏡狀條帶灰巖,頂部紋層發育。

30—33層:暗紫色薄—中層鈣質泥岩夾薄層灰巖透鏡體,底部含藻紋,頂部含頁岩,可見藻紋。

34層:紫灰色厚層藻紋礫屑灰巖,從底至頂層理變薄,礫屑先變大再變細,排列混亂無規律,風暴沉積形成。

35—38層:下部爲暗紫色頁岩;中部爲暗紫色薄—中層泥灰岩夾灰巖透鏡體;上部薄層狀砂屑灰巖與頁岩互層,其頂部頁岩爲黃褐色,斜層理和交錯層理髮育,具波痕。

②t1f2

39—40層:灰色薄—中層狀砂屑灰巖,中下部斜層理、交錯層理髮育,局部可見丘狀層理和羽狀層理;頂部平行層理髮育,色淺粒粗,可見生物碎屑。

41—44層:灰紫色薄—中層鮞粒灰巖,下部鮞粒往上逐漸變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當發育,波高與波長都很大,上部夾紫紅色頁岩。

45—46層:下部爲紫紅色頁岩,含紫色藻紋層,水平層理髮育:上部爲灰色中層藻紋灰巖夾灰巖和頁岩。

③t1f3

紫紅色鈣質泥岩,黃灰色泥灰岩夾薄層生屑凝粒巖。未見頂。

環境分析:

飛仙關組一段基本上屬於淺海陸棚相,主要爲暗紫色鈣質泥岩、泥灰岩和砂屑灰巖。飛仙關組二段爲潮坪相,主要爲灰色的砂屑灰巖、鮞粒灰巖、藻紋灰巖和灰巖。

①、16—26層爲淺海陸棚相中的外陸棚亞相,沉積以中層狀水平層理爲主的暗紫色鈣質泥岩爲主並夾有砂屑灰巖透鏡體,可見少許波痕和交錯層理,鈣質泥岩的厚度大。表明沉積水體較深,環境開闊,水動力條件較弱,生物不發育(種和數稀少,可能是由於三疊紀早期的火山噴發所造成)。

27—33層爲淺海陸棚相中的內陸棚亞相,沉積以薄層至中層乃至厚層狀水平層理爲主,以泥灰岩作爲內外陸棚的邊界。巖性爲暗紫色泥灰岩和鈣質泥岩夾灰巖透鏡體,含微細紋層、藻紋和生物碎屑,表明水體較外陸棚淺,環境安靜,水動力弱。

②、34—40層爲潮坪與陸棚的過渡帶。下部(34層)爲紫灰色厚層藻紋礫屑灰巖,先逆粒序後正粒序沉積,單層厚度大,礫屑顆粒大、排列混亂無規律,表明水動力強,爲風暴沉積形成的風暴巖(礫石被打碎、疊置、迅速堆積而成)。中部(35—38層)沉積爲暗紫色的頁岩、泥灰岩、砂屑灰巖,僅局部可見斜層理、交錯層理和波痕。巖性多,厚度小,說明陸源物少類多,環境相對安靜,幾乎不受波浪潮汐作用的影響,爲潮下低能泥坪沉積微相。上部(39—40層)沉積以灰色中層砂屑灰巖,層理髮育(斜層理、交錯層理、平行層理、丘狀層理和羽狀層理),含少許生物碎屑。表明水體動盪不定,受波浪作用明顯,爲過渡環境的潮汐通道沉積。

③、41—46層爲潮坪相。

41—44層沉積爲灰色薄—中層鮞粒灰巖,波痕發育並且波高、波長大,層內鮞粒直徑向上逐漸增大,表明水體清澈,水動力強,受波浪衝刷迴流作用形成,爲潮下鮞灘沉積。

45—46層沉積爲紫紅色頁岩、紫色中層藻紋灰巖和灰巖,發育藻紋層和水平層理,說明水體相對安靜,水體淺,爲朝上—潮間帶的藻泥坪沉積。

3、剖面沉積發展史

飛仙關組一段爲較穩定的淺海陸棚相,沉積了一套厚度較大的鈣質泥岩,安靜的水體使得水平層理髮育,可能由於火山的噴發造成這段時間生物不發育。到飛仙關組二段時期,氣候溫暖,陸源物豐富,地殼輕微下降,爲潮坪環境沉積,受波浪,潮汐和風暴的影響,水體動盪,波痕層理髮育,其中最明顯的是形成了一套風暴濁積岩。

4、小結

本文的沉積環境分析基本上符合各種沉積相的特徵,水體大致爲由深至淺的環境。各種沉積微相的劃分還不是很準確,尤其是微相間的界限不明確。飛一段可作爲油氣的蓋層,飛二可作爲油氣的生油層。

二、姚家溝嘉陵江組一、二段沉積相剖面

1、前言

該剖面位於北碚代家溝以北約10公里的瓦店子姚家溝小煤礦公路側。地層發育完好,整合于飛仙關組之上。

2、沉積特徵及環境分析

沉積特徵:

①t1j1

1—16層:灰色薄—中層狀泥晶灰巖爲主,夾砂屑、礫屑、晶粒灰巖,下部含藻紋、生物鑽孔、水平層理,中部含鮞粒、波痕和白花斑,上部具白色花斑、生物碎屑、鮞粒、泥紋、生物鑽孔、水平層理。

17—40層:灰色薄—中層狀凝粒灰巖、泥晶灰巖爲主,夾砂屑、礫屑、藻紋灰巖,下部含藻紋、泥紋和白色花斑;中部含生物碎屑,具有沖刷面和楔狀、透鏡狀層理,含有黃鐵礦晶體;上部含鮞粒、生物碎屑,頂有交錯層理和單向斜層理。

41—49層:灰色薄—中層泥晶灰巖夾凝粒灰巖、砂屑灰巖,局部含礫屑、生物碎屑、藻紋,頂和底含黃鐵礦晶體,含白花斑。

50—58層:下部爲灰色薄—中層凝粒灰巖夾泥粉晶灰巖並含黃鐵礦晶體,上部爲褐灰色中層泥粉晶灰巖。揉皺現象明顯。

59層:灰色薄—中層泥晶灰巖夾凝粒灰巖、砂屑灰巖、生物碎屑灰巖,生物鑽孔特別發育。

②t1j2

60—62層:下部爲中厚層灰巖、白雲質灰巖,中部爲褐色厚層細粉晶灰質白雲岩,上部爲膏溶角礫岩和白雲岩。

63—66層:深灰色膏溶角礫岩夾泥晶白雲岩和泥晶灰巖,底和頂爲黃褐色頁岩。

67—70層:膏溶角礫岩與灰褐色中—厚層泥粉晶白雲岩互層。

71層:膏溶角礫岩,底含藍黑色泥岩。

72—74層:下部爲褐色中—厚層泥晶、粉晶白雲岩夾砂屑、礫屑白雲岩;中部爲褐色薄—中層泥晶、粉晶白雲、砂屑、礫屑白雲岩、灰質白雲岩;

上部爲泥粉晶白雲岩,未見頂。

環境分析:

嘉一段爲碳酸鹽巖臺地瀉湖沉積,主要爲灰色薄—中層泥晶灰巖、凝粒巖,嘉二段爲碳酸鹽巖臺地淺灘沉積,爲灰色中—厚層白雲岩和膏溶角礫岩。

①、t1j1

1—23層爲淺灘亞相,沉積爲薄—中層的凝粒灰巖、泥晶灰巖夾砂屑、礫屑灰巖,含有鮞粒、生屑、藻紋、泥紋、波痕、水平層理、生物鑽孔,表明沉積的環境水體淺,水動能較強,養分充足,生物發育。不時受波浪作用和風暴作用,可能形成了7—16層的風暴巖相(含砂屑、礫屑多),也可能是離物源區近而沉積的。

24—40層爲淺水瀉湖亞相,沉積爲灰色薄—中層的凝粒灰巖、泥晶灰巖夾藻紋灰巖、含礫屑砂屑灰巖。鮞粒、沖刷面、透鏡狀層理、交錯層理、單向斜層理,表明環境能量高,受波浪和潮汐的作用明顯,含藻紋和生物碎屑則說明爲氧氣較充足的淺水環境,局部含有黃鐵礦表示在一段時間內水體安靜,但是大多時候不穩定。

41—58層爲深水瀉湖亞相,沉積爲灰色薄—中層的泥粉晶灰巖夾凝粒灰巖,黃鐵礦晶體發育,單層的層理不明顯,可見少量藻紋、生物碎屑。說明沉積環境安靜,水體深,生物不發育,受波浪的作用弱。

②t1j2

60—71層爲潮上薩布哈亞相,沉積爲中—厚層的泥粉晶白雲岩和膏溶角礫岩。白雲岩和膏溶角礫岩發育說明沉積環境乾旱炎熱,蒸發作用強烈,經常暴露於地表,使得該環境幾乎不含生物。偶爾海水泛侵,帶來了一些泥質,沉積了薄層的藍黑色泥岩和黃褐色頁岩。進一步可以劃分爲四個微相:60—62層爲灰質雲坪、膏雲坪微相;63—66層爲膏坪;67—70層爲膏雲坪:71層爲膏坪。

72—74層爲潮間坪亞相,沉積爲薄至中層甚至厚層狀泥粉晶白雲岩,說明水體鹽度高,生物不發育,沒有經常暴露與水面,厚度大表明水體較安靜,沉積速度快,陸源物多。

3、剖面沉積發展史

嘉一段早期發生了海侵,規模不大,水體稍有變深,但任受波浪潮汐的作用,各種層理髮育,生物大量繁殖,尤其是淺水帶的水平生物鑽孔發育,中期水深達最大,發育了黃鐵礦晶體,晚期海水逐漸退去,嘉一整體爲一個水體由淺—深—淺的過程。到嘉二段時期,大規模的海退使岩層頻繁的暴露於地表,氣候乾旱炎熱,海水蒸發強,形成了一整套白雲岩和膏溶角礫岩。

4、小結

嘉一與嘉二可以構成一個沉積旋迴,即海侵和海退。嘉一中的含砂屑和礫屑灰巖的沉積環境特徵不是很明顯,有可能爲潮汐作用形成的。嘉一段爲泥晶灰巖和凝粒灰巖,可以作爲油氣的蓋層,如果黃鐵礦發育好的話也能作爲礦牀。

三、施家樑侏羅系自流井羣東嶽廟段沉積相剖面

1、前言

該剖面位於嘉陵江邊的施家樑國小附近,東嶽廟段整合於下覆的珍珠衝段,與上覆地層爲平行不整合接觸。該剖面出露完整,使得觀察描述方便。

2、沉積特徵及環境分析

沉積特徵:

1—6層:紫紅色薄—中層泥質粉砂岩爲主,夾石英砂岩(底部)、泥頁岩、粉砂質頁岩、粉砂質泥岩、硅質粉砂岩(中部),頂部含泥質結核。

7—12層:黃褐色—灰色薄—中層狀生物介殼灰巖夾黃褐色頁岩,頂部爲一層灰褐色頁岩,生物化石豐富、完整。

13—14層:下部爲灰色頁岩,上部爲鈣質頁岩和粉砂質頁岩。

環境分析:

東嶽廟段爲淡水湖泊相,沉積爲粉砂岩、泥頁岩和生物介殼灰巖。

1—6層爲濱淺湖沉積:沉積物顏色較深,顆粒由粗到細,單層厚度小,含泥質結核,無生物發育。說明距岸近,水動力強,湖浪的迴流沖刷淘洗對沉積物的改造作用強,水位淺,沉積物有時露出水面,氧化作用強。

7—12層爲淺湖沉積:沉積物顏色淺,水生生物繁茂,化石豐富,保存完好,爲薄殼的底棲生物,受波浪和潮汐的迴流作用,發育了薄層的頁岩。

13—14層爲濱湖:沉積物顏色深,生物不發育。

3、剖面沉積發展史

東嶽廟段處於早侏羅世晚期至中侏羅世早期的淺湖—濱湖且湖底開始擡升的沉積環境,沉積物的顏色自下而上呈紫紅色—黃褐色—灰色,反映出一個乾燥—半乾燥—溫溼的氣候環境。此後有過短暫的暴露。

4、小結

東嶽廟時期水體爲一個由淺—深—淺的過程,淺湖生物發育,處於弱氧化—弱還原環境,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

第五部分構造特徵及分析

1、特徵簡介

天府地區的觀音峽背斜屬於川東南褶皺帶,華鎣山大背斜向南分支的一個背斜,背斜軸線爲北東—南西向。核部地層爲龍潭組,兩翼爲長興組、飛仙關組和嘉陵江組,傾角較陡,北西翼大於南東翼。褶皺總體爲一個線狀緊閉向南西傾伏的不對稱背斜。

斷層發育,基本發育在背斜的核部和南東翼上,多爲走向斷層。此次實習共發現了12條斷層,其中10條爲逆斷層,一條正斷層,一條平移斷層。

此外,構造縫合線、節理也相當發育,還有南端侵蝕作用形成的兩個侵蝕窗。

2、斷層分析

①f1:樓梯溝逆斷層

該斷層位於鐵廠溝至仰天窩一帶,上盤地層主要爲龍潭組地層,由於斷層作用,出露了一段茅口組地層,下盤地層爲龍潭組和長興組地層,斷層產狀爲310°∠70°,斷層在仰天窩一帶發育在龍潭與長興組界限處,因此,斷層形成時間爲長興期之後。f1爲早期x型剪節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斷層。

斷層證據:地層缺失,毛口組地層僅出露了一段;地形爲溝谷地帶;有串珠狀的泉眼存在。

②f2、f3:小屋基逆斷層

這兩條斷層位於後槽的張家灣至三官殿一帶,f2的上盤地層爲t1f3(產狀爲138°∠45°),下盤爲t1f4;f3的上盤地層爲t1f4,下盤爲t1f5和t1j1(產狀爲134°∠51°),f2的產狀爲312°∠60°,發育在t1f4中並進入了t1f3中。因此f2形成時間爲f4時期,爲早期x型剪節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斷層。斷層f3的產狀爲308°∠60°,f4幾乎全被切穿,f5呈透鏡體出露一部分,斷層形成時間爲j1時期,爲早期x型剪節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斷層。

斷層證據:f4與f3地層變薄,幾乎缺失整套f5的地層;可見斷層角礫岩。

③f4:三官殿逆斷層

斷層位於三官殿—沙樹灣—長田坎,上盤地層爲f3紫紅色鈣質頁岩(產狀爲135°∠51°),下盤地層爲f4的灰巖(產狀爲128°∠66°),斷層產狀爲318°∠28°,斷層切穿了f4與f5,進入f3和j1。因此斷層形成於j1時期之後,爲追終晚期剖面x型剪節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斷層。該斷層有可能在長田坎處開始進入f3並一直往南西延伸至芹菜田附近(此處f3地層中可見明顯的斷層現象,拖拉牽引的特徵明顯),在三官殿處地層被覆蓋嚴重,斷層可能進入j1或者與f3或f2構成了一條斷層

斷層證據:在長田坎處f4地層突然變厚,到沙樹灣一帶f4和f5地層又突然消失。

④f5:天台寺逆斷層

斷層爲與廖家坡至天台寺一段,上盤爲f1紫紅色鈣質泥岩(產狀爲139°∠25°),下盤爲f2灰巖和f3的鈣質頁岩(產狀爲135°∠51°),產狀爲310°∠30°(或者130°∠30°,斷層被覆蓋,沒有確切的斷層面存在),斷層切穿了f2地層進入f1。斷層形成時間爲f3時期之後,爲追終晚期剖面x型剪節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斷層。

斷層證據:f2地層變薄甚至消失,造成f1與f3地層界線不明。

⑤f6、f7:廖家坡正斷層、逆斷層

斷層爲於廖家祠堂至菠蘿山一帶,此處岩層的產狀混亂。f7(逆斷層)上盤爲p2ch的結核灰巖,下盤爲p2ch的結核灰巖和f1的鈣質泥岩,斷層產狀爲126°∠44°斷層形成於f1時期,爲追終晚期剖面x型剪節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斷層。f6(正斷層)的上盤爲p2ch的結核灰巖和f1的鈣質泥岩(產狀爲264°∠44°),下盤爲p2ch的結核灰巖和f1的鈣質泥岩(產狀爲302°∠49°),斷層產狀爲302°∠60°,形成於f1時期後但比f7晚,使f7錯斷,爲地層傾伏而形成的橫縱斷層。

斷層證據:岩層產狀混亂,構造線中斷;老地層位於新地層之上;有斷層角礫岩存在;溝谷發育。

⑥f8、f9、f10:螃蟹井逆斷層

斷層位於螃蟹井至走馬崗附近。f8的上盤爲f1紫紅色鈣質泥岩和f2灰巖(傾向爲南東向),下盤爲f1、f2(傾向爲北西向)、f3的地層,斷層傾向爲北西向,傾角不明,形成於f3之後。f9的上盤爲f1,下盤爲f1和f2,基本上沿f1和f2的界線發育而成,向南進入f1中並逐步消失,斷層傾向爲北西向。f10的上盤爲f1和f2,下盤爲f2和f3,與f2幾乎平行延伸,向南進入f1中,斷層傾向爲北西向。f9、f10使f2地層被錯斷甚至消失。斷距大,可能爲追終晚期剖面x型剪節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斷層。此處構造複雜,尤其是f2地層的出露情況不明朗,使得斷層的延伸方向存在不確定性。

斷層證據:構造線突然中斷;地層發生了倒轉;地層厚度變薄甚至缺失;溝谷深,地形陡。

⑦f11:水嵐埡逆斷層

斷層位於水嵐埡附近。上盤爲f3紫紅色鈣質頁岩和f4的灰巖,岩層產狀爲321°∠56°;下盤爲f4的灰巖,產狀爲303°∠30°。斷層產狀爲130°∠40°,斷層線由f4進入f3與f4的分界處,然後向東北進入f3中。斷層形成於f3時期,爲追終晚期剖面x型剪節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斷層。

斷層證據:地層厚度變薄;老地層出露與新地層之上;具有拖拉牽引現象。

⑧f12:芹菜田平移斷層

該斷層位於芹菜田水庫旁,爲右行平移斷層,斷層走向爲110°—290°,長約500米,東端消失於j1中,西端消失於f3中,f4、f5、j1發生明顯的錯位,斷層形成於j1時期之後,爲縱彎褶皺作用形成的早期平面x剪節理髮育的斜向、小型平移斷層。

斷層證據:f5被錯斷;f4與f3界線突然中斷;斷層角礫岩發育;斷層面破碎現象明顯,裂縫和節理髮育。

斷層角礫岩

三、侵蝕窗

在螃蟹井附近,由於水流的不斷侵蝕,使f1下覆的長興組地層露出地表,形成了一個長150米,寬100米的橢圓形侵蝕窗。

在毛狗洞,則由於侵蝕作用,使f1下覆的f2出露,形成了一個長260米,寬240米的近似於圓形的侵蝕窗。

第六部分總結

本次基礎地質實習讓我初步的瞭解到地質這門學科到底是怎麼去研究,研究什麼,研究的目的又是什麼。地質主要是通過野外地質考察,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去研究某地區各地層巖性、構造等問題,探明資源礦產的種類、儲量和可採量,保證我國經濟持續的發展。

野外地質實習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每天老師帶隊出行,爬山、走路,還要觀察、描述和記錄地質信息。雖然很累,但是也很快樂,我們可以瀏覽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可以鍛鍊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同學間互幫互組的品德,增進老師和同學之間的感情。

我覺得我們科技學院的學生出去實習時,真的要不怕苦,不怕累,要給當地的人留下好的精神面貌。實習期間因爲春季多雨,進程被耽誤了幾天,有一些相剖面沒看,還有就是斷層的斷距測量,這是讓我感到有些遺憾的。在這裏,要感謝實習的老師,教給我們很多東西,有知識,也有爲人處世的道理。

地質實習報告 篇二

爲了適應人才需求,即理論、實際結合型人才,我係組織了一次工程地質實習。

實習地點在秦皇島市北二十八公里處的石門寨地區,實習時間爲xx年7月8日至7月12日。此次實習的目的是掌握岩石基本類型及特徵。認識岩溶地形,瞭解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質作用和現象的形態特徵等等。

一、實習基地交通位置及自然經濟概況

石門寨地區位於秦皇島市北二十八公里,屬河北省撫寧縣石門寨地區,區內有公路,與秦皇島相通,從秦皇島市去北戴河,海濱、山海關等,又有公共汽車往返行使,所以交通極爲方便。

工作區坐落在柳江盆地,爲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北、東、西三面爲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的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東南,在山海關以南入渤海,盆地內最高的山峯爲老君頂,海拔493.7m。南部大石河河谷內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佈區是本山區山高陡峻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到500米左右。

本區年降水量爲400---1000毫米,多集中於七、八月份,可爲全年降水量對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內。

二、地質概況

本區地層屬華北型,除較普遍缺失中上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下中三疊統,白堊系、第三系外,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地層出露較全,化石較豐富。各單位地層劃分標誌清楚,地層特徵具一定代表性,全區範圍內所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羣,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統至二疊系,中生界的上三疊至侏羅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區的地層順序,地層單位的劃分和各地層單位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間的接觸關係,河北省撫寧縣石門寨地區綜合地層柱狀圖

本區地層,自下至上簡述如下:

(一)元古界青白口羣

(1)下馬嶺組

下馬嶺組是區內出露最老的沉積岩,地層單位不整合於綏中花崗岩r2之上,在張崖子一帶,發育良好,出露全,張崖子西剖面可作標中剖面本組厚91米,主要巖性爲雜色頁岩(包括紫紅色,蛋青色、灰黑色,黃綠色等)。下馬嶺組的層型剖面,在北京西北昌平縣境內,最早的稱爲下馬嶺頁岩,後又稱下馬嶺頁岩組等。其實下馬嶺組的巖性不都是頁岩,與本區一樣還有部分砂岩,區內本組地層有兩個韻律組成,第一韻律的底部是灰白色粗粒長石石英淨砂岩可作玻璃原料。

本組除主要在東部落近南北向分佈外,在西南部的雞冠山一帶也有分佈,其與綏中花崗岩的沉積接觸關係,在雞冠山和張崖子西一樣明顯,波痕、泥裂等現象亦易見到。

(2)景兒峪組

本組主要分佈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的最好剖面在李莊兒溝,厚約28米,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岩至粘土巖,至石炭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與下馬嶺組整合接觸,與上覆下寒武統府君山組爲平行不整合接觸,上下界限明顯,巖性標誌石以其中上部分的粉紅色薄層狀的泥灰岩爲主要特徵,與下伏下馬嶺組的分層標誌,則以本組底部的砂岩作爲分界,此巖的特徵石顏色黃褐色和帶鐵鏽色,粒度較細,含鐵質及海綠石較多。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1)府君山組

府君山組是區內寒武系最下部的地層,在東部發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爲標準,剖面厚146米,巖性主要爲灰綠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雲質灰巖,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頂部含核形石化石,本組屬淺海相沉積,其與下伏景兒峪組,上伏饅頭組均爲平行不整合接觸,,頂底界限和分層標誌都十分清楚,底部爲暗灰色,含瀝青質白雲質結晶灰巖,局部含礫屑,併產三葉蟲化石,與景兒峪組頂部地層相差懸殊,與饅頭組得分界則以本組頂部暗灰色含核形石得白雲質灰巖或以饅頭組底部的紅色碎屑岩和泥岩。

(2)饅頭組

饅頭組由於巖體侵入,構造破壞和風化剝蝕產生出零心,出露較

好的地層是在溫莊以北一帶,但距離較遠,東部落北出露也較好且完整。可作本區的標準剖面,本組厚71米,巖性特徵是鮮紅色泥岩、頁岩爲主,底部具有角礫岩和礫岩,頁岩中含石鹽假晶,並加少量白雲質灰鹽,本組與下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爲整合接觸,本組上、下界限均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本組頂部的鮮紅色泥岩層作爲標誌層,泥岩的特點是顏色鮮紅,成塊狀、無層理。這一分層標誌在整個華北地區都相當穩定,是典型的標誌層,本組沒有發現可靠的化石依據,但從岩石地層特徵,尤其是頂部分層標誌,結合層位來考慮本區下寒武統饅頭組的存在是無疑的。

(3)毛莊組

本組的分佈特點是與饅頭組相仿,但後者稍廣,在沙河寨的西,毛莊組出露較好,化石也較豐富,可作爲本區毛莊組標準剖面,本組厚約112米,巖性特徵以紫紅色頁岩爲主,頁岩含少量白雲母小片,就其顏色而言,比饅頭組要暗一些,俗稱豬肝色,與徐莊組相比,則又鮮豔一些,以褶頰蟲類三葉蟲爲主。

地質實習報告 篇三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出發前往中國地質大學秭歸實習基地進行爲期一週的野外實習,歷經6個小時的長途跋涉終於到達嚮往已久的中國地質大學秭歸實習基地!

我們信息工程專業兩個班的幾十號學生在黃鷹、陳佔龍等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秭歸實習的腳步。沿着蘭陵溪木材檢查站——杉木溪大橋東700米——九曲腦中橋東西各100米——九曲腦中橋後700米——泗溪公園外——銀杏沱混裝碼頭——湖錦天城採石唱—三峽大壩——鏈子崖——泗溪公園這條線路進行學習,原本是一次別樣的野外實習,中途卻有幾天以天氣原因草草了事,使得這次實習存在太多的遺憾!但是從這次實習中,對於我這個未來從事測繪工作的人,是一種難得的經歷與體驗。

第一章緒論

走進秭歸,走進基地

一,實習基地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秭歸實習基地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西部邊緣,北瞰三峽庫區庫首部分。秭歸縣位於湖北省西部東臨宜昌市,距離湖北省省會武漢市約400公里,武漢至秭歸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數班客車直達武漢,到宜昌的班車每15分鐘一班。實習區處於我國三個梯度帶的第二個梯度帶的大巴山山系的東端。屬長江上游下段的三峽河谷地帶的鄂西南山區。山脈走向爲北東—南西或北西—南東向。氣候爲中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年均氣溫18℃。

水力資源豐富,長江橫貫縣境,8大溪河水系水電開發潛力巨大,水能理論蘊藏量17.2萬千瓦,中小型水電站星羅棋佈,秭歸已成爲全國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建設縣,是全國農村水電中級電氣化建設試點縣。

新中國建立後至1975年,先後有數十個單位或部門進入測區,進行比較深入的地質調查礦產普查或勘探工作,分別對黃陵背斜岩漿岩、變質岩均做過較詳細的研究;對鄂西的鐵、煤、汞、金、鉻鐵礦、黃鐵礦等做了不同程度的普查勘探工作,積累了豐富資料;對峽東震旦紀至二疊紀地層做了詳細的研究,其研究程度較高。近年來,特別是三峽工程開工建設以來,長江水利委員會、中國地質大學、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省煤炭局、江漢石油管理局均在區內進行許多專題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更是加深了區內的地質研究工作。上述研究工作爲教學實習提供了豐富的地質資料,爲實習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堅定的基矗二,秭歸縣概況

1,行政區劃與經濟

秭歸全縣轄7鎮5鄉,全縣總人口約39.5萬人(2005),面積2427平方公里(圖1-1)。全縣耕地面積2.39萬公頃,多以荒山林地爲主,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農業資源豐富多樣,尤以臍橙盛名,有“中國臍橙之鄉”的美譽。

秭歸縣是我國柑桔生產的最重要產地,本縣的臍橙尤其是“長紅”目前在我國已享有盛名,此外,本縣生產的香菇、木耳、核桃、茶葉、中藥等,也在省內佔有一定市場。

近年來,伴隨大壩水庫蓄水的遞增,網箱養魚業已悄然興起,從發展的角度看,其前景將十分看好。

此外,本縣尚甚產各種天然奇石。

秭歸縣成礦條件差,礦產資源較少,具有工業價值、並有一定規模的礦產資源主要爲煤礦與金礦,此外爲灰巖及建材。因此區內礦產開發業不發達而且難以發展。但是,其餘有關經濟發展項目卻存在較好前景。

2,交通條件

秭歸縣位於湖北省西部東臨宜昌市,距離湖北省省會武漢市約400公里,武漢至秭歸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數班客車直達武漢,到宜昌的班車每15分鐘一班。

3,自然地理

a地貌

實習區處於我國三個階梯的第二階梯大巴山山系的東端,屬長江上游下段的三峽河谷地帶的鄂西南山區。山脈走向爲北東—南西或北西—南東向。

b氣候

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實習區由於高山夾峙,下有水墊,因此600米以下形成逆溫層,即在冬天形成沿江兩岸的冬暖帶,年均氣溫18℃,極端最低溫只有-3℃,有利於柑桔特別是臍橙的生長三,地質實習概況。

1,目的與任務

本次實習的任務是爲了鞏固與加強我們所學的《地質學基礎課程》的基本知識,加深學生們對地質學基本知識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與分析能力。

通過實習使我們具備以下幾項能力:

(a)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與要求步驟;

(b)掌握三大巖類的野外觀察方法與描述內容以及地層系統的建立原則;

(c)掌握野外褶皺、斷層等構造現象的識別、觀察與描述;

(d)掌握野外相關地質圖件的繪製與要求;

(e)具備一定的資料綜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獨立完成實習報告的編寫,爲以後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地質學基矗

2,實習時間及組隊情況

第二章實習

地點:一、蘭陵溪木材檢查站

天氣:多雲

任務:觀察岩漿岩和變質岩的接觸處

岩漿岩:以花崗岩爲主

變質岩:以片岩、片麻岩爲主

1、觀察花崗岩

從外形來看這裏的花崗岩是一種灰白色、中立、黑雲母角閃斜長花崗岩,它的主要成分有石英、黑雲母、斜長石、角閃石。其中斜長石和石英都是有淺色光澤的物質,黑雲母和角閃石都是暗色物質。它們的區別是黑雲母有油質光澤而長石是肉色,沒有油質光澤;黑雲母

是片狀金屬光澤,角閃石是柱狀無金屬光澤。

2、觀察灰色片麻岩

灰色片麻岩是在30億年前形成的,有“大陸岩石之母”之稱。它的主要成分是長石和雲母屬於混合變質岩。呈片狀構造。

3、觀察它們的侵入關係

片麻岩形成之後,由於岩漿的噴發,侵入岩石形成黃陵巖。

地點:二、杉木溪大橋東700米

任務:

1、觀察、辨認變質岩(3~5種)

岩漿岩-----變質岩(正變質)

沉積岩-----變質岩(負變質) 2、辨別幾種變質岩

1綠泥石的片岩:呈淡綠或暗綠色,呈塊狀或鱗片狀,片理明顯,常具有○

小褶皺,片理面觸之有滑膩感,綠泥石一般很細肉眼不易辨識,其質地很軟,用指甲便可刮傷之,有時可看到斑狀變晶的石榴子石與磁鐵礦。

2黑雲母斜長片麻岩:鱗片或葉片、粒狀變晶結構。原巖主要是含長石砂岩○

和安山質火山岩。

3二雲母片巖:灰色。鱗片變晶結構。片狀構造。 ○

4黑雲母斜長角閃巖○

5條帶狀混合巖○

6黑雲母斜長巖○

片麻岩結構和片岩結構的區別在於前者有顆粒狀、不連續

地點:三、九曲腦中橋東、西各100米

任務:觀察斷裂構造、震旦系蓮沱組和座椅褶皺

西100米:這裏主要是觀察斷裂構造,包括裂隙構造和斷層構造。其中裂隙構造是山體無移動,斷層有山體的錯位。在這個觀察點有明顯的斷層和裂隙構造。在山體上出現了巨大的裂隙,左邊的山體發生了移動。

東100米:這裏觀察的是座椅褶皺,這個褶皺分爲多個層次,位於山腰上。由於地勢險要,我們只是對部分主要層次進行了瞭解。

第一層:薄層裝的白雲質灰巖和泥灰岩。

第二層:鈣質頁岩

第三層:泥灰岩加頁岩

第四層:薄層泥質岩

第五層:條帶狀灰質泥岩

第六層:含碳質頁岩

地質實習報告 篇四

早上我們步行至xx地化所,展開我們第二天的實習,此站主要目的是認識礦物和岩石,增進我們對礦物和岩石的感性認識,以及經過參觀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瞭解科研人員的科研過程。

我們首先進去科普館參觀,接待我們的是地化所裏的三個研究人員,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參觀裏和他們還有教師一齊交流和學習。科普館裏的岩石和礦物琳琅滿目地陳列在展櫃裏,有關地球科學的圖畫也掛滿了牆。那裏的岩石和礦物有的在學校的實驗室裏見過,但更多的是從未見過的,只見於書本上介紹,自然也沒有那種感性的認識。那裏有常見岩石,如花崗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輝綠岩、混合巖、大理岩等。也有常見的礦物,如石英、螢石、長石、剛玉和雲母等。

我們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礦物和岩石的顏色和形狀,一邊聽研究員和教師講解關於這些礦物和岩石的結構和構造,以及他們的工程地質評價。可是那裏最吸引眼球的要數沙漠玫瑰了,沙漠玫瑰又稱“戈壁石”、“風雕石”,常見的有球狀的和塊狀的,主要產於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構成物,是沙漠的細石經風吹雨打後構成類似玫瑰般的結晶石,這種岩石在天然奇石市場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和收藏價值。科普館裏同樣陳列這很多的生物化石,有大型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以及第四紀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動物化石,如距今數億年的震旦角石、萊德利基蟲、創孔海百合、狼鰭魚、擬蜉蝣等,不一而足。

在科普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老科研人員在以前搞野外科研的時候所用過得的物品,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去從事科研工作的。可是也正是因爲他們幾十年來爲發展地球化學事業做出的努力,纔有今日的成果。

一個半小時後,我們參觀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此實驗室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研究室,建立了我國第一代同位素年代學實驗室,開創了我國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領域。研究方向主要以同位素地球化學的學科優勢爲依託,發展適用各種地質對象的同位素定年和同位素示蹤方法,加強多元同位素體系理論研究,並與當前地球科學前沿領域-大陸動力學和全球變化密切結合;經過同位素年代學與地球化學研究,爲解決大陸動力學、殼幔演化及其相互作用、資源構成和勘探以及全球變化等重大基礎問題作出具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

此實驗室擁有精良配套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分析儀器和實驗室,不僅僅能夠進行各類地質和環境樣品常規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固體和氣體穩定同位素以及稀有氣體同位素分析,並且大部分儀器還配備了激光探針進樣系統,加上最先進的電子探針,還能夠進行各類樣品的微區原位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以及圖象分析。

今日的參觀和學習確是拓展了視野,認識了更多的礦物和岩石以及它們的結構和構造。對於同位素實驗室的參觀,雖然沒有深入去了解,也不可能去深入瞭解各個實驗室的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但能夠從實驗室裏的那種靜謐的氣氛去感受做科研的嚴謹。

地質實習報告 篇五

實習目的:工程地質是水利工程、水建、農水、路橋等專業的技術基礎課,它內容多,涉及面廣,實踐性強。僅憑課堂上的理論教學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學生在學習了基本理論,掌握了基本知識和了解了基本的工作方法的前提下,通過野外地質實習的實際鍛鍊,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際能力,爲學生畢業後參加水利工程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實習任務:野外地質教學實習,是工程地質課教學的重要環節。實習地點定在日照水庫。具體要求如下:

一、能夠熟練地使用羅盤測量節理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學會閱讀和使用地質圖;

二、學會在野外肉眼鑑定和描述岩石巖性的方法,熟悉實習區內的地層特徵,掌握地層層序的劃分;

三、分析實習區內地質構造類型,找出判斷其類型的依據並分析其特點;

四、分析實習區內的地形地貌特徵,探究各種物理地質現象的成因類型;

五、南灣水庫周邊地區節理十分發育,爲迅速查明節理的分佈規律,我們需要在現場進行節理統計,然後需在統計範圍內,依次測量各條節理的產狀;

六、學會實測地質剖面圖以及繪製地質剖面圖,通過地質剖面圖可以系統德建立一個工作區或某一水庫、壩址等工程項目地層的標準分層;

七、瞭解實習區地殼演變發展的歷史,綜合分析日照水庫的工程地質條件,對日照水庫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評價,分析可能發生的工程地質問題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實習內容: 8月23日坐火車抵達信陽完成緊接着兩天的認識實習後,就開始了緊張的地質實習。

(一)、南灣水庫簡介

風景優美的信陽南灣水庫位於淮河最大的支流溮河上,在河南省信陽市城市規劃區內,位於信陽市西南8.5km溮河上游南灣風景管理區,大壩距市區中心7公 裏,是建國後首批興建的大型治淮骨幹工程。水庫工程開工於1952年,建成於1955年,1955年11月建成並投入使用。其功能當初第一考慮的是防洪, 其次是灌溉,然後是發電和水產養殖等。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目前水庫已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發展成爲集城市工業與生活供水、水利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 利工程。

(二)工程地質狀況:本區位於秦嶺—崑崙東西複雜構造帶之南亞帶東延部分與淮陽山字型步弧兩翼銜接地帶。東西向構造在本區起控制和主導作用,地質土與南灣水庫較密切的是片麻岩,片岩巖組和第四系鬆軟組。水庫壩址地層爲震旦系,下古生界信陽羣龜山組是一套淺變質岩系,石英雲母片巖,鐵質雲母,炭質雲母,其次爲少量中生代晚期侵入的火山岩,第四系鬆軟堆積物。走向,呈東西狀,傾向30—50度。壩址斷層破裂帶19條,寬度爲2cm—44m,處理措施:挖滌基礎,截水槽向上遊加寬,心樣上游的粘土鋪蓋。輸水洞圍巖爲石英片岩,炭質片岩,火成岩和炭質葉巖。節理髮育沿線大小斷層35條,寬度5—7.7米,與洞軸線15-90度。溢洪道爲斷裂構造發育,表層風化嚴重,斷層內夾有斷層泥和膠結不良礪巖,地質情況複雜。常常導致滑坡。

(三)、節理(裂隙)統計

在8月26早上我們跟隨老師來到南灣水庫大壩東邊,老師給我們講解了裂隙節理的發育後,就開始給我們演示用羅盤測節理的使用方法,之後我們各組就開始自己動手完成老師分配的任務。

(四)、實測地質剖面

8月27日早上我們有來到了壩東邊,準備完成我們的最後一項工作任務:實測地質剖面圖,老師在帶領我們查看測量路線範圍的時候沿路給我講解了各類地層的巖性、化石、變質程度、沉積旋迴等規律,又給我們講了實測地質的剖面選擇和要求,然後我們各組就開始了組內的分工合作。

實習的意義:工程地質教學的野外實習是培養了我們學生吃苦耐勞和團隊協作精神,這給不久要踏上工作崗位的我們上了很重要的一堂思想教育課,也讓我們日後工作積累了經驗。同時,南灣水庫地質實習也爲後續“水文地質”、“土力學”、“巖體力學”、“岩土工程勘察”等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質實習報告 篇六

一、實習目的

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瞭解地質學的基本內容,掌握地質學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瞭解和掌握地表形態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佈規律。重點掌握實習區域的地層、岩石、礦產,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和古生物的主要類型、分佈及其演化規律,及野外地質調查基本方法等,並綜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層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特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

二、實習地區概況

主要實習地點是古武當山,京娘湖,蓮花洞。

三、實習內容

(一)5月9號實習前準備

在課堂上我們已經學習了地質地貌學這門課程,對地質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識都有了一定的瞭解。馬上就要去野外實習了,我們都很興奮,都在爲實習做準備。首先我們上網查了實習地的概況(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大概瞭解到:約在距今19億年的時候,發生了一次顯著的地殼運動,叫“呂梁運動”,使中元古界與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觸,呂梁運動以後,相對穩定地層的範圍不斷擴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較複雜。

有些地層在久經腐蝕以後,開始下沉,形成地質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海浸,無脊椎動物和菌藻類植物開始出現,一直到距今大約8億年的寒武紀時代,京娘湖地區還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約兩億五千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稱爲“燕山運動”。

由於地殼斷層,大部分海水向東消退,京娘湖地區仍處於大海的邊沿,洶涌的海濤沖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態的溝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約6500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叫“喜馬拉雅”運動,西部地殼相對隆起,東部地殼相對下沉,海水向東消退,整個太行山脈的雄姿也由於海水的消退展現出來,這裏形成了北臺、太行、唐縣三層夷平面,培養了京娘湖、古武當山、七步溝、武西嶽的石英砂岩峽谷峯林景區。古武當山岩石主要爲砂岩,大部分屬於三大岩石中的沉積岩,還有少量的變質岩。

(二)5月10號古武當山實習

上午坐車到達古武當山,我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沿山路向上爬,觀察當地的地質組成,地質構造。

老師給我們介紹到古武當山地區的岩石主要爲砂岩,大部分屬於三大岩石中的沉積岩,還有少量的變質岩。砂岩是由石英顆粒(沙子)形成,結構穩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紅色,主要含硅、鈣、黏土和氧化鐵。砂岩是一種沉積岩,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裏粒含量要大於50%。

決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變質岩是指受到地球內部力量(溫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態的岩石在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發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於重結晶變成大理石。

1、岩層的節理

它是斷裂構造的一類,指岩石裂開而裂面兩側無明顯相對位移者(與有明顯位移的斷層相對)。節理是很常見的一種構造地質現象,就是我們在岩石露頭上所見的裂縫,或稱岩石的裂縫。這是由於岩石受力而出現的裂隙,但裂開面的兩側沒有發生明顯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質學上將這類裂縫稱爲節理,在岩石露頭上,到處都能見到節理以節理與岩層的產狀要素的關係而劃分爲四種節理:

走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岩層的走向一致或大體一致。

傾向節理:節理的走向大致與岩層的走向垂直,即與岩層的傾向一致。

斜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岩層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順層節理:節理面大致平行於岩層層面。

2、斷層

地殼岩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並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

正斷層:逆斷層的斷層面也幾乎垂直,但上盤向上移動,而下盤向下移動,這種類型的斷層是由於板塊擠壓形成的。衝斷層與逆斷層的移動方式相同,但斷層帶幾乎是水平的。在這類同樣是由擠壓形成的斷層中,上盤的岩石實際被向上推移至下盤的頂部,這是在聚合板塊邊界中產生的斷層類型。

逆斷層:在平移斷層中,岩石塊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動。正如轉換板塊邊界中所述,地殼塊相互滑動時形成這些斷層。

平移斷層:在所有類型的斷層中,不同的岩石塊緊密地相互擠壓,在移動過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這種摩擦足夠大,這兩塊岩石將咬合,因爲摩擦力使它們無法相互滑動。在這種情況下,來自板塊的力量繼續推動岩石,從而增大施加在斷層上的壓力。

3、尖滅

“尖滅”指具有一定體積的物體其逐漸縮小直至消失的現象。地層的尖滅指的是沉積層向着沉積盆地邊緣,其厚度逐漸變薄直至沒有沉積。超覆是海侵時隨着沉積範圍的擴大,上覆岩層的沉積範圍大於下伏岩層的現象。

4、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岩層因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而變形,形成的一系列連續彎曲。岩層的連續完整性未遭到破壞,是岩石塑性變形的表現。它在層狀岩層中表現的最爲明顯;是地殼上最常見的一種地質構造形式。褶皺是最重要的構造現象,因而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地質實習報告 篇七

一、實習目的及任務:

鞏固和加深第二章關於岩石和礦物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瞭解不同礦物的分類、形態、顏色、解理、硬度和鑑別方法;學會分析不同的岩石,清楚不同分類岩石的形成原因及構成和結構;爲後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實習時間:

20xx年5月22日

三、實習地點:

土木工程學院樓 岩土標本室

四、實驗內容:

礦物的肉眼鑑定方法

(1)、礦物的形態。包括礦物單體和礦物集合體

(2) 、礦物的主要物理性質。

a顏色:礦物的顏色是礦物對不同波長可見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應,是最明顯、最直觀的物理性質。

b光澤:是礦物表面的反射光感。有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金剛光澤、玻璃光澤等等

3硬度。礦物抵抗刻劃、研磨的能力稱爲硬度,一般用小刀或指甲刻劃來大概瞭解礦物的硬度。小刀爲6~6、5,指甲爲2~2、5

五、六種礦物的鑑定過程

1、正長石 首先找到正長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短柱狀、板狀,顏色是肉紅色(可以確定爲正長石),在日光燈下或陽光下,有微弱的反光成玻璃光澤,先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劃,和小刀硬度差不多,所以爲6,觀察解理面有兩向完全解理,近似正交

2、橄欖石 首先找到該礦物的新鮮面,然後觀察它的形狀,粒狀,顏色爲淡黃綠色至黑綠色,在陽光下觀察,有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劃不動,所以硬度在2以上,在觀察解理面時無解理,貝殼狀斷口。由顏色、硬度、形態可知該礦物爲橄欖石。

3、白雲石 首先找到該礦物的新鮮面,然後觀察它的形狀,粒狀,顏色爲灰白色,在陽光下,有微弱的亮光反射爲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和指甲硬度差不多,所以爲2~3之間,在觀察解理面時有三組完全解理面,斜交呈菱面體。綜上所述可確定爲白雲石。

4、滑石 首先找到滑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片狀、塊狀,顏色白色、淡黃色、淺灰色,在日光燈下或在陽光下,反射光亮不明顯,成蠟狀光澤,用指甲刻劃就能刻劃的動,所以硬度比2 要小,即爲1(可確定爲滑石),在觀察解理面只有一組即完全解理面。可確定爲滑石。還有就是在實驗室中,用手摸滑石會感覺有點滑。

5、石榴子石 首先找到石榴子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粒狀、菱形十二面體、二十四面體,顏色爲棕、棕紅色,在日光燈下或陽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劃,也刻劃不動說明比6大(也就只有石英、橄欖石和石榴子石硬度比6大在實驗室),最後觀察解理面,發現無解理面、不規則斷口。可確定爲石榴子石。

6、方解石 首先找到方解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塊狀、粒狀、菱面體,顏色爲白色、灰白色,在日光燈下或在陽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澤,用小刀刻劃,能刻劃的動,說明硬度比6小,再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比2大,最後觀察解理面有三組完全解理,斜交成菱面體(有方解石和白雲石),綜上所述可確定爲方解石。

六、三大類岩石各描述兩種岩石的鑑別過程

三大類岩石的總體的步驟是:先觀察構造,再觀察結構,最後觀察成分。

(一) 岩漿岩 1、流紋岩先觀察他的構造,岩石中不同顏色的條紋、拉長了的氣孔, 以及長方形礦物按一定方向排列所形成的流紋狀構造,很明顯發現他是最典型的流紋構造,可知道他是噴出巖。再觀察他的結構,顯而易見是斑狀結構。顏色爲肉紅色(正長石)、灰白色(石英),可知其礦物成分爲長石和石英組成。

2、正長巖先觀察他的構造,礦物在岩石中分佈比較均勻,無定向排列,爲塊狀結構,可知爲深成岩。再觀察他的結構,岩石全部由結晶礦物所組成,爲全晶質結構。顏色多成肉紅色、淺灰色,可知其主要礦物成分爲正長石,其次爲黑雲母和角閃石。

(二) 沉積岩 1、碎屑岩鑑定碎屑岩時着重觀察其岩石結構與主要礦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結構,抓住這一特徵,就不會與其它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細觀察碎屑顆粒大小:粒徑大於2毫米的礫岩,2~0、05毫米是砂岩,0、05~0、005毫米的是粉砂岩。粉砂岩顆粒肉眼難以分辨,用手指研磨有輕微砂感。對於礫岩,還應注意觀察其顆粒形狀,顆粒外形呈棱角狀的是角礫岩,由磨圓較好的礫石膠結成的稱爲礫岩。 其次,看碎屑岩的礦物成分。礫岩類的碎屑成分複雜,分選較差,顆粒較大,一般不參與命名;砂岩,主要成分有石英、長石和一些岩石碎屑 2、化學巖及生物化學巖最常見的是由碳酸鹽組成的岩石,以石灰岩和白雲岩最爲廣泛。 石灰岩顏色呈深灰色、淺灰色多成緻密狀,用指甲可以刻劃動,所以硬度較小,解理面無解理,在常溫下滴加稀鹽酸劇烈起泡初步斷定爲石灰岩。 白雲岩顏色呈淺灰色、灰白色,呈隱晶質結構用指甲可以刻劃動,硬度較小比灰巖略大,觀察解理面爲不完全解理,具有刀砍紋,即交叉成45度左右的普遍的裂紋,在常溫下滴加稀鹽酸不起泡,但加熱或研磨成粉末後則起泡。

(www.本站baihuawen本站三) 變質岩 1、片麻岩具有清楚的帶狀,麻巖的顆粒較粗,有些含有大量石英和長石。片麻岩上的條狀是由岩石中不同比例的礦物分佈形成的,比如深色條帶中含有鎂鐵質礦物,淺色條帶中含有長石、石英物質多。另外,顆粒大小也可產生條帶狀。認爲他們是變質沉積岩,根據是一些含石榴子石等富鋁礦物的長英質片麻岩與比較均勻的、含黑雲母和角閃石的灰色片麻岩,呈互層狀共生。認爲他的主要是英雲閃長巖、奧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巖等深成侵入體經變質和變形作用形成。 2、大理岩各種大理岩除純白色外,有的還具有美麗的顏色和花紋,常見的顏色有淺灰、淺紅、淺黃、綠色、褐色、黑色等,產生不同顏色和花紋的主要原因是大理岩中含有少量的有色礦物和雜 質。大理石具有粒狀變晶結構,粒度一般爲中、細粒,有時爲粗粒,岩石中的方解石和白雲石顆粒之間成緊密鑲嵌結構。大理石的構造多爲塊狀構造,也有不少大理岩具有大小不等的條帶、條紋、斑點或斑塊等構造。

實習總結

經過這次的實習,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加深了對書本上老師所講內容的認識,讓我對三大類岩石和造岩礦物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使我意識到學到的都是死的,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知識變活,還有就是在實習中,老師通過實物講解,使我明白了許多在課堂上不懂的地方。所以我覺得這次實習時間有點短,學校應該多組織些這樣的實習,把時間延長些,這樣就能更好的學習工程地質。

地質實習報告 篇八

金秋十月,我們08級地理班踏上了實習的路程。此次實習對我們來說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動,一路上同學們都是十分的激動,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勁兒,在大巴車上左望望右瞅瞅。班裏的同學有許多像我一樣是這麼近的、清晰地接觸到山地和丘陵的勝景,個個喜不自勝。而一些從山區走出來的同學也是一個個想回到了家鄉一樣高興,爲一些同學訴說着各種美景,而同時,我們的老師也在讓我們認識各種岩石、礦物等。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連接黃土高原,東連華北平原,位於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上,林州地區各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現象典型多樣,並且出露良好,區內交通便利具有較好的實習條件,因此,從10月31日——11月4日進行了爲期5天的實習,主要的實習對象是林州野外地質地貌以及本區的土壤、植被、氣候等。

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在於:

一、通過實習來印證、豐富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

二、通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象,並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爲將來教學和進行鄉土地理調查打下基礎。

三、通過實習,瞭解實習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制約的關係,以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林州簡介

我們這次實習的地點是位於河南省西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林州,林州市區處於林州盆地之內,北緯36°線大致橫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爲太行山,東部爲低山丘陵,北止於太行山與東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難道東部丘陵與太行上相連接的合澗鎮。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長方形,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約5-10公里。盆地形態很完整,構成一個獨立的自然單元。林州市位於盆地東緣,恰在盆地縱長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內爲第四系黃土覆蓋,土層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爲北北東—南南西向,西側的太行山受林州斷層制約併爲斷層仰測,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東側爲東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爲林州斷層的下降盤。

對於此次實習地林州,根據一路所見及一些書本知識,我把林州的概況分爲以下幾大方面。

1. 地質基礎

林州地區出露的地層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爲完善的是太古界、遠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爲新生界地層所覆蓋。本區地質現象豐富多樣。三大類岩石: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都有分佈,其中變質岩和沉積岩分佈最爲廣泛;地層多樣,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分佈,太古界地層主要分佈着各類片麻岩,元古界地層以石英岩爲主,古生界的寒武紀地層分佈有竹葉狀灰巖和鮞狀灰巖,奧陶紀地層主要爲灰巖,新生界未膠結的沉積物,各種規模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典型。

2.· 褶皺和斷層構造

林州盆地地處太行山南段山前過渡帶(指太行山主要山體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傾斜地帶),大地構造位置屬於山西臺背斜東部邊緣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構造變動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層形成寬緩的背斜隆起,並伴隨着大量的斷裂發育和岩漿侵入活動。林州盆地的西側爲林州斷層,在地形上爲陡峭的懸崖,斷層線走向爲nne。斷層在盆地西部延長35公里,斷層的上升盤位於斷層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遠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頁岩、鮞狀灰巖。林州盆地是伴隨着林州斷層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內許多強度不等的褶皺構造,在盆地邊緣常形成小型褶皺出現。在盆地西側山體,斷層的接觸關係是太古界片麻岩與中奧陶紀灰巖相接觸。

3.· 地表形態

林州地區大致可分爲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渾圓的中部丘陵和黃土覆蓋的林州盆地。

4.· 氣候狀況

林州盆地位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帶,東部距海不遠屬於北溫帶東亞季風氣候區的範疇。按行星風講,一年中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很重。氣團方面則是基地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的交替又嚴重地支配了這裏的氣候規律。

5.· 水文概況

本區河流皆發源於太行山東坡,與太行山構造方向近於垂直,盆地北部爲漳河,中部爲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經盆地,在盆地東部的平原地區先後與衛河上源各河交匯。各河谷水文均具有乾燥氣候區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徵。河流在山中時,比降大,下蝕力強,到盆地中心河流乾涸成礫石淺灘。

6.· 土壤概況

本區土壤磷、鉀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適中,肥力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沖蝕作用嚴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緩,劃分宜農、宜林、易牧的範圍,開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則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況

林州地區的天然樹木,早被砍伐破壞,現有樹木基本上是近幾十年植樹造林的結果。植被中主要的樹種有槲、櫟、槐、楊、板栗、山楂、山皂莢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類等爲優勢種。

地質實習報告 篇九

1、前言

實習的目的、意義

培養野外地質地理現象的觀察能力、深化對自然地理學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專業思維能力,培養報告的撰寫能力,爲今後閱讀相關文獻奠定基礎 培養艱苦奮鬥、實事求是、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

實習概況

實習區位置、交通、經濟概況

位置:祕歸縣位於湖北省西部,宜昌市管轄,距湖北省會武漢市1000 餘公里,縣城位於長江南岸的茅坪鎮,著名三峽水庫壩址所在區。

祕歸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誕生於此。

全縣境域面積2400 餘平方公里,縣轄7 鎮5 鄉, 202 個行政村,總人口39.5萬人(20xx 年〉。

交通:水、陸交通比較發達,長江自古以來是黃金交通水路要道,自三峽水庫建成後,水路交通更加便捷,容量大幅提升;陸路有江宜高速公路、漢宜鐵路、沿江公路幹線及通往各鄉鎮及鄰縣的公路。

經濟狀況:全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

(1)煤z 分佈於下二疊統的棲霞馬鞍山、上二疊統吳家坪、上三疊統沙鎮溪和下保羅統香溪組4 個層位。

(2) 金與金銀礦z 縣內產地有4 處,均爲合金石英脈型產,富集於斷層破碎帶,具一定規模,品位較高。

(3) 鐵礦z 主要貯存於上泥盆統寫經寺組地層中,屬於低磁高磷赤鐵礦,有礦牀點10 處,品位穩定。

1 -4個礦層有一定規模,有開採利用價值。

(4)地熱z 縣內有溫泉點1 處,位於平睦河東,唐家堡對岸,處廟婭溫泉(又名五龍溫泉),出露於奧陶系灰巖中,泉出露標高46Om,無色無昧無嗅,水溫29.5“C 0 水的總硬度爲15.14 德國度。

總鹼度爲5.05 , pH 值爲7工屬弱鹼性硫酸重碳酸續水,涌水量129.6 噸/日。

此外還有鍾礦、銅礦、鉛鉢礦、石膏、磷礦、石灰石等礦產。

(5)水力資源

境內水系發育,除長江外,發育多條:可溪,其中8 條水系水能蘊藏量17.20萬千瓦,可開發量6.06 萬千瓦,己部分開發,仍有巨大開發潛力。

現已建成水電站多座,己納入全國農村小水電初級電氣化試點縣,火電裝機容量3 萬千瓦,年發電量1.8 億度。

在兩河口、楊村橋、磨坪等碳酸岩地區,有較多的岩溶泉,流量3f秒以上的有37 處。

其中黃龍洞,天生橋等己用於水力發電。

其餘用於農業灌溉或生活用水。

全縣耕地面積2.39 萬公頃,多以荒坡谷地爲主。

農業以多種經營、農林、果、蔬並舉。

農特資源豐富各樣,盛產柑桔、橙、茶葉、烤煙、板栗等,其中臍橙、錦橙、桃葉橙和夏橙號稱”峽江四秀氣尤以臍橙盛名,有“中國臍橙之鄉”的美譽。

耕歸以良好的形象對外開放,吸引大量產業和旅遊者前往,大大促進了縣城經濟。

正在努力實現“特色農業大縣,精品工業強縣,三峽旅遊名縣,庫區經濟富縣”的宏偉目標。

實習區工程概況

Fds水利水電工程

秭歸水力資源十分豐富,除長江外,縣境內有10 條河流,水能蘊藏量17.77 萬千瓦,全縣電站裝機容量已達到8 。4萬千瓦,是全國農村水電中級電氣化建 設試點縣。

三峽工程

稀歸縣境內的主要水利工程爲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全稱爲長江三峽水利樞紐 工程。

三峽工程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 關鍵性骨幹工程。

三峽工程大壩壩址選定在宜昌市三鬥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壩水利樞紐上游約40 公里處。

長江水運可直達壩區。

工程開工後,修建了宜昌至工地長約28 公里的準一級專用公路及壩下游4 公里處的跨江大橋一一西陵長江大橋。

還修建了一批壩區碼頭。

壩區己具備良好的交通條件。

壩址區河谷開闊,兩岸岸坡較平緩,江中有一小島(中堡島) ,具備良好的分期施工導流條件。

樞紐建築物基礎爲堅硬完整的花崗岩體,岩石抗壓強度約100 兆帕:巖體內斷層、裂隙不發育,太多膠結良好、透水性微弱。

這些因素構成了修建混凝土高壩的優良地質條件。

三峽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175 米,總庫容393 億立方米;水庫全長600 餘公里,平均寬度1.1公里:水庫面積1084平方公里。

它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的綜合效益。

整個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壩,泄水閘,一座堤後式水電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閘和一架升船機。

三峽工程建築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蘭大部分組成。

實習時間及路線安排

2、地理背景條件

氣象水文 氣候、降水量、蒸發量、水文特徵

地形地貌 秭歸縣地處我國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階段,境內山脈爲大巴山、巫山餘脈 …

構造地質背景 褶皺構造(黃陵背斜、秭歸向斜、仙女山向斜)、區域性大斷裂(仙女山斷裂、九畹溪斷裂、新華斷裂、太陽坪斷裂、水田壩斷裂)

新構造運動及區域穩定性 地殼隆升運動、斷裂活動性、地震活動性

3、地層巖性

岩層分佈情況

巖性特徵:類型,成分,結構,構造

接觸關係:侵入接觸?沉積接觸?整合接觸?斷層接觸?假整合接觸?

產狀特徵 岩層的厚度 風化情況

4、地質構造

褶皺構造:倒轉向斜、平臥褶皺、褶皺要素、形成機理

斷裂構造 各巖性層中的節理髮育特徵:發育有幾組?產狀?形成機理? 斷層:斷層性質?特徵?形成機制?產狀?

5、河流地貌

地貌描述:泗溪、牛肝馬肺峽、五疊水

要素:河牀、河漫灘、階地、(物質組成、特徵、分選性、磨圓度、物質來源、水動

力條件、照片)、瀑布 瀑布

瀑布是從河牀縱斷面陡坡或懸崖處傾瀉下來的水流。

組成

造瀑層,河牀中的陡坡地段 瀑下深潭 潭前峽谷

6、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特徵

岩溶發育條件與發育特徵 含水層、隔水層

岩溶發育格局:補給、徑流、排泄 7、水文地質分析

泉的分佈 泉的形成條件 泉的含義

地下水的天然露頭爲泉。

泉的形成與地質構造、岩石性質、地下水有關。

泉水按承壓和無壓分爲上升泉和下降泉兩類。

泉水從泉口垂直往上冒的

叫上升泉,從泉口往下淌的叫下降泉。

泉的形成應具備三個條件:

7、地層條件。

地層包括成層的岩石、土層以及土層中夾有的砂礫石層。

有裂隙的岩層

和有孔隙的砂礫石層,其裂隙和孔隙中充水的稱“含水層”。

裂而無隙的岩層和孔隙度極差的粘土層,幾乎不含流動的地下水,稱“隔水層”。

“含水層”的存在是泉水形成的首要條件。

地質構造條件。

如地震或岩漿活動引起地殼變動(造山運動),使沉積岩層斷裂錯位,或產生褶曲。

含水層與隔水層在縱向剖面上相牴觸,或含水層與不透水的岩漿岩體相牴觸,阻斷了地下水的去路,地下水被迫溢出地表。

地形條件。

泉或泉羣的上游應有足夠的補給面積,各含水層接受大氣降水的充分補給。

8、地質災害分析

以沿途看見的地質災害現象爲研究對象 地貌特徵、巖性特徵、構造特徵

危巖體形成的邊界條件(臨空面、切割面、底滑面)、破壞模式、監測、加固措施

滑坡分佈特徵及形成的條件